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5:47:15
<br/>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预计,今年我国钢铁产量将历史性地突破3亿吨大关,连续9年居世界钢铁产量第一位,其绝对数量是排在后几位的日本、美国和俄罗斯的总和。然而,这样的数字并不能令钢铁界的专家们高兴起来:我国目前仍然是钢铁进口大国,仅今年前三季度就进口了2000万吨钢材。<br/>  是我国钢铁产量尚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吗?钢铁协会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我国钢铁生产已经总体产能过剩!目前生产能力已经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钢铁的落后产能,也就是“大路货”产能过剩。当前,全行业能耗高、污染严重、工艺装备差的落后产能占总产能的30%左右,其中300立方米及以下的小高炉产能约1亿吨,30吨及以下的小转炉、小电炉产能约8000万吨。这些落后小高炉生产的都是“大路货”,而国内亟需的冷轧薄板、涂层板、电工钢等高端产品依然大量依靠进口。<br/>  为此,钢铁协会和众多钢铁生产企业呼吁: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钢铁行业的总体竞争能力已经成为钢铁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重大任务。<br/>  1. “中国制造”亟待从“量变”到“质变”<br/>  事实上,不仅是钢铁一个行业存在这样的问题。在中国,大多数行业面临着这样的困惑:虽然产量大、甚至出口多,但质量、规格、效益大多停留在低端层次。“中国制造”亟待从“量变”到“质变”。<br/>  改革开放26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4%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七,对外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br/>  然而,面对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当前,总量日益庞大的中国经济在前行过程中,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和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高消耗、重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弱的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使中国的发展之路愈走愈窄。<br/>  ——仅钢铁一个行业能耗就占中国能耗的十分之一,一半铁矿石依靠进口。购买能源、原材料的外汇支付压力十分沉重。<br/>  ——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但却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低端。中国加工贸易占外贸的近六成,出口产品少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档机电产品大量依赖进口。中国出口8亿件衬衫所得利润才能换回一架空客A380飞机。<br/>  ——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每年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六成是用来买设备,而其中六成又是买进口设备。<br/>  ——全国生产的3万多种药品,95%以上为仿制品,特别是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生物制药,自主研发的品种屈指可数。——中国市场所需芯片与电子元器件85%以上依靠进口,高端核心芯片与电子元器件99%以上依靠进口……<br/>  这些发人深思的事实和统计数据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br/>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白津夫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困境”,这就是在高增长低通胀的基础上,出现既增长又过剩的局面。<br/>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越居世界第六位,制造业总量已居世界第四位,其中172类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第一。2005年以来,虽然经过宏观调控的有效调整,但总量过剩趋势却有增无减,据商务部最新调查分析报告显示,2005年下半年全国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72种,占28.7%;供过于求商品428种,占71.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供过于求商品增加11种,所占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br/>  同时,由于近几年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在需求趋缓的情况下,供大于求的矛盾开始显现。水泥、电解铝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已经显现,电解铝行业125户生产企业中已经有39户停产,55户净亏损,水泥行业上半年实现利润下降77%。此外,还有汽车、平板玻璃、化纤甚至包括电力、煤炭等行业也隐含着这种风险。<br/>  分析其原因,一是长期形成的结构不合理在新一轮增长周期被再度强化。就产业结构而言,第二产业过快增长的局面并没有改变,相反表现出加快增长的势头。其中制造业更是一枝独秀,生产能力过剩集中在制造业得以加强。二是结构转换迟缓,新的生产能力大量增加,旧的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及时淘汰,形成新旧生产能力的叠加。三是重复性投资加剧,越是相对过剩领域越是投资竞争的热点,在市场开放的背景下,外资和民间资本表现出更大的投资冲动,进一步加剧了在这些行业和领域的过剩现象。<br/>  国家权威部门已经指出:部分行业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严重,生产能力过剩,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必须把利用和消化好部分行业过剩生产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加大企业改革重组和改造力度,促进优胜劣汰;根据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新要求,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技术、质量、安全、环保等行业准入标准,提升产业素质,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因此,必须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势逼人,挑战严峻。<br/>  2. 不能单靠“引进”,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不容忽视如何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br/>  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br/>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的是一条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捷径。数据显示:从1999年到2003年,我国引进国外技术装备总额达到752亿美元,推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br/>  有关专家说:“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成长阶段,产业结构面临整体升级的任务。毫无疑问,我们仍然要更加扩大开放,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特别是大量利用全球技术资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大量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没有相应提高,虽然我国产业结构的总体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br/>  一是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我国在关键技术上的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在5%左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近年来,我国每年形成固定资产的上万亿设备投资中,60%以上是“引进”的。<br/>  二是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不足。目前,我国每花1元钱引进技术,只用7分钱进行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而工业化成长时期的日本、韩国,是花1元钱引进技术,花5到8元钱进行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br/>  三是在专利技术与国际标准上明显落后。据瑞士管理学院调查,每万人产出专利,中国为10.8件,日本为1737件,德国为1534件,超出中国150倍以上。