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也许国家还有希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06:09:44
总理吃中餐也要排队

走进神秘的中南海 一个市局干部眼里的中南海
中南海,对于普通人,是非常神秘的。这种神秘,就在于他是中央领导的办公地,而不是公园,可以随便出入。一个偶然的机会,浙江宁波市文化局局长走进了神秘的中南海,在这里他亲眼目睹了一些场所,对此他不尽感慨万千,并特此写文一篇,娓娓讲述了他的见闻。
我们几人来北京开会,商量着去看望一下国务
院办公厅的一位局长。这位局长是位好人,他曾陪同一位退下来的老首长来我县参观。我们饱尽地主之谊,使老首长十分感动,这位局长对我们也十分信任,于是我们与他成了好朋友。
就这样,我们几个基层干部,有幸进入了中南海,有了一次难忘的中南海之行。
我们被带到一幢中西合璧的大楼里。那是一幢带有明显的50年代初设计风格的建筑,混凝土墙面加琉璃瓦大屋顶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由于这种建筑多用于有权威的机关,因此在中国人眼中并未有穿西装戴瓜皮帽的感觉。中南海是一个大花园,绿树成荫,地面整洁得几乎一尘不染,树丛中有很多体态可人的鸟儿,甚至有丹顶鹤蓦然起飞。当鹤影掠过柳梢时,我们就看到透过桃花和柳丝的粼粼水波。那就是“海”。准确地说是湖。满族人叫湖为海,于是就这样从老祖宗那儿叫到了现在。
这位局长指着海对岸的水榭说:“这就是太液秋波,京华八景之一。”
“你们看,”这位局长往西边一指,“那是总理们的办公室。”我们向一片绿茵里望去,看到远处树丛后有几座整齐的小楼。据说副总理们形成了规矩,一变动职位就立刻搬出小楼,并不像我们地方上,卸了职常常还占着办公室长达数年。
我们进的那幢楼里驻着好几个显赫的单位。套用一个老概念,这里就是“总理衙门”。楼内的设计和陈设显然已经落后,我的直觉是太像一家公社的卫生院。由于两边房都要考虑各自的采光,中间走廊就像一条黑胡同,除了两头各有两洞光明的出入门外,隧道般的走廊里只有两个房间透出光,那就是挂着印有“男”“女”字样门帘的厕所。
这位局长的办公室一桌一椅一柜,十分简洁明快,很一般的写字台上堆着文件,我相信每一张纸片上都是国家大事。比起套房那一头秘书们的办公室,他的奢侈只在于多了4把卡其布罩面的沙发。早听说中直机关很朴素,部长的写字台还有裂了寸把宽的口子的。今日一见,虽未有寸把宽口子,但比起我们乡镇长的富有时代感的办公室来就寒酸多了。庄先生委婉地说出了感觉:“局长的办公室整洁俭朴,看了让人很舒服。”这位局长说:“那是那是。这些摆设还是周总理在时定下的。”我们肃然起敬。
窗外一片鹅黄色的柳芽,隔着鹅黄有一片大屋顶,歇山边上画角雕梁煞是好看。我忙问:“这是什么房子?”局长说:“这是紫光阁呀。”
“这是紫光阁?”我真不信大名鼎鼎的紫光阁竟会在窗外的咫尺之遥处,它应该在极远处让我们从正面慢慢走近,慢慢瞻仰,慢慢膜拜的。然而生活的戏剧性就在于,当你还毫无心理准备的时候,伟大的紫光阁倏然间向你袒露了项背。
