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挤掉国字号军企拿下军舰大单 连呼没想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07:35:38
http://mil.sohu.com/20160809/n463246858.shtml



在民企参军队伍中,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只是一名“新兵”。资历浅——他们去年刚迈进军品承制“门槛”;无人脉——参与竞标,他们连海军相关部门的大门朝南朝北都不知道;缺经验——对于军用舰船的设计和建造,这是他们的“首秀”。然而,在竞标擂台上,他们PK掉了国字号企业,拿下了军用舰船建造大订单。
  民企参军,是我军装备领域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窗口”。透视这一鲜活样本,可以清晰观察到:近年来我军装备部门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所付出的积极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绩。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企拿下军用大订单”将不再是新闻。
  鞭炮声声,火花飞溅,切割机在一块崭新的钢板上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2016年6月7日,对于黄海造船有限公司来说,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这一天,由他们承制的海军某型军用舰船正式开工建造。
  “没想到,真没想到!”谈及此次中标,意外的表情依旧挂在该公司董事长张灿刚脸上。
  “以你们的造船实力,造军舰也没有问题”
  4年前的一场军地联合交通运输保障演练,点燃了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参军”的梦想。
 那一次演练,由他们制造的36000吨大型客滚船表现抢眼,成功运载两栖登陆部队横穿渤海湾,赢得了参演部队指挥员和官兵的交口称赞。演练结束时,部队领导说:“以你们的造船实力,造军舰也没有问题!”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作为国内造船业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之一,该公司董事长张灿刚想:“是啊,我们能为德国等发达国家造大型货船,何不尝试进入军品市场?”于是,他们向原总装备部相关部门提出了申请。
  “没想到,一路绿灯,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超出想象。”张灿刚说:从2013年12月原总装联合专家组来厂考察,到2015年4月20日全部资格认证和装备承制审查手续办完,仅用了不到1年半。
  “‘黄海’的幸运,是因为他们赶上了好时候——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支持民企参军已成为上下共识。”说起这,海装某军代室总代表汤传贵由衷地感慨道。
  为了提高审批效率,有关部门对该公司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等两证,同时进行审核、发证。据悉,下一步有关部门计划将“两证合一”的审核办法推广开来。
  好事,接踵而来。刚刚迈入“门槛”的他们,逮着一个好机会——公司科研人员在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上看到了一则海军舰船装备采购需求信息。
  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2015年1月4日正式上线。正是因为有了这位网上“向导”,作为“新兵”的他们,才能与其他竞争者同步掌握信息,获得公平竞标的机会。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便在网上报了名,参加竞标。”张灿刚说,当时,他们“连海军装备采购中心的大门朝南朝北都不知道”。
  擂台“首秀”,民企“小兄弟”意外中标
  试试看,没想到,“试”出了一份惊喜。
  没多久,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就收到了海军装备部门的通知。“接到竞标通知那天,大伙高兴坏了。”该公司军品部部长常军德说:“对于能否中标心里没底,但参加了就必须全力以赴。”
  此次竞标是医院船、拖船。他们集合公司的技术骨干,成立攻关小组。
  他们先后到某作战支援舰支队、某军工厂调研“取经”,到国内相关权威机构向专家咨询请教,充分借鉴国外先进造船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两个多月,他们挑灯夜战,不断调整改进,设计方案最终出炉。
  2015年11月招标进行。步入会场那一刻,常军德心里“咯噔”一下,有些泄了气。眼前的竞标对手,都是造船业的国字号“大佬”。他想,这一次,估计没戏了。
  专家组对各单位的投标文件进行了认真评审,对价格、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打分比较,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在技术方面能满足部队需求,在价格方面优势突出。
  竞标结果当场宣布:黄海造船有限公司中标!
  擂台“首秀”,民企“小兄弟”居然PK掉了国字号“大佬”。
  “黄海”这份意外之喜,实则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时间,惊奇的目光落在了他们身上。
  作为民企参军的“新兵”,他们究竟靠啥拿下军用舰船大订单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靠阳光透明的竞争制度!
