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上山下乡缘起苏联 只为解决粮食和就业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8 16:39:32
<p>2006-03-13 11:30:58 来源: 报刊文摘 <br/>  <br/>  20世纪50年代,中国出现了粮食严重短缺的现象。对此,毛泽东深感“粮食问题是我国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1955年4月,团中央代表团访苏时了解到,苏联在1954年大规模垦荒运动中,改变了过去移民开荒的办法,而以城市青年为垦荒主体,两年里一共动员了27万城市青年移民垦荒。此举既解决了粮食短缺,又解决了城市青年就业问题。代表团回国后,向党中央汇报了苏联的做法,认为“从城市中动员年轻力壮、有文化的青年去参加垦荒工作是有好处的,也是今后解决城市中不能升学和无职业青年就业问题的一个办法”。这个意见得到毛泽东的首肯。 <br/>  <br/>  1955年8月,北京60名青年率先组织志愿垦荒队,在黑龙江省萝北县开垦出1200亩荒地,第二年生产了13.5万公斤粮食、30万公斤蔬菜,还盖起了宿舍和食堂。随后北京第二批、第三批青年志愿垦荒队以及河北、山东的2000多名青年,也以志愿垦荒队员的身份来到萝北县。上海青年则要求去淮北开荒种粮。<br/>  <br/>  在北京、上海的影响下,1955年、1956年,浙江青年去开发新疆、广州青年去开发海南、江苏和四川的青年去开发青海,从而奏响了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序曲。(摘自《秋光》11月上半月版作者冯都) </p><p>2006-03-13 11:30:58 来源: 报刊文摘 <br/>  <br/>  20世纪50年代,中国出现了粮食严重短缺的现象。对此,毛泽东深感“粮食问题是我国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1955年4月,团中央代表团访苏时了解到,苏联在1954年大规模垦荒运动中,改变了过去移民开荒的办法,而以城市青年为垦荒主体,两年里一共动员了27万城市青年移民垦荒。此举既解决了粮食短缺,又解决了城市青年就业问题。代表团回国后,向党中央汇报了苏联的做法,认为“从城市中动员年轻力壮、有文化的青年去参加垦荒工作是有好处的,也是今后解决城市中不能升学和无职业青年就业问题的一个办法”。这个意见得到毛泽东的首肯。 <br/>  <br/>  1955年8月,北京60名青年率先组织志愿垦荒队,在黑龙江省萝北县开垦出1200亩荒地,第二年生产了13.5万公斤粮食、30万公斤蔬菜,还盖起了宿舍和食堂。随后北京第二批、第三批青年志愿垦荒队以及河北、山东的2000多名青年,也以志愿垦荒队员的身份来到萝北县。上海青年则要求去淮北开荒种粮。<br/>  <br/>  在北京、上海的影响下,1955年、1956年,浙江青年去开发新疆、广州青年去开发海南、江苏和四川的青年去开发青海,从而奏响了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序曲。(摘自《秋光》11月上半月版作者冯都) </p>
还能为了别的吗?
结果整整一代人被耽误了!而6、70年代却正是N个国家、地区腾飞崛起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中国的封闭内耗,给这些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各领域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中国农村人口还不够多吗,还需要到乡下去就业?
