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农民因孩子考上大学自杀消息不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5:51:34
<p><a href="http://news.qq.com/a/20060725/002061.htm?ADTAG=CLIENT.QQ.MINISITE.NEWS">http://news.qq.com/a/20060725/002061.htm?ADTAG=CLIENT.QQ.MINISITE.NEWS</a><br/>教育部:农民因孩子考上大学自杀消息不实<br/>&nbsp;2006年07月25日17:26   中国网   <br/>  7月25日15时,教育部举行2006年第16次(定时定点第7次)新闻发布会,向新闻界介绍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工作的有关情况,以下为发布会内容: </p><p>&nbsp;<br/>&nbsp;</p><p>  [王旭明]:首先我先向大家报告一下我们刚刚结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的报道情况,7月12日-18日第三届中外校长论坛在上海举行,这届论坛引起了许多记者朋友的关注,据不完全的了解,大概近有180名记者在会上报道,北京去的记者就有七八十人之多。 </p><p><br/>  [王旭明]:中外大学校长就创新和社会服务广泛的召开了讨论。我们媒体报道情况也非常可观,我感到特别高兴的是许多主流媒体,在这里面做了大量的报道,比如说《人民日报》在要闻版先后报出了很多篇关于大学校长论坛的新闻,其中有一篇提到中外大学校长的观点集粹,这些观点集粹我觉得非常启发人,比如说“高考制度绝不能废除但必须改革,目前模式我担心把人培养得像机器”,“学生质量,中国拥有世界最优秀的本科生”等等,这一组报道确实比较全面的报道了中外大学校长的观点。 </p><p><br/>  《光明日报》派了两位资深记者报道,他们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专栏里面进行了充分的报道,比如说记者宋晓梦写的《我们进步了——写于中外校长论坛闭幕之际》,另外他们在大学创新与服务专栏里面提出了几个观点:“国际知名大学在坚持做什么?”“技术创新在于善用大学资源”等等。 </p><p><br/>  [王旭明]:我们感到特别兴奋的是《中国青年报》派了四名记者会上跟踪全方位报道,他们第一天用一整版篇幅报道了《21位年轻新校长首次集体亮相》。他们又采访了6、7位校长,都发表了精彩的论述,视角独特新颖。同时他们每一天都发表一整版或者多版的报道。记者谢湘连续报道了三期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这期他报道“中国大学校长声音更响亮”。 </p><p><br/>  另外新华社也进行了充分的报道,新华每日电讯上大篇幅的对中外大学校长的观点进行了集纳。中国教育电视台他们的报道不用说了,报道形式新颖,中国教育电视台非常不容易,他们每天十几位记者,保证每天都有实况播出。这期间教育部举行了17场记者招待会,来我们这里讲学的14位外方大学校长,基本上都和记者有了见面机会,通过这种形式,使记者们充分的对本届中外校长论坛进行了报道。 </p><p><br/>  [王旭明]:7月上海的气侯是非常燥热,有的记者开玩笑的说,以后谁要再表现不好,就让他7月份到浦东,在这种气侯非常不好的情况下,记者克服了很多困难,做了充分的报道,为此我们要特别说,所有好的报道是在于教育部有一批多年来致力于教育新闻报道的记者,尽管他们现在有的已经走上领导岗位,尽管他们不直接的报道教育,但是我们觉得他们的工作水平、他们的思想深度、他们的视角都足以令我们借鉴。 </p><p><br/>  [王旭明]:为此教育部新闻办公室特别聘请第一批教育部的特约记者,对《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主任温红彦同志,《光明日报》教务部主任汪大勇同志,《求是》杂志科教部主任苗苏菲同志,《中国青年报》编委谢湘同志,中国教育电视台艺术总监于禾同志,这五位同志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我们教育部新闻办公室聘请他们为特约记者,今天我们先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向他们五位发我们的聘任证书,希望大家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p><p><br/>  [王旭明]:我们也希望今后有更多的记者朋友,能够对工作产生感情,对教育产生感情,不间断、持久的,一生的追随教育、报道教育。 </p><p><br/>  [王旭明]:其实每天都有许多新闻发生,问题就是我们是不是都给予了应有的关注。