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匈奴刘渊的瞬间崛起及其短命王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5:01:24
晋惠帝傻汉登基,贾后弄奸,皇权旁落。<br/>“八王之乱”更使大晋山河摇摇欲坠,统治阶级你杀我斗、天昏地暗之际,虽然司马王爷们纷纷在白刃下失却颈上俊美的好头颅,高级士族也因“站错队”被整族烩掉.<br/>但真正遭受最直接、最惨烈痛苦的,当属晋朝绝大多数的无辜平民。特别是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在纷至沓来的“五胡”铁蹄下,一次又一次遭受屠灭,在惨无人道的政治、经济高压下苟延岁月。 <p>  祸起萧墙之间,大晋的司马王爷们没有一个真正沾到便宜,倒让一位号称是大汉刘氏皇族后裔的匈奴人趁机而起,并给了西晋王朝深达肺腑的致命一刀。</p><p>  <br/>  群“狼”的缘起——内迁的匈奴们<br/>  <br/>  自汉朝以来,居住在今天蒙古大草原上的匈奴人在“逐水草而居”的同时,时不时高举狼头大旗,啸聚而来,狂风一般地忽然出现在汉族人的北部边地。他们践踏庄稼,洗劫城市,烧毁房屋,杀戮当地居民。<br/>大肆劫掠后,他们往往又掳走成千上万的汉人为奴隶。往往未等汉族大军到来,匈奴人便又鬼魅一般消失在无尽的大草原中。<br/>吃肉喝酒之余,这些野蛮人在朔朔北风中享受他们掠来的子女玉帛,嗷嗷狂叫以示庆贺。这种情况,而是长达数个世纪之久。</p><p>  公元46年,匈奴人赖以生存的蒙古大草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旱灾,“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br/>对于以畜牧为生的匈奴人来说,大旱成为空前的灾难。<br/>牛羊没有草吃,饿毙千万;牧人无食,相继饿死;<br/>而人畜的尸体交相堆积,无人清理后,又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瘟疫,一直号称“天之骄子”的匈奴人“死耗大半”,强盛雄武的匈奴汗国也终于陷入分裂,散裂为南、北匈奴。</p><p><br/>  南匈奴暂时收起狼性,匍匐于汉朝的金龙旗下;北匈奴则被迫向西迁移。<br/>公元91年,东汉大军又乘胜把北匈奴赶到金微山(阿尔泰山)以外,穷惶失措的北匈奴部族只能向西复向西,跨过乌拉山,逃过伏尔加河,在里海以北才敢坐下喘口气。</p><p>  回头再说南匈奴。<br/>依附东汉的南匈奴有五千余落,开始时他们被安置在五原塞(现内蒙古包头以西、乌拉山以南),不久就迁至西河美稷(现内蒙准格尔旗)。<br/>东汉每年耗银一亿多供给这帮失败的蛮族,想让他们成为捍御北匈奴的屏障。<br/>但是,估计是当初汉军神威太猛,匈奴人的勇武魂魄已经被打得七零八落,继匈奴而后起的鲜卑人尽占匈奴故地后,又不断向西,南匈奴一败再败,人马被杀无数,牛羊损失千万,日益南退,最后被挤兑到山西离石的左国城(现山西离石县以北)。</p><p><br/>  东汉黄巾乱起,汉朝政府发令要匈奴骑兵进入中原帮助镇压起义,南匈奴各部大人不愿去当“炮灰”,杀掉亲汉的羌渠单于,立顺卜骨都侯为单于。<br/>羌渠单于的儿子于扶罗本来向汉地奔亡,想向大汉讨个“说法”,途中看见汉地烽火四起,互相杀伐,于是这位匈奴王子狼性顿起,率数千精骑与中原的乱军搅合在一起,四处攻杀,趁火打劫。</p><p>  公元216年,大英雄曹孟德发现,迁居塞内的匈奴人种落繁盛,人口众多,便分其威权,把南匈奴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以弱其势”,每部派汉人作司马以为监督。</p><p>  南匈奴左部统率一万余落,居故兹氏县(今山西临汾);<br/>右部统六千余落,居祁县(今山西祁县);<br/>南部辖三千余落,居蒲子县(今山西隰县);<br/>北部统四千余落,居新兴县(今山西忻县);<br/>中部统六千余落,居大陵县(今山西文水县)。