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火箭实力托起中国量子星(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23:27:23
金牌火箭实力托起中国量子星(图)



2016-08-19

8月16日凌晨,当奥运健儿们向金牌发起冲击时,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研制的“金牌火箭”长征二号丁迎来了它的第29次飞行——护送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升空,并又一次用成功捍卫了自己的金牌荣誉。


运送一名明星乘客与运送普通乘客有何不同? 长二丁火箭总指挥谈学军称,对火箭来说没有任何区别,都是要把乘客安全、准确地送到目的地。但公众了解到的故事却有不同。在高曝光的信息背后,下面这些或许是你所不知道的。

火箭抵达发射场后试验队员们正在卸车。



降低轨道


从600公里到500公里


在此次发射任务中,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目标轨道是高度约500公里、倾角约97.37度的太阳同步轨道。而在发射的10个月之前,它的瞄准轨道还是600公里。


“临近去年年底的时候,卫星方考虑到卫星的抗辐照等因素,提出要将预定轨道从600公里降至500公里。”谈学军介绍。


轨道高度降低100公里,看起来更容易了,但对于总体设计和测试已经完成的火箭来说,降轨意味着包括轨道设计、飞行程序设计在内的大量设计工作要重新来,报告重新写,控制系统和飞行软件等也要更改。如此一来,大约增加了4~5个月的工作量。


时间,对于处在高密度发射期的长二丁火箭来说,是极其宝贵的东西。今年,长二丁有6次发射任务,明年这个数量要增至8~10次。工作的优化、人员和队伍的合理配置等“多齿轮咬合”才确保了高密度下的有序运转,此时骤然而至的4个月返工期,必须靠队员们“抢”出来。


而让火箭“两总”们真正担心的,是随之带来的风险——如果有一处没有复核、没有替换,就有可能带来失败风险。


推迟发射


火箭在火车里等20多天


发射前,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瞄准的窗口是7月,怎么到8月中旬才发射?


“原定6月12号出发,当时火箭已经装完车,准备开拔了;卫星方发现了问题,进场和发射日期都推迟了”,谈学军说,“于是装火箭的火车停在厂房里,等了20多天。”


这一等,等来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最热的时候。7月,长二丁火箭和量子卫星进场后,遇上了连续高温天气,酒泉多次发布高温红色、橙色预警,发射场最热时气温超过了40度。


这是长二丁火箭少有的在如此高温环境下开展发射场工作。比起人的不舒服,试验队更担心火箭“太热”。


“火箭对温度是有要求的,特别是一些敏感器件。火箭在高温下转场、测试、上塔,一定要采取保障措施,控制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长二丁火箭总设计师洪刚说。由于很少面临这样的高温考验,他不由得对火箭多了一份担心。


侧壁搭载


史上最重的一次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重量是640公斤,对于500公里轨道高度运载能力近2吨的长二丁火箭来说富余较大。为了充分利用火箭的能力,这次发射决定“加两个小板凳”——以量子卫星为主星,另外搭载两颗小卫星。


与2015年发射吉林一号组星时类似,两颗小卫星采用侧壁搭载的方式,把小卫星的“座位”放置在支撑舱的侧壁上。然而,发射吉林一号时,侧壁搭载的小卫星最重的也才95公斤,而这次搭载的稀薄大气科学实验卫星却重达110公斤,是长二丁火箭侧壁搭载最重的一次。


这个重量侧壁能不能承受得住?会不会对主星产生影响?带着这样的疑问,火箭研制人员对侧壁进行了一系列静力试验,不断考验它的强度,摸索余量和极限,通过大量地面试验进行了充分验证。


与此同时,长二丁火箭开始建立100公斤和10公斤级的搭载标准接口,为以后搭载小卫星铺路。


金牌服务


主动专业不扯皮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是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第3颗卫星。专项首批立项研究的4颗科学卫星,有3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和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是由长二丁火箭发射。


长二丁队伍善于用口碑和服务把新用户变成老客户,如今合作对象遍布国内外。前不久,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给八院送来一封感谢信,盛赞长二丁火箭研制队伍,其负责人说:“八院火箭是金牌,服务也是金牌。”


对于金牌服务,洪刚认为,首先是火箭能把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这是前提;其次就是尽心尽力提供保障服务,积极快速地响应用户需求,给予专业建议,出现问题不推诿不扯皮,还会主动为用户考虑。


在为实践十号和量子卫星提供发射服务期间,分别出现了卫星临时更改落区和降低轨道、推迟发射时间等情况,对此,长二丁火箭研制队伍没有抱怨或者讨价还价,而是全力配合、耐心等待。


服务意识是谈学军和洪刚在多个场合嘱咐大家的话。不过,在试验队进场动员会上,谈学军讲的更多的是“失败”。他把过去火箭出现过的差错和失误案例讲给大家听,警示队员们吸取教训,不要掉以轻心。


长二丁火箭是少有的保持100%成功率的火箭之一,但“两总”很清楚,毕竟它的总发射次数还不足30次。整个队伍只有不骄不躁,把每一发火箭都当成第一发来对待,才能不断续写成功。(王娟/文 马骥/摄) 来源:航天科技网站