  “没有近年来民企参军相关制度的完善,民企‘小兄弟’怎么可能PK掉国字号‘大佬’?”海军装备采购中心主任李军对记者说,“黄海”这份意外之喜,实则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必然产物。
  搜索去年民企参军的“新闻”,可以清晰地看到全军装备部门对推动民企参军所作出的积极努力——
  1月,我军通用装备试水“网购”;5月,我军轻武器装备采购首次公开招标;9月,新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公布,加快吸纳优势民企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
  对此,李军深有感触地说:“依托装备采购信息网实行装备竞争性采购,为民营企业参与装备采购、助力装备建设提供了平台和渠道,是深化军民融合、促进企业成长、提升部队装备采购效益的双赢之举。”
  为进一步提高装备经费使用效益,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该中心大力推进竞争性采购,严格实施竞争性谈判和询价工作程序,2015年全年完成了12项竞争性谈判、16项询价采购任务和20项拦标价测算任务,取得了明显的军事经济效益。
  “黄海”的幸运,是他们搭上了民企参军这趟正在高速行驶的“列车”。然后,幸运并非独独青睐“黄海”这一家。国防科工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000多家民营企业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
  “民企参军的大门已经打开,我们欢迎更多像‘黄海’这样的优秀民企投身海军装备建设发展事业中。”望着远方,李军一脸自信地说。
  在焊花飞溅的造船车间,张灿刚踌躇满志:“这活必须干好,未来我们还要争取机会,给国家、给海军造更大的舰船。”
  短评
  制度创新,打造公平竞争舞台
  何以强军?唯有创新。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呼唤制度创新。创新,就是创造一种新的资源。制度,就是当下军民融合战略向纵深推进过程中的稀缺资源。
  有了新制度,民企“小兄弟”才有了“硬腰杆”,能与国企“大佬”同台公平竞争。“没想到”——一句普通的感叹之语,既凸显了目前我军在装备建设领域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取得的可喜成果,也折射出昔日民企在“参军”道路上遭遇的重重阻碍。
  当前,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正处于攻坚期,主体多元,利益交叠,关系复杂。透过“民企参军”这一窗口,我们看到:军民融合之“难”,难在打破军地双方固化的利益藩篱。列宁曾说:“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遭到反驳的。” 可以说,没有制度机制护航,就难以摆脱各种既得利益的羁绊,军民融合难以向深度推进。
  军民融合,关乎大国崛起的前途命运。2015年《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的军民融合度只有约30%。差距,显而易见。我们应站在富国强军的制高点上考虑问题,找准国家、军队、企业利益的契合点,以制度创新为途径,在解决制约军民融合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调动军地各方积极性,实现互利共赢。http://mil.sohu.com/20160809/n463246858.shtml

Img463272577.jpg (59.8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8-9 11:32 上传



在民企参军队伍中,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只是一名“新兵”。资历浅——他们去年刚迈进军品承制“门槛”;无人脉——参与竞标,他们连海军相关部门的大门朝南朝北都不知道;缺经验——对于军用舰船的设计和建造,这是他们的“首秀”。然而,在竞标擂台上,他们PK掉了国字号企业,拿下了军用舰船建造大订单。
  民企参军,是我军装备领域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窗口”。透视这一鲜活样本,可以清晰观察到:近年来我军装备部门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所付出的积极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绩。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企拿下军用大订单”将不再是新闻。
  鞭炮声声,火花飞溅,切割机在一块崭新的钢板上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2016年6月7日,对于黄海造船有限公司来说,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这一天,由他们承制的海军某型军用舰船正式开工建造。
  “没想到,真没想到!”谈及此次中标,意外的表情依旧挂在该公司董事长张灿刚脸上。
  “以你们的造船实力,造军舰也没有问题”
  4年前的一场军地联合交通运输保障演练,点燃了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参军”的梦想。