<p>为什么是整整一代人被耽误了?就因为他们很幸运的出生在城市?要知道,在城乡发展的平秤上,农村可是整整被耽误了近60年。</p><p>&nbsp;</p><p>解放后高出生率成长起来的这一代,给城市的教育、就业、社保体系确实也造成了压力。相同情况在西方国家得不到妥善解决而引起社会动荡也多次发生。</p><p>&nbsp;</p><p>在那个人人讲奉献的年代,他们也为农村科普、扫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贡献了微薄的力量。他们也是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一代。如果他们不是抱着某种不幸的心态,他们本来可以做得更好。</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嫖姚</i>在2006-3-16 5:11:00的发言:</b><br/><p>为什么是整整一代人被耽误了?就因为他们很幸运的出生在城市?要知道,在城乡发展的平秤上,农村可是整整被耽误了近60年。</p></div><p>  因为现在高中生都有凭本事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他们没有,于是现在提干便出现了82本这个坎,他们过不去,这本来不该出现的。</p><p>   耽误了60年有何依据吗?不是信口乱说吧?</p><p>  “相同情况在西方国家得不到妥善解决而引起社会动荡也多次发生。”</p><p>  能举出具体例子吗?</p><p>  “在那个人人讲奉献的年代,他们也为农村科普、扫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贡献了微薄的力量。他们也是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一代。如果他们不是抱着某种不幸的心态,他们本来可以做得更好。”</p><p>   好象他们都在做好事样的,呵呵,他们当年可没少做偷鸡摸狗的事情,前几年某地方电视上报道了一件事情,说是有个农民建了很大的养鸡场,请当年的知青吃鸡,说:“随你们怎么吃,没关系。”搞得当年偷鸡的知青不好意思了。<br/></p>
知青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啊……当初牵涉到的因素是很多的……其实,我们的国家在许多问题前面,的确是没有经验的……
既然没有经验,那末在出台一项涉及全国上亿人的重大政策时就更应该谨小慎微,万一失败影响不可估量,仅凭领袖一时头脑发热想出来得办法绝对不是最好的办法,甚至不是好的办法。一句“没有经验”不足以为该负责任的人开脱罪责!
农村问题在中国不是60年的问题,而是五千年的问题。做为一个有着深厚农本位传统的国家,农村和农民向来都是国家构建和发展的基石,自然也是多数灾难和矛盾的最终受害者。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界政府,不能妥善解决农村问题总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div class="quote"><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T62</i>在2006-3-16 9:28: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嫖姚</i>在2006-3-16 5:11:00的发言:</b><br/><p>为什么是整整一代人被耽误了?就因为他们很幸运的出生在城市?要知道,在城乡发展的平秤上,农村可是整整被耽误了近60年。</p></div><p>  因为现在高中生都有凭本事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他们没有,于是现在提干便出现了82本这个坎,他们过不去,这本来不该出现的。</p><p>   耽误了60年有何依据吗?不是信口乱说吧?</p><p>  “相同情况在西方国家得不到妥善解决而引起社会动荡也多次发生。”</p><p>  能举出具体例子吗?</p><p>  “在那个人人讲奉献的年代,他们也为农村科普、扫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贡献了微薄的力量。他们也是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一代。如果他们不是抱着某种不幸的心态,他们本来可以做得更好。”</p><p>   好象他们都在做好事样的,呵呵,他们当年可没少做偷鸡摸狗的事情,前几年某地方电视上报道了一件事情,说是有个农民建了很大的养鸡场,请当年的知青吃鸡,说:“随你们怎么吃,没关系。”搞得当年偷鸡的知青不好意思了。<br/></p></div><p>你认为城乡的受教待遇是公平的吗?你对60年的说法有看法吗?改革开放前国家投入基础建设和工业体系建设的可支配税收农村占的比例是多少?这些投入农村得到了什么。开放后冲击世界市场的低廉中国产品靠的是低廉的农村劳动力。你不知道九十年代至今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是多少吧,而当地务工的民工的平均工资增长率是多少吧?你不知道人民币的高购买力的主要是靠低廉的农村生产的粮肉禽蔬支撑的吧? </p><p>&nbsp; </p><p>你了解二战后"婴儿暴炸"走入社会那一代人在60年代西方社会动荡的地位和作用吗?你需要了解的还有美国也出现类似情况。你不了解不等于没有发生。 </p><p>&nbsp; </p><p>正因为知青也干了不少偷鸡摸狗的事,我才说他们的贡献是微薄的。我也希望那些下乡的知青都是师范毕业的。</p><b></b></div><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eelek</i>在2006-3-17 3:12:00的发言:</b><br/>农村问题在中国不是60年的问题,而是五千年的问题。做为一个有着深厚农本位传统的国家,农村和农民向来都是国家构建和发展的基石,自然也是多数灾难和矛盾的最终受害者。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界政府,不能妥善解决农村问题总是没有好果子吃的</div><p>相比旧中国的农民,我更喜欢把他们看成国家倾斜发展政策的贡献者。</p>
