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中国的意义---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思想形成的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21:42:55
<font size="2">&nbsp;</font> <p>毛泽东 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1902年-1909年 先后在家乡韶山六所私塾读书,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 1910年 秋,考入湖南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此期间受康有为、梁启超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p><p>早期毛泽东的是拥护同盟会纲领 而真正使得他转向共产主义 则应该是1918年8月,为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次到北京。在北京期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得到李大钊等人帮助,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1921年10月建立了中共湖南支部 任书记 </p><p>  毛泽东在1927年3月 发表了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可以说 这为其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打下了伏笔 在文中 他这样提到"<font size="2">因为目前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 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充分肯定了中国当时社会背景中农民主力军的革命作用 中国在当时还处于半殖民社会 在内陆广大农村 依然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生产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中间力量 可以说毛泽东较早的认识了这一点 为以后中共数次起义失败后的出路问题找到了答案  </font></p><p><font size="2"> 同时 在这篇文章里 也可以略见毛泽东建国后的一些方案的雏形 比如开展合作社 虽然里面内容和后来的人民公社有较大区别 但其中宗旨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销售和采购方面 提倡农民统一经营 合作互助 当然 这和后来大锅饭已经相差甚远 </font><font size="2">在此项报告里 他第一次正式也提出了 贫农是革命最坚定的力量 </font></p><p><font size="2">  到了1927年4月12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  毛泽东组织了秋收起义 起初因为坚持攻打长沙 所以部队遭受很大损失 部队撤退 毛泽东在浏阳东乡上坪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命令第一、三团与第二团余部迅速到浏阳文家市集中。 近代历史上 都认为是此次会议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模式 那么 就不能不提到在里仁小学中发生的一次会议和演讲 </font></p><p><font size="2"> 根据一位叫何长工老人还回忆了这样一段往事,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读起来至今依然耐人寻味。 <p>  “当部队到文家市前后,不少同志还在醉心于如何攻取大城市的时候,我就在和毛泽东的接触中,看出了他有找一个地方落脚的打算。还是大革命时期,其就十分注重农民运动,举办农讲所,培养农运干部。他说过,中国革命在大城市里没有希望,希望在农村。据说,他从广州回家乡‘养病’的时候,还特地经过井冈山呐。这一次在部队打了几个败仗之后,我亲自听到了给我讲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在国际资本处在战后的相对稳定时期,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相勾结共同对付革命的形势下,特别是国内蒋、汪合流,组成反革命联盟,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走交通要道,去打大城市,那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只有把革命引向敌人不注意的地方去发展、去壮大,胜利才有希望。" 应该说 在湖南运动考察报告中可以清晰看到这些思路的影子  </p><p> 毛泽东之所以认为应该进入当时罗霄山脉 在当时他看来有如下观点   有很好的党;&nbsp;有很好的群众;&nbsp;有相当力量的红军;有便利的作战地形;&nbsp;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实际上 这也是当时中国特殊的社会形态造成的 军阀混战 使得政府对山区控制力有限 而当时中国内陆山区依然是自然经济主导 可以不依赖大城市而存活 在山区可以对部队进行较安全的修养 而进攻军阀守卫森严的大城市 则如毛泽东本人所说的一句话(也就是里仁小学著名的演讲) “难道大家还不知道这个道理么?叫花子怎么能与龙王爷比宝呢?!”</p></font></p><p>  “当部队到文家市前后,不少同志还在醉心于如何攻取大城市的时候,我就在和毛泽东的接触中,看出了他有找一个地方落脚的打算。还是大革命时期,其就十分注重农民运动,举办农讲所,培养农运干部。他说过,中国革命在大城市里没有希望,希望在农村。据说,他从广州回家乡‘养病’的时候,还特地经过井冈山呐。