其实我在看报道当中,我感觉有很多事情在发生,但是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举一个例子,虽然我在教育部门已经工作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了,自认为是了解教育的,但是我不知道在我们国家农村有许许多多的老师,教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到过北京,不要说北京,就是省城都没有到过。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到湖北省在实施一项计划,每年由国家,由省里拿出两千万元对省里县城以下的农村中学教师进行10-15天的免费培训,这些老师到了省城,到了武汉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等这样的一流大学以后,眼界大开,确实有前所未有的感觉。我们三周前的礼拜六和礼拜日,我带了几个记者到那儿先看了一下,了解一下,真是感觉大不一样,这些老师到了重点大学以后,他们的那种感受,那种启发,那种喜悦溢于言表。 </p><p><br/>  [王旭明]:我们在武汉音乐学院看到了几位教音乐的老师,第一次来到省城,而且是第一次登台演出,他们演出的时候热泪盈眶,非常感动。我在想这么美好的事情,我们平常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p><p><br/>  我们有一些报道比如说新华社的《每日电讯》,以这个为题发表了一篇报道《不赚钱的“昏”,但是我们的积极性很高》,另外《人民日报》在要闻版对一个地区消息进行了报道,叫做“政府招牌买单仍然聘用人民湖北厂科大学培训中心教师”。我们回来的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湖北十万农村教师走进一流大学进行培训。 </p><p><br/>  [王旭明]:我们《中国教师报》利用了三个版的篇幅,对这个事件本身进行了报道,还用一个版拿出来对学员的感受做了摘要刊登。 </p><p><br/>  再比如说我们现在高考结束了,我注意到许多媒体都对录取情况非常关心,但是在关心里面,我发现《光明日报》头版有那么一条消息:“南京亲情关怀高考失利学生”,这篇报道引起了我们特别大的兴趣。在高考以后相当一批学生是没有被录取的,所谓失利的学生是更需要关爱和关怀。媒体应该用更多篇幅关怀他们,这虽然是一小块,但是这是一个象征也是一个指导,希望更多的记者关注这些我们应该关注的新闻事件。 </p><p><br/>  [王旭明]:《人民日报》在视点新闻里面,有一个百期策划,把天津大学舍己救人的大学生“徐伟”,作为他们的第一个人物推出来,令我非常感动。 </p><p><br/>  [王旭明]:我觉得这些优秀的报道,的确让人很兴奋。我们就教育报道来说,实际上大量的报道是主流,是方向,当然这当中也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杂音。比如说有报道称青海某个地方小学停办多年,教育经费照领。后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进行了调查核实,证明这是一则不实的报道。就是这则不实的报道对学校产生了不良影响,此家媒体已经正式道歉。另外也有一家报道说有一个农民的孩子考上大学,因为交不起学费,自杀了。经过调查,自杀根本和高考上大学无关。另外某一个报道说某大学生毕业以后因为没有看到就业签约单,学校为了追求就业率就没有给他毕业证明。我们也调查了,事实是查无此人。现在我们有很多精力放在对不实新闻的考查、调查、核实。所以说记者的责任很重,如果稍稍核实一下,以准确为生命,这样的荒谬就不会发生。 </p><p><br/>  [王旭明]:《中国青年报》7月14日有一篇报道,提出我们现在读的报纸,某一个要闻版的报纸上来就是大巴车车祸六人死亡,女大学生砍伤同学两腿等等,他写了几十个题目,他说这些题目反映不了社会的需求,我们国家一个要闻版就把周围的事件讲得跟烂白薯差不多,他说媒体是民众了解外部世界的主渠道,某种渠道上媒体营造出来的环境会被许多观众默认为客观存在,然后在头脑中形成印象,并由此决定自己的行为,媒体无形中营造出的某些氛围会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心里和行为,极力报道各类事件,这样的报道给给民众造成了心理恐慌由谁来买单?作者最后说“多元化是当今社会最好的描述,阴暗面和令我们嗤之以鼻的事情总是层出不穷,可阳光依然存在,我乐观的相信并且非常相信这个世界到底是有阳光,有美的、好的、善的、真的故事”,他说“但愿在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点击网络、打开收音机时报道的事件能够有春风拂面、阳光满面”。 </p><p><br/>  [王旭明]:他描绘的太好了,我在这里给大家照读,在座的都是媒体人,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引起各位的思考。