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有兴趣的来说说南方三年游击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7:45:33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nbsp;&nbsp;&nbsp; 今年是长征胜利</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0</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周年,长征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对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知晓的人不是太多,我觉得不能不说说</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34</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37年</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在长江南北各苏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在赣粤边、闽西等</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5</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个地区的游击战争。</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nbsp;&nbsp;&nbsp; “三年游击战争,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是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同样的辉煌昭亮。”</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nbsp;&nbsp;&nbsp; 今年是长征胜利</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0</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周年,长征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对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知晓的人不是太多,我觉得不能不说说</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34</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37年</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在长江南北各苏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在赣粤边、闽西等</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5</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个地区的游击战争。</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nbsp;&nbsp;&nbsp; “三年游击战争,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是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同样的辉煌昭亮。”</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nbsp;&nbsp;&nbsp; <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2">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的部队后来一分为四,一部分在赣粤边坚持游击战争,中央分局项英、陈毅的领导核心在这里;一部分在闽西坚持游击战争;一部分由蔡会文率领去湘粤赣边开辟游击区,后成为湘南游击队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有一部分就在闽赣边坚持游击战。</font></span></p>
<p>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是中央领导不喜欢的干部、或者是受伤不能走的战士,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有意或无意抛下的诱饵,他们在南方的斗争也许比长征更为残酷,活下来的的几率也许更小,坚持到底的人们也许党性更强一些,严重同意“三年游击战争,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是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同样的辉煌昭亮。”</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span></strong></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探针说的对</span></strong></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nbsp;&nbsp;&nbsp; 说说我们河南的情况吧。