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国务院两次上干线飞机决定受阻和“三步走”战略的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06:21:31
<p>国务院两次上干线飞机决定受阻和“三步走”战略的失败</p><p>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航空工业民用飞机的发展,实际上一直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其间,国务院两次作了关于自行研制发展干线飞机的重要决定,即1986年12月4日的国务院125次常务会议决定,和1993年10月国务院上海会议,明确作出“自主研制干线飞机”的民机发展方针。但遗憾的是,这些决定没有得到贯彻落实,最终还是按照航空部(中航总)对外合作的“三步走”方针走下去,一直走到1998年彻底失败为止。<br/>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国防开支的削减,原来以军品生产为主的航空工业,进行了市场和生产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在民机国内需求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航空工业闲置的生产能力,开始逐步转向非航空产品生产和国际飞机零部件转包的路子。<br/>上海飞机制造厂在运10项目停止后,和美国麦道公司合作,成为美国航空工业惟一的海外大型喷气飞机总装厂。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共组装了35架MD82/83飞机。其中30架卖给国内航空公司。当然,通过这种合作方式,我国航空工业在技术、管理水平方面,的确有了很大提高。<br/>但是,依靠替外国人打工,能发展出我们自己的飞机型号吗?既然我国已经进入了“国际干线俱乐部”,轻言退出是谁也不会甘心的。充分运用已有的研制运10的基础,独立自主发展航空工业,一直是我国航空工业内部的强烈呼声。</p><p>第一次上干线项目蜕变为与麦道合作生产</p><p>1986年,在国家“863计划”的鼓舞下,航空部部分同志综合各方面意见,提出了“千方百计尽早提供和使用国产干线飞机”的建议。国家科委会同航空部、中国民航局调研和多次论证,在征得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航空工业部等有关部门同意后,向国务院作了“发展干线飞机,振兴航空工业”的汇报。<br/>1986年12月4日,国务院召开第125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上同意这个汇报,指出从战略上考虑,现在着手研制国内干线飞机很有必要,并指定由国家科委、航空工业部会同有关方面专家做进一步论证。到会的国务院领导同志作了重要发言:“这是大的战略问题,如果21世纪还是买外国的汽车、飞机,后果不堪设想,不是只从买几架飞机着想”、“我们是飞机需要的大国,也应是制造的大国”,“一是立足国内,二是走合作的道路”,“最重要的是人才,队伍散了太可惜”,“核心技术人家是不会给我们的,必须以我为主,关键是我们要有自己的设计制造能力,形成自己的系列,吸收国外的技术才能前进”,“同意多花一点钱,该花就花一些”。<br/>其后,1986-1988年,原航空工业部科技委组织一次大论证,最后经部领导讨论共同审定“2000年中国航空工业发展战略研讨会”所提出“干线飞机是民用飞机发展的战略重点”。1989年,原航空航天部组织专家对干线飞机的总体设计、总装、总质量控制、总售后服务、总试飞“五总”进行论证和招标审定,最后定在上海。专家们的理由是:(1)讲怎样搞干线飞机,上海比西安汇报要高一大截,这是很自然的,西安未实践过。(2)上海有搞运10试制和总装麦道飞机的经验。(3)搞这样的高技术工程,依托科技工业发达的地区比较有利。<br/>可是,1986年后的几年内,由于航空工业内部对于飞机选型(是上干线飞机还是上支线飞机)、总设计单位定点(西安还是上海)、与国外合作对象(波音、麦道还是欧洲)等问题上,内部难以取得一致,干线飞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迟迟没有拿出来。<br/>1988年10月30日,国务院对研制干线飞机项目建议书作出了批复,再次明确:“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发展自己的干线飞机”,并指出:航空工业的方针,应是“立足国内,以我为主,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通过各种可能的国际合作途径,提高自己的设计、试验、制造能力并形成产业”。要求“在1996年取得我国适航证,投入国内航线使用”。<br/>1991年,国务院会议再次明确:干线飞机的研制,要“立足于自己掌握总体设计技术,掌握知识产权”。“要求2000年搞出自己的干线飞机样机并取得国内适航证”。<br/>国务院的指示十分明确。可是,从立项到拿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历时近三年半时间。直到1992年初,可行性研究报告才上报,“机型定为改成四轮起落架的MD82飞机”。这样的报告,也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br/>于是,原定的“立足国内、以我为主”研制方向,演变成与麦道合作生产“两轮改四轮”的MD82飞机(实际上走的是“桑塔那”的路子),最后演变成MD90。而麦道这个多年的合作伙伴于1997年垮台后,第一次干线项目也就走到了尽头。<br/>项目方案的制定,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干扰:一是选择合作对象的摇摆,二是民航对项目的影响。<br/>“在寻求对外合作以‘提高项目起点’的指导思想下,中方分别向国际知名商用飞机制造商波音、麦道和空中客车工业公司发出了项目建议书。波音、麦道很快做了响应。先</p><p>是于1988年与波音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联合可行性研究,由于MD82组装项目的牵制,不久合作对象引向麦道。”&nbsp; <br/>此时,民航总局表示:因大量引进麦道飞机,国内多数机场跑道强度不够,无法适应麦道;如航空工业与麦道合作搞的150座级新干线飞机,必须是四轮主起落架才能适应中国机场。在民航这个“市场导向”下,飞机的总体设计被取消,换成仅仅“企图在MD82‘国产化’后,在翼梢加小翼,换四轮起落架,更改发动机及部分机载设备,然后宣称这就是我国自行设计的干线客机”。花费巨资完成的新型起落架设计试验,我方仅保有麦道82飞机的四轮起落架的专利权,等于一个虚名。1992年3月,中方与美国麦道公司签订了合作生产40架干线飞机(先是“四轮”MD82,后变成MD90)的合同。<br/>到1993年初,当“两轮改四轮”的设计图纸全部发完、物理样机全部完工并完成全部设计验证、试验机(MD82第35架)已经推到生产线上后,中国民航又声称,机场已全部改建好,不再需要四轮起落架的干线飞机了。<br/>“两轮改四轮项目”已经没有了根据,中航总不顾国务院的告诫,还是没有打消与麦道合作搞干线飞机的打算,于是干线飞机项目“又被某些人篡改为中美合作生产MD90”。<br/>“老干线从1986年底启动论证,到2000年初结束,时间跨越16年 … 不但没有形成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民机产业,相反,它成了举世闻名的冤大头项目”。 </p><p>&nbsp;&nbsp;&nbsp; 国务院第二次上干线飞机的指示被改为“大支线”项目</p><p>“合作生产”是当时中航总贯彻国务院关于“自主研制干线飞机”方针的一贯思路。1993年“四轮技术”冻结后,国务院要求中航总尽早考虑合作生产40架飞机以后的干线飞机发展问题,因为现有“干线项目”从飞机的设计、生产、试飞和售后服务,都在麦道公司的控制之下,它不过是零部件加工量大一些的合作生产项目,与合作组装MD82没有本质区别,不可能取得知识产权。<br/>1993年10月下旬,国务委员宋健受总理、副总理委托,以国务院名义在上海召开了研制干线飞机会议。11月29日,国务院又专门对此下发了由总理、副总理批准的会议纪要,指出:“不能对这类合作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再次重申“要下决心,不失时机地研制我国自己的、掌握知识产权和总体设计技术的150座级以上的干线飞机”;要“在借鉴运10飞机的经验和通过组装麦道飞机掌握的设计技术、管理方式及提高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研制自己的……干线飞机”,总体设计及总装基地放在上海。