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中朝中缅边境军营:北京能看边境捕捉的图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0:16:04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程瑛、胥金章/吉林、云南报道
两年多前因部队换防曾引发外界重重联想的中朝、中缅边境,如今已建成百余座新概念军营
10月中旬,鸭绿江畔寒气逼人的傍晚,在带着烟霭的暮色中,上等兵金明奎笔直地站在连队大门口的哨位上。
在他面前三四百米开外,隔着一条公路和一片庄稼地,就是卵石嶙嶙、水流浅浅的中朝界河鸭绿江。国际铁路在这里拐了个弯,跨过一座铁路桥,从吉林省的边境小城集安,伸向朝鲜第六大城市满浦。
尽管天色已暗,不远处集安口岸巍峨的国门依然轮廓清晰。国境线的那一边有淡淡的烟气蒸腾,一片低矮的房舍中醒目地耸立着几只高大的烟囱。
满浦市背靠脊线蜿蜒的山峦。从金明奎所在的哨位上望过去,朝鲜那方山腰间几块巨大的白色字牌依稀可辨。“那是标语。”小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作为连队里特招的朝鲜族战士,他能很轻松地翻译出标语的内容:“伟大的领袖金日成同志的遗训要坚决贯彻下去”。
金明奎身后是一座三层的别墅式建筑——一层外墙是粉蓝色,向上变为乳黄,三楼有平阔的露台,尖顶的小烟囱颇有装饰性,红瓦大坡顶,宽大的塑钢窗内灯光闪亮。
在周围多是红砖平顶的东北民居中,这座色调鲜亮、略带欧式风格的楼房相当醒目。这是金明奎和他的战友们进驻不到一年的新营房。
连队主楼旁是一座20米高的观察哨楼,六面体,同样是柔和的乳黄色外墙和精巧的红色尖顶。距离营房几十米远的边防会谈会晤站,两层小楼以浅灰色石材装饰外墙,圆锥形的屋顶轻依着挺拔的方塔,欧式风格更加浓郁。
“在边境线上走一趟,最漂亮的房子肯定是咱们部队的营房。”小金很自豪。
吉林省境内1100多公里长的中朝边防线上,有数十座这样的新式军营在2004年建成。
而在西南方向几千里外的云南中缅边境,三个月前,驻防部队也悉数搬进了崭新的营区。
2003年6月,根据中央决策,分别位于中国陆地疆界“鸡头”与“鸡腹”部的中朝、中缅边境(云南段),其防卫任务在移交给武警部队20年后,重新由解放军承担。
军委主席亲自批准,国家拨出专项经费,在这两段边境线上新建、改造营区100多座,数十万平方米。与执勤防卫任务相关的执勤哨所、船艇码头、会谈会晤站也同步建成。
以“百年工程”为目标的这次军营建设,强调打造21世纪新概念营房。总后勤部的一位负责人评价说,中朝、中缅边境的新军营,拿到世界范围内也堪称一流。
10月中下旬,《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奔赴东北、西南边陲,走进了这些“打破中国军营传统模式”的新概念营房。
中央军委在北京能看边境捕捉到的任何图像
猎豹军用吉普以80迈的速度驶过平坦的沿江公路,公路南侧就是清浅的鸭绿江。这条被中朝两国精心保护的河流并不以中心线划分国界,而是两国共有江面,以互不登岸为界。
55年前,集安边防一线对面的朝鲜楚山郡,曾经是抗美援朝战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那时从集安过江的志愿军超过40万人;一年多前,集安城中距今1600年历史的高句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也曾引起一阵波澜;现在,这个边境小城里最火的是一个叫做“香港城”的房地产项目。
正是深秋,北岸中方的群山层林尽染,是一年中最美的“五花山”;而南岸朝方的山头多是灰秃秃的,看不到几棵树,因为粮食紧缺,梯田都开到了山尖上。
车子拐进一座小村庄,路边连片的葡萄园藤叶深红,玉米田里干枯的秸秆在阳光的烘烤下散发着甜香。最靠近江边的一块平地上,中朝边防部队营房招牌似的红瓦坡顶远远就能看见。
这里驻扎着一个连队,其辖区内有十几公里铺满鹅卵石的干河床,跨过河床就是朝鲜界内的山峦。对面山脚下一幢小小的白色房子是朝鲜人民军的哨所,直线距离不过500米。
连指导员陈普海说,“我们的哨所最靠近边界,离朝方只有200多米,背后是民房。”
这个连2003年秋接防时,接管的是武警部队在这里的一处没有取暖设施的平房,战士只能睡通铺,冬天连水井都被冻上。如今,这排平房已经成了仓库,作为营区主体的,是崭新的乳黄色三层坡顶楼房。楼前是水泥硬化的篮球场,楼后是绿油油的菜地。楼侧稍高的坡地上还有一座两层的观察哨楼,国旗在屋顶招展。植过草皮的坡地上,白色鹅卵石铺出了“卫国戍边”的字样。
走进铺着浅色地砖的楼房,迎门就是两块以保持先进性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推开厚重的红褐色木门,一间近30平方米的宿舍内摆着四组架子床,相当敞亮。一排浅灰色的储物柜都贴着名牌,上了锁。
战士的铺位依然是多年一贯的白床单、“豆腐块”,但床铺已经换成了灰白色的新式架子床,下铺的床脚两边是抽屉,中间是鞋架;上铺的栏杆可以升降,夏天挂蚊帐不需要搭竹竿了。
紧邻宿舍是铺了白瓷砖的卫生间和洗澡间,洗澡夏天用太阳能,冬天用电,24小时热水。洗衣间里,一台银灰色的海尔全自动滚筒洗衣机靠窗放着,还有熨衣板和熨斗。烘干室一边是晾衣架,一边是几排粗大的暖气管。
“洗澡难是部队的老问题,”参军11年的陈普海说,“以前往往一个团才有一个集体浴室,或者只能去地方浴室洗。厕所是旱厕,离营房很远,冬天去一趟厕所要下半天决心。”
在边防营房设烘干室,据说是借鉴俄军经验的首次尝试。“烘干室管大用了,”这位上尉军官显得很满意,“这里冬天很长,巡逻回来,经常是一脚雪水或露水,在烘干室很快就能烤干鞋子,脚下干爽全身都暖和。”
