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淞沪会战:一寸山河一寸血》论得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18:44:34
评《淞沪会战:一寸山河一寸血》论得失   




      我最早读《淞沪会战:一寸山河一寸血》,是在网易。我的第一印象是:哎呀,这世界上居然有如此善于煽情的文章!我非常强烈地感觉到,它试图通过用一些表面现象,来掩盖问题的实质。本来嘛,从单纯的军事观点来看,伤亡是战争的成本,但绝不是战争的价值所在,但在这篇文章中,流血牺牲反而成了战争的光荣!这样一来,国军在淞沪会战中因指挥低能和和战术失败而导致的巨大伤亡非但不是屈辱,反而成了光荣和骄傲!巨大的失败被粉饰成了巨大的荣耀,――虽然明显是精神胜利。



  【原文】作为抗日战争中国正面战场22次会战中少数规模最为庞大的战役之一,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参战的兵员总数达近百万。在两个多月时间内,中国方面先后投入地面部队包括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财政部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宪兵1个团,以及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兵力总数75万人以上。还有空军的第二至第九大队等8个大队和1个暂编大队,几乎调动了当时全国所有兵力的1/3。而随着日本军队的不断增兵,其参战部队总兵力达到25万人左右,包括陆军共9个师团又2个支队(相当于1个旅团),另有从华北的第五师团分遣出来的国崎支队,以及海军第三和第四舰队。其调动规模也是史无前例。



  【本段大意】国民革命军的兵力投入真是巨大,与日军的比例达3:1,在理论上居于明显优势。

  【点评】此段总叙淞沪会战的背景,但它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至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决定实施这场战役。不弄清这个问题,就不易判断淞沪会战的成败得失。不过据搬网友引用的另一篇来源不明的文章,淞沪会战是“中国政府军事当局为了牵制华北日军的进攻,并准备抗击日军向上海的登陆作战,采取‘先发制敌’的方针,首先围攻驻沪日军”。从兵力上看,孙子曰“倍则分之”,如果运用得当,借助天时地利人和,应该是可能达到这一战略目标的。




  【原文】“我们一天要消耗一个师!”参加过淞沪会战的劳声寰说,“我们装备不如他,我们的空军有250架,对方是3000多架,在上海的黄浦江上、长江口,日军有4艘航空母舰,黄浦江和长江有一百多条军舰。我们250架飞机对3000多架飞机,怎么打啊?”
  【本段大意】但我军伤亡真多,主要是由于“装备差距”。
  【点评】“一天消耗一个师!”,如果是发生在朝鲜战场上,那么有些人就要大叫“中国输了朝鲜战争”了(当然,朝鲜战场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但在淞沪战场,这幅惨象却成了这些人引为骄傲的事情!这种可怜的双重标准令人目瞪口呆。在原文中,劳先生(我向他老人家致敬)手上的资料不太准确,错误地把当时日本的全部军用飞机拿来跟中国空军淞沪战场上的飞机作比较。实际上,日本空军投入淞沪会战的飞机大约为400架,这些飞机有很多是从蒋介石先生慷慨奉送的中国机场起飞的,――而且造轮船的大量钢铁多半就是从中国东北拿走的。此时蒋介石拥有的空军飞机大约为300架,确实与日本有差距,但这差距明显比朝鲜战场上中美军队的差距小得多。顺便提一句,原东北军有300余架飞机,但在“九一八”事变中全部送给了日本军队。说到军舰,过一会我们将看到,国军将在日军占有明显火力优势的滩头与日本军队对抗。



  【原文】“头一仗我们的旅长就阵亡了,除了师长以外就剩下旅长,一个旅管两个团,师长都要到前面督战,后来他们都牺牲了……你想想,我们的牺牲有多大……”当年淞沪会战的军官易谨与劳声寰都已是耄耋老人,回忆往事,两位老人都泣不成声。
  【本段大意】牺牲的官兵太多了,所以师长不得不放下师长的小小责任,负担起督战队员的重大职责。
  【点评】先向易先生和劳先生致敬。他们提到“师长都要到前面督战”,就是说,师长亲自挥舞着小手枪,把那些胆敢后退的壮丁就地击毙。督战队是蒋家军的伟大发明和光荣传统,主要是确保官兵们不至于弄错了冲锋的方向。确实,这种活计对于一个师长来说实在是太委屈了;按照我们普通人的想法,师长应该是躲在阵地后面分析敌情,部署兵力的。师长阁下宁愿督战也不愿指挥,壮丁在战火中随时可能转身向着来路冲锋,这种场面立即让人想起孙中山先生关于“一盘散沙”的著名论断。我窃以为,这段描述难免让人立即对国军的“英勇”程度产生怀疑,实在是一大严重败笔,不提也罢。


  【原文】88师师长、后升任72军军长的孙元良后来回忆,他们一个师15000人左右,到最后,只剩下不到1/3。“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五个小时死了2/3,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这是曾任第三战区司令官冯玉祥的一段话。
  【本段大意】国军指挥官的主要职责判断哪里是“大熔炉”,然后拼命地把官兵们往炉膛里送。
  【点评】先向孙、冯二人致敬。有人说,日军的装备比国军好得多,但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日军步兵轻武器主要是三八大盖,并不比国军的德国和捷克式好多少;虽然日军的重型武器是要多一些,但毕竟难望同时期的德军之项背,更是远远达不得朝鲜战场上美军的装备水平。当然这是题外话。这里令我感兴趣的是在这样并不算顶级强大的火力底下,国军的伤亡为何如此迅速而巨大?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指挥官不太体恤士兵的生命,盲目地按照北伐战争模式,用人肉地毯去与日军弹片作寸土必争的无谓厮杀。这不是优秀指挥官的作为,所以毛泽东就不会干这种蠢事,他将按照“避实就虚,以优对劣”的思想,努力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然后通过快速机动,重点突破敌方的薄弱点,以尽可能少的损失,逐个切割和吃掉敌军战斗单位。然而,在淞沪会战中,国军的战术却是挥舞着大刀长矛,向着敌人的如雨弹幕冲锋,――冲锋陷阵的国军官兵后面是督战师长们的手枪。



  【原文】战争其实是两国总体实力的比较,参战的第26师副连长何聘儒战后回忆说,当时他们所在师里,一个步兵连只有3挺机枪,50多支汉阳造步枪,而且枪支时有残缺不全,有的甚至没有来复线,乃至用麻绳捆绑避免枪栓脱落。我们欠缺的也不仅是装备。劳声寰后来回忆一个很小的细节:埋锅造饭,“行军锅在那里做饭,烧得满天烟火冲天,这等于报告敌人,‘我在这里你来啊’,我们很多的部队,没有跟敌人见面就垮了,就这样被日本的炮兵、飞机给炸了。”
  【本段大意】淞沪会战的伟大精神,就是拿着跟石块木棒差不多级别的“武器”,去跟拿三八大盖的日本人拼命。
  【点评】“战争其实是两国总体实力的比较”,这话说得不错,不过1937年日本的GDP与1950年相当,也就是说,其经济总量应低于当时刚刚过完所谓“黄金十年”狂欢期的中国。所以我觉得还是不说什么“总体实力”为好。不过作者也没有弄清什么叫“总体实力”,因为接下来他比较的是武器装备这样的单项实力。喂,有熟悉国军组织的网友吗?请告诉我这第26师是不是中央军?我不想翻史书,不妨先打个包票:不是。可敬的劳先生在这里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重视的细节,就是国军极度不重视总结战场经验,所以“很多的部队”都同样“烟火冲天”地烧饭,结果弹从天降,血肉横飞。这与共军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能够实现非常有效的潜伏,而这是不断总结、善于学习的结果。所以美国学者说:***才是抗日战争这所大学校毕业的全A生。