<br/>由此,汾水流域一带,南匈奴三万余落遍布四周。</p><p>彼时的匈奴各部,畏服于英明神武的大丞相曹操,平时耕牧,打仗时出兵出马,完全是汉朝“顺民”,“……单于恭顺,名王稽颡,部曲服事供职,同于编户”,内迁匈奴人和内地的汉族百姓基本没有太大的差别。</p><p>  入塞的匈奴中,共有十九种,每种皆自相隶属,各有族统,其中最著名的有屠各、羌渠,卢水胡等。这群人在日后的十六国时代大显狼威.</p><p>  汉高祖刘邦时代曾嫁宗室公主入匈奴,所以屠各贵族就冒姓刘氏,他们在匈奴诸种中地位最尊,因此五部匈奴部师都是刘姓匈奴贵族。<br/>此外,匈奴有呼衍、卜、兰、乔四大贵姓,皆为刘姓辅佐高官。所有这些匈奴人移居塞内时间久长,汉化日深。<br/>他们当中的贵族子弟不仅博览群书,又精于骑射,可以说是能文能武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高门士族。<br/>虽为大晋臣民,与周遭广大汉人杂居,但这些匈奴部师仍对五部控有传统的威权。匈奴五部平日备战不辍,可以一声令下在瞬间化为强力的军事组织。<br/>  <br/>  <br/>  狼血在流动——刘渊的青壮年时代<br/>  <br/>  刘渊,子元海,匈奴冒顿单于直系后裔。</p><p>  东汉末年,羌渠单于被杀后,其子于扶罗自称单于,率几千骑逃入汉地,恰值当时董卓之乱,他就趁机狂掠太原、河东地区,并于河内地区驻屯。于扶罗单于死后,其弟呼厨泉单于得立,以于扶罗单于的儿子刘豹为左贤王,这位左贤王,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刘渊的父亲。</p><p>  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刘豹得为左部师。在《晋书》中,刘渊以字称,皆为刘元海,这是因为《晋书》是唐朝大臣编撰,为避唐高祖李渊的名讳(另一位羯族皇帝石虎统称石季龙,因为李渊他爸叫李虎,也是避讳)。</p><p>  刘渊自幼居于汉地,深受汉文化熏陶,从小就刻苦好学,师从上堂名儒崔游,学习《毛诗》、《京氏易》、《司马尚书》等汉族传统典籍。<br/>由于出身将种,他还特别喜爱研读《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等与征伐相关的权谋兵书。“《史》、《汉》,诸子,无不综览。”可称是高度汉化的匈奴人。道德礼仪近乎完全汉化。</p><p>  青年时代,刘渊就有大志,不仅文采风流,又有一身好武功,在当时不啻为人中之龙。  由于世为匈奴贵种,刘渊的遗传基因肯定非常优秀。他“姿仪魁伟,身长八尺四寸,须长三尺余,当心有赤毫毛三根,长三尺六寸。”好几个著名相士见到刘渊后,都大惊说:“此人相貌非常,吾所未见也。”</p><p>  曹魏咸熙年间(公元264年—265年),刘渊作为“任子”(即少数民族贵族子弟在京城作“人质”)在洛阳居住,当时把持国政的司马昭就很器重他,常邀之入府作客。</p><p>  晋武帝受禅后,大臣的王浑就不停在晋武帝面前荐举刘渊这个“半老乡”。晋武帝召见刘渊后,“大悦之”<br/>  晋武帝对刘渊有很好的印象,一高兴真要下旨派这位匈奴去带兵平吴。<br/>幸亏当时的大臣孔恂、杨珧很有政治远见,谏说道:“陛下如果给兵不多,不足以成事;如果授之以威权,恐怕他平吴之后,肯定自立为王,再也不会北渡了。<br/>非我族类,其心必异!<br/>“帝默然”</p><p>  后来,关陇一带的氐族酋帅树机能反叛,晋武帝寻谁能胜任平叛的主将。刘渊的另一位山西老乡、上党人李憙(时任尚书仆射)就又推荐他。大臣孔恂又一次谏阻:“蛟龙复得云雨,就不会再蜷缩池中了。”<br/>  “帝乃止”。<br/> 受到这两次沉重打击,刘渊也真的心灰意冷。<br/>以游侠著称的东莱人王弥自洛阳返乡,刘渊于九曲之滨为王弥饯行。<br/>几巡酒后,刘渊哭着对王弥说:“王浑、李憙两位是我的老乡,多次在皇上面前举荐我,却招至谗毁之言。惟足下(王弥)深明我心!