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何對中國加入“伽利略”計劃心存不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7:18:58
<p>亚洲时报<br/>撰文 Federico Bordonaro&nbsp;&nbsp; <br/>2006/02/09, 週四</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歐盟一直聲稱歐洲的“伽利略”計劃是基於民用的、完全不受軍方控制,但不容否認的是,中國參與該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將大大提升其軍事能力。這便是美國對中國染指“伽利略”計劃心存不滿的最重要原因。</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去年12月28日,首顆“伽利略” 實驗衛星在哈薩克境內的拜科努爾(Baikonur)航太發射場發射升空。這顆被命名為“Giove-A”的衛星將用於測試由國際電信聯盟(ITU)批准 “伽利略”定位系統使用的通訊頻率,並在軌道上進行多項信號測試。該衛星的發射被認為是“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所有30顆衛星升空準備工作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p><p>&nbsp;&nbsp;&nbsp;&nbsp; “伽利略”計劃是一種中高度圓軌道(MEO)衛星定位方案。“伽利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建立將於 2007年底之前完成,2008年投入使用,總共發射30顆衛星,其中27顆衛星為工作衛星,3顆為候補衛星。衛星高度為23,616公里,位於3個與赤道平面呈56度傾角的軌道平面內。該系統除了30顆中高度圓軌道衛星外,還有2個地面控制中心。名為“Giove B”的第二顆試驗衛星將在今年春天發射;在軌鑒定(in-orbit validation)階段中,將發射總共4顆應用衛星。2008年,“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正式運行。</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目前,世界上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只有美國的GPS與還未全部投入運營的俄羅斯GLONASS全球定位系統衛星。付諸正式使用後,“伽利略”系統可與GPS及GLONASS 相容,將提供一種更為先進的衛星導航服務:它可以發送即時的高精度定位資訊,這是現有的衛星導航系統所沒有的,同時“伽利略”系統能夠保證在許多特殊情況下提供服務,如果失敗也能在幾秒鐘內通知客戶。在火車開行、轎車駕駛、飛機降落等安全至關重要的場合中,這種技術無疑是最佳選擇。</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GPS 系統雖為軍民兩用,並向全球免費開放,但美國卻只為自己提供高精度定位信號,對其他用戶則是低精度信號,並可能隨時被華盛頓以“軍事”原因而切斷。為擺脫對GPS系統的依賴,打破美國對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產業的壟斷,歐洲國家決心研發一套獨立的民用定位系統;中國和以色列隨後也加入了該計劃。</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相比於目前全球使用廣泛的美國GPS系統,“伽利略”系統確定物體的精確度要高出10倍。這也就意味著,中國的巡航導彈、彈道導彈、戰鬥機和軍艦等軍事武器的導航和目標鎖定將變得更加精確。想到這裏,人們不禁要問,歐盟對中國的武器禁運是否還有任何實際意義?中國-歐盟的戰略關係又將如何影響世界格局?</p><p>&nbsp;&nbsp;&nbsp;&nbsp;&nbsp; “伽利略”是個民用定位系統,而且歐盟一再向美國承諾不會用於軍事目的。美國依然對該項目抱有懷疑,其實也並非無中生有。看看美國當初得知歐洲擬發展衛星導航系統時的反應,就可以估計到“伽利略”的戰略潛力。2001年12月1日,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卿保羅•沃爾福威茨(Paul Wolfowitz)曾專門致函歐盟成員國國防部長,稱美國擔心“伽利略”系統的頻譜會干擾美國GPS的軍用信號,進而影響北約(NATO)未來的行動。</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美國方面相信,歐盟的“伽利略”計劃將使美國在軍事行動中不能完全切斷敵方的衛星信號。同時,這位國防部副部長還表示,使用“伽利略”公共規範服務(Public Regulated Service)的用戶可能會接受到GPS的軍事信號,並批評歐盟委員會沒能認真評估“伽利略”計劃將帶來的安全衝擊。