  【原文】在一派沿江平原的淞沪战场,几乎没有任何可以防守的天然屏障。从全国各地仓促赶来的中国军队几乎连像样的工事都无法修筑,全凭血肉之躯,就这样常常整连整营战死,而后继部队的士气却从未有任何的消退,依然一往无前。
  【本段大意】国军作战可以不需要掩体,几乎赤条条地冲向敌军的枪林弹雨。
  【点评】最高统帅部竟然不知道军事地形学是干什么用的!这真是对蒋委员长“先敌制胜”战略的最大讽刺。孙子说过“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但是,等国军到了指定的位置,竟然发现敌军已经处于进攻态势,而自己却无险可守,无壕可挖,一片白茫茫的平地全在敌军枪炮的直射范围内!请不要告诉我这是国军地图不完善或者不准确的结果,这只能是指挥官愚蠢,根本不关心官兵死活的结果;你也不要告诉我说这是某师某团的决定,这只能是最高指挥部的部署,因为这决定着“前线”的走向。我不知道国军的最高指挥部何以作出如此荒唐的部署,只能冒昧揣测蒋伟人是想把官兵们当活沙袋用,期翼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成高山巨岳,以挡住日军前进的步伐。没有人统计过这种荒唐的部署导致了多少无谓的牺牲,而这种牺牲有很大一部分是必须从“英勇”中减掉的。




  【原文】以中国军队中最精锐的第98师为例,在仅仅18天的作战中,伤亡达4960人,几乎占全师兵力的62%,其中仅阵亡的营级以下军官就达约200人。陶峙岳为师长的第8师并非中央嫡系部队,进入淞沪前线时,其装备甚至仍为20年代的汉阳造步枪为主,全师根本没有重型武器。然而在淞沪战场,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部队,全无派系争斗中的推诿,全都抱一死的守土职责。第8师参战近3星期,全师作战人员从参战时的8000余人减员至700人!在战争最为激烈的蕴藻浜战场,第78师467团迎击渡河日军,1个连在10分钟内就全部阵亡!
  ??用,能守不能守,就算一块毫无军事价值的土地,也值得牺牲成千上万的人。
  【点评】在军事学上,有必须死守之土,有不必死守之土,而无寸土必争之理;土地固然是往往是战争的最终目标,但这个最终目标只能通过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而实现;因此,不能计较暂时的土地得失,而必须着眼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首要目标,有攻有守,机动歼敌,而不是盲目固守,一味挨打。但大牌“军事家”蒋介石显然不相信这个道理,他显然认为城市和土地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他的名声所在,而人是次要的,反正只要壮丁机制存在,兵源就滚滚而来。十年后,***将毫不吝惜地把城市和地盘丢给他,并向他强有力地证明这条战争铁律。现在回到正题上来。当一个野战师的伤亡数超过一半时,已经基本可以确定为丧失战斗力。既然“中国军队中最精锐”的野战师都是如此命运,而非嫡系部队竟遭全师覆没之厄运,那么这场战役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要知道,如果说军争的核心问题是以自身最小的代价换取敌人最大的牺牲,那么看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判断淞沪会战已经基本失败。



  【原文】战争中先后有数十位少将甚至中将阵亡,甚至有中国高级将领因为失去阵地而毅然自杀成仁。战后何应钦在回忆中记载,淞沪会战中,“我军消耗竟达85师之众,伤亡官兵333500余人”。
  【本段大意】我们用85个师、33万人的代价,换取了“消耗”日军2个师、4万人的重大“胜利”。
  【点评】这段文字让人甚感不安:将军阵亡能够成为一种荣耀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将军的首要任务是战胜敌人,而不是廉价地死于炮火或者自杀。国军将领的牺牲,非但无助于威慑日军,相反只能为日军的“武运长久”提供强力证据,对于鼓舞日军士气大大的有利;至于“自杀成仁”,鉴于有些人谴责狼牙山五壮士故事是“鼓励自杀”,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那么这些将军的事迹也同样不值得宣扬,他们应该象某些聪明人提倡的那样,勇敢地到日军战俘营甚至七三一部队去进行红岩式的斗争。在中国有关抗战正面战场上的史书中,毙伤俘日军高级将领是非常重要的战果,但现在的事实是:我们牺牲的国军将领远远多于日军。这如何能够让人骄傲得起来呢?更重要的是,牺牲的将领往往是更为坚决的抗战派,他们的牺牲,无疑是中国抵抗力量的巨大挫折!从战场力量的消长来看,形势是不利于我们的。至于“牵制华北日军的进攻,并准备抗击日军向上海的登陆作战”,显然已经成为泡影了,事实是无情的:淞沪会战丢城失地损兵折将,完全可以说是全面失利。



【原文】“战事初起,国际人士一般认为,中国决不能抵抗日本的武力,抗战简直是发疯”,曹聚仁曾这样写下当时国际社会对淞沪会战的看法。但中国军队恰恰通过这样的浴血奋战赢得了国际社会尊重。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尉埃文思·卡尔逊(EvansCarlson)作为罗斯福总统的特使1937年8月抵达上海时,正值炮火连天。一个月后,他在给罗斯福总统的信里这样写道:“我简直难以相信,中国人民在这样危急的时刻是那样齐心协力。就我在中国将近十年的观察,我从未见过中国人像今天这样团结,为共同的事业奋斗。”
  【本段大意】国际社会暂时认为蒋介石是要抗日的,但请注意,是“暂时”。
  【点评】是啊,无论是“九一八”,还是华北事变,都证明了蒋介石当局没有抵抗日军的决心和能力;但这是蒋介石自己的错,而不是国际社会瞎了眼。如果让时间停在淞沪会战的这两个月,看来可以说蒋介石政府虽然没有抵抗的能力,但似乎是有抵抗的决心的。可惜,时间是没有办法停止的,仅仅过了一年多,无论是曹,还是卡,都不得不改变对蒋政权的看法,因为卡氏所称的“中国人前所未有的团结”将被蒋介石的铁腕所粉碎;于是,他们将转而认为蒋介石当局无意与日本战斗,蒋真正关心的仍然是如何翦灭***。卡尔逊后来转向认同毛泽东,还决心把毛的游击战术推广到美国海军陆战队,因而成为美国特战部队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著有CalsononChinaatWar,1937-1941,以及TwinStarsofChina,后一本书就是讲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读读。卡尔逊将军用他的亲身经历证明:国际社会最终认为毛泽东是抗日战争催生的真正英雄。




  【总评】
  现在把各段的大意串起来读一下:国军的兵力投放真是大手笔,与日军的比例高达3:1,表面上居于优势;但结果是中国军队伤亡惨重得无以复加,仅仅一场战役就消耗了将近十分之一的军事力量;战场上,由于牺牲的官兵太多了,所以师长不得不放下师长的小小使命,负担起督战队员的重大职责;而至于更高级的指挥官嘛,主要职责判断哪里是“大熔炉”,然后拼命把官兵们往炉膛里填;对于士兵来说,淞沪会战的伟大精神就是拿着跟石块木棒差不多的“武器”,去跟日本人拼命;对于国军最高统帅部来说,不懂得军事地形学也没有关系,可以毫不吝惜地把官兵们派往无险可守的地区,以期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成高山巨岳,挡住日军前进的步伐;蒋公要求坚决守住每一寸土地,即使是无谓的寸土必争导致有生力量的严重损失也在所不惜;于是,我们用85个师、33万人的代价,换取了“消耗”日军2个师、4万人的重大“胜利”;这场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胜利”,使得国际社会如梦初醒,暂时认为蒋介石是要抗日的。


