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各国为何畏惧汉朝使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0:52:58
节选自《匈奴究竟输在了哪---------汉武帝伐大宛探析》

链接http://bbs.tianya.cn/post-no05-249988-1.shtml

太初三年(前102年),李广利率领一支全新的远征军兵发玉门,再次向大宛进发。武帝还为李广利配备了一个强大的军官团,仅校尉一级将领即达50人,兵力虽仍以劳改犯为多数,但安排了一支精练、高效的“边骑”部队。边骑是汉朝的国防中坚力量。在过去,国家始终将“边骑”“车骑”“郡国兵”这些优质资源配置在对匈第一线,却驱赶着一群劳改犯去大杀四方。不同寻常的是,此次出征,队伍中还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负私从者”。这是个不妙的征候-------随着小农的大量破产,国家越来越依靠招募自愿人员解决兵源问题。
  但此时的李广利,却底气十足、踌躇满志,此番鸟枪换炮,端的是兵强马壮,兵精粮足。尤其是十万头壮牛,每头就可以驮载100天的单兵口粮,也真难为桑弘羊这帮智囊的心血算计了。而水草肥茂的河西也帮了他的大忙,否则上哪弄这么多的牛群?一想到河西这肥区是霍去病打下来的,李广利更恨不得飞到大宛去建功立业了。
  远征军浩浩荡荡,铁流滚滚,横穿白龙堆、罗布泊、火焰山,顺利走完了整个征程最艰苦的三千里无人带,但严重的考验又悄然来临-----驮牛死得差不多了。据王莽时代的将领严尤回忆,汉人在对匈战争中也大批使用驮牛,但限于水草缺乏和水土问题,再多的牛也活不过三个月,以至汉军的作战半径很难超过五十天。看来此番十万头牛的随军寿命也只能到此为止了。这就导致大量的粮食和装备只好抛掉。好在驮牛的牺牲,终于将汉军送到了丝路最安全的中段-----东起吐鲁番盆地,西到温宿(阿克苏西北)的两千里绿色走廊。葱岭以东几乎所有的富国都集中在此,目睹到汉军的强盛军容,吓坏了的“余粮大户”们谁也吃不起这个眼前亏,只得开城迎接,“以馅饼换和平”。因此,汉军迎来了远征途中最风光也最惬意的一段日子,主食无忧,牛羊不愁,要是吃腻了还有湖边的野鸭、鸟蛋,河里的肥鱼等野味换换口味。

  可惜,这美好的旅途却被一个不知死活的国家给打断了。
  “至仑头,仑头不下”,意外碰上硬钉子,汉军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攻数日,屠之”。这是一次干净彻底的屠杀,当一切都沉寂下来之后,一个活生生的国度从此沦落为纯粹的地理名词,永久消失在西域史上。直到今天,维吾尔牧人仍将轮台称作灰烬之城。
  在汉与西域的冲突史上,这是唯一一次给一个国家执行死刑,李广利们何以下此狠手呢?
  尽管今天的我们习惯于将轮台想像成一个丝路小国,但是,当记忆的碎片被还原之后,我们会惊奇的发现李广利屠掉了一个多么大的国家。《史记》曾载,如果汉朝不再征伐大宛,则将导致“乌孙、仑头易苦汉使”。这从侧面证明,轮台在葱岭以东的影响之大,仅次于乌孙。从自然条件来讲也证明着这一点,史称轮台“土地肥饶”、“地广,饶水草,有溉田五千顷以上,处温和,田美”。本来从博斯腾湖到温宿这一段是丝路上首屈一指的肥地,而轮台却占着其中最肥的那块,丰富的食品,无疑会养活大量的人口,从相邻的龟兹、焉耆等国无不人烟众盛来看,轮台的人口也无疑会多得多。因田多地广,连南道的一些小国也投奔到它麾下,靠着寄种轮台的良田交租过活,不仅能养活一国的老小,而且过得还比别人好。像扜弥王国,养活了三四万人口,比于阗、莎车这些南道的大国的人口还多。有意思的是,匈奴人也曾看中了这段肥地,专门设立了“僮仆都尉”以便“赋税诸国,取富给焉”。但都尉地址却“常居焉耆、危须、尉黎间”,而不敢设在富强的轮台、龟兹一带。
  看来轮台的实力,到了匈奴也有所顾忌的地步。
  历史上,葱岭以东的第一号大国是龟兹,但轮台盛时,龟兹却只是默默无闻的老二,轮台灭亡之后方才“突然崛起”。尽管西汉时期的龟兹已足够大,人口已达八万,另有军队二万。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因为《汉书。西域传》的记载,环塔里木盆地一共20个国家的总人口也不过162420人。如此大国,司马迁在《史记》上竟对之一字不提,可以推想轮台有多大了。正因如此,做为丝路一霸,轮台对汉朝的姿态非常强硬,这就不难解释当所有国家都在李广利的大军面前变踞为恭,采取合作态度时,轮台仍不肯放下丝路霸主的架子,顽固的对抗汉军。
  无论如何,一个富于活力、可能有10万人口的国家就此彻底毁灭,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损失与遗憾。体现了汉军的残暴,而这恰是囚犯当兵的必然恶果。
  元鼎六年(前111)汉朝以巴蜀罪人灭且兰,“斩首数万,遂平南夷为牂柯郡”
  元封六年(前105)“天子赦京师亡命,令从军”击昆明,又“斩首虏数万人而去”,而《资治通鉴》更称他们“斩首数十万”
  本来素质低下、纪律缺失的部队就容易失控。而李广利为了保障远征的士气,也不得不放任这种暴行,用烧杀抢掠来提振部队的士气。不难想像,在这群亡命之徒的屠刀下,轮台何以灭亡得如此彻底,以至于连遗民都没有留下。

