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当信息科技强国就别怕栽跟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09:47:45
  <font face="黑体" color="#f70909" size="4">要想当信息科技强国就别怕栽跟头,中国信息科技发展面临一个难得的创新机遇<br/></font>  在信息技术界,摩尔定律说法相当流行,即:技术更新周期为18个月(一年半)。摩尔定律极大地影响了计算机产品市场,以至于“升级换。代”的速度之快和花样之多、几乎让最善变的时装产业界都会望尘莫及。基于这种潮流,美国微软公司推出了所谓“拥有总成本”(TCO)概念,说是用户频繁的“升级换代”会赢得更好的效益。<br/>  这些年来,情况发生了变化。许多用户、特别是企业用户,不再跟随摩尔定律的技术周期做频繁的“升级换代”,而是大大延缓了计算机设备的使用周期。据专致于计算机市场研究的Gartner咨询公司统计,这几年,个人计算机使用周期保持延长趋势,例如,2005年达到48个月(4年),2011年将达到52个月(4年3个月)左右、几乎是摩尔定律更新周期的三倍。越来越多的企业CIO(信息技术总裁)考虑的不是象赶时髦一样做“升级换代”,而是更多地在更新与折旧之间做成本效益权衡、以及如何挖掘现有设备的潜力,颇有“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倾向。<br/>  使用周期在挑战技术周期。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在主要市场国家,计算机网络普及所带来的生产率提高幅度已经趋向平缓,另一个原因是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正处在两个科技突破高峰之间的低谷。<br/>  据美国政府公布的统计,2005年,美国的生产率平均提高了3.4%,超出最高峰的2001年第一季度;就互联网普及后的1994年到2003年的十年发展而言,美国的主要行业生产率平均提高了9%左右。然而,细分细察,在如此可观的十年生产率增长之中,计算机行业的生产率提高了35%,是最高的;汽车等制造业的生产率提高了8%到9%左右,而且,在2000-2001年之后,增长幅度明显平缓;自2000-2001年后,银行金融和航空交通等行业的生产率不但没有继续提高、反而开始出现负增长的趋势。总的来说,十多年来,现有信息技术的计算机网络普及所带来的生产率增长已经走过顶峰,如果没有突破性的信息技术发展,那么,许多行业继续频繁地做“升级换代”,就可能发生负面的成本效益。同时,越来越多的用户认识到,微软公司推出的“拥有总成本”概念给计算机厂商带来的效益远远大于给自己带来的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已有的生产率水平和成本效益,越来越多的用户放弃了频繁的“升级换代”,而采取了延长使用周期的管理政策。<br/>  就突破意义来说,目前,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多核(数个中央处理器CPU并联工作)计算技术,另一个是量子计算机技术。目前,这两个驱动力还没有显示出可为市场应用效益带来实质性的突破。<br/>  就多核计算技术来说,正在进入和准备进入市场的是双核和四核技术。早在五年前左右,IBM公司通过“蓝色基因”等科研项目尝试了“百核”计算机技术,即上百到几百个中央处理器并联工作。该项目负责人和领衔科学家指出,如果没有数据全面管理的理论方法和真正“智能”技术等方面的突破,那么,除了多媒体作业更生动和有限的速度提高之外,多核计算机不会带来实质效益突破。该负责人曾开玩笑地说:“蓝色基因”的“百核”技术尝试能否给市场应用带来实质性的效益突破,就请问问微软公司的窗口操作系统能有什么实质突破,这对他们是个绝好的生意机会。然而,微软公司毕竟是个信息科技理论的应用者、而不是个创新开拓者。正如一些美国分析家所指出的,1998年以来,微软公司没有实现创新突破,结果,它最近开发的新系统不但没有充分发挥现有和新型计算机的能力、反而一再“增肥”而降低了运作速度和降低了工作效率。<br/>  就量子计算机技术来说,在实验室环境条件下,已经实现了一些计算储存功能。然而,把量子计算技术转化为市场使用产品,至少还要通过两个巨大关口。一个是使用成本。