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学英语会否让汉语遭遇\"最后一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8 21:11:42
<p>学者争论:全民学英语会否让汉语遭遇"最后一课"&nbsp; </p><p>--------------------------------------------------------------------------------<br/>2006年05月15日 <br/>&nbsp;<br/>  对全民学英语的反思,对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担忧,近几年一直就没有停止过。5月13日,一些专家学者相聚北京理工大学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教育、语言文化政策。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项贤明认为,英语的地位超过了民族语言的地位,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p><p>  “问题出在整个社会的舆论,包括政策的导向,形成了这样一个格局,就是英语在我们的社会里成了一个资格。”项贤明说,“哪怕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你的外语不过关,对不起,不能当教授。” </p><p>  “政府的责任就是提供英语、汉语这些语言资源,老百姓愿意学什么就学什么,不要逼他们。”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教育研究所所长滕星认为,规定人们必须学英语,就是一个极端。 </p><p>  传统文化的流失该不该归咎于英语教育 </p><p>  一位博导甚至担忧:汉语在英语的压迫下将没有生存空间,最后只能走向衰亡。“教学语言是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改变教学语言就是国家主权的部分丢失,国家安全就会受到威胁。”这位博导的观点被与会的一些学者称为“有点危言耸听”。 </p><p>  “英语教学确实影响到中国的一代人,但是人们觉得英语好像要把汉语吞没了,或者把中国的文化都侵蚀掉了,我认为都不可能发生。”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英语编辑室编审龚亚夫说。 </p><p>  但那位博导列举的一个事实却值得重视:英语的压力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专业,一所重点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竟然没有人通读过四大古典名著。 </p><p>  从事国学教育研究的韩海燕老师说了这样一件事:2005年他去参加一个研讨会,在门口看到一块宣传牌子上写着一句很醒目的话:人不独亲其亲,人不独子其子。许多人都在看,但没人说话。过了好一会儿,有一个人突然说:“这是搞计划生育宣传的吧。”这话说完以后,没有一个人发言,韩海燕忍不住了,说这是儒家先贤的话。“参加会议的都是知识分子,有的还是大学教授、校长,居然不知道这句话。” </p><p>  其实,类似的笑话不胜枚举。情况正如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所言:“一个国家如何在对外开放、融入世界主流文明当中,保持自己的文化主体性,保持母语教育的地位和价值,成为一个重大的命题和挑战。” </p><p>  有学者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归咎于英语教育。清华大学的李楯教授不同意这个判断。“我们的传统文化是被英语给损坏了吗?我们的教育质量是被英语损坏了吗?我觉得都不是。”这位只会说一句“对不起,我不会说英语”的教授认为,英语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 </p><p>  “我们的教育面临的问题,第一是我们在语言教学上失去传统了。我们的学生看自己的传统语言,看古文,如同学一门外语。”李楯说,“第二是语言教学属于官方强制的教学。”他重视英语,但反对把英语作为必备的考试。 </p><p>  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雷颐也不同意把英语和汉语对立起来的观点。他在研究中发现,在20世纪前50年的中国,很多英语很好的人,国学水平也很高,包括许多教会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也是这样。 </p><p>  “问题还是在教学方式,教育体制,教育制度。”雷颐说,其中很重要的问题,恰恰在于把英语只是作为一种工具,而不是像从前作为一种文化来学习。“我反对英语只是一种工具论,我们要学习外国语言,就要了解他们的全部,包括其中的价值观念。”雷颐强调,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不是一种工具,都要吸取其中的文化。 </p><p>  英语教育应试化不仅影响英语水平,也影响汉语水平 </p><p>  清华大学英语系原副系主任孙复初1950年入读清华大学,当时班上相当多从四川、贵州的学生,英语都很好,没有一个人说看不懂英语教材,听不懂英语课。 </p><p>  让孙老师难受的是,英语如今成了学生学习时间最长,家长花钱最多,而学习效率最低的一门课程。 </p><p>  北京市有6个外籍教师做2005年的英语高考试题,满分150分,这6个外教平均分为71分。外教考完之后就问:“你们这是考英语吗?”还有两位外交官,在国外长期工作,孩子一直在美国上学,可转回国内上学后,英语考试却不及格。 </p><p>  这两件事让孙老师哭笑不得。给1万多名学生教授过英语的他明显感觉到,英语教育的应试化倾向愈演愈烈。“学习英语完全是为了下一次考试来学习,从小学开始一直要学到博士。”孙老师认为,这种应试教育不仅影响了英语的水平,也影响了汉语的水平。 </p><p>  孙老师说,对于英语,大家向教育主管部门提了那么多意见,都没用,这是“权力加利益”的问题。“英语考试是最赚钱的,从上到下,这样的高利润他们愿意放弃吗?”