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塔山之战的看法!!!(欢迎指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7:36:59
<p><span class="content">&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48年底的这一场战役,对于国共双方都是十分重要的,国军方面如能成功驱逐东野,则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东北国军撤入关内,加大华北或淮海方面对解放军的压力,其失败的时间可以大大延后,有可能等到朝鲜战争爆发,那样解放军方面就有点不太妙;而东野如能成功取得锦州,则能将东北国军一举歼灭,完成当年独霸东北的口号,为未来解放战争得到一个稳固的后方.</span></p><p><span class="content">&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这样关系重大的地域,双方统帅部倒都是对此心领神会,且不论东野与西柏坡方面,光国军方面就动员了62军三个师,独立95师,54军两个师且加强了一个暂编师,另外还有92军的一个师从华北调来,光从兵力来看,国军有3:1的优势,有强大海空火力支援,且当地地形不宜防守.但就是这样的兵力,对于仅仅十来公里的距离,仍然如老牛拉破车一样,坐视范汉杰被消灭.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对当年国军失利作一下分析:</span></p><p><span class="content">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点使国军失利:</span></p><p><span class="content">1、火力支援太差,空有优势的火力装备。<br/>&nbsp; &nbsp;&nbsp; &nbsp;东野的守备部队是进行了一定的工事准备,而且从炮纵加强了野炮与榴炮,更由苏静从总部带来了一个150榴炮连作火力预备队.而国军投入的部队并未考虑到陆上火力跟进的问题,只是认为其空中与海上火力强大足够应对一切,结果一旦接触,空中支援不力,而海军对内战不感兴趣,在受到150射击后,以敌有大口径火炮已方容易出现伤亡为由,开往外海,仅仅进行远程火力支援,而不进行抵近射击,而这种方式精度太差,并不能作为直接支援火力。<br/>2、添油战术。 <br/>&nbsp; &nbsp;&nbsp; &nbsp; 其四纵和十一纵对人员及火力进行了比较科学的梯次配备,有完备的火力杀伤网,且大部分部队已进入预设阵地,便于发挥整体优势,而国军的部队(请注意一下到达的时间)是一点点加入战场的,并且不是齐装状态,不但火力不能有效发挥,还受到体力的限制,更有的部队在关键时发挥派系斗争的传统,以海运刚到士兵体力不继为由,拒绝投入战斗。<br/>3、指挥严重失当。<br/>&nbsp; &nbsp;&nbsp; &nbsp; 总指挥官没有尽快将部队集中投入,而且部队到达时间不一致。并由于派系的原因,没有将守备辽西熟悉地形的部队投入战场,而是等自己原出身的部队到达后,才开始作战,以达到让自己老底子立功的目的。而且只对东野正面守备最严密的地区猛攻,即不集中一点,又不迂回包抄,对不足几公里的正面而言,部队根本无法展开。又对离正面不足十几公里的东野侧面视而不见。<br/>4、攻坚力量不足。<br/>&nbsp; &nbsp;&nbsp; &nbsp;最可气的事,在部队集中时,盲目自大,认为只要压过去,自然可以解围。而没有将东野最怕的坦克运来,结果像一战一样,步兵在工事前受到火力大面积杀伤,而火炮无法直接支援。等到想到坦克再去运来,锦州之战早已结束,东野开始放弃锦州,转而对廖耀湘下手,坦克一路开进已是空城的锦州,最后不得不退回辽西。<br/><br/>国军各到达战场的时间:<br/>10月5日前,由54军驻防,并加强暂编62师<br/>10月5日,62军151师到达<br/>10月7日,62军157师到达<br/>10月9日,62军67师到达<br/>10月10日,独立95师到达<br/>10月11日,92军21师到达<br/>10月14日,另外调动的坦克部队到达<br/>10月15日,39军到达。(而15日下午18时许,锦州战役基本结束,国军已无回天之力)<br/><br/>国共双方火力(主要为火炮)对比:<br/>炮纵加强配属的大口径火炮为日式150榴、105加、75野各4门,2兵团加强的火炮为7门山、野炮。加上已有的近三十几门92步炮与山、野炮,不算迫击炮就达到119门之多。而更可怕的是4纵是主力老底子,在每个步兵连里加强了一个3门制的60炮排(共计约163门之多),火力级强!!