甚至韩国也超过中国50倍,印度超出中国40倍。<br/>  四是基础研究费用不足。我国基础研究费用长期偏低,使得自主创新缺少应有的经费支持和发展后劲。美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进入90年代,支持进一步增大。2000年,美国基础研究经费已经占美国总研发经费的18%。德国在20%左右,法国1999年达到24%。而我国1995年的这一比例是5.18%,2002年仅为5.73%,7年间增长不足1%。<br/>  据科技部提供的数据,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为此,有关专家指出,从总体上看,我国虽然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但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加速工业化和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阶段,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力度,推动结构调整与优化;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此作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br/>  为此,国家权威部门已经明确,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制定重要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加强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创新环境。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br/>  3.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br/>  如同松软的沙滩不能建万丈高楼一样,一个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国家,更难于构建一个现代化强国的伟业。<br/>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在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黄金般的发展机遇,也面对着日益凸显的矛盾和困难。国际经验表明,这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将出现递减趋势,而体制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创新与科技创新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处理得当,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向更高的台阶稳步迈进;处理失当,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停滞甚至倒退。从中国的基本国情看,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br/>  中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不可能再走以往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支持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中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石油人均储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1%。未来15年,资源、能源、环境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和瓶颈制约。<br/>  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看,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必将引起世界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但当前中国科技水平仍相对落后,一些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仍依赖进口。中国有着世界上规模第二的电子信息产业,但目前在生产中广泛运用的核心技术几乎都掌握在国外。高精尖数控机床也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制约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br/>  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从根本上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依靠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取得国际分工,以廉价商品占据国际市场取得贸易总量增长,很难在急剧变化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可能的机遇,更难以在国际分工与合作中取得互利共赢。<br/>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br/>  “战略基点”、“中心环节”——海内外各界广泛注意到:《建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突出强调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是综合分析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后,党中央作出的又一重要判断,是体现时代特征的战略决策。<br/>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总量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总体来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br/>  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利用自己的技术成果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信息产业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物质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的产业的投资,真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彻底告别粗放型的增长方式。<br/>  科技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能力又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我们只有在引进先进科技成果的同时,着力推进自主创新,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减少对技术、装备引进的过度依赖,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和尊严。<br/>  同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是促进产业升级的基础和前提,现代企业竞争是说到底是企业竞争力的较量,决定企业竞争能力最根本的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企业竞争力就失去了内涵和载体,企业就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近年来,我们在大量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失去很多自主发展的机会,在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条件下,我们的竞争和发展只能处于弱势地位。所以,我们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br/><br/>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预计,今年我国钢铁产量将历史性地突破3亿吨大关,连续9年居世界钢铁产量第一位,其绝对数量是排在后几位的日本、美国和俄罗斯的总和。然而,这样的数字并不能令钢铁界的专家们高兴起来:我国目前仍然是钢铁进口大国,仅今年前三季度就进口了2000万吨钢材。<br/>  是我国钢铁产量尚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吗?钢铁协会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我国钢铁生产已经总体产能过剩!目前生产能力已经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钢铁的落后产能,也就是“大路货”产能过剩。当前,全行业能耗高、污染严重、工艺装备差的落后产能占总产能的30%左右,其中300立方米及以下的小高炉产能约1亿吨,30吨及以下的小转炉、小电炉产能约8000万吨。这些落后小高炉生产的都是“大路货”,而国内亟需的冷轧薄板、涂层板、电工钢等高端产品依然大量依靠进口。<br/>  为此,钢铁协会和众多钢铁生产企业呼吁: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钢铁行业的总体竞争能力已经成为钢铁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重大任务。