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引资政策向左?向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9:22:12
  <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近年来,有关“中国经济命脉被外资企业掌握”“市场换技术完全失败”等反对的声音频频出现。外资一夜之间从天使变成了魔鬼。在这场“反外资”的思潮中,不少人问道:“我们还需不需要外资?我们该如何引进外资?”2006年1月,商务部有关官员坚定地表示:外资在中国没有形成垄断,今年中国引资步伐不会放缓,目标将锁定为600亿美元<br/></font><br/>  随着世界经济自由化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经济中极其活跃的组成部分。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引进外资的数量在几年中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br/><br/>  与此同时,近年来,有关“中国经济命脉被外资企业掌握”“市场换技术完全失败”等反对的声音也是频频出现。外资一夜之间从天使变成了魔鬼。在这场“反外资”的思潮中,不少人问道:“我们还需不需要外资?我们该如何引进外资?”2006年1月,商务部有关官员坚定地表示:外资在中国没有形成垄断,今年中国引资步伐不会放缓,目标将锁定为600亿美元。<br/><br/>  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一极,引进外资企业无疑是不能动摇的方针。但是,这场声势浩大的“反外资思潮”也的确暴露了引资政策的种种不足之处。在坚定不移地推行开放政策的“十一五”阶段,中国的引资政策该如何调整呢?<br/><br/>  <b>中国引资政策的冷思考</b><br/><br/>  引入外资20多年来,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流入国之一。外商投资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就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外资企业在改变我们传统的经营方式、经营观念,提升市场竞争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br/><br/>  回顾中国利用外资所走过的路程,我们就不得不提及以下三个阶段:<br/><br/>  1992年以前,中国虽然在政策上制定了很多鼓励外资和华侨资本直接投资的政策,但真正进入中国市场的投资很少。1979年至1991年,合计利用FDI才233.5亿美元,FDI占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很低。<br/><br/>  第二阶段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国内掀起了经济发展的新高潮,也吸引了大量的FDI进入。当年FDI比1991年增加一倍以上,超过了100亿美元。1996年,更是突破了400亿美元。<br/><br/>  第三阶段是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从2002年开始,FDI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年突破了500亿美元,2004、2005年均突破600亿美元。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到2005年底,中国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3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对GDP的贡献率超过40%。<br/><br/>  毫无疑问,引进外资对中国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但是20多年的实践也告诉国人,外资对中国的影响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从而也引起人们对中国引资政策的思考。在引资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许多“中国特色”的误区。特别是在国内盛行追求GDP政绩的背景下,招商引资对中国各级政府有巨大的诱惑力,这种诱惑力增加了我们调整引进外资战略的难度。有些地方的领导,<strong>急于建立政绩,不做调查研究,未搞科学论证,却盲目下达不切实际的招商引资“硬指标”,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标准。为了完成指标,不问投资者的信誉,不顾投入产出结构是否合理,也不管影响不影响环境保护,敞开大门一概招来</strong>。<br/><br/>  在国内,目前引资政策已面临种种挑战。据商务部最新消息,2005年外商在中国的投资方式发生明显变化,呈现独资化加快、大型投资项目增多、跨国并购大增、工业领域外资集中度上升等新特点。在国际上,目前中国吸引外资面临着两方面的竞争压力:一方面,发达国家的资本能流出多少到发展中国家,还是个未知数;另一方面,在流向亚洲的国际资本中,资金投资对象不仅有中国,还有韩国、东盟各国、印度等,流向相当分散;况且,东南亚国家经过金融危机后也在调整吸引外资的政策和改善投资环境,与中国一争高低。鉴于国际国内利用外资形势,国家及时调整引资政策和引资重点显得十分重要。<br/><br/>  <strong>在改革开放的25年中,虽然我们招商引资的能力提高了,但自主创新的能力却受到抑制和削弱;中国经济总量增加了,但经济的自控力和安全性降低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智力”发育不足</strong>。调整中国引进外资的战略,强化中国经济主体意识,是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说,经过25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跨国公司受到了批评,反映了中国进一步改进外资工作以适应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我们应当善于从这些批评、质疑中发现外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br/><br/>&nbsp;&nbsp;&nbsp;&nbsp;<b>质量、效益双管齐下</b><br/><br/>  “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以及外资管理工作等方面出现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引资恶性竞争,不计成本招商,优惠政策过滥和开发区过多过滥,占用土地过多。