就目前状况而言,即便可以立即把实验室条件转化为市场使用条件,实现量子作业的成本之高,就是美国联邦政府部门或是跨国银行等“超级用户”都用不起,更不用说大众消费者了。另一个关口是数据管理应用理论。量子计算使用的是“量子比特”,完全不同于现有计算机“比特”的概念和方法。然而,基于“量子比特”的计算机数据管理应用理论还没有定型、许多方面甚至还是空白。换句话说,量子计算技术的市场应用仍在期待着创新突破。<br/>  简而言之,经过四十年左右的普及,已有计算机技术走过了新兴阶段的实质突破的顶峰,而新的实质突破还在孕育之中。在这种条件下,计算机行业的市场竞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体现是“花样翻新”,用市场消费者的比喻说:就现有技术看,再怎么“升级换代”,也不过是把油盐酱醋混来混去、鱼肉米面和青菜罗卜一起炒,你能尝到什么味道、那道饭肴就是什么味道。另一个体现是价格竞争力度超过科技竞争力度。例如,兼并了IBM-PC业务的联想公司,为价格竞争而不得不做大幅度裁员,同时,准备迁移总部、把PC制造组装业务再次迁移到中国,以此来降低成本支出、争取或保持较低价格的竞争力;而联想公司本身没有从这次兼并中获得实质科技突破,也就难以采取科技竞争的手段取得市场优势。此外,新的实质突破一旦到来,就将给计算机网络应用带来不可估量的重大发展,而哪些企业能够胜任和领头这个发展,还是很大的未知数。<br/>  使用周期挑战技术周期的局面意味着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综观现代化以来的各个产业领域的发展过程,新兴之后出现使用周期挑战技术周期的局面,并不多见,谁能抓住这个机遇和实行自主创新,谁就可能在下一个突破到来的时候成为幸存者或领先者,弱者就可能成为强者、历史性地改变自己的战略地位。<br/>  就此而言,美国是个一个抓住历史机遇改变自己的战略地位的典型例子。19世纪中叶之前,美国的科技和工业化等各个方面都远落后于欧洲,殖民地特有的民族自卑心态依然弥漫整个社会,可以说,当时的美国是个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19世纪后期,制造业领域普遍出现了使用周期挑战技术周期的局面,相关科技发展处在两个突破之间的低谷。美国抓住了这个机遇,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和鼓励科技发展,发明创造蔚然成风,以至于社会对科技发明家的崇拜超过对百老汇娱乐明星的崇拜;就是在经济大萧条和国际贸易出现全球大动荡、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严重的萎靡不振的时候,美国的科技发明活动却依然十分火红。到了20世纪的前半期,一连串的事件改变了世界格局,为应用科技创新成果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市场。经过自主创新发展洗礼的美国科技界和制造业,不但成为这个市场的强而有力的竞争者,而且,从此根本改变了自己的科技与制造业的战略地位。也就是说,美国抓住了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地实行自主创新发展科技,在半个世纪多一些的时间里,终于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强国。<br/>  中国面临着类似的历史机遇。持续蔓延的使用周期挑战技术周期的局面,为中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发展核心技术、争取在不长的时间内全面接近和赶上现有科技水平、从而战略性地争取到发展主动权,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为抓住这种历史机遇,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成套的自主创新和鼓励科研发明的政策与规划。现在,特别需要的是坚定不移地执行政策和实现政策,需要的是不管经济贸易风波如何动荡、都能把握机遇和坚持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向,在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方面,尤其不能摇摆不定或优柔寡断。