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08:06:09
核心提示:
变循环发动机指将不同原理的发动装置,通过改变几何形状的方式,创造性地组合起来,以达到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最优组合,能够极大地提升飞行器的飞行性能。本文介绍了美国自冷战以来开发的三种变循环发动机,希望能带给读者启迪。其中,J-58发动机是涡喷和冲压发动机的组合,F-120是涡喷和涡扇发动机的组合,F-136则实现了以不使用活门的方式达到变化热循环的目标。

黑鸟”装了它从未被击落

J-58发动机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空军为了深入苏联腹地,侦察苏联境内战略导弹发射井、雷达站和核潜艇基地,向洛马公司签署了研制三倍音速长程高空战略侦察机(即SR-71“黑鸟”战略侦察机)的合同,并且要求考虑到飞机的低可探测性(隐身需求)。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达到上述要求的任一一种并不难,但是倘若将这所有的要求组合起来,就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比如,三倍音速需要在短时间内消耗大量的燃料,而这与长程的需求是矛盾的;为了搭载更多燃油,就需要飞机有更大的体积,而更大的体积必须由更强劲的发动机带动,也就需要耗更多油,这是一个“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死循环。

所以,为了达成设计目标,这就要求飞机携带大量油料,并配备超大功率,且同时尽可能省油的发动机。本着这些要求,洛马“臭鼬”工厂把发动机的研制合同,交给了航空动力巨头“普拉特·惠特尼”(PW)公司。

在当时,如果想要以三马赫以上的速度持续飞行只能使用冲压发动机,不过冲压发动机的油耗较高,寿命较短,非常不经济,并且拥有启动的最低速度限制(如果速度过低,空气进气量会过少)。涡喷发动机无法持续在三马赫条件下工作,但是油耗较冲压发动机相对低,寿命较长,而且可以让飞机达到满足冲压发动机启动的最低速度条件。

640.webp.jpg
涡喷冲压组合发动机原理示意图

普惠公司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创造性地将这两种发动机结合起来,造就了世界上第一款变循环发动机。

普惠公司的工程师在每台发动机的第四级压气机上设计了三根大的“涡轮旁路通道”,在活门的作用下使得发动机能够在两个模式之间相互切换。

640.webp (1).jpg
体积庞大的J-58发动机,可以清楚地看到三根旁路管道

当“黑鸟”在低速飞行时,活门关闭,所有气流以涡喷发动机模式工作。当飞机以高于三倍音速飞行时,活门打开,一部分气流直接通向加力燃烧室,一部分气流经过压气机压缩后进入加力燃烧室,在加力燃烧室中进行冲压发动。这样,普惠公司就完美解决了不同飞行速度下的动力问题,也能满足美国空军提出的诸多条件,更避免了发动机涡轮在超高温下易损耗的隐患,并且提供了十分强劲的动力(每一台J58发动机更是能够产生145千牛的推力)。搭载了J58发动机的“黑鸟”侦察机由于飞得又快又高,创造了在实战中从未被击落的战绩。

当然,苏联为了避免境内战略目标信息继续泄漏,千方百计想击落美国的“黑鸟”侦察机,于是命令米高扬设计局研发了跨时代的米格-25(其改进版为米格-31)高空高速截击机,之后美国研制的F-15战斗机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借鉴了米格-25的气动布局,它的速度也足以承担起侦察任务。米格25/31有着更传奇的故事,不过这是后话了。

F120实现高低速性能俱佳

到冷战末期,美国通过“星球大战”、互联网战略等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本国的产业升级,世界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苏联在国际舞台上被迫趋于守势,美国空军甚至制定了A-10攻击机在战时主动进入当时东德境内消灭“华约”集团坦克集群的计划。

640.webp (2).jpg
A-10“雷电”II攻击机。

但是,美国的战术空军日子并不那么好过。70年代末,苏联的新一代战机米格-29和苏-27分别首飞,其机动性超过了大部分的美国同级飞机。尤其是米格-29,虽然航程较短,但是价格便宜,机动性极佳,能够广泛装备苏联前线航空兵,对美军夺取战场制空权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640.webp (3).jpg
广泛装备于前苏联前线航空兵的米格-29。

主力制空战斗机性能的落后是美国空军绝对无法忍受的,美国空军迅速启动了“先进战术战斗机”(ATF)计划,目的是研制出可以用于欧洲战场的、大量猎杀苏联米格-29的战斗机。美国空军当时的设想就是,让具备隐身性能的战机在地面雷达信息的引导下隐蔽接敌,接着以先进的火控雷达引导导弹击落华约集团的飞机,然后雷达迅速关机,迅速撤离或保持隐身状态。针对ATF计划和作战思想,美国空军提出了著名的4S标准:超机动性(Super Maneuverability)、超音速巡航(Super Sonic Cruise)、隐身能力(Stealth)和高感知能力(Superior Avioni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