</span></strong></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nbsp;&nbsp;&nbsp; 当时,鄂豫边游击区,是南方</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省</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5个</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游击区中开辟的最晚的一个游击区,但却是一个作用很大的游击区。和别的游击区所不同的是:其它游击区多数都位于交通不发达的偏远地区,而鄂豫边游击区虽靠山活动,但却在离平汉铁路不远的地方生根发展和立足,这个游击区有着独树一帜的“匪运”工作,游击队从开始的</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人两条半枪,到东进抗日时发展到了</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300</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多人。</span></strong></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鄂豫边游击区,位于河南和湖北交界地区,包括确山、信阳、泌阳、桐柏四县交界地区及唐河、新野县一部分,面积达</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700</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平方公里。</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36</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年</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月</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4</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日晚饭后,在小石岭汪心泰家聚集了张星江、周骏鸣、王国平、康春、汪心泰、老汪、吴恒山等</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人,张星江宣布从即日起成立鄂豫边区红军游击队。张星江兼指导员,周骏鸣任队长,王国平任副队长。而全部武器只有周骏鸣从孤山冲周凤森处借来的一支汉阳造七九步枪和吴仁甫借来的一支八音手枪及两粒子弹,汪心泰又用借的五块大洋买了一支撅把子枪,一共弄到了“两支半”枪。尽管当时只有</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人“两条半”枪,但红军游击队的成立,拉开了鄂豫边区游击战争的序幕。</span></strong></p>
对这个方面不太熟悉,大家继续啊
<p>抄书的来了</p><p></p><p>1934 年10 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因“左”倾冒险主义<br/>的错误指导而遭致失败。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和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主力<br/>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奉命留下的部分红军和党政机<br/>关人员共约三四万人(其中包括2 万多伤病员),他们同苏区人民一道,在<br/>以项英、陈毅力主要领导的中共中央分局、中央军区和中央政府办事处领导<br/>下,就地坚持斗争。在此前后,南方其他苏区的军民,也因红军主力转移或<br/>斗争形势恶化,相继转入游击战争。从这时起,迄1937 年12 月新四军军部<br/>宣告成立,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br/>年游击战争。<br/>南方八省——江西、福建、广东(含今海南省)、湖南、湖北、安徽、<br/>浙江和河南的广大农村,经过北代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的洗礼,有着深厚的<br/>群众基础。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各地工农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纷纷<br/>举行武装起义,建立红色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先后创建了十几块农村革命<br/>根据地。当土地革命遭到挫折和主力红军北移后,留在南方各革命根据地的<br/>红军和游击队,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坚持斗争,百折不挠,逐渐形成<br/>了15 个游击区。从历史渊源上看,这些游击区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苏区<br/>及其边缘游击区演变而成的,如赣粤边、闽赣边、闽西、皖浙赣边、闽北、<br/>闽东、湘鄂赣边、湘赣边、鄂豫皖边游击区;二是一直未形成苏区的老游击<br/>区或早已由苏区变为游击区的,如闽粤边、闽中、湘南、琼崖游击区;三是<br/>新开辟的游击区,如浙南、鄂豫边游击区。<br/>赣粤边游击区 位于江西省南部和广东省北部边界,中心区域在江西信<br/>丰、大庾(今大余)和广东南雄三县交界的油山、北山地区,原为中央苏区<br/>赣南省的边缘游击根据地。1934 年秋,中央红军突围转移后不久,中央分局<br/>即派出一支部队到这个地区坚持与发展游击战争。1935 年春,项英、陈毅及<br/>中央苏区突围出来的部分红军与在该地坚持斗争的游击队会合。此后,赣粤<br/>边区军民,在项英、陈毅以及李乐天、杨尚奎、陈丕显等领导下,与国民党<br/>军展开了殊死的斗争。由于这里是项、陈直接领导的游击区,引起国民党与<br/>广东军阀的格外注意,把它列为“清剿”的重点地区,加之叛徒作祟,斗争<br/>十分残酷。