这一次在部队打了几个败仗之后,我亲自听到了给我讲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在国际资本处在战后的相对稳定时期,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相勾结共同对付革命的形势下,特别是国内蒋、汪合流,组成反革命联盟,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走交通要道,去打大城市,那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只有把革命引向敌人不注意的地方去发展、去壮大,胜利才有希望。" 应该说 在湖南运动考察报告中可以清晰看到这些思路的影子  </p><p> 毛泽东之所以认为应该进入当时罗霄山脉 在当时他看来有如下观点   有很好的党;&nbsp;有很好的群众;&nbsp;有相当力量的红军;有便利的作战地形;&nbsp;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实际上 这也是当时中国特殊的社会形态造成的 军阀混战 使得政府对山区控制力有限 而当时中国内陆山区依然是自然经济主导 可以不依赖大城市而存活 在山区可以对部队进行较安全的修养 而进攻军阀守卫森严的大城市 则如毛泽东本人所说的一句话(也就是里仁小学著名的演讲) “难道大家还不知道这个道理么?叫花子怎么能与龙王爷比宝呢?!”</p><p></p><p> 而在1930年1月,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阐述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而这篇文章其实是一篇书信  它是写给谁的呢? 呵呵其实就是写给林彪的一封信 这也许就是历史开的小玩笑吧</p><p> </p><p>以上则是毛泽东对中国意义的第一部分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思想形成的简略</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8 15:35:28编辑过]
<font size="2">&nbsp;</font> <p>毛泽东 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1902年-1909年 先后在家乡韶山六所私塾读书,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 1910年 秋,考入湖南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此期间受康有为、梁启超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p><p>早期毛泽东的是拥护同盟会纲领 而真正使得他转向共产主义 则应该是1918年8月,为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次到北京。在北京期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得到李大钊等人帮助,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1921年10月建立了中共湖南支部 任书记 </p><p>  毛泽东在1927年3月 发表了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可以说 这为其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打下了伏笔 在文中 他这样提到"<font size="2">因为目前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 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充分肯定了中国当时社会背景中农民主力军的革命作用 中国在当时还处于半殖民社会 在内陆广大农村 依然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生产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中间力量 可以说毛泽东较早的认识了这一点 为以后中共数次起义失败后的出路问题找到了答案  </font></p><p><font size="2"> 同时 在这篇文章里 也可以略见毛泽东建国后的一些方案的雏形 比如开展合作社 虽然里面内容和后来的人民公社有较大区别 但其中宗旨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销售和采购方面 提倡农民统一经营 合作互助 当然 这和后来大锅饭已经相差甚远 </font><font size="2">在此项报告里 他第一次正式也提出了 贫农是革命最坚定的力量 </font></p><p><font size="2">  到了1927年4月12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  毛泽东组织了秋收起义 起初因为坚持攻打长沙 所以部队遭受很大损失 部队撤退 毛泽东在浏阳东乡上坪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命令第一、三团与第二团余部迅速到浏阳文家市集中。 近代历史上 都认为是此次会议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模式 那么 就不能不提到在里仁小学中发生的一次会议和演讲 </font></p><p><font size="2"> 根据一位叫何长工老人还回忆了这样一段往事,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读起来至今依然耐人寻味。 <p>  “当部队到文家市前后,不少同志还在醉心于如何攻取大城市的时候,我就在和毛泽东的接触中,看出了他有找一个地方落脚的打算。还是大革命时期,其就十分注重农民运动,举办农讲所,培养农运干部。他说过,中国革命在大城市里没有希望,希望在农村。据说,他从广州回家乡‘养病’的时候,还特地经过井冈山呐。这一次在部队打了几个败仗之后,我亲自听到了给我讲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在国际资本处在战后的相对稳定时期,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相勾结共同对付革命的形势下,特别是国内蒋、汪合流,组成反革命联盟,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走交通要道,去打大城市,那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只有把革命引向敌人不注意的地方去发展、去壮大,胜利才有希望。" 