</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02 年1月,“伽利略”計劃的發言人向外界宣佈,該專案迫於美國壓力而擱淺。同年3月,在多方努力下,歐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和歐盟成員國同意向“伽利略”計劃撥款。當其時正值華盛頓與歐洲在進攻伊拉克問題上鬧得不可開交,因此美國施壓非但沒有奏效,反而進一步激怒了反對攻伊的法國、德國等歐盟國家。2003年3月20日,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更促使歐盟加速去研發一組不受美國控制的定位系統。2003年5月,歐盟宣佈開始實施“伽利略”計劃。同年9月,受惠于不斷升溫的雙邊關係,中國接受歐盟邀請,成為“伽利略”計劃的合作夥伴,並承諾在隨後幾年內投資2.59 億美元。</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對於“伽利略”計劃,美國目前有著兩方面的擔心:1、跨大西洋安全體系同時存在兩個衛星定位系統會否出現故障,或者毫無意義的功能重疊?2、如何應對中國的加入?</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美國的憂慮,歐盟自然能夠體會。在美國的遊說下,英國和德國表示,將不會允許“伽利略”計劃應用在軍事領域。經過4個月的談判,歐盟與美國於2004年6月 26日就GPS同“伽利略”計劃的相容問題達成一致,同意兩個衛星定位系統採用相互相容的操作標準。雖然強調了“伽利略”計劃的商業價值,該協議並未對其可能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做出限制。</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國加入歐盟的太空專案,其動機也不難理解:在今日的戰略環境下,太空已成為國際競爭的新戰場。由Colin S. Gray和G. R. Sloan編撰的《地緣政治學:地理學及戰略》(Geopolitics: Geography and Strategy)說:“伊拉克1990年入侵科威特時,聯軍的第一個部署不是在空中、海上或陸地上,而是由大氣層之外的衛星軌道上。”</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那場戰爭中,美軍首次以其精確制導上演“百步穿楊”,更讓世人為之咋舌。也就是此時,人們才明白,日新月異的太空技術重新演繹了“空中力量”的概念。近來,《國際先驅論壇》明確表示:“‘伽利略’計劃將提高作戰部隊的協同作戰效率,但同時也提高了武器導航系統的精確度。”</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當全面運行後,“伽利略”定位系統被應用至軍事領域也並非難事。歐盟和美國早已意識到,這套系統的不少民用功能可以使用在軍事上;中國也深諳此理。在安裝信號接受設備後,炸彈的攻擊準確度就能大幅度提高;這最大的功臣,就是“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無怪乎,臺灣和美國對中國加入“伽利略”計劃非常緊張,它們擔心這將嚴重危及台海局勢。</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日益變化的地緣政治環境下,歐美對華實施十多年的武器禁運一直是最熱門的話題。歐美官員在是否應該解禁問題上爭吵不休。不過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是:武器禁運早已沒有當年的意義了。這不僅是因為法國政府熱切希望解除武器禁運,更因為以下三個原因:</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首先,歐洲強調“伽利略”計劃的民用特點是出於兩點考慮。1、外交上,它不得不認真應對美國的憂慮;2、若強調該計劃的軍事性,將得不到歐洲人們的支持,因而很難獲取各成員國政府的財力支持。毋庸置疑,中國的下一代巡航導彈必定能利用“伽利略”增強戰鬥力。</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再說,<font color="#ff0033">對技術不斷進步的中國來講,諸如“戰場數位化”、“反衛星武器”、“網路戰爭”和“太空戰略”等概念不再是時尚的外來詞,而是已貫徹到中國的戰略方針中</font>。</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最後,雖然歐洲對中國存有戒心,在跨大西洋安全問題上常與美國惺惺相惜,但歐盟-中國戰略關係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種雙邊關係對世界格局的影響,首當其衝就是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勢力將得到加強。</p><p>作者Federico Bordonaro是力量與利益新聞報導(Power and Interest News Report)的高級分析師。