<p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LINE-HEIGHT: 150%;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LINE-HEIGHT: 150%;">没有到过农村,是不知道农民的苦的。以前,我村里来了些知青,农民们都很尊重他们,不让他们干苦活,住着村里最好的房子,不是因为他们有背景,而是因为他们有文化。但是,很多知青吃不了苦,动不动就抓村里的鸡鸭,改善伙食。老百姓还是很宽容的,没什么讲他们。很多知青回忆了自己过去的苦日子,却没有想到过,在他们的身边,还有更苦却并不愚昧的农民们。<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LINE-HEIGHT: 150%;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LINE-HEIGHT: 150%;">现在,只有傻瓜和白痴愿意到农村去。哪怕作为一项累功资历,也没多少人愿意去。中国就是缺少象李昌平这种人,他们才是中国的真正的脊梁。<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p>
<p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不要指望代表们的几个提案,中央发发文件,广播电视喊喊几句,就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原是一项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现在却成了一项恩惠了。有时侯,我在想,中国人那里要去出国考察,只要在中国大地上转一圈就够了,从非洲到欧洲可以尽饱眼福。</span><span lang="EN-US"><p></p></span></p>
<p>切,如果愚蠢的政策的就结果就是既没有解决就业(作为一个发了家的农民,毛对现代经济理论一无所知,当大批青年没事干的时候,他唯一能想到的就是:种田。),相反,还在后来造就大批三无中老年人群:</p><p>一无技能(无能)</p><p>二无思想(无知)</p><p>三无财富(无产)</p><p>当然,他造成的社会问题却丢给邓先生。</p><p>换句话说,毛耽误的这一代人,这一批劳动力,无论是从科学文化,还是经验技能,都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p><p>在后来大举进入中国的外企之中,你能看几个这些人的身影?他们根本就不适应哪怕是最基本的劳动密集型经济的需要。</p>
<p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ahoma; mso-hansi-font-family: Tahoma; mso-bidi-font-family: Tahoma;">毛对现代经济理论一无所知,当大批青年没事干的时候,他唯一能想到的就是:种田。</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Tahoma;"><p></p></span></p><p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我太佩服您了。您还懂</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ahoma; mso-hansi-font-family: Tahoma; mso-bidi-font-family: Tahoma;">现代经济理论。怎么样,说说亚当·斯密还是科斯,或者向我们简要地讲解,您心目中的现代经济发展史。</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p></p></span></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萧婆</i>在2006-3-18 10:16:00的发言:</b><br/><p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ahoma; mso-hansi-font-family: Tahoma; mso-bidi-font-family: Tahoma;">毛对现代经济理论一无所知,当大批青年没事干的时候,他唯一能想到的就是:种田。</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Tahoma;"> <p></p></span></p><p></p><p></p><p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lef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我太佩服您了。您还懂</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ahoma; mso-hansi-font-family: Tahoma; mso-bidi-font-family: Tahoma;">现代经济理论。怎么样,说说亚当·斯密还是科斯,或者向我们简要地讲解,您心目中的现代经济发展史。</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p></p></span></p><p></p><p></p></div><p></p><p>OKOKOK。没问题,既然你谈到了亚当斯密,你是想谈他的古典劳动经济学理论呢?还是谈谈边际效益理论在实际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p><p>顺便说一句,亚当斯密的理论如今已经不是太适用了。</p>
原因之一是当时的核讹诈,当时作最坏的打算的,就是十大元帅也不能集中在一个城市的.而当时的青年下放到农村,保护他们也是一个目的.
