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庄战斗具体经过之论证【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8 16:17:04
http://www.zghy.gov.cn/art/2013/10/9/art_59_39377.html
刘老庄战斗系列二

朱爱民

刘老庄战斗是一场血战竟日的悲壮之战,“从拂晓达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但近来,有“军事专家”在时间上存在质疑的同时,认为双方力量不对称,日军完全可以“三拳两脚”,一阵猛攻,结束战斗,提出不可能有那么长战斗时间。因此,有必要对这场战斗的具体经过进行再论证。

刘老庄战斗,我们目前知道的第一篇较为详细地记载、描述战斗的,应该是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写于1943年7月5日的《新四军在华中》一文。该文记载:“第一阶段,我军进行突围,屡次与敌肉搏,均无效,乃决心固守待援。第二阶段敌见我转攻为守,欺我废弱,以大队骑兵向我猛冲,为我军击退,其冲至防御工事前沿之敌,下马肉搏,均为我刃毙。第三阶段,敌悉知我仍不易与,乃选择较远距离,重新配备火力,以机枪大炮集中放射,对我进行火力毁灭。是时敌寇知我军已突围无望,乃妄想降服我军,无耻的伪军乃开始其招我投降的火线喊话。我军将士坚不为动,乃从容将机枪步枪拆毁,并将文件杂物付火,将忠骸掩埋后,乃集中未伤者之廿余名进行最后之突围。战至下午5时,终全部殉国。”

在此之后,1943年7月13日,肖人在《解放日报》发表通讯《壮烈的四连——记刘老庄战斗》。在约1800字的该文中,作者在大概叙述行军、转移、战斗开始之后,直插主题的描述了交通沟里的战斗。四连的勇士先是突围;突围无望,进行坚守;期间进行了六次反冲锋。中午战场的寂静;敌人的炮火;最后跃出壕沟,与日军进行最后的拼杀。应该说,这是一篇写于战争年代的记叙文章,它通过一场战斗的记叙,颂扬了英雄主义的精神。

再往后,1946年6月17日,铁鸣在《新华日报(华中版)》发表长篇通讯“八十二烈士——淮阴抗战的故事”。这是一篇写于和平年代的长篇通讯。因此它在是肖人作品近四倍文字的篇幅中,“从容”地描述了四连转移、掩护群众先走、撤向交通沟、受阻抗击、坚守待援、最后决战等战场情节。特别是在心理、语言、动作方面刻画了人物。如“白连长没有往常那样镇定了,显得有点紧张,”应该说,这是一篇上乘的通讯作品。
建国后,李广涛在《淮阴史话》一书中,以“序曲”、 “伏击”、“陷重围”、“五次反冲锋”、“坚守阵地”、“视死如归”、“哀悼”、 “重建陵园”七个小段落,整体地叙述了这场惨烈的战斗。并且战后有伤员活着的情节。

  凡后,其叙述基本没有超出以上的窠臼,且定型于《淮阴史话》的框架。

根据以上资料综合,可以得出结论是:1、战斗经过是“伏击” 、“陷重围”、“反冲锋”、“坚守阵地”、“视死如归”等五个阶段。2、各文的叙述的战斗情节一致但重点有所区别:陈毅的文章是出于战争年代,针对敌、我、顽、伪的错综复杂的形势,为阐述全民族共同抗日的大义,特地点出“无耻的伪军乃开始其招我投降的火线喊话”的情节;而李广涛的文章写于建国以后,作者本着颂扬党的伟大、抗日战争胜利的不易,写了党组织在战斗中的作用。在肖人的文章中,“天是晌午的时侯了,代替了枪炮声的太阳暖和的光线闪耀着,给战士们一点清新的感觉。”铁鸣的文章“连长望望天上的太阳,还高高地挂在天空,离落山的时分太远了。”都给了我们时间概念的同时,也告诉了战斗的经过。3、各个文中的战斗情节是根据伤员的叙说而成章,这在后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原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副教导员李心从的回忆资料、普查党史时调查群众所得之的资料是一致相符的,即有伤员活着并叙述了战斗的经过。4、烈士们经历了战斗细节是真实而不容置疑的。特别是战地的党支部会,我们知道在生死存亡之时,精神的作用比物质的力量更强大。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和所领导的军队在敌后不断壮大,取得最后胜利,主要做法就是在思想上动员、整合民众的力量,与侵略者斗争到底。在强大的敌人面前,82烈士只有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才能视死如归。党组织只有鼓励、动员每一位战士,才能战斗到底。这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为什么有人不认定这场战斗的经过呢?