  下一站是龟兹,又是个富得流油的大块头,汉军别提多痛快了。可李广利却未必痛快,因为龟兹往后,路会越来越艰苦,沿途国小民稀,汉军还是逃不过饿死鬼的命。对此,李广利他们可能不得不兵分两路,一部自轮台、龟兹循克里雅河南下,横穿塔里木盆地,直抵南道,然后南北两道兵团在疏勒**,再一起翻越葱岭。这虽是个人推测,但此种可能性很大。因为这一路从扜弥、于阗、莎车三个大国过身,可较多获得补给,减轻北道军队的压力。这也符合《史记》所说“师起敦煌西,以为人多,道上国不能食,乃分为数军,从南北道”的精神,后来李广利选择这条路线回师,说明这一做法相当成功。而轮台的惨灭,震动了整个西域世界,大伙知道原来老虎真的要吃人的,因此汉军不论走南道还是北道,均一路平行而过,未遇任何抵抗。

......



  首先,“汉既诛大宛,威震外国”,汉朝的威望坚实的树立起来,从此众国认识到,汉朝是个比匈奴更强大,也更能带来安全保障的新主人。“思汉威德,咸乐内属”。泛西域地区成为汉朝反匈经略的第二引擎。
  征和二年(前91)汉发西域共击车师,汉兵未发,各国先动,“子弟在京师者皆先归,发畜食迎汉军”。汉军到后,各国“又自发兵,凡数万人”,各国王亲自统军,“共围车师,降其王”。
  地节三年(前67) 西域城郭各国受汉之命共击匈奴,取车师国,得其王及人众而去
  地节四年(公元前66)莎车杀汉使者奚充国。汉使冯奉世征召西域各国一万五千兵进击莎车,莎车王自杀,传其首诣长安,诸国悉平。
  武帝之后,子孙们一上位,就拥有一个强大的国防基础、有效的边防体系、有力的外部联合体,稳定的内外环境,这都是大宛之征留给汉民族的遗产,是现成的。从此汉朝只需用一小队兵力便能号令各国,有效调动、指挥西域世界的军队,以维护自己的安全利益和对匈包围战略。
  这就是典型的威慑信用。
  陈汤诛郅支、班超定西域,基本都是这套“以夷制夷”的方法,所谓“兵可不费中国”。没有大宛之征的带来的长期扩散效应,这样的做为是不可想像的。从此,西域在汉朝主导的国际新秩序时代,享受了长久的和平,从中国输入先进的文化、技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虽不时有一些小的曲折,但只限于楼兰、车师这两个距匈奴较近的小国,总体上,汉朝在葱岭以东地区的威望俨然不可撼动。
  真正重要的是:西域的内属,迫使乌孙不得不投入汉的怀抱。
  此次征宛,武帝“使使告乌孙,大发兵并力击宛”,但乌孙徘徊观望耍滑头。正是这次胜利,深深震动了乌孙,“乌孙之属骇胆,请为臣妾”。汉乌关系的走向从此发生显著变化,与匈奴渐行渐远,汉朝得以通过一系列恩威并施的手段,将乌孙人请到汉匈战场上,甚至发展到汉朝可对乌孙擅行赏罚的地步。
  汉乌的亲近,使匈奴失去了战略棋盘上最后一个棋子,满盘皆输的匈奴人开始失去耐心。他们正感觉到,随着大宛之征的落幕,一个无形的,却牢固而不可挣脱的包围网已然结成,并在越收越紧。真正恐慌起来的匈奴人,越来越以粗暴的态度对乌孙施压,这其实是一种失控的挣扎,进一步将乌孙推到汉朝的战车上。大宛之征结束后仅二十多年,乌孙开始不及待的请求与汉共击匈奴。汉本始三年(前71),汉乌对匈奴展开第一次联合进攻。以往,匈奴可以全神贯注的应对汉军的正面进攻,如今,却面临背后一刀,乌孙一举“斩匈奴名王以四万级、获牛羊七十万,匈奴民众死伤而去者不计其数”。这是匈奴自元狩四年(前119)被卫青、霍去病横扫以来遭到的最大的损失。匈奴恼怒,“其冬,单于自将万骑攻乌孙,会大雨雪,还者不能十一。”“于是匈奴遂衰耗,怨乌孙”。
