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中国文化中的“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4:20:02
<p>也谈中国文化中的“耻” <br/>&nbsp;<br/><a href="http://www.cyol.net/">http://www.cyol.net</a> 2006-03-27 <br/>来新夏 <br/>&nbsp;<br/>&nbsp;&nbsp;&nbsp; 编辑同志:</p><p>  近来,关于中国文化中的“耻”,很受关注。理论周刊也登过一篇题为《论知耻》的文章,很及时。在此,我也想谈点看法:</p><p>  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中的“耻”</p><p>  中国是一个有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包袱,又是财富。甩掉包袱,开发财富,无疑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识。那么,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中作为行为准则的“耻”这个观念呢?</p><p>  “耻”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受人重视,并以之作为行为准则之一的。早在春秋时,齐国大政治家管仲就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要领。孔子曾标举“行己有耻”,“有耻且格”等等作为教导学生修身的标准。《中庸》中的“知耻近乎勇”则把“耻”提到一个较难达到的境界。因为必须有勇气才能知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并且把它作为一切悖礼犯法行为的根源。在一些古籍中常见到一些文句,以“耻”来反思自己言行的不足与相悖。如《左传》中说:“耻不能据郑也”,《礼记》中说:“耻名之浮于行也”、“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德而无其辞”和“耻有其辞而无其德”等等都在检讨立身行事的缺憾。历代都继承着重耻的传统,把明耻视作知人论世的准则,而无耻则是使人无地自容的唾骂之辞。大之于治国平天下,小之于修身齐家,“耻”几乎已是衡量是非、忠奸、曲直的一个标尺,也是鼓舞人们挺身而立的力量。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顾炎武一生就以“博学以文”与“行己有耻”作为自己学与行的两大主旨。他在与友人书中反复详尽地阐述了知耻与明耻的道理。</p><p>  在传统文化中“耻”的包容甚广。清俭、正直、死难、谦退、忠节、强谏、义烈、悔过、让功、拒贿……都属于明耻;奢侈、邪佞、专恣、妒贤、徇私、贪污、耽溺、残酷、狎昵、辱命……都斥为无耻,这些概念的内涵至今尚有其足资借鉴之处。</p><p>  另一方面,古人对“耻”的标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涉及封建伦常以“失节事大”作为千百年桎梏妇女的刑具,则是不足取的内涵。因而,我们要全面地看待传统文化中的“耻”。伯夷、叔齐的言行虽有维护君臣礼制的不足,但他们舍利取义,抨击以暴易暴,并能以身徇自己的理想这一点却对贪图富贵、趋炎附势有矫正世情之效,这也正是他们兄弟采薇首阳的故事能长期流传并获得后人赞颂的原因所在。</p><p>  要从历史中寻找可资借鉴的“人镜”</p><p>  进行“耻”感教育,光有空洞的说教是不够的,还应辅之以实例,要从2000多年的传统文化中,选择有关“耻”的人物典型。几年前,我曾专门写过《明耻篇》,书中有明耻者23人,立为正篇,既有传诵人口的坚贞不屈的汉苏武、昏夜拒金的汉杨震、知耻自新的晋周处、闻鸡起舞的晋祖逖以及明代的少年英雄夏完淳等;也有鲜为人知的忠义智勇的唐段秀实、碧海丹心的宋郑思肖、大义斥奸的明杨继盛和清代烧车御史谢邦定与抗日英雄柯铁等。另有无耻者22人,贬入附篇,既有遗臭万年的指鹿为马的秦赵高、残暴肆虐的隋炀帝、残害忠良的宋秦桧和清代卖国太后慈禧等,也有吮痈无耻的汉邓通、奢靡挥霍的晋石崇、口蜜腹剑的唐李林甫和权诈作伪的清是镜等。</p><p>  当然,这戋戋之数远远不能概括完备,只是努力撷取,用可读的文字,提供给人们一面可资借鉴的“人镜”罢了。