针对美国空军的需求,美国航空工业迅速组建了两个团队并开始了ATF的设计:最终,负责设计YF-22的是洛克希德·马丁、通用动力和波音公司的团队,负责YF-23的制造商是诺斯罗普和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相应的,美国空军也迅速下达了新型发动机的研制要求,责令两大动力巨头普拉特·惠特尼(PW)和通用电气(GE)研制符合要求的发动机,并交叉安装到YF-22和YF-23上分别比对。

F-120实现了单/双涵道模式的结合
GE公司的F-120发动机结构由非常成功的F-110系列和F-404系列发展而来,这两个母系列有着油耗低、推力大、低速性能好的特点,但是在高速状态时性能衰减严重。所以,为了达成设计中对特定情况下所需的高速性能严苛要求,GE最终选择了将两种工作模式结合起来的创举。

YF-120发动机(原型机)的设计于1987年2月开始,1989年2月首台发动机开始试验。

为了同时满足低速和高速状态下的高性能要求,F-120采取了以单涵道(涡喷)和双涵道(涡扇)模式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在高速状态下,发动机以单涵(涡喷)模式工作。在此模式下,选择阀门减小或关闭,使大部分空气进入核心机。选择阀门和风扇带动的一小部分空气保留于旁路通道用于冷却、加力燃烧或是其他用途。由于涵道比减小,发动机进入标准的、高速性能好的涡喷模式。

在低速状态下,发动机以双涵(涡扇)模式工作。前端活门关闭,选择阀门和燃烧室上的活门打开,并与风扇隔绝,使得额外的空气进入发动机内,通过外涵道导引进入燃烧室。空气增多使得燃料能够更充分地燃烧,使涡扇模式的推力增大。

640.webp (4).jpg
F-120涡喷、涡扇双模式示意图。

通过双模式的设计,GE公司使F-120推力达到了惊人的15.88吨,继承了F-110系列的大推力、油耗低的特点,并且还解决了发动机在低速和高速状态下的油耗和空气问题,能够在任何速度下使用最好的工作模式。

相对而言,PW公司的F-119最大推力为15.6吨,继承了PW公司一贯良好的高速性能。但F-119更像一台涡喷发动机,因此油耗相对高,在低速时并不经济,也造成了如今F22“腿短”的问题。

F-120虽被淘汰,却展现强大技术实力
不过,出于以下原因,YF-120最终被YF-119淘汰。

1.YF-120当时的技术并不完全成熟,而美国空军急需新型战机服役。

2.GE的摊子在当时已经很大,拥有F-404系列、F-110系列的军用发动机(占了美战术空军的主体),在民用航发方面也领先全球其他公司,而PW公司只保留着F-100系列和一些涡喷型号,在民用方面份额极少。美空军为了能让两家充分竞争、相互促进,必须给PW公司这个单子。

3.YF-120重量较大,结构也更复杂,会增加后期维修与保养的难度和成本。

最重要的一点是,尽管F-120综合性能更佳,但是由于结构相对复杂,使用的成本以及可维修性要高于F-119。

对于技术实力雄厚的美国航空工业来说,制造出最好的产品或许并不难,但制造出物美价廉的产品确实是一项挑战。GE公司从此以后也吸取了教训,不一味追求高技术,转而寻求更好的效费比。
640.webp (5).jpg
失意的一对伙伴——YF-23和F-120合影。

尽管F-120由于各种原因被淘汰了,但F-120的研制离不开性能优异的耐高温材料、成熟的发动机数控操作系统、以及对气流控制和燃烧理论数十年的研究,从中展现出的美国航空工业的强大实力仍令人心惊,F-120也完全称得上虽败犹荣。而且,通过该发动机的研制,美国航空动力的研发能力再一次得到了锻炼,技术空白得到了填补,这不仅仅依靠其雄厚的技术实力,更是美国近乎不计成本的投入的回报。

归根结底,优秀的航空发动机离不开烧钱。

F136输了现在赢在未来

F-136问世
冷战结束后,由于苏联威胁的消失,美国开始着手于削减军力,但同时,美国空军需要填补F-22采购量削减后战机数量的空缺,美国的盟国也需要更新自己的空军机队。为此,美国启动了联合攻击战斗机(JSF)计划,即F-35战斗机。

