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程船舶学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0:19:44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其前身为1953年创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骨干系——海军工程系造船科。学院先后创造了若干项全国第一:设计了我国第一艘水翼试验快艇、我国第一艘小型水动力试验潜艇、我国第一艘深潜救生艇、我国第一艘双工型探测与捞雷深潜器、我国第一座船舶试验水平型循环水槽、我国第一套潜艇载荷称重系统、我国第一个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等。
      学院是我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和海洋开发领域重要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学院设有2个本科专业,具有5个硕士学位授予权、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现设有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智能水下机器人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多体船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深海工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和先进制造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
       学院坚持国际化办学。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等国际一流知名的大学中的造船学院保持着长期密切而友好的合作关系;国际五大船级社及多家国内外造船企业和研究院均在我院设立了奖学金。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国际船模水池会议(ITTC)和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会议(ISSC)的成员单位。学院每年通过研究生高水平国际会议及短期学术交流以及与境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出国交流、联合培养的平台,目前学院有30余名学生通过学校资助出国交流及攻读学位。
       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一流。多年以来学院就业率始终保持97%以上,毕业生去向主要是国内知名研究院所,国内外船级社,国内大型造船企业,造船行业相关国家各部委机关等,以及沿海、沿江各船舶设计院、研究所和造船骨干企业工作,部分取得留学资格,被选送到美国、加拿大、英国、挪威、德国、日本、希腊等国留学深造。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国内一流的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专家和一支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共127人(不含柔性教授13人),其中正高30人,副高50人。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5人、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龙江学者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首届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2名、511人才5人、首批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黑龙江省青年学术骨干2人,9人次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师称号。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3人,专任教师队伍博士化率为81.1%。
       此外,本学科专职教师中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组长1人、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技术首席1人、总装专业组成员5人、海军预研专家组成员8人,9名教师入选“ITTC”、“ISSC”专业委员会委员。
学科特色
       学院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2个本科专业,具有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流体力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工程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5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和力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流体力学、工程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防重点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
       学院196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学科,1988年被批准设置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成为我国第一批获得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被评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2006年,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在教育部、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一。2002-2004年,2007-2009年,2010-2012年的三轮教育部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排名均为全国第二。
      学院教师在科研方面主要从事新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水下潜器的研究设计开发、高性能船技术、潜水器及水下机器人技术及微小型机器人、深海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教师科研项目来源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973项目、工信部高技术船舶项目、总装预研项目等。
专业设置
●船舶与海洋工程
  专业实力: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综合试点改革专业,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国防重点专业,黑龙江省重点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人文科学修养和创新意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和力学基础,掌握船舶与海洋工程基本理论和专业指导,具备从事该行业工作所必须的基本技能,能够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研究、设计、建造、检验、维修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
  培养特色:学院坚持国际化、开放化人才培养特色。学院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共同开展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型人才国际联合培养项目”,与加拿大诺瓦斯克蒂亚大学、德国汉堡—哈堡技术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日本长崎综合技术大学、大阪府立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等多所世界知名大学有定期交流项目。学院坚持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培养模式。学院在第四学期结束后的暑假,会在大连和旅顺开展为期半个月的认识实习,期间将参观大连辽南造船厂、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船企。在第七学期结束后的寒假,会在上海和江阴开展为期半个月的毕业实习,期间将参观沪东中华造船厂、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等船企。
  毕业去向: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到与船舶和海洋工程有关的公司及国家各部委机关,以及船舶设计院、研究所和造船骨干企业工作。该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升学率均超过50%,就业率始终保持96%以上。