在这次会上,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朱育理发言,明确表示飞机的座级应该比150座要大一些。<br/>可是,当1993年12月30日中航总上报国务院干线飞机发展总体思路中,却又提出要“以研制100座级飞机作为突破口”的方案,并在100座飞机是“次干线”级还是“大支线”级的概念上纠缠不清。以至邹家华副总理在一次批示上质问道“什么时候100座成了干线飞机?” <br/>在此期间,航空工业界内出现了“上干线还是上支线”的激烈争论。最后拿出来的方案,就是通过寻求与国外合作,上100座“大支线”飞机,即“AE100”项目。<br/>为什么国务院的战略意图执行不下去?很明显,当时中航总的主要领导人在一些基本的大政方针上,思想倾向和中央不一致,“一开始抓这件事就一头载到外国人那里去了”。某负责人曾多次表示“自主研制干线飞机可能是下个世纪的事情”。 <br/>航空部门内,关于支线干线之争、项目定点之争,几乎形成“持久战”,演变为意气之争。为山头利益不顾大局、不讲道理,不讲正气。争论旷日持久,无法形成共识,无法拍板。其结果就是一次又一次丧失机遇。这和当年708工程的全国大协作,形成鲜明对照!<br/>在这样的气氛下,国务院两次自主研制干线飞机决定的精神,终被“三步走”战略所取代。</p><p>“三步走战略”的失败</p><p>所谓“三步走”战略,就是中航总对付国务院两次关于自主研制干线飞机的指示而提出的“对策”,其基本立足点就是主要依靠国际合作。“三步走”的第一步是部分制造和装配麦道80/90系列飞机,由麦道提供技术;第二步是与国外合作,联合研制100座级飞机,约在2005年服役;第三步是自行设计、制造180座级飞机,2010年实现。但是,到1998年秋季,这些目标全部落空。</p><p>“三步走”的第一步:和麦道合作组装、生产干线飞机<br/>“正是由于运10的研制成功,震动了美国民机大厂商。麦道公司破天荒在美国境外首次与外国合资办厂组装生产民机,即上海工厂的MD82和MD90。” <br/>20世纪80年代初,麦道公司鉴于在和波音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情况,把与中国合作作为竞争策略的重要一环。和麦道公司合作第一个协议是在1985年,装配25架飞机;第二个协议是在1989年,再装配10架飞机。<br/>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的民航运输业超常发展,干线飞机需求迅速增加,这引起世界航空列强对于中国市场的激烈争夺。我国如能充分利用这种态势,在组织研制、谈判合作、采购政策等环节整体协调,对提高我国航空工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应该是很有益的。麦道公司出于和波音、空客的竞争需要,确实转让了部分生产技术。麦道向上航公司无偿提供装配飞机所必需的图纸。另外,麦道还免费向东方航空公司提供了价值3千万美元的飞行模拟器,并向中国转包了占机身价值10%的部件加工。<br/>从1986年到1994年,上海飞机制造公司总共装配了35架MD82/83,返销美国5架。并取得了FAA的适航证。<br/>尽管没有大规模的技术转移, 但上航公司从合作生产中,还是大大提高了装配大型飞机的质量标准和管理水平。1993年3月25日“航空航天报”载,返销美国的4架MD83“质量在美引起轰动”。美航空当局指出“长滩生产的客机每架平均试飞8小时,排除故障20多个才能合格,而中国上飞厂总装的按MD83平均试飞5小时,排除4个故障就能合格……532项检查项目,上海的一次检查合格率为95%,麦道只有51%”。与麦道的合作,使上航公司基本形成了150座级客机的组装和生产试飞能力,初步形成了符合FAA适航要求的质量保证体系。<br/>1992年,中航总与麦道公司签定了合作生产40架MD90的合同(即“干线飞机项目”)。这已不再是“组装飞机”,而是美国出知识产权,中国出设备和人工,合作制造飞机。&nbsp;&nbsp;&nbsp; <br/>今天回头看MD90项目,麦道似乎是想模仿德国大众、以工业合作占领中国市场,把自己的未来“押”在和中航总合作上。而我们自己也似乎把航空工业的未来寄托在这种“桑塔那”式的国际合作模式上。“有关方面在国际飞机市场的良好前景面前,似乎把这个项目看作打进国际国内市场的良机。国内的媒体对此作了热情报道。”&nbsp; <br/>MD90项目把当时中航总几个主要的飞机制造厂都卷了进来。这个项目第一次实施了“主</p><p>制造商—供应商体制”,由西飞、沈飞、成飞分头生产飞机的机身、机翼、机头、机尾各部分,上航公司是主制造商,并承担总装任务。<br/>上航作为主制造商,直接受控于FAA,在总公司和现场指挥部的领导和支持下,要面对各供应商,负责整个项目的生产、技术、质量的控制与协调,负责全机的完整性(根据装配资料及工艺流程规定,所有部装件和零备件必须按时到位,不得遗漏或出错),并承担若干部件的制造任务,还要面对客户和适航当局,承担相应的管理和服务工作。<br/>根据合同,中方必须承担机体结构件70%以上的加工量,原材料采购成本占销售成本的80%以上。发动机、大部分航空电子,辅助发动机和起落架需进口。<br/>从签订合同开始,该项目就存在着“销路”和“费用”两方面的重大隐患,这在后来被证明是中途刹车的主要因素。<br/>从销路看,原定生产150架飞机,应全部由中方认购。但签约时显然没有与民航部门很好协调。事后民航表示只买25架。<br/>其次,合同在应付给美方的费用和双方责任方面,规定比较含糊。中美两方出现歧义,我们内部对此也有许多不满。合同规定总装用的系统件8400多项由美方提供,但合同执行时,麦道的理解是:凡合同中没有明确规定的项目,概由中国制造,即“以中方为主”。这和MD82的合作方式正好相反。<br/>我方要付出那么多钱,自己还要干这么多活。一算总帐,生产一架飞机比进口一架飞机还贵得多。故1992年签了合同以后,迟迟不能启动,甚至想推翻合同。但征求意见的结果,有关方面认为,如果中止合同,我方可能会造成更大经济损失,从中美关系的大局出发,还是要干下去。1994年,李岚清副总理访美就干线项目重新协商,最后商定向美方买20架,双方合作生产20架,我方主要是学技术。由于亏损严重,财政同意每架飞机补贴800万美元。1994年底修改协议正式签订。<br/>中美达成了谅解,但我们内部的销路问题仍没有协调下来。民航还是只同意买25架MD90,包括美国本土造的20架和自己造的5架。其余15架,还是没有落实销路。&nbsp; 我们的干线项目,就是在这种没有市场支持的条件下上马的。<br/>1995年8月,MD90首批零件开工。1997年,项目全面展开,同年年中,麦道被波音兼并。波音在兼并麦道的同时,宣布1999年底关闭麦道生产线。干线项目顿时陷入危机。<br/>1997年,波音公司在宣布“1999年关闭麦道生产线”的同时,向中方作了通报,并表示这“不影响干线项目的合作,中方干到什么时候,我波音支持到什么时候”。同年,波音总裁伍达德到上海时,再次重申了这一立场。<br/>但实际上,波音公司内的主流派是希望上海的生产线早点关门的。据说,西雅图的人私下对中国人说:我们造的飞机都没有人要,你们还干什么?早一点结束算了。<br/>用“骑虎难下”、“内忧外患”来形容中航总这时的处境,可能是最贴切的了。舆论压力就受不了——“一架麦道要赔1亿”,“干的越多赔的越多”。 财政、计划部门有意见不说,民航也表示“我不买已经停产的飞机”——我认购的5架,底下航空公司都没有人要,你中航总做出15架谁买?<br/>当然,中航总自身也存在问题。业内有人认为,1994年修改合同规定,1998年就应造出第一批4架飞机,是“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或者说过低估计了技术消化和内部协调的难度。原定资金计划一再突破,进度一再推迟,无法确定项目的终点在哪里,对决策形成很大难度。上级对此不满意是难免的。<br/>经再次评估,1998年6月,有关部门决定MD90项目“同步停产”,只干3架,要求1999年底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推迟到2000年2月份。因供应商的部件不能配齐,最</p><p>后只装2架)。<br/>这时由美方供应的20架份的原材料、配套设备还在继续不断地供应。为避免造成更大损失,我主动通知美方停止供货。这就形成“我方主动终止合同”。<br/>&nbsp;&nbsp;&nbsp; 当时,按照合同,中国装配加工的20架MD90的原材料已经全部采购入库。按当时价格3000多万美元一架,入库的原材料价值当在5亿美元。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费尽口舌,只在国内卖出两架。参与加工装配的各飞机制造厂,为了与麦道长期合作而新建的现代化厂房、购置的现代化设备、付出的人员培训成本,顿时没有了着落。而且,因“主动终止合同”,还要被波音索赔。