餐厅里是统一配发的塑料组合式桌椅,蓝色桌面,橘红色椅子,一桌四人。餐厅一角不锈钢的自助餐台擦得锃亮,旁边还有消毒碗柜和洗碗机。“边防部队现在一般都是自助餐,战士也不用自己洗碗筷。”陈普海说。
在营房一楼的一端还设有带独立卫生间的审讯室,用于拘管非法越境人员。
营房二层是办公室、财务室、储藏室和卫生室。
位于三层的勤务指挥室,正在安装电子监控系统。沈阳军区联勤部的康洪生处长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朝边防的信息化建设在全军都是相当先进的,电子监控手段既配合了巡逻,也便于上级部门随时了解边防状况。“这边任何一个探头捕捉到的图像,中央军委在北京都能看得到。”
学习室有大约50平方米,深红色的长桌、黑皮靠背椅一尘不染,一角有三台电脑,据介绍很快就能联通军内网,供战士使用。白色的乐器架上,吉他、沙锤、二胡、笛子一应俱全,旁边还有一架电子琴。崭新的TCL34寸平板彩电下方,有功放和DVD机,两边是两只立式音箱。
学习室的一面墙上,三个书柜装得满满当当,《邓小平改革评传》、《林肯传》、《海边的卡夫卡》、《唐诗故事集》、《桥牌入门与提高》、《艾滋病逼近中国》,已经被翻阅得有些破旧。最为壮观的是整套“世界名人画传”,东条英机、蒙哥马利、艾森豪威尔、巴顿、戴高乐、山本五十六都赫然在列。痞子蔡和安妮宝贝的作品,也和《伊拉克战争》、《革命先烈故事文库》摆在一起。
隔壁的活动室里有标准的乒乓球桌和台球桌,象棋、篮球、排球摆在一边。
陈普海说,战士每天晚上都集中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学习室、活动室在晚上和周末都有固定的开放时间。
据悉,中朝边防一线的所有营区,营房标准和配备都和这个连队基本一致。
驻防集安的解放军某部部队长董志斌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鸭绿江夹岸都是山地,土地有限,号称“八山一水半分田,还有半分是家园”。而这个连队的营区从原来的4亩多扩大到10亩。集安境内此次军营兴建总征地量超过100亩。
董志斌说当地政府很支持,“他们说,社会不安定,经济也发展不起来。”据悉,自解放军接防后,越境事件大大减少。
董志斌介绍说,朝方对于解放军接防相当关注,现在两军有会晤机制,朝鲜人民军的代表时常走进我方那座小别墅式的会谈会晤站,双方相处融洽,重大节日还会互赠礼品。“10月9日金正日生日时我们还送去了水果、食品。”
这种办公方式美军早就在用了
尽管特别关心台海动态、朝核问题,19岁的列兵曹珂最喜欢的,还是营房的文化活动室。
曹珂所在的排,驻扎在长白山腹地临江,新营房背靠大山,面前是鸭绿江上的一段库区,清澈的水面足有百十米宽。
走进位于营房三楼的文化活动室,敞亮的大开间,电脑、桌椅、书籍、电器都和边境沿线的其他营区别无二致,不同的是,一座博古架占据了大半面墙,上面错落摆放着根雕、奇石,一旁还有卡片说明。
“这些都是战友们一件件找来的。”曹珂说。
一块黄色树根旁,一名战士在卡片上写道:一次巡逻归来偶然看到了它,它有两只青蛙一样的眼睛,一张超大的嘴巴,下面还有三条腿,我想当今世界上还没有这样的动物。他给这块树根命名为“未来宠物”。
文化活动室另一侧沿墙的桌子上,摆着十几段树桩,旁边用卡片标出了树种、属性等。“我们整天在原始森林里巡逻,不认识这些树怎么行。”来自安徽平原地区的曹珂,对于长白山的一切都兴致勃勃。
曹珂说,他最爱看的报纸是团内各营区自办的小报。这些彩色打印的A4纸被定名为“战神报”、“卫国报”,由战士们自己供稿、排版,有十几种之多。“哨所之间相隔很远,通过报纸也能认识不少战友。”
驻守临江的这个边防团,要求战士每天有一小时的“三学”时间:学电脑、朝语100句和边防法规。要求每个人电脑打字都在每分钟70字以上,一年内全团都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
曹珂说,就在这间活动室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召开“要事发布会”,由干部做发言人,向战士说明经费使用、任务完成等情况。“想问什么都可以。”
这位来自南方的士兵,对营房的地热式采暖特别感兴趣。“脚底下暖烘烘的,本来到边防是打算来吃苦的,没想到这边的冬天反倒比家乡好过。”
从曹珂所在的营区沿江向北,东侧朝方平展的山麓上,突然出现了数百幢平房,白墙灰瓦,行列整齐。这是号称储量亚洲第二、世界第五的朝鲜“五四青年铜矿”。与这座超大型国企隔江相对,临江苇沙镇一行行联排别墅式的房子红顶白墙分外显眼,那是吉林省政府统一规划的“小康村”。
鸭绿江的这一段江面开阔,江滩平缓,尽管天气已凉,还是不时能看到一身灰黑色衣服的朝鲜边民在江边洗衣、洗头。也有高高挽起裤脚的朝鲜人撑着几十米长的木排从上游下来,木材是中朝边贸的重要物资。
车过大栗子沟,上世纪30年代日据时期开采的这座铁矿现在还在生产。铁矿旁一处平房院落曾是溥仪的“行宫”,1945年8月中旬,他在这里盘桓三天,收听了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消息后,宣读了自己的最后一份“退位诏书”。
负责临江防务的某团团部,建在一处可以俯瞰整个县城的坡地上。距离团部不远就是“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1946年底,陈云指挥东北民主联军,在这个小县城打退了10万国民党军队向南满根据地的四次进攻,为辽沈战役奠定了基础。
“我们团是先修梯田后盖楼。”团政委徐培友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块150亩、前后高差40米的坡地被分为五个台地,建起九栋建筑。