  连败于乌孙引发进一步的连锁反应,“丁令乘弱攻其北,乌桓入其东,乌孙击其西,凡三国所杀数万级,马数万匹,牛羊甚众”。失去威慑信用的匈奴陷入四面受敌的绝境,“又重以饿死,人民死者十三,畜产十五,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
  大伤元气的匈奴从此“不能为边寇,于是汉罢外城,以休百姓。”汉朝只需要退居幕后,去主导这场精彩的群殴。兴之所至时,偶尔也出手调戏一把:“汉出三千余骑,为三道,并入匈奴,捕虏得数千人还。匈奴终不敢当,兹欲和亲,而边境少事矣。”
  匈奴已失去了求亲的资格。它只能无奈的看着丧失还手之力的自己一步步走向瓦解与崩溃:节选自《匈奴究竟输在了哪---------汉武帝伐大宛探析》

链接http://bbs.tianya.cn/post-no05-249988-1.shtml

太初三年(前102年),李广利率领一支全新的远征军兵发玉门,再次向大宛进发。武帝还为李广利配备了一个强大的军官团,仅校尉一级将领即达50人,兵力虽仍以劳改犯为多数,但安排了一支精练、高效的“边骑”部队。边骑是汉朝的国防中坚力量。在过去,国家始终将“边骑”“车骑”“郡国兵”这些优质资源配置在对匈第一线,却驱赶着一群劳改犯去大杀四方。不同寻常的是,此次出征,队伍中还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负私从者”。这是个不妙的征候-------随着小农的大量破产,国家越来越依靠招募自愿人员解决兵源问题。
  但此时的李广利,却底气十足、踌躇满志,此番鸟枪换炮,端的是兵强马壮,兵精粮足。尤其是十万头壮牛,每头就可以驮载100天的单兵口粮,也真难为桑弘羊这帮智囊的心血算计了。而水草肥茂的河西也帮了他的大忙,否则上哪弄这么多的牛群?一想到河西这肥区是霍去病打下来的,李广利更恨不得飞到大宛去建功立业了。
  远征军浩浩荡荡,铁流滚滚,横穿白龙堆、罗布泊、火焰山,顺利走完了整个征程最艰苦的三千里无人带,但严重的考验又悄然来临-----驮牛死得差不多了。据王莽时代的将领严尤回忆,汉人在对匈战争中也大批使用驮牛,但限于水草缺乏和水土问题,再多的牛也活不过三个月,以至汉军的作战半径很难超过五十天。看来此番十万头牛的随军寿命也只能到此为止了。这就导致大量的粮食和装备只好抛掉。好在驮牛的牺牲,终于将汉军送到了丝路最安全的中段-----东起吐鲁番盆地,西到温宿(阿克苏西北)的两千里绿色走廊。葱岭以东几乎所有的富国都集中在此,目睹到汉军的强盛军容,吓坏了的“余粮大户”们谁也吃不起这个眼前亏,只得开城迎接,“以馅饼换和平”。因此,汉军迎来了远征途中最风光也最惬意的一段日子,主食无忧,牛羊不愁,要是吃腻了还有湖边的野鸭、鸟蛋,河里的肥鱼等野味换换口味。