自今以后,我恐怕要老死于洛阳城内,与君永诀了!”言毕,悲歌慷慨,纵酒长啸,。<br/>  刚巧,晋武帝的弟弟齐王司马攸也在九曲宴客,听见又歌又哭长啸,便瞧个究竟。刘渊的一番表演为齐王所睹闻。他回朝后,马上对皇帝大哥司马炎说:“陛下不除掉刘元海,臣恐并州日后不得安宁!”<br/>关键时刻,又是刘渊的老乡、晋武帝的儿女亲家王浑出而保奏:“刘元海是个厚道人,我以身家性命担保他不会有异心。”<br/>  晋武帝非弘图之君,认为王浑说的有理。<br/>刘渊又逃过一劫。<br/>  <br/>  <br/>  <br/>  八王之乱”后的天赐“机遇”<br/>  <br/>  不久,刘渊的父亲病死。刘渊得以返回本部,世袭左部部师之职。武帝太康末年,朝廷又拜他为北部都尉。<br/>  刘渊回到本部后,“明刑法,禁奸邪,轻财好施,推诚接物,五部俊杰无不至者”。就连幽州冀州一带的名儒、秀士,也不远千里,慕名而至。<br/>  </p><p>晋惠帝期间,八个司马王爷以及众位勋贵各怀鬼胎,你争我斗。<br/>刘渊乘机在五部纠结人马,以观时变。</p><p>晋帝元康末年八王乱起,成都王司马颖掌权时,也拉拢他,召至邺城,封刘渊为“行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br/>  刘渊当时在邺城“作官”,眼见晋朝宗室相伐,心中窃喜,只是身在汉地,不敢有太大动作。</p><p>  中原大地板荡之时,居于汾水流域的匈奴五部蠢蠢欲动。刘渊的堂叔祖刘宣秘密召集五部上层贵族,准备见机起事。五部贵族上层秘密盟誓,推举刘渊为大单于,并暗派匈奴族人通报刘渊。</p><p>  刘渊欣喜过望。但他仍不动声色,假称五部族人有丧事,向成都王司马颖请假,说自己要回部落参加葬礼。司马颖当时没答应。当时各王之间争斗激烈,他想把刘渊留下来当帮手。<br/>  眼见不能成行,刘渊私下召集五部并诱引宜阳诸部胡人,齐集兵马,打着声援司马颖的旗号,准备伺机兴兵。</p><p> 晋惠帝永安元年(公元304年),自我膨胀的司马颖在邺城宣布自己为皇太弟,废掉侄子司马章的皇太子位号,这下给东海王司马越以口实,双方开打。荡阴一战,司马颖得胜,把惠帝老兄掌握于自己手中,高兴之余,他又加封一直在身边出谋划策的刘渊为冠军将军。<br/>  司马颖没高兴多久,与司马越近宗的晋朝宗室、东赢公司马腾和安北将军王浚起兵攻打司马颖,率鲜卑、乌桓等十多万人,直扑而来。<br/>  强敌来逼,司马颖不知所措。<br/>  刘渊乘机进言:“现在二镇跋扈凶猛,有甲士劲卒十多万人来攻,恐怕都京宿卫军士抵御不了这些强寇。请殿下允许我只身返回五部,带匈奴五部之兵杀返,以赴国难!”</p><p>  司马颖迟疑。<br/>  “殿下威恩光洽,四海钦慕!况且,王浚坚子,东赢公是王室疏宗,怎能与殿下争锋!鲜卑、乌桓虽号称悍勇,但比起匈奴五部还差得远。两个鼠辈的首级,不久即可传至邺城!”<br/>  司马颖闻言大悦,拜刘渊为北单于、参丞相军事。</p><p>  简言之,几个司马宗室王爷少不更事,纷纷外借鲜卑、乌桓、匈奴雇佣兵来参加“内战”,这些人狼子野心,谁又能真心为了司马家事效身投命呢。</p><p>  蛟龙终归大海。刘渊一回到左国城,刘宣等五部贵族马上奉上大单于尊号,建都离石,拥众五万。  “天赐”的帝业——匈奴人的复“汉”大业<br/>  司马颖这厢,果然草包。王浚所率鲜卑大军一到,司马颖一败涂地,裹挟着大傻皇帝司马衷南逃洛阳。<br/>  已是“大单于”的刘渊此时闻讯,叹骂道:“司马颖不听我言,一战即溃,真是庸昏的奴才!但我和他有约,不可不救。”刚刚摆脱司马氏控制,惯性思维下刘渊起先还真想再扶司马颖一把,想派属下二万余骑进讨鲜卑。</p><p>  刘宣等人马上阻止他,劝道:“晋朝无道.司马氏父子兄弟自相鱼肉,是上天给我们匈奴人光复大业的机会。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望大单于三思!”</p><p>  刘渊何其聪明之人,马上借坡而下,他叹言道:“好了可成汉高祖的大业,不好也不失曹魏的霸业。”沉吟片刻,半自言自语半对在座五部匈奴豪酋说:“以光复匈奴大业为名,晋朝人是不会响应我们的。