</p><p>亚洲时报<br/>撰文 Federico Bordonaro&nbsp;&nbsp; <br/>2006/02/09, 週四</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歐盟一直聲稱歐洲的“伽利略”計劃是基於民用的、完全不受軍方控制,但不容否認的是,中國參與該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將大大提升其軍事能力。這便是美國對中國染指“伽利略”計劃心存不滿的最重要原因。</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去年12月28日,首顆“伽利略” 實驗衛星在哈薩克境內的拜科努爾(Baikonur)航太發射場發射升空。這顆被命名為“Giove-A”的衛星將用於測試由國際電信聯盟(ITU)批准 “伽利略”定位系統使用的通訊頻率,並在軌道上進行多項信號測試。該衛星的發射被認為是“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所有30顆衛星升空準備工作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p><p>&nbsp;&nbsp;&nbsp;&nbsp; “伽利略”計劃是一種中高度圓軌道(MEO)衛星定位方案。“伽利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建立將於 2007年底之前完成,2008年投入使用,總共發射30顆衛星,其中27顆衛星為工作衛星,3顆為候補衛星。衛星高度為23,616公里,位於3個與赤道平面呈56度傾角的軌道平面內。該系統除了30顆中高度圓軌道衛星外,還有2個地面控制中心。名為“Giove B”的第二顆試驗衛星將在今年春天發射;在軌鑒定(in-orbit validation)階段中,將發射總共4顆應用衛星。2008年,“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正式運行。</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目前,世界上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只有美國的GPS與還未全部投入運營的俄羅斯GLONASS全球定位系統衛星。付諸正式使用後,“伽利略”系統可與GPS及GLONASS 相容,將提供一種更為先進的衛星導航服務:它可以發送即時的高精度定位資訊,這是現有的衛星導航系統所沒有的,同時“伽利略”系統能夠保證在許多特殊情況下提供服務,如果失敗也能在幾秒鐘內通知客戶。在火車開行、轎車駕駛、飛機降落等安全至關重要的場合中,這種技術無疑是最佳選擇。</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GPS 系統雖為軍民兩用,並向全球免費開放,但美國卻只為自己提供高精度定位信號,對其他用戶則是低精度信號,並可能隨時被華盛頓以“軍事”原因而切斷。為擺脫對GPS系統的依賴,打破美國對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產業的壟斷,歐洲國家決心研發一套獨立的民用定位系統;中國和以色列隨後也加入了該計劃。</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相比於目前全球使用廣泛的美國GPS系統,“伽利略”系統確定物體的精確度要高出10倍。這也就意味著,中國的巡航導彈、彈道導彈、戰鬥機和軍艦等軍事武器的導航和目標鎖定將變得更加精確。想到這裏,人們不禁要問,歐盟對中國的武器禁運是否還有任何實際意義?中國-歐盟的戰略關係又將如何影響世界格局?</p><p>&nbsp;&nbsp;&nbsp;&nbsp;&nbsp; “伽利略”是個民用定位系統,而且歐盟一再向美國承諾不會用於軍事目的。美國依然對該項目抱有懷疑,其實也並非無中生有。看看美國當初得知歐洲擬發展衛星導航系統時的反應,就可以估計到“伽利略”的戰略潛力。2001年12月1日,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卿保羅•沃爾福威茨(Paul Wolfowitz)曾專門致函歐盟成員國國防部長,稱美國擔心“伽利略”系統的頻譜會干擾美國GPS的軍用信號,進而影響北約(NATO)未來的行動。</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美國方面相信,歐盟的“伽利略”計劃將使美國在軍事行動中不能完全切斷敵方的衛星信號。同時,這位國防部副部長還表示,使用“伽利略”公共規範服務(Public Regulated Service)的用戶可能會接受到GPS的軍事信號,並批評歐盟委員會沒能認真評估“伽利略”計劃將帶來的安全衝擊。</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02 年1月,“伽利略”計劃的發言人向外界宣佈,該專案迫於美國壓力而擱淺。