我觉得这些内容比较丰富,有意义的开场白应该是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 </p><p><a href="http://news.qq.com/a/20060725/002061.htm?ADTAG=CLIENT.QQ.MINISITE.NEWS">http://news.qq.com/a/20060725/002061.htm?ADTAG=CLIENT.QQ.MINISITE.NEWS</a><br/>教育部:农民因孩子考上大学自杀消息不实<br/>&nbsp;2006年07月25日17:26   中国网   <br/>  7月25日15时,教育部举行2006年第16次(定时定点第7次)新闻发布会,向新闻界介绍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工作的有关情况,以下为发布会内容: </p><p>&nbsp;<br/>&nbsp;</p><p>  [王旭明]:首先我先向大家报告一下我们刚刚结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的报道情况,7月12日-18日第三届中外校长论坛在上海举行,这届论坛引起了许多记者朋友的关注,据不完全的了解,大概近有180名记者在会上报道,北京去的记者就有七八十人之多。 </p><p><br/>  [王旭明]:中外大学校长就创新和社会服务广泛的召开了讨论。我们媒体报道情况也非常可观,我感到特别高兴的是许多主流媒体,在这里面做了大量的报道,比如说《人民日报》在要闻版先后报出了很多篇关于大学校长论坛的新闻,其中有一篇提到中外大学校长的观点集粹,这些观点集粹我觉得非常启发人,比如说“高考制度绝不能废除但必须改革,目前模式我担心把人培养得像机器”,“学生质量,中国拥有世界最优秀的本科生”等等,这一组报道确实比较全面的报道了中外大学校长的观点。 </p><p><br/>  《光明日报》派了两位资深记者报道,他们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专栏里面进行了充分的报道,比如说记者宋晓梦写的《我们进步了——写于中外校长论坛闭幕之际》,另外他们在大学创新与服务专栏里面提出了几个观点:“国际知名大学在坚持做什么?”“技术创新在于善用大学资源”等等。 </p><p><br/>  [王旭明]:我们感到特别兴奋的是《中国青年报》派了四名记者会上跟踪全方位报道,他们第一天用一整版篇幅报道了《21位年轻新校长首次集体亮相》。他们又采访了6、7位校长,都发表了精彩的论述,视角独特新颖。同时他们每一天都发表一整版或者多版的报道。记者谢湘连续报道了三期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这期他报道“中国大学校长声音更响亮”。 </p><p><br/>  另外新华社也进行了充分的报道,新华每日电讯上大篇幅的对中外大学校长的观点进行了集纳。中国教育电视台他们的报道不用说了,报道形式新颖,中国教育电视台非常不容易,他们每天十几位记者,保证每天都有实况播出。这期间教育部举行了17场记者招待会,来我们这里讲学的14位外方大学校长,基本上都和记者有了见面机会,通过这种形式,使记者们充分的对本届中外校长论坛进行了报道。 </p><p><br/>  [王旭明]:7月上海的气侯是非常燥热,有的记者开玩笑的说,以后谁要再表现不好,就让他7月份到浦东,在这种气侯非常不好的情况下,记者克服了很多困难,做了充分的报道,为此我们要特别说,所有好的报道是在于教育部有一批多年来致力于教育新闻报道的记者,尽管他们现在有的已经走上领导岗位,尽管他们不直接的报道教育,但是我们觉得他们的工作水平、他们的思想深度、他们的视角都足以令我们借鉴。 </p><p><br/>  [王旭明]:为此教育部新闻办公室特别聘请第一批教育部的特约记者,对《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主任温红彦同志,《光明日报》教务部主任汪大勇同志,《求是》杂志科教部主任苗苏菲同志,《中国青年报》编委谢湘同志,中国教育电视台艺术总监于禾同志,这五位同志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我们教育部新闻办公室聘请他们为特约记者,今天我们先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向他们五位发我们的聘任证书,希望大家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p><p><br/>  [王旭明]:我们也希望今后有更多的记者朋友,能够对工作产生感情,对教育产生感情,不间断、持久的,一生的追随教育、报道教育。 </p><p><br/>  [王旭明]:其实每天都有许多新闻发生,问题就是我们是不是都给予了应有的关注。