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共青团员报:这简直是共产主义!这曾是俄罗斯努力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00:18:24
莫斯科共青团员报:黑河见闻
  
  
  
  与俄罗斯毗邻的中国边陲城市黑河,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发展成了一座开展中俄边贸交易的重镇。昔日死寂的荒野、零落的村庄,而今成了拥有120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处处是高楼、商厦、酒店,霓虹闪烁……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最近刊登了该报记者在黑河采访时所见所闻的一篇署名文章,题为《黑河见闻》,要点如下:
  
  如今,“倒爷”一词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已不再流行。这些穿梭于阿穆尔河(黑龙江)两岸、倒腾中国货的商人,有了新的谑称——“灯笼”或“砖头”。
  
  赚得盘满钵满后,布拉戈维申斯克的第一代“倒爷”已经很少亲自出马了。他们花上350卢布,雇用囊中羞涩的大学生或失业者,去一江之隔的黑河置办货物。
  
  拉丽莎解释道:“这可不是因为我懒。从中国带回的物品超过50公斤,就需要纳税。多雇些人,可以将重量分摊掉。”
  
  从古罗马的奴隶,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再到阿穆尔河上的“灯笼”,我不禁轻声叹息……
  
  速战速决
  
  满面倦色和尘土、粘着污渍的运动服、嘴里哼着小曲,这便是“灯笼”们的经典形象。一个男人在河岸上叫卖他的战利品,一边自嘲道:“如果我不是个骗子,阿穆尔就不是条河流……”他竭力向我推销手中的毛袜:“姑娘,卖给你100卢布,当心被这里的严寒冻僵。你是哪里来的?莫斯科?记者?难怪看上去不是自己人,你太温柔了。”
  
  戴着大檐帽的中国哨兵对我们冷眼旁观。从口岸到海关这片自由区域里,俄罗斯人可以为所欲为,只要不寻衅滋事就行。
  
  目前,我们两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蜜月时期。当然,最大的受益者是中国。根据双边条约,“灯笼”们进入中国无需办理签证,但是一周去中国不超过两次,每次滞留不得超过一个月。哪里需要一个月啊,他们通常是清晨乘轮渡过去,晚上再拎着大包小包返回,往返路费600卢布,这样的景象已经持续了十来年。
  
  正是俄罗斯人给黑河带来了繁荣。昔日死寂的荒野、零落的村庄,成为今日120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处处是高楼、商厦、酒店,霓虹闪烁。许多店都有俄文招牌,诸如“9元搞定恋爱少女妆”之类,带有明显的语法错误,令人忍俊不禁。大街小巷中,一些衣着褴褛的农村老太太正在叫卖煮鸡蛋,1元一个(约3.5卢布)。古旧的炉子与周围的灯红酒绿形成鲜明的对比。
  
  靠近阿穆尔河岸边,我不时被扛着大背包的中国男女拦住去路,向我兜售商品,从男袜到蛇油膏,无所不有。
  
  “便宜卖给你,便宜卖给你……”一位女子拉住我,用不熟练的俄语说。转眼间,我便被一群小贩围住了。
  
  我掏出了钱包。在黑河,100卢布能买到任何东西,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如果讨价还价,还能更便宜些。这简直是共产主义!这曾是俄罗斯努力的目标,但最终没有建成,而中国将它变为了现实。
  
  普京餐厅
  
  前往黑河前,布拉戈维申斯克人告诉我,如果不去黑河的普京餐厅,就等于没有去过黑河,它在黑河有很多连锁店,生意相当红火。
  
  我来到餐厅一条街。说餐厅有些夸张,只是些丰俭由人的小酒馆。看看店名,“玛莎餐厅”“柳芭餐厅”是最便宜的,几乎每家店的菜单上都写着这样的广告词:“俄餐——包你吃饱,绝对便宜。”
  
