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吸VS增压(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06:01:32
前些日子马自达的人见光夫发表了一个演讲,在其中痛斥了涡轮增压小排量发动机的油耗。并且强调了马自达高压缩比自然吸气发动机的优势。这一石激起千层浪,攻城狮们也在网上发起了关于发展路线的各种争论。不过似乎谁都无法说服谁。车叔在这里理性的分析一下。不管您是哪一派的,相信您看完之后都会有所帮助。-------前方大量技术内容,慎入-------其实这个讨论很有意思的,车叔自己也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里面有很多东西可以展开说,并且涉及了很多汽车动力总成开发最核心的东西。首先,我觉得在展开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深入了解一下什么是小排量化,什么是高压缩比自吸。对技术讨论没有兴趣的领导们可以直接看第六条结论 6)。1)到底什么是小排量化小排量化的目的是帮助降低内燃机平均摩擦损失,而NA发动机的摩擦损失会非常高,这是因为压缩比高了,发动机的最大单位载荷降低,需要很大的排量才能够达到相同的扭矩输出(这就是为什么马自达一直在用自己的2.0-2.4L和1.0T-1.4T对比)。这就导致自然吸气发动机会有更多的摩擦部件(比如阀门,轴承,活塞的数量变多了,同样输出功率的4缸自吸自然会比3缸增压机的摩擦损失大,而我观察了大量不同发动机数据,进气机构的摩擦损失在低转速时可以占总摩擦损失的近一半)和更大的热传递损失(缸的尺寸大了自然就有更多热量浪费给冷却)。千万不要小看摩擦和传热损失(这两个听起来好像并不那么严重),主机厂在设计燃烧室结构的时候会花非常大的功夫优化缸径和冲程(同排量情况下,缸径越大燃烧室传热面积越大,但是冲程要是过大的话,活塞往复运动的移动距离就越远从而导致轴承需要克服更大的摩擦力来改变活塞的运动方向)来保证最佳的燃烧热效率降低传热面积。而小排量增压发动机的目的就是为了缩小这些损失。因为缸数少了,摩擦件的数量也少了。减少了轴承,气门,活塞环等等各处的损失。在一般发动机上,这些摩擦损失往往能够综合占到20%这个数量级,甚至更多。第二个小排量化的好处是减小泵气损失。在原始自吸汽油机上,驾驶员实际是通过调节节气门的角度来改变进气量和发动机输出扭矩,而这个节气门实际是一个人为放在进气道里的阻力,发动机需要克服这个阻力把空气吸到缸内的损失就是泵气损失。自吸机子因为排量大,低载荷的时候需要关闭节气门控制载荷,导致效率降低。而小排量增压发动机在中低载荷的时候只要把增压压力降低就可以完成载荷的控制,不必有过多的泵气损失。第三个,实际也是往往被忽略的一点,就是增压机型可以使得发动机主体平台化。高功率和低功率版本用同一缸体,区别主要是换增压器。这样主机厂批量生产不同机型的成本大大降低(实际前期开发成本会上升,因为通用平台化需要做很多额外的开发和验证工作)。而这节省下来的成本可以用在发动机更好的金属材料,或者车内更好的舒适配置,以及更低的购车价格(不用说主机厂是在赚更多便宜,汽车行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谁敢虚标价格立马就会付出销量的代价)2)到底什么是高压缩比自然吸气马自达的技术是自吸,加高增压比,配合米勒循环(早关或者晚关进气阀来降低泵气损失)。这种发动机的好处是,由于使用了米勒循环,发动机的实际压缩行程的压缩比不是高压缩比而是10左右,而做功行程(活塞下行的时候)的压缩比是高压缩比。我们都知道发动机压缩比越高,燃烧室内气体膨胀时对活塞做功就越多,从而提高燃烧做功的效率(因为气体膨胀做功是会把内能转化为活塞的动能,从而压榨出更多气体的能量,减少残留在尾气里的能量)。同时,由于使用了米勒循环,在中低载荷的时候不用关节气门,从而降低了泵其损失。3)稍事总结:小排量主要是为了减少摩擦损失,减少散传热损失,减少泵气损失,开发平台化。高压缩比米勒循环主要是为了减少泵气损失,提高燃烧气体做功效率。4)具体分析增压发动机最大的弱点是压缩比需要进行妥协,否则缸内压力和温度过高,汽油机爆震等等都成为问题。这就导致燃烧效率降低。但是在低载荷(比如市区平缓行车或者匀速巡航时),小排量发动机在热传递损失,泵气损失和摩擦损失这三方面的优势比热效率的损失要大很多,所以最终的低载荷效率会比高压缩比自吸要强。这一点也完全可以从马自达自己的图片上看出来。(马自达在演讲里说他们用了闭缸技术之后的低载油耗和福特以及大众的小排量发动机相当,但是对比的大众和福特发动机都是几年前没有闭缸技术的产品,这也是不公平的对比。而据我所知这两家正在研发的新机型也将会有闭缸技术,这样一来马自达会在低载油耗上输掉)。另外,不可忽视的是,马自达展示的闭缸的数据只是稳态数据(发动机固定在一个工作点),而实际工作中闭缸模式的来回切换是需要配合点火提前角和节气门特殊控制的(在开关闭缸模式的时候会有额外的损失,但是这是为了让闭缸模式切换过程变得平顺),另外闭缸会导致尾气温度降低,后处理污染物转化效率下降,有闭缸技术的发动机上一般会有个最长闭缸时间限制,比如10分钟(也就是说展示出来的闭缸带来的优势实际是一个理论数值,实际开车的时候达不到这个结果)。马自达演讲中用到的油耗数据对比 (国内翻译的有问题,Y轴应该是平均燃油消耗率BSFC)(图中对比了1500转和2000转两个转速的数据,显示有闭缸技术的马自达发动机的油耗在40Nm以下和没有闭缸技术的增压发动机持平,在80Nm以上比增压发动机省油)到了中等载荷,马自达的效率优势开始体现。这是因为压缩比比较高。实际这个区域2000转左右,中高载荷是自吸发动机最有优势的工作点。熟悉自吸发动机热效率图谱的朋友一定会记得,自吸发动机一但偏离了这个转速和载荷点,效率下降非常快。往低转速走,进气效率不够。往高转速走,摩擦损失过大(记得我们说过大排量发动机摩擦损失基数大,而且摩擦损失是和转速的指数级相关的)。往低载荷走,泵气损失严重。所以,马自达在演讲中对比的是1500转和2000转这两个转速。如果对比从1000到6000转的效率的话 就没有什么优势了。(插句题外话,其实搞技术的有时候和搞政治很像,你想要得到什么结论,就故意展示某方面的数据,某种程度上误导读者。这时候就需要很丰富的经验来判断数据是否全面了)。5)其他相关信息实际上,高压缩比给活塞顶和燃烧室的设计带来很大难度,会出现在overlap(进排气同时开启完成扫气)时活塞顶与缸盖的间隙阻塞了气流(而一般情况下气流并不会被这一因素所限制)。高压缩比还会给喷油雾化带来难度导致颗粒物排放提升(因为喷油嘴距离活塞顶可能会更近,导致油束喷到活塞顶上无法雾化和良好燃烧。高压缩比阿特金森循环会导致缸内气体流动降低使得放热率变慢,因为进气门早开会导致等到火花塞点火的时候进气气流的动能已经消失殆尽,而气体流动状态决定油气混合的质量和火焰前沿传播速度。如果气门晚关,留给喷油的时间就变短了(否则喷油会流回进气道)。大量数据说明,通过改变气门关闭时间降低泵气损失带来的改善、其中有近一半会损失在气流方面,导致实际的效率提升只有理论数值的一半。另外喷油雾化的问题还会影响到颗粒物的排放。