“好,先去吃饭,吃了饭我陪你们参观紫光阁。”局长不容分说,把我们赶向了饭堂。
由此,我们在这里“享受”了一次国务院的午宴。
局长决定尽地主之谊。要了一桌好菜。他兴致勃勃地打电话,把我们正在就京西宾馆开会的县长们也邀请来了。
午宴设在国务院的饭厅里。这是一个宽敞的饭厅。没有单间,没有雅座,清一色白塑料布桌面的16张大园桌四四成行。我们进去的时候,已有许多工作人员在排队买菜打饭。一张桌边忽然站起来一个黑高个儿,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一看,是一位曾经碰到过的熟人,国务院研究室的一位博士。博士十分了得,据说每星期都被李鹏总理召去听听他的经济理论。这时候,他正十分谦逊地与我们握手,我们才敢大胆地往他碗盏里探看,究竟是什么营养在喂养这颗智慧的脑袋。这才发现不过一碟洋葱炒肉片,外加半斤米饭。局长一看我们如此熟悉,就热情地请博士共进午餐。局长冲着博士友好地笑着:“都在一幢大楼住着,也常常抬头不见低头见,可就是不相识。”我们忙把局长介绍给博士,博士立即认同,并说对局长已久闻其名,景仰不已。
我们的午宴被安排在东南角的那一桌。此举堪称民主,领导人请客添菜,还是在大食堂里,并接受着广大“食众”的民主监督,这在当代中国恐怕也属难得。并不分宾主,随意而坐。国务院规定机关招待来宾伙食以四菜一汤为标准。今天逐次上桌的四菜分别为萝卜片回锅肉、土豆烧肉丁、花菜炒肉片和炒猪肝。主人深怀歉意,说:“我们这里即使国务委员留客也这个标准。今天破例,加几碟凉菜。”局长斩钉截铁,使我们至今仍然相信这各一小碟的皮蛋、红肠、酸黄瓜和盐水花生米是局长自己掏的钱。饮料是印着“国宴专用”的北京啤酒,口味稍淡些,可随意开怀畅饮。
我们很有感触。其实机关留客,有此四菜也称实惠,何必七大盘八大盆的。主人说:“我对大家有个要求。菜一定要吃光,这里的炊事员对任何浪费都会提出批评。”我望着前面的那盆油花花的回锅肉,心里就开始盘算着如何吃光它。
话题自然问到总理们在哪里吃饭。主人说,李鹏总理中餐和其他副总理一样也在这里食堂吃。
我问:“他们也排队打饭买菜?”
“那当然。”主人说,“上次江西有同志来,看到国务委员们在饭堂排队十分感动,回去还写了一篇报道呢。”
“他们也用饭菜票现买现付?”
主人笑了:“副总理以上吃包饭,一月总算。”
“那万一好菜买光,就喝汤?”
“问题就在这里。总理们常常废寝忘食,所以也常常吃不上好菜。于是,现在给他们另外搞了一个小食堂,国务委员以上都到那里吃。”
“那他们吃什么标准?”我决定打破砂锅问到底。
“你有完没完?”庄先生打岔了。
“别插嘴,问题正关键呢。”我穷追不放。
局长乐了:“四菜一汤。具体地说,也就是今天请大家吃的。”
“哦!”原来我们的午宴开上了中南海最高规格了,吃到了总理们的菜谱。我们非常感动。
“来,请让一下。”大师傅端上了汤——一盆蛋花汤,漂着绿油油的黄瓜片。
令我们高兴的是,国务院餐厅竟保持着70年代机关大食堂的传统,用脸盆盛汤菜。
吃罢午饭,他们便出来,来饱览中南海的风光。
“走咧!”局长一声令下,把我们带进了无限明媚的春光里。