但游击区军民不屈不挠,顽强斗争,不仅巩固了原有的油山、北<br/>山、信(丰)(南)康赣(县)游击区,而且开辟了以青龙山为中心的三南<br/>((龙南、虔南、定南)游击根据地。<br/>闽赣边游击区 位于福建省长汀县和江西省瑞金县边界及其邻近地<br/>区,又称汀瑞边游击区。它原是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所在地。在<br/>中央苏区完全陷落前,中央分局即指示这个地区的党组织,部署群众性的游<br/>击战争。随后又调中共闽赣省委书记赖昌柞到这个地区组建中共瑞西特委和<br/>军分区,统一领导汀瑞边游击战争。由于这个地区曾是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br/>的所在地,反动派一朝复辟,就以十借的努力,疯狂的热情,百偌增长的仇<br/>恨进行阶级报复。斗争也就格外残酷激烈,红军游击队一度濒临绝境。后来<br/>游击区军民经过顽强的斗争,终于渡过了难关,坚持到了胜利。<br/>闽西游击区 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毗连闽赣边和闽粤边游击区,中心区<br/>域在(龙)岩永(定)(上)杭地区。这里原系中央苏区腹地,归中共福建<br/>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管辖。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闽西地区留下4 个主<br/>力红军团队。其中两个团(独立第19、第20 团)在福建省委和军区直接指<br/>挥下,坚守长汀县西南部的四都山区,1935 年4 月归于失败,省委书记兼军<br/>区政委万永诚、军区司令员龙腾云等英勇牺牲,另两个独立团(第8、第9<br/>团)和明光独立营等部奉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之命,于敌<br/>后牵制敌人,后来在张鼎丞等指导下,适时地转变了斗争方针,分散开展游<br/>击战争。随后,在以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为核心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br/>导下,游击区军民广泛地开展反“清剿”斗争。由于斗争策略比较灵活,加<br/>之群众基础好,又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到抗日战争爆发时,游击区和游击队<br/>均有很大的发展。<br/>闽粤边游击区 位于福建省南部和广东省东部濒海地区,其北部与中央<br/>苏区之闽西地区相连。开始时包括(南)靖(平)和(漳)浦、饶(平)(平)<br/>和(大)埔、潮(安)澄(海)饶(平)3 块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游击区。<br/>1934 年8 月,以黄会聪为书记的中共闽粤边特委在靖和浦地区正式成立后,<br/>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游击区,以何鸣、张长水率领的红3 团和卢胜领导的独立<br/>营为骨干,开展游击战争。这个游击区地处东南沿海,同外界联系方便,信<br/>息比较灵通。他们根据中共中央新的政策精神,适时地转变斗争策略,把白<br/>区工作与游击战争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了反“清剿”斗争的胜利,并率先<br/>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达成合作抗日协议。但在国民党蓄意制造的“漳浦事件”<br/>中,闽粤边游击队遭到重大损失。随后,闽粤边党组织重新恢复了红3 团,<br/>并投入新的斗争。<br/>皖浙赣边游击区 位于安徽省南部、浙江省西部和江西省东北部交界地<br/>区,由闽浙赣苏区演变而成。1934 年11 月初,闽浙赣红军主力红10 军与北<br/>上抗日先遣队——红7 军团合编为红10 军团,在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br/>寻淮洲等率领下由赣东北进军皖浙边。另留下部分红军在原地坚持斗争。不<br/>久,出征红军失利,寻淮洲等牺牲,方志敏、刘畴西被俘(后英勇就义),<br/>以弋阳、横峰为中心的闽浙赣苏区也大部被国民党军占领。以关英为书记的<br/>中共闽浙赣省委和以唐在刚为司令员的省军区,率部转入山区开展游击战<br/>争。后来,斗争重心转移到皖赣边,并以鄣公山为中心区域,省委和游击区<br/>遂易名为皖浙赣省委和皖浙赣边游击区。这个游击区地域辽阔,游击队活动<br/>范围包括3 省边界的数十县。先后形成的赣东北、鄣公山、皖赣边、上浙皖、<br/>下浙皖、浙皖等几个游击根据地相互策应,游击战争得到广泛的开展。后期<br/>虽然遭受挫折,但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br/>浙南游击区 位于浙江省南部,东濒东海,南毗闽东,西与皖浙赣边和<br/>闽北接壤,是由刘英、粟裕率领的挺进师,在浙南人民支援下创建起来的。<br/>其中心区域先是浙西南,后转移到浙南。1935 年初,进军皖南失败后的红10<br/>军团先头部队返回赣东北,于2 月间遵照中共中央指示,与闽浙赣的红30<br/>师一部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挺进浙西南地区,在敌后开辟游击根据<br/>地。起初由于部队缺乏游击战争经验,又不熟悉当地方言与民俗,困难重重。<br/>后来总结经验,改变斗争方式,特别是大力加强地方工作,赢得当地群众广<br/>泛支持,才打开了局面。随后将斗争重心转向浙南,并同闽东游击区取得联<br/>系,扩展了活动范围,终于站稳了脚跟,创建了一个新的革命战略支点。<br/>闽北游击区 由闽北苏区演变而成,位于福建省北部山区,以武夷山区<br/>脉为中心,包括闽北、赣东北和浙南边境的20 余县,其东南部与闽东游击区<br/>接壤,东北部与浙南游击区毗连。