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9·18”反思——中国为何三日亡国(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02:51:56
“9·18事变”,是日本14年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日本对华战争中代价最小,得利最大的一次侵略行动。日本轻易占领东三省后,又以东北为基地,向关内步步进逼,直到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半壁河山沦陷,伤亡3500多万人,财产损失更不计其数。因此,七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有必要认真反思“9·18事变”的教训。

  事变经过


  日本军阀为发动“9·18事变”做了周密的准备。事先组织了多次“参谋旅行”详细调查了东北地区的兵要地志情况;特意安排熟悉东北地区情况的本庄繁担任关东军司令官,因为他曾经做过张作霖的军事顾问。1931年4月,从日本本土调来了适合寒冷地区作战的第2师团(又称仙台师团,二战时日本军队是按地域招募的)。驻朝鲜的第19和第20师团也秘密向中朝边境调动,以便支援关东军。为了攻击坚固的北大营,日军从旅顺要塞秘密运来2门240毫米重型榴弹炮,并安装在沈阳站附近的军营里。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北大营的东北军第7旅,1夜之间日军就占领了沈阳城。1周之内,日军占领了吉林、辽宁两省的30座主要城市、12条铁路线。11月19日,日军占领黑龙江省齐齐哈尔。1932年1月3日,日军占领锦州。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

  由于蒋介石下达的“不抵抗”命令,东北军没有集中兵力对日军进行统一协调的反击行动,驻扎在辽宁、吉林的东北军仅少数部队进行了自卫,并很快撤离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驻扎在黑龙江的东北军进行了江桥抗战、哈尔滨保卫战等几次大规模战斗,但最终因孤军奋战而失败。这样,“9·18事变”爆发4个月之后,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被沦陷了。

  不抵抗主义

  虽然日本的军事传统一贯采取不宣而战、突然袭击的手段,但是日本在事变前的军事行动并没有瞒住中国军队的眼睛,“9·18事变”之前几个月,当地驻军不断发出日军可能异动的警报。

  可是当时中国最高领导人蒋介石,不但不作任何应变部署,相反一再命令东北军不许抵抗,同时把30万军队调往江西,准备发动对红军的第3次围剿。蒋于1931年7月23日《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提出“先安内再攘外”,不消灭“共匪”和“粤逆”就不能抗日。这是蒋首次公开发表“不抵抗主义”的国策。

  “9·18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也没有采取任何抗日军事行动。只是通过外交部向当时的国际联盟控告日本侵略。蒋的不抵抗主义遭到,全国上下一致反对,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批判蒋为“三无主义”,即:“无办法、无责任、无抵抗”。面对国内压力,蒋打出了“外交”、“反共”“亡国论”三张牌。其中“外交”是用来为不出兵抗日遮丑的;“反共牌”用来拉拢地主、商人等上层势力;“亡国论”用来恐吓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和普通士兵。

  蒋多次喊出“我们的敌人不是日本,而是共产党”,汪精卫甚至说中国抗日是为俄国打仗。1932年1月11日蒋在浙江奉化发表《东北问题与对日方针》的演讲时,抛出了著名的“3日亡国论”:“以中国国防力薄弱之故,暴日乃得于二十四小时之内侵占吉、辽之范围,若再予绝交宣战之口实,则……必至沿海各地及长江流域,在三日内悉为敌人所蹂躏。”(见1932年1月21—23日上海《时世新报》)

  破产外交

  向国联呼吁干涉的外交活动并不能阻止日本的侵略,后来的李顿调查团无非是一场闹剧而已。因为在中国不做丝毫抵抗的情况下,列强都不希望得罪日本。

  苏联虽然收容了大量退入苏联境内的抗日义勇军,但公开政策还是宣布严守中立。而美国、英国早与日本做了利益交换,一方面希望保护自己的在华利益,一方面又希望日本进攻苏联。美国、英国甚至宣布支持日本的行动。1931年10月美国总统胡佛公开发表讲话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三省:“日本为保卫日侨生命财产的安全起见,对满洲的进兵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是不能提出异议的。”英国首相张伯伦也说:“我的同情完全在日本方面”。从1931年918事变到1932年底,美国向日本供应了1.81亿美元的军火。