转凤凰网总理吃中餐也要排队

走进神秘的中南海 一个市局干部眼里的中南海
中南海,对于普通人,是非常神秘的。这种神秘,就在于他是中央领导的办公地,而不是公园,可以随便出入。一个偶然的机会,浙江宁波市文化局局长走进了神秘的中南海,在这里他亲眼目睹了一些场所,对此他不尽感慨万千,并特此写文一篇,娓娓讲述了他的见闻。
我们几人来北京开会,商量着去看望一下国务
院办公厅的一位局长。这位局长是位好人,他曾陪同一位退下来的老首长来我县参观。我们饱尽地主之谊,使老首长十分感动,这位局长对我们也十分信任,于是我们与他成了好朋友。
就这样,我们几个基层干部,有幸进入了中南海,有了一次难忘的中南海之行。
我们被带到一幢中西合璧的大楼里。那是一幢带有明显的50年代初设计风格的建筑,混凝土墙面加琉璃瓦大屋顶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由于这种建筑多用于有权威的机关,因此在中国人眼中并未有穿西装戴瓜皮帽的感觉。中南海是一个大花园,绿树成荫,地面整洁得几乎一尘不染,树丛中有很多体态可人的鸟儿,甚至有丹顶鹤蓦然起飞。当鹤影掠过柳梢时,我们就看到透过桃花和柳丝的粼粼水波。那就是“海”。准确地说是湖。满族人叫湖为海,于是就这样从老祖宗那儿叫到了现在。
这位局长指着海对岸的水榭说:“这就是太液秋波,京华八景之一。”
“你们看,”这位局长往西边一指,“那是总理们的办公室。”我们向一片绿茵里望去,看到远处树丛后有几座整齐的小楼。据说副总理们形成了规矩,一变动职位就立刻搬出小楼,并不像我们地方上,卸了职常常还占着办公室长达数年。
我们进的那幢楼里驻着好几个显赫的单位。套用一个老概念,这里就是“总理衙门”。楼内的设计和陈设显然已经落后,我的直觉是太像一家公社的卫生院。由于两边房都要考虑各自的采光,中间走廊就像一条黑胡同,除了两头各有两洞光明的出入门外,隧道般的走廊里只有两个房间透出光,那就是挂着印有“男”“女”字样门帘的厕所。
这位局长的办公室一桌一椅一柜,十分简洁明快,很一般的写字台上堆着文件,我相信每一张纸片上都是国家大事。比起套房那一头秘书们的办公室,他的奢侈只在于多了4把卡其布罩面的沙发。早听说中直机关很朴素,部长的写字台还有裂了寸把宽的口子的。今日一见,虽未有寸把宽口子,但比起我们乡镇长的富有时代感的办公室来就寒酸多了。庄先生委婉地说出了感觉:“局长的办公室整洁俭朴,看了让人很舒服。”这位局长说:“那是那是。这些摆设还是周总理在时定下的。”我们肃然起敬。
窗外一片鹅黄色的柳芽,隔着鹅黄有一片大屋顶,歇山边上画角雕梁煞是好看。我忙问:“这是什么房子?”局长说:“这是紫光阁呀。”
“这是紫光阁?”我真不信大名鼎鼎的紫光阁竟会在窗外的咫尺之遥处,它应该在极远处让我们从正面慢慢走近,慢慢瞻仰,慢慢膜拜的。然而生活的戏剧性就在于,当你还毫无心理准备的时候,伟大的紫光阁倏然间向你袒露了项背。
“好,先去吃饭,吃了饭我陪你们参观紫光阁。”局长不容分说,把我们赶向了饭堂。
由此,我们在这里“享受”了一次国务院的午宴。
局长决定尽地主之谊。要了一桌好菜。他兴致勃勃地打电话,把我们正在就京西宾馆开会的县长们也邀请来了。
午宴设在国务院的饭厅里。这是一个宽敞的饭厅。没有单间,没有雅座,清一色白塑料布桌面的16张大园桌四四成行。我们进去的时候,已有许多工作人员在排队买菜打饭。一张桌边忽然站起来一个黑高个儿,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一看,是一位曾经碰到过的熟人,国务院研究室的一位博士。博士十分了得,据说每星期都被李鹏总理召去听听他的经济理论。这时候,他正十分谦逊地与我们握手,我们才敢大胆地往他碗盏里探看,究竟是什么营养在喂养这颗智慧的脑袋。这才发现不过一碟洋葱炒肉片,外加半斤米饭。局长一看我们如此熟悉,就热情地请博士共进午餐。局长冲着博士友好地笑着:“都在一幢大楼住着,也常常抬头不见低头见,可就是不相识。”我们忙把局长介绍给博士,博士立即认同,并说对局长已久闻其名,景仰不已。
我们的午宴被安排在东南角的那一桌。此举堪称民主,领导人请客添菜,还是在大食堂里,并接受着广大“食众”的民主监督,这在当代中国恐怕也属难得。并不分宾主,随意而坐。国务院规定机关招待来宾伙食以四菜一汤为标准。今天逐次上桌的四菜分别为萝卜片回锅肉、土豆烧肉丁、花菜炒肉片和炒猪肝。主人深怀歉意,说:“我们这里即使国务委员留客也这个标准。今天破例,加几碟凉菜。”局长斩钉截铁,使我们至今仍然相信这各一小碟的皮蛋、红肠、酸黄瓜和盐水花生米是局长自己掏的钱。饮料是印着“国宴专用”的北京啤酒,口味稍淡些,可随意开怀畅饮。
我们很有感触。其实机关留客,有此四菜也称实惠,何必七大盘八大盆的。主人说:“我对大家有个要求。菜一定要吃光,这里的炊事员对任何浪费都会提出批评。”我望着前面的那盆油花花的回锅肉,心里就开始盘算着如何吃光它。
话题自然问到总理们在哪里吃饭。主人说,李鹏总理中餐和其他副总理一样也在这里食堂吃。
我问:“他们也排队打饭买菜?”
“那当然。”主人说,“上次江西有同志来,看到国务委员们在饭堂排队十分感动,回去还写了一篇报道呢。”
“他们也用饭菜票现买现付?”
主人笑了:“副总理以上吃包饭,一月总算。”
“那万一好菜买光,就喝汤?”
“问题就在这里。总理们常常废寝忘食,所以也常常吃不上好菜。于是,现在给他们另外搞了一个小食堂,国务委员以上都到那里吃。”
“那他们吃什么标准?”我决定打破砂锅问到底。
“你有完没完?”庄先生打岔了。
“别插嘴,问题正关键呢。”我穷追不放。
局长乐了:“四菜一汤。具体地说,也就是今天请大家吃的。”
“哦!”原来我们的午宴开上了中南海最高规格了,吃到了总理们的菜谱。我们非常感动。
“来,请让一下。”大师傅端上了汤——一盆蛋花汤,漂着绿油油的黄瓜片。
令我们高兴的是,国务院餐厅竟保持着70年代机关大食堂的传统,用脸盆盛汤菜。
吃罢午饭,他们便出来,来饱览中南海的风光。
“走咧!”局长一声令下,把我们带进了无限明媚的春光里。