闽北苏区曾是闽浙赣苏区的一个分区,1933<br/>年春划归新成立的中共闽赣省委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闽北红军<br/>在黄道为书记的中共闽北分区委领导下,依托武夷山分散开展游击战争。与<br/>闽东游击区密切配合,相互支援。后来为加强集中统一领导,成立了以黄道<br/>为书记兼政委,包括吴先喜、黄立贵、曾镜冰等在内的中共闽赣省委和闽赣<br/>军区。他们与友邻的红军游击队相互策应,加之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有利的<br/>地理环境,灵活地运用“走藏打”战术,使游击战争开展得十分活跃。<br/>闽东游击区 由闽东苏区演变而成,位于福建省东部与浙江省东南部交<br/>界地区,中心区域在闽东北,东临东海,南抵福州。闽东苏区原是个老游击<br/>区,形成苏区的时间不长,仍保留着游击战争的传统和经验。所以第五次反<br/>“围剿”失败后,以叶飞为代表的闽东苏区领导人,主动而及时地转变斗争<br/>方针,突出敌人重围,分散开展游击战争,保存了革命力量。尔后又采取“狡<br/>兔三窟”的战术,建立与依托几个游击根据地,飘忽不定,与敌周旋。同时,<br/>与相邻的浙南、闽北游击区互相策应,游击战争蓬勃开展,游击区和红军游<br/>击队(闽东独立师)得到较大的发展。<br/>闽中游击区 位于福建省沿海地区中部,其中心在福清县罗汉里和莆田<br/>县常大地区,原属中共福州中心市委领导。1934 年4 月福州中心市委遭破坏,<br/>同年八九月间,原福州中心市委巡视员黄孝敏和常委王于洁先后建立了福<br/>清、莆田两个中心县委,并组织工农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935 年5 月,以<br/>王于洁为书记的中共闽中特委成立,统一领导闽中地区的游击战争。闽中是<br/>福建政治、经济中心区域,交通发达,国民党当局控制甚严。游击队在敌人<br/>统治中心的间隙和边缘地区机智地开展活动,保证了游击区和游击队在极艰<br/>苦的条件下得以保存和发展。<br/>湘鄂赣边游击区 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湖北省东南部和江西省西北部边<br/>界地区,包括20 余县的广大乡村,其中心区域在湖南省的平江、例阳和江西<br/>省的铜鼓、修水一带。这里原是平江起义后逐渐形成的老苏区。1934 年夏,<br/>苏区主力红16 师出击受挫后变成游击区。此后,以陈寿昌为书记兼政委、徐<br/>彦刚为司令员的中共湘鄂赣省委和军区重整旗鼓,继续战斗。不久,陈寿昌、<br/>徐彦刚先后牺牲,游击区军民在新的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傅秋涛等人领导<br/>下,经过三落三起、艰难曲折的斗争,游击战争重又蓬勃开展,红军游击队<br/>和地方党组织也得到恢复和发展。<br/>湘赣边游击区 位于湖南省东部、江西省西部边界的罗霄山脉北段,其<br/>中心区域为武功山地区,北与湘鄂赣边游击区相邻,原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br/>地的基础上形成的老苏区。1934 年8 月,湘赣红军主力红6 军团突围西征后,<br/>留在苏区内的红军部队担负起保卫苏区和策应红6 军团战略转移的艰巨任<br/>务。10 月间中共湘赣省委和省军区率部转入武功山区坚持斗争。1935 年2<br/>月,省军区司令员彭辉明牺牲,随后省委书记陈洪时叛变,苏区形势十分严<br/>峻,游击区军民在以谭余保为书记兼主席的中共湘赣临时省委和军政委员会<br/>领导下,利用边界的有利地形,始终顽强地坚持游击战争。<br/>湖南游击区 位于湖南、广东、江西3 省交界处,主要区域在湖南省南<br/>部地区。是一个斗争规模较小且几支游击队在不同地区分别坚持斗争的游击<br/>区。1935 年春,中共中央分局先后派出由龚楚和蔡会文等分别率领的两支部<br/>队前往湘南活动,由于龚楚叛变,蔡会文牺牲,部队损失严重,原有的几支<br/>游击队,力量均比较单薄,加之靠近粤汉铁路,湘、粤军控制甚严,未能开<br/>创较大的局面。然而,在中共湘南特委(起初还有湘粤赣特委)和彭林昌、<br/>周礼、李林等领导下,分散在这个地区的几支游击队,一直顽强地坚持斗争。<br/>鄂豫皖边游击区 由鄂豫皖苏区演变而成,位于湖北、河南、安徽3<br/>省交界的大别山区,包括3 省边境的数十县。1934 年11 月,红25 军撤离鄂<br/>豫皖苏区向鄂豫陕边界转移后,留下的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br/>记高敬亭,重建红28 军,并与中共鄂东北、皖西北道委一起,领导边区军民<br/>坚持游击战争。由于这里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优越的地理环境,红28 军紧紧<br/>依靠群众,纵横驰骋,游击战争得到广泛而又规模较大的开展,红军和地方<br/>武装均有较大的发展。<br/>鄂豫边游击区 又称豫南桐柏山游击区,位于河南省南部和湖北省西北<br/>部交界的桐柏山地区,东南部靠近鄂豫皖边游击区。1936 年初,以张星江为<br/>书记的中共鄂豫边省委决定组建以周骏鸣为队长的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br/>由于这里地处偏僻山区,起初没有引起国民党的重视,游击队利用这个机会<br/>逐渐发展起来,创立并巩固了边区游击根据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八省<br/>最北端的一个战略支点。后来又在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策略的<br/>同时,迅速扩大游击队,单独编成新四军的一个团队。<br/>琼崖游击区 位于海南岛(今海南省)岛上,中心区域在琼(山)文(昌)<br/>乐(会)万(宁)地区。这里原是琼崖苏区,1933 年初,琼崖红军第二次反<br/>“围剿”失败后,在以冯白驹为书记的中共琼崖特委领导下,转入分散的游<br/>击战争。它比大陆各苏区转入游击战争的时间旱将近两年,而结束时间又晚<br/>了一年,坚持斗争长达6 年之久。由于孤悬海岛,广东军阀又十分注重对该<br/>岛的控制,游击队不得不长期分散于四乡,将游击战争与隐蔽斗争结合起来。