640.webp (6).jpg
JSF计划的原型机,波音公司的X-32(左),洛马公司的X-35(右)

在JSF竞标过程中,洛马公司的X-35最终击败了波音公司的X-32。美国空军明白,为了托举起这个史上最重的中型战机,所需要的是一颗异常强劲的“心脏”。因此,国防部迅速向普拉特·惠特尼公司(PW)和通用电气公司(GE)下达了研制订单。其中,PW推出的F-135发动机直接沿用了F-22战机采用的F-119发动机的核心机,而GE公司则邀请了一家英国航发巨头罗尔斯·罗伊斯(RR)参与研发了F-136发动机,它沿用了一部分F-120发动机和F-110发动机的技术。PW,GE和RR被称为世界航空发动机的三驾马车,它们在民用发动机的市场份额总和超过了90%,军用发动机性能也大幅领先第二集团。它们的产品无疑令人期待。

在F-136项目中,GE持有60%的股份,而RR持有剩余的40%。GE打算结合变循环技术的深厚积累,再加上RR的外援,一举扭转在新一代军用发动机上的颓势。

最强推力
GE和RR在2003年完成了F-136的初始设计,在2005年8月获得了美国国防部24亿美元的拨款,研发步入了正轨。 GE和RR公司研制F-136有3种改型,包括为常规起落的F-35A研制的F136-GE-100,为短距离/垂直起降的F-35B研制F136-GE-600,以及为作为航母舰载机的F-35B研制的F136-GE-400。

640.webp (7).jpg
GE和RR两公司的分工

通过长期变循环技术的研发,GE公司已经发展出了不同于前几代完全靠改变几何形状的变循环技术,即第四代变循环发动机——可控压比发动机(COPE),也就是后来的自适应循环(ADVENT计划)发动机。

传统的发动机大体来说是一种固定的几何结构,中篇讨论的F-120通过了活门手段实现了两种模式之间的转换,而第四代变循环发动机减少了上一代F-120发动机的活门数量(但F-136的涵道比是固定的,这点相对于F-120的设计来说较为保守),转而选择了通过调整风扇的转速、间距等参数来实现发动机内空气的压比可控。由于发动机的推力几乎与压比成正比,所以发动机通过这种方式提供了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推力变化,不仅更省油,而且减少了机械结构重量,继续提高了推重比。不过这一切工作都是以GE公司对发动机压气机的充分研究(遥遥领先于其他任何公司)、先进的数控系统和两家公司对高温合金研究的积累为前提的。

F-136还有个巨大的亮点。在传统的发动机上,第一级低压涡轮和最后的高压涡轮有一个引导气流的导向器叶片,基于对数控系统和发动机内气流研究的积累,F-136上取消了这一部件,简化了机械结构和冷却结构,让发动机更紧凑,热损失更少。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F-136的最大推力达到了178千牛,超过了当时也处于试验阶段的F-135,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推力最大的涡扇发动机,其推重比更是超过了11。
640.webp (8).jpg
试车中的F-136发动机

遗憾落选
但GE和RR的前沿技术也成为了F-136项目的杀手。尽管两家技术积累已经非常深厚,但简化的结构产生了隐患,在试验过程中产生了气流不稳定的现象。美国军方认为F-136在正常条件下的性能无可比拟,但在恶劣工况下的安全性不佳,这对于单发战斗机来说是致命的。而且,由于F-135与F-119使用了相同的核心机,部分零件甚至可以互换,方便美军的维修和采购。因此,采用了保守技术的F-135最终战胜了F-136成为了JSF独家供货商。

另外,部分政治原因也对这一结果产生了影响。由于美国国会部分议员不太希望军品利润和技术流入其他国家(即便是铁杆盟友英国),故而对F-135更为青睐,以至于时任英国首相曾表示:“F136的落选将会影响英美伙伴关系!”

尽管经过了两个项目的失败,但是美国并没有放弃变循环发动机的研发。而且,业内普遍认为美国下一代战斗机的心脏必定是变循环发动机,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在2012年也分别与PW和GE签订了“自适应发动机技术发展”计划,并获得了拨款。GE公司近年来在陶瓷基复合材料(CMC)上取得的巨大成果(CMC的使用预计能使F-414的最大推力从9.8吨提升到12吨!),以及几十年来对于数控系统和变循环发动机的研究,使得GE迅速拿出了该计划的样机。从下图可以看出,该样机使用了F-110系列的尾喷管。

