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史书真的在胡扯:告诉你什么是白狄?赤狄?长狄?真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0:09:07


最近研究古汉字,有了巨大发现。原来春秋早期的历史,基本真的都在胡扯。

本文属于兴致使然,纯属乱放炮,有毛病不要太在意。也许说不定,真是重大历史理论的诞生呢。

这个发现,是从“右耳旁”开始的。因为玩游戏,发现很多诸侯小国,名字都是带右耳刀的,例如郑、邓、郧、唷⑧J、邿、邾、鄫、邗、邢、邹、郐……

右耳刀,阝,源自于小篆的“邑”字旁,被隶书所简化(繁体字破坏传统文化有没有?)。



例如,郑就是“奠邑”,邢是“开邑”,邾是“朱邑”,所以多数右耳旁都是地名,只有都、鄙、郡、郊、乡等是作为城市乡村的某个位置。

也就是说,除了“都、鄙、郡、郊、乡等”这几个字外,其他所有右耳旁,都可以追述到某个城邑,甚至可以就可以等同于一个诸侯国名!!

这样一个一个字去查,更细节的东西发现了!你以为很常见的字,偏偏就是诸侯国的名字!最差也是一个城邑。

郎——某个被鲁国灭掉的小国,鲁有二郎。
邮——垂邑,不要告诉我说不认识邮的繁体,关中原来有某个垂国,秦国的都城曾经是啥?西垂啊。
鄱——鄱阳湖,源自楚国之番邑,但这个番邑名字源自于中原的番国。
郴——湖南郴州,“林邑”,源自于大舜流放地。居然跟交趾某地是同一个名词。

同时也发现了很多被遗忘的诸侯国
——鄚国,河北任丘,后来莫州就得名自它,燕国附庸。

待续……待续




最近研究古汉字,有了巨大发现。原来春秋早期的历史,基本真的都在胡扯。

本文属于兴致使然,纯属乱放炮,有毛病不要太在意。也许说不定,真是重大历史理论的诞生呢。

这个发现,是从“右耳旁”开始的。因为玩游戏,发现很多诸侯小国,名字都是带右耳刀的,例如郑、邓、郧、唷⑧J、邿、邾、鄫、邗、邢、邹、郐……

右耳刀,阝,源自于小篆的“邑”字旁,被隶书所简化(繁体字破坏传统文化有没有?)。



例如,郑就是“奠邑”,邢是“开邑”,邾是“朱邑”,所以多数右耳旁都是地名,只有都、鄙、郡、郊、乡等是作为城市乡村的某个位置。

也就是说,除了“都、鄙、郡、郊、乡等”这几个字外,其他所有右耳旁,都可以追述到某个城邑,甚至可以就可以等同于一个诸侯国名!!

这样一个一个字去查,更细节的东西发现了!你以为很常见的字,偏偏就是诸侯国的名字!最差也是一个城邑。

郎——某个被鲁国灭掉的小国,鲁有二郎。
邮——垂邑,不要告诉我说不认识邮的繁体,关中原来有某个垂国,秦国的都城曾经是啥?西垂啊。
鄱——鄱阳湖,源自楚国之番邑,但这个番邑名字源自于中原的番国。
郴——湖南郴州,“林邑”,源自于大舜流放地。居然跟交趾某地是同一个名词。

同时也发现了很多被遗忘的诸侯国
——鄚国,河北任丘,后来莫州就得名自它,燕国附庸。

待续……待续






然后,笔者的目光集中于某个字了——“郝”。

下面先说我总结的春秋考古三大定律,后两条只提结论,先不说论证。

第一定律:带右耳旁的,百分百一定是地名,八成是诸侯名。
第二定律:戎狄蛮夷,前缀名一律都是姓氏或者国号、族号、地名(四者往往一回事),例如荆蛮、莱夷、徐夷、黄夷、郦戎、畎戎、燕京戎、太原之戎、申戎、条戎、虎方、林方、巴方等等,没有用形容词的。只有东夷、南蛮、北狄、西戎这几个大而化之的词例外。
第三定律:孔子说过“春秋无义战”。一直不懂,难道抗击蛮夷入侵,也不是义战?现在明白了,原来春秋根本无外战!

再回来说这个“郝”字。

按照第一定律,郝一定是个地名,而且很可能是个诸侯名。于是翻了翻百度还有其他资料。果然有了以下结论:

1、郝果然首先是地名,赤邑也。黄帝的某个后代,或者商汤的某个后代,被封在郝邑,也可叫做赤邑(尤其在甲骨文金文时代,都是一回事)。
2、这个郝邑,被认定为太原的郝乡。也有小部分认为郝乡在陕西。但郝氏宗族主流看法,基本以太原为姓氏发源地。

郝家,历史上第一个有名人物是谁?三国郝昭,哪里人?山西太原人。

然后问题来了——西周时代是否有个郝国?春秋时代在干啥?

嚯嚯嚯,春秋时代早期,山西太原那一大片地方只有一股势力——赤狄!

郝姓,就是赤姓,赤姓就是郝姓。这是右耳旁的铁定规律。甲骨文都是一个字,金文加个邑而已。




002.gif (1.0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8-19 17:20 上传



然后,笔者的目光集中于某个字了——“郝”。

下面先说我总结的春秋考古三大定律,后两条只提结论,先不说论证。

第一定律:带右耳旁的,百分百一定是地名,八成是诸侯名。
第二定律:戎狄蛮夷,前缀名一律都是姓氏或者国号、族号、地名(四者往往一回事),例如荆蛮、莱夷、徐夷、黄夷、郦戎、畎戎、燕京戎、太原之戎、申戎、条戎、虎方、林方、巴方等等,没有用形容词的。只有东夷、南蛮、北狄、西戎这几个大而化之的词例外。
第三定律:孔子说过“春秋无义战”。一直不懂,难道抗击蛮夷入侵,也不是义战?现在明白了,原来春秋根本无外战!