<br/>  例如,前些时候,AMD公司向中国转让X86技术,引起一阵市场骚动,不少人提出疑问:这个转让是否会使中国研发“中国芯”等相关核心技术的发展搁浅或失去意义?有些人甚至认为,把中国自己开发的CPU等核心技术投入市场实用,不但有技术风险、还有市场风险,为避免栽跟头,为什么不用现成的别国技术产品呢?就此,项目负责人李国杰院士十分肯定地说:“一次技术转让不可能立即使我国芯片设计能力飞跃几个台阶。要发展自己的CPU,除了自主创新,没有捷径可言。”他还说,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延长摩尔定律的微处理芯片新原理新结构新方法研究”等基础研究项目,也将有更大投入来支持自主创新的掌握和开发通用CPU的研制。<br/>  李国杰院士的主张是正确的。别人别国的科技发展如何,对本国的科技发展当然有挑战、刺激、启发、协助和推动等作用,却不可能替代本国的科技发展。这就如同孩子学走路。别人的孩子走得再好和跑得再快,也不能替代自己的孩子学会走路。孩子学走路难免摔倒和栽跟头。然而,如果害怕栽跟头就停止学习走路,那么,孩子就永远不会走路、更不会跑和跳。中国掌握核心技术的发展,如同孩子学走路一样,已经接近或开始具备自己站立起来的能力,在这个关键时候,不能因为可能的风险就停止学习走路。<br/>  实事求是地说,就目前科技水平而言,中国完全有能力运用虚拟技术和模拟方法等手段把CPU等核心技术应用的技术风险减少到最低水平。就市场而言,只要能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善于运用竞赛规则,强化成本效益管理,就能把市场风险减少到最低水平。试想,AMD公司开始的时候,不也面临英特尔主宰技术市场的风险挑战吗?Linux操作系统起家的时候,不也是面临Unix和微软系统主宰技术市场的挑战吗?如今,AMD公司和Linux操作系统不但在本国、而且在全球都分享到了相当比例的市场。西方国家能做到的,中国也能做到。如果中国能把握住当前难得的历史机遇,能坚持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向,那么,中国成为信息科技强国,就不是可能不可能实现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实现的问题。 <br/><br/><font face="黑体" color="#f70909" size="4">要想当信息科技强国就别怕栽跟头,中国信息科技发展面临一个难得的创新机遇<br/></font>  在信息技术界,摩尔定律说法相当流行,即:技术更新周期为18个月(一年半)。摩尔定律极大地影响了计算机产品市场,以至于“升级换。代”的速度之快和花样之多、几乎让最善变的时装产业界都会望尘莫及。基于这种潮流,美国微软公司推出了所谓“拥有总成本”(TCO)概念,说是用户频繁的“升级换代”会赢得更好的效益。<br/>  这些年来,情况发生了变化。许多用户、特别是企业用户,不再跟随摩尔定律的技术周期做频繁的“升级换代”,而是大大延缓了计算机设备的使用周期。据专致于计算机市场研究的Gartner咨询公司统计,这几年,个人计算机使用周期保持延长趋势,例如,2005年达到48个月(4年),2011年将达到52个月(4年3个月)左右、几乎是摩尔定律更新周期的三倍。越来越多的企业CIO(信息技术总裁)考虑的不是象赶时髦一样做“升级换代”,而是更多地在更新与折旧之间做成本效益权衡、以及如何挖掘现有设备的潜力,颇有“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倾向。<br/>  使用周期在挑战技术周期。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在主要市场国家,计算机网络普及所带来的生产率提高幅度已经趋向平缓,另一个原因是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正处在两个科技突破高峰之间的低谷。<br/>  据美国政府公布的统计,2005年,美国的生产率平均提高了3.4%,超出最高峰的2001年第一季度;就互联网普及后的1994年到2003年的十年发展而言,美国的主要行业生产率平均提高了9%左右。然而,细分细察,在如此可观的十年生产率增长之中,计算机行业的生产率提高了35%,是最高的;汽车等制造业的生产率提高了8%到9%左右,而且,在2000-2001年之后,增长幅度明显平缓;自2000-2001年后,银行金融和航空交通等行业的生产率不但没有继续提高、反而开始出现负增长的趋势。