  1931年“9·18事变”不过是1928年“济南惨案”的翻版,只是损失更惨重而已。在济南惨案中,蒋介石手握重兵,却不敢抵抗几千日本干涉军,结果7000多中国军民被杀害,蒋派去对日军交涉的蔡公时等17名外交人员被日军割掉耳朵、鼻子、挖去双眼最后残忍地杀害了。

  无数悲惨的事实证明,面对外敌侵略,没有军事力量做后盾的外交必然破产,如同一个赤身裸体人落到狼群中。周恩来总理谈到蒋介石时说:“我们看他的过去,知道他的现在;看他的现在,知道他的将来。”

  1931年中国能抵抗吗?

  “9·18事变”爆发时,东三省的日军正规军只有第2师团的两个旅团和6个守备大队共1.04万人,在乡军人(退伍军人)1万人,警察3000人。共2.34万人。能迅速支援的日军只有驻朝鲜的2个师团,共3万人。而驻扎在东三省的东北军有20多万,平津一带还有东北军11万主力部队,可以迅速回师关外。因此兵力方面中方占绝对优势。

  总体上,中国军队的火力是不如日本军队的,但是在“9·18事变”时,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仅沈阳一地白白丢掉的武器就有飞机260架,重炮、野战炮250门,炮弹10万发,步枪15万支。这些武器如果用于对日作战,在日本大举增兵之前的1~2个月内,火力上也可以完全压倒东北和朝鲜的日军。918事变前,东北军将领黄显声将军秘密把20万支枪分散到各县,为后来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准备了大量的武器。

  即使在火力处于劣势情况下,只要有坚强的组织、正确的作战指挥,中国军队也完全可以和日军作战。就在蒋介石发表“3日亡国论”之后17天,蔡廷锴将军指挥的19路军就违抗蒋撤退的命令,在上海奋起反击日军,奋战30多天,这说明中国军队是完全可以和日军作战的。那么东北军能打仗吗?同样可以。就在918事变后不久,驻黑龙江的东北军22旅在双城车站袭击日军天野旅团,杀伤日军600~700人。但是上述个别部队的孤军奋战都因为得不到主力的支援而失败,因为现代战争需要协同作战和大量的后勤保障。同样是东北军,1937年吕正操指挥的第691团奉命掩护几十万“国军”南撤,691团完成断后任务后决定留在华北坚持抗战,后来加入了八路军,在冀中地区坚持了8年游击战。抗战中,东北军第111师参加了山东八路军,后来成了中著名的38军的一部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38军屡建奇功,被誉为“万岁军”。无数事实证明,东北军是能打仗的,但是蒋的不抵抗主义断送了国家、断送了军队。

  火力强和火力弱的军队之间的差异,不是能不能打的问题,而是用什么方法打的问题。以30万东北军的实力,完全可以采用主力军的运动战结合民众的游击战与日军周旋。东北人民曾经组织起大量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进行了长期斗争,但因为得不到正面战场主力军的援助而失败。抗美援朝初期,跨过鸭绿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只有25万左右,1950年中、美军队之间的火力差距远远大于1931年中、日军队之间的差距。

  就人力、财力、物力而言,从“9·18”到“7·7事变”,中国军队没有一天不在打仗,只是这些力量大多数没有用在抗日的战场上,而是白白消耗在内战中。东北3000万人口中,如果以10%的保守比例计算(二战中德国征兵达到其总人口的16%),本来能够用于对日作战的兵龄男子就达300多万,几乎相于8年抗战中中国军队的总伤亡。“9·18”之后,日本从关内骗到关外的劳工又有300万,这些人力都被送到矿山、工厂、或修筑秘密工程,为日本侵华战争服务,节省了日本大量劳动力用于战场。战后在东北地区日本工、矿企业及军事基地附近发现的万人坑中就有50~60万具劳工的遗骸。

  到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时,蒋在1931年以后立志要消灭的共产党、广东、广西等地的地方势力他一个也没有消灭,而且后来还和这些力量一起合作抗日了。这说明中国各种主要政治力量,虽然政见不同,但是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是可以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共同抗日的。即使仍有不顾大局的反对势力,也会由于抗战一方维护民族利益的正义行动而陷入孤立,最终加速其失败。比如1950年中国境内有国民党残匪170万,但是随着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节节胜利,这些残匪很快都土崩瓦解了。这个事实说明,一个政权的合法性,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其捍卫整个民族生存与安全的能力。