</p><p>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李斌 谢湘】 <br/>&nbsp;</p><p>学者争论:全民学英语会否让汉语遭遇"最后一课"&nbsp; </p><p>--------------------------------------------------------------------------------<br/>2006年05月15日 <br/>&nbsp;<br/>  对全民学英语的反思,对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担忧,近几年一直就没有停止过。5月13日,一些专家学者相聚北京理工大学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教育、语言文化政策。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项贤明认为,英语的地位超过了民族语言的地位,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p><p>  “问题出在整个社会的舆论,包括政策的导向,形成了这样一个格局,就是英语在我们的社会里成了一个资格。”项贤明说,“哪怕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你的外语不过关,对不起,不能当教授。” </p><p>  “政府的责任就是提供英语、汉语这些语言资源,老百姓愿意学什么就学什么,不要逼他们。”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教育研究所所长滕星认为,规定人们必须学英语,就是一个极端。 </p><p>  传统文化的流失该不该归咎于英语教育 </p><p>  一位博导甚至担忧:汉语在英语的压迫下将没有生存空间,最后只能走向衰亡。“教学语言是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改变教学语言就是国家主权的部分丢失,国家安全就会受到威胁。”这位博导的观点被与会的一些学者称为“有点危言耸听”。 </p><p>  “英语教学确实影响到中国的一代人,但是人们觉得英语好像要把汉语吞没了,或者把中国的文化都侵蚀掉了,我认为都不可能发生。”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英语编辑室编审龚亚夫说。 </p><p>  但那位博导列举的一个事实却值得重视:英语的压力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专业,一所重点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竟然没有人通读过四大古典名著。 </p><p>  从事国学教育研究的韩海燕老师说了这样一件事:2005年他去参加一个研讨会,在门口看到一块宣传牌子上写着一句很醒目的话:人不独亲其亲,人不独子其子。许多人都在看,但没人说话。过了好一会儿,有一个人突然说:“这是搞计划生育宣传的吧。”这话说完以后,没有一个人发言,韩海燕忍不住了,说这是儒家先贤的话。“参加会议的都是知识分子,有的还是大学教授、校长,居然不知道这句话。” </p><p>  其实,类似的笑话不胜枚举。情况正如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所言:“一个国家如何在对外开放、融入世界主流文明当中,保持自己的文化主体性,保持母语教育的地位和价值,成为一个重大的命题和挑战。” </p><p>  有学者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归咎于英语教育。清华大学的李楯教授不同意这个判断。“我们的传统文化是被英语给损坏了吗?我们的教育质量是被英语损坏了吗?我觉得都不是。”这位只会说一句“对不起,我不会说英语”的教授认为,英语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 </p><p>  “我们的教育面临的问题,第一是我们在语言教学上失去传统了。我们的学生看自己的传统语言,看古文,如同学一门外语。”李楯说,“第二是语言教学属于官方强制的教学。”他重视英语,但反对把英语作为必备的考试。 </p><p>  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雷颐也不同意把英语和汉语对立起来的观点。他在研究中发现,在20世纪前50年的中国,很多英语很好的人,国学水平也很高,包括许多教会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也是这样。 </p><p>  “问题还是在教学方式,教育体制,教育制度。”雷颐说,其中很重要的问题,恰恰在于把英语只是作为一种工具,而不是像从前作为一种文化来学习。“我反对英语只是一种工具论,我们要学习外国语言,就要了解他们的全部,包括其中的价值观念。”雷颐强调,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不是一种工具,都要吸取其中的文化。 </p><p>  英语教育应试化不仅影响英语水平,也影响汉语水平 </p><p>  清华大学英语系原副系主任孙复初1950年入读清华大学,当时班上相当多从四川、贵州的学生,英语都很好,没有一个人说看不懂英语教材,听不懂英语课。 </p><p>  让孙老师难受的是,英语如今成了学生学习时间最长,家长花钱最多,而学习效率最低的一门课程。 </p><p>  北京市有6个外籍教师做2005年的英语高考试题,满分150分,这6个外教平均分为71分。外教考完之后就问:“你们这是考英语吗?”还有两位外交官,在国外长期工作,孩子一直在美国上学,可转回国内上学后,英语考试却不及格。 </p><p>  这两件事让孙老师哭笑不得。给1万多名学生教授过英语的他明显感觉到,英语教育的应试化倾向愈演愈烈。“学习英语完全是为了下一次考试来学习,从小学开始一直要学到博士。”孙老师认为,这种应试教育不仅影响了英语的水平,也影响了汉语的水平。 </p><p>  孙老师说,对于英语,大家向教育主管部门提了那么多意见,都没用,这是“权力加利益”的问题。“英语考试是最赚钱的,从上到下,这样的高利润他们愿意放弃吗?”</p><p>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李斌 谢湘】 <br/>&nbsp;</p>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的教育是多么的失败!
