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从协议上终止对日石油出口 日反应平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3:56:43
来源:世界新闻报】   本报驻日本记者 张国清
  本月初,中日两国的长期贸易协议委员会在东京召开会议,签署了2006年到2010年的中日长期贸易协议。本次协议首次未约定从中国出口石油到日本,这意味着从协议上中国终止向日本供应石油。




链接
  近来,据俄罗斯媒体报道,日本正悄悄地和俄罗斯第四大石油公司——苏尔古特石油天然气公司秘密谈判有关该公司向日本出口石油的问题。日本政府和日本驻俄大使馆也在这方面大下功夫,力促谈判能取得成功。一旦日本和苏尔古特石油天然气公司达成协议,势必影响到原计划供应给中方的部分石油。
  舆论分析认为,日本这么做有两个目的:一是尽可能地减轻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存度;二是和中国争夺石油资源,因为它不愿意看到中国在远东地区获得更多的石油战略资源。
  日本国内反应平淡
  1978年2月,中日两国签订了长期贸易协议。贸易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中日加强在节能技术和设备以及环保技术和设备方面的合作;中国向日本出口石油和煤炭;日本向中国出口节能和环保技术和设备等。
  自该协议签订以来,煤炭和石油一直是中国向日本出口的大宗商品。据有关方面统计,第五次中日长期贸易协议签订后,从2001年到2003年的3年时间里,中国如期履约共向日本出口石油900到1200万吨。
  从2004年开始,中日石油长期贸易项目在事实上已经终止,中国不再向日本出口石油。所以,对日本来说,这次签署的贸易协议中没有包含中国向日本出口石油的内容并不感到吃惊。也许日本的媒体在中日双方的长期贸易协议委员会召开会议之前早就预料到此事的发生,所以几乎没有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日本将不得不用更昂贵的运费从中东地区获取石油。
  大部分石油靠中东
  日本能源的五成依靠石油,而石油完全依赖进口,在进口的石油中,近87%又来自多事的中东地区。只要该地区一有风吹草动或日本油船经过的地方一旦局势不稳,日本的石油运输线必将受到影响,这对没有一点石油资源的日本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打击,日本的一切都将随之瘫痪。
  日本人的忧患意识一向很强,所以早在1967年就成立了石油开发公团,专门负责石油的进口和储备。日本石油储备分国家储备和民间储备两种,至2005年9月,日本国家储备石油5086万千升(合成品油4832万千升),民间储备成品油4311万千升,二者加起来可以让日本全国在没有一点石油进口的情况下消费170天。
  为了储备石油,日本共修建了12处石油储备设施,有的在地上,有的是半地下式的,也有的是完全地下式的。岩手县久慈国家地下石油储备基地是个百分之百的地下式储备基地,基地由管理设施和储存设施两部分组成,从地面上看,很难想象得到这里居然储备了167万千升石油。该基地在地下的储存罐共有10个,储存罐宽18米、高22米、长540米,每个储油罐可储存16.7万千升石油。据说,仅是这里的石油就能够让日本全国消费3天,让岩手县足足用上一年。
  新闻分析 中国要保证本国石油需求
  中日这一新的约定符合两国分别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的实际,与当前“政治冷经济热”为特征的双边关系没有直接联系。因为每年500万吨原油的进出口数量都不足以影响日中两国石油进出口的多元化战略。但是,石油作为一种中日传统的贸易品种的消失,说明中国下决心要优先保证本国的石油需求。
  从2004年开始,中国的能源出口政策就作了一些调整。2004年,中国取消了原油的出口退税;2005年8月30日,国家发改委等决定,从9月1日至今年年底,连续4个月原则上不再批准新的原油加工贸易合同。对煤炭出口的政策同样进行了调整。另外,为了提高中国能源的利用率和安全性,国家还限制高耗能产品的出口。
  中国大庆原油出口到日本已经有30年的合作历史。1972年,中国向日本首次出口原油100万吨;1973年9月17日,大庆原油首次运抵日本。至2003年,中国每年对日出口原油约为300万~400万吨。1999年2月,中国对日原油出口一度中止,2001年恢复。随后中日双方未能就2004~2005年原油出口数量和价格达成一致,对日原油出口于2004年1月开始正式停止。