<br/>游击战争规模虽然较小,但持续不断,在长期同中共中央失去联系、孤军奋<br/>战的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中国革命保存了一批骨干和我国最南端的一个战<br/>略支点。<br/>除上述15 个游击区外,在福建的安(溪)南(安)永(春)德(化)地<br/>区也曾一度建立过游击区。在这个游击区开展斗争的是闽南红军游击队第2<br/>支队(简称红2 支队)。这个支队成立于1932 年5 月,在中共安溪中心县委<br/>领导下,积极开展游击活动,逐渐发展到500 多人,开辟了3000 多平方公里<br/>的游击区。1934 年10 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军第26 旅即对该游击<br/>区大举“清剿”。红2 支队在支队长尹利东、政委李剑光(后彭德清)率领<br/>下,在根据地内与敌周旋,到1935 年夏,斗争形势日益恶化,安溪中心县委<br/>遂决定红2 支队分3 路突围到外线活动。由于第26 旅跟踪追击,红2 支队遭<br/>到惨重损失,整个支队仅剩下30 余人,被迫分散进行隐蔽斗争。后来一部分<br/>人转到闽粤边游击区,参加了那里的游击战争。<br/>综观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进程,尽管各游击区的斗争情况不尽相<br/>同,但除了个别新开辟的游击区外,一般都经历了3 个发展阶段和两个战略<br/>转变。第一阶段,实行由苏区方式到游击区方式、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br/>转变(老游击区也作了战略方针的调整)。由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br/>的失败,南方的主力红军相继撤离苏区,留下坚持斗争的部分红军和游击队,<br/>力薄难支,苏区范围日益缩小,以至全部变成游击区。这个斗争环境的变化,<br/>要求各地党组织和红军必须转变苏区的组织形式和斗争方式,使之与游击战<br/>争的环境相适应。对于这个战略转变,有的地区领导人认识早一些,转变得<br/>也比较自觉,因而保存下来的力量就比较多;有的则认识较晚,因而显得被<br/>动,损失较大。但经过半年左右时间,至1935 年春夏,大部分红色区域一般<br/>都相继完成了战略转变。这个转变虽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使红军游击队<br/>走上了因地制宜开展游击战争的正确轨道,从而保证了南方各地区的革命斗<br/>争得以坚持和发展。<br/>第二阶段,开展持久的反“清剿”斗争。这个阶段的斗争最为艰苦,时<br/>间也最长。由于国民党在“清剿”中继续实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总<br/>体战”,不仅以优势兵力对红军游击队进行持续不断地疯狂“清剿”,而且<br/>特别注重加强地方反动势力对游击区的控制,并加以严密的经济封锁,红军<br/>游击队不仅要在军事上,而且要在政治上、经济上全面开展反“清剿”斗争。<br/>在斗争中,各游击区党组织和游击队不怕挫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军<br/>政素质和斗争艺术。特别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挫败了国民党军和地方保安<br/>团队的一次又一次“清剿”,达到了保存自己和扩展游击区的目的。<br/>第三阶段,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斗争,实行由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民<br/>族战争的战略转变。1936 年12 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民党采取了<br/>“北和南剿”方针。在北方基本上停止了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但在南方,<br/>却加紧“剿共”,企图于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之前,消灭南方红军游击队。<br/>幸而这时多数红军游击队已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特别是通过各种渠道获<br/>悉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后,在斗争策略上更加灵<br/>活。经过艰苦的斗争,终于挫败了国民党军的“南剿”阴谋,迫使他们不得<br/>不坐下来进行和平谈判。在谈判中,国民党又耍弄阴谋诡计,企图将红军游<br/>击队“溶化”和“收编”取代合作抗日的改编。各红军游击队遵照中共中央<br/>的指示,同国民党当局进行严正的斗争,终于在1937 年秋冬,相继达成合作<br/>抗日协议,随后陆续下山,改编为新四军,实现了第二次战略转变。<br/>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br/>但它不同于一般的土地革命战争。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具有自<br/>己显著的特点:备游击区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长期分散,独立支持,各自<br/>为战,并由此带来异常的艰苦性。由于国民党军的严密封锁、“清剿”和保<br/>甲制度的控制,各游击区无法及时得到中共中央的指导,不了解斗争全局和<br/>党的政策的变化,各方面情况靠自己了解,事变发展进程靠自己判断,行动<br/>方针靠自己确定。这对游击区的领导者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各游击区在战<br/>略上互相支援,但在具体斗争上却是独来独往,无法协同行动。由于环境险<br/>恶,革命队伍中一些意志薄弱者经不起考验而变节投敌,游击队不仅要同外<br/>部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而且要同内部的敌人(叛徒内奸)作复杂的斗争。