<br/>  1. “中国制造”亟待从“量变”到“质变”<br/>  事实上,不仅是钢铁一个行业存在这样的问题。在中国,大多数行业面临着这样的困惑:虽然产量大、甚至出口多,但质量、规格、效益大多停留在低端层次。“中国制造”亟待从“量变”到“质变”。<br/>  改革开放26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4%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七,对外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br/>  然而,面对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当前,总量日益庞大的中国经济在前行过程中,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和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高消耗、重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弱的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使中国的发展之路愈走愈窄。<br/>  ——仅钢铁一个行业能耗就占中国能耗的十分之一,一半铁矿石依靠进口。购买能源、原材料的外汇支付压力十分沉重。<br/>  ——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但却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低端。中国加工贸易占外贸的近六成,出口产品少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档机电产品大量依赖进口。中国出口8亿件衬衫所得利润才能换回一架空客A380飞机。<br/>  ——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每年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六成是用来买设备,而其中六成又是买进口设备。<br/>  ——全国生产的3万多种药品,95%以上为仿制品,特别是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生物制药,自主研发的品种屈指可数。——中国市场所需芯片与电子元器件85%以上依靠进口,高端核心芯片与电子元器件99%以上依靠进口……<br/>  这些发人深思的事实和统计数据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br/>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白津夫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困境”,这就是在高增长低通胀的基础上,出现既增长又过剩的局面。<br/>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越居世界第六位,制造业总量已居世界第四位,其中172类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第一。2005年以来,虽然经过宏观调控的有效调整,但总量过剩趋势却有增无减,据商务部最新调查分析报告显示,2005年下半年全国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72种,占28.7%;供过于求商品428种,占71.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供过于求商品增加11种,所占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br/>  同时,由于近几年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在需求趋缓的情况下,供大于求的矛盾开始显现。水泥、电解铝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已经显现,电解铝行业125户生产企业中已经有39户停产,55户净亏损,水泥行业上半年实现利润下降77%。此外,还有汽车、平板玻璃、化纤甚至包括电力、煤炭等行业也隐含着这种风险。<br/>  分析其原因,一是长期形成的结构不合理在新一轮增长周期被再度强化。就产业结构而言,第二产业过快增长的局面并没有改变,相反表现出加快增长的势头。其中制造业更是一枝独秀,生产能力过剩集中在制造业得以加强。二是结构转换迟缓,新的生产能力大量增加,旧的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及时淘汰,形成新旧生产能力的叠加。三是重复性投资加剧,越是相对过剩领域越是投资竞争的热点,在市场开放的背景下,外资和民间资本表现出更大的投资冲动,进一步加剧了在这些行业和领域的过剩现象。<br/>  国家权威部门已经指出:部分行业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严重,生产能力过剩,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必须把利用和消化好部分行业过剩生产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加大企业改革重组和改造力度,促进优胜劣汰;根据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新要求,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技术、质量、安全、环保等行业准入标准,提升产业素质,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因此,必须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势逼人,挑战严峻。<br/>  2. 不能单靠“引进”,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不容忽视如何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br/>  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br/>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的是一条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捷径。数据显示:从1999年到2003年,我国引进国外技术装备总额达到752亿美元,推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br/>  有关专家说:“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成长阶段,产业结构面临整体升级的任务。毫无疑问,我们仍然要更加扩大开放,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特别是大量利用全球技术资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大量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没有相应提高,虽然我国产业结构的总体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br/>  一是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我国在关键技术上的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在5%左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近年来,我国每年形成固定资产的上万亿设备投资中,60%以上是“引进”的。<br/>  二是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不足。目前,我国每花1元钱引进技术,只用7分钱进行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而工业化成长时期的日本、韩国,是花1元钱引进技术,花5到8元钱进行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br/>  三是在专利技术与国际标准上明显落后。据瑞士管理学院调查,每万人产出专利,中国为10.8件,日本为1737件,德国为1534件,超出中国150倍以上。甚至韩国也超过中国50倍,印度超出中国40倍。<br/>  四是基础研究费用不足。我国基础研究费用长期偏低,使得自主创新缺少应有的经费支持和发展后劲。美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进入90年代,支持进一步增大。2000年,美国基础研究经费已经占美国总研发经费的18%。德国在20%左右,法国1999年达到24%。而我国1995年的这一比例是5.18%,2002年仅为5.73%,7年间增长不足1%。<br/>  据科技部提供的数据,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为此,有关专家指出,从总体上看,我国虽然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但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加速工业化和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阶段,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力度,推动结构调整与优化;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此作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br/>  为此,国家权威部门已经明确,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制定重要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加强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创新环境。