转凤凰网
<P>呵呵</P>
<P>好啊</P>
可是下面的人呢?
仅仅是也许
溜须拍马。
中南海食堂里会吃出老鼠和米虫么?
我们这里的单位食堂,一般干部排队,领导干部雅室一桌.
看来中南海食堂还不如我原单位食堂呢。我们那每天领导4人一桌8个菜。
我始终相信我们的最高层领导没有腐坏变质。
<P>哪年的文章?</P>

<P>我相信人都可以做成‘一个好人’,‘一个好干部’,但只有一个制度才是根本保障。</P>

<P>建立完善一个上下皆行之有效的制度,才是我们最根本的目的。</P>
[B]以下是引用[I]kidkevin[/I]在2005-12-14 13:32:00的发言:[/B][BR]我始终相信我们的最高层领导没有腐坏变质。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根都坏了,花再好看还能活多久呢??
[B]以下是引用[I]kidkevin[/I]在2005-12-14 13:32:00的发言:[/B][BR]我始终相信我们的最高层领导没有腐坏变质。

腐坏不只是简单的在经济上没有问题就行了
国家有没有希望我不知道,但是GC是一定会玩完的
ding shang qu a
[B]以下是引用[I]Superbow[/I]在2005-12-14 14:01:00的发言:[/B][BR]<P>哪年的文章?</P><P>我相信人都可以做成‘一个好人’,‘一个好干部’,但只有一个制度才是根本保障。</P><P>建立完善一个上下皆行之有效的制度,才是我们最根本的目的。</P>

  同意!在我们市的行政中心食堂里,打饭也是自己掏钱,当然单位给补一半。来吃饭的都是副局以下的。县市一及的,也能见到,但不是经常。里面有雅间,领导们一般在那里吃,不过菜和大厅的一样。不同的是大厅是自助式的,雅间是一般的抄菜。
  和大学一样,早不用饭票了,都是打卡。食堂还对外。
已然没人信了.
<P>我在市政府实习时,食堂和外面的快餐厅差不多,还没小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