<br/>特别是这旷日持久的游击战争,又是发生在曾经进行过土地革命的地区,复<br/>辟的地方封建势力同国民党军队相互勾结,疯狂地进行反扑。他们不仅以几<br/>倍、十几倍以至几十倍的兵力,围困和“清剿”红军游击队,而且采取阴险<br/>的瓦解与隔离政策,实行“连坐法”,以至移民并村,制造无人区,力图隔<br/>断游击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因此,各地红军游击队不得不长期生活与<br/>转战于穷山僻岭,风餐露宿,以野果充腹。然而,残酷的斗争并没有使游击<br/>健儿屈服,反而将他们磨而得更加坚强与成熟。他们与人民群众唇齿相依,<br/>同舟共济,战胜了一个文一个激流险滩,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br/>1937 年冬,根据同年1O 月与国民党谈判所达成的协议,南方八省红军<br/>游击队(琼崖除外)改编为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br/>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下辖4 个支队,<br/>第1 支队由赣粤边、湘鄂赣边、湘赣边、皖浙赣边和湘南等游击区的红军游<br/>击队编成,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支队下辖第1、第2 两团。第1<br/>团团长傅秋涛(兼),副团长张玉坤(后江渭清);第2 团团长张正坤,副<br/>团长刘培善;第2 支队由闽西、闽粤边、浙南和闽赣边等游击区的红军游击<br/>队编成,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支队下辖第3、第4 两团。第3 团<br/>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声;第4 团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志;第3 支队由<br/>闽北和闽东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编成,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br/>林。支队下辖第5、第6 两团。第5 团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铭;第6 团<br/>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后吴恺);第4 支队由鄂豫皖边和鄂豫边游击区<br/>的红军游击队编成,司令员高敬亭。支队下辖第7、第8、第9 团和手枪团。<br/>第7 团团长杨克志,政委曹玉福;第8 团团长周骏鸣,政委胡龙奎(后林恺);<br/>第9 团团长顾士多,政委高志荣;手枪团团长詹化雨,政委汪少川。此外,<br/>以闽中和湘南部分红军游击队编为军部特务营。全军开始时共10300 人,约<br/>6200 余支枪。<br/>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南方红军<br/>游击队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为中国革命作出<br/>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br/>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和主要功绩在于:第一,在初期将几<br/>十万国民党军吸引在中央苏区及其邻近苏区周围,箝制和消耗了国民党军队<br/>的大量兵力,有力地掩护和策应了主力红军和中央领导机关的战略转移,并<br/>给进犯苏区的国民党军以打击。第二,在尔后的3 年中,为中国革命保存了<br/>一批骨干力量,锻炼出一支坚不可摧的革命武装。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如同<br/>经过长征的红军发展为强大的八路军一样,八省红军游击队汇合成为驰骋大<br/>江南北的新四军。第三,在南方八省保存了革命的战略支点,保持了共产党<br/>的旗帜,保护了人民群众利益,在广大地区撒下了革命火种,力尔后开展南<br/>方革命斗争,准备了基本条件。第四,在我国南方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恃<br/>别是贯彻中共中央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和开展抗日宣传,有力地推动了南<br/>中国抗日运动的发展。第五,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发展和丰富了革命游<br/>击战争的战略战术。第六,为全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坚定的革<br/>命信念、百折不挠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有这些,对于中国革命的胜<br/>利,以及当代的精神与物质文明建设,都具有深远的意义。<br/>对此,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7 年12 月13 日通过的《对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br/>议》中,给予高度评价:“项英同志及南方各游击区的同志在主力红军离开南方<br/>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长期坚持了英勇的游击战争,基本上正确地执行了党<br/>的路线,完成了党所给予他们的任务。以至能够保存各游击区在今天成为中国人<br/>民反日抗战的主要支点,使各游击队成为今天最好的抗日军队之一部。这是中国<br/>人民一个极可宝贵的胜利。⋯⋯他们的长期艰苦斗争精神与坚决为解放中国人民<br/>的意志是全党的模范。”</p>
应该发到历史区吧?