  无论从人力、物力、军队、民心、士气等各方面看,中国在1931年,是完全有能力奋起抗战的。

  1931年日本国力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931年,日本是否有能力3天灭亡中国呢?实际上,1931年的日本并没有足够的国力来侵略整个中国,其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政治体制、动员程度、军事能力都不可能支持一场大规模战争,甚至无法支持一场长期的局部战争。

  由于1923年东京大地震和1929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连续打击。整个20年代日本都不得不压缩军费开支,甚至裁减军队。30年代初期的日本并没有完成工业的军事化,重工业只占其工业的38%,军费只占财政支出28%。如果日本经济按正常经济规律运行,其生产能力根本无法满足全面侵华战争需要。例如1931年日本军费为4.54亿日元,仅生产步枪3613支,机枪514挺,火炮90门,坦克12辆,飞机410架。甚至弥补不了一次大规模战役的消耗。

  “9·18事变”时,驻北平的日本特务机关长松室孝良给关东军的秘密报告中说:“须知‘9.18’迄今之帝国对华历次作战,中国军因依赖国联,而行无抵抗主义,故皇军得以顺调胜利。……倘彼时中国官民能一致合心而抵抗,则帝国在满之势力,行将陷于重围,一切原料能否供给帝国,一切市场能否销费日货,所有交通要塞、资源工厂能否由帝国保持,偌大地区,偌多人口,能否为帝国所控制,均无确实之把握……”。

  1932年“1·28事变”时,由于19路军积极抵抗,日军4易主帅,3次增兵。在战局僵持不下时,日本藏相高桥是清曾说:“我国海外信誉正在急剧下降,目前在海外筹划资金已不可能,这样下去,军费连3个月都维持不了”。

  由于日本的财政能力和侵略扩张野心之间的矛盾,造成军方和政府的矛盾激化,不断发生倒阁、兵变和刺杀事件。1930年由于滨口内阁压缩海军军费,签署了《伦敦条约》,同意限制日本海军规模,因此日本海军杀死了滨口幸雄首相。1932年“5·15兵变”,日本陆军杀死犬养毅首相。由于不能满足日本军阀对战争经费需求,在1936年日本皇道派军人发动的“2·26兵变”中藏相高桥是清被作为“国贼”乱枪打死。1930年到1937年间,日本共有2位首相2位藏相被杀。

  政治动荡的背后的实质是日本财阀改变了他们的投资方向。财阀为了自己的利益,总是投资于风险小、利润大的行业。“9·18事变”日本轻易夺取了东三省,使日本财阀改变了主要依靠商品和投资掠夺中国财富的老办法,转变为主要依靠战争掠夺的手段为主。因此他们在经济上投巨资于军工产业,在政治上抛弃了政党政治,转而支持法西斯政治。这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必不可少的政治、经济准备。

  “918”是日本侵略扩张的又一场赌博。占领东三省,使日本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资源、劳动力、商品市场,帮助日本摆脱了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政治、经济、军事上完成了向军国主义道路转变。支持了日本以后进行的侵略战争。1937年日本军费增加到32.7亿日元,从1931年到1937年,日本军费增长了7倍,步枪生产增长了10.8倍,机枪增长了3.2倍,火炮增长4.3倍,飞机增长2.8倍,坦克增长38.9倍,汽车增长20倍。这时日本才初步具备了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能力。

  关于侵略东北三省与侵略全中国的关系,《田中奏折》里说得很清楚:“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不夺取东三省的资源,日本就没有能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假如日本从华东方向侵略中国,那么日本就无法夺取足够的铁、煤炭等战争物资。日本的扩张战略带有强烈的赌徒色彩,它必须把本钱和一次赌博赢到的钱全部压上去,进行下一次更大的赌博,只要一次输掉了,它就只有倾家荡产,退回最初的起点。