正中是五层的团部大楼,浅灰色石材饰面,深红色的坡顶,四根粗大的石柱支撑起宽阔的门廊。左边是招待所、文化活动中心,右边是技术装备区和食堂。
尽管已是深秋,房屋道路间大块的草坪还是葱绿一片。“这种三瓣叶子的本地草叫白散叶,不板结土地,好维护。”徐培友说。
走进挑高的主楼大厅,头顶是巨大的水晶吊灯,占据整面墙的电子显示屏上滚动着当日新闻。这座建筑面积5300余平方米的办公楼,一楼是可容纳百余人的理论学习室;二楼是军官训练中心;三楼是财务室、网络室;四楼是集中办公区;五楼是首长办公室和作战室。
四楼的集中办公区和地方单位类似,蓝色挡板和白色电脑桌组成了开放式的办公区域,几名军官正在玻璃隔断内的会议室开会。“这种开放透明的办公方式美军早就在用了,非常便于集成。”徐培友说。
透过宽大的塑钢窗,主楼后4600平方米的大操场一览无余,一队身着迷彩服的战士正在操练,“那是特招的朝鲜族新兵。”
团部的食堂出人意料的“豪华”——除了可容纳一两百人就餐的大餐厅,还有五六个独立的操作间,或生产豆腐、豆浆,或烘烤蛋糕、面包,或制作包子、饺子。其中一个操作间里是一套完整的净化水设备,不锈钢架上摆满瓶装水,蓝色的标签上写着“天池矿泉水”。
“这里水质不好,打一口井要几十万,不如花十多万元装一套净化水设备,让战士天天能喝矿泉水。”徐培友这样算账。
这个团还有两栋军官公寓,为了方便军官家属上班、就学而建在城区。“按照规定的标准,我们在公寓楼里给每个边防执勤点的军官都安排了住房,家属探亲方便,有的干脆就把家搬到了临江。”
这次中朝边境新建的军营,特别强调环保节能的技术含量。所有的房屋都使用苯板作外墙保温,给营房穿上了“棉袄”;有的营区还安装了可节电30%的节电器,引进了法国专利、利用地下水取暖的水源热泵系统。
“吃不好住不好,怎么能保卫好边防。我们不能只要求官兵奉献,也要尽可能让他们享受优越、现代化的生活。”徐培友说,自从新营房建好后,要求转业的干部少多了。
国防大学曾经有一个课题组来这个团调研,感到很惊讶——边防部队要求转业的军官比例比内地机关低很多,军心相当稳定。
部队进驻带动了临江经济的发展。据介绍,临江县的粮管所以前一直亏损,现在年盈利30万元,县里的商品房价格上涨了一倍。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离开临江时,沈阳军区审计部门的工作组正在进驻,整个工程最后的审计结算将在年内完成。
团长可用网络视频和战士直接交流
午后的打洛口岸一片沉静,西双版纳热烈的阳光下,国门佛塔造型的尖顶默默闪着金光。
这个连通中缅,曾经一年通行160万人次的热闹口岸,因为中国政府大力打击出境赌博,于今年3月关闭。走出国门两公里,就有仅次于澳门的亚洲第二大赌城小孟拉。
紧挨国门的高坎上,掩映在一片藤萝树木中的白色别墅,据说就是缅甸第四特区司令林明贤的居所。
国门前的218号界碑,属于某边防连队的辖区范围。连指导员、28岁的上尉马建辉,对这里的一切都相当熟稔。
马建辉的连队今年8月以前还驻扎在打洛镇上的临时营区,如今,他们已经搬进了20公里外的新营房。
在云南省2000多公里的中缅边境线上,新建军营数十处。云南省军区的一份材料说,军营建设期间,边境沿线的六个军分区分别与缅方相应的军区进行会谈,积极应对了缅甸军政府高层人事变动以及一些地方武装的异动事件。
新营区建在一块居高临下的坡地上,隔着一片油绿的甘蔗田,1000米开外就是缅甸的群山。
“中缅边界犬牙交错,我们辖区内的一段是以山脚沿线为界。”马建辉说,“两国边民不少都有亲缘关系,还有我国的边民租用缅甸的荒山种橡胶,边境管控任务很重。”
在一排高大的椰子树掩映下,米白色瓷砖贴墙、古蓝色瓦铺顶的营房很有几分诗情画意。三层高的主楼,因为西南边疆天气炎热,都是敞开式的走廊。浅黄色木门上方用铜牌标出宿舍、图书学习室、军械室、电教室、储藏室、情况室、棋牌室等。
两边一层的副楼,用作食堂、接待室、车库、卫生室。
将近20平方米的班宿舍里,中间是宽大的栗色桌子和靠背椅;一侧墙边是两组架子床,中间摆着一部饮水机;另一侧墙边是一组架子床,旁边军绿色的电脑桌上摆着一台崭新的联想电脑。宿舍一角的床头柜上是一台29寸电视和一部电话。
推开宿舍角落里的一扇小门,两班共用的洗漱间大约有10平方米。靠窗是三个嵌在人造石台面上的洗脸池,中间是卫生间,最里面是淋浴间。
山东籍列兵马路说,新营房施工前,曾经有上级部门拿着设计图来征求大家的意见,“没想到盖好后和宾馆差不多。”
这个军衔最低的士兵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班里就能看电视、给家人打电话,这已经超出他参军前对军营的想像,“现在还能上网,可以直接给首长信箱写电子邮件,每周五团首长还有在线问答呢。”
班宿舍里每个战士都有一个储物柜,除了可挂衣物、存放书籍用具之外,还有一个带锁的小抽屉。“钥匙我们自己拿,干部不会去看。”马路觉得特别贴心。
来自农村的马路说,新营房的装修比自己家还好,学习条件也很不错,他正打算补习英语,希望能在部队多干几年。
五年前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入伍的马建辉,看着这座营房一点点地建了起来。“以前的老营房根本没法和这里比,过去一个宿舍住十多人,连里也没有浴室,更别提电话和电脑了。”马建辉说。
他的宿舍是一个十多平方米、带独立卫生间的套间,一台电脑摆在写字台上。
这个连队与所属边防团部相距不到50公里,算是最近的。中缅边境山地连绵,部队驻点高度分散。从热带雨林直到高山之巅,同属一个团,不同连队营区之间的海拔落差可达1000多米,距离可能数百公里。
“我们每天早晨的团务会都通过电视电话会议进行,团长有时还用网络视频和战士直接交流。”马建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主楼旁边是一方鱼塘,中间填出一座小岛,栽着两株棕榈,有小桥和岸边相连。这个鱼塘里,曾经打上来七斤重的白鲢鱼。
