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片:何时还原真实的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21:17:48
 中国军片:何时还原真实的战争



   这几年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军事实力也大大增强,那些军队或地方的影视工作者也没闲着,大批动用部队人员装备,拍出了一部部所谓的新时期战争片,从《新四军》到《八路军》,从《历史的天空》到《亮剑》,看起来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广大的观众似乎并不买帐,随便去哪个论坛转转,谈起中国军片,都是骂声一片,其实骂得并不冤枉,中国军片有着不可避免的制度缺陷,那就是假大空。



   所谓假,就是给人感觉不真实,无论是情节还是场面,都给人一种做戏的感觉。比起引起巨大轰动的《兄弟连》来说,中国军片忽视了军事影片最大的一个要点:还原真实的战争。



   中国军片往往把视角放得很大,喜欢拍一些全景式的影片,注重对军事事件的宏观表现,着重表现领袖人物在战争中的思考与行动,因此,这类影视作品形成了新的模式化倾向,而且同一个题材不断重拍,最终给人的感觉是大同小异。如电影有《大决战》,又拍电视剧《中国命运的决战》,电影拍了《大转折》,同一题材电视剧中则有《千里挺进大别山》、《大进攻序曲》;电影《大进军》中的主要事件,都在电视剧中表现过,如《解放云南》、《解放重庆》、《最后一个冬天》、《湖南和平起义》;反映《长征》的影视作品更是雷同重复,电影有《长征》、《四渡赤水》、《金沙水拍》、《彝海结盟》,电视剧则有《长征》、《历史的选择》、《遵义会议》、《大渡桥横铁索寒》。



   在这类影视作品中,由于始终把镜头对准领袖人物的决策过程,所以战场上士兵们的切身感受就被推入到背景的位置,即使偶有涉及,也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所以,这样的影片,看不到对战场恐怖气氛的渲染,看不到士兵们所体味到的战场实感,而只有领袖人物胸有成竹的乐观主义精神,每每前方一场血战,换来的总是领袖人物的开怀大笑,宏观上的胜利,掩盖了一线士兵所亲身体验到的战争的残酷。电影中仍强调的司令部的真实,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士兵的视角,所以,没有那种残酷的战争场面,就难以给观众一种深刻的经历感,观众始终以局外人的眼光观看着战士们的行动,从而导致这类影片在感情上与观众的疏远。



   战争就是战争,战争就是残酷的,血腥的,而中国导演却在刻意的回避这些东西,《拯救大兵瑞恩》的亮点在哪里,就是在一开始那一段残酷而血腥的登陆场面,这种场面,我们在哪一部国产电影中见过?单单从特效来说,西方的炮击场面往往都是泥土与石块横飞,伴随着摄像机的抖动,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中国影片呢,四处是白烟,廉价的炸点把战场上那种残酷的场面全部毁掉了,满山的爆炸(还是很火焰那种),都不知道究竟是炮火还是手榴弹还是地雷还是空袭造成的,飞机还没飞过地上就爆了,一味的爆。导演啊,不是TNT用得越多就可以越接近史匹堡的水平啊。战术在画面上表达不出,基本只能靠那几个“指点江山"的领导为我们来解释战局。



   再比如说战争中的兽性问题,我们一般情况下,总是把它视着隶属于敌人阵营的一种特质,多少年来,表现敌人兽性,成为塑造敌人的一种通用的模式。后来随着电影题材与内容的拓展,我们的电影稍有突破,在表现敌人的兽性的同时,也抽空描写一下敌人的人性,似乎这样一来,就可以延展战争片的深度。应该说,人性因素的加盟,还是使中国电影中的战争片类型有了一些突破,然而这种突破是非常有限的,它只是在原来非人化的敌人形象中,注入一点人性的光辉,最终结果反而冲淡了战争的严酷性,连兽性都在电影中视而不见,这样的影片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帮具有人性的敌对双方在银幕上打得你死我活,观众反而不明白,为什么两帮人这么具有人性,却又要浴血奋战呢?


  

   相信大家对《兄弟连》中美军杀战俘的情结记忆忧新,美国导演并没有回避这些真正发生在战场上的历史,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电影里,对这样的表现只会噤若寒蝉。《晚钟》中面对一群兽性的日军士兵,竭力表现中国军人的仁义、善良、克制与容忍,憋得人难受,为什么不能表现中国人爆发一下战场环境下的野性与兽性,把鬼子杀个光呢?冯小宁的《紫日》中,最后中俄士兵冲进已经投降的日本兵中,进行报复,虽然有一点兽性的意思,但是,日本兵已经投降了啊,看了总叫人不舒服。姜文的《鬼子来了》中叫人别扭的地方,就是那个国民党军官一副克制的神情,严加惩罚杀日本战俘的中国老百姓。而实际上,这一段只不过是姜文图解他的那一套理论的需要。