有的地区引进的外资项目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王志乐说。在以往的引资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及领导盲目追求招商引资的“政绩”,重引资数量而忽视引资质量,经常将劳动密集、自然资源密集、污染密集的产业移入我国,从而导致资源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使引进外资战略的可持续性大大减弱。由于层层搞引资,人、财、物不集中,造成某些地方散、乱、差现象极其严重。有些地方大片圈地长期荒芜,无人过问;有些人甚至欺上瞒下,弄虚作假,使引资工作误入一种浮夸风和泡沫式的歧途。有些地方的领导由于引资的指导思想不明确,搞短期行为,急于求成,在招商时不加选择地“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br/><br/>  过去我们非常缺乏资本,所以必须大力引进外资,但在提倡自主创新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引进外资政策应该从以前只注重外资数量转向注重引资质量、引资效益。我们<strong>不能只讲增长不讲效益,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只想现在不想将来</strong>。<br/><br/>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的国家宏观经济战略正在发生转变。上海市发出信号,在“十一五”期间,上海利用外资不仅要继续注重数量和质量,更要提高其社会效益。在前段时间发布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被列为重要内容。而在近期中美经济官员联合会议和央行行长周小川的谈话中,“扩大内需”被视为减少中国贸易顺差、解决中外经济失衡的药方。<br/><br/>  <b>技术溢出走上正轨</b><br/><br/>  从“市场换技术”政策的长期实施中可以看出,利用外资的一个动因是获得先进技术。但是<strong>研究发现,外资带给中国的技术相当一部分是已经淘汰或正在淘汰的技术</strong>。<br/><br/>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春法认为,至少目前看来,FDI的大量引进并没有带动中国科技创新的质的飞跃。<br/><br/>  有人甚至认为,随着FDI带来的大量国外科技,实际上对本地原有的科技是一种“挤出”效应。从产业和商业化角度来说,就是<strong>国外先进科技带来的产品,对国内现有技术生产的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摧毁,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要想跟跨国公司竞争就必须购买他们的技术,循环始至,我们始终在技术创新上难以有所突破。更为严重的是,引进的技术并不一定是先进的,但市场却被外资占领了</strong>。<br/><br/>  以深圳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深圳FDI主要来自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和东南亚等近邻国家的中小投资者。即使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进行投资,也以中小型项目为主,基本上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如纺织、成衣、玩具、低端消费电子品等,高科技比重偏低。<br/><br/>  从总体上看,这些企业的技术水平并不比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平均水平高。<br/><br/>  虽然FDI的技术溢出是正是负,迄今为止尚未定论,但调整引资策略,使“技术溢出”效应走上正轨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共鸣。<br/><br/>  长期以来,我们把中国的技术升级依靠在引入国外技术和资本上。虽然日本经济、韩国经济起飞就是建立在引入技术的基础上,但<strong>日本和韩国</strong>并非把资本与技术捆绑在一起引进,而是<strong><font color="#ff0000">在保持内资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对所需技术进行引进和学习。要实现外来技术与本国资本的有机结合,就必须在创新中吸收。这样一个引入的过程,既是不断提高本国资本技术含量的过程,也是打造民族品牌的过程。日本和韩国在汽车产业中都有自己的品牌产品,就是最好的例证</font></strong>。<br/><br/>  跨国公司对外技术溢出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的:当地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前向后向关联得到技术;通过人力资源的流动产生溢出效应;通过示范与模仿来产生溢出效应。因此我们应通过增强本土企业的技术吸纳能力、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增强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配套协作等方面来获取技术溢出效应。<br/><br/>  <b>营造良好法制环境</b><br/><br/>  在我国吸引外资的要素中,廉价生产要素和市场潜力居于前两位,尚未集中到投资环境综合竞争力上。<br/><br/>  近几年,外商对中国的投资环境的关注重点已逐步从优惠政策转到法律执行、产业导向、技术标准等方面,对中国进一步健全法律制度,增强执法能力和水平,提高监管制度的透明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各项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际资本流动更趋理性的趋势下,我们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吸收外商投资的法律体系,保持外商投资政策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可预期性和可操作性,努力为外商投资创造统一、稳定、透明、可预见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br/><br/>  另一方面,要增强法制观念,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为外商创造良好的法律执行环境。