<br/>当时,波音几乎是立即就此事作出了反应。该公司发言人称:“这是他们的决策,它是基于中国对这类飞机的市场需求较低。作出这样的决策对他们来说是明智的,它证明,他们正在根据经济基础制订决策”(金融时报,1998年8月5日)。<br/>2000年2月,第二架MD90飞机顺利完成试飞。两架飞机均一次试飞通过,获得FAA适航证。上海飞机制造厂获得波音惟一的海外延伸生产许可证。同时,中美十几年合作组装、生产干线飞机的历史,也最后画上了句号。</p><p>“三步走”的第二步:和国外联合设计和建造支线喷气客机。<br/>中航总在拿出100座飞机方案后,满怀信心地和国际大公司谈判关于合资设计和生产的计划,并广泛宣布了在中国生产1000架飞机向国内和亚洲市场销售的计划。“麦道的投标很快被淘汰,与Airbus和波音的谈判拖延了好几年……最终,中航总决定选择与欧洲而不是波音作为开发100座级飞机的伙伴。人们普遍认为,政治在最终的决策中起了实质性的作用”。<br/>计划中的飞机被称之为空中快车100(AE100)。1996年6月,中航总与空中客车、新加坡技术公司签订了初始协议。中航总计划承担AE100 51%的工作量。西飞公司被定为生产AE-100的中心工厂。合同的意向是AE-100于2005年投入使用。<br/>但是“在AE-100还在试飞之前,主要的竞争者就已经立足于市场了。无论多么乐观,100座级飞机的市场是很不确定的,因为与之对抗的有现存……B-737和A-320飞机。仅在B-717投入半年,它已经获得了50架飞机的订单……研制AE-100的关键问题是CAAC对该飞机拒绝下任何先行订单,因而引起中国航空工业的强烈不满。” <br/>“欧洲人为了急于与波音争夺中国市场,假戏假做。一阵握手言欢之后紧接着就是一系列苛刻条件。如果答应这些条件,无异丧权辱国。欧洲人策划了一个压根儿就不想跟中国人合作的大骗局。终于在1998年春天的Airbus董事会上作出了不与中国合作的决定。” <br/>1998年是中国民用航空工业的灾难年。6月,中国政府鉴于麦道被波音公司兼并后产品失去用户,决定MD90项目与麦道国内生产线“同步停产”,从而使“三步走”的第一步提前结束;9月,在范堡罗国际航展上,拟议中的中航总与空客的“AE100”合资公司正式宣布中止。空客在宣布这一决定的同时,宣布了投资5亿美元,自行开发100座级A318飞机的声明。“而且当场宣布,已经得到109架肯定订货,2002年供货(比原来的AE-100计划还提前了一年!)” <br/>1998年以前,空中客车和波音都不生产100座级飞机,只有中国希望在2005年前进行生产。现在,波音的100座级飞机即将投入使用,空中客车2002年也有自己的100座级飞机,而同时取消与中国的合作。外界评论道,MD90计划和AE-100计划的失败是“对中国萌芽的航空工业的猛烈的一击”,并使其“成为重要的飞机制造商的计划遭到怀疑”(金融时报,1998年8月5日,10月6日)。<br/>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航空工业把振兴的希望寄托在MD90和AE-100这样的和西方合作的项目上,但最后得到的,却是来自长期的商业伙伴——波音和空中客车赏给的两记重拳,“三步走”发展战略就此彻底失败。<br/>“研制干线飞机是下个世纪的事情”的“目标”,在无休止的内耗之中“如期”实现了,连新支线飞机也一架没有做出来。寄希望于对外合作而实现腾飞的“三步走”计划的失败,耽误了宝贵的十多年时间,不仅打乱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战略部署,而且,很可能使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错过了最好的历史时机。教训实在是够沉痛的了!<br/>我们在国际社会上受到这样沉重的打击和公开的羞辱,有些人倒好象没事一样。空中客车撕毁了AE-100合同后还不到一年,1999年我们的国际航空公司就跑去欧洲订购空客A-318。&nbsp; 1999年6月中旬,巴黎航空展览会拉开序幕后,某国总统来到中国馆,对于“空中客车”1998年9月搁置与中国联合制造100座喷气机“深表遗憾”,并表示要“帮一把”。仅过了几天,“空客”就与中国某公司签订了生产A320等一些飞机零部件的合同,并表示了将来继续合作的愿望。但甚至连国外的观察家都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姿态”,“打你一嘴巴,再塞给你一颗甜枣”,因为,将来还要卖给中国飞机呢!而据说,这颗甜枣又“激起了某些人的幻觉”(《科技日报》1999年6月24日)。<br/></p><p>国务院两次上干线飞机决定受阻和“三步走”战略的失败</p><p>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航空工业民用飞机的发展,实际上一直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其间,国务院两次作了关于自行研制发展干线飞机的重要决定,即1986年12月4日的国务院125次常务会议决定,和1993年10月国务院上海会议,明确作出“自主研制干线飞机”的民机发展方针。但遗憾的是,这些决定没有得到贯彻落实,最终还是按照航空部(中航总)对外合作的“三步走”方针走下去,一直走到1998年彻底失败为止。<br/>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国防开支的削减,原来以军品生产为主的航空工业,进行了市场和生产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在民机国内需求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航空工业闲置的生产能力,开始逐步转向非航空产品生产和国际飞机零部件转包的路子。<br/>上海飞机制造厂在运10项目停止后,和美国麦道公司合作,成为美国航空工业惟一的海外大型喷气飞机总装厂。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共组装了35架MD82/83飞机。其中30架卖给国内航空公司。当然,通过这种合作方式,我国航空工业在技术、管理水平方面,的确有了很大提高。<br/>但是,依靠替外国人打工,能发展出我们自己的飞机型号吗?既然我国已经进入了“国际干线俱乐部”,轻言退出是谁也不会甘心的。充分运用已有的研制运10的基础,独立自主发展航空工业,一直是我国航空工业内部的强烈呼声。</p><p>第一次上干线项目蜕变为与麦道合作生产</p><p>1986年,在国家“863计划”的鼓舞下,航空部部分同志综合各方面意见,提出了“千方百计尽早提供和使用国产干线飞机”的建议。国家科委会同航空部、中国民航局调研和多次论证,在征得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航空工业部等有关部门同意后,向国务院作了“发展干线飞机,振兴航空工业”的汇报。<br/>1986年12月4日,国务院召开第125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上同意这个汇报,指出从战略上考虑,现在着手研制国内干线飞机很有必要,并指定由国家科委、航空工业部会同有关方面专家做进一步论证。到会的国务院领导同志作了重要发言:“这是大的战略问题,如果21世纪还是买外国的汽车、飞机,后果不堪设想,不是只从买几架飞机着想”、“我们是飞机需要的大国,也应是制造的大国”,“一是立足国内,二是走合作的道路”,“最重要的是人才,队伍散了太可惜”,“核心技术人家是不会给我们的,必须以我为主,关键是我们要有自己的设计制造能力,形成自己的系列,吸收国外的技术才能前进”,“同意多花一点钱,该花就花一些”。<br/>其后,1986-1988年,原航空工业部科技委组织一次大论证,最后经部领导讨论共同审定“2000年中国航空工业发展战略研讨会”所提出“干线飞机是民用飞机发展的战略重点”。1989年,原航空航天部组织专家对干线飞机的总体设计、总装、总质量控制、总售后服务、总试飞“五总”进行论证和招标审定,最后定在上海。专家们的理由是:(1)讲怎样搞干线飞机,上海比西安汇报要高一大截,这是很自然的,西安未实践过。(2)上海有搞运10试制和总装麦道飞机的经验。(3)搞这样的高技术工程,依托科技工业发达的地区比较有利。<br/>可是,1986年后的几年内,由于航空工业内部对于飞机选型(是上干线飞机还是上支线飞机)、总设计单位定点(西安还是上海)、与国外合作对象(波音、麦道还是欧洲)等问题上,内部难以取得一致,干线飞机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迟迟没有拿出来。<br/>1988年10月30日,国务院对研制干线飞机项目建议书作出了批复,再次明确:“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发展自己的干线飞机”,并指出:航空工业的方针,应是“立足国内,以我为主,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通过各种可能的国际合作途径,提高自己的设计、试验、制造能力并形成产业”。