到了2020年的排放法规,颗粒物排放会是汽油机最大的难点。6)核心问题其实这些都告诉我们,不管是增压还是压缩比都不能太高。 增压过高就会因为热管理和压缩比而损失热效率。压缩比太高,气流,摩擦损失和热传递会受到影响。最终边际效应就会体现。而这些问题恰好可以通过增压和米勒循环的配合弥补。靠增压小排量降低摩擦损失,降低低载泵气损失,并且靠增压来提高气流动能从而加快燃油雾化和燃烧放热速率。同时提高气门的自由度相互辅助。另外,现在正处在研发阶段的可变压缩比技术也将会帮助两个技术路线更佳融合。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在燃烧方面我们寻求较高压缩比带来的效率,而在进气方面我们寻求小排量化带来的效率。那么现在核心问题来了。*****有谁说增压小排量发动机就不能和高压缩比米勒循环共存了?我们何必要进行路线之争?*****实际上,我们(以及其他主机厂)正在研发的正是高压缩比增压小型化发动机。增压比12以上,高增压压力,弥补米勒循环带来的功率和扭矩损失。如果我们回顾内燃机发展历程的话。最早的高功率增压发动机(斯巴鲁,三菱那种)属于大功率化发动机。他们的设计初衷和现在我们讨论的小排量化完全不是一码事。大功率化的目的并不是低载荷油耗,而是为了压榨输出。但是现在的增压的目的是油耗。第二代的增压(比如大众1.4t)是增压加直喷加气门正时可变。其实,气门正时可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米勒循环。所以,增压直喷,和高压缩比米勒循环实际上就像左脚右脚。由于历史原因,原本技术优势原因,欧美和日本选择先迈出不同的脚。但是下一步的发展必将是两者的融合。就像丰田本田现在也在搞小型化增压,欧美也在搞高压缩比米勒循环。网上有些人说欧洲排放标准是为了保护欧洲企业,但是现在有哪个企业敢只在某一个市场卖车?要想把车卖到其他市场,都需要满足当地的排放标准。路线之争是没有必要的。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两个路线不能交叉。其实就像我们穿衣服一样,天冷了加衣服,天凉了就脱。没人会一直在夏天穿着棉袄自称是棉袄路线正确。我们出去旅游肯定要多带几身衣服适应不同的气温和场合。前些日子马自达的人见光夫发表了一个演讲,在其中痛斥了涡轮增压小排量发动机的油耗。并且强调了马自达高压缩比自然吸气发动机的优势。这一石激起千层浪,攻城狮们也在网上发起了关于发展路线的各种争论。不过似乎谁都无法说服谁。车叔在这里理性的分析一下。不管您是哪一派的,相信您看完之后都会有所帮助。-------前方大量技术内容,慎入-------其实这个讨论很有意思的,车叔自己也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里面有很多东西可以展开说,并且涉及了很多汽车动力总成开发最核心的东西。首先,我觉得在展开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深入了解一下什么是小排量化,什么是高压缩比自吸。对技术讨论没有兴趣的领导们可以直接看第六条结论 6)。1)到底什么是小排量化小排量化的目的是帮助降低内燃机平均摩擦损失,而NA发动机的摩擦损失会非常高,这是因为压缩比高了,发动机的最大单位载荷降低,需要很大的排量才能够达到相同的扭矩输出(这就是为什么马自达一直在用自己的2.0-2.4L和1.0T-1.4T对比)。这就导致自然吸气发动机会有更多的摩擦部件(比如阀门,轴承,活塞的数量变多了,同样输出功率的4缸自吸自然会比3缸增压机的摩擦损失大,而我观察了大量不同发动机数据,进气机构的摩擦损失在低转速时可以占总摩擦损失的近一半)和更大的热传递损失(缸的尺寸大了自然就有更多热量浪费给冷却)。千万不要小看摩擦和传热损失(这两个听起来好像并不那么严重),主机厂在设计燃烧室结构的时候会花非常大的功夫优化缸径和冲程(同排量情况下,缸径越大燃烧室传热面积越大,但是冲程要是过大的话,活塞往复运动的移动距离就越远从而导致轴承需要克服更大的摩擦力来改变活塞的运动方向)来保证最佳的燃烧热效率降低传热面积。而小排量增压发动机的目的就是为了缩小这些损失。因为缸数少了,摩擦件的数量也少了。减少了轴承,气门,活塞环等等各处的损失。在一般发动机上,这些摩擦损失往往能够综合占到20%这个数量级,甚至更多。第二个小排量化的好处是减小泵气损失。在原始自吸汽油机上,驾驶员实际是通过调节节气门的角度来改变进气量和发动机输出扭矩,而这个节气门实际是一个人为放在进气道里的阻力,发动机需要克服这个阻力把空气吸到缸内的损失就是泵气损失。自吸机子因为排量大,低载荷的时候需要关闭节气门控制载荷,导致效率降低。而小排量增压发动机在中低载荷的时候只要把增压压力降低就可以完成载荷的控制,不必有过多的泵气损失。第三个,实际也是往往被忽略的一点,就是增压机型可以使得发动机主体平台化。高功率和低功率版本用同一缸体,区别主要是换增压器。这样主机厂批量生产不同机型的成本大大降低(实际前期开发成本会上升,因为通用平台化需要做很多额外的开发和验证工作)。而这节省下来的成本可以用在发动机更好的金属材料,或者车内更好的舒适配置,以及更低的购车价格(不用说主机厂是在赚更多便宜,汽车行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谁敢虚标价格立马就会付出销量的代价)2)到底什么是高压缩比自然吸气马自达的技术是自吸,加高增压比,配合米勒循环(早关或者晚关进气阀来降低泵气损失)。这种发动机的好处是,由于使用了米勒循环,发动机的实际压缩行程的压缩比不是高压缩比而是10左右,而做功行程(活塞下行的时候)的压缩比是高压缩比。我们都知道发动机压缩比越高,燃烧室内气体膨胀时对活塞做功就越多,从而提高燃烧做功的效率(因为气体膨胀做功是会把内能转化为活塞的动能,从而压榨出更多气体的能量,减少残留在尾气里的能量)。同时,由于使用了米勒循环,在中低载荷的时候不用关节气门,从而降低了泵其损失。3)稍事总结:小排量主要是为了减少摩擦损失,减少散传热损失,减少泵气损失,开发平台化。高压缩比米勒循环主要是为了减少泵气损失,提高燃烧气体做功效率。4)具体分析增压发动机最大的弱点是压缩比需要进行妥协,否则缸内压力和温度过高,汽油机爆震等等都成为问题。这就导致燃烧效率降低。但是在低载荷(比如市区平缓行车或者匀速巡航时),小排量发动机在热传递损失,泵气损失和摩擦损失这三方面的优势比热效率的损失要大很多,所以最终的低载荷效率会比高压缩比自吸要强。这一点也完全可以从马自达自己的图片上看出来。(马自达在演讲里说他们用了闭缸技术之后的低载油耗和福特以及大众的小排量发动机相当,但是对比的大众和福特发动机都是几年前没有闭缸技术的产品,这也是不公平的对比。而据我所知这两家正在研发的新机型也将会有闭缸技术,这样一来马自达会在低载油耗上输掉)。另外,不可忽视的是,马自达展示的闭缸的数据只是稳态数据(发动机固定在一个工作点),而实际工作中闭缸模式的来回切换是需要配合点火提前角和节气门特殊控制的(在开关闭缸模式的时候会有额外的损失,但是这是为了让闭缸模式切换过程变得平顺),另外闭缸会导致尾气温度降低,后处理污染物转化效率下降,有闭缸技术的发动机上一般会有个最长闭缸时间限制,比如10分钟(也就是说展示出来的闭缸带来的优势实际是一个理论数值,实际开车的时候达不到这个结果)。