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研究[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00:19:30

1.1976年10月至1981年6月的中国政坛

   "凡是派"与"务实派"的分法基本上是恰当的.根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将华国锋,汪东兴等人称为"凡是派",人们习惯将邓小平,陈云为代表的改革派称为"务实派",我认为这种分法,基本上是恰当的,反映了毛主席逝世后,粉碎"四人帮"到81年6月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华国锋辞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凡是派"失去所有权力,彻底失势,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共的领导集体的内部情况。

1977年,中共十一大共选出23名政治局委员,3名候补委员,客观来说,凡是派与务实派基本实力相当。以华国锋,汪东兴为首的凡是派麾下有纪登奎,吴德,陈永贵,陈锡联,苏振华等人,他们都是"文革"的既得利益者,虽然人数较务实派要少,但由于华国锋、汪东兴当时各身兼大小八九职,华国锋更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培养、选定、安排的接班人”,手握“你办事我放心”的遗旨,在当时掌握了实权,吴德是北京市革委会主任,纪登奎,陈永贵是国务院副总理,苏振华是海军总司令,所以双方实力基本持平。务实派虽然没有占据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这样显赫的位置,但由于他们都是在“文革”中被打倒,后重新出山的老革命,比起凡是派的这些新贵们,“人气”更旺,也更能争取中间派的支持。所以,当邓小平向华国锋发起夺权总攻时,大批的中间派纷纷倒向了务实派。象党中央副主席叶剑英、李先念等人,对邓小平的感情显然比华国锋深厚。有了这么大的支持力量,因此,77年7月邓小平复出后,华国锋事实上就失去了对政局的控制能力。虽然他的画像仍然与毛主席像并排挂在人民大会堂上,但在许多问题上已经无法再按自己的意思办了。当务实派在邓小平的率领下,联合中间派向他发起夺权总攻时,他就只能一步步“丧师失地”了。到了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凡是派已经彻底失去了与务实派抗衡的能力。汪东兴的八个职务被胡乔木、胡耀邦、姚依林所瓜分,成了空头的党中央副主席。陈云当了新成立的中纪委第一书记,党中央副主席。78-79年,邓颖超、胡耀邦、王震、赵紫阳、彭真先后进入了政治局。至此,务实派完全取代了凡是派,主导了中国政坛,结束了两派抗衡的局面。

   80年2月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一下子将汪东兴、纪登奎、吴德、陈锡联的所有党政职务来了个批处理的剥夺,新设了以胡耀邦为总书记的中央书记处,全是老革命和“走资派”,这样一来,华国锋就成了光杆主席了。81年6月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华国锋请辞所有职务,仅保留了党中央副主席的空衔,并通过了“决议”,指出了凡是派所犯错误,点名到姓批评华国锋,至此,凡是派彻底失势。

    2.华国锋是毛主席理想的接班人吗?

    毛主席曾经先后将刘少奇、林彪、王洪文选为自己的接班人,由于种种原因,最后都“废”掉了。华国锋是他76年在病重中仓促决定的。至于,毛主席为什么会看中华国锋这个没有一点历史背景的“新人”来作他的接班人呢?难道是“病急乱投医”?其实,毛主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选的接班人,一定要能坚定不移的贯彻他的路线,就是要“党不变修,国不变色,无产阶级江山万万代”,毛主席生前多次公开评价华国锋,“厚重少文”、“他是个老实人”、“是我的父母官”。华国锋解放后长期在湖南担任地方官,73年突然奉调进京,毛主席是有所打算的。虽然毛主席很欣赏王洪文年轻气盛的闯劲,但始终信他不过,把华国锋调到身边,就是准备培养他,以便随时“废立太子”,避免以前林彪自我爆炸后,心中没有合适人选的局面。如果单从继承毛主席路线方面来看,他老人家并没有选错人。但华国锋毕竟是地方官进京,当时也才50多岁,以前没有立下过显赫战功,作为最高领导人,他既缺乏支持的高层干部,又没有私人交情可以用来处理与众多老帅之间的关系。所以在与邓小平的交锋中,他始终占不到优势。