要求“在1996年取得我国适航证,投入国内航线使用”。<br/>1991年,国务院会议再次明确:干线飞机的研制,要“立足于自己掌握总体设计技术,掌握知识产权”。“要求2000年搞出自己的干线飞机样机并取得国内适航证”。<br/>国务院的指示十分明确。可是,从立项到拿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历时近三年半时间。直到1992年初,可行性研究报告才上报,“机型定为改成四轮起落架的MD82飞机”。这样的报告,也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br/>于是,原定的“立足国内、以我为主”研制方向,演变成与麦道合作生产“两轮改四轮”的MD82飞机(实际上走的是“桑塔那”的路子),最后演变成MD90。而麦道这个多年的合作伙伴于1997年垮台后,第一次干线项目也就走到了尽头。<br/>项目方案的制定,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干扰:一是选择合作对象的摇摆,二是民航对项目的影响。<br/>“在寻求对外合作以‘提高项目起点’的指导思想下,中方分别向国际知名商用飞机制造商波音、麦道和空中客车工业公司发出了项目建议书。波音、麦道很快做了响应。先</p><p>是于1988年与波音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联合可行性研究,由于MD82组装项目的牵制,不久合作对象引向麦道。”&nbsp; <br/>此时,民航总局表示:因大量引进麦道飞机,国内多数机场跑道强度不够,无法适应麦道;如航空工业与麦道合作搞的150座级新干线飞机,必须是四轮主起落架才能适应中国机场。在民航这个“市场导向”下,飞机的总体设计被取消,换成仅仅“企图在MD82‘国产化’后,在翼梢加小翼,换四轮起落架,更改发动机及部分机载设备,然后宣称这就是我国自行设计的干线客机”。花费巨资完成的新型起落架设计试验,我方仅保有麦道82飞机的四轮起落架的专利权,等于一个虚名。1992年3月,中方与美国麦道公司签订了合作生产40架干线飞机(先是“四轮”MD82,后变成MD90)的合同。<br/>到1993年初,当“两轮改四轮”的设计图纸全部发完、物理样机全部完工并完成全部设计验证、试验机(MD82第35架)已经推到生产线上后,中国民航又声称,机场已全部改建好,不再需要四轮起落架的干线飞机了。<br/>“两轮改四轮项目”已经没有了根据,中航总不顾国务院的告诫,还是没有打消与麦道合作搞干线飞机的打算,于是干线飞机项目“又被某些人篡改为中美合作生产MD90”。<br/>“老干线从1986年底启动论证,到2000年初结束,时间跨越16年 … 不但没有形成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民机产业,相反,它成了举世闻名的冤大头项目”。 </p><p>&nbsp;&nbsp;&nbsp; 国务院第二次上干线飞机的指示被改为“大支线”项目</p><p>“合作生产”是当时中航总贯彻国务院关于“自主研制干线飞机”方针的一贯思路。1993年“四轮技术”冻结后,国务院要求中航总尽早考虑合作生产40架飞机以后的干线飞机发展问题,因为现有“干线项目”从飞机的设计、生产、试飞和售后服务,都在麦道公司的控制之下,它不过是零部件加工量大一些的合作生产项目,与合作组装MD82没有本质区别,不可能取得知识产权。<br/>1993年10月下旬,国务委员宋健受总理、副总理委托,以国务院名义在上海召开了研制干线飞机会议。11月29日,国务院又专门对此下发了由总理、副总理批准的会议纪要,指出:“不能对这类合作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再次重申“要下决心,不失时机地研制我国自己的、掌握知识产权和总体设计技术的150座级以上的干线飞机”;要“在借鉴运10飞机的经验和通过组装麦道飞机掌握的设计技术、管理方式及提高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研制自己的……干线飞机”,总体设计及总装基地放在上海。在这次会上,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朱育理发言,明确表示飞机的座级应该比150座要大一些。<br/>可是,当1993年12月30日中航总上报国务院干线飞机发展总体思路中,却又提出要“以研制100座级飞机作为突破口”的方案,并在100座飞机是“次干线”级还是“大支线”级的概念上纠缠不清。以至邹家华副总理在一次批示上质问道“什么时候100座成了干线飞机?” <br/>在此期间,航空工业界内出现了“上干线还是上支线”的激烈争论。最后拿出来的方案,就是通过寻求与国外合作,上100座“大支线”飞机,即“AE100”项目。<br/>为什么国务院的战略意图执行不下去?很明显,当时中航总的主要领导人在一些基本的大政方针上,思想倾向和中央不一致,“一开始抓这件事就一头载到外国人那里去了”。某负责人曾多次表示“自主研制干线飞机可能是下个世纪的事情”。 <br/>航空部门内,关于支线干线之争、项目定点之争,几乎形成“持久战”,演变为意气之争。为山头利益不顾大局、不讲道理,不讲正气。争论旷日持久,无法形成共识,无法拍板。其结果就是一次又一次丧失机遇。这和当年708工程的全国大协作,形成鲜明对照!<br/>在这样的气氛下,国务院两次自主研制干线飞机决定的精神,终被“三步走”战略所取代。</p><p>“三步走战略”的失败</p><p>所谓“三步走”战略,就是中航总对付国务院两次关于自主研制干线飞机的指示而提出的“对策”,其基本立足点就是主要依靠国际合作。“三步走”的第一步是部分制造和装配麦道80/90系列飞机,由麦道提供技术;第二步是与国外合作,联合研制100座级飞机,约在2005年服役;第三步是自行设计、制造180座级飞机,2010年实现。但是,到1998年秋季,这些目标全部落空。</p><p>“三步走”的第一步:和麦道合作组装、生产干线飞机<br/>“正是由于运10的研制成功,震动了美国民机大厂商。麦道公司破天荒在美国境外首次与外国合资办厂组装生产民机,即上海工厂的MD82和MD90。” <br/>20世纪80年代初,麦道公司鉴于在和波音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情况,把与中国合作作为竞争策略的重要一环。和麦道公司合作第一个协议是在1985年,装配25架飞机;第二个协议是在1989年,再装配10架飞机。<br/>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的民航运输业超常发展,干线飞机需求迅速增加,这引起世界航空列强对于中国市场的激烈争夺。我国如能充分利用这种态势,在组织研制、谈判合作、采购政策等环节整体协调,对提高我国航空工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应该是很有益的。麦道公司出于和波音、空客的竞争需要,确实转让了部分生产技术。麦道向上航公司无偿提供装配飞机所必需的图纸。另外,麦道还免费向东方航空公司提供了价值3千万美元的飞行模拟器,并向中国转包了占机身价值10%的部件加工。<br/>从1986年到1994年,上海飞机制造公司总共装配了35架MD82/83,返销美国5架。并取得了FAA的适航证。<br/>尽管没有大规模的技术转移, 但上航公司从合作生产中,还是大大提高了装配大型飞机的质量标准和管理水平。1993年3月25日“航空航天报”载,返销美国的4架MD83“质量在美引起轰动”。美航空当局指出“长滩生产的客机每架平均试飞8小时,排除故障20多个才能合格,而中国上飞厂总装的按MD83平均试飞5小时,排除4个故障就能合格……532项检查项目,上海的一次检查合格率为95%,麦道只有51%”。与麦道的合作,使上航公司基本形成了150座级客机的组装和生产试飞能力,初步形成了符合FAA适航要求的质量保证体系。<br/>1992年,中航总与麦道公司签定了合作生产40架MD90的合同(即“干线飞机项目”)。这已不再是“组装飞机”,而是美国出知识产权,中国出设备和人工,合作制造飞机。&nbsp;&nbsp;&nbsp; <br/>今天回头看MD90项目,麦道似乎是想模仿德国大众、以工业合作占领中国市场,把自己的未来“押”在和中航总合作上。而我们自己也似乎把航空工业的未来寄托在这种“桑塔那”式的国际合作模式上。“有关方面在国际飞机市场的良好前景面前,似乎把这个项目看作打进国际国内市场的良机。国内的媒体对此作了热情报道。”&nbsp; <br/>MD90项目把当时中航总几个主要的飞机制造厂都卷了进来。这个项目第一次实施了“主</p><p>制造商—供应商体制”,由西飞、沈飞、成飞分头生产飞机的机身、机翼、机头、机尾各部分,上航公司是主制造商,并承担总装任务。