  因此,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战争的价值在于死亡,而不是胜利;战死的官兵越多,越能证明一个民族的英勇,就越能体现一场战争的意义。

  这让人不禁想起了义和团。义和团的精神,一是爱国,二是轻生,三是莽撞。这种精神在淞沪会战的国军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象小学生一样归纳完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后,看来没有必要分析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了。下面还是来谈谈淞沪会战的几个技术性问题:


  ――战术。总体上看,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重演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场景。一方面,敌军没有利用自身具有的机械化装备,发挥机械化部队快速机动的特长,通过大纵深的侧面快速迂回,实现对我方的包围,而是反复实施对撞式的正面进攻,形成残酷而低效的消耗战,因此,侵华日本陆军的表现是远远无法与其德国同行相比的;另一方面,国军仍然沿袭北伐战争模式,在己方单兵素质远不如敌,重型武器也不如敌人的情况下,机械呆板、顽固不变地实施地毯式的密集人海攻守战术,试图不惜代价守住日军进攻方向上的每一寸土地,而不是利用内线作战的优势,攻击敌方的薄弱环节,最大限度地消耗敌人的人力和物质资源。相形之下,***军队从来都没有实践过这样的人海战术,但偏偏硬是被玩密集阵形的“国军”扣了个“专打人海战术”的帽子,真是搞笑。


  ――战略。淞沪会战的决策是仓促而且冲动的,军事计划可谓漏洞百出,加上错误的战术,那么其总体战略的命运也就顺理成章了。从战争的结果来看,淞沪战役根本没有达到国民政府预期的战略目标,有人说“淞沪会战迫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打破了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为中国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但这只是自我安慰式的梦呓。首先,淞沪战役确实吸引了日本的注意力,但结果是使日军提前进攻并占领中国最为重要的工商业基地,终致国府西狩;其次,淞沪会战本来就是企图制止日军进入沪宁杭,而不是要掩护沿海工业内迁,所谓“掩护”不过是偷换因果、文过饰非的幼稚把戏;第三,淞沪之战无论对于蒋介石,还是中国军民,都实际起到了打击士气和信心的效果,因为它又一次证明:纵然蒋介石下决心抗日,也不能够有效地击败日军。还有人说这场战役消耗了敌人的“战争资源”,但从战争的结果来看,中国方面将大片国土丢给日本,而且人员伤亡远大于日方,因此这种“消耗说”是完全不成立的,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而已。



  ――士气。确实,很多国军官兵是勇敢的,而且大多数国军官兵也是想抗日的,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们都是完美的英勇战士。应该如何界定“英勇”行为呢?我认为,“英勇”首先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就是军人们在杀敌欲望驱使下,运用智慧和力量尽可能多地杀敌,并且在危急关头能够毅然牺牲自己,从而保护战友和集体;但如果师长把督战队员的职责看得比自己的指挥组织工作更为重要,而官兵们只有在督战队的枪口下才会向前冲锋,那么即使是出现了大量的伤亡,这种所谓的“英勇”行为也是不真诚的,更是阴冷灰暗的。我是个自由主义者,不喜欢这种被迫的、缺乏主动性的“英勇”行为。说实话,我的长辈中也有不少人做过国军军官,参加过台儿庄、武汉、湘西战役等军事行动,但他们留下来的回忆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却并不是官兵之间血浓于水的战友情谊,也不是克敌制胜的畅快感受,而是一些痛苦无比的场面:满地呻吟的伤兵,以及在伤兵伤口上蠕动的蛆虫!这就是蒋公对英勇官兵们的尊宠和礼遇吗?请不要向我解释说蒋公穷困潦倒,拿不出钱来优待官兵,反正至少他是有钱让宋美龄女士穿金戴银的。


  ――领袖。事实上,某些人在硬做泪眼,大颂国军官兵“英勇无畏”的时候,心里头却在试图借着国军官兵的“英勇”光环,来为蒋某人戴上一顶圣人花冠。这是用心良苦的,蒋某人若地下有知,一定笑得恨不能重新活过来,好用他枯干的指骨,轻柔地抚摸其粉丝们厚厚的面皮。但蒋氏粉丝们的努力是徒劳的,因为用绳索捆来的壮丁队、用手枪武装起来的督战队、毫无价值的人海战术,以及至今仍是一盆浆糊的国军伤亡烂账,这一切都证明蒋某人的头脑里是没有“人”这个神圣概念的!他不知道兵民是胜利之本,因此根本不关心基层官兵的死活;他只知道“军人的天职是服从”,于是刚愎自用地按照自己僵硬呆板的战术思维指挥远方的军队,从来不在乎如何发挥基层官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整整十四年的抗战史上,他集中精力抗日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两年,而且纵然是那些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会战”,也没有留下一个堪称经典的战例,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可悲境地。因此,他的抗战确实是消极的,他根本不配享有抗战领袖这个光荣称号。



  ――结论。必须记住,战争博弈的基本规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通过持续的力量平衡变化,来积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敌人的能力;战争是要付出成本的,但成本是否有价值,要取决于这些成本有没有促进预期战略目标的实现;战争跟经济一样,也有自己的成本和收益配比原则,战争的成功与否,从来就不是以流血多少来衡量的。以最少的流血,来使敌我力量对比最大地向我方倾斜,这才是战争的基本追求。


《淞沪会战: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要害就在于,它完全无视战争的基本规律,把因自身失误而导致的巨大伤亡作为炫夸和自傲的资本,俨然是向人们证明:战争博弈如体育,重在参与,而非输赢;而战争精神是英勇,英勇即血,流血光荣。这种论点是可悲的,在已经进入二十世纪的今天,居然有人大肆提倡这种观点,尤其令人觉得心情压抑。



  有人说:纪念抗战正面战场不是纪念国耻。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因为我们纪念历史是为了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以便更加有力地掌握未来。但如淞沪会战之类的“光荣历史”可有什么经验可供我们继承?是督战队,还是瞎指挥,还是人海战?如果这些也算得上“光荣”,那么我宁愿以后这世界上不再有“光荣”二字。其实,纪念国耻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它可以提醒我们自省,催促我们奋进;把国耻涂脂抹粉打扮成“光荣”,只是徒长了阿Q式的精神胜利***,这不是历史的进步,而是一种可怕的思想大倒退。


  如果我们真的有正视事实的勇气和良知,那么就会意识到:中国军队真正的光荣来自朝鲜战争,只有在毛泽东的手上,中国军队才真正把中国人的不怕苦、不怕死精神和机智聪明完美地融合起来,从而在成吉思汗之后再次成为一支令世界敬畏的强大力量!有人老是说朝鲜战争中我方的伤亡实在太巨大了,但他们立即忘记了我方三年朝鲜战争的伤亡其实只是相当于国军两个月淞沪会战的伤亡,而志愿军的歼敌记录是40万联合国军!如果说淞沪会战是两支头脑僵硬的军队在练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绞肉机战术,那么朝鲜战争则是两支相同规模的军队演练了一场强调“间接路线”的经典现代战争。哪场战争更值得我们骄傲?我想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评《淞沪会战:一寸山河一寸血》论得失   




      我最早读《淞沪会战:一寸山河一寸血》,是在网易。我的第一印象是:哎呀,这世界上居然有如此善于煽情的文章!我非常强烈地感觉到,它试图通过用一些表面现象,来掩盖问题的实质。本来嘛,从单纯的军事观点来看,伤亡是战争的成本,但绝不是战争的价值所在,但在这篇文章中,流血牺牲反而成了战争的光荣!这样一来,国军在淞沪会战中因指挥低能和和战术失败而导致的巨大伤亡非但不是屈辱,反而成了光荣和骄傲!巨大的失败被粉饰成了巨大的荣耀,――虽然明显是精神胜利。