  而一些稍微上档次的饭馆,名称就不一样了,“北京烤鸭”“绿色花园”,在豪华包间入座后,服务生建议我来一盘烤蚕,但看着一条条蠕动的白色虫子,我实在是没有勇气点。
  
  我终于找到了普京餐厅。就餐的全是中国人。服务员莎莎非常可爱,翻开她递上的菜单,我舒了口气:还好,没有“普京馅饼”或“宪法捍卫者香肠”之类的菜名,全是中国菜,如鹿筋、青蛙腿和炒鸡蛋。
  
  中国工人
  
  纳塔利娅经常往返于布拉戈维申斯克与黑河之间。她在黑河有自己的小制鞋厂,雇用了10名工人。中国工匠仿制的意大利知名品牌的皮鞋,已经进入了莫斯科市场。
  
  纳塔利娅从中国获益良多。她笑着对我说:“是中国教会我如何做生意的。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变成现在这样强悍。每月我只付给工人20多美元,管理人员拿600 元人民币,已经算是高工资了。如果不满意工资待遇,马上就可以走人,外边等着为我干活的人排长队呢。中国人很听话,能吃苦,像蚂蚁一样兢兢业业,从不讲条件,不索要假期和社会保障,不像俄罗斯人。”
  
  不仅纳塔利娅不喜欢俄罗斯工人,中国人也不喜欢。过去,很少有俄罗斯人来黑河,中国人对我们尚有几分尊敬,然而,现在接触多了,他们感到非常失望。
  
  纳塔利娅说:“损害俄罗斯人名声的不是大商人,而是小倒爷。他们简直称得上举止下流。冲着中国人大声嚷嚷,为了点儿小钱,声嘶力竭地讨价还价。他们将自己的奴性暴露在中国人面前。在中国人的印象中,真正的俄罗斯人应该是举止有礼的。当他们发现俄罗斯人并不比自己强后,对我们的态度也变得粗鲁起来,甚至用俄语中的脏话骂我们。”
  
  跨国浪漫
  
  对于大多数布拉戈维申斯克人而言,莫斯科是虚无缥缈的外星城堡,去那里的单程车票要2万卢布。若想去黑河沿岸的索契度假,至少得花2000美元以上,而该市的平均工资不过6000至8000卢布。
  
  相比之下,中国更像是自己的国家。出租车司机沃罗佳说:“我们全家每年都会去中国的黄海晒太阳和游泳,只需300美元。有时,我们还去哈尔滨买些质量好的东西自己用。”
  
  瓦列里则告诉我,俄罗斯姑娘很乐意为中国人生育后代,“中国男人不酗酒、肯干活、喜欢孩子,而且非常顾家,如果有外遇,还要受法律制裁。但中国有计划生育,不能生很多孩子,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渡过阿穆尔河,在俄罗斯寻找真爱和繁衍子嗣。这对双方都有利。因为孩子留在俄罗斯了”。
  
  其实,这样的跨国浪漫史在苏联时代便屡见不鲜了。但当时,两国关系冷淡,人们总是千方百计隐瞒。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少父母与子女分居两国,失去了联系。现在,中国有电视台专门播放俄罗斯少男少女寻找中国父亲的节目。
  
  在布拉戈维申斯克,我最深的感受是这里的思维变得有些东方化了,他们管乌拉尔山以西叫西方,同样用俄语,我有时竟然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居民们早已没有了苏联时代强国子民的优越感。
  
  夜幕降临在阿穆尔河上,波光粼粼。“灯笼”们满载而归。返乡的人群中,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妇人正在艰难前行。我以为她是旅游者,但一旁熟知她的人告诉我,她也是“灯笼”,“她不想饿死,也不愿乞讨,就只剩下这条生路了”。
  
  我们进入狭小的渡轮中,这艘1956年产的“钻石”号,规定载客量300人,却挤了上千人!环顾四周,大家虽然疲倦,却异常兴奋与激动。窗外,阿穆尔河涛声依旧… …莫斯科共青团员报:黑河见闻
  
  
  