<br/>上航作为主制造商,直接受控于FAA,在总公司和现场指挥部的领导和支持下,要面对各供应商,负责整个项目的生产、技术、质量的控制与协调,负责全机的完整性(根据装配资料及工艺流程规定,所有部装件和零备件必须按时到位,不得遗漏或出错),并承担若干部件的制造任务,还要面对客户和适航当局,承担相应的管理和服务工作。<br/>根据合同,中方必须承担机体结构件70%以上的加工量,原材料采购成本占销售成本的80%以上。发动机、大部分航空电子,辅助发动机和起落架需进口。<br/>从签订合同开始,该项目就存在着“销路”和“费用”两方面的重大隐患,这在后来被证明是中途刹车的主要因素。<br/>从销路看,原定生产150架飞机,应全部由中方认购。但签约时显然没有与民航部门很好协调。事后民航表示只买25架。<br/>其次,合同在应付给美方的费用和双方责任方面,规定比较含糊。中美两方出现歧义,我们内部对此也有许多不满。合同规定总装用的系统件8400多项由美方提供,但合同执行时,麦道的理解是:凡合同中没有明确规定的项目,概由中国制造,即“以中方为主”。这和MD82的合作方式正好相反。<br/>我方要付出那么多钱,自己还要干这么多活。一算总帐,生产一架飞机比进口一架飞机还贵得多。故1992年签了合同以后,迟迟不能启动,甚至想推翻合同。但征求意见的结果,有关方面认为,如果中止合同,我方可能会造成更大经济损失,从中美关系的大局出发,还是要干下去。1994年,李岚清副总理访美就干线项目重新协商,最后商定向美方买20架,双方合作生产20架,我方主要是学技术。由于亏损严重,财政同意每架飞机补贴800万美元。1994年底修改协议正式签订。<br/>中美达成了谅解,但我们内部的销路问题仍没有协调下来。民航还是只同意买25架MD90,包括美国本土造的20架和自己造的5架。其余15架,还是没有落实销路。&nbsp; 我们的干线项目,就是在这种没有市场支持的条件下上马的。<br/>1995年8月,MD90首批零件开工。1997年,项目全面展开,同年年中,麦道被波音兼并。波音在兼并麦道的同时,宣布1999年底关闭麦道生产线。干线项目顿时陷入危机。<br/>1997年,波音公司在宣布“1999年关闭麦道生产线”的同时,向中方作了通报,并表示这“不影响干线项目的合作,中方干到什么时候,我波音支持到什么时候”。同年,波音总裁伍达德到上海时,再次重申了这一立场。<br/>但实际上,波音公司内的主流派是希望上海的生产线早点关门的。据说,西雅图的人私下对中国人说:我们造的飞机都没有人要,你们还干什么?早一点结束算了。<br/>用“骑虎难下”、“内忧外患”来形容中航总这时的处境,可能是最贴切的了。舆论压力就受不了——“一架麦道要赔1亿”,“干的越多赔的越多”。 财政、计划部门有意见不说,民航也表示“我不买已经停产的飞机”——我认购的5架,底下航空公司都没有人要,你中航总做出15架谁买?<br/>当然,中航总自身也存在问题。业内有人认为,1994年修改合同规定,1998年就应造出第一批4架飞机,是“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或者说过低估计了技术消化和内部协调的难度。原定资金计划一再突破,进度一再推迟,无法确定项目的终点在哪里,对决策形成很大难度。上级对此不满意是难免的。<br/>经再次评估,1998年6月,有关部门决定MD90项目“同步停产”,只干3架,要求1999年底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推迟到2000年2月份。因供应商的部件不能配齐,最</p><p>后只装2架)。<br/>这时由美方供应的20架份的原材料、配套设备还在继续不断地供应。为避免造成更大损失,我主动通知美方停止供货。这就形成“我方主动终止合同”。<br/>&nbsp;&nbsp;&nbsp; 当时,按照合同,中国装配加工的20架MD90的原材料已经全部采购入库。按当时价格3000多万美元一架,入库的原材料价值当在5亿美元。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费尽口舌,只在国内卖出两架。参与加工装配的各飞机制造厂,为了与麦道长期合作而新建的现代化厂房、购置的现代化设备、付出的人员培训成本,顿时没有了着落。而且,因“主动终止合同”,还要被波音索赔。<br/>当时,波音几乎是立即就此事作出了反应。该公司发言人称:“这是他们的决策,它是基于中国对这类飞机的市场需求较低。作出这样的决策对他们来说是明智的,它证明,他们正在根据经济基础制订决策”(金融时报,1998年8月5日)。<br/>2000年2月,第二架MD90飞机顺利完成试飞。两架飞机均一次试飞通过,获得FAA适航证。上海飞机制造厂获得波音惟一的海外延伸生产许可证。同时,中美十几年合作组装、生产干线飞机的历史,也最后画上了句号。</p><p>“三步走”的第二步:和国外联合设计和建造支线喷气客机。<br/>中航总在拿出100座飞机方案后,满怀信心地和国际大公司谈判关于合资设计和生产的计划,并广泛宣布了在中国生产1000架飞机向国内和亚洲市场销售的计划。“麦道的投标很快被淘汰,与Airbus和波音的谈判拖延了好几年……最终,中航总决定选择与欧洲而不是波音作为开发100座级飞机的伙伴。人们普遍认为,政治在最终的决策中起了实质性的作用”。<br/>计划中的飞机被称之为空中快车100(AE100)。1996年6月,中航总与空中客车、新加坡技术公司签订了初始协议。中航总计划承担AE100 51%的工作量。西飞公司被定为生产AE-100的中心工厂。合同的意向是AE-100于2005年投入使用。<br/>但是“在AE-100还在试飞之前,主要的竞争者就已经立足于市场了。无论多么乐观,100座级飞机的市场是很不确定的,因为与之对抗的有现存……B-737和A-320飞机。仅在B-717投入半年,它已经获得了50架飞机的订单……研制AE-100的关键问题是CAAC对该飞机拒绝下任何先行订单,因而引起中国航空工业的强烈不满。” <br/>“欧洲人为了急于与波音争夺中国市场,假戏假做。一阵握手言欢之后紧接着就是一系列苛刻条件。如果答应这些条件,无异丧权辱国。欧洲人策划了一个压根儿就不想跟中国人合作的大骗局。终于在1998年春天的Airbus董事会上作出了不与中国合作的决定。” <br/>1998年是中国民用航空工业的灾难年。6月,中国政府鉴于麦道被波音公司兼并后产品失去用户,决定MD90项目与麦道国内生产线“同步停产”,从而使“三步走”的第一步提前结束;9月,在范堡罗国际航展上,拟议中的中航总与空客的“AE100”合资公司正式宣布中止。空客在宣布这一决定的同时,宣布了投资5亿美元,自行开发100座级A318飞机的声明。“而且当场宣布,已经得到109架肯定订货,2002年供货(比原来的AE-100计划还提前了一年!)” <br/>1998年以前,空中客车和波音都不生产100座级飞机,只有中国希望在2005年前进行生产。现在,波音的100座级飞机即将投入使用,空中客车2002年也有自己的100座级飞机,而同时取消与中国的合作。外界评论道,MD90计划和AE-100计划的失败是“对中国萌芽的航空工业的猛烈的一击”,并使其“成为重要的飞机制造商的计划遭到怀疑”(金融时报,1998年8月5日,10月6日)。<br/>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航空工业把振兴的希望寄托在MD90和AE-100这样的和西方合作的项目上,但最后得到的,却是来自长期的商业伙伴——波音和空中客车赏给的两记重拳,“三步走”发展战略就此彻底失败。<br/>“研制干线飞机是下个世纪的事情”的“目标”,在无休止的内耗之中“如期”实现了,连新支线飞机也一架没有做出来。寄希望于对外合作而实现腾飞的“三步走”计划的失败,耽误了宝贵的十多年时间,不仅打乱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战略部署,而且,很可能使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错过了最好的历史时机。教训实在是够沉痛的了!<br/>我们在国际社会上受到这样沉重的打击和公开的羞辱,有些人倒好象没事一样。空中客车撕毁了AE-100合同后还不到一年,1999年我们的国际航空公司就跑去欧洲订购空客A-318。&nbsp; 1999年6月中旬,巴黎航空展览会拉开序幕后,某国总统来到中国馆,对于“空中客车”1998年9月搁置与中国联合制造100座喷气机“深表遗憾”,并表示要“帮一把”。仅过了几天,“空客”就与中国某公司签订了生产A320等一些飞机零部件的合同,并表示了将来继续合作的愿望。但甚至连国外的观察家都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姿态”,“打你一嘴巴,再塞给你一颗甜枣”,因为,将来还要卖给中国飞机呢!而据说,这颗甜枣又“激起了某些人的幻觉”(《科技日报》1999年6月24日)。<br/></p>
就这么被耍着玩。
民航总局和中航总自1980年以后的领导人是历史罪人.