  主要就业单位: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1、702、719研究所、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708研究所、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太平洋造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专业实力:黑龙江省重点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外语的应用能力,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港口工程、航道工程、海岸工程以及相关工程领域(水利工程、海洋工程、土木工程)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及科研方面技能,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精神,毕业后能够在交通、海岸开发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特色:学院坚持基础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培养模式。第四学期结束的暑假,会组织学生赴天津和黄骅港开展为期一周的认识实习,期间将参观天津港、天科院、黄骅港等。第六学期结束的暑假,会在组织学生赴五大连池开展为期一周的工程地质专业实习,期间将参观火山口、火山堰塞湖、地质博物馆等。第七学期结束的寒假,会组织学生赴山东省或长三角地区开展为期半个月的毕业实习,期间将组织学生参观各类已建或在建海港、内河港口码头,并聘请设计、建造、监理等单位总工程师在观摩现场进行专业讲座。该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题库源于学院下属的黑龙江水运规划设计院港口航道设计所长期承担的实际工程项目。学生在完成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将接受专业工程师的指导,基于现实的港口航道工程设计项目获得实践训练。
  毕业去向: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是全国交通部门(如中交集团下属的设计院、工程局、港务局、科研院所),水利部门(如水利部下属的工程局、设计院、科研院所),海洋局及国内各大石油公司所属的企事业单位,土木建筑行业的规划、设计、施工、经营管理等单位。该专业毕业生历年就业率均超过97%。
  主要就业单位: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下属的第一、二、三、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中港第一、二、三、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天津、上海、广州航务局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长江航道局下属重庆、武汉、南京航道工程局,交通运输部直属的科研院所,各航务工程局所属的科研院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山东、黑龙江、广州等海事局,深圳中交天航南方交通建设有限公司,天津港航工程有限公司,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等。
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学生创新创业“三位一体”育人格局,着力于培养基础知识厚,国际视野广,创新能力优,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近三年学院本科生就业率均超过97%,升学率保持50%以上。毕业生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学院坚持国际化、开放化办学。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拿大诺瓦斯克蒂亚大学、德国汉堡—哈堡技术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日本长崎综合技术大学、大阪府立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等国家的造船学院保持着长期密切而友好的合作关系,学生有机会到这些学校进行合作交流;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708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天津水利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进行联合培养;挪威DNV、美国ABS、日本NK、法国BV、英国LR等5大船级社和国内外8家大型造船企业和研究院所均在学院设立了奖学金用于鼓励学生学习、创新,每年发放社会奖学金达50余万元。
  学院设立大学生创新实验室,通过自主运行、自主管理的方式运行,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院组织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大赛”、“黑龙江省挑战杯”等多项国内大型比赛;2015年度我院学生在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29人次、省部级奖励37人次、校级奖励182人次;“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14项结题,创业训练项目12项结题,年度新增申请创新训练项目16项。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其前身为1953年创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骨干系——海军工程系造船科。学院先后创造了若干项全国第一:设计了我国第一艘水翼试验快艇、我国第一艘小型水动力试验潜艇、我国第一艘深潜救生艇、我国第一艘双工型探测与捞雷深潜器、我国第一座船舶试验水平型循环水槽、我国第一套潜艇载荷称重系统、我国第一个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等。
      学院是我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和海洋开发领域重要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学院设有2个本科专业,具有5个硕士学位授予权、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现设有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智能水下机器人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多体船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深海工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和先进制造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
       学院坚持国际化办学。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等国际一流知名的大学中的造船学院保持着长期密切而友好的合作关系;国际五大船级社及多家国内外造船企业和研究院均在我院设立了奖学金。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国际船模水池会议(ITTC)和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会议(ISSC)的成员单位。学院每年通过研究生高水平国际会议及短期学术交流以及与境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出国交流、联合培养的平台,目前学院有30余名学生通过学校资助出国交流及攻读学位。
       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一流。多年以来学院就业率始终保持97%以上,毕业生去向主要是国内知名研究院所,国内外船级社,国内大型造船企业,造船行业相关国家各部委机关等,以及沿海、沿江各船舶设计院、研究所和造船骨干企业工作,部分取得留学资格,被选送到美国、加拿大、英国、挪威、德国、日本、希腊等国留学深造。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国内一流的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专家和一支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共127人(不含柔性教授13人),其中正高30人,副高50人。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5人、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龙江学者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首届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2名、511人才5人、首批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黑龙江省青年学术骨干2人,9人次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师称号。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3人,专任教师队伍博士化率为81.1%。
       此外,本学科专职教师中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组长1人、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技术首席1人、总装专业组成员5人、海军预研专家组成员8人,9名教师入选“ITTC”、“ISSC”专业委员会委员。
学科特色
       学院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2个本科专业,具有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流体力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工程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5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和力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流体力学、工程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防重点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