其实我在看报道当中,我感觉有很多事情在发生,但是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举一个例子,虽然我在教育部门已经工作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了,自认为是了解教育的,但是我不知道在我们国家农村有许许多多的老师,教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到过北京,不要说北京,就是省城都没有到过。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到湖北省在实施一项计划,每年由国家,由省里拿出两千万元对省里县城以下的农村中学教师进行10-15天的免费培训,这些老师到了省城,到了武汉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等这样的一流大学以后,眼界大开,确实有前所未有的感觉。我们三周前的礼拜六和礼拜日,我带了几个记者到那儿先看了一下,了解一下,真是感觉大不一样,这些老师到了重点大学以后,他们的那种感受,那种启发,那种喜悦溢于言表。 </p><p><br/>  [王旭明]:我们在武汉音乐学院看到了几位教音乐的老师,第一次来到省城,而且是第一次登台演出,他们演出的时候热泪盈眶,非常感动。我在想这么美好的事情,我们平常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p><p><br/>  我们有一些报道比如说新华社的《每日电讯》,以这个为题发表了一篇报道《不赚钱的“昏”,但是我们的积极性很高》,另外《人民日报》在要闻版对一个地区消息进行了报道,叫做“政府招牌买单仍然聘用人民湖北厂科大学培训中心教师”。我们回来的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湖北十万农村教师走进一流大学进行培训。 </p><p><br/>  [王旭明]:我们《中国教师报》利用了三个版的篇幅,对这个事件本身进行了报道,还用一个版拿出来对学员的感受做了摘要刊登。 </p><p><br/>  再比如说我们现在高考结束了,我注意到许多媒体都对录取情况非常关心,但是在关心里面,我发现《光明日报》头版有那么一条消息:“南京亲情关怀高考失利学生”,这篇报道引起了我们特别大的兴趣。在高考以后相当一批学生是没有被录取的,所谓失利的学生是更需要关爱和关怀。媒体应该用更多篇幅关怀他们,这虽然是一小块,但是这是一个象征也是一个指导,希望更多的记者关注这些我们应该关注的新闻事件。 </p><p><br/>  [王旭明]:《人民日报》在视点新闻里面,有一个百期策划,把天津大学舍己救人的大学生“徐伟”,作为他们的第一个人物推出来,令我非常感动。 </p><p><br/>  [王旭明]:我觉得这些优秀的报道,的确让人很兴奋。我们就教育报道来说,实际上大量的报道是主流,是方向,当然这当中也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杂音。比如说有报道称青海某个地方小学停办多年,教育经费照领。后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进行了调查核实,证明这是一则不实的报道。就是这则不实的报道对学校产生了不良影响,此家媒体已经正式道歉。另外也有一家报道说有一个农民的孩子考上大学,因为交不起学费,自杀了。经过调查,自杀根本和高考上大学无关。另外某一个报道说某大学生毕业以后因为没有看到就业签约单,学校为了追求就业率就没有给他毕业证明。我们也调查了,事实是查无此人。现在我们有很多精力放在对不实新闻的考查、调查、核实。所以说记者的责任很重,如果稍稍核实一下,以准确为生命,这样的荒谬就不会发生。 </p><p><br/>  [王旭明]:《中国青年报》7月14日有一篇报道,提出我们现在读的报纸,某一个要闻版的报纸上来就是大巴车车祸六人死亡,女大学生砍伤同学两腿等等,他写了几十个题目,他说这些题目反映不了社会的需求,我们国家一个要闻版就把周围的事件讲得跟烂白薯差不多,他说媒体是民众了解外部世界的主渠道,某种渠道上媒体营造出来的环境会被许多观众默认为客观存在,然后在头脑中形成印象,并由此决定自己的行为,媒体无形中营造出的某些氛围会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心里和行为,极力报道各类事件,这样的报道给给民众造成了心理恐慌由谁来买单?作者最后说“多元化是当今社会最好的描述,阴暗面和令我们嗤之以鼻的事情总是层出不穷,可阳光依然存在,我乐观的相信并且非常相信这个世界到底是有阳光,有美的、好的、善的、真的故事”,他说“但愿在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点击网络、打开收音机时报道的事件能够有春风拂面、阳光满面”。 </p><p><br/>  [王旭明]:他描绘的太好了,我在这里给大家照读,在座的都是媒体人,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引起各位的思考。我觉得这些内容比较丰富,有意义的开场白应该是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 </p>