<p>绝不是被耍着玩这么简单。</p><p>很简单,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上干线大飞机是重大决策,结果却是遭到了民航和航空工业的许多人联手反对。明里,他们公开造势,有意误导舆论、欺骗群众;暗里,他们利用权力打击航空工业内持不同意见(实际上就是持正确意见的人)。</p><p>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和骇人听闻的。</p><p>如果说中国民航这样做还属于损国家而利自己(买国外飞机他们得了多少回扣?)的话,中国航空工业这样做的结果实际上是损国家而不利自己的:<br/><br/>国家没有国产干线飞机,而中国航空工业则得不到国家的拨款。</p>
问问信鸽,你们厂还在生产洗衣机和摩托车没有
扯淡,民航对国产大飞机是非常支持的。尤其是现任民航总局局长杨元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12 4:42:44编辑过]
<p>&nbsp;&nbsp; 如今的中国民航?<br/>&nbsp;&nbsp;&nbsp; 呵呵,现在从中国民航内部就冒出一种声音,想必许多人也都略知一二。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超大上就有这么些人,他既不是中国民航又不懂经济,却不遗余力地为这种声音充当传声筒!<br/>&nbsp;&nbsp; 这种声音的大意是:<br/>&nbsp;&nbsp; 为了中国民航的经济效益考虑,中国不能也不需要自造大型飞机。<br/>&nbsp;&nbsp;&nbsp;因为中国民航现在有了波音和空客两种系列的大客机,从减少培训、维护等费用,降低民航成本等方面考虑,不应该再有第三种系列的大客机。<br/>&nbsp;&nbsp; 大家可以看以下这个链接:</p><p>&nbsp;&nbsp;&nbsp; <a href="http://www.cjdby.net/dispbbs.asp?boardID=4&amp;ID=270173&amp;page=1&amp;.html">http://www.cjdby.net/dispbbs.asp?boardID=4&amp;ID=270173&amp;page=1&amp;.html</a></p><p></p><p>&nbsp;&nbsp; 然而就在这些人说出这话的5年前即2001年,中国民航就已经向俄罗斯定购了5架图-204客货机。</p><p>&nbsp;&nbsp;&nbsp; 继波音、空客之后,中国又引进了第三种系列的大型客机!</p><p>&nbsp;&nbsp;&nbsp; 正如高梁先生尖锐地批评的那样:<br/>&nbsp;&nbsp; <br/>&nbsp;&nbsp;&nbsp; ——“不要大飞机”是不要自己造的大飞机!<br/><br/>&nbsp;&nbsp; </p><p></p>
弑了他们。
<p>简直是屈辱啊……</p><p>不过更令人气愤的是国内没有人这样的屈辱负责</p><p></p>
<p>建议引进别-2500技术,我们不和它们争独木桥行否?</p>
<p>50年代提出超英赶美,被人讥讽,现在超英了,是否该为当年平反了?</p><p>如果我们用现代中国已经掌握的技术条件来评论当年打倭寇,估计毛泽东也是无能的,什么狗屁论持久战,一个星期就可以搞定小日本。</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定远</i>在2006-7-12 4:39:00的发言:</b><br/><p>&nbsp;呵呵,中国民航对国产大飞机非常支持?</p><p>&nbsp;&nbsp;&nbsp; 国务院组织的“大飞机项目论证组”成员之一的高梁先生在他的大作《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从“运10”的夭折谈起》中就毫不客气地这样公开批评过中国民航,偶引用两段:</p><p>&nbsp;&nbsp;&nbsp; ——还有就是我们的民航部门的消极态度。当时民航局曾表态:不需要干线飞机。1984年12月23日在谷牧同志召开的落实运10进藏试飞的会议上,中国民航局的主要领导同志说:运10一上天,真叫人头疼。民航作为用户,从飞机的可靠性要求出发,对新型国产飞机有不信任感,不愿意买,本属正常。但对自己造的飞机上天抱有如此奇怪的感想,实在令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p><p>&nbsp;&nbsp;&nbsp; ——有人强调没有用户。据说上飞打报告、说1990年能够造出16架运10,但当时民航一再说,我们不要大飞机。但正是从80年代初,我国民航事业开始迅速发展、80—85年民航航空运输周转量每年增长24.2%,运力增长中干线飞机占80%以上。<br/>&nbsp;&nbsp;&nbsp; “不要大飞机”是不要自己造的大飞机。<br/>&nbsp;&nbsp;&nbsp;&nbsp; 确实,自己造的飞机和波音麦道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毕竟走出了第一步、将来总可以逐步完善的。我国的运7飞到今天,恐怕已经没有人怀疑它的可靠性了。</p><p></p><p>&nbsp;&nbsp;&nbsp; </p><p>&nbsp;&nbsp;&nbsp; 这么多年来,高梁先生的这篇大作被转载多次!几年前陈朴老大也曾在他担任《航空史研究》执行主编时也转载过。<br/>&nbsp;&nbsp;&nbsp; 面对这样严厉的批评,中国民航敢否认吗?<br/></p><br/></div><p></p><p>狗屁,高粱我前几天前还见过,你自己去问问他,现在的中国民航是什么态度?</p><p>高粱他们自己走访杨远远,你在场么?</p>
<p>不要理民航那帮傻X,你要是托运丢了一个相机,它们会按照重量100元/公斤赔你79块钱</p><p>据说,中央1号首长对15军非常看中,是下决心要研制大飞机的,既然他老人家下决心了,我相信自己的大飞机出来就不远了。</p>
<p></p><p>&nbsp; 不了解民航的心态。</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14 1:50:09编辑过]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JCFERRET</i>在2006-7-13 11:27:00的发言:</b><br/><p></p><p>狗屁,高粱我前几天前还见过,你自己去问问他,现在的中国民航是什么态度?</p><p>高粱他们自己走访杨远远,你在场么?</p></div><p></p><p>&nbsp;&nbsp;&nbsp; 你在场?</p><p>&nbsp;&nbsp; 少笑死偶了。</p><p>&nbsp;&nbsp; 以你这种身份,高梁走访杨元元,你连端茶倒水的资格都没有!</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定远</i>在2006-7-12 4:56:00的发言:</b><br/><p>&nbsp;&nbsp; 如今的中国民航?<br/>&nbsp;&nbsp;&nbsp; 呵呵,现在从中国民航内部就冒出一种声音,想必许多人也都略知一二。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超大上就有这么些人,他既不是中国民航又不懂经济,却不遗余力地为这种声音充当传声筒!<br/>&nbsp;&nbsp; 这种声音的大意是:<br/>&nbsp;&nbsp; 为了中国民航的经济效益考虑,中国不能也不需要自造大型飞机。<br/>&nbsp;&nbsp;&nbsp;因为中国民航现在有了波音和空客两种系列的大客机,从减少培训、维护等费用,降低民航成本等方面考虑,不应该再有第三种系列的大客机。<br/>&nbsp;&nbsp; 大家可以看以下这个链接:</p><p>&nbsp;&nbsp;&nbsp; <a href="http://www.cjdby.net/dispbbs.asp?boardID=4&amp;ID=270173&amp;page=1&amp;.html">http://www.cjdby.net/dispbbs.asp?boardID=4&amp;ID=270173&amp;page=1&amp;.html</a></p><p></p><p>&nbsp;&nbsp; 然而就在这些人说出这话的5年前即2001年,中国民航就已经向俄罗斯定购了5架图-204客货机。</p><p>&nbsp;&nbsp;&nbsp; 继波音、空客之后,中国又引进了第三种系列的大型客机!</p><p>&nbsp;&nbsp;&nbsp; 正如高梁先生尖锐地批评的那样:<br/>&nbsp;&nbsp; <br/>&nbsp;&nbsp;&nbsp; ——“不要大飞机”是不要自己造的大飞机!<br/><br/>&nbsp;&nbsp; </p><p></p></div><p>TU-204是继波音、空客之后,中国又引进了第三种系列的大型客机! </p><p>真搞笑,IL-18,IL-62是哪年引进的呀? 三叉戟是哪年引进的呀? TU-154,YAK-42,福克-100,MD-82/90,MD-11, BAE-146又是哪年引进的呀?! </p><p>哈哈,有意思呀!</p>[em07]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hbao</i>在2006-7-14 2:20:00的发言:</b><br/><p>TU-204是继波音、空客之后,中国又引进了第三种系列的大型客机! </p><p>真搞笑,IL-18,IL-62是哪年引进的呀? 三叉戟是哪年引进的呀? TU-154,YAK-42,福克-100,MD-82/90,MD-11, BAE-146又是哪年引进的呀?! </p><p>哈哈,有意思呀!</p>[em07]</div><p></p><p>&nbsp;&nbsp;&nbsp;&nbsp; 真搞笑:</p><p>&nbsp;&nbsp;&nbsp;&nbsp; 您把IL-18、YAK-42、BAE-146这些机型都算作大客机,您真的没有基本常识???</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hbao</i>在2006-7-14 2:20:00的发言:</b><br/><p>TU-204是继波音、空客之后,中国又引进了第三种系列的大型客机! </p><p>真搞笑,IL-18,IL-62是哪年引进的呀? 