马自达演讲中用到的油耗数据对比 (国内翻译的有问题,Y轴应该是平均燃油消耗率BSFC)(图中对比了1500转和2000转两个转速的数据,显示有闭缸技术的马自达发动机的油耗在40Nm以下和没有闭缸技术的增压发动机持平,在80Nm以上比增压发动机省油)到了中等载荷,马自达的效率优势开始体现。这是因为压缩比比较高。实际这个区域2000转左右,中高载荷是自吸发动机最有优势的工作点。熟悉自吸发动机热效率图谱的朋友一定会记得,自吸发动机一但偏离了这个转速和载荷点,效率下降非常快。往低转速走,进气效率不够。往高转速走,摩擦损失过大(记得我们说过大排量发动机摩擦损失基数大,而且摩擦损失是和转速的指数级相关的)。往低载荷走,泵气损失严重。所以,马自达在演讲中对比的是1500转和2000转这两个转速。如果对比从1000到6000转的效率的话 就没有什么优势了。(插句题外话,其实搞技术的有时候和搞政治很像,你想要得到什么结论,就故意展示某方面的数据,某种程度上误导读者。这时候就需要很丰富的经验来判断数据是否全面了)。5)其他相关信息实际上,高压缩比给活塞顶和燃烧室的设计带来很大难度,会出现在overlap(进排气同时开启完成扫气)时活塞顶与缸盖的间隙阻塞了气流(而一般情况下气流并不会被这一因素所限制)。高压缩比还会给喷油雾化带来难度导致颗粒物排放提升(因为喷油嘴距离活塞顶可能会更近,导致油束喷到活塞顶上无法雾化和良好燃烧。高压缩比阿特金森循环会导致缸内气体流动降低使得放热率变慢,因为进气门早开会导致等到火花塞点火的时候进气气流的动能已经消失殆尽,而气体流动状态决定油气混合的质量和火焰前沿传播速度。如果气门晚关,留给喷油的时间就变短了(否则喷油会流回进气道)。大量数据说明,通过改变气门关闭时间降低泵气损失带来的改善、其中有近一半会损失在气流方面,导致实际的效率提升只有理论数值的一半。另外喷油雾化的问题还会影响到颗粒物的排放。到了2020年的排放法规,颗粒物排放会是汽油机最大的难点。6)核心问题其实这些都告诉我们,不管是增压还是压缩比都不能太高。 增压过高就会因为热管理和压缩比而损失热效率。压缩比太高,气流,摩擦损失和热传递会受到影响。最终边际效应就会体现。而这些问题恰好可以通过增压和米勒循环的配合弥补。靠增压小排量降低摩擦损失,降低低载泵气损失,并且靠增压来提高气流动能从而加快燃油雾化和燃烧放热速率。同时提高气门的自由度相互辅助。另外,现在正处在研发阶段的可变压缩比技术也将会帮助两个技术路线更佳融合。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在燃烧方面我们寻求较高压缩比带来的效率,而在进气方面我们寻求小排量化带来的效率。那么现在核心问题来了。*****有谁说增压小排量发动机就不能和高压缩比米勒循环共存了?我们何必要进行路线之争?*****实际上,我们(以及其他主机厂)正在研发的正是高压缩比增压小型化发动机。增压比12以上,高增压压力,弥补米勒循环带来的功率和扭矩损失。如果我们回顾内燃机发展历程的话。最早的高功率增压发动机(斯巴鲁,三菱那种)属于大功率化发动机。他们的设计初衷和现在我们讨论的小排量化完全不是一码事。大功率化的目的并不是低载荷油耗,而是为了压榨输出。但是现在的增压的目的是油耗。第二代的增压(比如大众1.4t)是增压加直喷加气门正时可变。其实,气门正时可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米勒循环。所以,增压直喷,和高压缩比米勒循环实际上就像左脚右脚。由于历史原因,原本技术优势原因,欧美和日本选择先迈出不同的脚。但是下一步的发展必将是两者的融合。就像丰田本田现在也在搞小型化增压,欧美也在搞高压缩比米勒循环。网上有些人说欧洲排放标准是为了保护欧洲企业,但是现在有哪个企业敢只在某一个市场卖车?要想把车卖到其他市场,都需要满足当地的排放标准。路线之争是没有必要的。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两个路线不能交叉。其实就像我们穿衣服一样,天冷了加衣服,天凉了就脱。没人会一直在夏天穿着棉袄自称是棉袄路线正确。我们出去旅游肯定要多带几身衣服适应不同的气温和场合。
支持,赶紧大干快上,最好再研发10年,量产10年,把热效率提升到50%。
          楼主这排版看得我眼晕。算了,我还是来复习一下小学语文吧。
        前些日子马自达的人见光夫发表了一个演讲,在其中痛斥了涡轮增压小排量发动机的油耗。并且强调了马自达高压缩比自然吸气发动机的优势。这一石激起千层浪,攻城狮们也在网上发起了关于发展路线的各种争论。不过似乎谁都无法说服谁。车叔在这里理性的分析一下。不管您是哪一派的,相信您看完之后都会有所帮助。
        -------前方大量技术内容,慎入-------
        其实这个讨论很有意思的,车叔自己也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里面有很多东西可以展开说,并且涉及了很多汽车动力总成开发最核心的东西。
        首先,我觉得在展开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深入了解一下什么是小排量化,什么是高压缩比自吸。对技术讨论没有兴趣的领导们可以直接看第六条结论 6)。
        1)到底什么是小排量化。小排量化的目的是帮助降低内燃机平均摩擦损失,而NA发动机的摩擦损失会非常高,这是因为压缩比高了,发动机的最大单位载荷降低,需要很大的排量才能够达到相同的扭矩输出(这就是为什么马自达一直在用自己的2.0-2.4L和1.0T-1.4T对比)。这就导致自然吸气发动机会有更多的摩擦部件(比如阀门,轴承,活塞的数量变多了,同样输出功率的4缸自吸自然会比3缸增压机的摩擦损失大,而我观察了大量不同发动机数据,进气机构的摩擦损失在低转速时可以占总摩擦损失的近一半)和更大的热传递损失(缸的尺寸大了自然就有更多热量浪费给冷却)。千万不要小看摩擦和传热损失(这两个听起来好像并不那么严重),主机厂在设计燃烧室结构的时候会花非常大的功夫优化缸径和冲程(同排量情况下,缸径越大燃烧室传热面积越大,但是冲程要是过大的话,活塞往复运动的移动距离就越远从而导致轴承需要克服更大的摩擦力来改变活塞的运动方向)来保证最佳的燃烧热效率降低传热面积。而小排量增压发动机的目的就是为了缩小这些损失。因为缸数少了,摩擦件的数量也少了。减少了轴承,气门,活塞环等等各处的损失。在一般发动机上,这些摩擦损失往往能够综合占到20%这个数量级,甚至更多。第二个小排量化的好处是减小泵气损失。在原始自吸汽油机上,驾驶员实际是通过调节节气门的角度来改变进气量和发动机输出扭矩,而这个节气门实际是一个人为放在进气道里的阻力,发动机需要克服这个阻力把空气吸到缸内的损失就是泵气损失。自吸机子因为排量大,低载荷的时候需要关闭节气门控制载荷,导致效率降低。而小排量增压发动机在中低载荷的时候只要把增压压力降低就可以完成载荷的控制,不必有过多的泵气损失。第三个,实际也是往往被忽略的一点,就是增压机型可以使得发动机主体平台化。高功率和低功率版本用同一缸体,区别主要是换增压器。这样主机厂批量生产不同机型的成本大大降低(实际前期开发成本会上升,因为通用平台化需要做很多额外的开发和验证工作)。而这节省下来的成本可以用在发动机更好的金属材料,或者车内更好的舒适配置,以及更低的购车价格(不用说主机厂是在赚更多便宜,汽车行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谁敢虚标价格立马就会付出销量的代价)