       其实,据资料记载,被毛泽东称为“中国近代最勇敢及最善战的将军”的孙立人对于日军俘虏一律杀无赦,曾经在盟军中引起大哗,认为会造成日军的反抗,实际上,孙立人军队所到之处,日本兵望风披靡。在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几十万德军战俘被发配到西伯利亚,最后回到德国的不过几千人,再看看斯大林下令不得接受绞死卓娅的德军投降的残酷的命令,我们都可以看到,美苏在二战中,都有对德军战俘的虐杀行为,在电影中也作了大胆的表现,你可以说这是兽性,但是,这样的影片就是写出了战争的真正的本质的东西,而且也有勇气写出这种残酷的一面。想想中国电影,我们总是回避战争中可能出现的兽性,总是把自己打扮成充满理智、仁义的一群,无形中,战争中深度被削弱了,这造成我们的战争片充满着虚假,远离了战争下真正的人的状态。


   最近新出这一部《太行山上》总算踏入了这个禁区,不过当然是那个俘虏先杀害我们人员在先,我们才有唐璜的借口去杀,不过只表现了杀了一个俘虏,如果能表现把剩下都杀掉,这片的内涵就会更加深刻。后来朱德问“抓到多少俘虏"“一个也没有",脑袋灵活的都想到发生过什么了吧。但《太行山上》仍然是问题多多,领导讲话时背景音乐响起(特别革命的那种),群众点头道是,然后拍手。这种纯教化的情节在现代社会不但起不了教育作用,反而破坏了影片的整体水平,让观众感到反感,而且虽然对部分国民党官兵的抗战有了积极描写,但大部分国民党高官没一个会打仗,没有一个战术是正确的,而八路军没有错误的战术,没有任何败仗。国民党总是不合作,到最后破坏统一战线的总是他们。当然了,成王败寇嘛,谁让国民党最后失败了呢?


   中国影视作品要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在战壕真实上开拓新的领域,真实地表现出军人们如何面对战争中最狰狞、最可怕的核心部位。而这种表现中,我们还将面临着诸如怎样表现军人的恐怖感受、军人的生命价值、以及战场上的消极情绪等等难题,这些方面很多还是我们军事题材影片中的一个禁区所在。而《兄弟连》中却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成功表现,不仅没有削弱剧中人物的英雄气质,反而给人以一种强烈的震撼力。可见,我们的这种禁区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这应该是《兄弟连》对中国军事题材影片最有价值的启迪吧。中国军片:何时还原真实的战争



   这几年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军事实力也大大增强,那些军队或地方的影视工作者也没闲着,大批动用部队人员装备,拍出了一部部所谓的新时期战争片,从《新四军》到《八路军》,从《历史的天空》到《亮剑》,看起来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广大的观众似乎并不买帐,随便去哪个论坛转转,谈起中国军片,都是骂声一片,其实骂得并不冤枉,中国军片有着不可避免的制度缺陷,那就是假大空。



   所谓假,就是给人感觉不真实,无论是情节还是场面,都给人一种做戏的感觉。比起引起巨大轰动的《兄弟连》来说,中国军片忽视了军事影片最大的一个要点:还原真实的战争。



   中国军片往往把视角放得很大,喜欢拍一些全景式的影片,注重对军事事件的宏观表现,着重表现领袖人物在战争中的思考与行动,因此,这类影视作品形成了新的模式化倾向,而且同一个题材不断重拍,最终给人的感觉是大同小异。如电影有《大决战》,又拍电视剧《中国命运的决战》,电影拍了《大转折》,同一题材电视剧中则有《千里挺进大别山》、《大进攻序曲》;电影《大进军》中的主要事件,都在电视剧中表现过,如《解放云南》、《解放重庆》、《最后一个冬天》、《湖南和平起义》;反映《长征》的影视作品更是雷同重复,电影有《长征》、《四渡赤水》、《金沙水拍》、《彝海结盟》,电视剧则有《长征》、《历史的选择》、《遵义会议》、《大渡桥横铁索寒》。



   在这类影视作品中,由于始终把镜头对准领袖人物的决策过程,所以战场上士兵们的切身感受就被推入到背景的位置,即使偶有涉及,也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所以,这样的影片,看不到对战场恐怖气氛的渲染,看不到士兵们所体味到的战场实感,而只有领袖人物胸有成竹的乐观主义精神,每每前方一场血战,换来的总是领袖人物的开怀大笑,宏观上的胜利,掩盖了一线士兵所亲身体验到的战争的残酷。电影中仍强调的司令部的真实,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士兵的视角,所以,没有那种残酷的战争场面,就难以给观众一种深刻的经历感,观众始终以局外人的眼光观看着战士们的行动,从而导致这类影片在感情上与观众的疏远。



   战争就是战争,战争就是残酷的,血腥的,而中国导演却在刻意的回避这些东西,《拯救大兵瑞恩》的亮点在哪里,就是在一开始那一段残酷而血腥的登陆场面,这种场面,我们在哪一部国产电影中见过?单单从特效来说,西方的炮击场面往往都是泥土与石块横飞,伴随着摄像机的抖动,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中国影片呢,四处是白烟,廉价的炸点把战场上那种残酷的场面全部毁掉了,满山的爆炸(还是很火焰那种),都不知道究竟是炮火还是手榴弹还是地雷还是空袭造成的,飞机还没飞过地上就爆了,一味的爆。导演啊,不是TNT用得越多就可以越接近史匹堡的水平啊。战术在画面上表达不出,基本只能靠那几个“指点江山"的领导为我们来解释战局。