   毛主席对华国锋是恩重如山,华国锋对毛主席也是知恩图报,忠心耿耿,一生都不曾改变。为了维护毛主席的权威,保全毛主席的名节,在政治上失势后,仍然在政治局会议上独自为毛主席而抗争,不为名,不为利,不为一己官位,不考虑个人得失,有时甚至泪洒会场,何等悲壮!要知道在文革中吃过吃过毛主席亏的人一旦得势,那个决心是可想而知的,这种抗争除了给自己召祸之外,没有任何好处,到最后是两个主席一起批。后来的批斗会是不许华国锋辩解的,某在文革最早的“打倒阎王店”中挨整的老干部甚至指着华国锋的鼻子骂,最后徐向前等人实在看不下去,说了句“不要欺人太甚”才算解围。但华国锋后来用沉默的抗争,招来的仍是“从未积极检讨自己的错误”,历史的灵活写法真令人唏嘘。

现在每年9月9日,毛主席祭日,华国锋都是一大早就率家人前往毛主席纪念堂祭拜, 每次瞻仰毛主席遗容,华国锋都亲自喊行礼令:“向伟大领袖毛主席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他一辈子都是忠于毛主席的,从这一点上看,我们不得不佩服他老人家的眼光,应该说他没有选错。华国锋用自己的仕途,用下台挨批的代价实践了对毛主席的忠诚。也许有人说是愚忠,但宁折不弯,知恩图报,总比见风转舵,忘恩负义的人要高尚的多,也许他并不适合官场。

   3.华国锋到底有没有担任最高领导人的能力和风范?

   这需要我们详细地了解华国锋这个人。华国锋1921年生于山西交城,比毛主席小28岁,可以说是整整两代人。身材高大魁梧,典型的山西汉子。原名叫苏铸,华国锋这个名字是抗日战争时改的,取的是“中华抗日救国先锋队”的意思。1936年入党,抗战时担任交城武工队的政委,1977年后风靡全国一时的“交城的山,交城的水,交城有个华政委”就来源于此。解放后,先后担任湘潭县和湖南省的第一书记,在“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当官,自然有他引人注目的优势。1973年,华国锋奉调进京,任国务院副总理,1975年中共十大上,进入政治局。1976年,毛主席对王洪文彻底失去了信心,为他特设了党中央第一副主席,并兼任国务院总理,成立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并且亲笔给他写下了“不要招急,慢慢来;你办事,我放心;按过去方针办”的便条,这便成了日后华国锋作为英明领袖的直接依据。那么,华国锋到底有没有领军治国的能力呢?

好国家的。只是他无法背弃将他推上宝座的毛主席,无法走出毛主席的影子,跳出他的框框,而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前西德总理施密特的回忆录中这样评价华国锋(79年,华国锋访问西德时,两人进行过会谈),“看得出,他是个思路清晰,有判断力,很精明能干的领导人,而且,他比他的前任毛更务实,更理性。”虽然我们不能通过这些话就断定华国锋是个有能力的领导人,毕竟他们两人并没有深交,但政治家的目光总是敏锐的,无论如何,我们也无法认为华国锋只是一个无能的庸才。