<p>中央台每到7。8月就播片子,误导群众,要大家捐钱让那些穷困生上学,要不就没学上。其实读个正规大学,完全可以4年学费什么都不交,先把学上了。至今我还没听说过正规大学因为不交学费而不让学生上学的事</p><p></p>
<p>哈哈,楼上的太天真吧.不交学费不让入学,不让报名,特别是已经在读的不让考试的新闻可多了.要看学校,要看碰到的政策.我的大学当年曾经对困难生贷款1000元,最后就免还了(学校自己的钱),学费没交齐毕业的时候扣两证,交齐发还.我觉得算是相当不错的了.现在不知道是什么政策.但现在要说"其实读个正规大学,完全可以4年学费什么都不交,先把学上了。至今我还没听说过正规大学因为不交学费而不让学生上学的事"绝对不可能了.</p><p>其实我倒不是很关注这不部分,我贴出来是想让大家看看这个发言人从头到尾不加掩饰的自我陶醉,洋洋得意,自吹自擂,不过原网站是这个题目,我按规矩没改罢了.</p>
学费是个问题,所以也就不能排除个别人借此捣乱一下
<p>俺大学是安徽的,穷吧,就没听说哪个大学因为学生不交学费给开除的,扣2证?不扣还有人交不?</p><p>我们专业大4的时候130+的人欠了50w+的费用</p>
<p>我说的是正规的公办大学,你开学就不带钱去,看让你上学不?我给的答案是:一点问题都没</p>
的确不是自杀,而是他杀,被教育部间接谋杀。
当今中国,无耻是没有底线的
<p>不管自杀消息是不是属实!中国教育产业化的倾向是不争的事实!</p>
&nbsp; 确实是体制问题!!!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basin</i>在2006-7-25 21:56:00的发言:</b><br/><p>哈哈,楼上的太天真吧.不交学费不让入学,不让报名,特别是已经在读的不让考试的新闻可多了.要看学校,要看碰到的政策.我的大学当年曾经对困难生贷款1000元,最后就免还了(学校自己的钱),学费没交齐毕业的时候扣两证,交齐发还.我觉得算是相当不错的了.现在不知道是什么政策.但现在要说"其实读个正规大学,完全可以4年学费什么都不交,先把学上了。至今我还没听说过正规大学因为不交学费而不让学生上学的事"绝对不可能了.</p><p>其实我倒不是很关注这不部分,我贴出来是想让大家看看这个发言人从头到尾不加掩饰的自我陶醉,洋洋得意,自吹自擂,不过原网站是这个题目,我按规矩没改罢了.</p></div><p>  我觉得是你说的有点绝了,我们大学从来没让一个交不起钱的学生学生退学的,我们院里面谁家里穷得丁当响我最清楚,当年在学生会我就是管理这个的,学费都是先欠着,然后学校担保给学生办助学贷款,生活费一个学期有一千五百元的特困生补贴(在我们这里这点钱虽然吃不到什么好东西,但是活下去绝对不成问题),此外一些比较肥的勤工俭学岗位(比如每天分发报纸等等,工资每小时四元)也都是优先给特困生,我们班的特困生甚至还有老师送的手机(旧的,不过质量很好,诺基亚)。我们这里也不是什么重点大学,不过是个二流的省重点,和211半点边都不搭。</p>
<p>呵呵</p><p>不把钱交清了是拿不到证的</p>
<p>告诉ls一个大绝招,把教务处管证的领导吃好喝好,再塞点。然后套出你的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号码就ok了,自己随便做个假的,比真的还好看,用人单位也查不到</p><p></p>
<p>补一个,关于欠费,我特地问了我们专业原来的团委书记,大4催款的时候我们专业132个人一共欠了63万多</p><p></p>
上不了学就自杀?这种人读了书也是废人!~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ytgk9999</i>在2006-7-26 18:13:00的发言:</b><br/><p>  我觉得是你说的有点绝了,我们大学从来没让一个交不起钱的学生学生退学的,我们院里面谁家里穷得丁当响我最清楚,当年在学生会我就是管理这个的,学费都是先欠着,然后学校担保给学生办助学贷款,生活费一个学期有一千五百元的特困生补贴(在我们这里这点钱虽然吃不到什么好东西,但是活下去绝对不成问题),此外一些比较肥的勤工俭学岗位(比如每天分发报纸等等,工资每小时四元)也都是优先给特困生,我们班的特困生甚至还有老师送的手机(旧的,不过质量很好,诺基亚)。我们这里也不是什么重点大学,不过是个二流的省重点,和211半点边都不搭。</p></div><p><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00">同时也回答tigerasd的回复.</font></p><p><font face="Verdana">我一点都不绝对.我的回复里说了,这样看碰到的学校和当时学校的政策.我举的当年我大学的例子就是如此,我也觉得当年政策算是不错的.但不知道现在还是否这样.但我说的,不交钱,不让上课,不让考试,都是有新闻可查的,自己查就是了.</font></p><p><font face="Verdana">你们两位却老是说自己学校如何,而且tigerasd还直接说安徽如何,整个安徽的情况你能打包票吗?</font></p><p><font face="Verdana" size="7">而且我说了,我贴新闻并不是在意这一点,是网站起了这个标题,我是按规矩没换而已.