        2)到底什么是高压缩比。自然吸气马自达的技术是自吸,加高增压比,配合米勒循环(早关或者晚关进气阀来降低泵气损失)。这种发动机的好处是,由于使用了米勒循环,发动机的实际压缩行程的压缩比不是高压缩比而是10左右,而做功行程(活塞下行的时候)的压缩比是高压缩比。我们都知道发动机压缩比越高,燃烧室内气体膨胀时对活塞做功就越多,从而提高燃烧做功的效率(因为气体膨胀做功是会把内能转化为活塞的动能,从而压榨出更多气体的能量,减少残留在尾气里的能量)。同时,由于使用了米勒循环,在中低载荷的时候不用关节气门,从而降低了泵其损失。
        3)稍事总结:小排量主要是为了减少摩擦损失,减少散传热损失,减少泵气损失,开发平台化。高压缩比米勒循环主要是为了减少泵气损失,提高燃烧气体做功效率。
        4)具体分析:增压发动机最大的弱点是压缩比需要进行妥协,否则缸内压力和温度过高,汽油机爆震等等都成为问题。这就导致燃烧效率降低。但是在低载荷(比如市区平缓行车或者匀速巡航时),小排量发动机在热传递损失,泵气损失和摩擦损失这三方面的优势比热效率的损失要大很多,所以最终的低载荷效率会比高压缩比自吸要强。这一点也完全可以从马自达自己的图片上看出来。(马自达在演讲里说他们用了闭缸技术之后的低载油耗和福特以及大众的小排量发动机相当,但是对比的大众和福特发动机都是几年前没有闭缸技术的产品,这也是不公平的对比。而据我所知这两家正在研发的新机型也将会有闭缸技术,这样一来马自达会在低载油耗上输掉)。另外,不可忽视的是,马自达展示的闭缸的数据只是稳态数据(发动机固定在一个工作点),而实际工作中闭缸模式的来回切换是需要配合点火提前角和节气门特殊控制的(在开关闭缸模式的时候会有额外的损失,但是这是为了让闭缸模式切换过程变得平顺),另外闭缸会导致尾气温度降低,后处理污染物转化效率下降,有闭缸技术的发动机上一般会有个最长闭缸时间限制,比如10分钟(也就是说展示出来的闭缸带来的优势实际是一个理论数值,实际开车的时候达不到这个结果)。马自达演讲中用到的油耗数据对比 (国内翻译的有问题,Y轴应该是平均燃油消耗率BSFC)(图中对比了1500转和2000转两个转速的数据,显示有闭缸技术的马自达发动机的油耗在40Nm以下和没有闭缸技术的增压发动机持平,在80Nm以上比增压发动机省油)到了中等载荷,马自达的效率优势开始体现。这是因为压缩比比较高。实际这个区域2000转左右,中高载荷是自吸发动机最有优势的工作点。熟悉自吸发动机热效率图谱的朋友一定会记得,自吸发动机一但偏离了这个转速和载荷点,效率下降非常快。往低转速走,进气效率不够。往高转速走,摩擦损失过大(记得我们说过大排量发动机摩擦损失基数大,而且摩擦损失是和转速的指数级相关的)。往低载荷走,泵气损失严重。所以,马自达在演讲中对比的是1500转和2000转这两个转速。如果对比从1000到6000转的效率的话 就没有什么优势了。(插句题外话,其实搞技术的有时候和搞政治很像,你想要得到什么结论,就故意展示某方面的数据,某种程度上误导读者。这时候就需要很丰富的经验来判断数据是否全面了)。
        5)其他相关信息。实际上,高压缩比给活塞顶和燃烧室的设计带来很大难度,会出现在overlap(进排气同时开启完成扫气)时活塞顶与缸盖的间隙阻塞了气流(而一般情况下气流并不会被这一因素所限制)。高压缩比还会给喷油雾化带来难度导致颗粒物排放提升(因为喷油嘴距离活塞顶可能会更近,导致油束喷到活塞顶上无法雾化和良好燃烧。高压缩比阿特金森循环会导致缸内气体流动降低使得放热率变慢,因为进气门早开会导致等到火花塞点火的时候进气气流的动能已经消失殆尽,而气体流动状态决定油气混合的质量和火焰前沿传播速度。如果气门晚关,留给喷油的时间就变短了(否则喷油会流回进气道)。大量数据说明,通过改变气门关闭时间降低泵气损失带来的改善、其中有近一半会损失在气流方面,导致实际的效率提升只有理论数值的一半。另外喷油雾化的问题还会影响到颗粒物的排放。到了2020年的排放法规,颗粒物排放会是汽油机最大的难点。
        6)核心问题。其实这些都告诉我们,不管是增压还是压缩比都不能太高。 增压过高就会因为热管理和压缩比而损失热效率。压缩比太高,气流,摩擦损失和热传递会受到影响。最终边际效应就会体现。而这些问题恰好可以通过增压和米勒循环的配合弥补。靠增压小排量降低摩擦损失,降低低载泵气损失,并且靠增压来提高气流动能从而加快燃油雾化和燃烧放热速率。同时提高气门的自由度相互辅助。另外,现在正处在研发阶段的可变压缩比技术也将会帮助两个技术路线更佳融合。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在燃烧方面我们寻求较高压缩比带来的效率,而在进气方面我们寻求小排量化带来的效率。那么现在核心问题来了。*****有谁说增压小排量发动机就不能和高压缩比米勒循环共存了?我们何必要进行路线之争?*****实际上,我们(以及其他主机厂)正在研发的正是高压缩比增压小型化发动机。增压比12以上,高增压压力,弥补米勒循环带来的功率和扭矩损失。如果我们回顾内燃机发展历程的话。最早的高功率增压发动机(斯巴鲁,三菱那种)属于大功率化发动机。他们的设计初衷和现在我们讨论的小排量化完全不是一码事。大功率化的目的并不是低载荷油耗,而是为了压榨输出。但是现在的增压的目的是油耗。第二代的增压(比如大众1.4t)是增压加直喷加气门正时可变。其实,气门正时可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米勒循环。所以,增压直喷,和高压缩比米勒循环实际上就像左脚右脚。由于历史原因,原本技术优势原因,欧美和日本选择先迈出不同的脚。但是下一步的发展必将是两者的融合。就像丰田本田现在也在搞小型化增压,欧美也在搞高压缩比米勒循环。网上有些人说欧洲排放标准是为了保护欧洲企业,但是现在有哪个企业敢只在某一个市场卖车?要想把车卖到其他市场,都需要满足当地的排放标准。路线之争是没有必要的。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两个路线不能交叉。其实就像我们穿衣服一样,天冷了加衣服,天凉了就脱。没人会一直在夏天穿着棉袄自称是棉袄路线正确。我们出去旅游肯定要多带几身衣服适应不同的气温和场合。
楼主这排版看得我眼晕。算了,我还是来复习一下小学语文吧。
        前些日子马 ...
点个赞。      
sjs737 发表于 2016-8-18 12:43
楼主这排版看得我眼晕。算了,我还是来复习一下小学语文吧。
        前些日子马 ...
点个赞。      
好长好专业,看的脑袋仁疼,当然是增压的好,排量小发动机重量轻马力大,自吸的,你开高原上试试,氧气人都不够吸,3.0排量立马变2.0排量,和高压锅一样,涡轮发动机高原上和海平面一样劲大