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br/>  3.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br/>  如同松软的沙滩不能建万丈高楼一样,一个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国家,更难于构建一个现代化强国的伟业。<br/>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在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黄金般的发展机遇,也面对着日益凸显的矛盾和困难。国际经验表明,这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将出现递减趋势,而体制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创新与科技创新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处理得当,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向更高的台阶稳步迈进;处理失当,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停滞甚至倒退。从中国的基本国情看,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br/>  中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不可能再走以往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支持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中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石油人均储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1%。未来15年,资源、能源、环境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和瓶颈制约。<br/>  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看,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必将引起世界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但当前中国科技水平仍相对落后,一些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仍依赖进口。中国有着世界上规模第二的电子信息产业,但目前在生产中广泛运用的核心技术几乎都掌握在国外。高精尖数控机床也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制约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br/>  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从根本上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依靠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取得国际分工,以廉价商品占据国际市场取得贸易总量增长,很难在急剧变化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可能的机遇,更难以在国际分工与合作中取得互利共赢。<br/>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br/>  “战略基点”、“中心环节”——海内外各界广泛注意到:《建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突出强调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是综合分析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后,党中央作出的又一重要判断,是体现时代特征的战略决策。<br/>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总量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总体来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br/>  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利用自己的技术成果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信息产业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物质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的产业的投资,真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彻底告别粗放型的增长方式。<br/>  科技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能力又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我们只有在引进先进科技成果的同时,着力推进自主创新,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减少对技术、装备引进的过度依赖,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和尊严。<br/>  同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是促进产业升级的基础和前提,现代企业竞争是说到底是企业竞争力的较量,决定企业竞争能力最根本的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企业竞争力就失去了内涵和载体,企业就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近年来,我们在大量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失去很多自主发展的机会,在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条件下,我们的竞争和发展只能处于弱势地位。所以,我们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br/>
<p></p><p>4. 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br/>  虽然与国际先进水平整体上差距较大,但当前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产业规模、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等已经具备自主创新的基础条件,在局部领域还有比较强的竞争力。只要把握好机遇,选择好方向和重点,就完全可能走出一条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br/>  比如,在引导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信息技术领域,中国近年来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技术进展,在一些方面开始具备加速发展的良好基础: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5年二季度自主研发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龙芯二号”64位通用芯片,其性能可与英特尔奔腾Ⅲ处理器相媲美;首个电视机使用的核心视频处理芯片2005年7月在海信集团批量下线,中国彩电终于有了自己的“芯”;中国第一台基于“互联网协议第6版”的核心路由器由清华大学研制成功;自主研发的TD-SCDMA技术已经成为国际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三大标准之一。<br/>  当前中国在石化、电力、钢铁等关键领域也具备了一定的集成创新能力。我们已经掌握催化裂解、加氢裂化、渣油加氢处理等一系列有特色的石化成套技术;乙烯装置已经从全面成套引进建设到以“自我建设为主”的新阶段;三峡右岸70万千瓦水轮机组国内已能独立设计制造;宝钢三期80%的装备实现了国产化……<br/>  当前,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大幅度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条件已经具备:首先,中国的综合国力有条件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其次,目前几乎每个行业中国都有一些企业的技术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第三,中国拥有专业门类齐全的科研队伍。第四,中国已经涌现出一批诸如海尔、华为、奇瑞等依靠自主创新迅速发展起来的企业典型。