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航空工业发表一点个人看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3:14:34
航空工业,就我的看发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以国家得工业能力为基础的,目前我国得航空工业与世界上得航空强国的差巨是全方位的,比如芯片,机械加工工具,设计软件,设计结构,理念,拿芯片来说,打开我们的航电设备令人触目惊心,全是国外芯片。数控机床,现在的国内某些所谓的数控企业还是在外国的东西上加上自己的包装而已,并且乐此不疲!航空工业的结构不合理也是落后的重要因素,现在的网上成天的整流601和611熟强熟弱的问题,其实两家就算谁强一些又有什么作用呢?飞控都要让618作,雷达也是处于同一厂家,这样的分化意义何在??航空工业,就我的看发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以国家得工业能力为基础的,目前我国得航空工业与世界上得航空强国的差巨是全方位的,比如芯片,机械加工工具,设计软件,设计结构,理念,拿芯片来说,打开我们的航电设备令人触目惊心,全是国外芯片。数控机床,现在的国内某些所谓的数控企业还是在外国的东西上加上自己的包装而已,并且乐此不疲!航空工业的结构不合理也是落后的重要因素,现在的网上成天的整流601和611熟强熟弱的问题,其实两家就算谁强一些又有什么作用呢?飞控都要让618作,雷达也是处于同一厂家,这样的分化意义何在??
<p>中国航空工业与国外航空强国的航空工业最大的差距不是这些,是些非技术的东西。</p><p>比如中国航空工业的内耗,经常干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定远</i>在2006-7-29 22:28:00的发言:</b><br/><p>中国航空工业与国外航空强国的航空工业最大的差距不是这些,是些非技术的东西。</p><p>比如中国航空工业的内耗,经常干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p></div><p></p>说来听听。
<p>就是体制嘛。</p><p></p><p>现在还是封建王朝的洋务运动。</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大少爷2006</i>在2006-7-29 22:48:00的发言:</b><br/><p></p>说来听听。</div><p>&nbsp;&nbsp;&nbsp; 例如中国的干线飞机计划啊。</p><p>&nbsp;&nbsp;&nbsp; 中央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都想搞干线飞机,手里攥着大把的钱要投入。结果中航集团明磨暗顶,死活不肯上干线飞机,特别是在80年代那个中航集团明明急需得到投入的时候。<br/>&nbsp;&nbsp; 国家到现在还没有自行设计能投入商用的干线飞机,中航集团也没得到投入。</p><p>&nbsp;&nbsp;&nbsp; 这就叫损人不利己啊。</p>
<p>高梁先生在《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从“运10”的夭折谈起》中谈到:</p><p>&nbsp;&nbsp; ——可是,我们航空部门的一些人,先是软磨硬顶将运10拉下马,然后反过来以运10搞不下去为理由来证明“干线飞机搞早了”。多年来在航空界流行一种说法:运10是“政治性的产物(四人帮搞的小玩艺)”,“商载小,又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直到1994年航空部门还有人打报告,揪住运10的“失败教训”,作为反对国务院的上干线飞机的决定的理由--“绝不能再搞出一个运10”!按照这种逻辑,是不是我们的“两弹一星”也“搞早了”?!</p><p>&nbsp;&nbsp; ——1988年10月30日,国务院对研制干线飞机项目建议书作出了批复,并要求“研究进度,争取在1996年取得我国适航证,投入国内航线使用”。<br/>  可是,1986年后的几年内,干线飞机研制一直在徘徊之中,连干线飞机的机型方案也定不下来。据说,光是可行性报告的审批,就用了一年时间。<br/>  干线飞机方案之所以拖延,可能关键在于有关部门对于是应该上干线飞机还是上支线飞机,是自行研制为主还是通过国际合作获得技术,在这些基本的大政方针上,思想没有统一。根据业内人士介绍,航空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在不同场合表示“我们国家搞支线飞机比搞干线飞机更迫切,更需要”,“自主研制干线飞机可能是下个世纪的事情”。80-90年代,美欧在干线飞机制造方面技术日新月异,我们自行研制干线飞机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先上干线还是先上支线?对国务院的决定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来讨论,以便尽快形成共识,形成决策。久拖不决、就给人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感。官场游戏可以这样一直做下去,但宝贵的时间就这样白白耽误了。</p><p></p><p>&nbsp;&nbsp; ——1993年10月下旬,宋健受总理、副总理委托,以国务院名义在上海召开了研制干线飞机会议。11月29日,国务院又专门对此下发了由总理、副总理批准的会议纪要,明确要求“要下决心,不失时机地研制我国自己的、掌握知识产权和总体设计技术的 150座级以上的干线飞机,力争2000年前后搞出样机并取得国内适航证”。在这次会上,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负责人代表航空工业发言,明确表示飞机的座级应该比150座要大一些。<br/>  可是,当年12月30日中航总上报国务院干线飞机发展总体思路中,却强调了要以研制100座级飞机作为突破口的方案,并在100座飞机是“次干线”级还是“大支线”级的概念上纠缠不清。<br/>  在此期间,航空工业界内出现了“上干线还是上支线”的激烈争论。争论旷日持久,外人无法知道,争论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据说,争到后来,中科院某院士说“不要争论了,上不上干线飞机之争,时间太长,一再丧失机遇,使人腻烦,形成内耗,有伤和气。”形不成共识,上面不好拍板,其结果就是“一再丧失机遇”。</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大少爷2006</i>在2006-7-29 22:49:00的发言:</b><br/><p>就是体制嘛。</p><p></p><p>现在还是封建王朝的洋务运动。</p></div><p>&nbsp;&nbsp;&nbsp;&nbsp; 不完全是体制因素。<br/>&nbsp;&nbsp;&nbsp;&nbsp; 同样的体制,神舟飞船可上了天的。</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定远</i>在2006-7-30 0:48:00的发言:</b><br/><p>&nbsp;&nbsp;&nbsp;&nbsp; 不完全是体制因素。<br/>&nbsp;&nbsp;&nbsp;&nbsp; 同样的体制,神舟飞船可上了天的。</p></div><p></p>因为那是军队的体制,他可以利用全国的人力投入国防工业某个亮点,但是军队的内耗也不见得少,但是到了民用那一块,就算把航空工业分成2块,我也看不到竞争机制的存在,记得以前一句网上名言:舢板拼不成航母的。
航空发展既要有雄厚的实力又要有国家的扶持,运十和歼九就是一个相当好的例子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hn930</i>在2006-7-30 10:36:00的发言:</b><br/><p></p>因为那是军队的体制,他可以利用全国的人力投入国防工业某个亮点,但是军队的内耗也不见得少,但是到了民用那一块,就算把航空工业分成2块,我也看不到竞争机制的存在,记得以前一句网上名言:舢板拼不成航母的。</div><p>&nbsp;&nbsp;&nbsp; 不完全是体制问题,偶的意思是——人的问题。</p><p>&nbsp;&nbsp;&nbsp; 当年英国航空工业不就是给“要导弹不要飞机”给搞得……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