广播电大文科生 发表于 2016-8-18 13:07
好长好专业,看的脑袋仁疼,当然是增压的好,排量小发动机重量轻马力大,自吸的,你开高原上试试,氧气人都 ...


以前没怎么开过增压车,最近开了段时间1.4T的速腾,和自己3.0L的车驾驶感受差距还是很大,特别是舒适性和各转速之间的衔接平稳性,至于你说的上了高原3.0L变2.0L的事情,不至于,以前开解放151跑西藏,海拔4000多米的时候也只感觉车的动力损失了1/5左右,3.0L的车就算上了高原也一样可以当2.5L的车用,2.5L的动力拖一辆2吨左右的车难道还开得出肉车的感觉??!
广播电大文科生 发表于 2016-8-18 13:07
好长好专业,看的脑袋仁疼,当然是增压的好,排量小发动机重量轻马力大,自吸的,你开高原上试试,氧气人都 ...


以前没怎么开过增压车,最近开了段时间1.4T的速腾,和自己3.0L的车驾驶感受差距还是很大,特别是舒适性和各转速之间的衔接平稳性,至于你说的上了高原3.0L变2.0L的事情,不至于,以前开解放151跑西藏,海拔4000多米的时候也只感觉车的动力损失了1/5左右,3.0L的车就算上了高原也一样可以当2.5L的车用,2.5L的动力拖一辆2吨左右的车难道还开得出肉车的感觉??!
自然吸气发动机,可靠性好,后期维护费用低。
这个帖子配合日产的那个VC-T帖子看,还是蛮有趣的,看起来就像文章里说的,殊途同归,只是先跨左脚还是右脚的区别,VC-T那个不就是减小排量,增压,可变压缩比,米勒/奥托循环结合一起么。