  与俄罗斯毗邻的中国边陲城市黑河,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发展成了一座开展中俄边贸交易的重镇。昔日死寂的荒野、零落的村庄,而今成了拥有120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处处是高楼、商厦、酒店,霓虹闪烁……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最近刊登了该报记者在黑河采访时所见所闻的一篇署名文章,题为《黑河见闻》,要点如下:
  
  如今,“倒爷”一词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已不再流行。这些穿梭于阿穆尔河(黑龙江)两岸、倒腾中国货的商人,有了新的谑称——“灯笼”或“砖头”。
  
  赚得盘满钵满后,布拉戈维申斯克的第一代“倒爷”已经很少亲自出马了。他们花上350卢布,雇用囊中羞涩的大学生或失业者,去一江之隔的黑河置办货物。
  
  拉丽莎解释道:“这可不是因为我懒。从中国带回的物品超过50公斤,就需要纳税。多雇些人,可以将重量分摊掉。”
  
  从古罗马的奴隶,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再到阿穆尔河上的“灯笼”,我不禁轻声叹息……
  
  速战速决
  
  满面倦色和尘土、粘着污渍的运动服、嘴里哼着小曲,这便是“灯笼”们的经典形象。一个男人在河岸上叫卖他的战利品,一边自嘲道:“如果我不是个骗子,阿穆尔就不是条河流……”他竭力向我推销手中的毛袜:“姑娘,卖给你100卢布,当心被这里的严寒冻僵。你是哪里来的?莫斯科?记者?难怪看上去不是自己人,你太温柔了。”
  
  戴着大檐帽的中国哨兵对我们冷眼旁观。从口岸到海关这片自由区域里,俄罗斯人可以为所欲为,只要不寻衅滋事就行。
  
  目前,我们两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蜜月时期。当然,最大的受益者是中国。根据双边条约,“灯笼”们进入中国无需办理签证,但是一周去中国不超过两次,每次滞留不得超过一个月。哪里需要一个月啊,他们通常是清晨乘轮渡过去,晚上再拎着大包小包返回,往返路费600卢布,这样的景象已经持续了十来年。
  
  正是俄罗斯人给黑河带来了繁荣。昔日死寂的荒野、零落的村庄,成为今日120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处处是高楼、商厦、酒店,霓虹闪烁。许多店都有俄文招牌,诸如“9元搞定恋爱少女妆”之类,带有明显的语法错误,令人忍俊不禁。大街小巷中,一些衣着褴褛的农村老太太正在叫卖煮鸡蛋,1元一个(约3.5卢布)。古旧的炉子与周围的灯红酒绿形成鲜明的对比。
  
  靠近阿穆尔河岸边,我不时被扛着大背包的中国男女拦住去路,向我兜售商品,从男袜到蛇油膏,无所不有。
  
  “便宜卖给你,便宜卖给你……”一位女子拉住我,用不熟练的俄语说。转眼间,我便被一群小贩围住了。
  
  我掏出了钱包。在黑河,100卢布能买到任何东西,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如果讨价还价,还能更便宜些。这简直是共产主义!这曾是俄罗斯努力的目标,但最终没有建成,而中国将它变为了现实。
  
  普京餐厅
  
  前往黑河前,布拉戈维申斯克人告诉我,如果不去黑河的普京餐厅,就等于没有去过黑河,它在黑河有很多连锁店,生意相当红火。
  
  我来到餐厅一条街。说餐厅有些夸张,只是些丰俭由人的小酒馆。看看店名,“玛莎餐厅”“柳芭餐厅”是最便宜的,几乎每家店的菜单上都写着这样的广告词:“俄餐——包你吃饱,绝对便宜。”
  
  而一些稍微上档次的饭馆,名称就不一样了,“北京烤鸭”“绿色花园”,在豪华包间入座后,服务生建议我来一盘烤蚕,但看着一条条蠕动的白色虫子,我实在是没有勇气点。
  
  我终于找到了普京餐厅。就餐的全是中国人。服务员莎莎非常可爱,翻开她递上的菜单,我舒了口气:还好,没有“普京馅饼”或“宪法捍卫者香肠”之类的菜名,全是中国菜,如鹿筋、青蛙腿和炒鸡蛋。
  