华国锋的“抓纲治国”经常为后人所诟病,但统计数字清楚表明了其结果:经过两年“抓纲治国”后的 一九七八年,我国不少地区遇到了严重干旱,但粮食生产还是大幅度增长,为建国以来所不所见,超额完成计划百分之二点七,比上年增长百分之8.9%,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三百五十五亿元,比上年增长32.3%。 一九七八年全国基本建设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达三百五十六亿元,比上年增长37%,“抓纲治国”到底是大治还是大乱,数字最有说服力。(以上资料引自国家统计局《197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当华国锋在粉碎“四人帮”后,庆贺他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群众大会上,身着绿军装,健步走上天安门城楼的时候,中外嘉宾首先感受的就是他英气逼人的领袖风范。当时,人们都认为他会顺利的掌握一切原来只有毛主席才能拥有的权力,没有人怀疑。他身材高大魁梧,说话声音洪亮,对群众、战士讲话时经常不用扩音器,满脸笑容,春风满面。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成为“英明领袖”,“毛主席的好学生、好接班人”后,他仍能保持平民本色。据中央警卫部队的退役战士会回忆,华国锋在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时,事务繁忙,可他仍经常自己洗衣服,亲自带领战士们大扫除。他对下级从不乱发脾气,总是和蔼可亲乐于帮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对于工作人员签字、合影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这些都是华国锋下台以后的工作人员的回忆资料,我认为可信度还是相当高的。

4.关于“决议”中评价的华国锋同志的功过是非。

“决议”中承认了华国锋在粉碎“四人帮”的斗争中起的作用。事实上,当时,“四人帮”与华国锋并无直接矛盾,华国锋要是不下定决心,站到人民一边,恐怕问题没有这么容易解决。因为当时,汪东兴的8341部队和张耀祠的中央警卫部队既不会听命于“四人帮”,也不会服从叶剑英、李先念的调遣,唯一动得了他们的,只有华国锋。华国锋是无限忠于毛主席的,毛主席“尸骨未寒”(江青语),要他下命令逮捕毛主席的遗孀,确实他是作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站到了叶帅这一边,使得 “四人帮”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在这个问题上,华国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功不可没。认为别的人起了决定作用是不符合事实的。

“决议”中,批评了华国锋继续进行“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阻挠干部平反,维护旧的个人崇拜,制造“两个凡是”,这都是由于他执行毛主席路线的结果,前面已经讲得很多,这里不再赘述了。“决议”中批评他“接受和制造对他的新的个人崇拜”,这个问题,我认为与华国锋同志关系不大,是那个时代的产物。76年,毛主席在华国锋出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的时候,作了这样的指示,“要造这个舆论,要宣传华国锋同志,让全国人民逐步认识华国锋同志。”所以,在此后中宣部根据这个指示,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介绍,宣传华国锋的文章,毛主席逝世后,还出了很多《华主席是我们党当之无愧的好领袖》之类的书籍。加上当时的习惯,人们都模仿对毛主席的称谓、做法来对待华国锋。在当时的情况下,“文革”才刚刚结束,巨大的历史惯性使人们习惯于进行个人崇拜。“英明领袖”的专用称谓和挂像的做法就是自然而然的,没人认为有什么不妥。后来,在80年11月,华国锋主动给中共中央写信,要求以后在公开场合不在悬挂他的画像和题词。虽说他当时大势已去,再这么做也没什么意思了,但他毕竟主动的提了出来,起码说明了他对这些东西并没有特别大的兴趣。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他是被动的。

    “决议”中还指出,“他的字写的不好,却喜欢到处题词。”我认为这个评价不公正。华国锋的字虽说不象当时宣传的“银钩铁划,华氏颜体字”,也绝对比不上毛主席的草书笔走龙蛇,但起码在当代颜体书法家中还算有较高造诣。这从现在全国仅存的一处的公开的华国锋的“墨宝”,毛主席纪念堂的堂名可以看得出来。其实,这是个成王败寇的观点。这样的话写进党的历史决议里,我觉得不太妥当。
1.1976年10月至1981年6月的中国政坛

   "凡是派"与"务实派"的分法基本上是恰当的.根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将华国锋,汪东兴等人称为"凡是派",人们习惯将邓小平,陈云为代表的改革派称为"务实派",我认为这种分法,基本上是恰当的,反映了毛主席逝世后,粉碎"四人帮"到81年6月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华国锋辞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凡是派"失去所有权力,彻底失势,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共的领导集体的内部情况。