  在20世纪70~90年代间,中国一度是世界重要的石油出口国。中国石油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和日本化解并走出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为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93年中国净进口成品油达到1469万吨,成为成品油净进口国;1996年净进口原油222万吨,成为原油净进口国。
  在这次中日签订的长期贸易协议中,两国一致同意中国加大对日本出口煤炭的力度。
  日本电力工业从中国进口动力煤占其所需的11%,每年进口约为2000万吨;炼钢用优质焦炭500万吨需从中国进口。近年来,日本迅速提高了从中国进口煤炭的份额。从1992年的5.6%,迅速提升到2004年的22%。日本煤炭进口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印尼、中国和越南,其中澳大利亚所占比重达57%。中国煤炭年度出口量约占世界总交易量的10%。由于运费占煤炭贸易价格的比重较大,中国对日煤炭出口有运距短、运价低的突出优势。但是,即使中国减少对日煤炭出口,也不足以威胁日本煤炭安全。
  中国煤炭出口量由国家调控,实行许可证管理制度。2004年以来逐步降低煤炭出口退税,以优先缓解国内的煤电油供应紧张的局面。中国煤炭出口量从2003年的9400万吨下降到2004年的8000万吨,今年为7500万吨。
  中国是世界焦炭第一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焦炭产量和出口量都占全球的50%左右。中国煤炭的供应能力、价格、质量在全球具有竞争力。来源:世界新闻报】   本报驻日本记者 张国清
  本月初,中日两国的长期贸易协议委员会在东京召开会议,签署了2006年到2010年的中日长期贸易协议。本次协议首次未约定从中国出口石油到日本,这意味着从协议上中国终止向日本供应石油。




链接
  近来,据俄罗斯媒体报道,日本正悄悄地和俄罗斯第四大石油公司——苏尔古特石油天然气公司秘密谈判有关该公司向日本出口石油的问题。日本政府和日本驻俄大使馆也在这方面大下功夫,力促谈判能取得成功。一旦日本和苏尔古特石油天然气公司达成协议,势必影响到原计划供应给中方的部分石油。
  舆论分析认为,日本这么做有两个目的:一是尽可能地减轻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存度;二是和中国争夺石油资源,因为它不愿意看到中国在远东地区获得更多的石油战略资源。
  日本国内反应平淡
  1978年2月,中日两国签订了长期贸易协议。贸易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中日加强在节能技术和设备以及环保技术和设备方面的合作;中国向日本出口石油和煤炭;日本向中国出口节能和环保技术和设备等。
  自该协议签订以来,煤炭和石油一直是中国向日本出口的大宗商品。据有关方面统计,第五次中日长期贸易协议签订后,从2001年到2003年的3年时间里,中国如期履约共向日本出口石油900到1200万吨。
  从2004年开始,中日石油长期贸易项目在事实上已经终止,中国不再向日本出口石油。所以,对日本来说,这次签署的贸易协议中没有包含中国向日本出口石油的内容并不感到吃惊。也许日本的媒体在中日双方的长期贸易协议委员会召开会议之前早就预料到此事的发生,所以几乎没有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日本将不得不用更昂贵的运费从中东地区获取石油。
  大部分石油靠中东
  日本能源的五成依靠石油,而石油完全依赖进口,在进口的石油中,近87%又来自多事的中东地区。只要该地区一有风吹草动或日本油船经过的地方一旦局势不稳,日本的石油运输线必将受到影响,这对没有一点石油资源的日本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打击,日本的一切都将随之瘫痪。
  日本人的忧患意识一向很强,所以早在1967年就成立了石油开发公团,专门负责石油的进口和储备。日本石油储备分国家储备和民间储备两种,至2005年9月,日本国家储备石油5086万千升(合成品油4832万千升),民间储备成品油4311万千升,二者加起来可以让日本全国在没有一点石油进口的情况下消费170天。