应该说 在湖南运动考察报告中可以清晰看到这些思路的影子  </p><p> 毛泽东之所以认为应该进入当时罗霄山脉 在当时他看来有如下观点   有很好的党;&nbsp;有很好的群众;&nbsp;有相当力量的红军;有便利的作战地形;&nbsp;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实际上 这也是当时中国特殊的社会形态造成的 军阀混战 使得政府对山区控制力有限 而当时中国内陆山区依然是自然经济主导 可以不依赖大城市而存活 在山区可以对部队进行较安全的修养 而进攻军阀守卫森严的大城市 则如毛泽东本人所说的一句话(也就是里仁小学著名的演讲) “难道大家还不知道这个道理么?叫花子怎么能与龙王爷比宝呢?!”</p></font></p><p>  “当部队到文家市前后,不少同志还在醉心于如何攻取大城市的时候,我就在和毛泽东的接触中,看出了他有找一个地方落脚的打算。还是大革命时期,其就十分注重农民运动,举办农讲所,培养农运干部。他说过,中国革命在大城市里没有希望,希望在农村。据说,他从广州回家乡‘养病’的时候,还特地经过井冈山呐。这一次在部队打了几个败仗之后,我亲自听到了给我讲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在国际资本处在战后的相对稳定时期,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相勾结共同对付革命的形势下,特别是国内蒋、汪合流,组成反革命联盟,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走交通要道,去打大城市,那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只有把革命引向敌人不注意的地方去发展、去壮大,胜利才有希望。" 应该说 在湖南运动考察报告中可以清晰看到这些思路的影子  </p><p> 毛泽东之所以认为应该进入当时罗霄山脉 在当时他看来有如下观点   有很好的党;&nbsp;有很好的群众;&nbsp;有相当力量的红军;有便利的作战地形;&nbsp;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实际上 这也是当时中国特殊的社会形态造成的 军阀混战 使得政府对山区控制力有限 而当时中国内陆山区依然是自然经济主导 可以不依赖大城市而存活 在山区可以对部队进行较安全的修养 而进攻军阀守卫森严的大城市 则如毛泽东本人所说的一句话(也就是里仁小学著名的演讲) “难道大家还不知道这个道理么?叫花子怎么能与龙王爷比宝呢?!”</p><p></p><p> 而在1930年1月,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阐述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而这篇文章其实是一篇书信  它是写给谁的呢? 呵呵其实就是写给林彪的一封信 这也许就是历史开的小玩笑吧</p><p> </p><p>以上则是毛泽东对中国意义的第一部分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思想形成的简略</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8 15:35:28编辑过]
<p>靠</p><p>就是抄的啊</p><p>难怪说</p><p>天下文章一大抄啊。</p><p>就这点本事啊。</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极限大刘</i>在2006-4-18 15:28:00的发言:</b><br/><p>靠</p><p>就是抄的啊</p><p>难怪说</p><p>天下文章一大抄啊。</p><p>就这点本事啊。</p></div><p></p>如果引证叫抄袭的话 那很遗憾你不配研究历史
呵呵 叫嚣给我上课的人是不是应该把自己大坐拿出来让我们看看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8 17:27:58编辑过]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极限大刘</i>在2006-4-18 17:21: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中国sunyan</i>在2006-4-18 15:36:00的发言:</b><br/>呵呵 叫嚣给我上课的人是不是应该把自己大坐拿出来让我们看看了</div><p></p><p>你个SB</p><p>不骂你你就是难受。</p></div><p>你不会说人话就给我学着点 </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Manx</i>在2006-4-18 17:24:00的发言:</b><br/>毛泽东的这个思想形成应和他个人的成长经历与学识范围有关,毕竟熟读史书的他知道在中国什么样的力量是最强大的,最容易煽动和控制的.孙中山和蒋介石就不敢这么干,他们至多笼络农民,因为他们不像毛那样的了解中国农村和农民的情况.<br/></div><p></p><p>更主要的是他们所依靠的阶级不同,孙和蒋依靠的是中国的士绅阶级和官僚买办阶级,而毛依靠的是工农阶级!!!当然,中国的工人力量太弱,更多的还是农民阶级!</p><p>&nbsp;</p><p>&nbsp;</p>
sunyan 继续 --------------
<p>大刘争什么问题啊?</p><p>让Sunyan谈主席,真有他的本事……</p>
不继续了&nbsp; 我本人对毛泽东实在不感兴趣 他个人怎么样我也不愿过多评价 只是那天和某个不学无术气不过 胡乱写了2笔&nbsp; 帖子水平也不算高 所以还希望大家不要笑话才是
<font size="2">&nbsp;&nbsp;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形成,印证了这样的一个观点:在几何学中,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而在政治学、战略学之中,两点之间直线最长。</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