<p><strong><font color="#0080c0" size="4">1968年12月22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人民日报》刊登了《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报道,希望广大知识青年和脱离劳动没有工作的城镇居民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去。由此,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一度震撼全国,轰动世界的红卫兵运动,以上山下乡的形式逐渐消失。<br/><br/>1969年是上山下乡运动最为波澜壮阔的一年,每座城市、每所学校、每条街道、每个家庭都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了这股大潮。全国八个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南京、武汉、成都、重庆的知青许多人被下放到了边远省份,如黑龙江、内蒙古、新疆、云南,全国知青大量的在本省农村插队,共有267万多知青投身其中。</font></strong></p><p><strong><font color="#0080c0" size="4"></font></strong></p><p><strong><font color="#0080c0" size="4">针对中国的五次核危机</font></strong></p><p><strong>第五次:1969年中国面临“外科手术核打击”</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1969年3月珍宝岛冲突爆发,苏联军方强硬派主张动用在远东地区的中程弹道导弹,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等重要目标实施“外科手术核打击”。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奉命在华盛顿紧急约见了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向他通报了苏联准备向中国实施核打击的意图,并征求美方的意见。尼克松在同他的高级官员紧急磋商后让一家不太起眼的报纸把这个消息捅了出去。</p><p style="TEXT-INDENT: 2em;">毛泽东听取了周恩来的汇报后,果断地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方针,全中国很快进入了“要准备打仗”的临战态势。另一方面,美国出于全球战略利益的考虑,用苏联已被破译的密码,发出向苏联本土134个城市、军事要点、交通枢纽、重工业基地进行准备核打击的总统指令。1969年10月15日7时许,柯西金向勃列日涅夫报告:中国的导弹基地已经进入临战状态,所有的地面导引站都已开通;美国已经明确表示中国的利益与他们有关,拟定了同我们进行核战的计划。勃列日涅夫不信,马上拨通驻美使馆电话,多勃雷宁向勃列日涅夫报告:如果中国遭到核打击,美国将认为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他们将首先参战。勃列日涅夫愤怒地喊道:“美国出卖了我们”。至于中国,这时也用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当量为2万吨-2.5万吨的原子弹进行实战性演习爆炸。随后,中国又先后进行了当量为2万吨-2.5万吨的地下原子弹裂变爆炸和轰炸机空投的当量约300万吨的氢弹热核爆炸。苏联十分清楚中国核爆炸的含意,其领导人出于多方面考虑,于10月20日在北京首开两国边界谈判。由珍宝岛事件引发的紧张对峙局势开始缓和。</p>
<p>我记得看过一个外交官的回忆文章,说他刚参加工作时有次中国反对苏联参加在阿尔及利亚举行的第二次亚非会议,理由是苏联传统上是个欧洲国家,政治中心什么的都在欧洲。他当时觉得这是很有道理的,可后来领导告诉他外交上的一些原则,凡是苏联赞成的我们就反对,凡是苏联反对的我们就赞成。</p><p>政治上的事情,只要决定做了总不愁没有借口。</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李德胜</i>在2006-3-18 16:01:00的发言:</b><br/>原因之一是当时的核讹诈,当时作最坏的打算的,就是十大元帅也不能集中在一个城市的.而当时的青年下放到农村,保护他们也是一个目的.</div><p></p>哦,这么说人家也达到了讹诈的目的。人家讹诈的目的就是阻止你的正常发展,结果你还就上了套。。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李德胜</i>在2006-3-18 16:01:00的发言:</b><br/>原因之一是当时的核讹诈,当时作最坏的打算的,就是十大元帅也不能集中在一个城市的.而当时的青年下放到农村,保护他们也是一个目的.</div><p>农村就不受核弹的威胁哦?白,,,,</p>
<p><strong><font color="#0080c0" size="4">"1968年12月22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人民日报》刊登了《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报道,希望广大知识青年和脱离劳动没有工作的城镇居民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去。由此,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一度震撼全国,轰动世界的红卫兵运动,以上山下乡的形式逐渐消失。"