  为了储备石油,日本共修建了12处石油储备设施,有的在地上,有的是半地下式的,也有的是完全地下式的。岩手县久慈国家地下石油储备基地是个百分之百的地下式储备基地,基地由管理设施和储存设施两部分组成,从地面上看,很难想象得到这里居然储备了167万千升石油。该基地在地下的储存罐共有10个,储存罐宽18米、高22米、长540米,每个储油罐可储存16.7万千升石油。据说,仅是这里的石油就能够让日本全国消费3天,让岩手县足足用上一年。
  新闻分析 中国要保证本国石油需求
  中日这一新的约定符合两国分别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的实际,与当前“政治冷经济热”为特征的双边关系没有直接联系。因为每年500万吨原油的进出口数量都不足以影响日中两国石油进出口的多元化战略。但是,石油作为一种中日传统的贸易品种的消失,说明中国下决心要优先保证本国的石油需求。
  从2004年开始,中国的能源出口政策就作了一些调整。2004年,中国取消了原油的出口退税;2005年8月30日,国家发改委等决定,从9月1日至今年年底,连续4个月原则上不再批准新的原油加工贸易合同。对煤炭出口的政策同样进行了调整。另外,为了提高中国能源的利用率和安全性,国家还限制高耗能产品的出口。
  中国大庆原油出口到日本已经有30年的合作历史。1972年,中国向日本首次出口原油100万吨;1973年9月17日,大庆原油首次运抵日本。至2003年,中国每年对日出口原油约为300万~400万吨。1999年2月,中国对日原油出口一度中止,2001年恢复。随后中日双方未能就2004~2005年原油出口数量和价格达成一致,对日原油出口于2004年1月开始正式停止。
  在20世纪70~90年代间,中国一度是世界重要的石油出口国。中国石油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和日本化解并走出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为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93年中国净进口成品油达到1469万吨,成为成品油净进口国;1996年净进口原油222万吨,成为原油净进口国。
  在这次中日签订的长期贸易协议中,两国一致同意中国加大对日本出口煤炭的力度。
  日本电力工业从中国进口动力煤占其所需的11%,每年进口约为2000万吨;炼钢用优质焦炭500万吨需从中国进口。近年来,日本迅速提高了从中国进口煤炭的份额。从1992年的5.6%,迅速提升到2004年的22%。日本煤炭进口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印尼、中国和越南,其中澳大利亚所占比重达57%。中国煤炭年度出口量约占世界总交易量的10%。由于运费占煤炭贸易价格的比重较大,中国对日煤炭出口有运距短、运价低的突出优势。但是,即使中国减少对日煤炭出口,也不足以威胁日本煤炭安全。
  中国煤炭出口量由国家调控,实行许可证管理制度。2004年以来逐步降低煤炭出口退税,以优先缓解国内的煤电油供应紧张的局面。中国煤炭出口量从2003年的9400万吨下降到2004年的8000万吨,今年为7500万吨。
  中国是世界焦炭第一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焦炭产量和出口量都占全球的50%左右。中国煤炭的供应能力、价格、质量在全球具有竞争力。
焦炭应该学学人家铁矿石涨涨价,不能老是自己搞低价竞争出口
  本新闻在超大反应平淡……伤心啊……怎么大家没有看明白呢……555
还真没看明白!望<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da2549>委员点拨点拨</FONT></STRONG>
  解读本新闻需要初步了解中日关系一些历史事件。我已经知道了。请大家继续猜测本新闻的意义。
我也纳闷这个问题!!  我认为这个是最近最重要的新闻了!!
<P>焦炭应该涨价!!!!!!!!</P>
<P>国家应该设定一个价格低限,避免恶性竞争!!!!!!</P>
俄罗斯人笑了~
"经冷时代”终于慢慢要到来鸟~~
重要,极为重要,而且还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信号。
<P>对日进行战略上的限制,我们开始进行战略资源储备。看了感觉是这样</P>
<P>不过好象还是没有那么严重的吧</P>
同时应该开始加快所有战略性资源的对日禁运。
<P>看到还要继续对日本出口煤炭就不爽.</P>
<P>倭寇现在炼钢造的军舰可是为对付我们的呀!</P>
应该开始加快所有战略性资源的对日禁运。
好像去年就已经停止出口了!