 那一次演练,由他们制造的36000吨大型客滚船表现抢眼,成功运载两栖登陆部队横穿渤海湾,赢得了参演部队指挥员和官兵的交口称赞。演练结束时,部队领导说:“以你们的造船实力,造军舰也没有问题!”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作为国内造船业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之一,该公司董事长张灿刚想:“是啊,我们能为德国等发达国家造大型货船,何不尝试进入军品市场?”于是,他们向原总装备部相关部门提出了申请。
  “没想到,一路绿灯,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超出想象。”张灿刚说:从2013年12月原总装联合专家组来厂考察,到2015年4月20日全部资格认证和装备承制审查手续办完,仅用了不到1年半。
  “‘黄海’的幸运,是因为他们赶上了好时候——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支持民企参军已成为上下共识。”说起这,海装某军代室总代表汤传贵由衷地感慨道。
  为了提高审批效率,有关部门对该公司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等两证,同时进行审核、发证。据悉,下一步有关部门计划将“两证合一”的审核办法推广开来。
  好事,接踵而来。刚刚迈入“门槛”的他们,逮着一个好机会——公司科研人员在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上看到了一则海军舰船装备采购需求信息。
  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2015年1月4日正式上线。正是因为有了这位网上“向导”,作为“新兵”的他们,才能与其他竞争者同步掌握信息,获得公平竞标的机会。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便在网上报了名,参加竞标。”张灿刚说,当时,他们“连海军装备采购中心的大门朝南朝北都不知道”。
  擂台“首秀”,民企“小兄弟”意外中标
  试试看,没想到,“试”出了一份惊喜。
  没多久,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就收到了海军装备部门的通知。“接到竞标通知那天,大伙高兴坏了。”该公司军品部部长常军德说:“对于能否中标心里没底,但参加了就必须全力以赴。”
  此次竞标是医院船、拖船。他们集合公司的技术骨干,成立攻关小组。
  他们先后到某作战支援舰支队、某军工厂调研“取经”,到国内相关权威机构向专家咨询请教,充分借鉴国外先进造船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两个多月,他们挑灯夜战,不断调整改进,设计方案最终出炉。
  2015年11月招标进行。步入会场那一刻,常军德心里“咯噔”一下,有些泄了气。眼前的竞标对手,都是造船业的国字号“大佬”。他想,这一次,估计没戏了。
  专家组对各单位的投标文件进行了认真评审,对价格、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打分比较,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在技术方面能满足部队需求,在价格方面优势突出。
  竞标结果当场宣布:黄海造船有限公司中标!
  擂台“首秀”,民企“小兄弟”居然PK掉了国字号“大佬”。
  “黄海”这份意外之喜,实则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时间,惊奇的目光落在了他们身上。
  作为民企参军的“新兵”,他们究竟靠啥拿下军用舰船大订单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靠阳光透明的竞争制度!
  “没有近年来民企参军相关制度的完善,民企‘小兄弟’怎么可能PK掉国字号‘大佬’?”海军装备采购中心主任李军对记者说,“黄海”这份意外之喜,实则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必然产物。
  搜索去年民企参军的“新闻”,可以清晰地看到全军装备部门对推动民企参军所作出的积极努力——
  1月,我军通用装备试水“网购”;5月,我军轻武器装备采购首次公开招标;9月,新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公布,加快吸纳优势民企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
  对此,李军深有感触地说:“依托装备采购信息网实行装备竞争性采购,为民营企业参与装备采购、助力装备建设提供了平台和渠道,是深化军民融合、促进企业成长、提升部队装备采购效益的双赢之举。”
  为进一步提高装备经费使用效益,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该中心大力推进竞争性采购,严格实施竞争性谈判和询价工作程序,2015年全年完成了12项竞争性谈判、16项询价采购任务和20项拦标价测算任务,取得了明显的军事经济效益。
  “黄海”的幸运,是他们搭上了民企参军这趟正在高速行驶的“列车”。然后,幸运并非独独青睐“黄海”这一家。国防科工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000多家民营企业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
  “民企参军的大门已经打开,我们欢迎更多像‘黄海’这样的优秀民企投身海军装备建设发展事业中。”望着远方,李军一脸自信地说。
  在焊花飞溅的造船车间,张灿刚踌躇满志:“这活必须干好,未来我们还要争取机会,给国家、给海军造更大的舰船。”