<p>哎...</p>
<p>不管对方懂或不懂,说话时夹带几句英语,是这些年内地时髦的谈话方式。有一次我与一归国留学生聊天。这位年轻的女士在用普通话表达时显得极为困难。她的口头禅就是“我不知道用中国话怎么讲”。如此艰难的对话使我猜想她可能是那些在海外已经生活多少代的老华侨的孩子。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公派”留学的女士出国才一年,祖祖辈辈没一个人生活在国外。我不明白她做这番表演究竟为哪般?</p><p>  当然,这种说话方式最时兴的场合要算有“海归”人士参加的聚会研讨宴会上,其中西语言混合交替的程度,如果不看脸,还以为掉进了一群正在学汉语的洋人堆里。</p><p>  记得去年有关部门规定:凡大陆电台电视台(少数民族地区除外)节目主持人都必须使用纯正标准的汉语普通话,不得掺杂港台用语不得模仿港台腔更不许动辄“串”几句英语。可见,此风之烈,已经吹开了国家正式媒体的大门。 </p><p>  本来,我对这种现象早已司空见惯。但最近参加的一次私人聚会,却让我受到触动。东道主是位老翻译家。此人从某著名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又读完某外语学院研究生,熟炼掌握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曾先后给我国几代中央领导人当过翻译并且在中国驻美驻联合国机构工作多年。他曾对人说过,有时在梦里都会用外语与洋人“拌嘴”。但就是这样一位外语专家却在席间为别人说外语发了火。原因是当时有几个留学者讲话时总是“中外结合”,这位老专家不得不一边听,一边给其它不懂外语的客人当义务翻译。老人几次劝他们少用外语,仍不奏效并辩称“我们已经习惯了,难改”。老人终于“火”了,厉声道:“你们这样讲话既不尊重别人也不尊重自己;既不尊重中文也不尊重外文。今天在场的全是中国人,难道丰富的中国语言不能表达你们的思想吗?我请你们对自己同胞,对中国人,要老老实实用母语说话!” </p><p>  母语、同胞、中国,这些词汇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在国势衰微的年代,海外华人曾经用母语用中华文化,打造了维护民族尊严的盾牌。今天中国正在走向强盛,难道却要冷落自己民族的语言吗?闻一多先生曾说,爱国是一种美丽,而母语最能体现这种美。此话有理。(摘自香港大公报5月8日评论,有删节) <br/></p>
<p>英语很重要.</p><p>但汉语不可能<strong>遭遇"最后一课".</strong></p>
任何其他语言都不应该重要过母语!!!