   第一,混淆战争与战斗的概念。从战争的规律看,战争是人类的群殴,但战斗不是。战斗讲究战术、技术、伤亡比例、胜负结果。要不然,古代就没有诸如“八卦阵”、“一字长蛇阵”等阵法理论;现代也就没有游击战、运动战、攻坚战、阵地战甚至当代的信息战等系统理论和名词区别。

弄清楚这一点,才能理解刘老庄战斗的一整天时间概念。首先我们从双方的心理看,新四军一方的目标是坚持到天黑、夜晚,以求突围。日军的目标是寻求与新四军决战,因此此时是既不急于离开,也有着绝对优势的心理,日军不急于速战速决,他们要研究战术,避免过多伤亡,以求全胜。据李广涛回忆,在刘老庄战斗的前期,日军见其新四军百余人的规模,连山炮都没有从马背上卸下来,以为几个回合就可以消灭新四军。其次从战场的实况看,假如千余日军一起冲锋,由于日军的人数密集,在一定的时间内,其杀伤优势在新四军一方,日军将付出更多的代价。显然,训练有素的日军是不会这么干的,因为它违反了战术要求。

第二,不懂战争。我们从其他战例来认识:1946年11月,为了掩护干部北撤,阻止和延缓国民党军的追击,华东野战军九纵,即原来的新四军三师九旅,在淮阴刘老庄西北三里地之远的丁糖坊,阻击国民党军,军史称“包河战役”。丁糖坊大战共4天4夜,在主战场,即有九纵的26团、27团两个团,其他如渔沟、宋集地区兵力不计。在这么大的战役中,亦不是众多人马一起冲锋,胡冲乱撞。从时间上说,四天四夜,不可能一直在打,军史记载也是分段实施进攻、防御、争夺、袭击等多种小战,以求战绩。从战术上看,21军军史记载是:在对丁糖坊阻击战中“对敌进攻特点体会”一节之(3)记载“为力求压制和摧毁我火力,敌常以少数部队,向我阵地发动冲锋,逼我轻重机枪开火,已暴露其位置,尔后集中炮火……(5)善于使用轮番的冲锋动作,以消耗与分散我兵力火力,然后集中力量,一举发起全面冲锋……”(《21军军史》55页)。

再举一例:在1948年的辽沈战役中,原刘老庄连所在的三师七旅,到东北后改称第43军127师。其所属47团“三营进至宴家窝棚以南,发现敌一股由小孙家窝棚向双岗子方向前进中。该营为保障进行纵队不致被敌打乱,遂令九连出击。”(《127师师史》238页)这里仍不是以多胜少,一窝蜂地打仗。

凡种种记载,都说明,我们以非战争的状态,去“分析研究”战争情节,结果肯定是错误的,立论是不成立的。

因此,刘老庄战斗的经过是真实的,是不可能被某些现代研究“观点”而改写。亦不可能以某些胡编乱造的文艺作品,而作为“史实依据”。http://www.zghy.gov.cn/art/2013/10/9/art_59_39377.html
刘老庄战斗系列二

朱爱民

刘老庄战斗是一场血战竟日的悲壮之战,“从拂晓达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但近来,有“军事专家”在时间上存在质疑的同时,认为双方力量不对称,日军完全可以“三拳两脚”,一阵猛攻,结束战斗,提出不可能有那么长战斗时间。因此,有必要对这场战斗的具体经过进行再论证。

刘老庄战斗,我们目前知道的第一篇较为详细地记载、描述战斗的,应该是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写于1943年7月5日的《新四军在华中》一文。该文记载:“第一阶段,我军进行突围,屡次与敌肉搏,均无效,乃决心固守待援。第二阶段敌见我转攻为守,欺我废弱,以大队骑兵向我猛冲,为我军击退,其冲至防御工事前沿之敌,下马肉搏,均为我刃毙。第三阶段,敌悉知我仍不易与,乃选择较远距离,重新配备火力,以机枪大炮集中放射,对我进行火力毁灭。是时敌寇知我军已突围无望,乃妄想降服我军,无耻的伪军乃开始其招我投降的火线喊话。我军将士坚不为动,乃从容将机枪步枪拆毁,并将文件杂物付火,将忠骸掩埋后,乃集中未伤者之廿余名进行最后之突围。战至下午5时,终全部殉国。”