1977年,中共十一大共选出23名政治局委员,3名候补委员,客观来说,凡是派与务实派基本实力相当。以华国锋,汪东兴为首的凡是派麾下有纪登奎,吴德,陈永贵,陈锡联,苏振华等人,他们都是"文革"的既得利益者,虽然人数较务实派要少,但由于华国锋、汪东兴当时各身兼大小八九职,华国锋更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培养、选定、安排的接班人”,手握“你办事我放心”的遗旨,在当时掌握了实权,吴德是北京市革委会主任,纪登奎,陈永贵是国务院副总理,苏振华是海军总司令,所以双方实力基本持平。务实派虽然没有占据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这样显赫的位置,但由于他们都是在“文革”中被打倒,后重新出山的老革命,比起凡是派的这些新贵们,“人气”更旺,也更能争取中间派的支持。所以,当邓小平向华国锋发起夺权总攻时,大批的中间派纷纷倒向了务实派。象党中央副主席叶剑英、李先念等人,对邓小平的感情显然比华国锋深厚。有了这么大的支持力量,因此,77年7月邓小平复出后,华国锋事实上就失去了对政局的控制能力。虽然他的画像仍然与毛主席像并排挂在人民大会堂上,但在许多问题上已经无法再按自己的意思办了。当务实派在邓小平的率领下,联合中间派向他发起夺权总攻时,他就只能一步步“丧师失地”了。到了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凡是派已经彻底失去了与务实派抗衡的能力。汪东兴的八个职务被胡乔木、胡耀邦、姚依林所瓜分,成了空头的党中央副主席。陈云当了新成立的中纪委第一书记,党中央副主席。78-79年,邓颖超、胡耀邦、王震、赵紫阳、彭真先后进入了政治局。至此,务实派完全取代了凡是派,主导了中国政坛,结束了两派抗衡的局面。

   80年2月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一下子将汪东兴、纪登奎、吴德、陈锡联的所有党政职务来了个批处理的剥夺,新设了以胡耀邦为总书记的中央书记处,全是老革命和“走资派”,这样一来,华国锋就成了光杆主席了。81年6月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华国锋请辞所有职务,仅保留了党中央副主席的空衔,并通过了“决议”,指出了凡是派所犯错误,点名到姓批评华国锋,至此,凡是派彻底失势。

    2.华国锋是毛主席理想的接班人吗?

    毛主席曾经先后将刘少奇、林彪、王洪文选为自己的接班人,由于种种原因,最后都“废”掉了。华国锋是他76年在病重中仓促决定的。至于,毛主席为什么会看中华国锋这个没有一点历史背景的“新人”来作他的接班人呢?难道是“病急乱投医”?其实,毛主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选的接班人,一定要能坚定不移的贯彻他的路线,就是要“党不变修,国不变色,无产阶级江山万万代”,毛主席生前多次公开评价华国锋,“厚重少文”、“他是个老实人”、“是我的父母官”。华国锋解放后长期在湖南担任地方官,73年突然奉调进京,毛主席是有所打算的。虽然毛主席很欣赏王洪文年轻气盛的闯劲,但始终信他不过,把华国锋调到身边,就是准备培养他,以便随时“废立太子”,避免以前林彪自我爆炸后,心中没有合适人选的局面。如果单从继承毛主席路线方面来看,他老人家并没有选错人。但华国锋毕竟是地方官进京,当时也才50多岁,以前没有立下过显赫战功,作为最高领导人,他既缺乏支持的高层干部,又没有私人交情可以用来处理与众多老帅之间的关系。所以在与邓小平的交锋中,他始终占不到优势。