  【原文】作为抗日战争中国正面战场22次会战中少数规模最为庞大的战役之一,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参战的兵员总数达近百万。在两个多月时间内,中国方面先后投入地面部队包括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财政部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宪兵1个团,以及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兵力总数75万人以上。还有空军的第二至第九大队等8个大队和1个暂编大队,几乎调动了当时全国所有兵力的1/3。而随着日本军队的不断增兵,其参战部队总兵力达到25万人左右,包括陆军共9个师团又2个支队(相当于1个旅团),另有从华北的第五师团分遣出来的国崎支队,以及海军第三和第四舰队。其调动规模也是史无前例。



  【本段大意】国民革命军的兵力投入真是巨大,与日军的比例达3:1,在理论上居于明显优势。

  【点评】此段总叙淞沪会战的背景,但它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至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决定实施这场战役。不弄清这个问题,就不易判断淞沪会战的成败得失。不过据搬网友引用的另一篇来源不明的文章,淞沪会战是“中国政府军事当局为了牵制华北日军的进攻,并准备抗击日军向上海的登陆作战,采取‘先发制敌’的方针,首先围攻驻沪日军”。从兵力上看,孙子曰“倍则分之”,如果运用得当,借助天时地利人和,应该是可能达到这一战略目标的。




  【原文】“我们一天要消耗一个师!”参加过淞沪会战的劳声寰说,“我们装备不如他,我们的空军有250架,对方是3000多架,在上海的黄浦江上、长江口,日军有4艘航空母舰,黄浦江和长江有一百多条军舰。我们250架飞机对3000多架飞机,怎么打啊?”
  【本段大意】但我军伤亡真多,主要是由于“装备差距”。
  【点评】“一天消耗一个师!”,如果是发生在朝鲜战场上,那么有些人就要大叫“中国输了朝鲜战争”了(当然,朝鲜战场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但在淞沪战场,这幅惨象却成了这些人引为骄傲的事情!这种可怜的双重标准令人目瞪口呆。在原文中,劳先生(我向他老人家致敬)手上的资料不太准确,错误地把当时日本的全部军用飞机拿来跟中国空军淞沪战场上的飞机作比较。实际上,日本空军投入淞沪会战的飞机大约为400架,这些飞机有很多是从蒋介石先生慷慨奉送的中国机场起飞的,――而且造轮船的大量钢铁多半就是从中国东北拿走的。此时蒋介石拥有的空军飞机大约为300架,确实与日本有差距,但这差距明显比朝鲜战场上中美军队的差距小得多。顺便提一句,原东北军有300余架飞机,但在“九一八”事变中全部送给了日本军队。说到军舰,过一会我们将看到,国军将在日军占有明显火力优势的滩头与日本军队对抗。



  【原文】“头一仗我们的旅长就阵亡了,除了师长以外就剩下旅长,一个旅管两个团,师长都要到前面督战,后来他们都牺牲了……你想想,我们的牺牲有多大……”当年淞沪会战的军官易谨与劳声寰都已是耄耋老人,回忆往事,两位老人都泣不成声。
  【本段大意】牺牲的官兵太多了,所以师长不得不放下师长的小小责任,负担起督战队员的重大职责。
  【点评】先向易先生和劳先生致敬。他们提到“师长都要到前面督战”,就是说,师长亲自挥舞着小手枪,把那些胆敢后退的壮丁就地击毙。督战队是蒋家军的伟大发明和光荣传统,主要是确保官兵们不至于弄错了冲锋的方向。确实,这种活计对于一个师长来说实在是太委屈了;按照我们普通人的想法,师长应该是躲在阵地后面分析敌情,部署兵力的。师长阁下宁愿督战也不愿指挥,壮丁在战火中随时可能转身向着来路冲锋,这种场面立即让人想起孙中山先生关于“一盘散沙”的著名论断。我窃以为,这段描述难免让人立即对国军的“英勇”程度产生怀疑,实在是一大严重败笔,不提也罢。


  【原文】88师师长、后升任72军军长的孙元良后来回忆,他们一个师15000人左右,到最后,只剩下不到1/3。“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五个小时死了2/3,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这是曾任第三战区司令官冯玉祥的一段话。
  【本段大意】国军指挥官的主要职责判断哪里是“大熔炉”,然后拼命地把官兵们往炉膛里送。
  【点评】先向孙、冯二人致敬。有人说,日军的装备比国军好得多,但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日军步兵轻武器主要是三八大盖,并不比国军的德国和捷克式好多少;虽然日军的重型武器是要多一些,但毕竟难望同时期的德军之项背,更是远远达不得朝鲜战场上美军的装备水平。当然这是题外话。这里令我感兴趣的是在这样并不算顶级强大的火力底下,国军的伤亡为何如此迅速而巨大?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指挥官不太体恤士兵的生命,盲目地按照北伐战争模式,用人肉地毯去与日军弹片作寸土必争的无谓厮杀。这不是优秀指挥官的作为,所以毛泽东就不会干这种蠢事,他将按照“避实就虚,以优对劣”的思想,努力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然后通过快速机动,重点突破敌方的薄弱点,以尽可能少的损失,逐个切割和吃掉敌军战斗单位。然而,在淞沪会战中,国军的战术却是挥舞着大刀长矛,向着敌人的如雨弹幕冲锋,――冲锋陷阵的国军官兵后面是督战师长们的手枪。



  【原文】战争其实是两国总体实力的比较,参战的第26师副连长何聘儒战后回忆说,当时他们所在师里,一个步兵连只有3挺机枪,50多支汉阳造步枪,而且枪支时有残缺不全,有的甚至没有来复线,乃至用麻绳捆绑避免枪栓脱落。我们欠缺的也不仅是装备。劳声寰后来回忆一个很小的细节:埋锅造饭,“行军锅在那里做饭,烧得满天烟火冲天,这等于报告敌人,‘我在这里你来啊’,我们很多的部队,没有跟敌人见面就垮了,就这样被日本的炮兵、飞机给炸了。”
  【本段大意】淞沪会战的伟大精神,就是拿着跟石块木棒差不多级别的“武器”,去跟拿三八大盖的日本人拼命。
  【点评】“战争其实是两国总体实力的比较”,这话说得不错,不过1937年日本的GDP与1950年相当,也就是说,其经济总量应低于当时刚刚过完所谓“黄金十年”狂欢期的中国。所以我觉得还是不说什么“总体实力”为好。不过作者也没有弄清什么叫“总体实力”,因为接下来他比较的是武器装备这样的单项实力。喂,有熟悉国军组织的网友吗?请告诉我这第26师是不是中央军?我不想翻史书,不妨先打个包票:不是。可敬的劳先生在这里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重视的细节,就是国军极度不重视总结战场经验,所以“很多的部队”都同样“烟火冲天”地烧饭,结果弹从天降,血肉横飞。这与共军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能够实现非常有效的潜伏,而这是不断总结、善于学习的结果。所以美国学者说:***才是抗日战争这所大学校毕业的全A生。




  【原文】在一派沿江平原的淞沪战场,几乎没有任何可以防守的天然屏障。从全国各地仓促赶来的中国军队几乎连像样的工事都无法修筑,全凭血肉之躯,就这样常常整连整营战死,而后继部队的士气却从未有任何的消退,依然一往无前。
  【本段大意】国军作战可以不需要掩体,几乎赤条条地冲向敌军的枪林弹雨。
  【点评】最高统帅部竟然不知道军事地形学是干什么用的!这真是对蒋委员长“先敌制胜”战略的最大讽刺。孙子说过“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但是,等国军到了指定的位置,竟然发现敌军已经处于进攻态势,而自己却无险可守,无壕可挖,一片白茫茫的平地全在敌军枪炮的直射范围内!请不要告诉我这是国军地图不完善或者不准确的结果,这只能是指挥官愚蠢,根本不关心官兵死活的结果;你也不要告诉我说这是某师某团的决定,这只能是最高指挥部的部署,因为这决定着“前线”的走向。我不知道国军的最高指挥部何以作出如此荒唐的部署,只能冒昧揣测蒋伟人是想把官兵们当活沙袋用,期翼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成高山巨岳,以挡住日军前进的步伐。没有人统计过这种荒唐的部署导致了多少无谓的牺牲,而这种牺牲有很大一部分是必须从“英勇”中减掉的。