三叉戟是哪年引进的呀? TU-154,YAK-42,福克-100,MD-82/90,MD-11, BAE-146又是哪年引进的呀?! </p><p>哈哈,有意思呀!</p>[em07]</div><p></p>&nbsp;&nbsp;&nbsp;&nbsp;&nbsp; 另外,您把已经淘汰了许久的机型都翻出来,咬文嚼字的功夫真不是盖得啊?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定远</i>在2006-7-14 2:40:00的发言:</b><br/><p></p><p>&nbsp;&nbsp;&nbsp;&nbsp; 真搞笑:</p><p>&nbsp;&nbsp;&nbsp;&nbsp; 您把IL-18、YAK-42、BAE-146这些机型都算作大客机,您真的没有基本常识???</p></div><p>哈哈,那大飞机怎么定义呀?个人觉得载客100人以上的客机应该属于大飞机了呀. </p><p>刨除这三个,可也还有6种呢?不过,剩下6种里面的福克100却又是和这三种同一座位级别的哦. </p><p>哈哈,更有意思了!</p>[em07]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定远</i>在2006-7-14 2:41:00的发言:</b><br/><p></p>&nbsp;&nbsp;&nbsp;&nbsp;&nbsp; 另外,您把已经淘汰了许久的机型都翻出来,咬文嚼字的功夫真不是盖得啊?</div><p></p>它们全淘汰了?!不是吧?!哈哈,越来越有意思了![em07]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hbao</i>在2006-7-14 2:43:00的发言:</b><br/><p>哈哈,那大飞机怎么定义呀?个人觉得载客100人以上的客机应该属于大飞机了呀. </p><p>刨除这三个,可也还有6种呢?不过,剩下6种里面的福克100却又是和这三种同一座位级别的哦. </p><p>哈哈,更有意思了!</p>[em07]</div><p></p><p>&nbsp;&nbsp;&nbsp;&nbsp;1、 晕!</p><p>&nbsp;&nbsp;&nbsp;&nbsp; 连大飞机怎么定义还要偶教???</p><p>&nbsp;&nbsp;&nbsp; 偶看算了吧。</p><p>&nbsp;&nbsp;&nbsp;&nbsp; 2、偶再晕一次。</p><p>&nbsp;&nbsp;&nbsp;&nbsp; 连伊尔-62这些飞机几乎全都被淘汰了的机型都拿出来,偶服了你。</p><p>&nbsp;&nbsp;&nbsp; 3、注意提醒你看前提:</p><p>&nbsp;&nbsp;&nbsp; 只有两种机型的说法是中国民航提出来的不是偶提出来的。</p>[em06][em06]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定远</i>在2006-7-14 2:48:00的发言:</b><br/><p></p><p>&nbsp;&nbsp;&nbsp;&nbsp;1、 晕!</p><p>&nbsp;&nbsp;&nbsp;&nbsp; 连大飞机怎么定义还要偶教???</p><p>&nbsp;&nbsp;&nbsp; 偶看算了吧。</p><p>&nbsp;&nbsp;&nbsp;&nbsp; 2、偶再晕一次。</p><p>&nbsp;&nbsp;&nbsp;&nbsp; 连伊尔-62这些飞机几乎全都被淘汰了的机型都拿出来,偶服了你。</p><p>&nbsp;&nbsp;&nbsp; 3、注意提醒你看前提:</p><p>&nbsp;&nbsp;&nbsp; 只有两种机型的说法是中国民航提出来的不是偶提出来的。</p>[em06][em06]</div><p></p><p>1,所谓大飞机,是干线飞机的通俗叫法,我举出的这些机型哪个是属于支线飞机的呀?!</p><p>2,你不用再晕,IL-62我们是淘汰了,但我举的飞机里面起码还有4种在为我们国家服务.</p><p>3.你举的引进TU-204是在民航这种说法前还是后呀?是前呀!所以,我告诉你说,你的说法是错误的!明白了吗?!</p>[em07][em01]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hbao</i>在2006-7-14 2:43:00的发言:</b><br/><p>哈哈,那大飞机怎么定义呀?个人觉得载客100人以上的客机应该属于大飞机了呀. </p><p>刨除这三个,可也还有6种呢?不过,剩下6种里面的福克100却又是和这三种同一座位级别的哦. </p><p>哈哈,更有意思了!</p>[em07]</div><p></p><p>&nbsp;&nbsp;&nbsp;&nbsp; 哦,原来您是按载人数来定义大飞机的啊!</p><p>&nbsp;&nbsp;&nbsp;&nbsp; 哈哈,越来越有意思了。</p><p>&nbsp;&nbsp;&nbsp;&nbsp; 友情提醒:福克100也不是大飞机。这还是基本常识。</p><p>&nbsp;&nbsp;&nbsp;&nbsp; </p>[em05][em08][em08]
哦,其中,BAE-146与福克好象也有给归入支线飞机的,临界点呀.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hbao</i>在2006-7-14 2:51:00的发言:</b><br/><p></p><p>1,所谓大飞机,是干线飞机的通俗叫法,我举出的这些机型哪个是属于支线飞机的呀?!</p><p>2,你不用再晕,IL-62我们是淘汰了,但我举的飞机里面起码还有4种在为我们国家服务.</p><p>3.你举的引进TU-204是在民航这种说法前还是后呀?是前呀!所以,我告诉你说,你的说法是错误的!明白了吗?!</p>[em07][em01]</div><p></p><p>&nbsp;&nbsp;&nbsp; 1、又晕。您举得上面这些飞机不是干线飞机多了去了。</p><p>&nbsp;&nbsp;&nbsp; 2、你承认了,那当然不用晕了。</p><p>&nbsp;&nbsp;&nbsp;&nbsp; 3、所以偶说中国民航自相矛盾呀?</p><p>&nbsp;&nbsp;&nbsp;&nbsp; 这没什么错吧?</p><p>&nbsp;&nbsp;&nbsp;&nbsp; 就象80年代中国民航打报告说不需要大客机,然后呢……</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定远</i>在2006-7-14 2:52:00的发言:</b><br/><p></p><p>&nbsp;&nbsp;&nbsp;&nbsp; 哦,原来您是按载人数来定义大飞机的啊!</p><p>&nbsp;&nbsp;&nbsp;&nbsp; 哈哈,越来越有意思了。</p><p>&nbsp;&nbsp;&nbsp;&nbsp; 友情提醒:福克100也不是大飞机。这还是基本常识。</p><p>&nbsp;&nbsp;&nbsp;&nbsp; </p>[em05][em08][em08]</div><p>哈哈,提醒福克100和那3款同类的是我哦,怎么成了你友情提醒了呀? </p><p>这个,人呢,还是要实在点的!</p>[em07]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hbao</i>在2006-7-14 2:20:00的发言:</b><br/><p>TU-204是继波音、空客之后,中国又引进了第三种系列的大型客机! </p><p>真搞笑,IL-18,IL-62是哪年引进的呀? 三叉戟是哪年引进的呀? TU-154,YAK-42,福克-100,MD-82/90,MD-11, BAE-146又是哪年引进的呀?! </p><p>哈哈,有意思呀!</p>[em07]</div><p></p>&nbsp;&nbsp;&nbsp; 另外补充两点:<p>&nbsp;&nbsp;&nbsp;1、 TU-154算不算TU式客机?这位老兄把这个列出来当作第四个系列的飞机是不是自摆乌龙了?</p><p>&nbsp;&nbsp;&nbsp; 2、至于MD-82/90,MD-11飞机,偶记得去年(还是今年?)就已经全部被中国民航“淘汰”了。</p><p>&nbsp;&nbsp;&nbsp;&nbsp; 如果偶记错了,请指出,谢谢。</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定远</i>在2006-7-14 3:09:00的发言:</b><br/><p></p><p>&nbsp;&nbsp;&nbsp; 1、又晕。您举得上面这些飞机不是干线飞机多了去了。</p><p>&nbsp;&nbsp;&nbsp; 2、你承认了,那当然不用晕了。</p><p>&nbsp;&nbsp;&nbsp;&nbsp; 3、所以偶说中国民航自相矛盾呀?</p><p>&nbsp;&nbsp;&nbsp;&nbsp; 这没什么错吧?</p><p>&nbsp;&nbsp;&nbsp;&nbsp; 就象80年代中国民航打报告说不需要大客机,然后呢……</p></div><p></p><p>支线与干线是相对的感念,明白?你要查下数据,就会发现YAK-42等的最大起飞重量,坐席,最大航程等数据不少要比典型的"干线飞机"DC-9,B-737的早期型号大!</p><p>80年代中国民航的报告是说不需要大型客机了吗?!</p><p>人家说的是不需要B-707这样不符合噪音要求,已经停产了的大客机![em01]</p><p>&nbsp;</p>[em01][em07]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hbao</i>在2006-7-14 2:20:00的发言:</b><br/><p>TU-204是继波音、空客之后,中国又引进了第三种系列的大型客机! </p><p>真搞笑,IL-18,IL-62是哪年引进的呀? 三叉戟是哪年引进的呀? TU-154,YAK-42,福克-100,MD-82/90,MD-11, BAE-146又是哪年引进的呀?! </p><p>哈哈,有意思呀!</p>[em07]</div><p></p><p>&nbsp;&nbsp;&nbsp;&nbsp; 再引用一遍。</p><p>&nbsp;&nbsp;&nbsp;&nbsp; 是谁把福克-100当作大型客机的??</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定远</i>在2006-7-14 3:22:00的发言:</b><br/><p></p>&nbsp;&nbsp;&nbsp; 另外补充两点:<p>&nbsp;&nbsp;&nbsp;1、 TU-154算不算TU式客机?