  如果中国在1931年能够奋起抗战,不但不会3日亡国,还可以避免后来半壁河山惨遭战祸的结局。(未完待续)作者:严冬

  该文曾部分发表于新华社的2003年第18期《环球》杂志。“9·18事变”,是日本14年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日本对华战争中代价最小,得利最大的一次侵略行动。日本轻易占领东三省后,又以东北为基地,向关内步步进逼,直到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半壁河山沦陷,伤亡3500多万人,财产损失更不计其数。因此,七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有必要认真反思“9·18事变”的教训。

  事变经过


  日本军阀为发动“9·18事变”做了周密的准备。事先组织了多次“参谋旅行”详细调查了东北地区的兵要地志情况;特意安排熟悉东北地区情况的本庄繁担任关东军司令官,因为他曾经做过张作霖的军事顾问。1931年4月,从日本本土调来了适合寒冷地区作战的第2师团(又称仙台师团,二战时日本军队是按地域招募的)。驻朝鲜的第19和第20师团也秘密向中朝边境调动,以便支援关东军。为了攻击坚固的北大营,日军从旅顺要塞秘密运来2门240毫米重型榴弹炮,并安装在沈阳站附近的军营里。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北大营的东北军第7旅,1夜之间日军就占领了沈阳城。1周之内,日军占领了吉林、辽宁两省的30座主要城市、12条铁路线。11月19日,日军占领黑龙江省齐齐哈尔。1932年1月3日,日军占领锦州。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

  由于蒋介石下达的“不抵抗”命令,东北军没有集中兵力对日军进行统一协调的反击行动,驻扎在辽宁、吉林的东北军仅少数部队进行了自卫,并很快撤离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驻扎在黑龙江的东北军进行了江桥抗战、哈尔滨保卫战等几次大规模战斗,但最终因孤军奋战而失败。这样,“9·18事变”爆发4个月之后,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被沦陷了。

  不抵抗主义

  虽然日本的军事传统一贯采取不宣而战、突然袭击的手段,但是日本在事变前的军事行动并没有瞒住中国军队的眼睛,“9·18事变”之前几个月,当地驻军不断发出日军可能异动的警报。

  可是当时中国最高领导人蒋介石,不但不作任何应变部署,相反一再命令东北军不许抵抗,同时把30万军队调往江西,准备发动对红军的第3次围剿。蒋于1931年7月23日《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提出“先安内再攘外”,不消灭“共匪”和“粤逆”就不能抗日。这是蒋首次公开发表“不抵抗主义”的国策。

  “9·18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也没有采取任何抗日军事行动。只是通过外交部向当时的国际联盟控告日本侵略。蒋的不抵抗主义遭到,全国上下一致反对,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批判蒋为“三无主义”,即:“无办法、无责任、无抵抗”。面对国内压力,蒋打出了“外交”、“反共”“亡国论”三张牌。其中“外交”是用来为不出兵抗日遮丑的;“反共牌”用来拉拢地主、商人等上层势力;“亡国论”用来恐吓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和普通士兵。

  蒋多次喊出“我们的敌人不是日本,而是共产党”,汪精卫甚至说中国抗日是为俄国打仗。1932年1月11日蒋在浙江奉化发表《东北问题与对日方针》的演讲时,抛出了著名的“3日亡国论”:“以中国国防力薄弱之故,暴日乃得于二十四小时之内侵占吉、辽之范围,若再予绝交宣战之口实,则……必至沿海各地及长江流域,在三日内悉为敌人所蹂躏。”(见1932年1月21—23日上海《时世新报》)

  破产外交

  向国联呼吁干涉的外交活动并不能阻止日本的侵略,后来的李顿调查团无非是一场闹剧而已。因为在中国不做丝毫抵抗的情况下,列强都不希望得罪日本。

  苏联虽然收容了大量退入苏联境内的抗日义勇军,但公开政策还是宣布严守中立。而美国、英国早与日本做了利益交换,一方面希望保护自己的在华利益,一方面又希望日本进攻苏联。美国、英国甚至宣布支持日本的行动。1931年10月美国总统胡佛公开发表讲话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三省:“日本为保卫日侨生命财产的安全起见,对满洲的进兵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是不能提出异议的。”英国首相张伯伦也说:“我的同情完全在日本方面”。从1931年918事变到1932年底,美国向日本供应了1.81亿美元的军火。

  1931年“9·18事变”不过是1928年“济南惨案”的翻版,只是损失更惨重而已。在济南惨案中,蒋介石手握重兵,却不敢抵抗几千日本干涉军,结果7000多中国军民被杀害,蒋派去对日军交涉的蔡公时等17名外交人员被日军割掉耳朵、鼻子、挖去双眼最后残忍地杀害了。

  无数悲惨的事实证明,面对外敌侵略,没有军事力量做后盾的外交必然破产,如同一个赤身裸体人落到狼群中。周恩来总理谈到蒋介石时说:“我们看他的过去,知道他的现在;看他的现在,知道他的将来。”

  1931年中国能抵抗吗?