猪圈里有15头猪。“其中有一头是‘文化猪’。”马建辉说,连队决定每年从农业生产中至少拿出一头猪的收益,用于购买文体器材。“如果养得好,一头猪一年可以收入一两千元。”
在这个占地67亩的营区,除了即将完工的训练场,几乎看不到裸露的红土地。脚下细密厚实的草坪是战士们从橡胶林里移植过来的,“这种草俗称‘踩不死’,基本不需要维护。”
正逢晚餐时间,连队食堂里摆着省军区统一配发的桌椅,乳白色人造石桌面镶着金色饰边,栗色的靠背椅结实沉稳。不锈钢餐盘里有四种菜色,蔬菜、鱼、肉俱全,每桌还有一盆鸡汤。
“今年边防部队伙食标准提高到14元,连队自己还养猪、养鱼、种菜,我们的伙食每天都是这样。”马建辉说。
一个新营区投资七千多万
214国道可能是全国最难走的国道。
军用吉普在砾石铺成的“弹石路”上蹦蹦跳跳,几十公里的距离要花两三个小时。“这已经是社会主义啦,”司机小吴说,“去耿马的那段只要不断路,就算运气好。”
从西双版纳的勐海到思茅地区的澜沧,再到临沧地区的耿马,这段联通西南边陲城镇,也是联通边防部队驻地的主干道,艰涩得令人难忘。
去耿马的路上,车子在泥泞里扭歪着,一边是陡峭的崖壁,一边是浑浊的小黑江。不时有泥石流横断路面的遗迹——大堆碎石和潺潺的水流。幸好雨季已过。
国道尚且如此,通往各个连队的道路就更加艰难。云南省军区后勤部的一位军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曾用五个小时“蹭”过一段40公里的山路,三菱大吉普的前风挡玻璃,在满是大坑的山路上生生被拧裂了。
驻防澜沧的边防某团,就是在这样的颠簸后,陡然出现在记者面前。
依山而建的营区,让人必须仰视。五层高的主楼通体洁白,古蓝色斜面大屋顶沉稳舒展。大楼正立面有鲜明的横纵线条装饰,最下面一层是透空的,用作车库,整个外观既与西南地区木结构、吊脚楼的民族风格相呼应,又显得大气内敛。
据介绍,这种屋顶有较厚的隔热层和宽大的屋檐,利于防晒。大楼背面是全开放式的走廊,便于通风。
在一年只分雨季和旱季的西南边疆,即便在10月末,气温也近30度,白晃晃的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
主楼前,一排大王棕已经有三层楼高,这种棕榈因为树干浑圆笔直、略带锥形,俗称“导弹部队”。花坛里,一块巨石上镌刻着“磐石营区”。
“新营区要做成百年工程,七千多万的投资,不能在我手里成了‘豆腐渣’。”团长蒋朝忠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过去一年中,这个团新建营房三万多平方米,改扩建营房近3000平方米。
事实上,澜沧、耿马一带是高烈度地震区,1988年11月这里曾发生7.6级大地震,1995年又发生过5.2级地震。
据介绍,在松软的红土地上,必须深挖到3.5米以下才能找到坚固的土址。为了保证抗震安全,这个营区特别作了地基设计,桩基础的地基深十几米,梁柱加粗加大,房屋都采用框架结构。为此,这个团施工时工程量最大。
“一旦发生灾情,部队必须保持战斗力。”带兵十几年的蒋朝忠说。
和中缅边境所有的团部一样,这个团的规划也是一轴五区——以主楼、训练场、文化活动中心组成的军事行政区为为主轴,两边分列服务区、生活区、仓库技术区和公寓区。营区中理发室、小卖部、文娱设施一应俱全,战士不用走出营区就可以得到完备的服务。
主楼后面的椭圆形大操场正在铺草皮,铁丝网、障碍等训练设施也即将完工。
“营区建完了,我们的训练、执勤也要上个台阶。”蒋朝忠说。云南26个少数民族中,澜沧就有23个。辖区内三个县都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也是毒品和艾滋病的重灾区。道路条件差,执勤点保障困难。
“没有巡逻路,战士执勤只能在丛林中穿行。一次全线执勤要走一个多星期。”这位团长说。
云南省军区司令员黄光汉有句流传甚广的名言:我们部队的任务就是不要把领土守少了,不要把国境线守短了。
距离团部60多公里的边防某连,上尉连长云献峰把记者带上一处高地,视线跳过密密层层的橡胶林向下俯瞰,中缅界河南卡江在这里拐了个V字形的弯,被江流围绕的那座山就是缅甸“佤帮”的地盘。稍远的山坳里,一片氤氲中房舍密集,那就是“佤帮”总部邦康。
在这个制高点上,一个观察哨正在筹建中。整个中缅边境一线,将建起数十个观察哨和通道检查站。这也是此次边防营区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
山下的勐连口岸,国门外是一座有些破旧的铁桥,边民背着大包小包来来往往。对面缅甸界内有一幅宣传画,用中、缅、英三种语言写着:“加强国际合作,发展替代经济,铲除毒源。”
云献峰所在的连队离口岸不过十几分钟车程,原址是老边防部队的营区。营门左侧一棵大榕树浓荫匝地,据说这棵树有100多岁,年节时常有傣族乡亲前来拜祭。营区绿地种满本地的“花生草”,嫩绿的叶片上开着明亮的小黄花。
云献峰介绍说,这个连队种植了五亩香蕉、四亩菜地,搭了七个蔬菜大棚,种了十几种果树,还养了50只羊、25只鸭子。当地的少数民族缺乏种菜养殖技术,经常过来参观取经。“我们可以自己做十种泡菜。”他指着食堂操作间里一溜泡菜坛子说。
这个连队和附近的三个少数民族村寨建立了帮扶关系:对于艾滋病问题突出的傣族村寨,他们定期去宣传相关知识;在拉祜族寨子,他们教村民盖猪舍,圈养猪;巡逻路上的佤族村寨,他们时常带去菜籽,教村民种植蔬菜。
云献峰说,当地政府给连队提供了三年10万元的无息贷款,用于连队发展种植养殖业。部队在完成防务的前提下,也注重保障地方经济发展和百姓收益。
在一些非双边协议的通道上,往来互市的百姓不习惯办理携带边民证,连队就把附近的村寨的所有百姓登记造册,战士对经常出入的边民都已非常熟悉。
事实上,吉林中朝边防已在全国率先开放了边境禁区,允许边民到禁区内采集山货,沿江旅游、打鱼、采砂也给边民提供了致富的机会。