<P><U><FONT color=#800080>  中国停止向日本出口石油,这条新闻,我觉得有几点意义:<BR>  <BR>  一、中日石油贸易是毛主席周总理签署的对日友好贸易项目,是中日在不正常基础上正常化的重大合作项目。04年我们闹油荒,就暂停过对日石油出口。这次干脆不签约了。该项目目前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不签约是一种姿态。<BR>  二、中国会更加约束自己的石油等战略原料的出口。 <BR>  三、作为对中国外交压力的一部分,日本08年要取消对华政府贷款,我们主动掐掉石油,我们在外交上主动一些。<BR></FONT></U></P>
<P>  12月9日综合消息 上海证券报周五报导,中国和日本于12月5日在东京签订了第六次中日长期贸易协议,为2006至2010年两国间贸易往来提供框架,但这次协议取消了石油出口的内容,是中日自1978年签订长期贸易协议以来,首次未约定从中国出口石油到日本。 </P>
<P>  报导从商务部权威人士证实,这次协议内容并没有惯常的石油出口条款。 </P>
<P>  自中国和日本签订长期贸易协议以来,煤炭和原油一直是中国向日本出口的两项大宗商品。在上一次有效期为2001至2005年的协议中,中国就约定在2001至2003年向日本出口900万到1,200万吨原油。2001年至2003年,中国如期履约但自2004年,中日原油长期贸易项目终止。 </P>
<P>  报导引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赵晋平的话说,这主要是中国没有供给石油的能力。自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成品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赵晋平指出,中国为减少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必须优先满足国内的需要。 </P>
<P>  而从2004年开始,中国能源出口政策就作了一些调整。赵晋平又说,不仅能源,中国还限制高耗能产品的出口,以建立提高中国能源的利用率和安全性。 </P>
<P>编辑:小丹 </P>
        中国石油出口政策转向 对日本和朝鲜影响最大<BR>  <BR>  <BR>2004年11月29日<BR>浙商网 <BR>  <BR>  <BR>  2004年11月,中国商务部宣布,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能源的要求,中国政府将把明年的原油出口量减少三分之二。 <BR>  <BR>  据记者调查,对于此次政策调整,影响最大的国家是日本和朝鲜,其他国家包括古巴、巴西、巴基斯坦等。 <BR>  <BR>  中国石油出口政策转向<BR>  <BR>  在上个世纪,原油出口决策很多是政府间协议,甚至是维持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一个表现方面。 <BR>  <BR>  2003年开始,由于国际油价逐步回升,原油的出口定价成为两国石油贸易的一个争端话题。中日两国就曾经在出口原油的价格方面存在着巨大分歧,尽管围绕着出口的数量和价格中日双方已经进行了多次谈判,却始终没有明显成效。 <BR>  <BR>  去年开始,中国对于原油、焦炭等资源出口采取了下调出口退税的政策性限制措施,国内从事原油出口的外贸企业在退税方面的收入大减,使原油出口从政策性方面成为不可行。 <BR>  <BR>  另外,为了补偿原油出口企业的损失,从去年底开始,中国政府将对日本出口的原油价格,在以前按国际价格结算的基础上每桶上调了6美元。 <BR>  <BR>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已经不再支持原油出口。 <BR>  <BR>  <BR>  对日出口:石油换技术<BR>  <BR>  在近二、三十年里,中国与日本、朝鲜、古巴、巴西、巴基斯坦、新加坡等国都有着出口石油贸易,但背景和贸易方式等却各不相同。 <BR>  <BR>  外交部资料显示,中国从1974年开始对日本出口原油。在外交部已经公开的国际公约中,有一份中日双方在1978年2月16日签订的《中国和日本长期贸易协议》。原文称“在平等互利、互通有无、进出口平衡的基础上,为发展两国间长期、稳定的经济贸易关系,经友好协商,中国向日本出口原油和煤炭,日本向中国出口技术、成套设备和建设器材……。” <BR>  <BR>  按照协议,从1978年至1982年的五年里,中国向日本出口的原油数量分别是700万吨、760万吨、800万吨、950万吨、1500万吨。 <BR>  <BR>  协议还约定在未来的第六年度(1983年)至第八年度(1985年),“中国方面对日本方面出口的原油、煤炭的数量应在第五年度(1982年)数量的基础上逐年有所增加”。同时,日本方面向中国出口技术、成套设备约70-80亿美元,建设器材约20-30亿美元。 <BR>  <BR>  1981年7月24日,中日在东京再次签署了协议,即《中国和日本双方长期贸易协议委员会关于一九七八年中日长期贸易协议的执行和安排的会议纪要》。 <BR>  <BR>  纪要显示,1981年和1982年中国没有完成协议上规定的原油出口数量。“由于中国对本国原油生产的估计有所变化,为了从实际出发,希进行修改”。在日本方面给予谅解后,双方最后约定1981年和1982年的出口原油数量均为830万吨。此外,关于煤炭和原油的定价方式:“为扩大今后日中之间的煤炭交易数量,定价时有必要按照长期贸易的精神采取稳定方式;原油则参考同等质量的原油价格”。 <BR>  <BR>  在这个协议八年的有效期期间(即1978-1985年),中国向日本出口了大约5000万吨原油,贸易总金额在两百亿美元左右。 <BR>  <BR>  由于双方签署的是长期贸易协定,此后,中日双方每隔几年就会关于原油和煤炭出口的数量和价格等进行一次谈判。随着1993年中国从石油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后,中国对日本的原油出口数量也逐渐减少。最后一次的协议是2000年年末的贸易延长协议,依照协议,2001年至2003年,中国每年向日本出口300万吨至400万吨的大庆原油。 <BR>  <BR>  <BR>  政府关系影响出口对象<BR>  <BR>  与中国同日本的原油贸易目的不同,中国对朝鲜出口原油的目的不是“石油换外汇”或者“石油换技术”,而是出于两国一直保持的传统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和朝鲜关于原油出口贸易协议签订在七十年代初期,由于是政府间协议,该协议的内容至今仍未公开。 <BR>  <BR>  90年代以前,朝鲜的石油、焦炭、棉花等物资基本依赖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终止了与朝鲜的记账式贸易关系。东欧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迫于美国的压力,也不再继续与朝鲜进行经济交流。 <BR>  <BR>  作为睦邻友好的邦交,中国承担起了对朝贸易最主要的角色。中国对朝鲜出口商品主要有原油、粮食和生活用品等,进口商品主要有钢铁、木材、矿产品、水产品等。中国出口的金额大约是朝鲜对中国出口金额的十倍。 <BR>  <BR>  外电推测,中国向朝鲜提供的石油尽管每年不超过一百万吨,但已经占到了朝鲜进口石油的70%~90%,并提供了朝鲜进口商品和食品的1/3以上。而此次中国调整2004年原油出口计划,对朝鲜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 <BR>  <BR>  中国对古巴、巴西、巴基斯坦等国的石油出口,在已经公布的经贸合作文件中鲜有记载。巴西由于受本国的石油提炼技术限制,一直用部分重油换取中国的轻油。中国与这几个国家的石油贸易很多不是以外汇来结算的。 <BR>  <BR>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沈骥如博士认为的:中国和古巴、巴基斯坦的石油贸易是基于国与国之间的帮助与合作。因为不是出于外汇方面的需求,所以基本上以货易货,用外贸的实物调剂方法,灵活地展开的贸易活动。 <BR>  <BR>  中国对新加坡的原油出口贸易又与以上几个国家情况不同。早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国曾经对新加坡每年出口仅仅十几万吨的北部湾原油,因为数量很少,并不引人注意。200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香港和黄集团旗下的加拿大赫斯基石油联合开发的文昌油田投产,在中外双方的协议上,外资方面依据出资比例,提出共同开采的原油总量的40%经由湛江海关出口到新加坡。 <BR>  <BR>  <BR>  停止出口日本受影响最大<BR>  <BR>  此次中国对原油出口政策的调整,外界认为日本所受影响最大,那么停止对日的每年300-400万吨原油出口对中国和日本影响有多大呢?事实上,300-400万吨的原油,并不会给一年消费将近3亿吨的中国和日本带来实质性的影响。 <BR>  <BR>  日本现在是世界第三大能源消费国,是世界上原油自给率最低的国家,其境内消费的石油有95%以上依赖进口。日本进口的原油90%以上来自中东地区,从中国进口的300万吨只占2003年日本进口原油总额的1.7%。