640.webp (9).jpg
GE公司推出的新一代变循环发动机样机

启示

作为全球航空动力研究毋庸置疑的领导者,美国在传统发动机已经大幅领先于世界的情况下,仍然拨巨资进行变循环发动机的开发,试图追求新的突破,不仅进行了深厚的技术积累,还进一步扩充了本就非常雄厚的研制团队。尤其是,在传统发动机赢得大单之后,美国政府、军方以及相关公司依然没有放弃变循环发动机的研制计划,企业仍然自筹资金进行研发,政府随后也提供了财政支持。这种重视基础研究、鼓励技术创新的精神无疑值得我们学习!诚然,科学研究需要巨量的资金投入,但是应急式投入与研发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持续的巨量资金投入才能巩固基础研究与技术积累。有的时候,甚至还需要一些略显固执的执着。

不过,我们也不必因此妄自菲薄。我国近年在高超音速飞行器上使用的组合冲压发动机(将亚燃冲压和超燃冲压发动机组合)已处于世界第一梯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变循环发动机。去年中航工业也传出了消息,我国已成功研制用于战斗机的、推重比达12-13、未来推力超过16吨的变循环核心机。虽然目前还不清楚该型机采取什么方式来实现热力循环的改变,但相信不久的未来能够见到我国的战机搭载自己的“可变心脏”在空中翱翔!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e=4#wechat_redirect核心提示:
变循环发动机指将不同原理的发动装置,通过改变几何形状的方式,创造性地组合起来,以达到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最优组合,能够极大地提升飞行器的飞行性能。本文介绍了美国自冷战以来开发的三种变循环发动机,希望能带给读者启迪。其中,J-58发动机是涡喷和冲压发动机的组合,F-120是涡喷和涡扇发动机的组合,F-136则实现了以不使用活门的方式达到变化热循环的目标。

黑鸟”装了它从未被击落

J-58发动机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空军为了深入苏联腹地,侦察苏联境内战略导弹发射井、雷达站和核潜艇基地,向洛马公司签署了研制三倍音速长程高空战略侦察机(即SR-71“黑鸟”战略侦察机)的合同,并且要求考虑到飞机的低可探测性(隐身需求)。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达到上述要求的任一一种并不难,但是倘若将这所有的要求组合起来,就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比如,三倍音速需要在短时间内消耗大量的燃料,而这与长程的需求是矛盾的;为了搭载更多燃油,就需要飞机有更大的体积,而更大的体积必须由更强劲的发动机带动,也就需要耗更多油,这是一个“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死循环。

所以,为了达成设计目标,这就要求飞机携带大量油料,并配备超大功率,且同时尽可能省油的发动机。本着这些要求,洛马“臭鼬”工厂把发动机的研制合同,交给了航空动力巨头“普拉特·惠特尼”(PW)公司。

在当时,如果想要以三马赫以上的速度持续飞行只能使用冲压发动机,不过冲压发动机的油耗较高,寿命较短,非常不经济,并且拥有启动的最低速度限制(如果速度过低,空气进气量会过少)。涡喷发动机无法持续在三马赫条件下工作,但是油耗较冲压发动机相对低,寿命较长,而且可以让飞机达到满足冲压发动机启动的最低速度条件。

640.webp.jpg
涡喷冲压组合发动机原理示意图

普惠公司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创造性地将这两种发动机结合起来,造就了世界上第一款变循环发动机。

普惠公司的工程师在每台发动机的第四级压气机上设计了三根大的“涡轮旁路通道”,在活门的作用下使得发动机能够在两个模式之间相互切换。

640.webp (1).jpg
体积庞大的J-58发动机,可以清楚地看到三根旁路管道

当“黑鸟”在低速飞行时,活门关闭,所有气流以涡喷发动机模式工作。当飞机以高于三倍音速飞行时,活门打开,一部分气流直接通向加力燃烧室,一部分气流经过压气机压缩后进入加力燃烧室,在加力燃烧室中进行冲压发动。这样,普惠公司就完美解决了不同飞行速度下的动力问题,也能满足美国空军提出的诸多条件,更避免了发动机涡轮在超高温下易损耗的隐患,并且提供了十分强劲的动力(每一台J58发动机更是能够产生145千牛的推力)。搭载了J58发动机的“黑鸟”侦察机由于飞得又快又高,创造了在实战中从未被击落的战绩。

当然,苏联为了避免境内战略目标信息继续泄漏,千方百计想击落美国的“黑鸟”侦察机,于是命令米高扬设计局研发了跨时代的米格-25(其改进版为米格-31)高空高速截击机,之后美国研制的F-15战斗机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借鉴了米格-25的气动布局,它的速度也足以承担起侦察任务。米格25/31有着更传奇的故事,不过这是后话了。