总的来说,十多年来,现有信息技术的计算机网络普及所带来的生产率增长已经走过顶峰,如果没有突破性的信息技术发展,那么,许多行业继续频繁地做“升级换代”,就可能发生负面的成本效益。同时,越来越多的用户认识到,微软公司推出的“拥有总成本”概念给计算机厂商带来的效益远远大于给自己带来的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已有的生产率水平和成本效益,越来越多的用户放弃了频繁的“升级换代”,而采取了延长使用周期的管理政策。<br/>  就突破意义来说,目前,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多核(数个中央处理器CPU并联工作)计算技术,另一个是量子计算机技术。目前,这两个驱动力还没有显示出可为市场应用效益带来实质性的突破。<br/>  就多核计算技术来说,正在进入和准备进入市场的是双核和四核技术。早在五年前左右,IBM公司通过“蓝色基因”等科研项目尝试了“百核”计算机技术,即上百到几百个中央处理器并联工作。该项目负责人和领衔科学家指出,如果没有数据全面管理的理论方法和真正“智能”技术等方面的突破,那么,除了多媒体作业更生动和有限的速度提高之外,多核计算机不会带来实质效益突破。该负责人曾开玩笑地说:“蓝色基因”的“百核”技术尝试能否给市场应用带来实质性的效益突破,就请问问微软公司的窗口操作系统能有什么实质突破,这对他们是个绝好的生意机会。然而,微软公司毕竟是个信息科技理论的应用者、而不是个创新开拓者。正如一些美国分析家所指出的,1998年以来,微软公司没有实现创新突破,结果,它最近开发的新系统不但没有充分发挥现有和新型计算机的能力、反而一再“增肥”而降低了运作速度和降低了工作效率。<br/>  就量子计算机技术来说,在实验室环境条件下,已经实现了一些计算储存功能。然而,把量子计算技术转化为市场使用产品,至少还要通过两个巨大关口。一个是使用成本。就目前状况而言,即便可以立即把实验室条件转化为市场使用条件,实现量子作业的成本之高,就是美国联邦政府部门或是跨国银行等“超级用户”都用不起,更不用说大众消费者了。另一个关口是数据管理应用理论。量子计算使用的是“量子比特”,完全不同于现有计算机“比特”的概念和方法。然而,基于“量子比特”的计算机数据管理应用理论还没有定型、许多方面甚至还是空白。换句话说,量子计算技术的市场应用仍在期待着创新突破。<br/>  简而言之,经过四十年左右的普及,已有计算机技术走过了新兴阶段的实质突破的顶峰,而新的实质突破还在孕育之中。在这种条件下,计算机行业的市场竞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体现是“花样翻新”,用市场消费者的比喻说:就现有技术看,再怎么“升级换代”,也不过是把油盐酱醋混来混去、鱼肉米面和青菜罗卜一起炒,你能尝到什么味道、那道饭肴就是什么味道。另一个体现是价格竞争力度超过科技竞争力度。例如,兼并了IBM-PC业务的联想公司,为价格竞争而不得不做大幅度裁员,同时,准备迁移总部、把PC制造组装业务再次迁移到中国,以此来降低成本支出、争取或保持较低价格的竞争力;而联想公司本身没有从这次兼并中获得实质科技突破,也就难以采取科技竞争的手段取得市场优势。此外,新的实质突破一旦到来,就将给计算机网络应用带来不可估量的重大发展,而哪些企业能够胜任和领头这个发展,还是很大的未知数。<br/>  使用周期挑战技术周期的局面意味着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综观现代化以来的各个产业领域的发展过程,新兴之后出现使用周期挑战技术周期的局面,并不多见,谁能抓住这个机遇和实行自主创新,谁就可能在下一个突破到来的时候成为幸存者或领先者,弱者就可能成为强者、历史性地改变自己的战略地位。<br/>  就此而言,美国是个一个抓住历史机遇改变自己的战略地位的典型例子。19世纪中叶之前,美国的科技和工业化等各个方面都远落后于欧洲,殖民地特有的民族自卑心态依然弥漫整个社会,可以说,当时的美国是个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19世纪后期,制造业领域普遍出现了使用周期挑战技术周期的局面,相关科技发展处在两个突破之间的低谷。