再回来说这个“郝”字。

按照第一定律,郝一定是个地名,而且很可能是个诸侯名。于是翻了翻百度还有其他资料。果然有了以下结论:

1、郝果然首先是地名,赤邑也。黄帝的某个后代,或者商汤的某个后代,被封在郝邑,也可叫做赤邑(尤其在甲骨文金文时代,都是一回事)。
2、这个郝邑,被认定为太原的郝乡。也有小部分认为郝乡在陕西。但郝氏宗族主流看法,基本以太原为姓氏发源地。

郝家,历史上第一个有名人物是谁?三国郝昭,哪里人?山西太原人。

然后问题来了——西周时代是否有个郝国?春秋时代在干啥?

嚯嚯嚯,春秋时代早期,山西太原那一大片地方只有一股势力——赤狄!

郝姓,就是赤姓,赤姓就是郝姓。这是右耳旁的铁定规律。甲骨文都是一个字,金文加个邑而已。


007.jpg (65.5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8-19 17:57 上传

这个帖子不错,等更新


有人说什么,白狄是白种人,还巴拉巴拉说什么古代中国人其实是雅利安人。我呸呸呸。赤狄,难道还是红种人呢?长狄,居然真有人,论证成了巨人族。

再次重申第二定律,不管什么白狄、赤狄、长狄,都是姓氏前缀,或者地名前缀。

和荆蛮、莱夷、徐夷、黄夷、郦戎、畎戎、燕京戎、太原之戎、申戎、芮戎、条戎、虎方、林方、巴方等等一样。

上面说了,郝姓,就是赤姓,赤姓就是郝姓。赤狄,就是赤姓之狄,或者是赤邑之狄。姓郝的家伙们,你们祖上也许真的不是赤狄,但赤狄肯定是得名于你们祖上的封地——赤邑,这个肯定跑不了。

赤狄的活动中心是不是太原呢?虽然差一点,但也差不多。最后赤狄的消亡,和晋阳的建立,基本上是同步的。

为什么郝姓人,变成了赤狄呢?

这就是第三定律了——春秋无外战!

我们知道,其实所谓的蛮夷戎狄,只不过是对某些部族甚至正牌诸侯国“不服王化”的贬义而已。楚国不服王化,被称为荆蛮。申国造了反,就成了申戎。徐国自己称王,就成了徐夷。芮国还是姬姓,被秦国扣上芮戎的帽子,给灭了。

突然冒出那么多个姬姓戎,姜姓戎?反常往往就是错误。明明都是皇亲国戚了,都不算主体民族?堂堂中华,河西走廊以东、燕山以南,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都覆盖一遍又一遍了,那里还有什么“少数民族”的生存空间?中原腹地出现少数民族,本身就是历史大笑话。

另外,检阅了一些诸侯国的名词,发现西周末期国人暴动很频繁,遍布一些诸侯国,而且真就有些诸侯国被起义成功了。然而就是因为暴民低贱,被史官们不屑,这些诸侯国的结局被泯灭于史书。往往只能从汉字上去找线索。

所以,很有一些所谓的蛮夷,只不过是脱离了天子、诸侯统治的部族或国人。不服王化,就是夷狄!

以赤狄为例。郝国在西周末期,发生国人暴动,诸侯被灭国,某个国人当了权实现“共和”,或者干脆是诸侯本人不服周天子管了。于是郝国变成了赤狄。所以说,赤狄就是北方的楚国!

而且,赤狄郝国和荆蛮楚国的情况十分类似,扩张十分迅速,附庸吞并了若干周边小国,于是有了“十五氏”之称。其中,还有潞氏潞子国,这种典型的诸侯国。

狄人伐邢,狄人灭卫,其实就是诸侯国互相吞并的战争而已。根本不是什么外族入侵。

左衽,也许不过是底层人士的风俗习惯或者是地域习惯,相对于贵族上层的右衽而已。




有人说什么,白狄是白种人,还巴拉巴拉说什么古代中国人其实是雅利安人。我呸呸呸。赤狄,难道还是红种人呢?长狄,居然真有人,论证成了巨人族。

再次重申第二定律,不管什么白狄、赤狄、长狄,都是姓氏前缀,或者地名前缀。

和荆蛮、莱夷、徐夷、黄夷、郦戎、畎戎、燕京戎、太原之戎、申戎、芮戎、条戎、虎方、林方、巴方等等一样。

上面说了,郝姓,就是赤姓,赤姓就是郝姓。赤狄,就是赤姓之狄,或者是赤邑之狄。姓郝的家伙们,你们祖上也许真的不是赤狄,但赤狄肯定是得名于你们祖上的封地——赤邑,这个肯定跑不了。

赤狄的活动中心是不是太原呢?虽然差一点,但也差不多。最后赤狄的消亡,和晋阳的建立,基本上是同步的。

为什么郝姓人,变成了赤狄呢?

这就是第三定律了——春秋无外战!

我们知道,其实所谓的蛮夷戎狄,只不过是对某些部族甚至正牌诸侯国“不服王化”的贬义而已。楚国不服王化,被称为荆蛮。申国造了反,就成了申戎。徐国自己称王,就成了徐夷。芮国还是姬姓,被秦国扣上芮戎的帽子,给灭了。

突然冒出那么多个姬姓戎,姜姓戎?反常往往就是错误。明明都是皇亲国戚了,都不算主体民族?堂堂中华,河西走廊以东、燕山以南,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都覆盖一遍又一遍了,那里还有什么“少数民族”的生存空间?中原腹地出现少数民族,本身就是历史大笑话。

另外,检阅了一些诸侯国的名词,发现西周末期国人暴动很频繁,遍布一些诸侯国,而且真就有些诸侯国被起义成功了。然而就是因为暴民低贱,被史官们不屑,这些诸侯国的结局被泯灭于史书。往往只能从汉字上去找线索。

所以,很有一些所谓的蛮夷,只不过是脱离了天子、诸侯统治的部族或国人。不服王化,就是夷狄!