skyline1204 发表于 2016-8-18 13:29
以前没怎么开过增压车,最近开了段时间1.4T的速腾,和自己3.0L的车驾驶感受差距还是很大,特别是舒适性 ...


在高原上爬坡你就知道了,我在去云南3500米以上的香格里拉的时候,爬山,前面一辆大货车没装啥货在以几乎自行车的速度嘶喊着在爬坡,后面压了一串小车,其中不乏丰田普拉多指南者之类的自吸SUV,愣是没几个车有力气超车,要在低海拔,秒超大货车
skyline1204 发表于 2016-8-18 13:29
以前没怎么开过增压车,最近开了段时间1.4T的速腾,和自己3.0L的车驾驶感受差距还是很大,特别是舒适性 ...


在高原上爬坡你就知道了,我在去云南3500米以上的香格里拉的时候,爬山,前面一辆大货车没装啥货在以几乎自行车的速度嘶喊着在爬坡,后面压了一串小车,其中不乏丰田普拉多指南者之类的自吸SUV,愣是没几个车有力气超车,要在低海拔,秒超大货车

广播电大文科生 发表于 2016-8-18 13:46
在高原上爬坡你就知道了,我在去云南3500米以上的香格里拉的时候,爬山,前面一辆大货车没装啥货在以几 ...


99年左右的时候开解放151跑新疆,路过祁连山,山顶碑文上明确写着海拔36XX米,虽然明显感觉到解放151差了个档,但也绝不至于到几乎自行车的速度嘶喊着在爬坡的程度,那还是99年的老解放151,和现在重卡的马力已经是天壤之别的存在,你说的那货车要么是装载过重要么就是发动机出问题了。

前几年跟部队的朋友去西藏,高海拔地区普拉多帕杰罗之类的时候超个货车什么的还是挺轻松的,你说的3500米丰田普拉多指南者之类的自吸SUV就没力气超货车这事情,只怕是人家驾驶者在山路上不愿意去冒险超车吧,我现在住的城市都还是低海拔地区呢,在市区周边的几座山上,不要说丰田普拉多指南者,就是宝马5奔驰E之类的车也经常被一辆货车给压着走,也是因为没力气超车??宝马5奔驰E这类车在市区宽路上要想超货车那可是秒超的节奏哟。
广播电大文科生 发表于 2016-8-18 13:46
在高原上爬坡你就知道了,我在去云南3500米以上的香格里拉的时候,爬山,前面一辆大货车没装啥货在以几 ...