  短评
  制度创新,打造公平竞争舞台
  何以强军?唯有创新。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呼唤制度创新。创新,就是创造一种新的资源。制度,就是当下军民融合战略向纵深推进过程中的稀缺资源。
  有了新制度,民企“小兄弟”才有了“硬腰杆”,能与国企“大佬”同台公平竞争。“没想到”——一句普通的感叹之语,既凸显了目前我军在装备建设领域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取得的可喜成果,也折射出昔日民企在“参军”道路上遭遇的重重阻碍。
  当前,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正处于攻坚期,主体多元,利益交叠,关系复杂。透过“民企参军”这一窗口,我们看到:军民融合之“难”,难在打破军地双方固化的利益藩篱。列宁曾说:“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遭到反驳的。” 可以说,没有制度机制护航,就难以摆脱各种既得利益的羁绊,军民融合难以向深度推进。
  军民融合,关乎大国崛起的前途命运。2015年《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的军民融合度只有约30%。差距,显而易见。我们应站在富国强军的制高点上考虑问题,找准国家、军队、企业利益的契合点,以制度创新为途径,在解决制约军民融合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调动军地各方积极性,实现互利共赢。
诶,慢慢参与吧,别又说没给机会之类
才是中标,别急着高兴。等到验收再说
此次竞标是医院船、拖船。他们集合公司的技术骨干,成立攻关小组。
民企的优势在成本控制,问题在质量控制,在军品这种相对来说,对成本的敏感程度远小于质量的地方,民企的优势难以得到发挥。
军民融合是大趋势,不过民企还是应该把重点放在配套的子系统和中小型设备上,平台级建设,利润率低,技术要求高,并不适合普通的民营企业。
这个好,战时就可以全国民转军啦
民企的优势在成本控制,问题在质量控制,在军品这种相对来说,对成本的敏感程度远小于质量的地方,民企的优 ...
不对吧,很多军工企业没有质量生产控制经验,投入不计成本,质量控制还不如民企。民企没有条款限制,动起手快,见效也快。问题是在高精尖制造方面投入大,周期长,民企不愿意干。
没看出来是所谓的民企,这种靠价格竞争的招标还是少点好,要真正技术进步必须是方案招标。
青岛多少年没捞着造个军船了......
去过这厂造这种军用船现在没啥问题
民企造一些非战斗用船只,可以有。
医院船和拖船可以不军工厂生产,这个一类主要还是成本优先考虑。还有就是民企别高兴太早,以往的民企军工出现质量问题还得回头找军工的例子还不在少数,成本没降下来,时间还拖延了,怎么避免提高质量让军队满意还是个艰巨的任务
这个厂子实力还不错的,公司简介:
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始建于1944年,1964年企业更名为“山东省黄海造船厂”,成为全国八大渔轮修造厂之一。1999年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 2007年,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定名为“黄海造船有限公司”。
        公司注册资金10.39亿元,资产总额30亿元,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在职职工及外协施工人员近万人,具有国家甲级设计资格、一类甲级建造资质。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合一”的资质体系认证及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可修造50000DWT以下各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船舶。公司具有年造船80万吨的能力;在大洋性和过洋性渔船建造方面,年可建造交付远洋渔船400艘,设计及建造能力居国内首位。2010年公司被确定为山东省船舶生产建造基地龙头骨干企业。
        近几年来,公司克服国际船舶市场发展低迷等不利因素影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抢占发展制高点,大力参与全球造船市场竞争,全力加快企业上档升级和向现代化、国际化造船企业迈进步伐。2003年起,先后投入10亿元改造了传统造船工艺流程,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建造交付运营的“渤海金珠”大型客滚船成为我国第一艘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50米以上的大型客滚船,被确定为山东省名牌产品;批量承接建造的集装箱船,成为德国船东首次选择入级中国船级社的船舶;出口德国的31000吨多用途重吊船,被誉为目前世界货运船舶中建造难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系列船舶之一;建造列编的3000吨级海巡船是我国当时列编服役吨位最大、最先进、安全性能最高的海洋巡视船;建造出口的水泥运输船开创中国建造市场之先河;大型远洋渔船成为同行业最具代表性的品牌。目前,公司手持船舶订单50万载重吨。其中,多用途重吊船手持订单及交船数,全球占有量居前;大型客滚船订单数占全国客滚船建造市场总份额的60%以上。公司是我国重要的客滚船、多用途重吊船及特种船舶建造基地。
这新闻可以挖出很多所有制的有色眼镜。
什么型号?