<p>  由鄂豫皖边和鄂豫边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编成的新四军第4支队司令员高敬亭,于1939年6月24日上午在安徽省肥东县青龙厂附近被错杀。</p><p>  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高敬亭在肃反问题上犯有严重错误。</p><p>  任四支队司令员期间,高敬亭的确凡有居功自傲、不尊重军部领导,排挤打击外来干部,消极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敌后挺进的战略方针,东进不力等严重错误,但罪不足死,属于内部问题。</p><p>  高敬亭除了承认肃反有扩大化以及生活作风上的错误外,对于反党、反革命、反抗日等罪名一概不承认。国民党方面的复电说:奉委座电令,所请将高敬亭处以极刑照准。高敬亭被枪决2个小时后,中共中央的电报到了,没有处决高的任何意思。但委实已晚。</p><p>  到了1975年,高敬亭的女儿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毛泽东实际上早在1943年就关注过高敬亭问题。1975年11月30日,毛泽东在病中给汪东兴指示“以其结果告我”。由于毛主席逝世,直到了1977年4月27日由总政发出为高敬亭平凡的通知。追认为革命烈士。</p>
高敬亭死的确实冤枉,上次去新县,弄了本《鄂豫皖边区历史》,印刷粗糙,不过内容还是比较翔实的。
<font size="5"><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当第一次看“漳浦事件”时,感到很吃惊。<span lang="EN-US"><p></p></span></span></b></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32.15pt; mso-char-indent-count: 2.0;"><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仿宋_GB2312;">“漳浦事件”中,红三团被国民党顽固派缴械震惊了全国,这在我军建军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作为中共闽粤边区特委代理书记、红三团团长的何鸣缺乏清醒的头脑,对新形势下的国民党顽固派企图消灭红军游击队的阴谋缺乏警惕,这一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虽然主要是国民党蓄意利用和平谈判达到消灭红军游击队的阴谋造成的,但特委和何鸣严重的右倾麻痹思想,“相信国民党超过相信自己的同志”,不听取其他同志的意见,固执己见,从而丧失了多次可以避免缴械的机会,这则是根本的内因。而当时的中共南委代表姚铎、闽粤边区特委代理书记张敏在重大的问题上没有坚持原则,迁就何鸣的错误主张,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国民党顽固派一手制造的“漳浦事件”,被缴械的有近千人,其中有<span lang="EN-US">17</span>名军政干部被枪杀,<span lang="EN-US">500</span>多名指战员被监禁,被缴长枪<span lang="EN-US">305</span>只,短枪<span lang="EN-US">228</span>支。英勇善战的红三团和独立营在与绝对优势的敌人作战中没被消灭,却在顽固派的阴谋圈套中一枪不发的全部被缴械。这一事件是闽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史上一次极其惨痛的教训。<span lang="EN-US"><p></p></span></span></b></p><p></p></span></font>
<br/>
了解一下,以前还真是不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