实行“法律环境优先”策略,即把加快建立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大力改善外商投资的法律环境,作为利用外资工作的要务。<br/><br/>  我国加入WTO以后,跨国并购、股权转让等新的投资方式逐步成为外商投资的重要方式。为适应并购这一国际资本重要流动形式,有必要尽早制定相应法律与实施细则,跟上国际资本流动趋势,这不仅对新世纪我国扩大吸收外资规模和提高引资水平十分必要,更重要的是它将成为我国改组改造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最佳途径之一。<br/><br/>  同时,中国应尽快建立外资并购风险防范机制。除了加紧制定和完善《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外,应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并购行为评价体系和标准,内容包括<strong>外资并购对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影响、外资并购对市场形成垄断的可能性、外资并购对产业结构升级政策的影响以及外资并购对国有资产流失的影响等</strong>。<br/><br/>  <b>注重内外资公平竞争</b><br/><br/>  以往,我国所制定的投资鼓励政策,有很多只适用于外国投资者,对内外投资者不能一视同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机制的扭曲。其后果是排挤内资投资者、降低外资质量、损害国家利益,最终影响有效利用外资目的的实现。甚至出现内资千方百计变成外资,再向国内投资的现象。如果给予国内投资者以同样的优惠政策,国内企业具有同样的有利条件,则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就会大大增强,可以实现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因此,应该对内资和外资投资者创造平等的条件,在市场准入、税收优惠、贷款条件等方面一视同仁。<br/><br/>  国内一些长期垄断的行业,由于长期缺乏竞争,效率水平与国外同行相比,相差甚远。因此,这些行业在对外开放前,应先向内资开放。将垄断性强、以国有企业为主、缺乏竞争的行业尽快推向市场,并且制定必要的维护竞争的法律、法规,以增强国内企业的竞争力。通过竞争增强实力,以便更好地承受开放带来的压力和更好地利用开放提供的机遇。这样做的结果是有利于提高市场效率,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秘书长玉巍强调,引进外资一定要充分考虑给中国本土企业一个公平待遇,警惕外资与国有企业的“合谋”造成国资流失的危险和垄断的形成,要防止外资并购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br/><br/>  另一方面,国家发改委表示,中国虽然具有引进外资的优势,但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引进外资同时也将消耗大量不能进口或不可再生的资源。如果不注意到这一点,中国的引进外资战略将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我们应该用新的发展观来统筹经济发展的模式,更多地关注国家经济安全,并且要加大对外商投资管理体制的创新力度,考虑大幅下放引进外资权限,简化审核手续,完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尤为重要。<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近年来,有关“中国经济命脉被外资企业掌握”“市场换技术完全失败”等反对的声音频频出现。外资一夜之间从天使变成了魔鬼。在这场“反外资”的思潮中,不少人问道:“我们还需不需要外资?我们该如何引进外资?”2006年1月,商务部有关官员坚定地表示:外资在中国没有形成垄断,今年中国引资步伐不会放缓,目标将锁定为600亿美元<br/></font><br/>  随着世界经济自由化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经济中极其活跃的组成部分。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引进外资的数量在几年中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br/><br/>  与此同时,近年来,有关“中国经济命脉被外资企业掌握”“市场换技术完全失败”等反对的声音也是频频出现。外资一夜之间从天使变成了魔鬼。在这场“反外资”的思潮中,不少人问道:“我们还需不需要外资?我们该如何引进外资?”2006年1月,商务部有关官员坚定地表示:外资在中国没有形成垄断,今年中国引资步伐不会放缓,目标将锁定为600亿美元。<br/><br/>  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一极,引进外资企业无疑是不能动摇的方针。但是,这场声势浩大的“反外资思潮”也的确暴露了引资政策的种种不足之处。在坚定不移地推行开放政策的“十一五”阶段,中国的引资政策该如何调整呢?<br/><br/>  <b>中国引资政策的冷思考</b><br/><br/>  引入外资20多年来,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流入国之一。外商投资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就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外资企业在改变我们传统的经营方式、经营观念,提升市场竞争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br/><br/>  回顾中国利用外资所走过的路程,我们就不得不提及以下三个阶段:<br/><br/>  1992年以前,中国虽然在政策上制定了很多鼓励外资和华侨资本直接投资的政策,但真正进入中国市场的投资很少。1979年至1991年,合计利用FDI才233.5亿美元,FDI占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很低。<br/><br/>  第二阶段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国内掀起了经济发展的新高潮,也吸引了大量的FDI进入。当年FDI比1991年增加一倍以上,超过了100亿美元。1996年,更是突破了400亿美元。<br/><br/>  第三阶段是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从2002年开始,FDI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年突破了500亿美元,2004、2005年均突破600亿美元。