F120实现高低速性能俱佳

到冷战末期,美国通过“星球大战”、互联网战略等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本国的产业升级,世界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苏联在国际舞台上被迫趋于守势,美国空军甚至制定了A-10攻击机在战时主动进入当时东德境内消灭“华约”集团坦克集群的计划。

640.webp (2).jpg
A-10“雷电”II攻击机。

但是,美国的战术空军日子并不那么好过。70年代末,苏联的新一代战机米格-29和苏-27分别首飞,其机动性超过了大部分的美国同级飞机。尤其是米格-29,虽然航程较短,但是价格便宜,机动性极佳,能够广泛装备苏联前线航空兵,对美军夺取战场制空权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640.webp (3).jpg
广泛装备于前苏联前线航空兵的米格-29。

主力制空战斗机性能的落后是美国空军绝对无法忍受的,美国空军迅速启动了“先进战术战斗机”(ATF)计划,目的是研制出可以用于欧洲战场的、大量猎杀苏联米格-29的战斗机。美国空军当时的设想就是,让具备隐身性能的战机在地面雷达信息的引导下隐蔽接敌,接着以先进的火控雷达引导导弹击落华约集团的飞机,然后雷达迅速关机,迅速撤离或保持隐身状态。针对ATF计划和作战思想,美国空军提出了著名的4S标准:超机动性(Super Maneuverability)、超音速巡航(Super Sonic Cruise)、隐身能力(Stealth)和高感知能力(Superior Avioni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

针对美国空军的需求,美国航空工业迅速组建了两个团队并开始了ATF的设计:最终,负责设计YF-22的是洛克希德·马丁、通用动力和波音公司的团队,负责YF-23的制造商是诺斯罗普和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相应的,美国空军也迅速下达了新型发动机的研制要求,责令两大动力巨头普拉特·惠特尼(PW)和通用电气(GE)研制符合要求的发动机,并交叉安装到YF-22和YF-23上分别比对。

F-120实现了单/双涵道模式的结合
GE公司的F-120发动机结构由非常成功的F-110系列和F-404系列发展而来,这两个母系列有着油耗低、推力大、低速性能好的特点,但是在高速状态时性能衰减严重。所以,为了达成设计中对特定情况下所需的高速性能严苛要求,GE最终选择了将两种工作模式结合起来的创举。

YF-120发动机(原型机)的设计于1987年2月开始,1989年2月首台发动机开始试验。

为了同时满足低速和高速状态下的高性能要求,F-120采取了以单涵道(涡喷)和双涵道(涡扇)模式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在高速状态下,发动机以单涵(涡喷)模式工作。在此模式下,选择阀门减小或关闭,使大部分空气进入核心机。选择阀门和风扇带动的一小部分空气保留于旁路通道用于冷却、加力燃烧或是其他用途。由于涵道比减小,发动机进入标准的、高速性能好的涡喷模式。

在低速状态下,发动机以双涵(涡扇)模式工作。前端活门关闭,选择阀门和燃烧室上的活门打开,并与风扇隔绝,使得额外的空气进入发动机内,通过外涵道导引进入燃烧室。空气增多使得燃料能够更充分地燃烧,使涡扇模式的推力增大。

640.webp (4).jpg
F-120涡喷、涡扇双模式示意图。

通过双模式的设计,GE公司使F-120推力达到了惊人的15.88吨,继承了F-110系列的大推力、油耗低的特点,并且还解决了发动机在低速和高速状态下的油耗和空气问题,能够在任何速度下使用最好的工作模式。

相对而言,PW公司的F-119最大推力为15.6吨,继承了PW公司一贯良好的高速性能。但F-119更像一台涡喷发动机,因此油耗相对高,在低速时并不经济,也造成了如今F22“腿短”的问题。

F-120虽被淘汰,却展现强大技术实力
不过,出于以下原因,YF-120最终被YF-119淘汰。

1.YF-120当时的技术并不完全成熟,而美国空军急需新型战机服役。

2.GE的摊子在当时已经很大,拥有F-404系列、F-110系列的军用发动机(占了美战术空军的主体),在民用航发方面也领先全球其他公司,而PW公司只保留着F-100系列和一些涡喷型号,在民用方面份额极少。美空军为了能让两家充分竞争、相互促进,必须给PW公司这个单子。