   再比如说战争中的兽性问题,我们一般情况下,总是把它视着隶属于敌人阵营的一种特质,多少年来,表现敌人兽性,成为塑造敌人的一种通用的模式。后来随着电影题材与内容的拓展,我们的电影稍有突破,在表现敌人的兽性的同时,也抽空描写一下敌人的人性,似乎这样一来,就可以延展战争片的深度。应该说,人性因素的加盟,还是使中国电影中的战争片类型有了一些突破,然而这种突破是非常有限的,它只是在原来非人化的敌人形象中,注入一点人性的光辉,最终结果反而冲淡了战争的严酷性,连兽性都在电影中视而不见,这样的影片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帮具有人性的敌对双方在银幕上打得你死我活,观众反而不明白,为什么两帮人这么具有人性,却又要浴血奋战呢?


  

   相信大家对《兄弟连》中美军杀战俘的情结记忆忧新,美国导演并没有回避这些真正发生在战场上的历史,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电影里,对这样的表现只会噤若寒蝉。《晚钟》中面对一群兽性的日军士兵,竭力表现中国军人的仁义、善良、克制与容忍,憋得人难受,为什么不能表现中国人爆发一下战场环境下的野性与兽性,把鬼子杀个光呢?冯小宁的《紫日》中,最后中俄士兵冲进已经投降的日本兵中,进行报复,虽然有一点兽性的意思,但是,日本兵已经投降了啊,看了总叫人不舒服。姜文的《鬼子来了》中叫人别扭的地方,就是那个国民党军官一副克制的神情,严加惩罚杀日本战俘的中国老百姓。而实际上,这一段只不过是姜文图解他的那一套理论的需要。


       其实,据资料记载,被毛泽东称为“中国近代最勇敢及最善战的将军”的孙立人对于日军俘虏一律杀无赦,曾经在盟军中引起大哗,认为会造成日军的反抗,实际上,孙立人军队所到之处,日本兵望风披靡。在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几十万德军战俘被发配到西伯利亚,最后回到德国的不过几千人,再看看斯大林下令不得接受绞死卓娅的德军投降的残酷的命令,我们都可以看到,美苏在二战中,都有对德军战俘的虐杀行为,在电影中也作了大胆的表现,你可以说这是兽性,但是,这样的影片就是写出了战争的真正的本质的东西,而且也有勇气写出这种残酷的一面。想想中国电影,我们总是回避战争中可能出现的兽性,总是把自己打扮成充满理智、仁义的一群,无形中,战争中深度被削弱了,这造成我们的战争片充满着虚假,远离了战争下真正的人的状态。


   最近新出这一部《太行山上》总算踏入了这个禁区,不过当然是那个俘虏先杀害我们人员在先,我们才有唐璜的借口去杀,不过只表现了杀了一个俘虏,如果能表现把剩下都杀掉,这片的内涵就会更加深刻。后来朱德问“抓到多少俘虏"“一个也没有",脑袋灵活的都想到发生过什么了吧。但《太行山上》仍然是问题多多,领导讲话时背景音乐响起(特别革命的那种),群众点头道是,然后拍手。这种纯教化的情节在现代社会不但起不了教育作用,反而破坏了影片的整体水平,让观众感到反感,而且虽然对部分国民党官兵的抗战有了积极描写,但大部分国民党高官没一个会打仗,没有一个战术是正确的,而八路军没有错误的战术,没有任何败仗。国民党总是不合作,到最后破坏统一战线的总是他们。当然了,成王败寇嘛,谁让国民党最后失败了呢?


   中国影视作品要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在战壕真实上开拓新的领域,真实地表现出军人们如何面对战争中最狰狞、最可怕的核心部位。而这种表现中,我们还将面临着诸如怎样表现军人的恐怖感受、军人的生命价值、以及战场上的消极情绪等等难题,这些方面很多还是我们军事题材影片中的一个禁区所在。而《兄弟连》中却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成功表现,不仅没有削弱剧中人物的英雄气质,反而给人以一种强烈的震撼力。可见,我们的这种禁区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这应该是《兄弟连》对中国军事题材影片最有价值的启迪吧。
您想要看纪录片吧。
<P>对于记录片,我也喜欢</P>
<P>但.记录片有票房么?</P>
有同感,电影如果缺乏个人对大时代的理解……而只站在历史的高度去讲故事是难以引发普通观众共鸣的
[B]以下是引用[I]深涧悠蓝[/I]在2006-1-11 19:02:00的发言:[/B][BR]<P>对于记录片,我也喜欢</P><P>但.记录片有票房么?</P>

《华氏9·11》就很有票房。
《动物世界》也有过辉煌历史……谁不知道老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