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到2005年底,中国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3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对GDP的贡献率超过40%。<br/><br/>  毫无疑问,引进外资对中国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但是20多年的实践也告诉国人,外资对中国的影响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从而也引起人们对中国引资政策的思考。在引资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许多“中国特色”的误区。特别是在国内盛行追求GDP政绩的背景下,招商引资对中国各级政府有巨大的诱惑力,这种诱惑力增加了我们调整引进外资战略的难度。有些地方的领导,<strong>急于建立政绩,不做调查研究,未搞科学论证,却盲目下达不切实际的招商引资“硬指标”,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标准。为了完成指标,不问投资者的信誉,不顾投入产出结构是否合理,也不管影响不影响环境保护,敞开大门一概招来</strong>。<br/><br/>  在国内,目前引资政策已面临种种挑战。据商务部最新消息,2005年外商在中国的投资方式发生明显变化,呈现独资化加快、大型投资项目增多、跨国并购大增、工业领域外资集中度上升等新特点。在国际上,目前中国吸引外资面临着两方面的竞争压力:一方面,发达国家的资本能流出多少到发展中国家,还是个未知数;另一方面,在流向亚洲的国际资本中,资金投资对象不仅有中国,还有韩国、东盟各国、印度等,流向相当分散;况且,东南亚国家经过金融危机后也在调整吸引外资的政策和改善投资环境,与中国一争高低。鉴于国际国内利用外资形势,国家及时调整引资政策和引资重点显得十分重要。<br/><br/>  <strong>在改革开放的25年中,虽然我们招商引资的能力提高了,但自主创新的能力却受到抑制和削弱;中国经济总量增加了,但经济的自控力和安全性降低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智力”发育不足</strong>。调整中国引进外资的战略,强化中国经济主体意识,是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说,经过25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跨国公司受到了批评,反映了中国进一步改进外资工作以适应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我们应当善于从这些批评、质疑中发现外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br/><br/>&nbsp;&nbsp;&nbsp;&nbsp;<b>质量、效益双管齐下</b><br/><br/>  “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以及外资管理工作等方面出现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引资恶性竞争,不计成本招商,优惠政策过滥和开发区过多过滥,占用土地过多。有的地区引进的外资项目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王志乐说。在以往的引资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及领导盲目追求招商引资的“政绩”,重引资数量而忽视引资质量,经常将劳动密集、自然资源密集、污染密集的产业移入我国,从而导致资源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使引进外资战略的可持续性大大减弱。由于层层搞引资,人、财、物不集中,造成某些地方散、乱、差现象极其严重。有些地方大片圈地长期荒芜,无人过问;有些人甚至欺上瞒下,弄虚作假,使引资工作误入一种浮夸风和泡沫式的歧途。有些地方的领导由于引资的指导思想不明确,搞短期行为,急于求成,在招商时不加选择地“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br/><br/>  过去我们非常缺乏资本,所以必须大力引进外资,但在提倡自主创新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引进外资政策应该从以前只注重外资数量转向注重引资质量、引资效益。我们<strong>不能只讲增长不讲效益,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只想现在不想将来</strong>。<br/><br/>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的国家宏观经济战略正在发生转变。上海市发出信号,在“十一五”期间,上海利用外资不仅要继续注重数量和质量,更要提高其社会效益。在前段时间发布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被列为重要内容。而在近期中美经济官员联合会议和央行行长周小川的谈话中,“扩大内需”被视为减少中国贸易顺差、解决中外经济失衡的药方。<br/><br/>  <b>技术溢出走上正轨</b><br/><br/>  从“市场换技术”政策的长期实施中可以看出,利用外资的一个动因是获得先进技术。但是<strong>研究发现,外资带给中国的技术相当一部分是已经淘汰或正在淘汰的技术</strong>。<br/><br/>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春法认为,至少目前看来,FDI的大量引进并没有带动中国科技创新的质的飞跃。<br/><br/>  有人甚至认为,随着FDI带来的大量国外科技,实际上对本地原有的科技是一种“挤出”效应。从产业和商业化角度来说,就是<strong>国外先进科技带来的产品,对国内现有技术生产的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摧毁,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要想跟跨国公司竞争就必须购买他们的技术,循环始至,我们始终在技术创新上难以有所突破。更为严重的是,引进的技术并不一定是先进的,但市场却被外资占领了</strong>。<br/><br/>  以深圳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深圳FDI主要来自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和东南亚等近邻国家的中小投资者。