美印关系趋于密切:针对中国崛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02:23:21
美印关系趋于密切:针对中国崛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24 11:31:55  


美印关系趋于密切:针对中国崛起?
  中评社香港讯/南非中非新闻网8月22日载文《美印关系趋于密切:针对中国崛起?》,摘要如下:

  美国众议院最近批准了“美印民用核能合作协定”,预计这个协定下月也会在参议院顺利通过。这项协议巩固了美国和印度之间日益加强的友好关系。许多分析人士认为,这种友好关系是美印两国共同努力遏制中国日益发展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的组成部份。

  遏制中国印度作用最大

  印度经常被说成是美国的所谓“天然盟友”,这个说法是前美国驻印度大使罗伯特•布莱克维尔在2001年创造的,并且一直被用来说明美印两国共同的民主价值观和国家利益。

  不过,总部设在加州奥克兰的政策研究机构“独立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伊万•埃格兰说,情况并非总是如此。

  埃格兰说:“传统上讲,印度并非总是美国的天然盟友,因为在冷战期间,印度虽然并非正式同苏联结盟,然而却总是向苏联倾斜,而美国则向巴基斯坦倾斜。冷战结束前,印度又向中国方面倾斜。现在,我们之间当然存在一种友好关系,尽管我不能说这是一种正式联盟。不过,同中国毗邻的印度与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的确在蒸蒸日上,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要遏制中国。”

  伊格兰说,印度在遏制中国方面作用最大。他说,这个战略还包括台湾、日本、泰国、澳大利亚以及俄罗斯。伊格兰认为,华盛顿担心,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将来会变成一个问题。

  美国拉拢印度意图迫切

  设在加州的研究机构“对外政策聚焦”的分析员哈利南认为,为了能将印度纳入可对中国采取遏制行动的国家名单,华盛顿一直非常愿意满足印度的民用核能需求,特别是迎合印度在巴基斯坦问题上的态度。

  哈利南说:“印度希望排除巴基斯坦作为一个潜在对手的威胁。我认为,美国愿意给予印度这样做的自由,因为美国需要印度成为对中国形成包围的国家之一,这个包围圈从日本、经南亚一直延伸到中亚地区。”

  但是也有一些专家不同意这种分析。他们认为,鉴于美印两国拥有共同利益,以及对中国潜在的经济和军事威胁有着共同的关注和政策,所以美印两国早就应该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关系了。

  一些观察人士说,基于印度的经济和人口规模,以及印度的军事能力和所谓的软实力,无论新德里是否是华盛顿的天然盟友,还是对北京的一种威慑力量,印度都将在东南亚地区成为中国的潜在竞争对手。
美印关系趋于密切:针对中国崛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24 11:31:55  

美印关系趋于密切:针对中国崛起?  中评社香港讯/南非中非新闻网8月22日载文《美印关系趋于密切:针对中国崛起?》,摘要如下:

  美国众议院最近批准了“美印民用核能合作协定”,预计这个协定下月也会在参议院顺利通过。这项协议巩固了美国和印度之间日益加强的友好关系。许多分析人士认为,这种友好关系是美印两国共同努力遏制中国日益发展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的组成部份。

  遏制中国印度作用最大

  印度经常被说成是美国的所谓“天然盟友”,这个说法是前美国驻印度大使罗伯特•布莱克维尔在2001年创造的,并且一直被用来说明美印两国共同的民主价值观和国家利益。

  不过,总部设在加州奥克兰的政策研究机构“独立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伊万•埃格兰说,情况并非总是如此。

  埃格兰说:“传统上讲,印度并非总是美国的天然盟友,因为在冷战期间,印度虽然并非正式同苏联结盟,然而却总是向苏联倾斜,而美国则向巴基斯坦倾斜。冷战结束前,印度又向中国方面倾斜。现在,我们之间当然存在一种友好关系,尽管我不能说这是一种正式联盟。不过,同中国毗邻的印度与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的确在蒸蒸日上,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要遏制中国。”

  伊格兰说,印度在遏制中国方面作用最大。他说,这个战略还包括台湾、日本、泰国、澳大利亚以及俄罗斯。伊格兰认为,华盛顿担心,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将来会变成一个问题。

  美国拉拢印度意图迫切

  设在加州的研究机构“对外政策聚焦”的分析员哈利南认为,为了能将印度纳入可对中国采取遏制行动的国家名单,华盛顿一直非常愿意满足印度的民用核能需求,特别是迎合印度在巴基斯坦问题上的态度。

  哈利南说:“印度希望排除巴基斯坦作为一个潜在对手的威胁。我认为,美国愿意给予印度这样做的自由,因为美国需要印度成为对中国形成包围的国家之一,这个包围圈从日本、经南亚一直延伸到中亚地区。”

  但是也有一些专家不同意这种分析。他们认为,鉴于美印两国拥有共同利益,以及对中国潜在的经济和军事威胁有着共同的关注和政策,所以美印两国早就应该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关系了。

  一些观察人士说,基于印度的经济和人口规模,以及印度的军事能力和所谓的软实力,无论新德里是否是华盛顿的天然盟友,还是对北京的一种威慑力量,印度都将在东南亚地区成为中国的潜在竞争对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24 11:33:41  

“和平崛起”淡出中国官方话语体系?  中评社香港8月24日电/澳大利亚《澳洲日报》8月23日载文《“和平崛起”淡出中国官方话语体系》,摘要如下:

  据悉,和平崛起作为中国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概述近年来不断被世人熟知,但是目前有中国资深政策专家在一个非公开学术研讨会上表示,自2003年“和平崛起”论被中国首次提出后,该理论已经淡出中国官方主流话语体系,取代“和平崛起论”的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

  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常务理事、外交学院教授宫少朋日前在北京指出,中国改革论坛理事长郑必坚首先提出的“中国和平崛起论”目前在世界相当范围内引起了反响,他是在2003年10月在第二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表的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演讲中对该理论首次系统阐述的。

  当年12月9日,正在美国访问的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当地发表的题为《共同谱写中美关系新篇章》的演讲中说:“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自己。”17天后,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的会议上也提到了“和平崛起”。胡锦涛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到“和平崛起”是他2004年4月24日在第三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发表的主旨演讲。

  为什么“和平崛起”这一概念会淡出官方话语体系呢?宫少朋指出,如果要把“和平崛起”作为指导未来中国发展的指导性概念,这一概念就必须明确界定。一位中国资深外交官同时也是郑必坚的论战对手在自己的文章中说,所谓“崛起”无非是在很短的时期内,实力一下子有很大的膨胀。对于这些反对意见,郑必坚解释道,他所说的“和平崛起”实际上就是“和平发展”,或说是“通往和平崛起的发展之路”。

  宫少朋表示,中国新的理念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来的。这条道路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熟悉中国政情的人们应该明白,邓小平提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的标准是一个需要二十年时间才能达到的目标,它显然不能使中国经济一下子膨胀起来,所以也不是一条简单的“崛起”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