汉朝享有天下日久,恩德结于人心。依名份讲,我是汉室之甥,当初与汉朝约为兄弟,兄亡弟继,合情合理。”<br/>  刘渊称汉王,在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于左国城登基,建号元熙,依据汉制建百官。刘渊就成为十六国第一个政权的创始者。<br/>刘渊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假模假式地真以汉朝后嗣来立国。“乐不思蜀”且安然而死的刘禅做梦也想不到,在他死后几十年,竟有个匈奴“孙子”打着他的旗号在汾水流域光复“大汉”,阿斗裤裆再不紧,也不会漏出这么一个大略雄才的孙子,这,真是个历史的大幽默!</p><p>  刘渊立国未久,东赢公司马腾派将军聂玄征讨,双方于大陵激战。此役,匈奴五部兵大显神威,击败聂玄的晋军。司马腾率并州两万多户仓惶奔走山东。刘渊乘胜,遣其族倒刘曜一举攻克太原、屯留、长子、中都等地。</p><p>  转年,刘渊打败司马腾派来的司马瑜等晋军,但在版桥一战中,晋朝并州刺史刘琨击败刘渊的前将军刘景,占据晋阳。</p><p>  刘渊受挫后,有段时间一筹莫展,其汉族臣下王育等人进谏,“……殿下如能命将四出,决机一掷,枭刘琨,定河东,建帝号,克长安而都之,以关中之众席卷洛阳,肯定易如反掌!”</p><p>  刘渊于是,进据河东,攻陷蒲坂,平阳等地,击降上郡四部鲜卑。<br/>晋朝内贼王弥(在九曲和刘渊喝酒那位)、氐奠大单于征以及羯族头领石勒都慕其威名,投靠在刘渊旗下。<br/>刘渊对这些人一一封官晋爵。</p><p>  晋怀帝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刘渊称帝,改元永凤,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br/>当时,“八王之乱”中的八王已有七个王命归黄泉,晋惠帝也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死,在位的是晋武帝第二十五子、晋惠帝之弟司马炽,即西晋怀帝。</p><p>  刘渊称帝后,大举攻晋。他命其子刘聪与王弥进攻洛阳,并遣刘曜等人率匈奴军为后援。匈奴联军一路皆捷,接连打败数支晋军。连胜之下,刘聪顿起骄心,不久,汉军被诈降的晋朝弘农太守垣延认袭得手,大败而还。</p><p>  气恼之下,当年冬天,刘渊又派刘聪、王弥、刘曜、刘景等人率精骑五万进攻洛阳,并派呼延翼率汉族步兵殿后,在河南大败晋军,包围了洛阳城。但好景不长,汉军大将呼延颢和呼延朗接连被杀,匈奴军夺气,刘渊见好就收,忙下令召还诸将,匈奴军还于平阳。</p><p>  刘渊深信其能卜会算的大臣鲜于修之所言,不再攻晋,静待“辛未之岁得洛阳”的谶言。他于境内大赦,大封诸子、宗室,立其妻单氏为皇后,立儿子刘和为皇太子。</p><p>  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刘渊病死,在位六年,被谥为光文皇帝,其子刘和继统。</p><p>  刘渊打着“兴汉”的旗号,借尸还魂,起兵之初确实很有政治头脑和政治手段。其将刘景攻克黎阳后,曾残暴地把三万多汉族百姓赶入黄河内淹死,刘渊闻讯后大怒,马上下旨把刘景降职。<br/>但是,由于他长期坐镇平阳,根本约束不了匈奴本部狼性勃勃的诸子和五部诸将,致使汉军攻掠之地百姓“流称四散,十不存二…………生相捐弃,死亡委危,白骨横野。”<br/>在他统治末期,已经看到匈奴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民族仇恨难以泯灭,“称汉以怀人望”根本行不通,就只得放弃他自小学来的那套“汉家儒法”,恢复匈奴旧制,实行“胡汉分治”,此举虽属刘渊的“不得已而为之”,但也成为日后十六国诸多少数民族政权进行统治的“法宝”,纷纷仿效,命祚虽短,确实也加速和深化了乱世中的中华民族大融合。</p>晋惠帝傻汉登基,贾后弄奸,皇权旁落。