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CCTV这下脸丢大了!“感动中国人物” 陈建的事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7:43:33
这个世界上,有的人死的伟大,可有的人却活的渺小。<br/>      <br/>      就在广大网友普遍质疑:“为什么白礼芳老人活活累死也感动不了中国?谁代表了中国?”的时候,CCTV还是义无返顾地将2005年“感动中国奖”颁发给了陈健,并颁奖词称——<br/>      <br/>      “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约束,但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亲情。淡去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风范,无论在哪个年代,坚守承诺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br/>      <br/>      几乎是一夜之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在这个灵魂空白和心情浮躁的年代,媒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左右着我们的道德思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新闻媒体的追捧和夸大下,陈健成了英雄,感动了“中国”,……然而,人生就像演戏,有悲有喜,有实有虚,真作假时假亦真。<br/>      <br/>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今一个更吸引眼球的新闻被媒体深挖了出来,敲打着我们善良的心——原来,“感动中国人物”陈健的事迹是假的!让我们重温一下历史和现实:<br/>      <br/>      1969年8月15日,在黑龙江逊克县双河村插队的上海知青金训华为抢救国家财产(两根电线杆),跳入洪水不幸牺牲,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金训华的事迹当时被广泛报道,还为此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在那个时代,金训华的名字和雷锋一样响亮。<br/>      <br/>      2006年2月9日,在电视台播出的盛大颁奖典礼上,当年和金训华一起跳入洪水的陈健当选“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登台领奖。此前媒体报道,洪水中金训华托了陈健一把,陈健于是许下诺言留在那片土地为金训华守墓36年,并为此“放弃了梦想、幸福和亲情”。那一晚,陈健这个名字感动了中国。 <br/>      <br/>      “假的,不要看。”第二天下午回想这件事时,因高位瘫痪而躺在床上的朱伟明对记者说,他和金训华、陈健、金训华的妹妹金士英,以及现在负责照顾他的黄德明是1969年5月底一起到黑龙江黑河市逊克县双河大队下乡的,金训华生前身后的事都是他们亲历的,而现在对陈健的报道“太离谱了”。 <br/>      <br/>      知青们认为陈健没有守墓36年,按照目前的报道,“陈健也只说是扫墓,而不是守墓”。“当然,如果他真的每年都回去扫墓,我们也认可了,可问题是他没有。”1998年才离开黑龙江回到上海的黄德明说。“至少1979年我离开双河大队以前没见到他回来扫墓,我们知青在清明节和金训华祭日举行活动也没见他参加过。”朱伟明说。 <br/>      <br/>      “他是最早离开的一批,报道说他最后一个离开。”朱伟明说:“陈健离开双河村以后,我从来没见到他回去过,更别说去扫墓了,我那个时候管食堂,他要是回去,肯定知道。”自认在知青中和陈健还算有些接触的刘龙九称:“1971年到1979年这9年间,我极少见到他回双河。那时每年两次扫墓,清明和金训华祭日,我一开始是参与者,后来是组织者,没见到过陈健。” <br/>      <br/>      毫无疑问的是,陈健目前是双河村最大的新闻。对陈健的回忆,双河村人最一致的一点是,他是在金训华死后第二年,即1970年就离开了双河村,逊克县第一批面向知青招工,他就走了。“在他离开双河村的头几年,没见他回来过。” <br/>      <br/>      陈健说:“从1969年下乡到现在,我没离开过逊克县吧,不是一直陪着金训华吗?”守墓一事最早的报道者之一,上海一家报纸记者费凡平说:“陈健当时的说法是'我陪着他(金训华)','守墓'的说法是我提炼的,我觉得这就是守墓。” <br/>      <br/>      上海知青和金训华的妹妹金士英对陈健不满的地方在于,几十年来,陈健从未到过上海金家看望金训华父母。“金士英总是跟别人说,为什么他从来不到我家去?他说他守墓了几十年谁相信?”这些流传在上海知青之间的议论,跟随在一批批前往双河村回访并祭奠金训华的上海知青,进入到了双河村。 <br/>      <br/>      金训华救陈健的细节是知青们的又一个疑问。“当时水流那么急,金训华头露了3次就不见了,怎么会来得及托他?”朱伟明说。“我没有看到金训华推了陈健一把。”79岁的双河村民姚振杰时就在现场,他目睹了抢救陈健的过程。 <br/>      <br/>      对此陈健觉得很冤,“金训华没有推我一把,我也从来没这么说过。这是记者写出来的。跳水的时候,他先下去,我后下去,他始终在我的前面,不可能说推我一把。”而费凡平则回忆:“我采访的时候,陈健说好像(金训华)推了他一把,又好像没有推。” <br/>      <br/>      大部分知青1979年之前都回到了上海,在双河下乡的知青中,除陈健外,还有黄德明等3人。对于陈健的留守,几乎每个接受采访的知青都进行了分析,“按照当时的政策,和当地人结了婚的,在当地有工作、已经不是知青户口的回城不能落户口,陈健两项都占了,而且大家回城也是一片茫然啊,不知道前途在哪里,在那里有个工作至少稳定一点”。采访过陈健的凤凰卫视一位编导称:“陈健也向我们表示他留在黑龙江并不全是因为金训华。” <br/>      <br/>      费凡平把陈健的行为提炼为“守墓”,后来很多报道便以此为基础。《共同关注》记者郭俊义则表示是黑龙江另一报纸向他们提供了线索,而他也认为陈健虽然离开了双河村,但在逊克县留了36年,就可以理解成为金训华“守墓”了。 <br/>      <br/>      2005年8月15日,十多位上海知青又到双河村扫墓,陈健陪同前往。陈英姿回忆,“我当时觉得报道有些过了,就对陈健说,'你见好就收,不要太过分'。” 面对朱伟明等知青的疑问,费凡平说:“我觉得(陈健的报道)细节上可能有些出入,但主体上是没问题的,陈健确实留在了逊克县。” 陈健在澄清报道中夸大的成分后说:“我觉得这些都是细枝末节的东西,这个不实,跟我没关系,不是我说的。” <br/>      <br/>      今年1月,陈健被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又一波报道高潮来临,使知青们觉得有站出来澄清的必要了。2月15日下午,应上海媒体邀请回到上海的陈健本来要举行黑龙江知青见面会。朱伟明等到双河下乡的知青没有获得邀请,但经过多方打听得知这个消息,一行10人在见面会开始前便赶到了现场。他们到场后向安排见面会的媒体质询为什么报道不真实?为什么他们反映很多次还是连续报道?最后,陈健没有出现,举办方取消了见面会。<br/>      <br/>      …… ……<br/>      <br/>      金训华的在天之灵不会想到,围绕着他的长眠之地竟然会有如此多的争议。<br/>      <br/>      让真正的英雄的在天之灵得到安息吧。<br/>      让那些渺小的灵魂继续表演吧。<br/>      咱老百姓只会被真正的英雄感动,<br/>      因为我们的心中有杆称。<br/>      真正的英雄是不需要奖杯的,<br/>      因为您的名字已经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br/>  <br/>[em05][em05][em05][em05]这个世界上,有的人死的伟大,可有的人却活的渺小。<br/>      <br/>      就在广大网友普遍质疑:“为什么白礼芳老人活活累死也感动不了中国?谁代表了中国?”的时候,CCTV还是义无返顾地将2005年“感动中国奖”颁发给了陈健,并颁奖词称——<br/>      <br/>      “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约束,但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亲情。淡去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风范,无论在哪个年代,坚守承诺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br/>      <br/>      几乎是一夜之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在这个灵魂空白和心情浮躁的年代,媒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左右着我们的道德思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新闻媒体的追捧和夸大下,陈健成了英雄,感动了“中国”,……然而,人生就像演戏,有悲有喜,有实有虚,真作假时假亦真。<br/>      <br/>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今一个更吸引眼球的新闻被媒体深挖了出来,敲打着我们善良的心——原来,“感动中国人物”陈健的事迹是假的!让我们重温一下历史和现实:<br/>      <br/>      1969年8月15日,在黑龙江逊克县双河村插队的上海知青金训华为抢救国家财产(两根电线杆),跳入洪水不幸牺牲,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金训华的事迹当时被广泛报道,还为此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在那个时代,金训华的名字和雷锋一样响亮。<br/>      <br/>      2006年2月9日,在电视台播出的盛大颁奖典礼上,当年和金训华一起跳入洪水的陈健当选“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登台领奖。