3.YF-120重量较大,结构也更复杂,会增加后期维修与保养的难度和成本。

最重要的一点是,尽管F-120综合性能更佳,但是由于结构相对复杂,使用的成本以及可维修性要高于F-119。

对于技术实力雄厚的美国航空工业来说,制造出最好的产品或许并不难,但制造出物美价廉的产品确实是一项挑战。GE公司从此以后也吸取了教训,不一味追求高技术,转而寻求更好的效费比。
640.webp (5).jpg
失意的一对伙伴——YF-23和F-120合影。

尽管F-120由于各种原因被淘汰了,但F-120的研制离不开性能优异的耐高温材料、成熟的发动机数控操作系统、以及对气流控制和燃烧理论数十年的研究,从中展现出的美国航空工业的强大实力仍令人心惊,F-120也完全称得上虽败犹荣。而且,通过该发动机的研制,美国航空动力的研发能力再一次得到了锻炼,技术空白得到了填补,这不仅仅依靠其雄厚的技术实力,更是美国近乎不计成本的投入的回报。

归根结底,优秀的航空发动机离不开烧钱。

F136输了现在赢在未来

F-136问世
冷战结束后,由于苏联威胁的消失,美国开始着手于削减军力,但同时,美国空军需要填补F-22采购量削减后战机数量的空缺,美国的盟国也需要更新自己的空军机队。为此,美国启动了联合攻击战斗机(JSF)计划,即F-35战斗机。

640.webp (6).jpg
JSF计划的原型机,波音公司的X-32(左),洛马公司的X-35(右)

在JSF竞标过程中,洛马公司的X-35最终击败了波音公司的X-32。美国空军明白,为了托举起这个史上最重的中型战机,所需要的是一颗异常强劲的“心脏”。因此,国防部迅速向普拉特·惠特尼公司(PW)和通用电气公司(GE)下达了研制订单。其中,PW推出的F-135发动机直接沿用了F-22战机采用的F-119发动机的核心机,而GE公司则邀请了一家英国航发巨头罗尔斯·罗伊斯(RR)参与研发了F-136发动机,它沿用了一部分F-120发动机和F-110发动机的技术。PW,GE和RR被称为世界航空发动机的三驾马车,它们在民用发动机的市场份额总和超过了90%,军用发动机性能也大幅领先第二集团。它们的产品无疑令人期待。

在F-136项目中,GE持有60%的股份,而RR持有剩余的40%。GE打算结合变循环技术的深厚积累,再加上RR的外援,一举扭转在新一代军用发动机上的颓势。

最强推力
GE和RR在2003年完成了F-136的初始设计,在2005年8月获得了美国国防部24亿美元的拨款,研发步入了正轨。 GE和RR公司研制F-136有3种改型,包括为常规起落的F-35A研制的F136-GE-100,为短距离/垂直起降的F-35B研制F136-GE-600,以及为作为航母舰载机的F-35B研制的F136-GE-400。

640.webp (7).jpg
GE和RR两公司的分工

通过长期变循环技术的研发,GE公司已经发展出了不同于前几代完全靠改变几何形状的变循环技术,即第四代变循环发动机——可控压比发动机(COPE),也就是后来的自适应循环(ADVENT计划)发动机。

传统的发动机大体来说是一种固定的几何结构,中篇讨论的F-120通过了活门手段实现了两种模式之间的转换,而第四代变循环发动机减少了上一代F-120发动机的活门数量(但F-136的涵道比是固定的,这点相对于F-120的设计来说较为保守),转而选择了通过调整风扇的转速、间距等参数来实现发动机内空气的压比可控。由于发动机的推力几乎与压比成正比,所以发动机通过这种方式提供了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推力变化,不仅更省油,而且减少了机械结构重量,继续提高了推重比。不过这一切工作都是以GE公司对发动机压气机的充分研究(遥遥领先于其他任何公司)、先进的数控系统和两家公司对高温合金研究的积累为前提的。

F-136还有个巨大的亮点。在传统的发动机上,第一级低压涡轮和最后的高压涡轮有一个引导气流的导向器叶片,基于对数控系统和发动机内气流研究的积累,F-136上取消了这一部件,简化了机械结构和冷却结构,让发动机更紧凑,热损失更少。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F-136的最大推力达到了178千牛,超过了当时也处于试验阶段的F-135,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推力最大的涡扇发动机,其推重比更是超过了11。
640.webp (8).jpg
试车中的F-136发动机

遗憾落选
但GE和RR的前沿技术也成为了F-136项目的杀手。尽管两家技术积累已经非常深厚,但简化的结构产生了隐患,在试验过程中产生了气流不稳定的现象。美国军方认为F-136在正常条件下的性能无可比拟,但在恶劣工况下的安全性不佳,这对于单发战斗机来说是致命的。而且,由于F-135与F-119使用了相同的核心机,部分零件甚至可以互换,方便美军的维修和采购。因此,采用了保守技术的F-135最终战胜了F-136成为了JSF独家供货商。

另外,部分政治原因也对这一结果产生了影响。由于美国国会部分议员不太希望军品利润和技术流入其他国家(即便是铁杆盟友英国),故而对F-135更为青睐,以至于时任英国首相曾表示:“F136的落选将会影响英美伙伴关系!”

