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市场换技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21:04:24
<p><br/>研发跟不上创政绩的步伐</p><p><br/>商务周刊:中国高速列车再步国产汽车业失败模式后尘</p><p><br/>《商务周刊》杂志</p><p></p><p>  &nbsp; 今年开始,中国将步入“高铁时代”。到2007年,160列时速200公里铁路动车组可以交付使用;2008年,时速300公里铁路动车组;2009年,时速350公里动车组……然而,在中国生产的这些高速列车,能否实现几代人的自主创新梦想?  国家大力提倡自主创新的这半年来,“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模式几乎成了人人喊打的罪魁。汽车业20年“失败教训”尚未吸取,高速列车高歌猛进地步其后尘.</p><p><br/>  </p><p>  伴随着近两年来中国铁路建设高峰的到来,在急迫而大规模引进国外高速动车组技术的背后,是“以市场换技术”路线的又一次实践。</p><p> </p><p>  2000年,经过专家多方论证后,原国家计划委员会以2458号文件批准立项“270km/h高速列车产业化项目”,拉开了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列车“中华之星”的建设大幕。这似乎明确表明,中国高速铁路的技术发展道路要走当年日本自主研发的道路。<br/>但“中华之星”从下线到之后数次的试验运行,却不断遭到批评。一些经济学家指责“中华之星”是铁道部搞的“争气”工程,不经济地耗费了大量资源和资金。但唯有铁路系统内部的人才知道,对“中华之星”批评最烈的,恰恰来自铁道部的一些高层领导。</p><p></p><p>  针对中国高速列车自主研发的现状,2003年9月19-20日,中国铁道学会铁道车辆委员会联合牵引动力委员会、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和山东铁道学会在长春共同举办了“高速动车组专家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中国南车和北车集团、8家工厂、3家研究所、两所大学、两个铁路局以及铁道部高速办、科技司、运输局装备部等22个单位的46位官员和专家。经过讨论,会议认为要进一步完善 “中华之星”高速动车组.</p><p></p><p><br/>  但这次会议显然有些不合时宜。在此前的2003年3月,刘志军接替傅志寰出任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一上任,即提出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改革思路,并以大规模路网建设和铁路装备制造业的现代化作为突破口。在装备制造现代化方面,“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路线很快明晰起来,而中国自主技术的“中华之星”则“因为很复杂的原因”,从此远离铁道部的视线。</p><p><br/> </p><p><br/>  随之,铁道部就开始了以关键技术的引进为“龙头”,以国内企业为主导,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的大规模动车组引进。</p><p></p><p>  市场能换来技术吗?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以市场换技术”的“四大原罪”:</p><p></p><p><font color="#0000ff">“第一,市场是有限的,一旦让出去了,夺回来十分艰辛</font></p><p><br/><font color="#0000ff">;第二,让了市场并不见得会得到技术</font></p><p><font color="#0000ff"></font></p><p><font color="#0000ff">;第三,让了市场则废掉了自己的技术;</font></p><p><font color="#0000ff"></font></p><p><font color="#0000ff">第四,让了市场又缺乏核心技术,有可能发展成为依附型国家,最后受制于人。</font></p><p></p><p>  以前上海、长春都有汽车生产能力和一批研发队伍,但为了引进德国大众,中国自己的品牌给废掉了,研究队伍、研究平台也不要了,形成购买一套生产线生产一批汽车,然后再购买一套生产线、再生产一批汽车的情况。中国的汽车生产技术和能力就在这种壮士断臂之举之下被废掉,直接导致目前中国汽车市场90%已经被跨国公司所占领。</p><p></p><p><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从成功发射,到绕地球飞行数十圈,再到最终平安着陆,是一个浩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神六”的成功得益于全国的庞大系统工程网络,涉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航空、航天、电子、兵器、舰船、冶金、食品、化学、科研院校等。</p><p><br/>  &nbsp;&nbsp; “神六”包括航天员系统、飞船应用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着陆场系统和航天测控与通信系统等7大子系统,各子系统的集成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在“神五”、“神六”成功飞天后,一些人士认为这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成就,美苏两国早在40多年前即已实现,而且“神舟”各子系统从技术指标上看也不是世界最先进的。但美国、俄罗斯和欧盟航天业内人士却给予了高度称赞,认为“神五”、“神六”的极其精??界非凡的技术集成管理能力。</p><p></p><p>&nbsp;&nbsp; 早在1980年代日本一个科技代表团参观完中国的长征火箭回国后,嘲笑长征火箭工艺和技术的粗糙落后,认为没有几件东西是日本不能生产的。然而至今,凝集了日本最优秀技术工艺的H-2A火箭其部分技术指标虽优于中美,却平均两三枚就炸掉一枚。对这个有趣的现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专家指出,长征和神舟追求的并非“单项最优”,而是“整体最优”,这是国家意志和集成能力的结果。</p><p><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4 13:34:46编辑过]