只是因为日本长期推行“原油进口渠道多元化”战略,所以,一直对中国和俄罗斯以及其他地区的原油也恋恋不舍。 <BR>  <BR>  在中国方面,去年对日出口原油300万吨,只占中国进口量的1/30。大庆油田去年原油产量为4840万吨,对日本出口的部分还不足大庆油田产量的1/15。况且当年的长期贸易协定,是基于发展中日两国长期友好的经贸关系而签订的,原油的出口是得到了两国政府支持的。 <BR>  <BR>  300万吨的数字在原油消费方面无足轻重,却昭示出近几年中日两国在能源、经贸等方面的合作都是障碍重重。从日本对中国的政府开发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简称ODA)计划的变化情况上也可见一斑。 <BR>  <BR>  ODA是指根据经济合作组织的下属机构开发援助委员会的规定,由日本政府实施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双边赠予、日元贷款和向国际组织的多边出资,主要由日元贷款、无偿资金援助、技术合作三方面构成。多年以来,ODA一直是日本的一个重要外交手段。 <BR>  <BR>  2001年,日本政府对华日元贷款总额削减了24.7%,2002年度在这一数额上再减少24.9%,2003年度比上年度又减少20%,约为970亿日元。与过去最高额度2000年的2144亿日元相比,3年间日本政府的对华日元贷款减少了一半还多。 <BR>  <BR>  日本政府连续三年消减对华日元贷款的主要原因在于,ODA援助的原则是在战略上必须有利于日本。而在石油能源问题上,日本与中国处于竞争关系,用ODA支援中国的石油储备,是违背日本ODA计划的原则的。所以,曾任日本自民党干事长的山崎拓曾经对日本媒体表示:“由于中国的国防费用在13年里增长了10%,日本对中国的ODA有重新审视的必要”。 <BR>  <BR>  而中日两国在俄罗斯油气资源的竞争、到东海油气资源之争以及在其他国际油气项目上的竞争,都反映出两国从以往的能源战略互补转变为激烈的竞争关系。至2003年9月,由于日本的介入,俄罗斯方面宣布决定优先铺设日本提出的安加尔斯克至纳霍德卡的石油管线(安纳线),否决了中国的通往大庆的输油管安大线计划,中日之间的能源竞争之战一触即发。 <BR>  <BR>  由此看来,中国通过下调石油出口退税、提高石油出口价格到最终宣布减少甚至停止对日本的原油出口也成为题中之义。 <BR>  <BR>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所的专家冯昭奎认为:这个政策的调整,可以理解为是中国对于与日本争端的一个平衡。“中国和日本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在经济上,其实谁也封锁不了谁,而复杂的国际贸易中的诸多问题,则可能通过类似停止对日出口原油这种暂停长期贸易机制的方法来加以平衡。” <BR>  <BR>  <BR>  政策调整应当更早一点<BR>  <BR>  这个政策调整的背后,是否意味着中国石油战略关于石油出口方面的某些失误呢? <BR>  <BR>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袁纲明博士。袁纲明认为,石油出口政策调整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商务部对以前政策的纠正之举,只是这个纠正的时间还是显得晚了,应该更早一些。 <BR>  <BR>  袁纲明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为了执行“外汇战略”而出口原油,主要目的四为了外汇储备。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劳动密集型产品取代原油成为中国出口创汇主要来源时,国家就应该调整原油出口政策了。尤其是在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一方面国内原油供应紧张,另一方面国家却让一些石油进出口公司赚取原油出口的差价,还享受原油出口退税,这是个政策上的失误。 <BR>  <BR>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充足的外汇储备,甚至外汇储备已经带来了一些其他方面的危机,调整原油出口政策是必然的。我认为,应该在体制上明确对原油石油出口的规定,应该增加出口关税而不是退税,甚至应该取消原油出口。”袁纲明说。