以赤狄为例。郝国在西周末期,发生国人暴动,诸侯被灭国,某个国人当了权实现“共和”,或者干脆是诸侯本人不服周天子管了。于是郝国变成了赤狄。所以说,赤狄就是北方的楚国!

而且,赤狄郝国和荆蛮楚国的情况十分类似,扩张十分迅速,附庸吞并了若干周边小国,于是有了“十五氏”之称。其中,还有潞氏潞子国,这种典型的诸侯国。

狄人伐邢,狄人灭卫,其实就是诸侯国互相吞并的战争而已。根本不是什么外族入侵。

左衽,也许不过是底层人士的风俗习惯或者是地域习惯,相对于贵族上层的右衽而已。





春秋初期,发生几件“戎狄入侵”的大事。分别是狄人伐邢、狄人灭卫、山戎痛燕。此外,还有邢侯搏戎。

戎狄的主角,主要是山戎、长狄和赤狄。

不过,首先说一下另外的白狄。因为这个白狄,毁三观程度比较小。

白狄的白,肯定也是源自于姓氏或地名。问题主要是,这个白是什么意思,来源于什么?

有意思的是,作为白狄之一的鲜虞氏中山国,也是姬姓!这可是被战国几大诸侯国认可的。

白狄在春秋早期,地理位置主要是在陕西东部北部一代。晋厉公命吕相为使致秦桓公《绝秦书》说:“白狄与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婚姻也”。雍州,陕西也。

白狄和晋国是战略性同盟,从国君到卿士都互通婚姻。白狄还帮着晋国攻打赤狄。《左传》记载,狄人讨伐廧咎如氏(赤狄一支),俘获了赤狄贵族两个女儿淑隗和季隗(一个嫁给赵衰,一个嫁给晋文公),这里的狄人自然是白狄。

白狄赤狄姓氏都比较乱,有的姓隗,有的姓翟,有的姓祁,有的姓狐,有的还姓鲜于,说明大家是为了造反的共同目的走到一起的,不是一个家族集团。

赤狄的名字,来源于赤邑。白狄呢?似乎没有白邑这个地方。只能去找谐音了。

于是,有一个说法出来了。有专家学者研究认为,白狄源于毕公高。毕,白,字音虽近,但字义并不相同。

不过,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毕国,就是在陕西,据称被西戎所灭。说是这么说,其实很可能还是亡于造反。毕国人沦为戎人,如果自成一个部族,自然叫做毕戎或者毕狄,白狄可能就这么叫起来了。

另有说法,白狄是虢季子白流落入戎狄的后代。虢季子白北伐猃狁,清朝道光年间出土了“虢季子白盘”,很有名,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铭文共八行一百一十一字,铭文记述了周宣王十二年(前816)虢季子白在洛河北岸大胜猃狁,杀死五百名敌人,活捉五十名俘虏,宣王举行隆重的庆典表彰他的功绩,赏赐了马匹、斧钺、彤弓、彤矢。虢季子白专门制造此盘来纪念这件事情。)



无论如何,白狄肯定有姬姓血统。到底是毕公高后代,还是虢仲后代,都差不多。这种解释,远比什么雅利安人靠谱得多。

突然发现,刚才又出现一个祁字。仔细查,果然是太原附近的一个县名。可能也是被郝国吞并的一个小诸侯。

太原附近还有邬县,东边还有一个鄗地。这些都只有地名,没有诸侯国的记载。但基本跑不了。

这么看,郝国吞并了不少诸侯国。虽然最后这个郝国,可能自己先内部崩溃了,成了人民共和制。




春秋初期,发生几件“戎狄入侵”的大事。分别是狄人伐邢、狄人灭卫、山戎痛燕。此外,还有邢侯搏戎。

戎狄的主角,主要是山戎、长狄和赤狄。

不过,首先说一下另外的白狄。因为这个白狄,毁三观程度比较小。

白狄的白,肯定也是源自于姓氏或地名。问题主要是,这个白是什么意思,来源于什么?

有意思的是,作为白狄之一的鲜虞氏中山国,也是姬姓!这可是被战国几大诸侯国认可的。

白狄在春秋早期,地理位置主要是在陕西东部北部一代。晋厉公命吕相为使致秦桓公《绝秦书》说:“白狄与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婚姻也”。雍州,陕西也。

白狄和晋国是战略性同盟,从国君到卿士都互通婚姻。白狄还帮着晋国攻打赤狄。《左传》记载,狄人讨伐廧咎如氏(赤狄一支),俘获了赤狄贵族两个女儿淑隗和季隗(一个嫁给赵衰,一个嫁给晋文公),这里的狄人自然是白狄。

白狄赤狄姓氏都比较乱,有的姓隗,有的姓翟,有的姓祁,有的姓狐,有的还姓鲜于,说明大家是为了造反的共同目的走到一起的,不是一个家族集团。

赤狄的名字,来源于赤邑。白狄呢?似乎没有白邑这个地方。只能去找谐音了。

于是,有一个说法出来了。有专家学者研究认为,白狄源于毕公高。毕,白,字音虽近,但字义并不相同。

不过,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毕国,就是在陕西,据称被西戎所灭。说是这么说,其实很可能还是亡于造反。毕国人沦为戎人,如果自成一个部族,自然叫做毕戎或者毕狄,白狄可能就这么叫起来了。