   毛主席对华国锋是恩重如山,华国锋对毛主席也是知恩图报,忠心耿耿,一生都不曾改变。为了维护毛主席的权威,保全毛主席的名节,在政治上失势后,仍然在政治局会议上独自为毛主席而抗争,不为名,不为利,不为一己官位,不考虑个人得失,有时甚至泪洒会场,何等悲壮!要知道在文革中吃过吃过毛主席亏的人一旦得势,那个决心是可想而知的,这种抗争除了给自己召祸之外,没有任何好处,到最后是两个主席一起批。后来的批斗会是不许华国锋辩解的,某在文革最早的“打倒阎王店”中挨整的老干部甚至指着华国锋的鼻子骂,最后徐向前等人实在看不下去,说了句“不要欺人太甚”才算解围。但华国锋后来用沉默的抗争,招来的仍是“从未积极检讨自己的错误”,历史的灵活写法真令人唏嘘。

现在每年9月9日,毛主席祭日,华国锋都是一大早就率家人前往毛主席纪念堂祭拜, 每次瞻仰毛主席遗容,华国锋都亲自喊行礼令:“向伟大领袖毛主席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他一辈子都是忠于毛主席的,从这一点上看,我们不得不佩服他老人家的眼光,应该说他没有选错。华国锋用自己的仕途,用下台挨批的代价实践了对毛主席的忠诚。也许有人说是愚忠,但宁折不弯,知恩图报,总比见风转舵,忘恩负义的人要高尚的多,也许他并不适合官场。

   3.华国锋到底有没有担任最高领导人的能力和风范?

   这需要我们详细地了解华国锋这个人。华国锋1921年生于山西交城,比毛主席小28岁,可以说是整整两代人。身材高大魁梧,典型的山西汉子。原名叫苏铸,华国锋这个名字是抗日战争时改的,取的是“中华抗日救国先锋队”的意思。1936年入党,抗战时担任交城武工队的政委,1977年后风靡全国一时的“交城的山,交城的水,交城有个华政委”就来源于此。解放后,先后担任湘潭县和湖南省的第一书记,在“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当官,自然有他引人注目的优势。1973年,华国锋奉调进京,任国务院副总理,1975年中共十大上,进入政治局。1976年,毛主席对王洪文彻底失去了信心,为他特设了党中央第一副主席,并兼任国务院总理,成立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并且亲笔给他写下了“不要招急,慢慢来;你办事,我放心;按过去方针办”的便条,这便成了日后华国锋作为英明领袖的直接依据。那么,华国锋到底有没有领军治国的能力呢?

好国家的。只是他无法背弃将他推上宝座的毛主席,无法走出毛主席的影子,跳出他的框框,而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前西德总理施密特的回忆录中这样评价华国锋(79年,华国锋访问西德时,两人进行过会谈),“看得出,他是个思路清晰,有判断力,很精明能干的领导人,而且,他比他的前任毛更务实,更理性。”虽然我们不能通过这些话就断定华国锋是个有能力的领导人,毕竟他们两人并没有深交,但政治家的目光总是敏锐的,无论如何,我们也无法认为华国锋只是一个无能的庸才。

华国锋的“抓纲治国”经常为后人所诟病,但统计数字清楚表明了其结果:经过两年“抓纲治国”后的 一九七八年,我国不少地区遇到了严重干旱,但粮食生产还是大幅度增长,为建国以来所不所见,超额完成计划百分之二点七,比上年增长百分之8.9%,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三百五十五亿元,比上年增长32.3%。 一九七八年全国基本建设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达三百五十六亿元,比上年增长37%,“抓纲治国”到底是大治还是大乱,数字最有说服力。(以上资料引自国家统计局《197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当华国锋在粉碎“四人帮”后,庆贺他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群众大会上,身着绿军装,健步走上天安门城楼的时候,中外嘉宾首先感受的就是他英气逼人的领袖风范。当时,人们都认为他会顺利的掌握一切原来只有毛主席才能拥有的权力,没有人怀疑。他身材高大魁梧,说话声音洪亮,对群众、战士讲话时经常不用扩音器,满脸笑容,春风满面。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成为“英明领袖”,“毛主席的好学生、好接班人”后,他仍能保持平民本色。据中央警卫部队的退役战士会回忆,华国锋在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时,事务繁忙,可他仍经常自己洗衣服,亲自带领战士们大扫除。他对下级从不乱发脾气,总是和蔼可亲乐于帮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对于工作人员签字、合影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这些都是华国锋下台以后的工作人员的回忆资料,我认为可信度还是相当高的。