“牢固的边防不光是守出来的,还要建设和经营。”这位来自安徽的小伙子说。■
胡锦涛谈新时期中国军队使命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程瑛、胥金章/吉林、云南报道
两年多前因部队换防曾引发外界重重联想的中朝、中缅边境,如今已建成百余座新概念军营
10月中旬,鸭绿江畔寒气逼人的傍晚,在带着烟霭的暮色中,上等兵金明奎笔直地站在连队大门口的哨位上。
在他面前三四百米开外,隔着一条公路和一片庄稼地,就是卵石嶙嶙、水流浅浅的中朝界河鸭绿江。国际铁路在这里拐了个弯,跨过一座铁路桥,从吉林省的边境小城集安,伸向朝鲜第六大城市满浦。
尽管天色已暗,不远处集安口岸巍峨的国门依然轮廓清晰。国境线的那一边有淡淡的烟气蒸腾,一片低矮的房舍中醒目地耸立着几只高大的烟囱。
满浦市背靠脊线蜿蜒的山峦。从金明奎所在的哨位上望过去,朝鲜那方山腰间几块巨大的白色字牌依稀可辨。“那是标语。”小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作为连队里特招的朝鲜族战士,他能很轻松地翻译出标语的内容:“伟大的领袖金日成同志的遗训要坚决贯彻下去”。
金明奎身后是一座三层的别墅式建筑——一层外墙是粉蓝色,向上变为乳黄,三楼有平阔的露台,尖顶的小烟囱颇有装饰性,红瓦大坡顶,宽大的塑钢窗内灯光闪亮。
在周围多是红砖平顶的东北民居中,这座色调鲜亮、略带欧式风格的楼房相当醒目。这是金明奎和他的战友们进驻不到一年的新营房。
连队主楼旁是一座20米高的观察哨楼,六面体,同样是柔和的乳黄色外墙和精巧的红色尖顶。距离营房几十米远的边防会谈会晤站,两层小楼以浅灰色石材装饰外墙,圆锥形的屋顶轻依着挺拔的方塔,欧式风格更加浓郁。
“在边境线上走一趟,最漂亮的房子肯定是咱们部队的营房。”小金很自豪。
吉林省境内1100多公里长的中朝边防线上,有数十座这样的新式军营在2004年建成。
而在西南方向几千里外的云南中缅边境,三个月前,驻防部队也悉数搬进了崭新的营区。
2003年6月,根据中央决策,分别位于中国陆地疆界“鸡头”与“鸡腹”部的中朝、中缅边境(云南段),其防卫任务在移交给武警部队20年后,重新由解放军承担。
军委主席亲自批准,国家拨出专项经费,在这两段边境线上新建、改造营区100多座,数十万平方米。与执勤防卫任务相关的执勤哨所、船艇码头、会谈会晤站也同步建成。
以“百年工程”为目标的这次军营建设,强调打造21世纪新概念营房。总后勤部的一位负责人评价说,中朝、中缅边境的新军营,拿到世界范围内也堪称一流。
10月中下旬,《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奔赴东北、西南边陲,走进了这些“打破中国军营传统模式”的新概念营房。
中央军委在北京能看边境捕捉到的任何图像
猎豹军用吉普以80迈的速度驶过平坦的沿江公路,公路南侧就是清浅的鸭绿江。这条被中朝两国精心保护的河流并不以中心线划分国界,而是两国共有江面,以互不登岸为界。
55年前,集安边防一线对面的朝鲜楚山郡,曾经是抗美援朝战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那时从集安过江的志愿军超过40万人;一年多前,集安城中距今1600年历史的高句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也曾引起一阵波澜;现在,这个边境小城里最火的是一个叫做“香港城”的房地产项目。
正是深秋,北岸中方的群山层林尽染,是一年中最美的“五花山”;而南岸朝方的山头多是灰秃秃的,看不到几棵树,因为粮食紧缺,梯田都开到了山尖上。
车子拐进一座小村庄,路边连片的葡萄园藤叶深红,玉米田里干枯的秸秆在阳光的烘烤下散发着甜香。最靠近江边的一块平地上,中朝边防部队营房招牌似的红瓦坡顶远远就能看见。
这里驻扎着一个连队,其辖区内有十几公里铺满鹅卵石的干河床,跨过河床就是朝鲜界内的山峦。对面山脚下一幢小小的白色房子是朝鲜人民军的哨所,直线距离不过500米。
连指导员陈普海说,“我们的哨所最靠近边界,离朝方只有200多米,背后是民房。”
这个连2003年秋接防时,接管的是武警部队在这里的一处没有取暖设施的平房,战士只能睡通铺,冬天连水井都被冻上。如今,这排平房已经成了仓库,作为营区主体的,是崭新的乳黄色三层坡顶楼房。楼前是水泥硬化的篮球场,楼后是绿油油的菜地。楼侧稍高的坡地上还有一座两层的观察哨楼,国旗在屋顶招展。植过草皮的坡地上,白色鹅卵石铺出了“卫国戍边”的字样。
走进铺着浅色地砖的楼房,迎门就是两块以保持先进性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推开厚重的红褐色木门,一间近30平方米的宿舍内摆着四组架子床,相当敞亮。一排浅灰色的储物柜都贴着名牌,上了锁。
战士的铺位依然是多年一贯的白床单、“豆腐块”,但床铺已经换成了灰白色的新式架子床,下铺的床脚两边是抽屉,中间是鞋架;上铺的栏杆可以升降,夏天挂蚊帐不需要搭竹竿了。
紧邻宿舍是铺了白瓷砖的卫生间和洗澡间,洗澡夏天用太阳能,冬天用电,24小时热水。洗衣间里,一台银灰色的海尔全自动滚筒洗衣机靠窗放着,还有熨衣板和熨斗。烘干室一边是晾衣架,一边是几排粗大的暖气管。
“洗澡难是部队的老问题,”参军11年的陈普海说,“以前往往一个团才有一个集体浴室,或者只能去地方浴室洗。厕所是旱厕,离营房很远,冬天去一趟厕所要下半天决心。”
在边防营房设烘干室,据说是借鉴俄军经验的首次尝试。“烘干室管大用了,”这位上尉军官显得很满意,“这里冬天很长,巡逻回来,经常是一脚雪水或露水,在烘干室很快就能烤干鞋子,脚下干爽全身都暖和。”
餐厅里是统一配发的塑料组合式桌椅,蓝色桌面,橘红色椅子,一桌四人。餐厅一角不锈钢的自助餐台擦得锃亮,旁边还有消毒碗柜和洗碗机。“边防部队现在一般都是自助餐,战士也不用自己洗碗筷。”陈普海说。