  “9·18事变”爆发时,东三省的日军正规军只有第2师团的两个旅团和6个守备大队共1.04万人,在乡军人(退伍军人)1万人,警察3000人。共2.34万人。能迅速支援的日军只有驻朝鲜的2个师团,共3万人。而驻扎在东三省的东北军有20多万,平津一带还有东北军11万主力部队,可以迅速回师关外。因此兵力方面中方占绝对优势。

  总体上,中国军队的火力是不如日本军队的,但是在“9·18事变”时,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仅沈阳一地白白丢掉的武器就有飞机260架,重炮、野战炮250门,炮弹10万发,步枪15万支。这些武器如果用于对日作战,在日本大举增兵之前的1~2个月内,火力上也可以完全压倒东北和朝鲜的日军。918事变前,东北军将领黄显声将军秘密把20万支枪分散到各县,为后来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准备了大量的武器。

  即使在火力处于劣势情况下,只要有坚强的组织、正确的作战指挥,中国军队也完全可以和日军作战。就在蒋介石发表“3日亡国论”之后17天,蔡廷锴将军指挥的19路军就违抗蒋撤退的命令,在上海奋起反击日军,奋战30多天,这说明中国军队是完全可以和日军作战的。那么东北军能打仗吗?同样可以。就在918事变后不久,驻黑龙江的东北军22旅在双城车站袭击日军天野旅团,杀伤日军600~700人。但是上述个别部队的孤军奋战都因为得不到主力的支援而失败,因为现代战争需要协同作战和大量的后勤保障。同样是东北军,1937年吕正操指挥的第691团奉命掩护几十万“国军”南撤,691团完成断后任务后决定留在华北坚持抗战,后来加入了八路军,在冀中地区坚持了8年游击战。抗战中,东北军第111师参加了山东八路军,后来成了中著名的38军的一部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38军屡建奇功,被誉为“万岁军”。无数事实证明,东北军是能打仗的,但是蒋的不抵抗主义断送了国家、断送了军队。

  火力强和火力弱的军队之间的差异,不是能不能打的问题,而是用什么方法打的问题。以30万东北军的实力,完全可以采用主力军的运动战结合民众的游击战与日军周旋。东北人民曾经组织起大量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进行了长期斗争,但因为得不到正面战场主力军的援助而失败。抗美援朝初期,跨过鸭绿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只有25万左右,1950年中、美军队之间的火力差距远远大于1931年中、日军队之间的差距。

  就人力、财力、物力而言,从“9·18”到“7·7事变”,中国军队没有一天不在打仗,只是这些力量大多数没有用在抗日的战场上,而是白白消耗在内战中。东北3000万人口中,如果以10%的保守比例计算(二战中德国征兵达到其总人口的16%),本来能够用于对日作战的兵龄男子就达300多万,几乎相于8年抗战中中国军队的总伤亡。“9·18”之后,日本从关内骗到关外的劳工又有300万,这些人力都被送到矿山、工厂、或修筑秘密工程,为日本侵华战争服务,节省了日本大量劳动力用于战场。战后在东北地区日本工、矿企业及军事基地附近发现的万人坑中就有50~60万具劳工的遗骸。

  到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时,蒋在1931年以后立志要消灭的共产党、广东、广西等地的地方势力他一个也没有消灭,而且后来还和这些力量一起合作抗日了。这说明中国各种主要政治力量,虽然政见不同,但是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是可以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共同抗日的。即使仍有不顾大局的反对势力,也会由于抗战一方维护民族利益的正义行动而陷入孤立,最终加速其失败。比如1950年中国境内有国民党残匪170万,但是随着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节节胜利,这些残匪很快都土崩瓦解了。这个事实说明,一个政权的合法性,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其捍卫整个民族生存与安全的能力。