<br/>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议》对“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已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br/>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指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重、牵涉面广,必须把原始创新、系统集成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着力攻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br/>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当前我国在装备制造、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等关系未来长远发展的关键领域中,许多核心技术仍依赖追踪、模仿和引进国外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围绕学科发展、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重点基础科学研究;加快关键领域高技术研究,在信息、生物、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超前部署,抢占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前沿高技术制高点,实现重大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重点跨越。<br/>  增强集成创新能力。进入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时期,产业关联度日益提高,技术的相互依存度增强,单项技术的突破需要相关配套技术的创新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集成创新能力。要采取有效措施,集中优势力量,整合科技资源,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在信息、能源、资源、环境、农业等关键领域,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突破,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br/>  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把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从体制机制入手,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一方面,继续做好消化吸收工作,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传统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点建设项目,加强重大技术创新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加快国产化步伐,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大装备和技术支撑。<br/>  5. 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br/>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指出,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是发展改革委的重要职责,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中央的部署和《建议》的要求,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搞好规划。要结合“十一五”规划的制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同时,在编制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以及能源等相关产业专项规划中,研究确定提高产业、行业、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重点、实现途径和具体政策措施,强化对创新能力建设的引导。<br/>  提升能力。要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散裂中子源、新一代天文望远镜、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等若干重大科学工程,继续支持中科院加快推进知识创新工程,为基础性创新研究提供可靠的支撑条件。以现有99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332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加大对生物、水资源、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的发展,健全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围绕节能与新能源、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十大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在核电、先进船舶、高速轨道交通等方面组织实施十大重大装备研制,努力突破产业技术与装备的瓶颈制约。创新机制。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做好科技资源共享的顶层设计,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要研究制定鼓励科技投入、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创业投资机制等相关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的自主创新政策和体制环境。<br/>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市场经济中,企业创新无可替代,只有千千万万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但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大中型企业中,至今有71%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三分之二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活动。根据国际经验,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不应低于销售收入的3%,否则将失去竞争力。在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投入要占10%以上。中国目前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风险投资机制等办法创造良好的、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要采取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措施,实实在在地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打造知名品牌。<br/>  有关部门将加快制定和完善专项产业政策,引导社会投资投向,改变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不但低于整个制造业10个百分点以上,甚至低于全社会投资平均增速的不正常状况。<br/>  国家将突出重点,着力培育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领域,实施新兴产业行动计划,建设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生物医药等十大高新技术产业工程。同时,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在中国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战略性技术领域,实施若干重大科学工程,不断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br/>  为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关方面已经表示,“十一五”期间要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br/>  一是通过产业重组和市场竞争,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技术装备的制造能力;二是依托重点建设项目,研制一批对国家经济安全有重要影响、对可持续发展有显著效果、对产业升级有重要带动作用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实现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的突破;三是根据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继续选择国内已经具备一定基础、技术面广、产业关联度高、市场前景广阔、投资强度高的战略性、关键性、基础性技术作为重点突破口,特别是在造船、大型高效发电、高压输变电、冶金、石化、航空、航天、机床、采掘等领域,加强对外合作和消化吸收,提高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水平;四是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逐步形成重大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基础装备、一般机械装备等专业化分工合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