在营房一楼的一端还设有带独立卫生间的审讯室,用于拘管非法越境人员。
营房二层是办公室、财务室、储藏室和卫生室。
位于三层的勤务指挥室,正在安装电子监控系统。沈阳军区联勤部的康洪生处长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朝边防的信息化建设在全军都是相当先进的,电子监控手段既配合了巡逻,也便于上级部门随时了解边防状况。“这边任何一个探头捕捉到的图像,中央军委在北京都能看得到。”
学习室有大约50平方米,深红色的长桌、黑皮靠背椅一尘不染,一角有三台电脑,据介绍很快就能联通军内网,供战士使用。白色的乐器架上,吉他、沙锤、二胡、笛子一应俱全,旁边还有一架电子琴。崭新的TCL34寸平板彩电下方,有功放和DVD机,两边是两只立式音箱。
学习室的一面墙上,三个书柜装得满满当当,《邓小平改革评传》、《林肯传》、《海边的卡夫卡》、《唐诗故事集》、《桥牌入门与提高》、《艾滋病逼近中国》,已经被翻阅得有些破旧。最为壮观的是整套“世界名人画传”,东条英机、蒙哥马利、艾森豪威尔、巴顿、戴高乐、山本五十六都赫然在列。痞子蔡和安妮宝贝的作品,也和《伊拉克战争》、《革命先烈故事文库》摆在一起。
隔壁的活动室里有标准的乒乓球桌和台球桌,象棋、篮球、排球摆在一边。
陈普海说,战士每天晚上都集中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学习室、活动室在晚上和周末都有固定的开放时间。
据悉,中朝边防一线的所有营区,营房标准和配备都和这个连队基本一致。
驻防集安的解放军某部部队长董志斌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鸭绿江夹岸都是山地,土地有限,号称“八山一水半分田,还有半分是家园”。而这个连队的营区从原来的4亩多扩大到10亩。集安境内此次军营兴建总征地量超过100亩。
董志斌说当地政府很支持,“他们说,社会不安定,经济也发展不起来。”据悉,自解放军接防后,越境事件大大减少。
董志斌介绍说,朝方对于解放军接防相当关注,现在两军有会晤机制,朝鲜人民军的代表时常走进我方那座小别墅式的会谈会晤站,双方相处融洽,重大节日还会互赠礼品。“10月9日金正日生日时我们还送去了水果、食品。”
这种办公方式美军早就在用了
尽管特别关心台海动态、朝核问题,19岁的列兵曹珂最喜欢的,还是营房的文化活动室。
曹珂所在的排,驻扎在长白山腹地临江,新营房背靠大山,面前是鸭绿江上的一段库区,清澈的水面足有百十米宽。
走进位于营房三楼的文化活动室,敞亮的大开间,电脑、桌椅、书籍、电器都和边境沿线的其他营区别无二致,不同的是,一座博古架占据了大半面墙,上面错落摆放着根雕、奇石,一旁还有卡片说明。
“这些都是战友们一件件找来的。”曹珂说。
一块黄色树根旁,一名战士在卡片上写道:一次巡逻归来偶然看到了它,它有两只青蛙一样的眼睛,一张超大的嘴巴,下面还有三条腿,我想当今世界上还没有这样的动物。他给这块树根命名为“未来宠物”。
文化活动室另一侧沿墙的桌子上,摆着十几段树桩,旁边用卡片标出了树种、属性等。“我们整天在原始森林里巡逻,不认识这些树怎么行。”来自安徽平原地区的曹珂,对于长白山的一切都兴致勃勃。
曹珂说,他最爱看的报纸是团内各营区自办的小报。这些彩色打印的A4纸被定名为“战神报”、“卫国报”,由战士们自己供稿、排版,有十几种之多。“哨所之间相隔很远,通过报纸也能认识不少战友。”
驻守临江的这个边防团,要求战士每天有一小时的“三学”时间:学电脑、朝语100句和边防法规。要求每个人电脑打字都在每分钟70字以上,一年内全团都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
曹珂说,就在这间活动室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召开“要事发布会”,由干部做发言人,向战士说明经费使用、任务完成等情况。“想问什么都可以。”
这位来自南方的士兵,对营房的地热式采暖特别感兴趣。“脚底下暖烘烘的,本来到边防是打算来吃苦的,没想到这边的冬天反倒比家乡好过。”
从曹珂所在的营区沿江向北,东侧朝方平展的山麓上,突然出现了数百幢平房,白墙灰瓦,行列整齐。这是号称储量亚洲第二、世界第五的朝鲜“五四青年铜矿”。与这座超大型国企隔江相对,临江苇沙镇一行行联排别墅式的房子红顶白墙分外显眼,那是吉林省政府统一规划的“小康村”。
鸭绿江的这一段江面开阔,江滩平缓,尽管天气已凉,还是不时能看到一身灰黑色衣服的朝鲜边民在江边洗衣、洗头。也有高高挽起裤脚的朝鲜人撑着几十米长的木排从上游下来,木材是中朝边贸的重要物资。
车过大栗子沟,上世纪30年代日据时期开采的这座铁矿现在还在生产。铁矿旁一处平房院落曾是溥仪的“行宫”,1945年8月中旬,他在这里盘桓三天,收听了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消息后,宣读了自己的最后一份“退位诏书”。
负责临江防务的某团团部,建在一处可以俯瞰整个县城的坡地上。距离团部不远就是“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1946年底,陈云指挥东北民主联军,在这个小县城打退了10万国民党军队向南满根据地的四次进攻,为辽沈战役奠定了基础。
“我们团是先修梯田后盖楼。”团政委徐培友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块150亩、前后高差40米的坡地被分为五个台地,建起九栋建筑。
正中是五层的团部大楼,浅灰色石材饰面,深红色的坡顶,四根粗大的石柱支撑起宽阔的门廊。左边是招待所、文化活动中心,右边是技术装备区和食堂。
尽管已是深秋,房屋道路间大块的草坪还是葱绿一片。“这种三瓣叶子的本地草叫白散叶,不板结土地,好维护。”徐培友说。