4.关于“决议”中评价的华国锋同志的功过是非。

“决议”中承认了华国锋在粉碎“四人帮”的斗争中起的作用。事实上,当时,“四人帮”与华国锋并无直接矛盾,华国锋要是不下定决心,站到人民一边,恐怕问题没有这么容易解决。因为当时,汪东兴的8341部队和张耀祠的中央警卫部队既不会听命于“四人帮”,也不会服从叶剑英、李先念的调遣,唯一动得了他们的,只有华国锋。华国锋是无限忠于毛主席的,毛主席“尸骨未寒”(江青语),要他下命令逮捕毛主席的遗孀,确实他是作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站到了叶帅这一边,使得 “四人帮”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在这个问题上,华国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功不可没。认为别的人起了决定作用是不符合事实的。

“决议”中,批评了华国锋继续进行“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阻挠干部平反,维护旧的个人崇拜,制造“两个凡是”,这都是由于他执行毛主席路线的结果,前面已经讲得很多,这里不再赘述了。“决议”中批评他“接受和制造对他的新的个人崇拜”,这个问题,我认为与华国锋同志关系不大,是那个时代的产物。76年,毛主席在华国锋出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的时候,作了这样的指示,“要造这个舆论,要宣传华国锋同志,让全国人民逐步认识华国锋同志。”所以,在此后中宣部根据这个指示,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介绍,宣传华国锋的文章,毛主席逝世后,还出了很多《华主席是我们党当之无愧的好领袖》之类的书籍。加上当时的习惯,人们都模仿对毛主席的称谓、做法来对待华国锋。在当时的情况下,“文革”才刚刚结束,巨大的历史惯性使人们习惯于进行个人崇拜。“英明领袖”的专用称谓和挂像的做法就是自然而然的,没人认为有什么不妥。后来,在80年11月,华国锋主动给中共中央写信,要求以后在公开场合不在悬挂他的画像和题词。虽说他当时大势已去,再这么做也没什么意思了,但他毕竟主动的提了出来,起码说明了他对这些东西并没有特别大的兴趣。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他是被动的。

    “决议”中还指出,“他的字写的不好,却喜欢到处题词。”我认为这个评价不公正。华国锋的字虽说不象当时宣传的“银钩铁划,华氏颜体字”,也绝对比不上毛主席的草书笔走龙蛇,但起码在当代颜体书法家中还算有较高造诣。这从现在全国仅存的一处的公开的华国锋的“墨宝”,毛主席纪念堂的堂名可以看得出来。其实,这是个成王败寇的观点。这样的话写进党的历史决议里,我觉得不太妥当。

英明领袖华主席及夫人去年在毛主席纪念堂留影
又想起了读小学时,清早起来穿小军装去接英明领袖画像的情景。
好像听说,2003年刚死。
传位华国锋也算是老毛最后的英明决断吧
成王败寇!真没错。
死了?也不见宣传,怎么说也是国家主席吧!
d
没有报道说华死了呀
政治的事情太难说了?又有谁能谁得清楚?
我倒是觉得:华的失败缘于对“四人帮”的赶尽杀绝。
他似乎缺乏掌控微妙平衡的能力。
我认为:历史的选择没有错。如果华还掌权的话,89年中国很难不象东欧~~~~~
政治家嘛~~~~~`当然要心狠手辣、诡计多端、六亲不认啦~~~~~~
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而已!胜利者只有一个,就是邓!看看帮他上台的有几个后来得势的?与邓相比,华确实太年轻啦,根浅底薄而且心太软!呵呵,历史都是成功者写的![em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