尽管经过了两个项目的失败,但是美国并没有放弃变循环发动机的研发。而且,业内普遍认为美国下一代战斗机的心脏必定是变循环发动机,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在2012年也分别与PW和GE签订了“自适应发动机技术发展”计划,并获得了拨款。GE公司近年来在陶瓷基复合材料(CMC)上取得的巨大成果(CMC的使用预计能使F-414的最大推力从9.8吨提升到12吨!),以及几十年来对于数控系统和变循环发动机的研究,使得GE迅速拿出了该计划的样机。从下图可以看出,该样机使用了F-110系列的尾喷管。

640.webp (9).jpg
GE公司推出的新一代变循环发动机样机

启示

作为全球航空动力研究毋庸置疑的领导者,美国在传统发动机已经大幅领先于世界的情况下,仍然拨巨资进行变循环发动机的开发,试图追求新的突破,不仅进行了深厚的技术积累,还进一步扩充了本就非常雄厚的研制团队。尤其是,在传统发动机赢得大单之后,美国政府、军方以及相关公司依然没有放弃变循环发动机的研制计划,企业仍然自筹资金进行研发,政府随后也提供了财政支持。这种重视基础研究、鼓励技术创新的精神无疑值得我们学习!诚然,科学研究需要巨量的资金投入,但是应急式投入与研发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持续的巨量资金投入才能巩固基础研究与技术积累。有的时候,甚至还需要一些略显固执的执着。

不过,我们也不必因此妄自菲薄。我国近年在高超音速飞行器上使用的组合冲压发动机(将亚燃冲压和超燃冲压发动机组合)已处于世界第一梯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变循环发动机。去年中航工业也传出了消息,我国已成功研制用于战斗机的、推重比达12-13、未来推力超过16吨的变循环核心机。虽然目前还不清楚该型机采取什么方式来实现热力循环的改变,但相信不久的未来能够见到我国的战机搭载自己的“可变心脏”在空中翱翔!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e=4#wechat_redirect
通用公司的四代变循环发动机:
第一代是单涵道的YJ101-VCE验证机——YJ101平台改造,1976年GE在VCE中引入了VABI概念,YJ101-VCE的涡轮出口扩散段内安装后VABI。

第二代双涵道VCE(DBE)——GE21,在NASA超音速运输机推进系统项目背景下研制,它是一台双转子低涵道比涡扇。其风扇系统分成两个独立模块、两模块均有各自的涵道,前两级风扇为前风扇模块、由单级低压涡轮驱动,低压涡轮导向器可调节;5级高压压气机带CDFS(也称后风扇模块)与主燃烧室和一级高压涡轮组成高压转子,CDFS模块前后安装涵道阀门与前VABI,后VABI设计在扩散机匣部位。
GE21的总体设计奠定下此后VCE的基本框架,为研制YF120积累了经验与技术。

第三代——GE37/YF120。

第四代——可控压比发动机COPE,后发展为自适应循环发动机(ACE——Adaptive Cycle Engine)。

以下简要介绍双涵道模式VCE的工作特点:
在亚音速巡航等低功率状态,发动机要以涡扇模式工作,此时关小涡轮导向器出口和放大喷口(低压涡轮导向器可理解为核心机的喷管,控制流量、转速,调节涡轮功,进而达到改善热力循环参数、提高循环匹配的效果。第三代VCE由于采用了无低压导叶的对转涡轮,所以高压涡轮导向器成为调节装置、不过工作模式与低压可调导向器相反。),CDFS前的涵道阀门以及前VABI打开(YF120采用简化的被动作动旁路系统,由CDFS和前风扇出口的压差来控制开闭),进口流量最大而核心机流量减少,剩余气流都往外涵,涵道比上升。同时后VABI也开大、让更多的外涵气流排出,增加推力。