  【原文】以中国军队中最精锐的第98师为例,在仅仅18天的作战中,伤亡达4960人,几乎占全师兵力的62%,其中仅阵亡的营级以下军官就达约200人。陶峙岳为师长的第8师并非中央嫡系部队,进入淞沪前线时,其装备甚至仍为20年代的汉阳造步枪为主,全师根本没有重型武器。然而在淞沪战场,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部队,全无派系争斗中的推诿,全都抱一死的守土职责。第8师参战近3星期,全师作战人员从参战时的8000余人减员至700人!在战争最为激烈的蕴藻浜战场,第78师467团迎击渡河日军,1个连在10分钟内就全部阵亡!
  ??用,能守不能守,就算一块毫无军事价值的土地,也值得牺牲成千上万的人。
  【点评】在军事学上,有必须死守之土,有不必死守之土,而无寸土必争之理;土地固然是往往是战争的最终目标,但这个最终目标只能通过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而实现;因此,不能计较暂时的土地得失,而必须着眼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首要目标,有攻有守,机动歼敌,而不是盲目固守,一味挨打。但大牌“军事家”蒋介石显然不相信这个道理,他显然认为城市和土地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他的名声所在,而人是次要的,反正只要壮丁机制存在,兵源就滚滚而来。十年后,***将毫不吝惜地把城市和地盘丢给他,并向他强有力地证明这条战争铁律。现在回到正题上来。当一个野战师的伤亡数超过一半时,已经基本可以确定为丧失战斗力。既然“中国军队中最精锐”的野战师都是如此命运,而非嫡系部队竟遭全师覆没之厄运,那么这场战役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要知道,如果说军争的核心问题是以自身最小的代价换取敌人最大的牺牲,那么看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判断淞沪会战已经基本失败。



  【原文】战争中先后有数十位少将甚至中将阵亡,甚至有中国高级将领因为失去阵地而毅然自杀成仁。战后何应钦在回忆中记载,淞沪会战中,“我军消耗竟达85师之众,伤亡官兵333500余人”。
  【本段大意】我们用85个师、33万人的代价,换取了“消耗”日军2个师、4万人的重大“胜利”。
  【点评】这段文字让人甚感不安:将军阵亡能够成为一种荣耀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将军的首要任务是战胜敌人,而不是廉价地死于炮火或者自杀。国军将领的牺牲,非但无助于威慑日军,相反只能为日军的“武运长久”提供强力证据,对于鼓舞日军士气大大的有利;至于“自杀成仁”,鉴于有些人谴责狼牙山五壮士故事是“鼓励自杀”,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那么这些将军的事迹也同样不值得宣扬,他们应该象某些聪明人提倡的那样,勇敢地到日军战俘营甚至七三一部队去进行红岩式的斗争。在中国有关抗战正面战场上的史书中,毙伤俘日军高级将领是非常重要的战果,但现在的事实是:我们牺牲的国军将领远远多于日军。这如何能够让人骄傲得起来呢?更重要的是,牺牲的将领往往是更为坚决的抗战派,他们的牺牲,无疑是中国抵抗力量的巨大挫折!从战场力量的消长来看,形势是不利于我们的。至于“牵制华北日军的进攻,并准备抗击日军向上海的登陆作战”,显然已经成为泡影了,事实是无情的:淞沪会战丢城失地损兵折将,完全可以说是全面失利。



【原文】“战事初起,国际人士一般认为,中国决不能抵抗日本的武力,抗战简直是发疯”,曹聚仁曾这样写下当时国际社会对淞沪会战的看法。但中国军队恰恰通过这样的浴血奋战赢得了国际社会尊重。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尉埃文思·卡尔逊(EvansCarlson)作为罗斯福总统的特使1937年8月抵达上海时,正值炮火连天。一个月后,他在给罗斯福总统的信里这样写道:“我简直难以相信,中国人民在这样危急的时刻是那样齐心协力。就我在中国将近十年的观察,我从未见过中国人像今天这样团结,为共同的事业奋斗。”
  【本段大意】国际社会暂时认为蒋介石是要抗日的,但请注意,是“暂时”。
  【点评】是啊,无论是“九一八”,还是华北事变,都证明了蒋介石当局没有抵抗日军的决心和能力;但这是蒋介石自己的错,而不是国际社会瞎了眼。如果让时间停在淞沪会战的这两个月,看来可以说蒋介石政府虽然没有抵抗的能力,但似乎是有抵抗的决心的。可惜,时间是没有办法停止的,仅仅过了一年多,无论是曹,还是卡,都不得不改变对蒋政权的看法,因为卡氏所称的“中国人前所未有的团结”将被蒋介石的铁腕所粉碎;于是,他们将转而认为蒋介石当局无意与日本战斗,蒋真正关心的仍然是如何翦灭***。卡尔逊后来转向认同毛泽东,还决心把毛的游击战术推广到美国海军陆战队,因而成为美国特战部队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著有CalsononChinaatWar,1937-1941,以及TwinStarsofChina,后一本书就是讲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读读。卡尔逊将军用他的亲身经历证明:国际社会最终认为毛泽东是抗日战争催生的真正英雄。




  【总评】
  现在把各段的大意串起来读一下:国军的兵力投放真是大手笔,与日军的比例高达3:1,表面上居于优势;但结果是中国军队伤亡惨重得无以复加,仅仅一场战役就消耗了将近十分之一的军事力量;战场上,由于牺牲的官兵太多了,所以师长不得不放下师长的小小使命,负担起督战队员的重大职责;而至于更高级的指挥官嘛,主要职责判断哪里是“大熔炉”,然后拼命把官兵们往炉膛里填;对于士兵来说,淞沪会战的伟大精神就是拿着跟石块木棒差不多的“武器”,去跟日本人拼命;对于国军最高统帅部来说,不懂得军事地形学也没有关系,可以毫不吝惜地把官兵们派往无险可守的地区,以期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成高山巨岳,挡住日军前进的步伐;蒋公要求坚决守住每一寸土地,即使是无谓的寸土必争导致有生力量的严重损失也在所不惜;于是,我们用85个师、33万人的代价,换取了“消耗”日军2个师、4万人的重大“胜利”;这场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胜利”,使得国际社会如梦初醒,暂时认为蒋介石是要抗日的。


  因此,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战争的价值在于死亡,而不是胜利;战死的官兵越多,越能证明一个民族的英勇,就越能体现一场战争的意义。

  这让人不禁想起了义和团。义和团的精神,一是爱国,二是轻生,三是莽撞。这种精神在淞沪会战的国军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象小学生一样归纳完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后,看来没有必要分析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了。下面还是来谈谈淞沪会战的几个技术性问题:


  ――战术。总体上看,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重演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场景。一方面,敌军没有利用自身具有的机械化装备,发挥机械化部队快速机动的特长,通过大纵深的侧面快速迂回,实现对我方的包围,而是反复实施对撞式的正面进攻,形成残酷而低效的消耗战,因此,侵华日本陆军的表现是远远无法与其德国同行相比的;另一方面,国军仍然沿袭北伐战争模式,在己方单兵素质远不如敌,重型武器也不如敌人的情况下,机械呆板、顽固不变地实施地毯式的密集人海攻守战术,试图不惜代价守住日军进攻方向上的每一寸土地,而不是利用内线作战的优势,攻击敌方的薄弱环节,最大限度地消耗敌人的人力和物质资源。相形之下,***军队从来都没有实践过这样的人海战术,但偏偏硬是被玩密集阵形的“国军”扣了个“专打人海战术”的帽子,真是搞笑。


  ――战略。淞沪会战的决策是仓促而且冲动的,军事计划可谓漏洞百出,加上错误的战术,那么其总体战略的命运也就顺理成章了。从战争的结果来看,淞沪战役根本没有达到国民政府预期的战略目标,有人说“淞沪会战迫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打破了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为中国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但这只是自我安慰式的梦呓。首先,淞沪战役确实吸引了日本的注意力,但结果是使日军提前进攻并占领中国最为重要的工商业基地,终致国府西狩;其次,淞沪会战本来就是企图制止日军进入沪宁杭,而不是要掩护沿海工业内迁,所谓“掩护”不过是偷换因果、文过饰非的幼稚把戏;第三,淞沪之战无论对于蒋介石,还是中国军民,都实际起到了打击士气和信心的效果,因为它又一次证明:纵然蒋介石下决心抗日,也不能够有效地击败日军。还有人说这场战役消耗了敌人的“战争资源”,但从战争的结果来看,中国方面将大片国土丢给日本,而且人员伤亡远大于日方,因此这种“消耗说”是完全不成立的,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而已。



  ――士气。确实,很多国军官兵是勇敢的,而且大多数国军官兵也是想抗日的,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们都是完美的英勇战士。应该如何界定“英勇”行为呢?我认为,“英勇”首先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就是军人们在杀敌欲望驱使下,运用智慧和力量尽可能多地杀敌,并且在危急关头能够毅然牺牲自己,从而保护战友和集体;但如果师长把督战队员的职责看得比自己的指挥组织工作更为重要,而官兵们只有在督战队的枪口下才会向前冲锋,那么即使是出现了大量的伤亡,这种所谓的“英勇”行为也是不真诚的,更是阴冷灰暗的。我是个自由主义者,不喜欢这种被迫的、缺乏主动性的“英勇”行为。说实话,我的长辈中也有不少人做过国军军官,参加过台儿庄、武汉、湘西战役等军事行动,但他们留下来的回忆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却并不是官兵之间血浓于水的战友情谊,也不是克敌制胜的畅快感受,而是一些痛苦无比的场面:满地呻吟的伤兵,以及在伤兵伤口上蠕动的蛆虫!这就是蒋公对英勇官兵们的尊宠和礼遇吗?请不要向我解释说蒋公穷困潦倒,拿不出钱来优待官兵,反正至少他是有钱让宋美龄女士穿金戴银的。


  ――领袖。事实上,某些人在硬做泪眼,大颂国军官兵“英勇无畏”的时候,心里头却在试图借着国军官兵的“英勇”光环,来为蒋某人戴上一顶圣人花冠。这是用心良苦的,蒋某人若地下有知,一定笑得恨不能重新活过来,好用他枯干的指骨,轻柔地抚摸其粉丝们厚厚的面皮。但蒋氏粉丝们的努力是徒劳的,因为用绳索捆来的壮丁队、用手枪武装起来的督战队、毫无价值的人海战术,以及至今仍是一盆浆糊的国军伤亡烂账,这一切都证明蒋某人的头脑里是没有“人”这个神圣概念的!他不知道兵民是胜利之本,因此根本不关心基层官兵的死活;他只知道“军人的天职是服从”,于是刚愎自用地按照自己僵硬呆板的战术思维指挥远方的军队,从来不在乎如何发挥基层官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整整十四年的抗战史上,他集中精力抗日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两年,而且纵然是那些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会战”,也没有留下一个堪称经典的战例,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可悲境地。因此,他的抗战确实是消极的,他根本不配享有抗战领袖这个光荣称号。



  ――结论。必须记住,战争博弈的基本规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通过持续的力量平衡变化,来积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敌人的能力;战争是要付出成本的,但成本是否有价值,要取决于这些成本有没有促进预期战略目标的实现;战争跟经济一样,也有自己的成本和收益配比原则,战争的成功与否,从来就不是以流血多少来衡量的。以最少的流血,来使敌我力量对比最大地向我方倾斜,这才是战争的基本追求。


《淞沪会战: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要害就在于,它完全无视战争的基本规律,把因自身失误而导致的巨大伤亡作为炫夸和自傲的资本,俨然是向人们证明:战争博弈如体育,重在参与,而非输赢;而战争精神是英勇,英勇即血,流血光荣。这种论点是可悲的,在已经进入二十世纪的今天,居然有人大肆提倡这种观点,尤其令人觉得心情压抑。



  有人说:纪念抗战正面战场不是纪念国耻。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因为我们纪念历史是为了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以便更加有力地掌握未来。但如淞沪会战之类的“光荣历史”可有什么经验可供我们继承?是督战队,还是瞎指挥,还是人海战?如果这些也算得上“光荣”,那么我宁愿以后这世界上不再有“光荣”二字。其实,纪念国耻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它可以提醒我们自省,催促我们奋进;把国耻涂脂抹粉打扮成“光荣”,只是徒长了阿Q式的精神胜利***,这不是历史的进步,而是一种可怕的思想大倒退。