在此之后,1943年7月13日,肖人在《解放日报》发表通讯《壮烈的四连——记刘老庄战斗》。在约1800字的该文中,作者在大概叙述行军、转移、战斗开始之后,直插主题的描述了交通沟里的战斗。四连的勇士先是突围;突围无望,进行坚守;期间进行了六次反冲锋。中午战场的寂静;敌人的炮火;最后跃出壕沟,与日军进行最后的拼杀。应该说,这是一篇写于战争年代的记叙文章,它通过一场战斗的记叙,颂扬了英雄主义的精神。

再往后,1946年6月17日,铁鸣在《新华日报(华中版)》发表长篇通讯“八十二烈士——淮阴抗战的故事”。这是一篇写于和平年代的长篇通讯。因此它在是肖人作品近四倍文字的篇幅中,“从容”地描述了四连转移、掩护群众先走、撤向交通沟、受阻抗击、坚守待援、最后决战等战场情节。特别是在心理、语言、动作方面刻画了人物。如“白连长没有往常那样镇定了,显得有点紧张,”应该说,这是一篇上乘的通讯作品。
建国后,李广涛在《淮阴史话》一书中,以“序曲”、 “伏击”、“陷重围”、“五次反冲锋”、“坚守阵地”、“视死如归”、“哀悼”、 “重建陵园”七个小段落,整体地叙述了这场惨烈的战斗。并且战后有伤员活着的情节。

  凡后,其叙述基本没有超出以上的窠臼,且定型于《淮阴史话》的框架。

根据以上资料综合,可以得出结论是:1、战斗经过是“伏击” 、“陷重围”、“反冲锋”、“坚守阵地”、“视死如归”等五个阶段。2、各文的叙述的战斗情节一致但重点有所区别:陈毅的文章是出于战争年代,针对敌、我、顽、伪的错综复杂的形势,为阐述全民族共同抗日的大义,特地点出“无耻的伪军乃开始其招我投降的火线喊话”的情节;而李广涛的文章写于建国以后,作者本着颂扬党的伟大、抗日战争胜利的不易,写了党组织在战斗中的作用。在肖人的文章中,“天是晌午的时侯了,代替了枪炮声的太阳暖和的光线闪耀着,给战士们一点清新的感觉。”铁鸣的文章“连长望望天上的太阳,还高高地挂在天空,离落山的时分太远了。”都给了我们时间概念的同时,也告诉了战斗的经过。3、各个文中的战斗情节是根据伤员的叙说而成章,这在后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原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副教导员李心从的回忆资料、普查党史时调查群众所得之的资料是一致相符的,即有伤员活着并叙述了战斗的经过。4、烈士们经历了战斗细节是真实而不容置疑的。特别是战地的党支部会,我们知道在生死存亡之时,精神的作用比物质的力量更强大。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和所领导的军队在敌后不断壮大,取得最后胜利,主要做法就是在思想上动员、整合民众的力量,与侵略者斗争到底。在强大的敌人面前,82烈士只有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才能视死如归。党组织只有鼓励、动员每一位战士,才能战斗到底。这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为什么有人不认定这场战斗的经过呢?

   第一,混淆战争与战斗的概念。从战争的规律看,战争是人类的群殴,但战斗不是。战斗讲究战术、技术、伤亡比例、胜负结果。要不然,古代就没有诸如“八卦阵”、“一字长蛇阵”等阵法理论;现代也就没有游击战、运动战、攻坚战、阵地战甚至当代的信息战等系统理论和名词区别。

弄清楚这一点,才能理解刘老庄战斗的一整天时间概念。首先我们从双方的心理看,新四军一方的目标是坚持到天黑、夜晚,以求突围。日军的目标是寻求与新四军决战,因此此时是既不急于离开,也有着绝对优势的心理,日军不急于速战速决,他们要研究战术,避免过多伤亡,以求全胜。据李广涛回忆,在刘老庄战斗的前期,日军见其新四军百余人的规模,连山炮都没有从马背上卸下来,以为几个回合就可以消灭新四军。其次从战场的实况看,假如千余日军一起冲锋,由于日军的人数密集,在一定的时间内,其杀伤优势在新四军一方,日军将付出更多的代价。显然,训练有素的日军是不会这么干的,因为它违反了战术要求。