<p><br/>研发跟不上创政绩的步伐</p><p><br/>商务周刊:中国高速列车再步国产汽车业失败模式后尘</p><p><br/>《商务周刊》杂志</p><p></p><p>  &nbsp; 今年开始,中国将步入“高铁时代”。到2007年,160列时速200公里铁路动车组可以交付使用;2008年,时速300公里铁路动车组;2009年,时速350公里动车组……然而,在中国生产的这些高速列车,能否实现几代人的自主创新梦想?  国家大力提倡自主创新的这半年来,“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模式几乎成了人人喊打的罪魁。汽车业20年“失败教训”尚未吸取,高速列车高歌猛进地步其后尘.</p><p><br/>  </p><p>  伴随着近两年来中国铁路建设高峰的到来,在急迫而大规模引进国外高速动车组技术的背后,是“以市场换技术”路线的又一次实践。</p><p> </p><p>  2000年,经过专家多方论证后,原国家计划委员会以2458号文件批准立项“270km/h高速列车产业化项目”,拉开了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列车“中华之星”的建设大幕。这似乎明确表明,中国高速铁路的技术发展道路要走当年日本自主研发的道路。<br/>但“中华之星”从下线到之后数次的试验运行,却不断遭到批评。一些经济学家指责“中华之星”是铁道部搞的“争气”工程,不经济地耗费了大量资源和资金。但唯有铁路系统内部的人才知道,对“中华之星”批评最烈的,恰恰来自铁道部的一些高层领导。</p><p></p><p>  针对中国高速列车自主研发的现状,2003年9月19-20日,中国铁道学会铁道车辆委员会联合牵引动力委员会、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和山东铁道学会在长春共同举办了“高速动车组专家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中国南车和北车集团、8家工厂、3家研究所、两所大学、两个铁路局以及铁道部高速办、科技司、运输局装备部等22个单位的46位官员和专家。经过讨论,会议认为要进一步完善 “中华之星”高速动车组.</p><p></p><p><br/>  但这次会议显然有些不合时宜。在此前的2003年3月,刘志军接替傅志寰出任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一上任,即提出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改革思路,并以大规模路网建设和铁路装备制造业的现代化作为突破口。在装备制造现代化方面,“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路线很快明晰起来,而中国自主技术的“中华之星”则“因为很复杂的原因”,从此远离铁道部的视线。</p><p><br/> </p><p><br/>  随之,铁道部就开始了以关键技术的引进为“龙头”,以国内企业为主导,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的大规模动车组引进。</p><p></p><p>  市场能换来技术吗?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以市场换技术”的“四大原罪”:</p><p></p><p><font color="#0000ff">“第一,市场是有限的,一旦让出去了,夺回来十分艰辛</font></p><p><br/><font color="#0000ff">;第二,让了市场并不见得会得到技术</font></p><p><font color="#0000ff"></font></p><p><font color="#0000ff">;第三,让了市场则废掉了自己的技术;</font></p><p><font color="#0000ff"></font></p><p><font color="#0000ff">第四,让了市场又缺乏核心技术,有可能发展成为依附型国家,最后受制于人。</font></p><p></p><p>  以前上海、长春都有汽车生产能力和一批研发队伍,但为了引进德国大众,中国自己的品牌给废掉了,研究队伍、研究平台也不要了,形成购买一套生产线生产一批汽车,然后再购买一套生产线、再生产一批汽车的情况。中国的汽车生产技术和能力就在这种壮士断臂之举之下被废掉,直接导致目前中国汽车市场90%已经被跨国公司所占领。</p><p></p><p><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从成功发射,到绕地球飞行数十圈,再到最终平安着陆,是一个浩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神六”的成功得益于全国的庞大系统工程网络,涉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航空、航天、电子、兵器、舰船、冶金、食品、化学、科研院校等。</p><p><br/>  &nbsp;&nbsp; “神六”包括航天员系统、飞船应用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着陆场系统和航天测控与通信系统等7大子系统,各子系统的集成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在“神五”、“神六”成功飞天后,一些人士认为这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成就,美苏两国早在40多年前即已实现,而且“神舟”各子系统从技术指标上看也不是世界最先进的。但美国、俄罗斯和欧盟航天业内人士却给予了高度称赞,认为“神五”、“神六”的极其精??界非凡的技术集成管理能力。</p><p></p><p>&nbsp;&nbsp; 早在1980年代日本一个科技代表团参观完中国的长征火箭回国后,嘲笑长征火箭工艺和技术的粗糙落后,认为没有几件东西是日本不能生产的。然而至今,凝集了日本最优秀技术工艺的H-2A火箭其部分技术指标虽优于中美,却平均两三枚就炸掉一枚。对这个有趣的现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专家指出,长征和神舟追求的并非“单项最优”,而是“整体最优”,这是国家意志和集成能力的结果。</p><p><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4 13:34:46编辑过]
  《商务周刊》........这本杂志我看不能信,上次说“中华之星”被拆掉的不就是他么?结果怎么样?彻头彻尾的谣言,中华之星在东北跑的顺畅呢。
<p>一次报道失实,不能说明什么。CCTV还说小行星撞地球呢。</p><p>不管怎么说,铁道部是顶住了压力,把他们想干的事情都干了。成败功过待后人评说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