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谟院士:站在雷达研制的前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14:41:44
一身朴素的衣装,满头规整的银发,精神矍铄快言快语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面对我校学术交流中心挤挤攘攘的听讲者,没有过多的客套,一步跨上讲台,开始分析起“雷达发展的趋势”。 <div align="left"></div><div align="left"> <strong> 雷达,一个国家电子工业的标志</strong></div><div align="left">  身为我国雷达工程专家,王小谟院士非常明确地指出:雷达,这个于1935年诞生在英国的探测器,长期以来包括现在也一直是一个国家电子工业的标志。</div><div align="left">  我国从1954年开始成功研制出了中程警戒雷达,历经数十年的艰辛努力,目前我国雷达研制已经涵盖了低空、超低空、高空、三座标、预警等种类齐全的雷达系统。而某型雷达获得2005年国家一等奖,则标志着我国地面雷达已经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div><div align="left">  “我国总体水平滞后国际5到10年,部分与国际同步。”王院士寄望在座青年,“希望在座各位为我国雷达贡献力量,把这5到10年的差距缩小、消灭,与国际同步。”</div><div align="left">  未来雷达发展趋势是什么?王院士自有答案。“雷达已经是一个情报链中的一环,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雷达不再孤军作战。”王院士用了《三国演义》中的开篇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多功能雷达系统将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div><div align="left">  而随着能高温工作、具备高抗辐射、频率更高、功率更大、处理速度更快的第三代半导体的出现,雷达研制出现了“数字前移、结构开放”的趋势,“专门工艺减少,研究重点不断调整,修改和更新周期更加快速,”王院士总结道,“雷达像其它产品一样,会有更多参与者,更新换代加快,希望大家参与进来。”</div><div align="left">  <strong>争口气,研制出了“我们自己的预警机”</strong></div><div align="left">  日前,国家正式向全世界公布了我国自主研制的预警飞机,由此结束了我国没有预警机的历史。但国产预警机研制的背后,是一段国人奋发图强的历史。</div><div align="left">  曾经,我国派出专家组远赴以色列,准备购买某型飞机,“但那款飞机技术极为简单”,王院士回忆说,“以色列还不卖。”回国后,王院士下了定语,老外越不卖,我们越要做出来!</div><div align="left">  当时某中央领导鼓励专家们,“我们一定要争口气,研制出来后请美国总统来看看我们自己的预警飞机。”</div><div align="left">  “在与航空设计师无数次面红耳赤的争吵后”,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的预警机<font size="7">,“在目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预警机,这一点是当之无愧的。”</font></div><div align="left">  更具有突破意义的是,我国雷达研制已经从仿制型科研向自主型科研转变,“自主创新是必须的。”王院士对这一点看得很重。</div><div align="left">  <strong>隐形飞机不是万能的</strong></div><div align="left">  一段时间,人们从电影里看到隐形飞机驰骋在天空如入无人之境,雷达似乎对它无能为力,隐形飞机赚取了大把大把的赞誉,似乎成了无法克制的战争法宝。但王院士一语道出了它的真实面貌,“隐形飞机也有很多弱点。”</div><div align="left"> “隐形飞机是雷达系统长期研究的对象之一,”王院士揭密说,“不要把隐身材料看得很神秘,比如典型的隐形飞机F117,它也有致命的弱点,最大的特点是镜面集中反射,反射很大,利用组网雷达就可在不同方位检测出来。还有,国外的寂寞哨兵雷达对隐身就看得很清楚。”</div><div align="left">“任何东西都是有很多弱点的,”王院士意味深长地说,“对付隐身目标,我们还是有一定把握的。”</div><div align="left">  <strong>电子科大要综合学科优势,变成“电子强国”</strong></div><div align="left">  王院士对我校的学科实力是比较欣赏的,“电子科技大学是在电子系统非常全面的学校,有关各方面的力量较强,在争取成为‘211’大学时就因为具有相关综合力量而胜出。”</div><div align="left">“成电还应该加强在微波方面的研究,而不仅是在毫米波方面。”王院士建议,“搞微波是你们学校非常强的一方面,而且微波领域多,搞好了可以一枝独秀,况且整个电子行业非常需要这方面的人才。”</div><div align="left">“希望将现有优势学科综合结合,变成‘电子强国’。”王院士有着更高的期待。</div><div align="left">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院士也对我校学子提出了殷切希望,“虽然学电子很辛苦,希望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既然干了这一行,就要坚持努力下去,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div><div align="left"></div><div align="left"></div><div align="left">  王小谟,上海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工程专家。</div><div align="left">他于1961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雷达技术,历任电子部第三十八研究所总工程师、所长,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1995年5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电子科学研究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div><div align="left">  几十年来,他一直在科研第一线从事雷达设计研制工作,他设计研制了多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雷达,尤其在三坐标雷达和低空雷达方面卓有建树,为国家创造出较大的经济效益,为军事电子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60年代创造性提出脉内扫描方法,使雷达系统大大简化。20世纪 70年代担任JY- 8 雷达主设计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自动化引导雷达。20世纪80年代主持设计的JY-9雷达,具有较好的低空性能,在国外的演习和综合评分中名列前茅,获得了国内外多部订货,是国际上优秀低空雷达。他亲自主持的项目分别于1985年和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部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 </div>一身朴素的衣装,满头规整的银发,精神矍铄快言快语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面对我校学术交流中心挤挤攘攘的听讲者,没有过多的客套,一步跨上讲台,开始分析起“雷达发展的趋势”。 <div align="left"></div><div align="left"> <strong> 雷达,一个国家电子工业的标志</strong></div><div align="left">  身为我国雷达工程专家,王小谟院士非常明确地指出:雷达,这个于1935年诞生在英国的探测器,长期以来包括现在也一直是一个国家电子工业的标志。</div><div align="left">  我国从1954年开始成功研制出了中程警戒雷达,历经数十年的艰辛努力,目前我国雷达研制已经涵盖了低空、超低空、高空、三座标、预警等种类齐全的雷达系统。而某型雷达获得2005年国家一等奖,则标志着我国地面雷达已经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div><div align="left">  “我国总体水平滞后国际5到10年,部分与国际同步。”王院士寄望在座青年,“希望在座各位为我国雷达贡献力量,把这5到10年的差距缩小、消灭,与国际同步。”</div><div align="left">  未来雷达发展趋势是什么?王院士自有答案。“雷达已经是一个情报链中的一环,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雷达不再孤军作战。”王院士用了《三国演义》中的开篇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多功能雷达系统将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div><div align="left">  而随着能高温工作、具备高抗辐射、频率更高、功率更大、处理速度更快的第三代半导体的出现,雷达研制出现了“数字前移、结构开放”的趋势,“专门工艺减少,研究重点不断调整,修改和更新周期更加快速,”王院士总结道,“雷达像其它产品一样,会有更多参与者,更新换代加快,希望大家参与进来。”</div><div align="left">  <strong>争口气,研制出了“我们自己的预警机”</strong></div><div align="left">  日前,国家正式向全世界公布了我国自主研制的预警飞机,由此结束了我国没有预警机的历史。但国产预警机研制的背后,是一段国人奋发图强的历史。</div><div align="left">  曾经,我国派出专家组远赴以色列,准备购买某型飞机,“但那款飞机技术极为简单”,王院士回忆说,“以色列还不卖。”回国后,王院士下了定语,老外越不卖,我们越要做出来!</div><div align="left">  当时某中央领导鼓励专家们,“我们一定要争口气,研制出来后请美国总统来看看我们自己的预警飞机。”</div><div align="left">  “在与航空设计师无数次面红耳赤的争吵后”,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的预警机<font size="7">,“在目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预警机,这一点是当之无愧的。”</font></div><div align="left">  更具有突破意义的是,我国雷达研制已经从仿制型科研向自主型科研转变,“自主创新是必须的。”王院士对这一点看得很重。</div><div align="left">  <strong>隐形飞机不是万能的</strong></div><div align="left">  一段时间,人们从电影里看到隐形飞机驰骋在天空如入无人之境,雷达似乎对它无能为力,隐形飞机赚取了大把大把的赞誉,似乎成了无法克制的战争法宝。但王院士一语道出了它的真实面貌,“隐形飞机也有很多弱点。”</div><div align="left"> “隐形飞机是雷达系统长期研究的对象之一,”王院士揭密说,“不要把隐身材料看得很神秘,比如典型的隐形飞机F117,它也有致命的弱点,最大的特点是镜面集中反射,反射很大,利用组网雷达就可在不同方位检测出来。还有,国外的寂寞哨兵雷达对隐身就看得很清楚。”</div><div align="left">“任何东西都是有很多弱点的,”王院士意味深长地说,“对付隐身目标,我们还是有一定把握的。”</div><div align="left">  <strong>电子科大要综合学科优势,变成“电子强国”</strong></div><div align="left">  王院士对我校的学科实力是比较欣赏的,“电子科技大学是在电子系统非常全面的学校,有关各方面的力量较强,在争取成为‘211’大学时就因为具有相关综合力量而胜出。”</div><div align="left">“成电还应该加强在微波方面的研究,而不仅是在毫米波方面。”王院士建议,“搞微波是你们学校非常强的一方面,而且微波领域多,搞好了可以一枝独秀,况且整个电子行业非常需要这方面的人才。”</div><div align="left">“希望将现有优势学科综合结合,变成‘电子强国’。”王院士有着更高的期待。</div><div align="left">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院士也对我校学子提出了殷切希望,“虽然学电子很辛苦,希望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既然干了这一行,就要坚持努力下去,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div><div align="left"></div><div align="left"></div><div align="left">  王小谟,上海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工程专家。</div><div align="left">他于1961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雷达技术,历任电子部第三十八研究所总工程师、所长,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1995年5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电子科学研究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div><div align="left">  几十年来,他一直在科研第一线从事雷达设计研制工作,他设计研制了多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雷达,尤其在三坐标雷达和低空雷达方面卓有建树,为国家创造出较大的经济效益,为军事电子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60年代创造性提出脉内扫描方法,使雷达系统大大简化。20世纪 70年代担任JY- 8 雷达主设计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自动化引导雷达。20世纪80年代主持设计的JY-9雷达,具有较好的低空性能,在国外的演习和综合评分中名列前茅,获得了国内外多部订货,是国际上优秀低空雷达。他亲自主持的项目分别于1985年和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部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 </div>
<p><font size="7">“在目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预警机,这一点是当之无愧的。”</font>好好!甚好甚慰!</p>
估计说的是有源相控阵雷达吧
中国人的智慧是无庸质疑的.但如果能给他们更好的支持,我相信他们能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