</font></strong></p><p><font color="#0080c0" size="4"><strong>  《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这个标题已说明问题了,由于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导致无法解决广大城市青年就业问题,那些知青在城里呆着也是吃闲饭,只能到农村去了。找出</strong><font color="#000000">核讹诈的理由是马后炮了,珍宝岛之战是69年。</font></font></p><p><font size="4">  正常的经济发展都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中国却出现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这种怪事,如果有人说这是进步,我只能这人够无耻。</font></p><p><strong><font color="#0080c0" size="4"><br/></font></strong></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size="1"><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bidi-font-size: 10.5pt;">那就说说,日本的企业是如何运用马科斯·韦伯的组织理论的。</span><span lang="EN-US" style="mso-bidi-font-size: 10.5pt;"><p></p></span></font></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T62</i>在2006-3-19 10:06:00的发言:</b><br/><p><strong><font color="#0080c0" size="4">"1968年12月22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人民日报》刊登了《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报道,希望广大知识青年和脱离劳动没有工作的城镇居民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去。由此,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一度震撼全国,轰动世界的红卫兵运动,以上山下乡的形式逐渐消失。"</font></strong></p><p><font color="#0080c0" size="4"><strong>  《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这个标题已说明问题了,由于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导致无法解决广大城市青年就业问题,那些知青在城里呆着也是吃闲饭,只能到农村去了。找出</strong><font color="#000000">核讹诈的理由是马后炮了,珍宝岛之战是69年。</font></font></p><p><font size="4">  正常的经济发展都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中国却出现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这种怪事,如果有人说这是进步,我只能这人够无耻。</font></p><p><strong><font color="#0080c0" size="4"><br/></font></strong></p></div><p>挑衅事件早就很严重了,已是忍无可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0.74平方公里的地方敢跟老毛子叫板,没有原来的准备行吗。美国敢往日本扔两原子弹,谁敢保证当时苏联领导人不敢冒险也用它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呢-毕竟在此之前新中国已有过四次核危机了。 </p><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4">珍宝岛事件始末</font></strong></p><p>&nbsp;&nbsp;&nbsp; 边界摩擦 </p><p>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苏边界谈判破裂后,苏联不断对中国进行武装挑衅,制造流血事件。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成为双方边界斗争的焦点之一。</p><p>  珍宝岛位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方一侧,原是中国一侧江岸的一部分,后因江水冲刷成为岛屿,面积0.74平方公里,枯水期和中国江岸相连,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准则,珍宝岛无可争议地属于中国,井一直处于中国黑龙江省虎林县管辖之下。从6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边防军拦阻中国边民进入珍宝岛,并制造了严重的边界纠纷。1968年冬,苏联对珍宝岛地区的武装挑衅活动更加肆无忌惮。从次年2月开始,只要中国人员一上岛,苏军就迅速出兵干涉,追击殴打。2月7日苏军还以冲锋枪向我巡逻队开枪射击。</p><p>  3月2日战斗</p><p>  1969年3月2日上午8时40分,黑龙汀省军区公司边防站派出两个巡逻组执行珍宝岛巡逻任务。公司边防站站长孙玉国带领的第一巡逻组上岛被苏军发现后,苏军出动装甲车2辆,卡车、指挥车各1辆,开进珍宝岛南端。70余名苏联边防军人下车后一反常态,荷枪实弹,分4路对中方巡逻队进行包围。我方向苏方提出警告,并主动向岛内后撤,苏军无视警告,摆开战斗队形,一部向我方进逼,另一部向侧翼穿插,企图合围。