<br/>“八王之乱”更使大晋山河摇摇欲坠,统治阶级你杀我斗、天昏地暗之际,虽然司马王爷们纷纷在白刃下失却颈上俊美的好头颅,高级士族也因“站错队”被整族烩掉.<br/>但真正遭受最直接、最惨烈痛苦的,当属晋朝绝大多数的无辜平民。特别是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在纷至沓来的“五胡”铁蹄下,一次又一次遭受屠灭,在惨无人道的政治、经济高压下苟延岁月。 <p>  祸起萧墙之间,大晋的司马王爷们没有一个真正沾到便宜,倒让一位号称是大汉刘氏皇族后裔的匈奴人趁机而起,并给了西晋王朝深达肺腑的致命一刀。</p><p>  <br/>  群“狼”的缘起——内迁的匈奴们<br/>  <br/>  自汉朝以来,居住在今天蒙古大草原上的匈奴人在“逐水草而居”的同时,时不时高举狼头大旗,啸聚而来,狂风一般地忽然出现在汉族人的北部边地。他们践踏庄稼,洗劫城市,烧毁房屋,杀戮当地居民。<br/>大肆劫掠后,他们往往又掳走成千上万的汉人为奴隶。往往未等汉族大军到来,匈奴人便又鬼魅一般消失在无尽的大草原中。<br/>吃肉喝酒之余,这些野蛮人在朔朔北风中享受他们掠来的子女玉帛,嗷嗷狂叫以示庆贺。这种情况,而是长达数个世纪之久。</p><p>  公元46年,匈奴人赖以生存的蒙古大草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旱灾,“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br/>对于以畜牧为生的匈奴人来说,大旱成为空前的灾难。<br/>牛羊没有草吃,饿毙千万;牧人无食,相继饿死;<br/>而人畜的尸体交相堆积,无人清理后,又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瘟疫,一直号称“天之骄子”的匈奴人“死耗大半”,强盛雄武的匈奴汗国也终于陷入分裂,散裂为南、北匈奴。</p><p><br/>  南匈奴暂时收起狼性,匍匐于汉朝的金龙旗下;北匈奴则被迫向西迁移。<br/>公元91年,东汉大军又乘胜把北匈奴赶到金微山(阿尔泰山)以外,穷惶失措的北匈奴部族只能向西复向西,跨过乌拉山,逃过伏尔加河,在里海以北才敢坐下喘口气。</p><p>  回头再说南匈奴。<br/>依附东汉的南匈奴有五千余落,开始时他们被安置在五原塞(现内蒙古包头以西、乌拉山以南),不久就迁至西河美稷(现内蒙准格尔旗)。<br/>东汉每年耗银一亿多供给这帮失败的蛮族,想让他们成为捍御北匈奴的屏障。<br/>但是,估计是当初汉军神威太猛,匈奴人的勇武魂魄已经被打得七零八落,继匈奴而后起的鲜卑人尽占匈奴故地后,又不断向西,南匈奴一败再败,人马被杀无数,牛羊损失千万,日益南退,最后被挤兑到山西离石的左国城(现山西离石县以北)。</p><p><br/>  东汉黄巾乱起,汉朝政府发令要匈奴骑兵进入中原帮助镇压起义,南匈奴各部大人不愿去当“炮灰”,杀掉亲汉的羌渠单于,立顺卜骨都侯为单于。<br/>羌渠单于的儿子于扶罗本来向汉地奔亡,想向大汉讨个“说法”,途中看见汉地烽火四起,互相杀伐,于是这位匈奴王子狼性顿起,率数千精骑与中原的乱军搅合在一起,四处攻杀,趁火打劫。</p><p>  公元216年,大英雄曹孟德发现,迁居塞内的匈奴人种落繁盛,人口众多,便分其威权,把南匈奴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以弱其势”,每部派汉人作司马以为监督。</p><p>  南匈奴左部统率一万余落,居故兹氏县(今山西临汾);<br/>右部统六千余落,居祁县(今山西祁县);<br/>南部辖三千余落,居蒲子县(今山西隰县);<br/>北部统四千余落,居新兴县(今山西忻县);<br/>中部统六千余落,居大陵县(今山西文水县)。<br/>由此,汾水流域一带,南匈奴三万余落遍布四周。</p><p>彼时的匈奴各部,畏服于英明神武的大丞相曹操,平时耕牧,打仗时出兵出马,完全是汉朝“顺民”,“……单于恭顺,名王稽颡,部曲服事供职,同于编户”,内迁匈奴人和内地的汉族百姓基本没有太大的差别。