且在战前由东总下放大口径炮弹就达到创记录的4万发之多!!!<br/>在这里从《东北解放战争纪实》一书查到一个范例:作为主力守备塔山村侧铁路桥的4纵10师28团将二个营投入一线的纵深阵地,并将正面按指挥部要求进行压缩,在仅600米正面光重武器就配置了重机枪8挺、轻机枪11挺、60炮9门、火箭筒4具,另外从上面下发加强了一个连的炮兵(有战防炮2门与机关炮1门,配置在纵深地带防止敌坦克侵入)。<br/><br/>而国军方面由于准备仓促,仅有54军第8师师属76山炮12门,暂编62师师属4门120重迫、54军军属105榴一个连4门(其他的都在锦州),共计炮弹不过3000发。再加上62军的军、师属日式山炮,也与东野完全不对等,在战场不被压制才怪。<br/><br/><br/>以上资料来自《全国解放战争战争史第四卷》<br/>&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 《东北解放战争纪实》<br/>&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 《第四野战军》<br/><br/>如有错误,欢迎大家指正!!!!!!!! </span></p><p><span class="content">&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48年底的这一场战役,对于国共双方都是十分重要的,国军方面如能成功驱逐东野,则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东北国军撤入关内,加大华北或淮海方面对解放军的压力,其失败的时间可以大大延后,有可能等到朝鲜战争爆发,那样解放军方面就有点不太妙;而东野如能成功取得锦州,则能将东北国军一举歼灭,完成当年独霸东北的口号,为未来解放战争得到一个稳固的后方.</span></p><p><span class="content">&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这样关系重大的地域,双方统帅部倒都是对此心领神会,且不论东野与西柏坡方面,光国军方面就动员了62军三个师,独立95师,54军两个师且加强了一个暂编师,另外还有92军的一个师从华北调来,光从兵力来看,国军有3:1的优势,有强大海空火力支援,且当地地形不宜防守.但就是这样的兵力,对于仅仅十来公里的距离,仍然如老牛拉破车一样,坐视范汉杰被消灭.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对当年国军失利作一下分析:</span></p><p><span class="content">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点使国军失利:</span></p><p><span class="content">1、火力支援太差,空有优势的火力装备。<br/>&nbsp; &nbsp;&nbsp; &nbsp;东野的守备部队是进行了一定的工事准备,而且从炮纵加强了野炮与榴炮,更由苏静从总部带来了一个150榴炮连作火力预备队.而国军投入的部队并未考虑到陆上火力跟进的问题,只是认为其空中与海上火力强大足够应对一切,结果一旦接触,空中支援不力,而海军对内战不感兴趣,在受到150射击后,以敌有大口径火炮已方容易出现伤亡为由,开往外海,仅仅进行远程火力支援,而不进行抵近射击,而这种方式精度太差,并不能作为直接支援火力。<br/>2、添油战术。 <br/>&nbsp; &nbsp;&nbsp; &nbsp; 其四纵和十一纵对人员及火力进行了比较科学的梯次配备,有完备的火力杀伤网,且大部分部队已进入预设阵地,便于发挥整体优势,而国军的部队(请注意一下到达的时间)是一点点加入战场的,并且不是齐装状态,不但火力不能有效发挥,还受到体力的限制,更有的部队在关键时发挥派系斗争的传统,以海运刚到士兵体力不继为由,拒绝投入战斗。<br/>3、指挥严重失当。<br/>&nbsp; &nbsp;&nbsp; &nbsp; 总指挥官没有尽快将部队集中投入,而且部队到达时间不一致。并由于派系的原因,没有将守备辽西熟悉地形的部队投入战场,而是等自己原出身的部队到达后,才开始作战,以达到让自己老底子立功的目的。而且只对东野正面守备最严密的地区猛攻,即不集中一点,又不迂回包抄,对不足几公里的正面而言,部队根本无法展开。又对离正面不足十几公里的东野侧面视而不见。<br/>4、攻坚力量不足。<br/>&nbsp; &nbsp;&nbsp; &nbsp;最可气的事,在部队集中时,盲目自大,认为只要压过去,自然可以解围。而没有将东野最怕的坦克运来,结果像一战一样,步兵在工事前受到火力大面积杀伤,而火炮无法直接支援。等到想到坦克再去运来,锦州之战早已结束,东野开始放弃锦州,转而对廖耀湘下手,坦克一路开进已是空城的锦州,最后不得不退回辽西。