同年3月,在多方努力下,歐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和歐盟成員國同意向“伽利略”計劃撥款。當其時正值華盛頓與歐洲在進攻伊拉克問題上鬧得不可開交,因此美國施壓非但沒有奏效,反而進一步激怒了反對攻伊的法國、德國等歐盟國家。2003年3月20日,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更促使歐盟加速去研發一組不受美國控制的定位系統。2003年5月,歐盟宣佈開始實施“伽利略”計劃。同年9月,受惠于不斷升溫的雙邊關係,中國接受歐盟邀請,成為“伽利略”計劃的合作夥伴,並承諾在隨後幾年內投資2.59 億美元。</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對於“伽利略”計劃,美國目前有著兩方面的擔心:1、跨大西洋安全體系同時存在兩個衛星定位系統會否出現故障,或者毫無意義的功能重疊?2、如何應對中國的加入?</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美國的憂慮,歐盟自然能夠體會。在美國的遊說下,英國和德國表示,將不會允許“伽利略”計劃應用在軍事領域。經過4個月的談判,歐盟與美國於2004年6月 26日就GPS同“伽利略”計劃的相容問題達成一致,同意兩個衛星定位系統採用相互相容的操作標準。雖然強調了“伽利略”計劃的商業價值,該協議並未對其可能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做出限制。</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國加入歐盟的太空專案,其動機也不難理解:在今日的戰略環境下,太空已成為國際競爭的新戰場。由Colin S. Gray和G. R. Sloan編撰的《地緣政治學:地理學及戰略》(Geopolitics: Geography and Strategy)說:“伊拉克1990年入侵科威特時,聯軍的第一個部署不是在空中、海上或陸地上,而是由大氣層之外的衛星軌道上。”</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那場戰爭中,美軍首次以其精確制導上演“百步穿楊”,更讓世人為之咋舌。也就是此時,人們才明白,日新月異的太空技術重新演繹了“空中力量”的概念。近來,《國際先驅論壇》明確表示:“‘伽利略’計劃將提高作戰部隊的協同作戰效率,但同時也提高了武器導航系統的精確度。”</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當全面運行後,“伽利略”定位系統被應用至軍事領域也並非難事。歐盟和美國早已意識到,這套系統的不少民用功能可以使用在軍事上;中國也深諳此理。在安裝信號接受設備後,炸彈的攻擊準確度就能大幅度提高;這最大的功臣,就是“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無怪乎,臺灣和美國對中國加入“伽利略”計劃非常緊張,它們擔心這將嚴重危及台海局勢。</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日益變化的地緣政治環境下,歐美對華實施十多年的武器禁運一直是最熱門的話題。歐美官員在是否應該解禁問題上爭吵不休。不過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是:武器禁運早已沒有當年的意義了。這不僅是因為法國政府熱切希望解除武器禁運,更因為以下三個原因:</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首先,歐洲強調“伽利略”計劃的民用特點是出於兩點考慮。1、外交上,它不得不認真應對美國的憂慮;2、若強調該計劃的軍事性,將得不到歐洲人們的支持,因而很難獲取各成員國政府的財力支持。毋庸置疑,中國的下一代巡航導彈必定能利用“伽利略”增強戰鬥力。</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再說,<font color="#ff0033">對技術不斷進步的中國來講,諸如“戰場數位化”、“反衛星武器”、“網路戰爭”和“太空戰略”等概念不再是時尚的外來詞,而是已貫徹到中國的戰略方針中</font>。</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最後,雖然歐洲對中國存有戒心,在跨大西洋安全問題上常與美國惺惺相惜,但歐盟-中國戰略關係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種雙邊關係對世界格局的影響,首當其衝就是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勢力將得到加強。</p><p>作者Federico Bordonaro是力量與利益新聞報導(Power and Interest News Report)的高級分析師。</p>
这个问题还用讨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