另有说法,白狄是虢季子白流落入戎狄的后代。虢季子白北伐猃狁,清朝道光年间出土了“虢季子白盘”,很有名,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铭文共八行一百一十一字,铭文记述了周宣王十二年(前816)虢季子白在洛河北岸大胜猃狁,杀死五百名敌人,活捉五十名俘虏,宣王举行隆重的庆典表彰他的功绩,赏赐了马匹、斧钺、彤弓、彤矢。虢季子白专门制造此盘来纪念这件事情。)

008.jpg (18.0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8-19 18:06 上传



无论如何,白狄肯定有姬姓血统。到底是毕公高后代,还是虢仲后代,都差不多。这种解释,远比什么雅利安人靠谱得多。

突然发现,刚才又出现一个祁字。仔细查,果然是太原附近的一个县名。可能也是被郝国吞并的一个小诸侯。

太原附近还有邬县,东边还有一个鄗地。这些都只有地名,没有诸侯国的记载。但基本跑不了。

这么看,郝国吞并了不少诸侯国。虽然最后这个郝国,可能自己先内部崩溃了,成了人民共和制。



最后要介绍长狄。

最毁三观的就是它。

管仲力挽狂澜,齐桓公挽救华夏于危难,要对付的,可能就是你们中间很多人的祖宗呢。



说你呢,还有你,你,和他(下面这位)。





最后要介绍长狄。

最毁三观的就是它。

管仲力挽狂澜,齐桓公挽救华夏于危难,要对付的,可能就是你们中间很多人的祖宗呢。



说你呢,还有你,你,和他(下面这位)。


006.jpg (64.0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8-19 17:54 上传


楼主继续。。
狐狸大仙 发表于 2016-8-19 17:53
最后要介绍长狄。

最毁三观的就是它。
是后世之人在胡乱解释才对。
( ̄︶ ̄)↗ 涨姿势了
犬戎???
大仙请继续
最后要介绍长狄。

最毁三观的就是它。

我张姓上承人文始祖黄帝,下达本大叔,不容大仙信口雌黄
春秋初期,发生几件“戎狄入侵”的大事。分别是狄人伐邢、狄人灭卫、山戎痛燕。此外,还有邢侯搏戎。

...
咱先说说山东的事好吧
楼主的观点不错,值得深入探讨。

类似的例子,还有匈奴和月氏的祖宗“西戎”,这个诸候原来是农耕放牧结合的中西部小国,还曾是周天子的姻亲。

峰火戏诸候,实际上是当时的天子要废掉来自于西戎的皇后,还有太子,宫庭内斗引发大规模内战,皇后从老家引兵入京,内外勾结,将周天子推翻了。

其实,从广义上来说,中国真正的胡乱是元朝之后引入真正的杂胡后才有的。之前的,汉匈之战实为内战,五胡之乱也是,后来的宋辽金蒙夏同样是内战。

回看汉匈内战时期,匈奴给汉庭的文书上还自称兄弟之邦(虽然汉庭视之为草原匪帮),而今天的汉奸败类却将他们诬蔑为异族,真是可悲可叹。
dddd_dh_200001 发表于 2016-8-20 08:22
楼主的观点不错,值得深入探讨。

类似的例子,还有匈奴和月氏的祖宗“西戎”,这个诸候原来是农耕放牧结 ...
差不多,黄帝之苗裔,淳维之后嗣。至少统治阶层是这样,参考吴越王室。
从考古来看,红山文化和石峁文化的后期留在草原地带的族群,游牧迹象的比重增加,这是适应北方干旱草原化的情况。哪怕是所谓东夷,商和秦也是同族。

dddd_dh_200001 发表于 2016-8-20 08:22
楼主的观点不错,值得深入探讨。

类似的例子,还有匈奴和月氏的祖宗“西戎”,这个诸候原来是农耕放牧结 ...


真的胡人基本上不承认自己祖先是黄帝,羯,女真,蒙古,满人都是不承认自己祖先是黄帝,真的胡人从羯开始!至于汉奸才会承认变成野蛮人的民族,因为华化前是异族,华化后才是同族!
dddd_dh_200001 发表于 2016-8-20 08:22
楼主的观点不错,值得深入探讨。

类似的例子,还有匈奴和月氏的祖宗“西戎”,这个诸候原来是农耕放牧结 ...


真的胡人基本上不承认自己祖先是黄帝,羯,女真,蒙古,满人都是不承认自己祖先是黄帝,真的胡人从羯开始!至于汉奸才会承认变成野蛮人的民族,因为华化前是异族,华化后才是同族!
  楼主玩的什么游戏,还带古国地名

dddd_dh_200001 发表于 2016-8-20 08:22
楼主的观点不错,值得深入探讨。

类似的例子,还有匈奴和月氏的祖宗“西戎”,这个诸候原来是农耕放牧结 ...


说反了,汉奸败类才会承认他们是同族!古代家谱上面,只要家族中有在外做强盗的,会开除出家族!这些异族亦不把汉人当同胞,匈奴只知道掳掠,还有倭寇超过一半是中国人,你舔着脸和他们攀亲,有用吗?
dddd_dh_200001 发表于 2016-8-20 08:22
楼主的观点不错,值得深入探讨。

类似的例子,还有匈奴和月氏的祖宗“西戎”,这个诸候原来是农耕放牧结 ...