此前媒体报道,洪水中金训华托了陈健一把,陈健于是许下诺言留在那片土地为金训华守墓36年,并为此“放弃了梦想、幸福和亲情”。那一晚,陈健这个名字感动了中国。 <br/>      <br/>      “假的,不要看。”第二天下午回想这件事时,因高位瘫痪而躺在床上的朱伟明对记者说,他和金训华、陈健、金训华的妹妹金士英,以及现在负责照顾他的黄德明是1969年5月底一起到黑龙江黑河市逊克县双河大队下乡的,金训华生前身后的事都是他们亲历的,而现在对陈健的报道“太离谱了”。 <br/>      <br/>      知青们认为陈健没有守墓36年,按照目前的报道,“陈健也只说是扫墓,而不是守墓”。“当然,如果他真的每年都回去扫墓,我们也认可了,可问题是他没有。”1998年才离开黑龙江回到上海的黄德明说。“至少1979年我离开双河大队以前没见到他回来扫墓,我们知青在清明节和金训华祭日举行活动也没见他参加过。”朱伟明说。 <br/>      <br/>      “他是最早离开的一批,报道说他最后一个离开。”朱伟明说:“陈健离开双河村以后,我从来没见到他回去过,更别说去扫墓了,我那个时候管食堂,他要是回去,肯定知道。”自认在知青中和陈健还算有些接触的刘龙九称:“1971年到1979年这9年间,我极少见到他回双河。那时每年两次扫墓,清明和金训华祭日,我一开始是参与者,后来是组织者,没见到过陈健。” <br/>      <br/>      毫无疑问的是,陈健目前是双河村最大的新闻。对陈健的回忆,双河村人最一致的一点是,他是在金训华死后第二年,即1970年就离开了双河村,逊克县第一批面向知青招工,他就走了。“在他离开双河村的头几年,没见他回来过。” <br/>      <br/>      陈健说:“从1969年下乡到现在,我没离开过逊克县吧,不是一直陪着金训华吗?”守墓一事最早的报道者之一,上海一家报纸记者费凡平说:“陈健当时的说法是'我陪着他(金训华)','守墓'的说法是我提炼的,我觉得这就是守墓。” <br/>      <br/>      上海知青和金训华的妹妹金士英对陈健不满的地方在于,几十年来,陈健从未到过上海金家看望金训华父母。“金士英总是跟别人说,为什么他从来不到我家去?他说他守墓了几十年谁相信?”这些流传在上海知青之间的议论,跟随在一批批前往双河村回访并祭奠金训华的上海知青,进入到了双河村。 <br/>      <br/>      金训华救陈健的细节是知青们的又一个疑问。“当时水流那么急,金训华头露了3次就不见了,怎么会来得及托他?”朱伟明说。“我没有看到金训华推了陈健一把。”79岁的双河村民姚振杰时就在现场,他目睹了抢救陈健的过程。 <br/>      <br/>      对此陈健觉得很冤,“金训华没有推我一把,我也从来没这么说过。这是记者写出来的。跳水的时候,他先下去,我后下去,他始终在我的前面,不可能说推我一把。”而费凡平则回忆:“我采访的时候,陈健说好像(金训华)推了他一把,又好像没有推。” <br/>      <br/>      大部分知青1979年之前都回到了上海,在双河下乡的知青中,除陈健外,还有黄德明等3人。对于陈健的留守,几乎每个接受采访的知青都进行了分析,“按照当时的政策,和当地人结了婚的,在当地有工作、已经不是知青户口的回城不能落户口,陈健两项都占了,而且大家回城也是一片茫然啊,不知道前途在哪里,在那里有个工作至少稳定一点”。采访过陈健的凤凰卫视一位编导称:“陈健也向我们表示他留在黑龙江并不全是因为金训华。” <br/>      <br/>      费凡平把陈健的行为提炼为“守墓”,后来很多报道便以此为基础。《共同关注》记者郭俊义则表示是黑龙江另一报纸向他们提供了线索,而他也认为陈健虽然离开了双河村,但在逊克县留了36年,就可以理解成为金训华“守墓”了。 <br/>      <br/>      2005年8月15日,十多位上海知青又到双河村扫墓,陈健陪同前往。陈英姿回忆,“我当时觉得报道有些过了,就对陈健说,'你见好就收,不要太过分'。” 面对朱伟明等知青的疑问,费凡平说:“我觉得(陈健的报道)细节上可能有些出入,但主体上是没问题的,陈健确实留在了逊克县。” 陈健在澄清报道中夸大的成分后说:“我觉得这些都是细枝末节的东西,这个不实,跟我没关系,不是我说的。” <br/>      <br/>      今年1月,陈健被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又一波报道高潮来临,使知青们觉得有站出来澄清的必要了。2月15日下午,应上海媒体邀请回到上海的陈健本来要举行黑龙江知青见面会。朱伟明等到双河下乡的知青没有获得邀请,但经过多方打听得知这个消息,一行10人在见面会开始前便赶到了现场。他们到场后向安排见面会的媒体质询为什么报道不真实?为什么他们反映很多次还是连续报道?最后,陈健没有出现,举办方取消了见面会。<br/>      <br/>      …… ……<br/>      <br/>      金训华的在天之灵不会想到,围绕着他的长眠之地竟然会有如此多的争议。<br/>      <br/>      让真正的英雄的在天之灵得到安息吧。<br/>      让那些渺小的灵魂继续表演吧。<br/>      咱老百姓只会被真正的英雄感动,<br/>      因为我们的心中有杆称。<br/>      真正的英雄是不需要奖杯的,<br/>      因为您的名字已经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br/>  <br/>[em05][em05][em05][em05]
确认再确认,央视丢人已经习惯勒
  中央电视台什么时候不丢人?