       学院196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学科,1988年被批准设置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成为我国第一批获得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被评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2006年,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在教育部、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一。2002-2004年,2007-2009年,2010-2012年的三轮教育部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排名均为全国第二。
      学院教师在科研方面主要从事新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水下潜器的研究设计开发、高性能船技术、潜水器及水下机器人技术及微小型机器人、深海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教师科研项目来源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973项目、工信部高技术船舶项目、总装预研项目等。
专业设置
●船舶与海洋工程
  专业实力: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综合试点改革专业,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国防重点专业,黑龙江省重点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人文科学修养和创新意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和力学基础,掌握船舶与海洋工程基本理论和专业指导,具备从事该行业工作所必须的基本技能,能够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研究、设计、建造、检验、维修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
  培养特色:学院坚持国际化、开放化人才培养特色。学院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共同开展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型人才国际联合培养项目”,与加拿大诺瓦斯克蒂亚大学、德国汉堡—哈堡技术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日本长崎综合技术大学、大阪府立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等多所世界知名大学有定期交流项目。学院坚持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培养模式。学院在第四学期结束后的暑假,会在大连和旅顺开展为期半个月的认识实习,期间将参观大连辽南造船厂、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船企。在第七学期结束后的寒假,会在上海和江阴开展为期半个月的毕业实习,期间将参观沪东中华造船厂、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等船企。
  毕业去向: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到与船舶和海洋工程有关的公司及国家各部委机关,以及船舶设计院、研究所和造船骨干企业工作。该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升学率均超过50%,就业率始终保持96%以上。
  主要就业单位: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1、702、719研究所、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708研究所、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太平洋造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专业实力:黑龙江省重点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外语的应用能力,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港口工程、航道工程、海岸工程以及相关工程领域(水利工程、海洋工程、土木工程)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及科研方面技能,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精神,毕业后能够在交通、海岸开发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特色:学院坚持基础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培养模式。第四学期结束的暑假,会组织学生赴天津和黄骅港开展为期一周的认识实习,期间将参观天津港、天科院、黄骅港等。第六学期结束的暑假,会在组织学生赴五大连池开展为期一周的工程地质专业实习,期间将参观火山口、火山堰塞湖、地质博物馆等。第七学期结束的寒假,会组织学生赴山东省或长三角地区开展为期半个月的毕业实习,期间将组织学生参观各类已建或在建海港、内河港口码头,并聘请设计、建造、监理等单位总工程师在观摩现场进行专业讲座。该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题库源于学院下属的黑龙江水运规划设计院港口航道设计所长期承担的实际工程项目。学生在完成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将接受专业工程师的指导,基于现实的港口航道工程设计项目获得实践训练。
  毕业去向: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是全国交通部门(如中交集团下属的设计院、工程局、港务局、科研院所),水利部门(如水利部下属的工程局、设计院、科研院所),海洋局及国内各大石油公司所属的企事业单位,土木建筑行业的规划、设计、施工、经营管理等单位。该专业毕业生历年就业率均超过97%。
  主要就业单位: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下属的第一、二、三、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中港第一、二、三、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天津、上海、广州航务局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长江航道局下属重庆、武汉、南京航道工程局,交通运输部直属的科研院所,各航务工程局所属的科研院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山东、黑龙江、广州等海事局,深圳中交天航南方交通建设有限公司,天津港航工程有限公司,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等。
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学生创新创业“三位一体”育人格局,着力于培养基础知识厚,国际视野广,创新能力优,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近三年学院本科生就业率均超过97%,升学率保持50%以上。毕业生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学院坚持国际化、开放化办学。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拿大诺瓦斯克蒂亚大学、德国汉堡—哈堡技术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日本长崎综合技术大学、大阪府立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等国家的造船学院保持着长期密切而友好的合作关系,学生有机会到这些学校进行合作交流;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708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天津水利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进行联合培养;挪威DNV、美国ABS、日本NK、法国BV、英国LR等5大船级社和国内外8家大型造船企业和研究院所均在学院设立了奖学金用于鼓励学生学习、创新,每年发放社会奖学金达50余万元。
  学院设立大学生创新实验室,通过自主运行、自主管理的方式运行,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院组织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大赛”、“黑龙江省挑战杯”等多项国内大型比赛;2015年度我院学生在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29人次、省部级奖励37人次、校级奖励182人次;“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14项结题,创业训练项目12项结题,年度新增申请创新训练项目16项。
我的母校我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