  如果我们真的有正视事实的勇气和良知,那么就会意识到:中国军队真正的光荣来自朝鲜战争,只有在毛泽东的手上,中国军队才真正把中国人的不怕苦、不怕死精神和机智聪明完美地融合起来,从而在成吉思汗之后再次成为一支令世界敬畏的强大力量!有人老是说朝鲜战争中我方的伤亡实在太巨大了,但他们立即忘记了我方三年朝鲜战争的伤亡其实只是相当于国军两个月淞沪会战的伤亡,而志愿军的歼敌记录是40万联合国军!如果说淞沪会战是两支头脑僵硬的军队在练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绞肉机战术,那么朝鲜战争则是两支相同规模的军队演练了一场强调“间接路线”的经典现代战争。哪场战争更值得我们骄傲?我想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
可叹民国政府腐败。拿淞沪会战和列宁格勒保卫战比,我们打了3个月,他们打了2年半。伤亡就更没发比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为什么健忘的原因。
还有95年出的抗日战争丛书中徐志耕写的《浴血淞沪——八一三大上海保卫战》也不错,当年我看了点燃了抗日激情。今年又再版了,可叹十年来再无人研究这方面的史实。
写文章的真是无耻!
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好。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所有国军将士都是英雄,但他们的努力和奋斗不能掩盖国民党上层的愚蠢和懦弱。蒋介石根本不懂的什么是军事,战略眼光短浅,只会瞎指挥。
<p>的确不是我们中国军人不勇敢 不敢拼</p><p>而是指挥出了重大失误造成的&nbsp; 国军本来就不应该在上海打这一仗 </p><p>一 处于日军大口径舰炮的攻击范围内 二 当时虽然称有80于万军队参战 但是好多部队还没</p><p>有到战场 战役就结束了 像当时的川军 桂军 滇军等 这些军队完全靠走过去的&nbsp;&nbsp;</p><p>松沪战役结束的时候他们没有到 就接到命令马上退 开始打徐州战役&nbsp; 徐州打完开始打武汉</p><p>在打南京&nbsp; 完全是打-跑-打-跑结合&nbsp;完全靠双腿 就是铁人也要倒了..</p><p>三.就是当时国民政府寄希望于国联调停 打打停停&nbsp; 该进攻不进攻改撤退 不撤退</p><p>被国际列强耍了一遍 也是一个原因之一</p><p>&nbsp;&nbsp;&nbsp; 当初看了一个记录片&nbsp; <font size="7"><font color="#ff0000">国军真的是拼死抵抗 不愧为我们中华儿女的</font><font color="#f73809">英雄!!!!!</font></font></p>
在抗战中死去的战士。都是民族的英雄。礼!
回帖是美德[em05][em05][em05]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自由如风</i>在2006-7-2 22:17:00的发言:</b><br/>回帖是美德[em05][em05][em05]</div><p></p>实践88的行为标准
<font size="7"><font color="#ff0000">国军真的是拼死抵抗 不愧为我们中华儿女的</font><font color="#f73809">英雄!!!!!敬礼</font></font>
<p>事后诸葛亮,乱叫什么?愤青一个!</p><p>打淞沪是因为江浙是英美列强的利益所在;委员长希望通过打乱上海的和平把美英拖下水一起抗日,争取国际支持,最后英美虽未参战但是对日本进行了封锁孤立,可以说部分达到了目的;这也是为什么委员长一开始只调动两个师然后逐次增兵,而不是一开始就动用主力把日本人赶下海的原因,就是要把日本人吸引过来在上海打大,打乱局势;</p><p>日军当时未对华宣战,日本对华一直是蚕食的方式,吞并一块消化一块再下一块;所以宋哲元、阎锡山、龙云这些地方实力派对别的省份根本不关心,只要日本人不来进攻他,他们也不会真心抵抗;而当时国内抗战的调子唱的很高,唱的最凶的是汪精卫孙科等国内失势派和主席,配合大量的愤青的压力,委员长的压力很大,日本人又在步步进逼,加上西安事变,委员长的整军备战计划已经被全盘打乱,和日本人摊牌已经势在必行;在淞沪大打就是要把国家带入全民抗战,统一资源,否则一会容易被日军各个击破,另一个则是继续忍让会被愤青和反对派逼迫下野,于公于私都是不能接受的;</p><p>如果继续在华北开战,华北都是地方军阀的势力范围;河北宋哲元;山东韩复榘;河南也很混乱,小军阀多入牛毛,这些军阀能否统一指挥还是个问题,补给也困难;象阎锡山根本不愿中央军进入,怎么打?还是淞沪比较有把握,一可扩大战事,逼迫全民抗战;二可以搅混战局,吸引国际注意力,如果能得到国际援助或英美参战那则是大幸,三是补给方便,军队免于长途跋涉之苦;当时的国军可没机械化;</p><p>至于说淞沪的战术打的有问题,指挥不好,军官无能,那么也太苛责前人了;当时国军还没和强手交过手,以前的中原大战,北伐,都称不上现代化战争;根本不知道现代化空地一体战的威力;以桂系钢七军为例,七军北伐所向披靡,中原大战也不弱,在当时确实堪称国内劲旅,但是在日军的机枪阵地和猛烈的炮火面前,七军还以为是当年贺胜桥和龙潭,一阵火力压制一个冲锋就能解决问题,结果在日军的密集火力面前尸横遍野,元气大伤,后来长期在大别山修整;造成这个原因不能苛责于指挥人员,因为他根本没见识过现代化战争,他还停留在国内战争的思维里,就像当年海湾战争震惊了我们一样,当时的淞沪一战也震惊了全军,大家没想到和日军的差距如此之大,当时国军大部分都是死于炮火和机枪,而在国内战争时谁有如此猛烈的火力?国军战后回忆说经常是敌人都没看见,不对已经被炮火打的死伤过半,你指望我们的军队的步枪能和炮打的一样远嘛?把你丢到伊拉克指挥一个营去跟美国人打打看,人都没见着你自己先挂了;而你的理念可能还停留在两伊战争的时候;当你对强大的对手完全不了解的时候,你就只能挨打;在朝鲜,刚开始我们对美国强大的火力还不了解,总还以为和国军的美械王牌差不多,主席一再要求歼灭美军几个师,结果在美军密集的火力面前死伤惨重,往往包围了全无法歼灭,眼睁睁看着他们在空军掩护下撤退,却无能为力;后来经过交手才总算认清了敌人;同样,我们在淞沪遇到的是一样的情况,才会有钢七军这样的现象出现,才会死伤那么惨重,毕竟打仗都是想赢得,谁会一开始去消极防御?</p><p>淞沪一战给国军的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锻炼了大批部队,国军的王牌基本都是淞沪打出来的,没淞沪一役的洗礼,国军还不知道什么叫现代化战争,即使是王牌德械师,也对火力估计不足,当时的中国军队只有轻武器,在重武器的海陆空一体进攻面前只有挨打的份,不像朝鲜的时候我们还有炮和飞机,朝鲜人还有T34-85,那时的武器差距和美国人不大,只是美国人的重武器比我们多,补给比我们好,掌握制空权而已;我们的军事素质也不错,我们是刚刚结束八年抗战三年内战,而美国人是二战有经验的士兵大量退伍,战后混乱时期;而淞沪的时候我们除了步枪和日本人差不多其余无论软硬件都明显落后,军官和士兵素质根本无法与日军相比,当年日军还没扩军,常设师团的战斗力可不是后来华北扫荡的特设师团和独立旅团所能比拟的;看看日军精锐在东南亚的表现,2000人就敢发起两栖渡海作战一举攻克英军重点设防的新加坡,在菲律宾一个师团就把几万美菲联军打的满地找牙,留下了巴丹行军的死亡记忆;而我们的军队除了三十个经过德国顾问初步训练的德械师和桂系的七军、税警总团等少数精锐外其余都是乌合之众;即使我们的精锐,官兵素质也远差于日军,我们当时的黄埔可也只是个速成军校,无法与日军的正规军校和严格训练比;硬件方面的我们缺乏重武器,火炮我们非常少,我们的重炮只是在开战前由德国进口了二个炮团的150MM榴弹炮,还要分散到全国,高炮更少;反坦克炮是零;步兵的机枪和迫击炮的配备无法与日军相比,唯一的机械化师200师还没形成战斗力,仅有教导总队和税警总团有点威克斯轻型坦克;飞机方面楼主信口开河,说我们有350架,不比日军少多少,不错日军投入的飞机是不多,主要是海军航空兵的飞机,但是好像没什么是从委员长赠送的机场上起飞的,当时附近的机场只有上海、南京、和杭州笕桥,笕桥是中国空军的摇篮,空军的基地,当年炸伤出云号的飞机就是从这起飞的,难道我们象当年的中法战争的时候一样和日本人共用一个机场嘛?