走进挑高的主楼大厅,头顶是巨大的水晶吊灯,占据整面墙的电子显示屏上滚动着当日新闻。这座建筑面积5300余平方米的办公楼,一楼是可容纳百余人的理论学习室;二楼是军官训练中心;三楼是财务室、网络室;四楼是集中办公区;五楼是首长办公室和作战室。
四楼的集中办公区和地方单位类似,蓝色挡板和白色电脑桌组成了开放式的办公区域,几名军官正在玻璃隔断内的会议室开会。“这种开放透明的办公方式美军早就在用了,非常便于集成。”徐培友说。
透过宽大的塑钢窗,主楼后4600平方米的大操场一览无余,一队身着迷彩服的战士正在操练,“那是特招的朝鲜族新兵。”
团部的食堂出人意料的“豪华”——除了可容纳一两百人就餐的大餐厅,还有五六个独立的操作间,或生产豆腐、豆浆,或烘烤蛋糕、面包,或制作包子、饺子。其中一个操作间里是一套完整的净化水设备,不锈钢架上摆满瓶装水,蓝色的标签上写着“天池矿泉水”。
“这里水质不好,打一口井要几十万,不如花十多万元装一套净化水设备,让战士天天能喝矿泉水。”徐培友这样算账。
这个团还有两栋军官公寓,为了方便军官家属上班、就学而建在城区。“按照规定的标准,我们在公寓楼里给每个边防执勤点的军官都安排了住房,家属探亲方便,有的干脆就把家搬到了临江。”
这次中朝边境新建的军营,特别强调环保节能的技术含量。所有的房屋都使用苯板作外墙保温,给营房穿上了“棉袄”;有的营区还安装了可节电30%的节电器,引进了法国专利、利用地下水取暖的水源热泵系统。
“吃不好住不好,怎么能保卫好边防。我们不能只要求官兵奉献,也要尽可能让他们享受优越、现代化的生活。”徐培友说,自从新营房建好后,要求转业的干部少多了。
国防大学曾经有一个课题组来这个团调研,感到很惊讶——边防部队要求转业的军官比例比内地机关低很多,军心相当稳定。
部队进驻带动了临江经济的发展。据介绍,临江县的粮管所以前一直亏损,现在年盈利30万元,县里的商品房价格上涨了一倍。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离开临江时,沈阳军区审计部门的工作组正在进驻,整个工程最后的审计结算将在年内完成。
团长可用网络视频和战士直接交流
午后的打洛口岸一片沉静,西双版纳热烈的阳光下,国门佛塔造型的尖顶默默闪着金光。
这个连通中缅,曾经一年通行160万人次的热闹口岸,因为中国政府大力打击出境赌博,于今年3月关闭。走出国门两公里,就有仅次于澳门的亚洲第二大赌城小孟拉。
紧挨国门的高坎上,掩映在一片藤萝树木中的白色别墅,据说就是缅甸第四特区司令林明贤的居所。
国门前的218号界碑,属于某边防连队的辖区范围。连指导员、28岁的上尉马建辉,对这里的一切都相当熟稔。
马建辉的连队今年8月以前还驻扎在打洛镇上的临时营区,如今,他们已经搬进了20公里外的新营房。
在云南省2000多公里的中缅边境线上,新建军营数十处。云南省军区的一份材料说,军营建设期间,边境沿线的六个军分区分别与缅方相应的军区进行会谈,积极应对了缅甸军政府高层人事变动以及一些地方武装的异动事件。
新营区建在一块居高临下的坡地上,隔着一片油绿的甘蔗田,1000米开外就是缅甸的群山。
“中缅边界犬牙交错,我们辖区内的一段是以山脚沿线为界。”马建辉说,“两国边民不少都有亲缘关系,还有我国的边民租用缅甸的荒山种橡胶,边境管控任务很重。”
在一排高大的椰子树掩映下,米白色瓷砖贴墙、古蓝色瓦铺顶的营房很有几分诗情画意。三层高的主楼,因为西南边疆天气炎热,都是敞开式的走廊。浅黄色木门上方用铜牌标出宿舍、图书学习室、军械室、电教室、储藏室、情况室、棋牌室等。
两边一层的副楼,用作食堂、接待室、车库、卫生室。
将近20平方米的班宿舍里,中间是宽大的栗色桌子和靠背椅;一侧墙边是两组架子床,中间摆着一部饮水机;另一侧墙边是一组架子床,旁边军绿色的电脑桌上摆着一台崭新的联想电脑。宿舍一角的床头柜上是一台29寸电视和一部电话。
推开宿舍角落里的一扇小门,两班共用的洗漱间大约有10平方米。靠窗是三个嵌在人造石台面上的洗脸池,中间是卫生间,最里面是淋浴间。
山东籍列兵马路说,新营房施工前,曾经有上级部门拿着设计图来征求大家的意见,“没想到盖好后和宾馆差不多。”
这个军衔最低的士兵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班里就能看电视、给家人打电话,这已经超出他参军前对军营的想像,“现在还能上网,可以直接给首长信箱写电子邮件,每周五团首长还有在线问答呢。”
班宿舍里每个战士都有一个储物柜,除了可挂衣物、存放书籍用具之外,还有一个带锁的小抽屉。“钥匙我们自己拿,干部不会去看。”马路觉得特别贴心。
来自农村的马路说,新营房的装修比自己家还好,学习条件也很不错,他正打算补习英语,希望能在部队多干几年。
五年前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入伍的马建辉,看着这座营房一点点地建了起来。“以前的老营房根本没法和这里比,过去一个宿舍住十多人,连里也没有浴室,更别提电话和电脑了。”马建辉说。
他的宿舍是一个十多平方米、带独立卫生间的套间,一台电脑摆在写字台上。
这个连队与所属边防团部相距不到50公里,算是最近的。中缅边境山地连绵,部队驻点高度分散。从热带雨林直到高山之巅,同属一个团,不同连队营区之间的海拔落差可达1000多米,距离可能数百公里。
“我们每天早晨的团务会都通过电视电话会议进行,团长有时还用网络视频和战士直接交流。”马建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主楼旁边是一方鱼塘,中间填出一座小岛,栽着两株棕榈,有小桥和岸边相连。这个鱼塘里,曾经打上来七斤重的白鲢鱼。
猪圈里有15头猪。“其中有一头是‘文化猪’。”马建辉说,连队决定每年从农业生产中至少拿出一头猪的收益,用于购买文体器材。“如果养得好,一头猪一年可以收入一两千元。”