这位老兄把这个列出来当作第四个系列的飞机是不是自摆乌龙了?</p><p>&nbsp;&nbsp;&nbsp; 2、至于MD-82/90,MD-11飞机,偶记得去年(还是今年?)就已经全部被中国民航“淘汰”了。</p><p>&nbsp;&nbsp;&nbsp;&nbsp; 如果偶记错了,请指出,谢谢。</p></div><p></p><p>1,指出TU-154的引进,是说你说的什么引进了TU-204才是第三系列,是扯淡,即使是同样的TU,早十多年就引进了,明白了吗?</p><p>2,MD82/MD-90目前还在航线上服务,不要在这里瞎说了!</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定远</i>在2006-7-14 3:34:00的发言:</b><br/><p></p><p>&nbsp;&nbsp;&nbsp;&nbsp; 再引用一遍。</p><p>&nbsp;&nbsp;&nbsp;&nbsp; 是谁把福克-100当作大型客机的??</p></div><p></p><p>民用飞机按座位数及航程分为干线飞机、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三大类</p><p>"干线飞机是指座位数在100个以上的大型客机"</p><div>自从波音和麦道公司合并后,世界上研制生产干线飞机的主承包商有6家,它们是美国的波音公司,欧洲的空客公司,俄罗斯的图波列夫航空科学技术联合体、伊留申航空联合体和雅科夫列夫实验设计局联合股份公司以及乌克兰的安东诺夫航空科技联合体。由于目前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干线飞机难于取得西方国家的适航合格证,出口量很少,世界干线飞机市场的竞争形成了美国波音公司和欧洲空客公司双雄争霸的局面。其中,空客的全球市场交付比重已从1999年的32%增长到2005年初的53%。波音从100座级B717到500座级B747,空客从100座级A318到350座级A340以及2003年启动、迄今已成功首飞的600座级A380,已全方位覆盖了全球干线客机市场。</div><div><a href="http://www.istis.sh.cn/list/list.asp?id=2710">http://www.istis.sh.cn/list/list.asp?id=2710</a></div>[em07]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hbao</i>在2006-7-14 3:34:00的发言:</b><br/><p></p><p>支线与干线是相对的感念,明白?你要查下数据,就会发现YAK-42等的最大起飞重量,坐席,最大航程等数据不少要比典型的"干线飞机"DC-9,B-737的早期型号大!</p><p>80年代中国民航的报告是说不需要大型客机了吗?!</p><p>人家说的是不需要B-707这样不符合噪音要求,已经停产了的大客机![em01]</p><p>&nbsp;</p>[em01][em07]</div><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额滴神啊!本以为……</p><p>&nbsp;&nbsp;&nbsp;&nbsp;1、原来典型是你定义的?</p><p>&nbsp;&nbsp;&nbsp;&nbsp; 2、偶看到的报告没有这么详细的说法,如果你有这类报告,请你贴出来。<br/>&nbsp;&nbsp;&nbsp;&nbsp; 空口无凭,你的说法如果没有证据没有效力。</p><p>&nbsp;&nbsp;&nbsp;&nbsp; 请问,波音707是什么时候才从中国民航全部退役的?是90年代初哦。</p><p>&nbsp;&nbsp; &nbsp; 不符合噪音要求还能用这么久?? </p><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国民航打报告那年波音707停产了吗???</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hbao</i>在2006-7-14 3:44:00的发言:</b><br/>[em07]</div><p></p><p>&nbsp;&nbsp;&nbsp;&nbsp; 再次提醒你,偶在前面提到的是大型客机的定义,不是干线飞机的定义。</p><p>&nbsp;&nbsp;&nbsp;&nbsp; 做人要厚道。</p>[em06]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hbao</i>在2006-7-14 3:34:00的发言:</b><br/><p></p><p>支线与干线是相对的感念,明白?你要查下数据,就会发现YAK-42等的最大起飞重量,坐席,最大航程等数据不少要比典型的"干线飞机"DC-9,B-737的早期型号大!</p><p>80年代中国民航的报告是说不需要大型客机了吗?!</p><p>人家说的是不需要B-707这样不符合噪音要求,已经停产了的大客机![em01]</p><p>&nbsp;</p>[em01][em07]</div><p></p><p>&nbsp;&nbsp; 民航嫌噪音大,你就不能改进???</p><p>&nbsp;&nbsp; 有你这么搞大飞机的吗???</p><p>&nbsp;&nbsp; 一点竞争意识都没有!!</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hbao</i>在2006-7-14 3:36:00的发言:</b><br/><p></p><p>1,指出TU-154的引进,是说你说的什么引进了TU-204才是第三系列,是扯淡,即使是同样的TU,早十多年就引进了,明白了吗?</p><p>2,MD82/MD-90目前还在航线上服务,不要在这里瞎说了!</p></div><p>&nbsp;&nbsp;&nbsp;请你看清楚偶的帖子原话:</p><p>&nbsp;&nbsp;&nbsp; 波音、空客……</p><p>&nbsp;&nbsp; 偶提到了这两大公司,没提具体型号!</p><p>&nbsp;&nbsp; 做人要厚道。</p><p>&nbsp;&nbsp;&nbsp;</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定远</i>在2006-7-14 4:03:00的发言:</b><br/><p></p><p>&nbsp;&nbsp;&nbsp;&nbsp; 再次提醒你,偶在前面提到的是大型客机的定义,不是干线飞机的定义。</p><p>&nbsp;&nbsp;&nbsp;&nbsp; 做人要厚道。</p>[em06]</div><p>干线飞机是指座位数在100个以上的大型客机, </p><p>看明白了吗? </p><p>那个概念的范围更大分得清楚吗?基本的逻辑概念你应该还有点吧?![em07]</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定远</i>在2006-7-14 4:07:00的发言:</b><br/><p>&nbsp;&nbsp;&nbsp;请你看清楚偶的帖子原话:</p><p>&nbsp;&nbsp;&nbsp; 波音、空客……</p><p>&nbsp;&nbsp; 偶提到了这两大公司,没提具体型号!</p><p>&nbsp;&nbsp; 做人要厚道。</p><p>&nbsp;&nbsp;&nbsp;</p></div><p>我还不够厚道吗? </p><p>我举的飞机分别为几家的呀?要不要一一给你列出来呀! </p><p>不知所云![em07]</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定远</i>在2006-7-14 4:01:00的发言:</b><br/><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额滴神啊!本以为……</p><p>&nbsp;&nbsp;&nbsp;&nbsp;1、原来典型是你定义的?</p><p>&nbsp;&nbsp;&nbsp;&nbsp; 2、偶看到的报告没有这么详细的说法,如果你有这类报告,请你贴出来。<br/>&nbsp;&nbsp;&nbsp;&nbsp; 空口无凭,你的说法如果没有证据没有效力。</p><p>&nbsp;&nbsp;&nbsp;&nbsp; 请问,波音707是什么时候才从中国民航全部退役的?是90年代初哦。</p><p>&nbsp;&nbsp; &nbsp; 不符合噪音要求还能用这么久?? </p><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国民航打报告那年波音707停产了吗???</p></div><p><font size="3">1981年1月8日:民用航空总局以(81)民航工字2号文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提出《对国产<u><font color="#ff0000">运十</font></u>飞机的几点看法》的报告,提出: “<u><font color="#ff0000">运十</font></u>型飞机基本上是测绘仿造波音707/720型飞机,改换了机翼,缩短了机身,减少了起飞重量和商载。即使<u><font color="#ff0000">运十</font></u>飞机达到了波音 707型机的水平,也不过相当于六十年代初期国外第一代喷气客机的水平。” “<u><font color="#ff0000">运十</font></u>飞机还有不少重大技术问题有待解决”,“要能投入航线使用还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目前还缺乏足够的资料对其技术 经济性能恰当的评价。” “由于能源危机引起油价上涨和85年国际民航组织将对超过噪音和烟雾标准的飞机实行限制,波音707飞机已属淘汰机种”,“因无 订货已在1979年停产。” “我局有波音707客机十架,因利用率不高,还可用20年”。“民航去年(指1980年)年初十年规划设想中没有再添购此类飞机的打算。” 民航在报告结尾说:“目前国内继续研制类似波音707型的飞机是否可取,请郑重考虑。”该报告由赵紫阳、万里、姚依林、薄一波、张爱萍、吕东、邹家华等领导圈阅。 </font><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