  可惜,这美好的旅途却被一个不知死活的国家给打断了。
  “至仑头,仑头不下”,意外碰上硬钉子,汉军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攻数日,屠之”。这是一次干净彻底的屠杀,当一切都沉寂下来之后,一个活生生的国度从此沦落为纯粹的地理名词,永久消失在西域史上。直到今天,维吾尔牧人仍将轮台称作灰烬之城。
  在汉与西域的冲突史上,这是唯一一次给一个国家执行死刑,李广利们何以下此狠手呢?
  尽管今天的我们习惯于将轮台想像成一个丝路小国,但是,当记忆的碎片被还原之后,我们会惊奇的发现李广利屠掉了一个多么大的国家。《史记》曾载,如果汉朝不再征伐大宛,则将导致“乌孙、仑头易苦汉使”。这从侧面证明,轮台在葱岭以东的影响之大,仅次于乌孙。从自然条件来讲也证明着这一点,史称轮台“土地肥饶”、“地广,饶水草,有溉田五千顷以上,处温和,田美”。本来从博斯腾湖到温宿这一段是丝路上首屈一指的肥地,而轮台却占着其中最肥的那块,丰富的食品,无疑会养活大量的人口,从相邻的龟兹、焉耆等国无不人烟众盛来看,轮台的人口也无疑会多得多。因田多地广,连南道的一些小国也投奔到它麾下,靠着寄种轮台的良田交租过活,不仅能养活一国的老小,而且过得还比别人好。像扜弥王国,养活了三四万人口,比于阗、莎车这些南道的大国的人口还多。有意思的是,匈奴人也曾看中了这段肥地,专门设立了“僮仆都尉”以便“赋税诸国,取富给焉”。但都尉地址却“常居焉耆、危须、尉黎间”,而不敢设在富强的轮台、龟兹一带。
  看来轮台的实力,到了匈奴也有所顾忌的地步。
  历史上,葱岭以东的第一号大国是龟兹,但轮台盛时,龟兹却只是默默无闻的老二,轮台灭亡之后方才“突然崛起”。尽管西汉时期的龟兹已足够大,人口已达八万,另有军队二万。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因为《汉书。西域传》的记载,环塔里木盆地一共20个国家的总人口也不过162420人。如此大国,司马迁在《史记》上竟对之一字不提,可以推想轮台有多大了。正因如此,做为丝路一霸,轮台对汉朝的姿态非常强硬,这就不难解释当所有国家都在李广利的大军面前变踞为恭,采取合作态度时,轮台仍不肯放下丝路霸主的架子,顽固的对抗汉军。
  无论如何,一个富于活力、可能有10万人口的国家就此彻底毁灭,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损失与遗憾。体现了汉军的残暴,而这恰是囚犯当兵的必然恶果。
  元鼎六年(前111)汉朝以巴蜀罪人灭且兰,“斩首数万,遂平南夷为牂柯郡”
  元封六年(前105)“天子赦京师亡命,令从军”击昆明,又“斩首虏数万人而去”,而《资治通鉴》更称他们“斩首数十万”
  本来素质低下、纪律缺失的部队就容易失控。而李广利为了保障远征的士气,也不得不放任这种暴行,用烧杀抢掠来提振部队的士气。不难想像,在这群亡命之徒的屠刀下,轮台何以灭亡得如此彻底,以至于连遗民都没有留下。

  下一站是龟兹,又是个富得流油的大块头,汉军别提多痛快了。可李广利却未必痛快,因为龟兹往后,路会越来越艰苦,沿途国小民稀,汉军还是逃不过饿死鬼的命。对此,李广利他们可能不得不兵分两路,一部自轮台、龟兹循克里雅河南下,横穿塔里木盆地,直抵南道,然后南北两道兵团在疏勒**,再一起翻越葱岭。这虽是个人推测,但此种可能性很大。因为这一路从扜弥、于阗、莎车三个大国过身,可较多获得补给,减轻北道军队的压力。这也符合《史记》所说“师起敦煌西,以为人多,道上国不能食,乃分为数军,从南北道”的精神,后来李广利选择这条路线回师,说明这一做法相当成功。而轮台的惨灭,震动了整个西域世界,大伙知道原来老虎真的要吃人的,因此汉军不论走南道还是北道,均一路平行而过,未遇任何抵抗。

......