第二,不懂战争。我们从其他战例来认识:1946年11月,为了掩护干部北撤,阻止和延缓国民党军的追击,华东野战军九纵,即原来的新四军三师九旅,在淮阴刘老庄西北三里地之远的丁糖坊,阻击国民党军,军史称“包河战役”。丁糖坊大战共4天4夜,在主战场,即有九纵的26团、27团两个团,其他如渔沟、宋集地区兵力不计。在这么大的战役中,亦不是众多人马一起冲锋,胡冲乱撞。从时间上说,四天四夜,不可能一直在打,军史记载也是分段实施进攻、防御、争夺、袭击等多种小战,以求战绩。从战术上看,21军军史记载是:在对丁糖坊阻击战中“对敌进攻特点体会”一节之(3)记载“为力求压制和摧毁我火力,敌常以少数部队,向我阵地发动冲锋,逼我轻重机枪开火,已暴露其位置,尔后集中炮火……(5)善于使用轮番的冲锋动作,以消耗与分散我兵力火力,然后集中力量,一举发起全面冲锋……”(《21军军史》55页)。

再举一例:在1948年的辽沈战役中,原刘老庄连所在的三师七旅,到东北后改称第43军127师。其所属47团“三营进至宴家窝棚以南,发现敌一股由小孙家窝棚向双岗子方向前进中。该营为保障进行纵队不致被敌打乱,遂令九连出击。”(《127师师史》238页)这里仍不是以多胜少,一窝蜂地打仗。