<br/><br/>国军各到达战场的时间:<br/>10月5日前,由54军驻防,并加强暂编62师<br/>10月5日,62军151师到达<br/>10月7日,62军157师到达<br/>10月9日,62军67师到达<br/>10月10日,独立95师到达<br/>10月11日,92军21师到达<br/>10月14日,另外调动的坦克部队到达<br/>10月15日,39军到达。(而15日下午18时许,锦州战役基本结束,国军已无回天之力)<br/><br/>国共双方火力(主要为火炮)对比:<br/>炮纵加强配属的大口径火炮为日式150榴、105加、75野各4门,2兵团加强的火炮为7门山、野炮。加上已有的近三十几门92步炮与山、野炮,不算迫击炮就达到119门之多。而更可怕的是4纵是主力老底子,在每个步兵连里加强了一个3门制的60炮排(共计约163门之多),火力级强!!且在战前由东总下放大口径炮弹就达到创记录的4万发之多!!!<br/>在这里从《东北解放战争纪实》一书查到一个范例:作为主力守备塔山村侧铁路桥的4纵10师28团将二个营投入一线的纵深阵地,并将正面按指挥部要求进行压缩,在仅600米正面光重武器就配置了重机枪8挺、轻机枪11挺、60炮9门、火箭筒4具,另外从上面下发加强了一个连的炮兵(有战防炮2门与机关炮1门,配置在纵深地带防止敌坦克侵入)。<br/><br/>而国军方面由于准备仓促,仅有54军第8师师属76山炮12门,暂编62师师属4门120重迫、54军军属105榴一个连4门(其他的都在锦州),共计炮弹不过3000发。再加上62军的军、师属日式山炮,也与东野完全不对等,在战场不被压制才怪。<br/><br/><br/>以上资料来自《全国解放战争战争史第四卷》<br/>&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 《东北解放战争纪实》<br/>&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 《第四野战军》<br/><br/>如有错误,欢迎大家指正!!!!!!!! </span></p>
<p>这个问题在SC上讨论过很多次,国军方面明确参战的还有92军野炮营的9门日制野炮、21师和198师的山炮。另外,楼主的数学也有问题:“日式150榴、105加、75野各4门,2兵团加强的火炮为7门山、野炮。加上已有的近三十几门92步炮与山、野炮,不算迫击炮就达到119门之多”,怎么算也得不出“不算迫击炮就达到119门之多”。119门这个数字指的是当时四纵当面团以上单位连同配属的冀察热辽炮兵旅和东野炮纵的全部的山、野、榴、迫、高、步等火炮。共军的火炮连60炮都算上了,国军中却连81、82迫都不算,比较火力没有这种比较法吧。除此之外,四纵连同六零炮、火箭筒都算上有四万发炮弹或许还有可能,“大口径炮弹就达到创记录的4万发之多”,则绝无此可能。这个数字比1958年八二三炮战460门真正的大中口径火炮第一天发射的炮弹都多。不算团属的迫击炮、步兵炮,连同配属炮兵四纵当时共有山野榴炮54门,按照朝鲜战争初期的标准,山野榴炮一个弹药基数是30发,即使当时四纵有十个基数的弹药,也不过是16200发。整个塔山战斗期间,四纵炮兵不算迫击炮打了不到5700发炮弹。</p>
仔细想想,62军三个师、92军21师和独95师都已经投入战斗,这几个部队都算是华北剿总的属下较有战斗力的部队,装备不至于很差。按照常规来说,师一级单位至少应该有山炮营或者重迫击炮。个人认为,塔山当面的国民党军的炮兵装备可能是比四纵三个师的师属炮兵(山炮28门)、纵队炮兵团(105榴2门、75野炮13门)加上配属的炮兵(150榴2门、105加2门、75野炮7门)合计54门为少,尤其是没有大口径远程火炮。但是如果加上重庆号巡洋舰上的6门152mm、8门101mm炮和逸仙舰上1门120mm炮,射程方面既然解放军的105mm加农炮可以炮击桂永清的舰队,那么舰队也完全够得上的。再加上解放军没有的空军,如果善加利用本应该火力占到绝对优势,至于说海军不帮忙、空军帮倒忙,自己苯就怨不得别人。5年以后,解放军炮击一江山的时候,可是把船开到了57mm反坦克炮的射程之内。
火炮数量的问题,我也有点看不懂,但这是原文如此。另外关于炮弹的问题,在战前,东总直接命令将一部分炮弹贮备送往四纵作为持续火力的本钱(按我军的说法,75山炮都可以叫大口径了)。而且在打到最艰难时,由林说出了最著名的话“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又接着许愿:“不要怕损失,我准备了10个补充团与2个干部团给你!”结果程回了句:“啥都不要,多给点炮弹吧!”以此我们可以认为在打到最后几天四纵的大口径炮弹贮备可能已经不多了(这可以在解放战争史中与第四野战军征战录中看到)。再就是炮弹基数,两个可比性不强,一个是生死就此一念之间,如果不堵住国军,则有东野主力被合围之险,这种情况下,大规模加强火力支援不为过分。而反观朝鲜战场,我们还要考虑当时部队携带量是否可以让部队快速行动,赶在美军之前占领一些重要地域,而我的看法是当时也没有认识到美军火力远远强于我军,而且对其火力反应速度也完全不了解,如果有所了解,应该不会在第一次战役前有一个团包打一个团的怪话出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9 0:51:38编辑过]