说反了,汉奸败类才会承认他们是同族!古代家谱上面,只要家族中有在外做强盗的,会开除出家族!这些异族亦不把汉人当同胞,匈奴只知道掳掠,还有倭寇超过一半是中国人,你舔着脸和他们攀亲,有用吗?
楼主简直大惊小怪!本来春秋就是按是否尊周礼看是不是华,不用周礼的肯定打上蛮夷的标签,类比现在的李家坡竟然用英语作为国语,只是血统上的同族罢了
dddd_dh_200001 发表于 2016-8-20 08:22
楼主的观点不错,值得深入探讨。

类似的例子,还有匈奴和月氏的祖宗“西戎”,这个诸候原来是农耕放牧结 ...
五胡也是民族内战?西夏、辽、金是民族内战?
五胡之中你说匈奴是汉族分支,行就这么算,可鲜卑族可是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羯族是白种人、氐族、羌族也与汉族不是一个族系。
在说党项人,他属于羌藏族系,契丹属于阿尔泰语系民族、女真是东北土生民族肃慎人的后代,这与汉族都不是个族系。
这些狄戎就是古希腊城邦共和国咯?
东风强劲 发表于 2016-8-20 14:37
五胡也是民族内战?西夏、辽、金是民族内战?
五胡之中你说匈奴是汉族分支,行就这么算,可鲜卑族可是属 ...
虽然学界原先认为鲜卑人属于东胡族系,其语言属于东胡语族已有定论,和华夏一系关系紧密。
但是,基于民族和人种概念的区别(朱泓 1998),同样的人种可以分裂为不同的民族,创造不同的考古学文化;而同一个民族或者呈现一致性的考古学文化,可能由多个种族构成或者创造。檀石槐联盟的建立使北方少数民族产生“鲜卑”民族认同感,纷纷“自号鲜卑”。随后拓跋鲜卑的壮大又使其文化因素渗透到达各个民族的遗存,同时会有不同的民族融入拓跋鲜卑(例如匈奴一次就有十余万落纳入,尽管当年匈奴也是混搭的)。所以,单一的按照考古学文化或者人种学来划分民族或者人种,有一定的局限性。至于语种,呵呵,没啥定论,就此专门问过业内老师的。
东风强劲 发表于 2016-8-20 14:37
五胡也是民族内战?西夏、辽、金是民族内战?
五胡之中你说匈奴是汉族分支,行就这么算,可鲜卑族可是属 ...
党项羌诸部的历史源流也有多种说法,但炎帝便是西羌首领阿。参见宝鸡石鼓山商末周初贵族墓葬新发现,俺师友特别推荐俺去看的特展,青铜器的重大发现,护甲,马具,礼器,禁。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6-8-20 14:39
这些狄戎就是古希腊城邦共和国咯?
戎狄不过是没有奉行周礼而已,其祖上多为炎黄苗裔。和后世杂胡不一样。再说,按考古发现,也不是什么城邦国家,主要还是农业为主,和周王室内外服封国差不多。至于啥古希腊城邦,那可能是白皮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热那亚城市工商业犹太家族对抗教廷的以今托古行为。





张召忠老师,对不起了,要起底您的祖先了。哈哈

长狄,出现于春秋早中期,属于北狄军事集团一员,和齐鲁宋卫等国进行过长期战争。但是,从春秋开始的史书记载,关于长狄的描述就充满了胡说八道。

长狄主要记载于《左传》。

《左传》:鄋瞒侵齐。遂伐我。公卜使叔孙得臣追之,吉。侯叔夏御庄叔,绵房甥为右,富父终甥驷乘。冬十月甲午,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侨如,鄋瞒国之君,盖长三丈。获侨如,不书,贱夷狄也。富父终甥摏其喉以戈,杀之,埋其首于子驹之门,以命宣伯。初,宋武公之世,鄋瞒伐宋,司徒皇父帅师御之,耏班御皇父充石,公子谷甥为右,司寇牛父驷乘,以败狄于长丘,获长狄缘斯,皇父之二子死焉。宋公于是以门赏耏班,使食其征,谓之耏门。晋之灭潞也,获侨如之弟焚如。齐襄公之二年,鄋瞒伐齐,齐王子成父获其弟荣如,埋其首于周首之北门。卫人获其季简如,鄋瞒由是遂亡。

《左传》的记载,是长狄的主要相关史料。出现了长狄的侨如、简如、荣如、焚如、缘斯共五名首领,征战时间几乎接近百年。而且,把敌军的名号称为“鄋瞒”,又是一个有耳旁哦。

但是左传出现了一个“侨如,鄋瞒国之君,盖长三丈。”于是搞出了长狄是巨人族的说法。

后续史书的解释,就更不堪入目了。

《谷梁传》曰:“叔孙得臣,最善射也,射其目,身横九亩,断其首而载之,眉见于轼。”够长够大!意思是,被射者身子倒下压着九亩地,脑袋装满一辆车,眼眉如果在车厢前面轼的部位,头顶肯定会探出车厢外一大截。

《国语。鲁语》云:“吴伐越,隳会稽,获骨节专车……仲尼曰:‘昔禹致群臣於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客曰:‘防风氏何守?’仲尼曰:‘汪芒氏之君,守封、隅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於周为长狄氏,今曰大人。’客曰:‘人长之极几何?’仲尼曰:‘僬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

于是长狄变成了防风氏之后,杜撰孔子的话,造出了一个巨人族。其实孔子本人作品里没这个东西。

后续的历史学家们也不管不顾,拿着《国语》杜撰的东西当文献,真的把长狄当成了巨人族。最有节操的,也没怀疑过“长狄人高大”这个说法。

但是第二定律告诉我们,长狄的长,一定是姓氏或者国名、族名或者地名,而且这四者经常是一回事。

说话要讲证据,长,有没有这个姓氏呢?或者有没有这个地名呢?甚至有没有叫做“长”的诸侯国名的?

别说,还真找到了!