</p><p>  入塞的匈奴中,共有十九种,每种皆自相隶属,各有族统,其中最著名的有屠各、羌渠,卢水胡等。这群人在日后的十六国时代大显狼威.</p><p>  汉高祖刘邦时代曾嫁宗室公主入匈奴,所以屠各贵族就冒姓刘氏,他们在匈奴诸种中地位最尊,因此五部匈奴部师都是刘姓匈奴贵族。<br/>此外,匈奴有呼衍、卜、兰、乔四大贵姓,皆为刘姓辅佐高官。所有这些匈奴人移居塞内时间久长,汉化日深。<br/>他们当中的贵族子弟不仅博览群书,又精于骑射,可以说是能文能武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高门士族。<br/>虽为大晋臣民,与周遭广大汉人杂居,但这些匈奴部师仍对五部控有传统的威权。匈奴五部平日备战不辍,可以一声令下在瞬间化为强力的军事组织。<br/>  <br/>  <br/>  狼血在流动——刘渊的青壮年时代<br/>  <br/>  刘渊,子元海,匈奴冒顿单于直系后裔。</p><p>  东汉末年,羌渠单于被杀后,其子于扶罗自称单于,率几千骑逃入汉地,恰值当时董卓之乱,他就趁机狂掠太原、河东地区,并于河内地区驻屯。于扶罗单于死后,其弟呼厨泉单于得立,以于扶罗单于的儿子刘豹为左贤王,这位左贤王,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刘渊的父亲。</p><p>  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刘豹得为左部师。在《晋书》中,刘渊以字称,皆为刘元海,这是因为《晋书》是唐朝大臣编撰,为避唐高祖李渊的名讳(另一位羯族皇帝石虎统称石季龙,因为李渊他爸叫李虎,也是避讳)。</p><p>  刘渊自幼居于汉地,深受汉文化熏陶,从小就刻苦好学,师从上堂名儒崔游,学习《毛诗》、《京氏易》、《司马尚书》等汉族传统典籍。<br/>由于出身将种,他还特别喜爱研读《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等与征伐相关的权谋兵书。“《史》、《汉》,诸子,无不综览。”可称是高度汉化的匈奴人。道德礼仪近乎完全汉化。</p><p>  青年时代,刘渊就有大志,不仅文采风流,又有一身好武功,在当时不啻为人中之龙。  由于世为匈奴贵种,刘渊的遗传基因肯定非常优秀。他“姿仪魁伟,身长八尺四寸,须长三尺余,当心有赤毫毛三根,长三尺六寸。”好几个著名相士见到刘渊后,都大惊说:“此人相貌非常,吾所未见也。”</p><p>  曹魏咸熙年间(公元264年—265年),刘渊作为“任子”(即少数民族贵族子弟在京城作“人质”)在洛阳居住,当时把持国政的司马昭就很器重他,常邀之入府作客。</p><p>  晋武帝受禅后,大臣的王浑就不停在晋武帝面前荐举刘渊这个“半老乡”。晋武帝召见刘渊后,“大悦之”<br/>  晋武帝对刘渊有很好的印象,一高兴真要下旨派这位匈奴去带兵平吴。<br/>幸亏当时的大臣孔恂、杨珧很有政治远见,谏说道:“陛下如果给兵不多,不足以成事;如果授之以威权,恐怕他平吴之后,肯定自立为王,再也不会北渡了。<br/>非我族类,其心必异!<br/>“帝默然”</p><p>  后来,关陇一带的氐族酋帅树机能反叛,晋武帝寻谁能胜任平叛的主将。刘渊的另一位山西老乡、上党人李憙(时任尚书仆射)就又推荐他。大臣孔恂又一次谏阻:“蛟龙复得云雨,就不会再蜷缩池中了。”<br/>  “帝乃止”。<br/> 受到这两次沉重打击,刘渊也真的心灰意冷。<br/>以游侠著称的东莱人王弥自洛阳返乡,刘渊于九曲之滨为王弥饯行。<br/>几巡酒后,刘渊哭着对王弥说:“王浑、李憙两位是我的老乡,多次在皇上面前举荐我,却招至谗毁之言。惟足下(王弥)深明我心!自今以后,我恐怕要老死于洛阳城内,与君永诀了!”言毕,悲歌慷慨,纵酒长啸,。<br/>  刚巧,晋武帝的弟弟齐王司马攸也在九曲宴客,听见又歌又哭长啸,便瞧个究竟。刘渊的一番表演为齐王所睹闻。他回朝后,马上对皇帝大哥司马炎说:“陛下不除掉刘元海,臣恐并州日后不得安宁!”<br/>关键时刻,又是刘渊的老乡、晋武帝的儿女亲家王浑出而保奏:“刘元海是个厚道人,我以身家性命担保他不会有异心。”