你别说日军是从南京和上海起飞;实际上当时日军的陆上飞机是从台湾新竹起飞的,不要把这个责任推给委员长;至于我们的飞机都是基本过时的老飞机,其中百余架是两广事变时陈济棠麾下的破飞机,几十架是俄国的I-15;I-16双翼战斗机,另外有一些意大利的烂货,真正的堪战的是36年才买来的一些美治寇蒂斯战机,这些战机一是性能明显不如日军的战机,另一个则是飞行员素质无法与日军相比;你指望才买回来一年不到的战机能发挥出全部的效能嘛?中途岛之前日军航空兵的素质可是世界上可以进前三的;训练之严格,训练时间之长即使是与盛产王牌的德国空军相比也好不逊色,难道你还指望双翼飞机去和他们较量嘛?你怎么不开螺旋桨的去打喷气式;</p><p>楼主所提的东北九一八张学良自己都已经解释了就不要再提了,委员长已经替张背了几十年的黑锅了;另外要说的一点是那时东北没什么钢铁;</p><p>楼主鼓吹的游击战,也不看看时间和地点,上海是中国的精华,70%的工业集中在这附近;背后是南京----国都,如果这两个地方都放弃去打游击,那么民心士气如何?你是不是打算学萨达姆、扎卡维一样任你长驱直入,然后地雷战,恐怖袭击?到那时真的要成为大东亚共荣圈的一部分了;</p><p>淞沪就那么大一块地方,你还想避实就虚,声东击西?宋美龄去前线劳军,一辆汽车就被日机追着炸了,你还大部队隐蔽打运动战?即使是战术大师曼施坦因,在狭小的克里米亚也只能一步步的硬打,按照你的意思,主席来了,在淞沪就能打出个漂亮的运动战出来,那么换成曼施坦因来了还能打个新的曼施坦因计划,阿登突袭?整天意淫,个人崇拜余毒甚深!而且你再仔细看看战史,当年的74军、18军这些精锐也没少打逆袭、夜袭之类的,但不是每支部队那时都有那能力,当年关家恼打的伤亡惨重,后来的天津38个小时就搞掂,军队都是逐渐磨练出来的,任何军队都一样,别成天军事游戏玩多了以为造个兵就能打仗;看看胡链回忆录吧,古宁头的时候新补充的士兵一听炮声趴在那拉都拉不起,最后是老兵集合进攻打赢了,新兵这时才敢起来,逐步找到战争的节奏,最后才敢跟老兵一样冲锋;你以为是个个都是天生的杀人机器?没人鼓动,没人督战谁第一次上战场不腿软?简单的一个例子,一般人刚看到解剖或者车祸都会心里难受反感,这是人的正常现象,当你第一次上战场的时候,看到满地的残肢断臂会有什么感觉?估计起码一半人要吐;美军大红一师多么骄傲,初上战场在凯塞林山口还不是像个鹌鹑;巴顿骂了小兵你就能说巴顿残暴没人性?我看真正不理解人性的是你自己;</p><p>朝战是打出了中国陆军的威风,但那时是社会主义阵营对西方世界,不要忘了有谁在给我们撑腰;40万联合国军中真正的主力是美军,我们又歼灭了美军多少人?整个朝鲜美军共死伤14万人;其中阵亡36529人;而我军到现在具体数字仍然是个迷,大家只能说在70到100万之间,如此大的差距按照你的理论主席和彭总是不是也...?</p><p>一个人可以意淫,可以愤青,可以崇拜你自己的偶像,但是不要对已经死去的先人不敬!朝鲜人在他们的教科书里把我们的烈士给删去了,我们怨恨他们,觉得他们死要面子,不尊重我们的先烈,但是如果我们自己把几百万抗日将士的功绩抹煞了,那么我们简直是耻辱;如果只是因为改朝换代,只是因为他们叫国军不叫共军,他们的血就白流,他们的付出就一钱不值,那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愤青们也不要去追忆唐汉时的光辉了,因为他们叫唐军、汉军,他们的领袖姓李,姓刘不姓毛!</p>
<p>严重支持10楼,非常鄙视1楼愤青,当时的实际困难,你又了解多少,如果换成50年全国基本实际统一和苏联式体制下,数百万完全服从国家元首命令,编制,体制,军政军令系统完全统一的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军队,倒又可能取得凇户会战的胜利。国民党军队在37年,其素质远远弱于战争初期的日本师团。一个国军士兵在战前,据说每年只能打靶三发而已,而日本人是每年300发。委员长在战前,已经尽其所能准备。37年38年更是全面抗战了,蒋某人再无能,是在国土上倾其全力抗击外辱,抗击日本人的烧杀抢掠,战果是不如意,总比牺牲数十万军人来出国作战打出自己的威风,扶植起一个践踏本国人民基本生存权利,天天威胁同文同种天天给他援助的邻国强的多。生平最恨游击战,从某种意义上说游击战是以牺牲老百姓来换取一定程度上的胜利,身着平民服装的游击队员利用群众做掩护打击敌人的同时,会让无辜的平民遭受敌人的不区分的报复和攻击。在二战这种比现代战争要残酷的多的战争中游击战没有任何决定意义。伊拉克可以打游击,越南也可以打游击,真主党可以利用民居储存火箭弹,以色列打了后还会使黎老百姓特别憎恶敌人,这样做是非常非常无耻的。二战中日本人可以做的比美国人做的残忍的多的多,可以在游击区三光。我不得不说,蒋领导的国民党军是悲剧英雄,国家实力的明显差距(战争实力不是靠GDP的,满清的GDP未必不如英国。主要是重工业实力和军事动员能力,军队素质),长期内战造成的军事体制落后不统一根本没有进行现代军事强国一样总体战的能力。在那样的背景下国军表现不好,自身原因很多,但换我们任何一个愤青上去未必又他们的那份勇气,不管是蒋还是其他人都比GCD值得骄傲,人家起码真真正正抵抗了日本的主力,应对日本的锋芒,消耗了日本的元气,而不是打击战斗力差的守备兵力和伪军能比的了。最后我想说一句,愤青误国,抛头颅的愤青也许会更误国。</p>
实在看不下去了,过几天就是抗战纪念日,CD竟然还有像楼主这样的人,实在是愧对抗日烈士.
<font face="隶书" color="#ff0000" size="6">抗战纪念日才更应该对草菅抗日军人生命的行为予以反思。</font>[em03]
<p>用自己的伤亡来代表功绩,是一种非常非常接近于意淫的行为……</p><p>所以俺对于这种片子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大秦猛士</i>在2006-8-14 13:30:00的发言:</b><br/><p>用自己的伤亡来代表功绩,是一种非常非常接近于意淫的行为……</p><p>所以俺对于这种片子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p></div><p>《一寸河山一寸血》有些地方虽然把中共骂的一文不值,但更多的是在描写中国军队在困难的情况下英勇抗战的经过,从头到尾我都看不到有人在用伤亡来吹嘘自己的功绩,留下的只是更多的感慨。令我愤怒的是楼主的这篇文章像FQ一样在胡说八道。</p>
有一家工廠的總經理 電力公司老是停電 自來水公司也常常停水 工人又常常罷工 廠長不聽總經理的話 倉庫有時不發料 機台又老舊 你想想當年蔣光頭有多難做 識字的每人一張嘴 不識字能做啥 還有反動派的 你們很厲害 麻煩回去當年領導抗戰[em01]
<p><font color="#0000ff">有一家工廠的總經理 電力公司老是停電 自來水公司也常常停水 工人又常常罷工 廠長不聽總經理的話 倉庫有時不發料 機台又老舊 你想想當年蔣光頭有多難做 識字的每人一張嘴 不識字能做啥 還有反動派的 你們很厲害 麻煩回去當年領導抗戰</font></p><p><strong><font color="#ff0000">什么事都那么好干,要你这“国家领袖”干什么吃的?</font></strong></p>
巴西队的主教练难当因为全国个个对他品头论足,而巴西又出天才有实力,所以打不赢要受千夫指责;而中国还没那个实力就已经个个指手画脚了。换别人上估计连国家的形式上的统一都做不到。看看晚清到近代,能人志士不算少吧,有谁完成了中央形式上的统一的?你别真指望毛某人象林副统帅吹嘘的那样是世界几百年中国几千年才出的一个天才。没委员长打下的基础,全国还要继续军阀混战下去;没日本人来捣蛋和老毛子援助主席可能真的要打一辈子游击做秘鲁解放军和柬共的宗师去了。
]]
无论如何,他们都是为中华民族捐躯的。正是他们英勇抵抗粉碎了日本人3个月消灭中国的幻想。虽然凇沪抗战失败有种种原因但他们无愧为优秀的中华儿女,象他们致敬。还要去宝山友谊路的凇沪抗战纪念馆缅怀他们的英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