在这个占地67亩的营区,除了即将完工的训练场,几乎看不到裸露的红土地。脚下细密厚实的草坪是战士们从橡胶林里移植过来的,“这种草俗称‘踩不死’,基本不需要维护。”
正逢晚餐时间,连队食堂里摆着省军区统一配发的桌椅,乳白色人造石桌面镶着金色饰边,栗色的靠背椅结实沉稳。不锈钢餐盘里有四种菜色,蔬菜、鱼、肉俱全,每桌还有一盆鸡汤。
“今年边防部队伙食标准提高到14元,连队自己还养猪、养鱼、种菜,我们的伙食每天都是这样。”马建辉说。
一个新营区投资七千多万
214国道可能是全国最难走的国道。
军用吉普在砾石铺成的“弹石路”上蹦蹦跳跳,几十公里的距离要花两三个小时。“这已经是社会主义啦,”司机小吴说,“去耿马的那段只要不断路,就算运气好。”
从西双版纳的勐海到思茅地区的澜沧,再到临沧地区的耿马,这段联通西南边陲城镇,也是联通边防部队驻地的主干道,艰涩得令人难忘。
去耿马的路上,车子在泥泞里扭歪着,一边是陡峭的崖壁,一边是浑浊的小黑江。不时有泥石流横断路面的遗迹——大堆碎石和潺潺的水流。幸好雨季已过。
国道尚且如此,通往各个连队的道路就更加艰难。云南省军区后勤部的一位军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曾用五个小时“蹭”过一段40公里的山路,三菱大吉普的前风挡玻璃,在满是大坑的山路上生生被拧裂了。
驻防澜沧的边防某团,就是在这样的颠簸后,陡然出现在记者面前。
依山而建的营区,让人必须仰视。五层高的主楼通体洁白,古蓝色斜面大屋顶沉稳舒展。大楼正立面有鲜明的横纵线条装饰,最下面一层是透空的,用作车库,整个外观既与西南地区木结构、吊脚楼的民族风格相呼应,又显得大气内敛。
据介绍,这种屋顶有较厚的隔热层和宽大的屋檐,利于防晒。大楼背面是全开放式的走廊,便于通风。
在一年只分雨季和旱季的西南边疆,即便在10月末,气温也近30度,白晃晃的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
主楼前,一排大王棕已经有三层楼高,这种棕榈因为树干浑圆笔直、略带锥形,俗称“导弹部队”。花坛里,一块巨石上镌刻着“磐石营区”。
“新营区要做成百年工程,七千多万的投资,不能在我手里成了‘豆腐渣’。”团长蒋朝忠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过去一年中,这个团新建营房三万多平方米,改扩建营房近3000平方米。
事实上,澜沧、耿马一带是高烈度地震区,1988年11月这里曾发生7.6级大地震,1995年又发生过5.2级地震。
据介绍,在松软的红土地上,必须深挖到3.5米以下才能找到坚固的土址。为了保证抗震安全,这个营区特别作了地基设计,桩基础的地基深十几米,梁柱加粗加大,房屋都采用框架结构。为此,这个团施工时工程量最大。
“一旦发生灾情,部队必须保持战斗力。”带兵十几年的蒋朝忠说。
和中缅边境所有的团部一样,这个团的规划也是一轴五区——以主楼、训练场、文化活动中心组成的军事行政区为为主轴,两边分列服务区、生活区、仓库技术区和公寓区。营区中理发室、小卖部、文娱设施一应俱全,战士不用走出营区就可以得到完备的服务。
主楼后面的椭圆形大操场正在铺草皮,铁丝网、障碍等训练设施也即将完工。
“营区建完了,我们的训练、执勤也要上个台阶。”蒋朝忠说。云南26个少数民族中,澜沧就有23个。辖区内三个县都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也是毒品和艾滋病的重灾区。道路条件差,执勤点保障困难。
“没有巡逻路,战士执勤只能在丛林中穿行。一次全线执勤要走一个多星期。”这位团长说。
云南省军区司令员黄光汉有句流传甚广的名言:我们部队的任务就是不要把领土守少了,不要把国境线守短了。
距离团部60多公里的边防某连,上尉连长云献峰把记者带上一处高地,视线跳过密密层层的橡胶林向下俯瞰,中缅界河南卡江在这里拐了个V字形的弯,被江流围绕的那座山就是缅甸“佤帮”的地盘。稍远的山坳里,一片氤氲中房舍密集,那就是“佤帮”总部邦康。
在这个制高点上,一个观察哨正在筹建中。整个中缅边境一线,将建起数十个观察哨和通道检查站。这也是此次边防营区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
山下的勐连口岸,国门外是一座有些破旧的铁桥,边民背着大包小包来来往往。对面缅甸界内有一幅宣传画,用中、缅、英三种语言写着:“加强国际合作,发展替代经济,铲除毒源。”
云献峰所在的连队离口岸不过十几分钟车程,原址是老边防部队的营区。营门左侧一棵大榕树浓荫匝地,据说这棵树有100多岁,年节时常有傣族乡亲前来拜祭。营区绿地种满本地的“花生草”,嫩绿的叶片上开着明亮的小黄花。
云献峰介绍说,这个连队种植了五亩香蕉、四亩菜地,搭了七个蔬菜大棚,种了十几种果树,还养了50只羊、25只鸭子。当地的少数民族缺乏种菜养殖技术,经常过来参观取经。“我们可以自己做十种泡菜。”他指着食堂操作间里一溜泡菜坛子说。
这个连队和附近的三个少数民族村寨建立了帮扶关系:对于艾滋病问题突出的傣族村寨,他们定期去宣传相关知识;在拉祜族寨子,他们教村民盖猪舍,圈养猪;巡逻路上的佤族村寨,他们时常带去菜籽,教村民种植蔬菜。
云献峰说,当地政府给连队提供了三年10万元的无息贷款,用于连队发展种植养殖业。部队在完成防务的前提下,也注重保障地方经济发展和百姓收益。
在一些非双边协议的通道上,往来互市的百姓不习惯办理携带边民证,连队就把附近的村寨的所有百姓登记造册,战士对经常出入的边民都已非常熟悉。
事实上,吉林中朝边防已在全国率先开放了边境禁区,允许边民到禁区内采集山货,沿江旅游、打鱼、采砂也给边民提供了致富的机会。
“牢固的边防不光是守出来的,还要建设和经营。”这位来自安徽的小伙子说。■
胡锦涛谈新时期中国军队使命
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