<br/>  晋武帝非弘图之君,认为王浑说的有理。<br/>刘渊又逃过一劫。<br/>  <br/>  <br/>  <br/>  八王之乱”后的天赐“机遇”<br/>  <br/>  不久,刘渊的父亲病死。刘渊得以返回本部,世袭左部部师之职。武帝太康末年,朝廷又拜他为北部都尉。<br/>  刘渊回到本部后,“明刑法,禁奸邪,轻财好施,推诚接物,五部俊杰无不至者”。就连幽州冀州一带的名儒、秀士,也不远千里,慕名而至。<br/>  </p><p>晋惠帝期间,八个司马王爷以及众位勋贵各怀鬼胎,你争我斗。<br/>刘渊乘机在五部纠结人马,以观时变。</p><p>晋帝元康末年八王乱起,成都王司马颖掌权时,也拉拢他,召至邺城,封刘渊为“行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br/>  刘渊当时在邺城“作官”,眼见晋朝宗室相伐,心中窃喜,只是身在汉地,不敢有太大动作。</p><p>  中原大地板荡之时,居于汾水流域的匈奴五部蠢蠢欲动。刘渊的堂叔祖刘宣秘密召集五部上层贵族,准备见机起事。五部贵族上层秘密盟誓,推举刘渊为大单于,并暗派匈奴族人通报刘渊。</p><p>  刘渊欣喜过望。但他仍不动声色,假称五部族人有丧事,向成都王司马颖请假,说自己要回部落参加葬礼。司马颖当时没答应。当时各王之间争斗激烈,他想把刘渊留下来当帮手。<br/>  眼见不能成行,刘渊私下召集五部并诱引宜阳诸部胡人,齐集兵马,打着声援司马颖的旗号,准备伺机兴兵。</p><p> 晋惠帝永安元年(公元304年),自我膨胀的司马颖在邺城宣布自己为皇太弟,废掉侄子司马章的皇太子位号,这下给东海王司马越以口实,双方开打。荡阴一战,司马颖得胜,把惠帝老兄掌握于自己手中,高兴之余,他又加封一直在身边出谋划策的刘渊为冠军将军。<br/>  司马颖没高兴多久,与司马越近宗的晋朝宗室、东赢公司马腾和安北将军王浚起兵攻打司马颖,率鲜卑、乌桓等十多万人,直扑而来。<br/>  强敌来逼,司马颖不知所措。<br/>  刘渊乘机进言:“现在二镇跋扈凶猛,有甲士劲卒十多万人来攻,恐怕都京宿卫军士抵御不了这些强寇。请殿下允许我只身返回五部,带匈奴五部之兵杀返,以赴国难!”</p><p>  司马颖迟疑。<br/>  “殿下威恩光洽,四海钦慕!况且,王浚坚子,东赢公是王室疏宗,怎能与殿下争锋!鲜卑、乌桓虽号称悍勇,但比起匈奴五部还差得远。两个鼠辈的首级,不久即可传至邺城!”<br/>  司马颖闻言大悦,拜刘渊为北单于、参丞相军事。</p><p>  简言之,几个司马宗室王爷少不更事,纷纷外借鲜卑、乌桓、匈奴雇佣兵来参加“内战”,这些人狼子野心,谁又能真心为了司马家事效身投命呢。</p><p>  蛟龙终归大海。刘渊一回到左国城,刘宣等五部贵族马上奉上大单于尊号,建都离石,拥众五万。  “天赐”的帝业——匈奴人的复“汉”大业<br/>  司马颖这厢,果然草包。王浚所率鲜卑大军一到,司马颖一败涂地,裹挟着大傻皇帝司马衷南逃洛阳。<br/>  已是“大单于”的刘渊此时闻讯,叹骂道:“司马颖不听我言,一战即溃,真是庸昏的奴才!但我和他有约,不可不救。”刚刚摆脱司马氏控制,惯性思维下刘渊起先还真想再扶司马颖一把,想派属下二万余骑进讨鲜卑。</p><p>  刘宣等人马上阻止他,劝道:“晋朝无道.司马氏父子兄弟自相鱼肉,是上天给我们匈奴人光复大业的机会。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望大单于三思!”</p><p>  刘渊何其聪明之人,马上借坡而下,他叹言道:“好了可成汉高祖的大业,不好也不失曹魏的霸业。”沉吟片刻,半自言自语半对在座五部匈奴豪酋说:“以光复匈奴大业为名,晋朝人是不会响应我们的。汉朝享有天下日久,恩德结于人心。依名份讲,我是汉室之甥,当初与汉朝约为兄弟,兄亡弟继,合情合理。”<br/>  刘渊称汉王,在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于左国城登基,建号元熙,依据汉制建百官。刘渊就成为十六国第一个政权的创始者。