美国抓住了这个机遇,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和鼓励科技发展,发明创造蔚然成风,以至于社会对科技发明家的崇拜超过对百老汇娱乐明星的崇拜;就是在经济大萧条和国际贸易出现全球大动荡、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严重的萎靡不振的时候,美国的科技发明活动却依然十分火红。到了20世纪的前半期,一连串的事件改变了世界格局,为应用科技创新成果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市场。经过自主创新发展洗礼的美国科技界和制造业,不但成为这个市场的强而有力的竞争者,而且,从此根本改变了自己的科技与制造业的战略地位。也就是说,美国抓住了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地实行自主创新发展科技,在半个世纪多一些的时间里,终于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强国。<br/>  中国面临着类似的历史机遇。持续蔓延的使用周期挑战技术周期的局面,为中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发展核心技术、争取在不长的时间内全面接近和赶上现有科技水平、从而战略性地争取到发展主动权,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为抓住这种历史机遇,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成套的自主创新和鼓励科研发明的政策与规划。现在,特别需要的是坚定不移地执行政策和实现政策,需要的是不管经济贸易风波如何动荡、都能把握机遇和坚持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向,在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方面,尤其不能摇摆不定或优柔寡断。<br/>  例如,前些时候,AMD公司向中国转让X86技术,引起一阵市场骚动,不少人提出疑问:这个转让是否会使中国研发“中国芯”等相关核心技术的发展搁浅或失去意义?有些人甚至认为,把中国自己开发的CPU等核心技术投入市场实用,不但有技术风险、还有市场风险,为避免栽跟头,为什么不用现成的别国技术产品呢?就此,项目负责人李国杰院士十分肯定地说:“一次技术转让不可能立即使我国芯片设计能力飞跃几个台阶。要发展自己的CPU,除了自主创新,没有捷径可言。”他还说,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延长摩尔定律的微处理芯片新原理新结构新方法研究”等基础研究项目,也将有更大投入来支持自主创新的掌握和开发通用CPU的研制。<br/>  李国杰院士的主张是正确的。别人别国的科技发展如何,对本国的科技发展当然有挑战、刺激、启发、协助和推动等作用,却不可能替代本国的科技发展。这就如同孩子学走路。别人的孩子走得再好和跑得再快,也不能替代自己的孩子学会走路。孩子学走路难免摔倒和栽跟头。然而,如果害怕栽跟头就停止学习走路,那么,孩子就永远不会走路、更不会跑和跳。中国掌握核心技术的发展,如同孩子学走路一样,已经接近或开始具备自己站立起来的能力,在这个关键时候,不能因为可能的风险就停止学习走路。<br/>  实事求是地说,就目前科技水平而言,中国完全有能力运用虚拟技术和模拟方法等手段把CPU等核心技术应用的技术风险减少到最低水平。就市场而言,只要能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善于运用竞赛规则,强化成本效益管理,就能把市场风险减少到最低水平。试想,AMD公司开始的时候,不也面临英特尔主宰技术市场的风险挑战吗?Linux操作系统起家的时候,不也是面临Unix和微软系统主宰技术市场的挑战吗?如今,AMD公司和Linux操作系统不但在本国、而且在全球都分享到了相当比例的市场。西方国家能做到的,中国也能做到。如果中国能把握住当前难得的历史机遇,能坚持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向,那么,中国成为信息科技强国,就不是可能不可能实现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实现的问题。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