证据这就是1997年震惊国内考古界的“长子口”墓,该墓被发现于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

长子口墓出士的器物中有铭文者皆出自青铜礼器,共54件。在有铭器中,共有39器铭文为“长子口”,另有“子”、“子口”等铭文,墓主显系长子口。铭文“子”,“子口”和“长子口”显系对一人的不同称法,均应指长子口,这么多器物均为长子口自铭,一墓中出现如此数量的自铭器,在大型商周墓葬中应是最多的。长,应是氏族或国名,子是身份,口为私名。


长子口簋形觥和长子口铭文“长子口”

另在甲骨文三期卡辞中,有“其又长子唯龟至王受又”的记载,说明长是一方国,这个长国要定期向商王贡龟。

另在湖北黄陂鲁台山M30出土一件圆鼎,铭文“长子狗乍父乙尊彝”。该墓年代为康王晚期或昭王。

可见,商周之际确实有一个长国,并且这个长姓家族在商周都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

另外,三晋地区有长子、长社、长治等地,也都可能与长国或长姓有关。

不过,也有学者进行反驳,认为所谓“长子”乃最大儿子,给出了不同解释。但下面这个考古证据,就是铁打的事实了。

1971年,河南省新郑的郑韩故城出土了一批韩国铜兵器,其中两件铜戈铭文分别为:

“四年郑命:韩囗,司寇长朱,武库工师:囗囗,冶尹皮攴造”;

“五年郑命韩囗,司寇张朱,右库工师:春高,冶尹:濡造。”

同一司寇之名,其人名一作“长朱”!一作“张朱“!

啥情况?就是说,中国春秋战国时候不仅有”长“姓,而且这个”长“姓就是今天我们最最常见的一个姓氏——”张“姓!

据有学者研究,长氏原为东夷的后裔,臣服于商后,负责制造弓箭等武器,后来繁衍为张姓,故长氏是张姓祖先。在书面文字中,春秋中期以前只有“长”姓而无张姓,中期以后则只有“张”姓而无长姓。汉代以后,“长”在地下文物中亦逐渐减少乃至绝迹。

洋洋洒洒论证一大堆,就是证明,长狄就是“长姓之狄”,或者干脆就是“张姓之狄”。

《左传》所说的长狄侨如、简如、荣如、焚如、缘斯五名首领,就是张侨如、张简如、张荣如、张焚如、张缘斯也!

如果还不信,那么我再摆一个崩溃性的证据!

可以百度一下”张姓“,他们的来源是哪里?除了各种改姓外,基本就只有一个主流说法——”天下张姓出清河“!清河县在哪里?《春秋MOD》玩家准备开心地乐吧!

下面两张地图自己看,就不用再多说了。






其实,凭良心说,张姓的最早源流,不应该从长狄开始。长姓(张姓)在商代就已经问世,在西周时期已经开枝散叶,在山西、陕西、河南、河北都已经有一定势力,甚至不止一个封国。可能在山西、河南、河北都出现过长国。但是西周晚期的大规模国人暴动,造成河北长国的贵族统治崩溃,或者是当地长姓(张姓)国人发展为一股强大的军事武装,以”长(张)“为名诞生了长狄,活跃于春秋时期。本来,张姓就是以弓箭制造出身,自己搞出一个叛乱武装,非常正常。

至于为什么史书没有什么记载?《左传》说了:“获侨如,不书,贱夷狄也”。连抓获夷狄首领,这么大的战果,孔子的《春秋》都不写。国人暴动这种事,估计是普遍性地被史官所忽视了。这就造成了,诸侯国分布在历史地图上到处是天窗,而夷狄势力却在中原大地上四处开花。




006.jpg (27.4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8-20 22:31 上传




张召忠老师,对不起了,要起底您的祖先了。哈哈

长狄,出现于春秋早中期,属于北狄军事集团一员,和齐鲁宋卫等国进行过长期战争。但是,从春秋开始的史书记载,关于长狄的描述就充满了胡说八道。

长狄主要记载于《左传》。

《左传》:鄋瞒侵齐。遂伐我。公卜使叔孙得臣追之,吉。侯叔夏御庄叔,绵房甥为右,富父终甥驷乘。冬十月甲午,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侨如,鄋瞒国之君,盖长三丈。获侨如,不书,贱夷狄也。富父终甥摏其喉以戈,杀之,埋其首于子驹之门,以命宣伯。初,宋武公之世,鄋瞒伐宋,司徒皇父帅师御之,耏班御皇父充石,公子谷甥为右,司寇牛父驷乘,以败狄于长丘,获长狄缘斯,皇父之二子死焉。宋公于是以门赏耏班,使食其征,谓之耏门。晋之灭潞也,获侨如之弟焚如。齐襄公之二年,鄋瞒伐齐,齐王子成父获其弟荣如,埋其首于周首之北门。卫人获其季简如,鄋瞒由是遂亡。

《左传》的记载,是长狄的主要相关史料。出现了长狄的侨如、简如、荣如、焚如、缘斯共五名首领,征战时间几乎接近百年。而且,把敌军的名号称为“鄋瞒”,又是一个有耳旁哦。

但是左传出现了一个“侨如,鄋瞒国之君,盖长三丈。”于是搞出了长狄是巨人族的说法。

后续史书的解释,就更不堪入目了。

《谷梁传》曰:“叔孙得臣,最善射也,射其目,身横九亩,断其首而载之,眉见于轼。”够长够大!意思是,被射者身子倒下压着九亩地,脑袋装满一辆车,眼眉如果在车厢前面轼的部位,头顶肯定会探出车厢外一大截。

《国语。鲁语》云:“吴伐越,隳会稽,获骨节专车……仲尼曰:‘昔禹致群臣於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客曰:‘防风氏何守?’仲尼曰:‘汪芒氏之君,守封、隅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於周为长狄氏,今曰大人。’客曰:‘人长之极几何?’仲尼曰:‘僬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

于是长狄变成了防风氏之后,杜撰孔子的话,造出了一个巨人族。其实孔子本人作品里没这个东西。

后续的历史学家们也不管不顾,拿着《国语》杜撰的东西当文献,真的把长狄当成了巨人族。最有节操的,也没怀疑过“长狄人高大”这个说法。

但是第二定律告诉我们,长狄的长,一定是姓氏或者国名、族名或者地名,而且这四者经常是一回事。

说话要讲证据,长,有没有这个姓氏呢?或者有没有这个地名呢?甚至有没有叫做“长”的诸侯国名的?