<br/>刘渊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假模假式地真以汉朝后嗣来立国。“乐不思蜀”且安然而死的刘禅做梦也想不到,在他死后几十年,竟有个匈奴“孙子”打着他的旗号在汾水流域光复“大汉”,阿斗裤裆再不紧,也不会漏出这么一个大略雄才的孙子,这,真是个历史的大幽默!</p><p>  刘渊立国未久,东赢公司马腾派将军聂玄征讨,双方于大陵激战。此役,匈奴五部兵大显神威,击败聂玄的晋军。司马腾率并州两万多户仓惶奔走山东。刘渊乘胜,遣其族倒刘曜一举攻克太原、屯留、长子、中都等地。</p><p>  转年,刘渊打败司马腾派来的司马瑜等晋军,但在版桥一战中,晋朝并州刺史刘琨击败刘渊的前将军刘景,占据晋阳。</p><p>  刘渊受挫后,有段时间一筹莫展,其汉族臣下王育等人进谏,“……殿下如能命将四出,决机一掷,枭刘琨,定河东,建帝号,克长安而都之,以关中之众席卷洛阳,肯定易如反掌!”</p><p>  刘渊于是,进据河东,攻陷蒲坂,平阳等地,击降上郡四部鲜卑。<br/>晋朝内贼王弥(在九曲和刘渊喝酒那位)、氐奠大单于征以及羯族头领石勒都慕其威名,投靠在刘渊旗下。<br/>刘渊对这些人一一封官晋爵。</p><p>  晋怀帝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刘渊称帝,改元永凤,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br/>当时,“八王之乱”中的八王已有七个王命归黄泉,晋惠帝也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死,在位的是晋武帝第二十五子、晋惠帝之弟司马炽,即西晋怀帝。</p><p>  刘渊称帝后,大举攻晋。他命其子刘聪与王弥进攻洛阳,并遣刘曜等人率匈奴军为后援。匈奴联军一路皆捷,接连打败数支晋军。连胜之下,刘聪顿起骄心,不久,汉军被诈降的晋朝弘农太守垣延认袭得手,大败而还。</p><p>  气恼之下,当年冬天,刘渊又派刘聪、王弥、刘曜、刘景等人率精骑五万进攻洛阳,并派呼延翼率汉族步兵殿后,在河南大败晋军,包围了洛阳城。但好景不长,汉军大将呼延颢和呼延朗接连被杀,匈奴军夺气,刘渊见好就收,忙下令召还诸将,匈奴军还于平阳。</p><p>  刘渊深信其能卜会算的大臣鲜于修之所言,不再攻晋,静待“辛未之岁得洛阳”的谶言。他于境内大赦,大封诸子、宗室,立其妻单氏为皇后,立儿子刘和为皇太子。</p><p>  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刘渊病死,在位六年,被谥为光文皇帝,其子刘和继统。</p><p>  刘渊打着“兴汉”的旗号,借尸还魂,起兵之初确实很有政治头脑和政治手段。其将刘景攻克黎阳后,曾残暴地把三万多汉族百姓赶入黄河内淹死,刘渊闻讯后大怒,马上下旨把刘景降职。<br/>但是,由于他长期坐镇平阳,根本约束不了匈奴本部狼性勃勃的诸子和五部诸将,致使汉军攻掠之地百姓“流称四散,十不存二…………生相捐弃,死亡委危,白骨横野。”<br/>在他统治末期,已经看到匈奴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民族仇恨难以泯灭,“称汉以怀人望”根本行不通,就只得放弃他自小学来的那套“汉家儒法”,恢复匈奴旧制,实行“胡汉分治”,此举虽属刘渊的“不得已而为之”,但也成为日后十六国诸多少数民族政权进行统治的“法宝”,纷纷仿效,命祚虽短,确实也加速和深化了乱世中的中华民族大融合。</p>
我对刘渊不很了解,但现在我了解了!
<p>我现在就在看楼主节选的这本书,写得很好,我以前对南北朝的历史总是一知半解,没有成系统,现在终于可以联系起来了!!</p><p>可惜刘氏全族被灭!多行不义必自毙,有报应的!</p><p>这段历史就是一个字&nbsp;&nbsp;&nbsp; 乱!</p><p></p>
怎一个乱子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