  相关链接 <BR>  <BR>  中国石油消费变迁<BR>  <BR>  1978到1990年是中国经济平稳增长时期,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石油的消费量从78年的9130万吨增长到1990年的11030万吨,年均增长158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6%。 <BR>  <BR>  在这十几年里,中国国内的情况是原油供大于求,而外汇储备紧缺。中国石油大学教授高德利告诉记者:80年代中国每年有1/4原油用于出口。为了增加外汇储备,小平同志还专门提出过“石油换外汇”的说法,1993年以前外汇的主要来源是靠输出石油换来的。 <BR>  <BR>  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统计资料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点:80年代中国在世界贸易国排名比其他任何国家都上升得快,主要的原因在于80年代出口资源的转移。 <BR>  <BR>  从1977年至1985年,增加的石油出口占增加的中国出口总收入的1/3。1985年之后,纺织品和其他工业品出口数量逐渐增加,到1991年,占到了出口产品比重的3/4。 <BR>  <BR>  对此,美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评价说:“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出口额汹涌上升,大半缘于中央政府所做的决定,其中最具特殊意义的也许是关于增加中国石油出口的决定”。 <BR>  <BR>  1991年开始,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石油消费量也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石油消费量从1991年的1.18亿吨,增加到2003年的2.67亿吨,平均每年增长1170万吨,年递增为7.1%。 <BR>  <BR>  据中国官方统计,2003年中国石油消费总量为2.67亿吨,国内年产量1.7亿吨,进口石油将近1亿。今年,中国的石油消费将增加到3亿吨左右,进口石油约1.2亿吨,占全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4—5%。 <BR>  <BR>  而能源机构的预测显示,2010年中国石油消费总量可能在3.5亿吨左右,国内产量1.8亿吨,需要50%要从国外进口;2020年,中国最低石油需求估计为4.5亿吨,国内产量比较有把握的是1.8亿吨,需要进口2.7亿吨,对外依存度为60%;如果2030年至2040经济持续增长的话,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中国原油产量大概能剩下1亿吨,需要进口5亿吨之多,那意味着对外依存度将达到87%。<BR>  <BR>  <BR>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P>希望还有更多的后续动作,这样的调整才有意义。没有把自己掌握绝对优势的焦炭贸易作为一个调控手段,实在是失误。</P>
向日本出口石油?奇怪了!!!
[B]以下是引用[I]新侨联委员[/I]在2005-12-18 20:57:00的发言:[/B][BR]<P><U><FONT color=#800080>  中国停止向日本出口石油,这条新闻,我觉得有几点意义:<BR>  <BR>  一、中日石油贸易是毛主席周总理签署的对日友好贸易项目,是中日在不正常基础上正常化的重大合作项目。04年我们闹油荒,就暂停过对日石油出口。这次干脆不签约了。该项目目前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不签约是一种姿态。<BR>  二、中国会更加约束自己的石油等战略原料的出口。 <BR>  三、作为对中国外交压力的一部分,日本08年要取消对华政府贷款,我们主动掐掉石油,我们在外交上主动一些。<BR></FONT></U></P>

以前的协议是我们还是石油出口国的时候签的.
由于我们高速发展,现在全世界都知道我们成了石油大进口国.不签向日本出口石油的协议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就算我们愿意 ,日本也不敢签,谁都知道我们目前没有多余的油出口给别人.
就这么简单的事情,没必要把它理解得这么复杂吧
好像这是件顺利成章的事情,在现在这种中日环境下,还出口石油是不是有点没头没脑啊! 停止出口石油只是个时间问题罢了,而现在这个时间到了,所以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