即使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进行投资,也以中小型项目为主,基本上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如纺织、成衣、玩具、低端消费电子品等,高科技比重偏低。<br/><br/>  从总体上看,这些企业的技术水平并不比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平均水平高。<br/><br/>  虽然FDI的技术溢出是正是负,迄今为止尚未定论,但调整引资策略,使“技术溢出”效应走上正轨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共鸣。<br/><br/>  长期以来,我们把中国的技术升级依靠在引入国外技术和资本上。虽然日本经济、韩国经济起飞就是建立在引入技术的基础上,但<strong>日本和韩国</strong>并非把资本与技术捆绑在一起引进,而是<strong><font color="#ff0000">在保持内资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对所需技术进行引进和学习。要实现外来技术与本国资本的有机结合,就必须在创新中吸收。这样一个引入的过程,既是不断提高本国资本技术含量的过程,也是打造民族品牌的过程。日本和韩国在汽车产业中都有自己的品牌产品,就是最好的例证</font></strong>。<br/><br/>  跨国公司对外技术溢出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的:当地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前向后向关联得到技术;通过人力资源的流动产生溢出效应;通过示范与模仿来产生溢出效应。因此我们应通过增强本土企业的技术吸纳能力、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增强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配套协作等方面来获取技术溢出效应。<br/><br/>  <b>营造良好法制环境</b><br/><br/>  在我国吸引外资的要素中,廉价生产要素和市场潜力居于前两位,尚未集中到投资环境综合竞争力上。<br/><br/>  近几年,外商对中国的投资环境的关注重点已逐步从优惠政策转到法律执行、产业导向、技术标准等方面,对中国进一步健全法律制度,增强执法能力和水平,提高监管制度的透明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各项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际资本流动更趋理性的趋势下,我们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吸收外商投资的法律体系,保持外商投资政策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可预期性和可操作性,努力为外商投资创造统一、稳定、透明、可预见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br/><br/>  另一方面,要增强法制观念,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为外商创造良好的法律执行环境。实行“法律环境优先”策略,即把加快建立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大力改善外商投资的法律环境,作为利用外资工作的要务。<br/><br/>  我国加入WTO以后,跨国并购、股权转让等新的投资方式逐步成为外商投资的重要方式。为适应并购这一国际资本重要流动形式,有必要尽早制定相应法律与实施细则,跟上国际资本流动趋势,这不仅对新世纪我国扩大吸收外资规模和提高引资水平十分必要,更重要的是它将成为我国改组改造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最佳途径之一。<br/><br/>  同时,中国应尽快建立外资并购风险防范机制。除了加紧制定和完善《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外,应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并购行为评价体系和标准,内容包括<strong>外资并购对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影响、外资并购对市场形成垄断的可能性、外资并购对产业结构升级政策的影响以及外资并购对国有资产流失的影响等</strong>。<br/><br/>  <b>注重内外资公平竞争</b><br/><br/>  以往,我国所制定的投资鼓励政策,有很多只适用于外国投资者,对内外投资者不能一视同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机制的扭曲。其后果是排挤内资投资者、降低外资质量、损害国家利益,最终影响有效利用外资目的的实现。甚至出现内资千方百计变成外资,再向国内投资的现象。如果给予国内投资者以同样的优惠政策,国内企业具有同样的有利条件,则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就会大大增强,可以实现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因此,应该对内资和外资投资者创造平等的条件,在市场准入、税收优惠、贷款条件等方面一视同仁。<br/><br/>  国内一些长期垄断的行业,由于长期缺乏竞争,效率水平与国外同行相比,相差甚远。因此,这些行业在对外开放前,应先向内资开放。将垄断性强、以国有企业为主、缺乏竞争的行业尽快推向市场,并且制定必要的维护竞争的法律、法规,以增强国内企业的竞争力。通过竞争增强实力,以便更好地承受开放带来的压力和更好地利用开放提供的机遇。这样做的结果是有利于提高市场效率,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秘书长玉巍强调,引进外资一定要充分考虑给中国本土企业一个公平待遇,警惕外资与国有企业的“合谋”造成国资流失的危险和垄断的形成,要防止外资并购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br/><br/>  另一方面,国家发改委表示,中国虽然具有引进外资的优势,但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引进外资同时也将消耗大量不能进口或不可再生的资源。如果不注意到这一点,中国的引进外资战略将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我们应该用新的发展观来统筹经济发展的模式,更多地关注国家经济安全,并且要加大对外商投资管理体制的创新力度,考虑大幅下放引进外资权限,简化审核手续,完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