别说,还真找到了!

证据这就是1997年震惊国内考古界的“长子口”墓,该墓被发现于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

长子口墓出士的器物中有铭文者皆出自青铜礼器,共54件。在有铭器中,共有39器铭文为“长子口”,另有“子”、“子口”等铭文,墓主显系长子口。铭文“子”,“子口”和“长子口”显系对一人的不同称法,均应指长子口,这么多器物均为长子口自铭,一墓中出现如此数量的自铭器,在大型商周墓葬中应是最多的。长,应是氏族或国名,子是身份,口为私名。

007.jpg (70.2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8-20 22:31 上传


长子口簋形觥和长子口铭文“长子口”

另在甲骨文三期卡辞中,有“其又长子唯龟至王受又”的记载,说明长是一方国,这个长国要定期向商王贡龟。

另在湖北黄陂鲁台山M30出土一件圆鼎,铭文“长子狗乍父乙尊彝”。该墓年代为康王晚期或昭王。

可见,商周之际确实有一个长国,并且这个长姓家族在商周都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

另外,三晋地区有长子、长社、长治等地,也都可能与长国或长姓有关。

不过,也有学者进行反驳,认为所谓“长子”乃最大儿子,给出了不同解释。但下面这个考古证据,就是铁打的事实了。

1971年,河南省新郑的郑韩故城出土了一批韩国铜兵器,其中两件铜戈铭文分别为:

“四年郑命:韩囗,司寇长朱,武库工师:囗囗,冶尹皮攴造”;

“五年郑命韩囗,司寇张朱,右库工师:春高,冶尹:濡造。”

同一司寇之名,其人名一作“长朱”!一作“张朱“!

啥情况?就是说,中国春秋战国时候不仅有”长“姓,而且这个”长“姓就是今天我们最最常见的一个姓氏——”张“姓!

据有学者研究,长氏原为东夷的后裔,臣服于商后,负责制造弓箭等武器,后来繁衍为张姓,故长氏是张姓祖先。在书面文字中,春秋中期以前只有“长”姓而无张姓,中期以后则只有“张”姓而无长姓。汉代以后,“长”在地下文物中亦逐渐减少乃至绝迹。

洋洋洒洒论证一大堆,就是证明,长狄就是“长姓之狄”,或者干脆就是“张姓之狄”。

《左传》所说的长狄侨如、简如、荣如、焚如、缘斯五名首领,就是张侨如、张简如、张荣如、张焚如、张缘斯也!

如果还不信,那么我再摆一个崩溃性的证据!

可以百度一下”张姓“,他们的来源是哪里?除了各种改姓外,基本就只有一个主流说法——”天下张姓出清河“!清河县在哪里?《春秋MOD》玩家准备开心地乐吧!

下面两张地图自己看,就不用再多说了。

008.jpg (102.5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8-20 22:32 上传



009.jpg (136.4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8-20 22:32 上传




其实,凭良心说,张姓的最早源流,不应该从长狄开始。长姓(张姓)在商代就已经问世,在西周时期已经开枝散叶,在山西、陕西、河南、河北都已经有一定势力,甚至不止一个封国。可能在山西、河南、河北都出现过长国。但是西周晚期的大规模国人暴动,造成河北长国的贵族统治崩溃,或者是当地长姓(张姓)国人发展为一股强大的军事武装,以”长(张)“为名诞生了长狄,活跃于春秋时期。本来,张姓就是以弓箭制造出身,自己搞出一个叛乱武装,非常正常。

至于为什么史书没有什么记载?《左传》说了:“获侨如,不书,贱夷狄也”。连抓获夷狄首领,这么大的战果,孔子的《春秋》都不写。国人暴动这种事,估计是普遍性地被史官所忽视了。这就造成了,诸侯国分布在历史地图上到处是天窗,而夷狄势力却在中原大地上四处开花。


他娘的,张忽悠这个败类也是山东出来的?   操。。。。。。林子大了啥鸟都有!
原来整个春秋都是在胡扯啊?信史都成胡扯了,你能再胡扯点不?

没名没姓没头脑 发表于 2016-8-20 03:31
我张姓上承人文始祖黄帝,下达本大叔,不容大仙信口雌黄


所以,我总结一下。

论证这么多,不是说张召忠老师的祖上是什么少数民族。

而是说,被春秋史书所描述的白狄、赤狄、长狄,实际上都是正牌的华夏子民!而且根红苗正。

这里,就真正得出春秋第三定律——春秋无外战!统统都是华夏的内战。

长期以来,历史学被文人们搞成了文字游戏,以讹传讹越来越离谱。

但结合考古依据,再加上适当的逻辑推理,用理科思维去抽丝剥茧,就如同破案一样,很多历史史实其实都是很好理清的。

说春秋历史都是胡扯,已经是很轻的了。人高三丈,都成了信史,还能不叫胡扯?

都两千多年了,赤狄赤狄的,连崇尚红色或者红色人种都扯淡出来了,居然没人想到用“赤”加个“右耳刀”。说白狄是雅利安人,我只能吐了。说长狄是巨人族,我个去,还成了信史?

不能不说,两千年来的一帮历史学家都是白痴。

难怪当代的考古学家,很多都看不起传统的历史学家。

历史,本该就是理科!