致礼! <br/>&nbsp;</p><p><br/>来源《北京日报》 <br/></p><p>也谈中国文化中的“耻” <br/>&nbsp;<br/><a href="http://www.cyol.net/">http://www.cyol.net</a> 2006-03-27 <br/>来新夏 <br/>&nbsp;<br/>&nbsp;&nbsp;&nbsp; 编辑同志:</p><p>  近来,关于中国文化中的“耻”,很受关注。理论周刊也登过一篇题为《论知耻》的文章,很及时。在此,我也想谈点看法:</p><p>  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中的“耻”</p><p>  中国是一个有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包袱,又是财富。甩掉包袱,开发财富,无疑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识。那么,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中作为行为准则的“耻”这个观念呢?</p><p>  “耻”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受人重视,并以之作为行为准则之一的。早在春秋时,齐国大政治家管仲就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要领。孔子曾标举“行己有耻”,“有耻且格”等等作为教导学生修身的标准。《中庸》中的“知耻近乎勇”则把“耻”提到一个较难达到的境界。因为必须有勇气才能知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并且把它作为一切悖礼犯法行为的根源。在一些古籍中常见到一些文句,以“耻”来反思自己言行的不足与相悖。如《左传》中说:“耻不能据郑也”,《礼记》中说:“耻名之浮于行也”、“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德而无其辞”和“耻有其辞而无其德”等等都在检讨立身行事的缺憾。历代都继承着重耻的传统,把明耻视作知人论世的准则,而无耻则是使人无地自容的唾骂之辞。大之于治国平天下,小之于修身齐家,“耻”几乎已是衡量是非、忠奸、曲直的一个标尺,也是鼓舞人们挺身而立的力量。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顾炎武一生就以“博学以文”与“行己有耻”作为自己学与行的两大主旨。他在与友人书中反复详尽地阐述了知耻与明耻的道理。</p><p>  在传统文化中“耻”的包容甚广。清俭、正直、死难、谦退、忠节、强谏、义烈、悔过、让功、拒贿……都属于明耻;奢侈、邪佞、专恣、妒贤、徇私、贪污、耽溺、残酷、狎昵、辱命……都斥为无耻,这些概念的内涵至今尚有其足资借鉴之处。</p><p>  另一方面,古人对“耻”的标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涉及封建伦常以“失节事大”作为千百年桎梏妇女的刑具,则是不足取的内涵。因而,我们要全面地看待传统文化中的“耻”。伯夷、叔齐的言行虽有维护君臣礼制的不足,但他们舍利取义,抨击以暴易暴,并能以身徇自己的理想这一点却对贪图富贵、趋炎附势有矫正世情之效,这也正是他们兄弟采薇首阳的故事能长期流传并获得后人赞颂的原因所在。</p><p>  要从历史中寻找可资借鉴的“人镜”</p><p>  进行“耻”感教育,光有空洞的说教是不够的,还应辅之以实例,要从2000多年的传统文化中,选择有关“耻”的人物典型。几年前,我曾专门写过《明耻篇》,书中有明耻者23人,立为正篇,既有传诵人口的坚贞不屈的汉苏武、昏夜拒金的汉杨震、知耻自新的晋周处、闻鸡起舞的晋祖逖以及明代的少年英雄夏完淳等;也有鲜为人知的忠义智勇的唐段秀实、碧海丹心的宋郑思肖、大义斥奸的明杨继盛和清代烧车御史谢邦定与抗日英雄柯铁等。另有无耻者22人,贬入附篇,既有遗臭万年的指鹿为马的秦赵高、残暴肆虐的隋炀帝、残害忠良的宋秦桧和清代卖国太后慈禧等,也有吮痈无耻的汉邓通、奢靡挥霍的晋石崇、口蜜腹剑的唐李林甫和权诈作伪的清是镜等。</p><p>  当然,这戋戋之数远远不能概括完备,只是努力撷取,用可读的文字,提供给人们一面可资借鉴的“人镜”罢了。致礼! <br/>&nbsp;</p><p><br/>来源《北京日报》 <br/></p>
“八荣八耻”哈,花样翻新,说说而已。8荣8耻,不荣不耻,无荣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