这就是市场,垄断不可长啊。
这种企业一定要做好情报国安方面的监管。

防止有被收买的人在船上设备中,加入反华势力的定位设备等等。类似情况。


专业的国企,毕竟还好一些。肯定主要是因为人家报价便宜
民企造军舰?!
战时还真要发挥这些船厂的产能
zhihuidada 发表于 2016-8-9 11:50
没看出来是所谓的民企,这种靠价格竞争的招标还是少点好,要真正技术进步必须是方案招标。
价格方面优势明显,呵呵,标准的低价中标而已。
养猫专家 发表于 2016-8-9 12:07
这新闻可以挖出很多所有制的有色眼镜。
不是有色眼镜,是歪屁股。
价格方面优势明显,呵呵,标准的低价中标而已。
会有合理利润空间的,15%~30%就足以画很大的蛋糕,毕竟这是需求旺盛的实力派订单。
诶,慢慢参与吧,别又说没给机会之类
哎是什么意思?体质内的?
军船企业  据说主要利润还是定期的维养检修 一次出海一次小修  三年一个中修  十年来次升级改造换设备
民企的优势在成本控制,问题在质量控制,在军品这种相对来说,对成本的敏感程度远小于质量的地方,民企的优 ...
质量会有验收
另外,顶级民品制造商质量控制不会比军企差,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国际竞争
哎是什么意思?体质内的?
体制外的不能说这话么?
质量会有验收
另外,顶级民品制造商质量控制不会比军企差,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国际竞争
别价,私企面对国际竞争,中国军工走出去的时候,面对的是谁的竞争?
体制外的不能说这话么?
哎是什么意思?民企接个军单踩着你尾巴了?
别价,私企面对国际竞争,中国军工走出去的时候,面对的是谁的竞争?
有几家军工走出去了?
哎是什么意思?民企接个军单踩着你尾巴了?
哦,我说这话踩着你的尾巴了?
哦,我说这话踩着你的尾巴了?
我可没有哎
有几家军工走出去了?

哦,中国有几家军工?有几家私企接了国外军备的单
我可没有哎
没有问什么?跟你很熟么?
民企造军舰?!
军(用)舰艇。不是一般人说的“军舰”所指代的战斗舰艇和补给舰,估摸是拖船医院船之类的
哦,中国有几家军工?有几家私接了国外军备的单
你的逻辑已经混乱了
继续哎吧
你的逻辑已经混乱了
继续哎吧
哦,你有啥逻辑?你就继续吧,笑话
对于民企来说,最重要的是广告效应,这个单子没有赚到钱都无所谓。把牌子打出去,让客户看到技术实力和管理能力,争取订单就相对容易了
军(用)舰艇。不是一般人说的“军舰”所指代的战斗舰艇和补给舰,估摸是拖船医院船之类的

一滚装船而已,按军标来建造。广州造新军舰还要通过保密审查,至今还卡在哪里,有几家私企经过的了
zzyzhao 发表于 2016-8-9 11:38
民企的优势在成本控制,问题在质量控制,在军品这种相对来说,对成本的敏感程度远小于质量的地方,民企的优 ...
周期长,民企不愿意干。
军辅船民企还是可以参与的,当年江南、沪东不也是生产民船的厂子么。有竞争才有进步,加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