我也不知道你们为什么纠缠这一点,看来网站编辑的目光的确比较准.知道这个标题可以抓眼球的注意.</font></p><p><font face="Verdana" size="7">我是希望大家看看全文,看这个发言人是如何自我表现吹捧的,如何感谢广大媒体是怎么报道了教育界的光辉形象的.</font></p><p><font face="Verdana">好吧,我帮着google一下,当然,在"拖欠 学费 大学"的关键词搜索之下,还有很多探讨恶意欠费的新闻,但至少,我说的并不是不存在.</font></p><p><font face="Verdana"><a href="http://school.csonline.com.cn/rmht/200601/t20060112_428231.htm">http://school.csonline.com.cn/rmht/200601/t20060112_428231.htm</a></font></p><p><a href="http://school.csonline.com.cn/jdxybd/200601/t20060113_428859.htm">http://school.csonline.com.cn/jdxybd/200601/t20060113_428859.htm</a></p><p><a href="http://news.1488.com/news/legality/2006/1-11/9-32-54-1.shtml">http://news.1488.com/news/legality/2006/1-11/9-32-54-1.shtml</a></p><p><font face="Verdana"><a href="http://liaoning.nen.com.cn/77974066106990592/20060106/1825123.shtml">http://liaoning.nen.com.cn/77974066106990592/20060106/1825123.shtml</a></font></p><p><font face="Verdana"><a href="http://www.southcn.com/news/community/shzt/pcs/press/200510170559.htm">http://www.southcn.com/news/community/shzt/pcs/press/200510170559.htm</a></font></p><p><font face="Verdana"><a href="http://www.edu.cn/20051117/3161163.shtml">http://www.edu.cn/20051117/3161163.shtml</a></font></p><p><font face="Verdana"><a href="http://news.sina.com.cn/c/2006-07-20/103210483607.shtml">http://news.sina.com.cn/c/2006-07-20/103210483607.shtml</a></font></p><p><a href="http://rc.chsi.com.cn/jyzd/jyxx/200607/20060721/550816.html">http://rc.chsi.com.cn/jyzd/jyxx/200607/20060721/550816.html</a></p><p><a href="http://edu.people.com.cn/GB/1055/4008421.html">http://edu.people.com.cn/GB/1055/4008421.html</a></p><p><font size="7">再说一遍,我贴这个新闻并不是要去声讨大学学费的问题.</font></p>
<p>我只想说,如果我认识那些穷的没钱上大学的孩子,我会告诉他,孩子,先去上学,什么都不要管。</p><p>至于整个安徽的大学关于不缴费怎么样,至少在这个充斥bbs的年代,我没有知道有因为不缴学费而退学或者不让读书的,我所了解的各大院校和我在上面举出的我专业例子的情况几乎是一致的,就是你脸皮厚,不缴钱一样可以坦然的读大学,当然我并不鼓励这样的做法。(我大3曾经欠学校一年住宿费)</p>
<p>无知无耻的教育部!</p><p>他说“但愿在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点击网络、打开收音机时报道的事件能够有春风拂面、阳光满面”。 ------扯蛋!!!这些混蛋还想粉饰太平,现在怕曝光了么!!</p>
<p>再说最后一次了。我贴新闻的本意并不在于标题反映的内容,那是网站的编辑起的,我按规矩不改而已。</p><p>至于欠学费的问题,我并不是说黑暗一片,但的确有相关的报道存在。我就帮你找了,你还要说没有那就没办法了。至于拖欠,我现在也拖欠了两年住宿费,但自己运气好,不代表所有人都这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