  无论从人力、物力、军队、民心、士气等各方面看,中国在1931年,是完全有能力奋起抗战的。

  1931年日本国力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931年,日本是否有能力3天灭亡中国呢?实际上,1931年的日本并没有足够的国力来侵略整个中国,其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政治体制、动员程度、军事能力都不可能支持一场大规模战争,甚至无法支持一场长期的局部战争。

  由于1923年东京大地震和1929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连续打击。整个20年代日本都不得不压缩军费开支,甚至裁减军队。30年代初期的日本并没有完成工业的军事化,重工业只占其工业的38%,军费只占财政支出28%。如果日本经济按正常经济规律运行,其生产能力根本无法满足全面侵华战争需要。例如1931年日本军费为4.54亿日元,仅生产步枪3613支,机枪514挺,火炮90门,坦克12辆,飞机410架。甚至弥补不了一次大规模战役的消耗。

  “9·18事变”时,驻北平的日本特务机关长松室孝良给关东军的秘密报告中说:“须知‘9.18’迄今之帝国对华历次作战,中国军因依赖国联,而行无抵抗主义,故皇军得以顺调胜利。……倘彼时中国官民能一致合心而抵抗,则帝国在满之势力,行将陷于重围,一切原料能否供给帝国,一切市场能否销费日货,所有交通要塞、资源工厂能否由帝国保持,偌大地区,偌多人口,能否为帝国所控制,均无确实之把握……”。

  1932年“1·28事变”时,由于19路军积极抵抗,日军4易主帅,3次增兵。在战局僵持不下时,日本藏相高桥是清曾说:“我国海外信誉正在急剧下降,目前在海外筹划资金已不可能,这样下去,军费连3个月都维持不了”。

  由于日本的财政能力和侵略扩张野心之间的矛盾,造成军方和政府的矛盾激化,不断发生倒阁、兵变和刺杀事件。1930年由于滨口内阁压缩海军军费,签署了《伦敦条约》,同意限制日本海军规模,因此日本海军杀死了滨口幸雄首相。1932年“5·15兵变”,日本陆军杀死犬养毅首相。由于不能满足日本军阀对战争经费需求,在1936年日本皇道派军人发动的“2·26兵变”中藏相高桥是清被作为“国贼”乱枪打死。1930年到1937年间,日本共有2位首相2位藏相被杀。

  政治动荡的背后的实质是日本财阀改变了他们的投资方向。财阀为了自己的利益,总是投资于风险小、利润大的行业。“9·18事变”日本轻易夺取了东三省,使日本财阀改变了主要依靠商品和投资掠夺中国财富的老办法,转变为主要依靠战争掠夺的手段为主。因此他们在经济上投巨资于军工产业,在政治上抛弃了政党政治,转而支持法西斯政治。这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必不可少的政治、经济准备。

  “918”是日本侵略扩张的又一场赌博。占领东三省,使日本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资源、劳动力、商品市场,帮助日本摆脱了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政治、经济、军事上完成了向军国主义道路转变。支持了日本以后进行的侵略战争。1937年日本军费增加到32.7亿日元,从1931年到1937年,日本军费增长了7倍,步枪生产增长了10.8倍,机枪增长了3.2倍,火炮增长4.3倍,飞机增长2.8倍,坦克增长38.9倍,汽车增长20倍。这时日本才初步具备了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能力。

  关于侵略东北三省与侵略全中国的关系,《田中奏折》里说得很清楚:“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不夺取东三省的资源,日本就没有能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假如日本从华东方向侵略中国,那么日本就无法夺取足够的铁、煤炭等战争物资。日本的扩张战略带有强烈的赌徒色彩,它必须把本钱和一次赌博赢到的钱全部压上去,进行下一次更大的赌博,只要一次输掉了,它就只有倾家荡产,退回最初的起点。

  如果中国在1931年能够奋起抗战,不但不会3日亡国,还可以避免后来半壁河山惨遭战祸的结局。(未完待续)作者:严冬

  该文曾部分发表于新华社的2003年第18期《环球》杂志。
可以打
七十多年前的历史不会再重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