<p>不说别的</p><p>就为白老爷子</p><p>不平。</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极限大刘</i>在2006-3-17 12:54:00的发言:</b><br/><p>不说别的</p><p>就为白老爷子</p><p>不平。</p></div><p>为了给白老投票登陆了一次有点找不到北的CCTV 网站·······</p>
<p>路过,~~看看~~~</p><p>&nbsp;</p>[em01][em01]
仰视没有出丢脸的事情都是奇怪的事情了。他们的眼睛里只有官、鼻子里只能嗅到铜臭,这样的机构能干不丢脸的事情吗?
丢脸丢惯了,没什么!
<p>即便事迹是真的,我也很难想象,这样的事迹会引动今天有多少中国人把票投给他——尽管这个“如果是真的”的事迹也不是不感人,但是……</p><p></p><p></p>
<p>感动中国,仅仅一个名号而已。</p><p>如果只为了一个名号,那 白老爷子 也不会风力雨里含辛茹苦的默默登车了</p><p>在 老爷子 已经去了天国之后,只要我们能够记住他的名字、他的事迹。只要我们都能被他所感动,并有一些模仿的冲动————够了。</p><p>如此,老爷子就可以在天国里微笑了~</p>
为出名而出名的人其实并不让人感动。徐虎做了劳模之后好像不再去开信箱了,所以使我感觉他就是这类人。陈健如果能坚持一辈子陪伴金训华那也是不容易的
秧屎从来就不要脸,还怕丢脸。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ZH-CN" style="FONT-FAMILY: SimSun;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fareast-language: ZH-CN;">老人家感动的是世界</span></p><span lang="ZH-C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SimSun;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bidi-language: AR-SA;">在心里默默祝福他在天堂走好!</span>
<p>习惯了,要是不假就奇怪了</p>
<p>白礼芳老人的事迹谁给介绍下</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风卷云</i>在2006-3-17 18:19:00的发言:</b><br/><p>白礼芳老人的事迹谁给介绍下</p></div><p><a href="http://www.022net.com/Channel/bflqs/">http://www.022net.com/Channel/bflqs/</a> </p><p>算是最全的了。</p>
那个奖是不是只发给在世的人 ? 很多奖都有这个规定.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屠城校尉</i>在2006-3-17 19:13:00的发言:</b><br/>那个奖是不是只发给在世的人 ? 很多奖都有这个规定.</div><p></p><p>没有吧,至少去年还有个湖南哪个火灾牺牲的20多个武警战士!</p><p>今年看完后让人哪个失望啊!</p><p>老人家不知道在天堂可安好!!!</p>
  央视?造就成凯歌到一定程度了......什么程度大伙随便想就好了......
<p>CCTV正确的引导了大众,做的很好、很好</p><p>真实不真实这个不是由它来负责,它也不靠这个作为行为准则</p>
央视的新闻全是为了政治的需要,所以出现这样的假新闻不必见怪。
都是钱惹的祸啊!
又不是第一次,别大惊小怪!
真正感动中国的是央视
说这些有的没的有什么用 根本不值得我们争论。&nbsp;&nbsp;&nbsp; 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