在超音速巡航、加速等状态下,发动机需要尽可能高的单位推力,因此选择涡喷工作模式。此时涵道阀门关闭,涡轮导向器开大、提高涡轮膨胀比(高压涡轮功增加),风扇压比也得到提高(CDFS连接在高压转子,直接吸收核心机的能量,提高了风扇增压比——风扇压比与单位推力基本上是正比关系),同时关小前后VABI(仅少量空气经CDFS与核心机间的涵道流入外涵,用以冷却以及引气等),因而大量气流进入核心机、成为涡喷工作模式,核心机的循环功率大增,从而获得较高的单位推力。

从以上介绍可知,VCE工作过程是相当复杂的,控制变量很多,所以对发动机控制系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也是VCE的关键技术之一。
兔子好像有个什么 串联引擎 实现了便循环,无外乎都上为了让引擎适应不同的空气密度 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啊,这玩意 是烧钱的东西,钱烧出来的东西 有时候很好的 前苏联那个rd170 发动机就是个好东西
奋发图强,一往无前


F136,120随着飞机的失败而失败,发动机本身对我们还是神物一样的流口水啊,F23和X32设计确实都有些剑走偏锋了。

F136,120随着飞机的失败而失败,发动机本身对我们还是神物一样的流口水啊,F23和X32设计确实都有些剑走偏锋了。
F136,120随着飞机的失败而失败,发动机本身对我们还是神物一样的流口水啊
技术都转储备了啊,GE憋大招呢
anotherfish 发表于 2016-7-10 18:28
技术都转储备了啊,GE憋大招呢
转技术储备肯定的,这谁都这样。
真的口水啊,GE.RR.PW人类灯塔
GE的变循环,PW的GTF,罗罗有什么独门绝技吗?
GE的变循环,PW的GTF,罗罗有什么独门绝技吗?
好东西啊,可惜项目失败了,不过技术都存起来了。。
燃烧的金钱时间人力~~~没别的办法烧归烧~但还是需要一个领军人物出现才行~从理论开始创新的烧~
这东西看着口水就哗哗的流啊
下一代战斗机的发动机必然是变循环或者自适应了,四代做到f22和f35已经是顶头了,下一代战斗机,估计制约因素最大的是人而不是机器了
这些东西~说流口水还差不多。但是动不动一群吹毛子的一些垃圾就这样那样说这样口水那样口水!呵呵!
GE从来就是后发优势吧,当年F110项目就是如此,应该还是可以凭借变循环发动机在未来的F35项目中取得一席之地的。
即使在研制阶段,普惠已经取得了先机,但F35目前存在的油耗偏高以及航程不足的问题,都可能籍由未来GE的变循环发动机的装机而获得解决。如果GE当真实现突破,恐怕未来仍将是二分天下
1771964382 发表于 2016-7-10 20:37
GE的变循环,PW的GTF,罗罗有什么独门绝技吗?
PW确实最早提出GTF技术,不过罗罗也在玩齿轮传动技术。记得以前看过个文章说罗罗下一代发动机技术规划主要是针对叶片方面,除了也研究陶瓷基复合材料,还有个可变距叶片技术。
好东西,口水,我们什么时候能用上
好东西,口水,我们什么时候能用上
25~30年以后的事


http://lt.cjdby.net/thread-1569787-1-1.html

http://lt.cjdby.net/thread-1691350-1-1.html

http://lt.cjdby.net/thread-1569787-1-1.html

http://lt.cjdby.net/thread-1691350-1-1.html
话说这个发动机有多大?
GE的变循环,PW的GTF,罗罗有什么独门绝技吗?
三转子啊   
图160轰炸机 发表于 2016-7-10 17:01
F136,120随着飞机的失败而失败,发动机本身对我们还是神物一样的流口水啊,F23和X32设计确实都有些剑走偏锋 ...
X32的长相连他妈都不喜欢他
wujingping 发表于 2016-7-11 11:39
X32的长相连他妈都不喜欢他
第一次看见长的如此之丑的飞机

1771964382 发表于 2016-7-10 20:37
GE的变循环,PW的GTF,罗罗有什么独门绝技吗?


变循环/自适应是针对战斗机、轰炸机用的中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而GTF和三转子都是针对民航、运输机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没有可比性的。
实际上罗罗也参与了验证变循环/自适应技术的Advent计划。反观GE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方面比较保守,一直是常规双转子方案。
1771964382 发表于 2016-7-10 20:37
GE的变循环,PW的GTF,罗罗有什么独门绝技吗?


变循环/自适应是针对战斗机、轰炸机用的中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而GTF和三转子都是针对民航、运输机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没有可比性的。
实际上罗罗也参与了验证变循环/自适应技术的Advent计划。反观GE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方面比较保守,一直是常规双转子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