  首先,“汉既诛大宛,威震外国”,汉朝的威望坚实的树立起来,从此众国认识到,汉朝是个比匈奴更强大,也更能带来安全保障的新主人。“思汉威德,咸乐内属”。泛西域地区成为汉朝反匈经略的第二引擎。
  征和二年(前91)汉发西域共击车师,汉兵未发,各国先动,“子弟在京师者皆先归,发畜食迎汉军”。汉军到后,各国“又自发兵,凡数万人”,各国王亲自统军,“共围车师,降其王”。
  地节三年(前67) 西域城郭各国受汉之命共击匈奴,取车师国,得其王及人众而去
  地节四年(公元前66)莎车杀汉使者奚充国。汉使冯奉世征召西域各国一万五千兵进击莎车,莎车王自杀,传其首诣长安,诸国悉平。
  武帝之后,子孙们一上位,就拥有一个强大的国防基础、有效的边防体系、有力的外部联合体,稳定的内外环境,这都是大宛之征留给汉民族的遗产,是现成的。从此汉朝只需用一小队兵力便能号令各国,有效调动、指挥西域世界的军队,以维护自己的安全利益和对匈包围战略。
  这就是典型的威慑信用。
  陈汤诛郅支、班超定西域,基本都是这套“以夷制夷”的方法,所谓“兵可不费中国”。没有大宛之征的带来的长期扩散效应,这样的做为是不可想像的。从此,西域在汉朝主导的国际新秩序时代,享受了长久的和平,从中国输入先进的文化、技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虽不时有一些小的曲折,但只限于楼兰、车师这两个距匈奴较近的小国,总体上,汉朝在葱岭以东地区的威望俨然不可撼动。
  真正重要的是:西域的内属,迫使乌孙不得不投入汉的怀抱。
  此次征宛,武帝“使使告乌孙,大发兵并力击宛”,但乌孙徘徊观望耍滑头。正是这次胜利,深深震动了乌孙,“乌孙之属骇胆,请为臣妾”。汉乌关系的走向从此发生显著变化,与匈奴渐行渐远,汉朝得以通过一系列恩威并施的手段,将乌孙人请到汉匈战场上,甚至发展到汉朝可对乌孙擅行赏罚的地步。
  汉乌的亲近,使匈奴失去了战略棋盘上最后一个棋子,满盘皆输的匈奴人开始失去耐心。他们正感觉到,随着大宛之征的落幕,一个无形的,却牢固而不可挣脱的包围网已然结成,并在越收越紧。真正恐慌起来的匈奴人,越来越以粗暴的态度对乌孙施压,这其实是一种失控的挣扎,进一步将乌孙推到汉朝的战车上。大宛之征结束后仅二十多年,乌孙开始不及待的请求与汉共击匈奴。汉本始三年(前71),汉乌对匈奴展开第一次联合进攻。以往,匈奴可以全神贯注的应对汉军的正面进攻,如今,却面临背后一刀,乌孙一举“斩匈奴名王以四万级、获牛羊七十万,匈奴民众死伤而去者不计其数”。这是匈奴自元狩四年(前119)被卫青、霍去病横扫以来遭到的最大的损失。匈奴恼怒,“其冬,单于自将万骑攻乌孙,会大雨雪,还者不能十一。”“于是匈奴遂衰耗,怨乌孙”。
  连败于乌孙引发进一步的连锁反应,“丁令乘弱攻其北,乌桓入其东,乌孙击其西,凡三国所杀数万级,马数万匹,牛羊甚众”。失去威慑信用的匈奴陷入四面受敌的绝境,“又重以饿死,人民死者十三,畜产十五,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
  大伤元气的匈奴从此“不能为边寇,于是汉罢外城,以休百姓。”汉朝只需要退居幕后,去主导这场精彩的群殴。兴之所至时,偶尔也出手调戏一把:“汉出三千余骑,为三道,并入匈奴,捕虏得数千人还。匈奴终不敢当,兹欲和亲,而边境少事矣。”
  匈奴已失去了求亲的资格。它只能无奈的看着丧失还手之力的自己一步步走向瓦解与崩溃:
请把后面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