  中国工人
  
  纳塔利娅经常往返于布拉戈维申斯克与黑河之间。她在黑河有自己的小制鞋厂,雇用了10名工人。中国工匠仿制的意大利知名品牌的皮鞋,已经进入了莫斯科市场。
  
  纳塔利娅从中国获益良多。她笑着对我说:“是中国教会我如何做生意的。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变成现在这样强悍。每月我只付给工人20多美元,管理人员拿600 元人民币,已经算是高工资了。如果不满意工资待遇,马上就可以走人,外边等着为我干活的人排长队呢。中国人很听话,能吃苦,像蚂蚁一样兢兢业业,从不讲条件,不索要假期和社会保障,不像俄罗斯人。”
  
  不仅纳塔利娅不喜欢俄罗斯工人,中国人也不喜欢。过去,很少有俄罗斯人来黑河,中国人对我们尚有几分尊敬,然而,现在接触多了,他们感到非常失望。
  
  纳塔利娅说:“损害俄罗斯人名声的不是大商人,而是小倒爷。他们简直称得上举止下流。冲着中国人大声嚷嚷,为了点儿小钱,声嘶力竭地讨价还价。他们将自己的奴性暴露在中国人面前。在中国人的印象中,真正的俄罗斯人应该是举止有礼的。当他们发现俄罗斯人并不比自己强后,对我们的态度也变得粗鲁起来,甚至用俄语中的脏话骂我们。”
  
  跨国浪漫
  
  对于大多数布拉戈维申斯克人而言,莫斯科是虚无缥缈的外星城堡,去那里的单程车票要2万卢布。若想去黑河沿岸的索契度假,至少得花2000美元以上,而该市的平均工资不过6000至8000卢布。
  
  相比之下,中国更像是自己的国家。出租车司机沃罗佳说:“我们全家每年都会去中国的黄海晒太阳和游泳,只需300美元。有时,我们还去哈尔滨买些质量好的东西自己用。”
  
  瓦列里则告诉我,俄罗斯姑娘很乐意为中国人生育后代,“中国男人不酗酒、肯干活、喜欢孩子,而且非常顾家,如果有外遇,还要受法律制裁。但中国有计划生育,不能生很多孩子,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渡过阿穆尔河,在俄罗斯寻找真爱和繁衍子嗣。这对双方都有利。因为孩子留在俄罗斯了”。
  
  其实,这样的跨国浪漫史在苏联时代便屡见不鲜了。但当时,两国关系冷淡,人们总是千方百计隐瞒。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少父母与子女分居两国,失去了联系。现在,中国有电视台专门播放俄罗斯少男少女寻找中国父亲的节目。
  
  在布拉戈维申斯克,我最深的感受是这里的思维变得有些东方化了,他们管乌拉尔山以西叫西方,同样用俄语,我有时竟然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居民们早已没有了苏联时代强国子民的优越感。
  
  夜幕降临在阿穆尔河上,波光粼粼。“灯笼”们满载而归。返乡的人群中,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妇人正在艰难前行。我以为她是旅游者,但一旁熟知她的人告诉我,她也是“灯笼”,“她不想饿死,也不愿乞讨,就只剩下这条生路了”。
  
  我们进入狭小的渡轮中,这艘1956年产的“钻石”号,规定载客量300人,却挤了上千人!环顾四周,大家虽然疲倦,却异常兴奋与激动。窗外,阿穆尔河涛声依旧… …
<P>中国对周边小国大多数存在“输出行政”没想到俄罗斯都抗不住</P>
这简直是说反话嘛!
还是让人高兴的了 想当初毛子们.....嘿嘿
<P>这死小子在冷嘲热讽呢..</P>

<P>没看出来?</P>
不管怎么样!咱们比他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