没名没姓没头脑 发表于 2016-8-20 03:31
我张姓上承人文始祖黄帝,下达本大叔,不容大仙信口雌黄


所以,我总结一下。

论证这么多,不是说张召忠老师的祖上是什么少数民族。

而是说,被春秋史书所描述的白狄、赤狄、长狄,实际上都是正牌的华夏子民!而且根红苗正。

这里,就真正得出春秋第三定律——春秋无外战!统统都是华夏的内战。

长期以来,历史学被文人们搞成了文字游戏,以讹传讹越来越离谱。

但结合考古依据,再加上适当的逻辑推理,用理科思维去抽丝剥茧,就如同破案一样,很多历史史实其实都是很好理清的。

说春秋历史都是胡扯,已经是很轻的了。人高三丈,都成了信史,还能不叫胡扯?

都两千多年了,赤狄赤狄的,连崇尚红色或者红色人种都扯淡出来了,居然没人想到用“赤”加个“右耳刀”。说白狄是雅利安人,我只能吐了。说长狄是巨人族,我个去,还成了信史?

不能不说,两千年来的一帮历史学家都是白痴。

难怪当代的考古学家,很多都看不起传统的历史学家。

历史,本该就是理科!

狐狸大仙 发表于 2016-8-20 23:42
所以,我总结一下。

论证这么多,不是说张召忠老师的祖上是什么少数民族。
考古倒是工科的,例如建筑考古学,就要熟悉建筑结构、施工工艺和建材特性。实践阿实践。
历史本来是社会学,但在追求真相的前提下,历史学和考古学的交集也要吸收后者的实践思维,毕竟很多假说还是要有社会形态的支持。在此,文献学也需要考古学的滋养,就是文献材料的真实性问题了。质疑白皮是否伪造历史和考古遗迹,突破点也在于此。现在看来,白皮的古典史学体系已经是摇摇欲坠了,建基于耶经考古学之上的所谓近代考古验证是硬伤,最关键的还是动机,就是政治正确,自古以来。
好文      
中国的传统历史部分承担着类似西方宗教的作用

现代历史聚焦于客观事实,是非成败的主观臆断比较少
正在考虑提前退休之后去读个历史,搞搞中国古代科技与数学史
好文。若是原创,楼主功底很深啊。
这是一个重大课题,欢迎楼主继续推论
古埃及法老的轮替过程中,根据统治者的意愿,常常发生毁灭前任法老文字记录的事件。历史原本就是胜利者书写给后人看的,后人从历史记录中看到的是胜利者丰功伟绩的光环,还有对失败者的贬低,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虽然这种对历史的修饰不值得称赞,然而却也是人之常情,必然规律。历史原本就是成王败寇,历史的陈述权原本就在胜利者手里。从历史的迷雾中抽丝剥茧,通过合理的论证,从蛛丝马迹之中寻求突破,确实非常不简单
甲骨文是现代汉语前身,商人老家已经找到,在冀南豫北,称为下七垣文化,是华夏大系统下的东支。与东夷的岳石文化在地理靠近、有交流,但绝对不是一支。当时河南与山东地理交通上没今天那样顺畅。二里头是超级正宗的华夏,从8千年起到4千年左右,当地考古文化序列衔接很好,可以拿到教科书上做范例了。
夏商周三家是一层(华夏)系统,华夏与东夷是二层系统,然后和西羌构成第三层系统,最后与华南构成第四层系统。四层系统合起来就是汉族。好比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野人女真、东部蒙古和辽东汉人是现代满族的五个来源一样。

先秦在陇东到东海、长城到长江,人种都是“古中原类型”。所谓的族别都是文化差异,人种都一样,虽然不排除个别嫁过来的公主、或者战俘奴隶是异种。
dddd_dh_200001 发表于 2016-8-20 08:22
楼主的观点不错,值得深入探讨。

类似的例子,还有匈奴和月氏的祖宗“西戎”,这个诸候原来是农耕放牧结 ...
西戎是个泛称,分为好多部落方国的,而且大多数从事的是原始农业而非游牧。有的部落方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融入汉族,有的部落方国和北方游牧民族混血形成匈奴。
铁马冰河陆川客 发表于 2016-8-20 09:28
差不多,黄帝之苗裔,淳维之后嗣。至少统治阶层是这样,参考吴越王室。
从考古来看,红山文化和石峁文化 ...
先秦的东夷,专指山东半岛为核心的族群,考古上以岳石文化为代表,时间与龙山、夏商接近,与华夏的差别也就是你用大碗我用小碗、你跪坐我蹲坐之类,其他几乎完全一样,把他们归入一个稍大的系统也可以,本来6、7千年前可能就有同源关系。

龙山时代,东夷已经有文字,如邹平丁公的陶文,十几个字连写(但无法释读),但是看来与甲骨文差别较大。这个东夷,和华夏是早期汉族的两个主要来源(另外一部分东夷在东周南迁到江淮太湖一带,最后也融入汉族)。当时根本没有朝鲜、或者韩民族,连它们爷爷的祖爷爷也没有,至少不构成任何意义上的民族或部族。

商人老家已经找到,在冀南豫北,称为下七垣文化,是华夏大系统下的东支。与东夷的岳石文化在地理靠近、有交流,但绝对不是一支。当时河南与山东地理交通上没今天那样顺畅。

二里头是超级正宗的华夏,半点不带含糊的!从8千年起到4千年左右,当地考古文化序列衔接很好,可以拿到教科书上做范例了。就算东夷,也是超级正宗中国本土的产物,其最早来源(7千年前)之一还是来源于黄河中游系统的。夏商周三家是一层(华夏)系统,华夏与东夷是二层系统,然后和西羌构成第三层系统,最后与华南构成第四层系统。四层系统合起来就是汉族。好比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野人女真、东部蒙古和辽东汉人是现代满族的五个来源一样。

先秦在陇东到东海、长城到长江,人种都是“古中原类型”。所谓的族别都是文化差异,人种都一样,虽然不排除个别嫁过来的公主、或者战俘奴隶是异种。
我的姓氏出自于喙??
嗯,此说法很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