这时,我第二巡逻组拦住了苏军迂回分队。9时17分,苏军突然开枪,打死打伤我方巡逻人员6人。我方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迅速自卫还击,将伊万及其7人指挥小组消灭。苏军利用装甲车的火力压制中方巡逻分队,其中1辆侵入岛北端,企图从侧后攻击我军。我岸上掩护分队当即以猛烈火力击退了苏军装甲车,并登岛反击。</p><p>  经过1小时激战,我军予敌以歼灭性打击,共打死打伤苏边防军60余人(其中击毙31人),击毁装甲车、指挥车、卡车各1辆,击伤装甲车1辆。我边防部队牺牲17人、重伤11人、轻伤24人,另有1名通信员失踪。</p><p>  苏军不甘心失败,迅速增调部队,多次侵入珍宝岛以及岛西侧的中国河道。为了应付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按照上级指示,沈阳军区分散在各个支农点上的部队迅速收拢,在4天内进至指定地域,边进行战前思想政治动员,边进行战斗编组和临战训练。13日,工程兵分队在苏军车辆经常通过的珍宝岛西南侧江汉地区设置了小面积反坦克地雷场,反坦克炮兵隐蔽地进入前沿和纵深阵地。</p><p>  3月15日战斗</p><p>  3月15日凌晨,苏联边防军10余辆装甲车集结于珍宝岛对岸。3时许,苏军出动装甲车6辆掩护步兵30余人从北端侵入珍宝岛。我边防分队1个加强排立即抢占珍宝岛东南部的天然棱坎,与登岛苏军形成对峙。中方用广播向苏军提出严正警告,但苏军置之不理。8时零2分,苏军首先开火,并以6辆装甲车配合步兵发起第一次冲击。我边防分队随即还击。某部营长冷鹏飞命令步兵分队消灭敌装甲车上的步兵,同时带领火箭筒组由阵地前出,待苏军装甲车进至70米处时突然开火,一举击毁2辆。战斗至9时16分,苏军的第一次进攻被击退。</p><p>  我军利用战斗间隙,调整射击位置,加固工事。9时46分,苏军的地面炮兵和坦克,对我军岸边阵地和岛上分队进行猛烈射击。10时10分,苏军又出动6辆坦克和5辆装甲车,向珍宝岛接近。其中4辆坦克由岛南端窜入中国江汊,迂回到我侧后;另外2辆坦克和5辆装甲车由岛北端侵入,企图前后夹击。苏联江岸上的火炮和机枪火力同时封锁中国江汊,拦阻支援。我方根据苏军坦克从中国江汊登岛比较困难的情况,决定在珍宝岛西侧留置少数兵力监视和狙击,集中兵力和反坦克兵器,抗击正面之敌。同时命岸上的无后坐力炮分队攻击迂回的苏军坦克。苏军坦克遭打击后,改变行动路线,其中1辆闯入雷区,履带被炸断,随后被我炮兵击毁。战至12时25分,苏军第二次进攻被击退。我军共击毁敌坦克1辆、装甲车2辆,击伤坦克、装甲车各1辆,并给其步兵以很大<br/>杀伤。13时35分,苏军的纵深火炮、岸边坦克炮和其他火炮,在侦察校射飞机引导下,对我防御阵地和公司边防站进行大规模炮火覆盖。炮击正面达10公里,纵深约7公里,持续2小时。15时13分,苏军100余人,在10辆坦克和11辆装甲车的掩护下,发起了第三次进攻。苏军部分坦克、装<br/>——甲车在正面展开,担任火力掩护,其他部队分成两个梯队向我防御阵地轮番冲击,企图以优势兵力将我守岛分队挤走。我军采取以几个战斗小组围打1辆坦克或装甲车的战法,同时组织岸上步兵火力分割敌坦克与步兵,打乱其作战协同。15时30分许,我炮兵加入战斗,猛烈打击岛上的苏军坦克和装甲车,击毁击伤6辆。17时15分,苏军撤出珍宝岛。15日战斗激战9个多小时,我军顶住了苏军的6次炮火袭击和3次进攻,击毙敌上校边防总队长列昂诺夫以下60余人,打伤80余人,击毁击伤坦克、装甲车13辆,缴获军事装备一部。此次战斗,中国边防部队阵亡12人、伤27人。</p><p>  然而被炸断履带的1辆T—62型坦克留在中国江汉的冰面上,成为苏军入侵中国领土的铁证。因此,苏军千方百计想夺回这辆坦克,但是数次行动均告失败,仅将其弄沉。不久,我方将这辆坦克打捞上岸,并送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览。</p><p>  珍宝岛战斗中,我边防部队共击毁击伤苏联边防军坦克、装甲车17辆,击毁卡车、指挥车各1辆,毙伤200余人,缴获T—62型坦克1辆、各种枪31枝(挺)、弹药和军用物资一部。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1 19:06:27编辑过]
<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nbsp;&nbsp; taiyang2不是很精通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吗?我的问题你还没有回答呢.我已经等得不耐烦了.</font></strong>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萧婆</i>在2006-4-2 11:29:00的发言:</b><br/><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nbsp;&nbsp; taiyang2不是很精通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吗?我的问题你还没有回答呢.我已经等得不耐烦了.</font></strong></div><p></p><p>没有办法,坛子太多,赶场子,耽误了您,希望您原谅小人一回。</p><p>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谈不上精通,不过略知一二,聊以混坛子用。不成大器,不成大器。</p><p>不过我向上找了半天,没见你问我什么啊?</p><p>要说知青问题哦?哦,这是典型的转移社会矛盾的手法,典型的前人挖坑后人遭殃。出于个人意志,利用整个国家处于初创时期,没有形成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之际,利用独大的个人权力用拙劣的行政手法硬性割断了整个社会劳动力的培养,使用与储备与持续性发展。是为一大过。</p><p>我用最通俗的话对你解释了,你明白了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