99年左右的时候开解放151跑新疆,路过祁连山,山顶碑文上明确写着海拔36XX米,虽然明显感觉到解放151差了个档,但也绝不至于到几乎自行车的速度嘶喊着在爬坡的程度,那还是99年的老解放151,和现在重卡的马力已经是天壤之别的存在,你说的那货车要么是装载过重要么就是发动机出问题了。

前几年跟部队的朋友去西藏,高海拔地区普拉多帕杰罗之类的时候超个货车什么的还是挺轻松的,你说的3500米丰田普拉多指南者之类的自吸SUV就没力气超货车这事情,只怕是人家驾驶者在山路上不愿意去冒险超车吧,我现在住的城市都还是低海拔地区呢,在市区周边的几座山上,不要说丰田普拉多指南者,就是宝马5奔驰E之类的车也经常被一辆货车给压着走,也是因为没力气超车??宝马5奔驰E这类车在市区宽路上要想超货车那可是秒超的节奏哟。
不看广告看疗效。如果增压机能够带来实际的油耗下降是当然的好。就我开车来说同功率机器来看油耗下降不明显呀。
超级霉菌 发表于 2016-8-18 13:58
不看广告看疗效。如果增压机能够带来实际的油耗下降是当然的好。就我开车来说同功率机器来看油耗下降不明显 ...
鼓吹增压机油耗低的都是在偷换概念,比如2.0T的增压机的马力是和3.0L差不多的,真以为是2.0L的排量3.0L的动力哟,从身边不少朋友的车油耗对比看起来,2.0T车和3.0L车大多数时候的油耗表现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同功率的前提下,还从没见过哪款增压机比同时代技术的哪款自吸机省油的,那种所谓增压机2.0L的油耗3.0L的动力根本就是偷换概念的纯忽悠。
sjs737 发表于 2016-8-18 12:43
楼主这排版看得我眼晕。算了,我还是来复习一下小学语文吧。
        前些日子马 ...
看最后一段,黄金排量应是1.6T--1.8T这样的高压涡轮直喷机加正时技术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147670 发表于 2016-8-18 14:07
看最后一段,黄金排量应是1.6T--1.8T这样的高压涡轮直喷机加正时技术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所谓的黄金排量的标准也是因人而已的吧,前段时间我在有个贴里瞎扯到这个话题,跟帖的坛友普遍认同的最合适的排量还是2.3T-2.5T呢。
鼓吹增压机油耗低的都是在偷换概念,比如2.0T的增压机的马力是和3.0L差不多的,真以为是2.0L的排量3.0L的 ...
对。只要功率一样发动机效率就差不了多少。功率是烧油烧出来的,不是凭空蹦出来的,因为都是往复活塞机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效率差不了多远。说效率高那估计也只是高那么一点。现在情况下还不如提高传动系统效率。做到轮上功率90%以上还靠谱些。要不然自动挡效率不到80%。损失太大了。
skyline1204 发表于 2016-8-18 14:09
所谓的黄金排量的标准也是因人而已的吧,前段时间我在有个贴里瞎扯到这个话题,跟帖的坛友普遍认同的最合 ...
2.3T--2.5T这种....

哎,还是V6的感觉让人怀念啊
147670 发表于 2016-8-18 14:13
2.3T--2.5T这种....

哎,还是V6的感觉让人怀念啊
以前有个贴里很多坛友都赞同的观点:3.0L舒适有余但激情驾驶时候还是稍微能感觉掉一丢丢动力不足,3.0T激情有余但舒适性堪忧而且操控也太考水平,综合看起来,3.6L差不多是舒适和激情都完美平衡的排量,但3.6L的车船税确实烫,只有退而求其次,马力达到3.6L档次的2.3T-2.5T应该能完美平衡舒适和激情了。
超级霉菌 发表于 2016-8-18 14:13
对。只要功率一样发动机效率就差不了多少。功率是烧油烧出来的,不是凭空蹦出来的,因为都是往复活塞机器 ...
很多鼓吹增压机省油的逻辑都是:比油耗按同排量的自吸车算油耗,比动力就跟同马力的自吸车比马力,我就奇怪了,比如1.5T车的马力明明是和1.8L车差不多的,为啥比油耗的时候就去按1.5L车算油耗??马力达到1.8L车的1.5T的油耗还有可能是1.5L车的油耗不?!!!既然油耗和马力都是1.8L车那档次的,那所谓的1.5T车更省油的逻辑又是怎么出来的?!!!
哎,广州黑啊,摇到的免费号不能上超过2.5排量的车,逼你有钱人想要好车就去买号
马自达不是在研发带T的发动机嘛在中国限排量买菜车只有带T了
哎,广州黑啊,摇到的免费号不能上超过2.5排量的车,逼你有钱人想要好车就去买号
奢侈税而已
skyline1204 发表于 2016-8-18 14:21
很多鼓吹增压机省油的逻辑都是:比油耗按同排量的自吸车算油耗,比动力就跟同马力的自吸车比马力,我就奇 ...
带涡轮增压功能的发动机,只能说相同功率下体积更小,或者相同体积下功率更大。
和自吸比起来,功率密度更高而已。
但是,带涡轮增压功能的发动机,后期维护费用更高,帕萨特B5的涡轮增压器最低也是4万人民币左右。
skyline1204 发表于 2016-8-18 14:06
鼓吹增压机油耗低的都是在偷换概念,比如2.0T的增压机的马力是和3.0L差不多的,真以为是2.0L的排量3.0L的 ...
我觉得完全就是消费者理解错误 2.0涡轮你要是不介入那就是2.0的油耗 介入了那就是3.0的动力 3.0的油耗 所谓的节油是指你不需要那么强的动力的时候 会给你省油 当然 我从来不觉得涡轮增压省油 因为从来都是大脚油
1939797037 发表于 2016-8-18 15:52
我觉得完全就是消费者理解错误 2.0涡轮你要是不介入那就是2.0的油耗 介入了那就是3.0的动力 3.0的油耗 所 ...
问题是。。。小排量T在涡轮不介入的时候大多数都是小马拉大车,小马拉大车这事情是要大幅度增加油耗的,不想小马拉大车就得提高转速让涡轮介入,涡轮介入后动力达到更大排量自吸车的水平了油耗也同样奔着更大排量的自吸车油耗去了。