金牌火箭实力托起中国量子星(图)


2016-08-19

8月16日凌晨,当奥运健儿们向金牌发起冲击时,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研制的“金牌火箭”长征二号丁迎来了它的第29次飞行——护送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升空,并又一次用成功捍卫了自己的金牌荣誉。


运送一名明星乘客与运送普通乘客有何不同? 长二丁火箭总指挥谈学军称,对火箭来说没有任何区别,都是要把乘客安全、准确地送到目的地。但公众了解到的故事却有不同。在高曝光的信息背后,下面这些或许是你所不知道的。

火箭抵达发射场后试验队员们正在卸车。



降低轨道


从600公里到500公里


在此次发射任务中,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目标轨道是高度约500公里、倾角约97.37度的太阳同步轨道。而在发射的10个月之前,它的瞄准轨道还是600公里。


“临近去年年底的时候,卫星方考虑到卫星的抗辐照等因素,提出要将预定轨道从600公里降至500公里。”谈学军介绍。


轨道高度降低100公里,看起来更容易了,但对于总体设计和测试已经完成的火箭来说,降轨意味着包括轨道设计、飞行程序设计在内的大量设计工作要重新来,报告重新写,控制系统和飞行软件等也要更改。如此一来,大约增加了4~5个月的工作量。


时间,对于处在高密度发射期的长二丁火箭来说,是极其宝贵的东西。今年,长二丁有6次发射任务,明年这个数量要增至8~10次。工作的优化、人员和队伍的合理配置等“多齿轮咬合”才确保了高密度下的有序运转,此时骤然而至的4个月返工期,必须靠队员们“抢”出来。


而让火箭“两总”们真正担心的,是随之带来的风险——如果有一处没有复核、没有替换,就有可能带来失败风险。


推迟发射


火箭在火车里等20多天


发射前,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瞄准的窗口是7月,怎么到8月中旬才发射?


“原定6月12号出发,当时火箭已经装完车,准备开拔了;卫星方发现了问题,进场和发射日期都推迟了”,谈学军说,“于是装火箭的火车停在厂房里,等了20多天。”


这一等,等来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最热的时候。7月,长二丁火箭和量子卫星进场后,遇上了连续高温天气,酒泉多次发布高温红色、橙色预警,发射场最热时气温超过了40度。


这是长二丁火箭少有的在如此高温环境下开展发射场工作。比起人的不舒服,试验队更担心火箭“太热”。


“火箭对温度是有要求的,特别是一些敏感器件。火箭在高温下转场、测试、上塔,一定要采取保障措施,控制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长二丁火箭总设计师洪刚说。由于很少面临这样的高温考验,他不由得对火箭多了一份担心。


侧壁搭载


史上最重的一次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重量是640公斤,对于500公里轨道高度运载能力近2吨的长二丁火箭来说富余较大。为了充分利用火箭的能力,这次发射决定“加两个小板凳”——以量子卫星为主星,另外搭载两颗小卫星。


与2015年发射吉林一号组星时类似,两颗小卫星采用侧壁搭载的方式,把小卫星的“座位”放置在支撑舱的侧壁上。然而,发射吉林一号时,侧壁搭载的小卫星最重的也才95公斤,而这次搭载的稀薄大气科学实验卫星却重达110公斤,是长二丁火箭侧壁搭载最重的一次。


这个重量侧壁能不能承受得住?会不会对主星产生影响?带着这样的疑问,火箭研制人员对侧壁进行了一系列静力试验,不断考验它的强度,摸索余量和极限,通过大量地面试验进行了充分验证。


与此同时,长二丁火箭开始建立100公斤和10公斤级的搭载标准接口,为以后搭载小卫星铺路。


金牌服务


主动专业不扯皮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是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第3颗卫星。专项首批立项研究的4颗科学卫星,有3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和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是由长二丁火箭发射。


长二丁队伍善于用口碑和服务把新用户变成老客户,如今合作对象遍布国内外。前不久,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给八院送来一封感谢信,盛赞长二丁火箭研制队伍,其负责人说:“八院火箭是金牌,服务也是金牌。”


对于金牌服务,洪刚认为,首先是火箭能把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这是前提;其次就是尽心尽力提供保障服务,积极快速地响应用户需求,给予专业建议,出现问题不推诿不扯皮,还会主动为用户考虑。


在为实践十号和量子卫星提供发射服务期间,分别出现了卫星临时更改落区和降低轨道、推迟发射时间等情况,对此,长二丁火箭研制队伍没有抱怨或者讨价还价,而是全力配合、耐心等待。


服务意识是谈学军和洪刚在多个场合嘱咐大家的话。不过,在试验队进场动员会上,谈学军讲的更多的是“失败”。他把过去火箭出现过的差错和失误案例讲给大家听,警示队员们吸取教训,不要掉以轻心。


长二丁火箭是少有的保持100%成功率的火箭之一,但“两总”很清楚,毕竟它的总发射次数还不足30次。整个队伍只有不骄不躁,把每一发火箭都当成第一发来对待,才能不断续写成功。(王娟/文 马骥/摄) 来源:航天科技网站



从600降为500,是怕传输距离大衰减大吧?地面报道过的最远也就200公里,气球搭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