打了败仗就找理由,自己苯就赖对手家伙好,接着赖是俄国援助,赖人海战术,总归是国民党太仁义把大陆丢了。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UDA</i>在2006-7-8 12:42:00的发言:</b><br/><p>1949年底四野装甲车团还能玩出来远程奔袭玉门油田那样的战例</p></div><p>疑惑中,玉门油田貌似是在甘肃,莫非四野部队还有配属一野作战的经历?</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f22</i>在2006-7-9 11:49:00的发言:</b><br/>打了败仗就找理由,自己苯就赖对手家伙好,接着赖是俄国援助,赖人海战术,总归是国民党太仁义把大陆丢了。</div><p></p>是啊,这也是国军的又一优育传统哟!每到历史区看到为国民党和国军唱赞歌的文章就觉得好笑和厌恶。我对这个党派和军队的评价是: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大秦猛士</i>在2006-7-10 8:34:00的发言:</b><br/><p>疑惑中,玉门油田貌似是在甘肃,莫非四野部队还有配属一野作战的经历?</p></div><p></p>就是这么回事。后来这个装甲车团配属给王震兵团,连新疆都去了。新疆起义的一个国民党军步兵旅打算叛变,就是这个团协同2军5师给缴械了。除此之外,炮1师还配属给华北那三个兵团参加过太原战役。
塔山之战,国军确实没有什么优势,可偏偏国军统帅部低估共军实力。四纵为东野一等主力纵队,有炮兵团一个;三个师每师1.4万人,还各有一个山炮营。全纵队兵力共有4.6万人,相当国军两个军,再加上十一纵,还有作为预备队的一纵,还真看不出国军的所谓优势。
两个军六个师打一个纵队还没有优势?还要怎么优势?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tianmingzhe</i>在2006-7-12 15:05:00的发言:</b><br/>两个军六个师打一个纵队还没有优势?还要怎么优势?</div><p>知道什么是添油战么?所谓兵力优势,不光要数数,还要在时间和空间上集中才行……</p>
<p>我爷爷当时就是塔山英雄团团炮兵排的,据他回忆,当时他们团和右翼的白台山英雄团都有自己的炮兵排,装备92步兵炮六门,75mm山炮两门。这些炮的炮弹都是来自投降日军的,有10个弹药基数,在锦西外围战斗中消耗了大约10发炮弹。国军的间接火力支援还是很厉害,每次进攻前,叮叮当当一阵大打,但是精度很差,对前沿工事的破坏并不理想,很多炮弹打到了塔山堡里。国军进攻队形十分密集,基本上不用怎么瞄准,开炮就能看见胳膊大腿满天飞,我军每次防守,他们炮排直接支援火力很有用,基本上就是不停的开炮,装填,再开炮。国军95师进攻尤其顽强,光着膀子一浪一浪往上拥,队形密集到人与人间距也就一米。这样的进攻方式简直就是自杀。每次战斗结束,阵地前伏尸一大片。六天的战斗,10个基数的弹药都光了。</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gasturbine77</i>在2006-7-14 0:43:00的发言:</b><br/><p>我爷爷当时就是塔山英雄团团炮兵排的,据他回忆,当时他们团和右翼的白台山英雄团都有自己的炮兵排,装备92步兵炮六门,75mm山炮两门。这些炮的炮弹都是来自投降日军的,有10个弹药基数,在锦西外围战斗中消耗了大约10发炮弹。国军的间接火力支援还是很厉害,每次进攻前,叮叮当当一阵大打,但是精度很差,对前沿工事的破坏并不理想,很多炮弹打到了塔山堡里。国军进攻队形十分密集,基本上不用怎么瞄准,开炮就能看见胳膊大腿满天飞,我军每次防守,他们炮排直接支援火力很有用,基本上就是不停的开炮,装填,再开炮。国军95师进攻尤其顽强,光着膀子一浪一浪往上拥,队形密集到人与人间距也就一米。这样的进攻方式简直就是自杀。每次战斗结束,阵地前伏尸一大片。六天的战斗,10个基数的弹药都光了。</p></div><p>我老丈是白台山英雄团的,前年过世的.他讲当时他只喝酒没吃饭,押着两俘虏往迫击炮里放炮弹.我那还有张奖状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