PS:最近开了段时间的1.4T速腾,深有体会,保持低转速走不让涡轮介入的时候那个动力简直有想砸车的感觉。
skyline1204 发表于 2016-8-18 14:21
很多鼓吹增压机省油的逻辑都是:比油耗按同排量的自吸车算油耗,比动力就跟同马力的自吸车比马力,我就奇 ...
4S店的人一波波忽悠出来的。

你以为他们真不知道??他们是昧着良心忽悠不懂车的消费者呢。
1939797037 发表于 2016-8-18 15:52
我觉得完全就是消费者理解错误 2.0涡轮你要是不介入那就是2.0的油耗 介入了那就是3.0的动力 3.0的油耗 所 ...
这话也不对啊,举例说,本田的3.5V6发动机,本身在怠速或者低速时是智能停止部分气缸的工作的。

反正,中国政府学着欧洲排斥NA发动机,我觉得要么背后有利益纠葛,要么就是脑残。
自吸神教不要吹牛,混动车教你做人~海拔5000米也飙车~
skyline1204 发表于 2016-8-18 15:58
问题是。。。小排量T在涡轮不介入的时候大多数都是小马拉大车,小马拉大车这事情是要大幅度增加油耗的, ...
因为氧气传感器测到多少氧,电脑该给多少油给多少油,你涡轮增压怎么省油??
汽车制造商,4S糊弄一般消费者不懂这些道理而已。
追风箭 发表于 2016-8-18 16:30
这话也不对啊,举例说,本田的3.5V6发动机,本身在怠速或者低速时是智能停止部分气缸的工作的。

反正 ...
真要考虑省油的话,发动机自动启停和智能闭缸技术大排量自吸一样能用,发动机自动启停加上低速时候关闭2个甚至3个缸大排量自吸的油耗一样能下降不少,而且还少了额外一套涡轮的保养维护费用,现在的带T机器和自吸比,同功率下油耗没见降低还多了涡轮的额外成本和保养维护费用,无论从环保还是从成本上去算都没见有多大的好处,中国现在带T发动机的风潮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给带起来的。
AAAAA007 发表于 2016-8-18 17:16
因为氧气传感器测到多少氧,电脑该给多少油给多少油,你涡轮增压怎么省油??
汽车制造商,4S糊弄一般消 ...
是呀,油耗是额定时间内喷油嘴喷了多少油决定的,同时代技术条件下,要达到相同的功率就必然烧掉相同数量的汽油,带T机器省油的说法本来就是个明显矛盾的说法。
2016-8-18 18:46 上传

小排量增压,高动力,低油耗是毫无疑问的
1.5T和2.0自吸,油耗差不多,但是动力1.5T远好于2.0自吸
想着1.5T和1.5自吸一样的油耗,那是未来目标

chchc 发表于 2016-8-18 19:00
小排量增压,高动力,低油耗是毫无疑问的
1.5T和2.0自吸,油耗差不多,但是动力1.5T远好于2.0自吸
想着1 ...


你是在拿现在主流的1.5T跟奇瑞那种马力堪比90年代1.6L机器的2.0自吸比动力么??
chchc 发表于 2016-8-18 19:00
小排量增压,高动力,低油耗是毫无疑问的
1.5T和2.0自吸,油耗差不多,但是动力1.5T远好于2.0自吸
想着1 ...


你是在拿现在主流的1.5T跟奇瑞那种马力堪比90年代1.6L机器的2.0自吸比动力么??
skyline1204 发表于 2016-8-18 19:10
你是在拿现在主流的1.5T跟奇瑞那种马力堪比90年代1.6L机器的2.0自吸比动力么??
比较肯定是自家的产品比较,这样才有意义
1.5T主流都230牛米了,动力不是随随便便超2.0自吸
chchc 发表于 2016-8-18 19:18
比较肯定是自家的产品比较,这样才有意义
1.5T主流都230牛米了,动力不是随随便便超2.0自吸
我开长安的车开得比较多,就拿长安的车来对比下吧。

1.5T的CS35:156匹马力,215牛米。

2.0L的CS75:158匹马力,200牛米。

这算是1.5T的动力远好于2.0L的自吸??
其实根本就不关油耗功率什么事儿

就一个字:钱!

以前:我3.0自吸至少也是C级或者顶配B级,甚至各种豪车都是

现在:你一个2.0T的入门B级,十几万的车,动力都能比得上我以前几十万,你让我怎么忍?!
joytony 发表于 2016-8-18 19:28
其实根本就不关油耗功率什么事儿

就一个字:钱!

以福特为例,十几万的低功率2.0T蒙迪欧那个功率距离3.0L的功率还有不小的距离,功率能接近3.0L的高功率版2.0T蒙迪欧可没有十几万的版本。。。。。。
skyline1204 发表于 2016-8-18 19:27
我开长安的车开得比较多,就拿长安的车来对比下吧。

1.5T的CS35:156匹马力,215牛米。
我开江淮的车比较多,我拿江淮的车来对比下
同为瑞风S5,1.5T的动力是2.0自吸望尘莫及的,除非到了120公里以后
除了初期不及我的老款2.0T外,没见动力有什么差距
但是油耗我10-12个油,别人只要8-9个
skyline1204 发表于 2016-8-18 13:29
以前没怎么开过增压车,最近开了段时间1.4T的速腾,和自己3.0L的车驾驶感受差距还是很大,特别是舒适性 ...
感觉还是2.4/2.5自吸气最适合家用,开着动力充沛,保养便宜,经久耐用,只要变速箱给力油耗也高不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