<p>中国的英语教育很好么?所谓的“全民学英语”我看学到的都是些chinglish,前一段时间我还在网上写帖子抱怨来着。</p><p>------------------------------------------------------</p><p>中国的英语教育都教了些什么?</p><p>前一段时间看中央台十套的“科技之光”,本来是很好的节目,但是实在看不下去了。英文翻译之差,到了惨不忍睹的程度。</p><p>首先,节目中讲到了“水力泵”,列位看官,“水力泵”是个啥玩艺?原来西文“Hydraulic pump”是也,大家都叫这个玩意叫做“液压泵”。“Hydraulic”这个词汇的本意的确和“水”有关,但是要翻译的话,什么地方用“水力”什么地方用“液压”是要看场合的,比如“Hydraulic Mining”那就是“水力采矿”,但是“Hydraulic Valve”就是“液压阀”,不能乱来,节目中讲的是用于卡车的液压泵。</p><p>如果上面的那个还算说得过去,下面一条就惨不忍睹了,播音员说道“照相机和电脑结合起来构成了新的监视系统”云云。照相机?我立即想起了数码相机,这玩意和电脑结合起来?只见镜头一闪,出现了若干个街头树立的监视摄像头,原来是在讲人工智能的监视系统。天哪,照相机和摄像机在英文中都是“Camera”,但是中文不能混淆吧,就好像“枪”和“炮”在英文中都是“Gun”,但是你不能翻译“榴弹枪”或者“左轮炮”吧。</p><p>忍无可忍,换台!</p><p>想起来前一段时间看某军事杂志,上面说到歼击机空战中的“Yo-Yo机动”,这个作者可能知道马友友的英文是“yo-yo ma”,所以想当然地认为“Yo-Yo机动”是朝鲜战争里面一个叫做“yo-yo”的中国人发明的。可是这位想象力过于丰富的作者并不知道,yo-yo在英文中就是小孩子玩的溜溜球,所谓的“Yo-Yo机动”不过是一个动能和势能互换的空战机动动作而已。</p><p>在想象力丰富方面,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参考消息》也犯过一个小错误,那就是有段新闻讲到“二战中有潜艇攻击坦克,任务完成后失踪”云云。潜艇攻击坦克?真是好主意,和关公战秦琼有一拚。其实也无非是个小误会,坦克的英文是“tank”,这个名称无非是当时为了保密的需要,胡乱安上的名字,结果后来弄假成真。而tank这个名称其实和船有很密切的关系,比如“tanker”是油轮,也可以写成“tank”,估计原文是说,潜艇执行攻击油轮的任务。</p><p>现在社会上学习英文的风气高涨,进得书店去什么好记星,复读机的柜台鳞次栉比,英语学习专区里面也是人头攒动,各种双语校,学习班也是大行其道。但是堂堂中央电视台却屡有低级错误发生,书店里面的翻译著作让人不忍卒读,呜呼。</p>
<p>学习英语是值得提倡的,但无论怎样,首先得把母语学好,否则用一些人的话说就是</p><p>“假洋鬼子!”</p>
很多广东人在有外地人在场的时候相互之间也是大讲白话。
<p>问题还是在教学方式,教育体制,教育制度。英语首先只是作为一种工具。 </p><p>但一种工具不是人人都需要的。</p>
我觉得是。大学里所有专业都要必修英语,但大学语文只是部分专业的必修。
汉语不好什么都不耽误,英语不好什么都耽误,这就是现实。
<p>不相信汉语会到这一地步!</p><p></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hxy1030</i>在2006-5-16 9:53:00的发言:</b><br/><p>问题还是在教学方式,教育体制,教育制度。英语首先只是作为一种工具。 </p><p>但一种工具不是人人都需要的。</p></div><p>这话说的非常好 </p>
<p>孙老师说,对于英语,大家向教育主管部门提了那么多意见,都没用,这是“权力加利益”的问题。“英语考试是最赚钱的,从上到下,这样的高利润他们愿意放弃吗?”</p><p>==========================================================</p><p>这就是问题所在!!</p>
现在中国学英语完全就违背了当初的意愿,现在完全就和赶时髦一样,大家都跟风,找工作,不管是什么职业,什么岗位,首先就要求英语要过几级几级,也不管这个职业岗位用不用得上,好象别人招人要求英语多高水平,我不这么做就是丢人一样,现在英语可比其他科重要的多,没见问你其他的成绩怎么样,首先就问你英语过了几级,说实话,现在的人就算过了六级,可能流利的说英语和翻译英语的又有几个?我不知道都这样要求英语成绩,那大学还要弄个英语专业干什么,反正所有人都要求过英语几级了!现在一般的百姓能用上英语的有几个人?掌握一定少量的词汇量就足够了!难道你去买菜讨价还价的还用ENGLISH?现在很多人,中国话都说不好,却时不时来个英语单词,好象自己的水平就多高了,好象自己多么的时髦了!
<p>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川之险</p><p>我们能做的是把中国发展了</p><p>以后中国的GDP是米国的N倍</p><p>老毛子,洋鬼子,不上赶着学汉语才怪呢</p><p>历代汉族让异族统治的时间很多</p><p>也没见到中华文明陨落</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