凡种种记载,都说明,我们以非战争的状态,去“分析研究”战争情节,结果肯定是错误的,立论是不成立的。

因此,刘老庄战斗的经过是真实的,是不可能被某些现代研究“观点”而改写。亦不可能以某些胡编乱造的文艺作品,而作为“史实依据”。
这里补充一下:刘老庄的经过主要就是靠的那个肚子上挨了一刺刀的伤员回忆,82人就他一人活到了战斗结束后。虽然人后来没有救过来,但他的表述已经足够了。不然部队也不会知道具体细节的。
2013年3月18日,是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壮烈殉国七十周年。一部反映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三师七旅二营四连陷入敌军重围、英勇抗敌、直至战死最后一人的主旋律影片《八十二壮士》在全国公影。这个真实的、残酷的战斗发生在淮安市淮阴区的刘老庄。战后,四连被三师党委命名为刘老庄连,继承先烈遗志,传承光荣的革命精神。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四连现为济南军区铁军叶挺独立团“刘老庄连”。
       影片用艺术的手法精心的记述了先人们抗日图存、敢于牺牲、战火纷飞的一段战斗往事。观后,笔者查询了相关史料,对整个战斗过程、四连的战斗力、连队的兵力及是否全部牺牲、进攻敌人的番号及是日军还是日、伪军、敌人的兵力及装备如何,等等相关情况进行了梳理。
        一、刘老庄战斗发生的背景。据《淮安抗战风云录》,从1942年11月起至1943年10月间,是新四军在淮海区生存最艰难的时期,不但要全力对付日伪军优势兵力的扫荡,还要防止国民党军从背后下黑手(皖南事变),部队一旦集中极易陷入重围,只能化整为零,日夜不断的转移,运动在日伪军扫荡的空缝中,坚持分散的游击战,达到保存力量的目的。珍贵的革命文物,四连指导员李云鹏的家书就记录下了当时淮阴地区敌我形势的情况:“此处地面荒乱,土匪猖獗,交通不便,**常常下乡“扫荡”与清乡,使儿也没有一定住所。”家书还对自己没有尽到孝道表达了深深的歉意及投军报国的自豪和责任,真实的反映了那个时代英雄们的炽热的感情世界和救亡图存的凌云壮志。
        二、四连被敌合围死战前后的情况。据《新四军在淮安纪事》,1943年3月16日,扫荡的日军第十七师团一部在涟水县梁岔镇发现并紧紧围追四连。17日中午至黄昏时段,敌我双方在淮阴老张集一带发生了激战,四连成功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转移至刘老庄宿营。可以肯定的是,四连已经人困马乏、急需休整,到达刘老庄时已是晚上。18日清晨,敌人发现刘老庄有新四军,立即以优势兵力成功合围了四连。刘老庄战斗打响,直至黄昏以四连全部战死结束。
        从1946年6月17日华中版的新华日报刊文《八十二烈士》及原十九团团长胡炳云在刘老庄殉国50周年作文《哭老战友》等资料来看,当时和四连一起突围到刘老庄的还有二营营部和六连。战斗一打响,二营营部和六连趁着混战,先期突了出去,四连陷入重围。四连没有在庄内固守而选择在庄外的交通壕,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固守待援,二是择机突围。战斗刚开始后,连队主官没有想到由此陷入绝境,两者终不可得,遂全连死战殉国。
       三、战斗简况及敌人的兵力、装备、损失情况。据刘老庄连提供的《军中标杆——记济南军区铁军叶挺独立团“刘老庄连”》一文:此次战斗,四连连续打退日伪军1000余人的五次冲锋,经受数小时的断续炮击,苦战整日,共击毙敌170余人,掩护了人民群众安全转移。以解放军一贯的严格的宣传纪律,英雄连队的新闻通稿至少经过团、师或旅、军三级审核才能发布。这短短的不足60字的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含有丰富的信息,基本上还原了刘老庄战斗的过程。胡炳云将军在《哭老战友》提及:敌指挥官为川岛。并透露出四连配备一杀伤力极大的武器——枪榴弹,这是新四军兵工厂自制的武器,提高了部队攻坚的水平。
       敌人为日军、伪军共同组成,人数在1000人以上至1500人之间,日军为第十七师团一部及伪军潘干臣一部,伪军应包括驻在淮阴城的部分,因为淮阴城距刘老庄较近,且战斗持续近一个白天的时间,驻淮阴城的日、伪军应当接受川岛的命令支援刘老庄的战斗。日伪军的装备,对四连防御造成毁灭性打击的是山炮、迫击炮、投弹筒,再加上一些骑兵。没有电影中出现的坦克。如果敌军有坦克,凭借优势兵力和强大火力,一下子就可突击到四连阵地,一举解决战斗,用不着承受巨大的损失进行反复冲锋。四连也不可能反坦克武器,防御工事就是简易之极的交通壕,坦克带领步兵冲击,最多两个冲锋,四连就会垮掉。刘老庄战斗共击毙敌170余人,吻合现在公布的各类史料,这个数字应当可信的。
       四是四连的战斗力如何。事实上,1943年,是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第六个年头,侵华日军经过长时间、不间断的损耗,不断从本土补充新的兵员,单兵素质有了明显的下降。作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和八路军,经过敌后战场的生死磨炼,指挥员和士兵的战斗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确切的讲,敌我双方就士兵的素质来说,差距不会很大,差距大的还是敌我的装备和保障。这一点,据《新四军在淮安纪事》,可充分说明:1943年2月16日,日军独立十二旅团大队长石井中佐率主力从淮安东凤谷村出发,进至阜宁西北张家集,新四军一部主动迎战,俘虏石井等十余人,我军无伤亡。日军中佐级别的指挥官被生俘,这是全面侵华战争初期是不可想像的。
        四连确实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且武器装备不会太差,配有杀伤力极大的机枪、枪榴弹,加上手榴弹,弹药相对充足。这和七旅的历史传承和连队主官的战斗素质有关。七旅的历史渊源是叶挺独立团,是共产党领导的“铁军”。十九团团长胡炳云,建国后被授于少将军衔,曾任志愿军第9兵团参谋长入朝作战。连长白思才16岁参加红军,经历长征和平型关战斗,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团作战参谋,特别是团作战参谋这个岗位,让白思才锻炼了把握全团军事斗争的思路、谋划和实践的能力。直至今天的解放军,团作战参谋仍旧是青年军官的首先岗位。白连长在牺牲刘老庄时才24岁,已是身经百战、英勇善战的优秀指挥员。政治指导员李云鹏同样的年轻、同样的了不起,担任过文化教员、团政治处干事和副指导员。现存的李云鹏烈士的家书,从行文的字迹、行文的流畅、行文的情感,无愧军中才子。
       辉煌历程,将雄兵勇,铸就了铁骨四连。
       五是四连当时有多少人,是否有幸存者。淮阴区有周氏三兄弟,英勇抗日,皆为人杰,号称“周家三虎”。四连全部牺牲后,正是周文科、周文忠两兄弟亲手掩埋了烈士忠骨,并点数烈士为82人。当时有名重伤员,有经历者亲眼看到过,一说发现后不久就去世了,一说是过几天才去世,没有留下姓名,到今没有人知道82烈士中最后牺牲的人是谁。这也说明,在那个危急的时刻,新四军在团、营、连这三级的花名册是不健全的,主要是牺牲太多,兵员补充频繁,没有时间进行严格的政审、登记、上报,跟着部队跑就是士兵了。据原十九团政治处组织股长张桂生回忆:四连副指导员左书明带领四连炊事班随营部和六连先行转移……敌人进入刘老庄后,挨家挨户用机枪扫射,我30几位伤员不幸全部残杀(这批烈士应不属四连编制)……这说明当时四连不止82人。苏皖区党委书记金明在一重要的报告中指出:我十九团一个连,被敌人1600人围击,从晨至中,除突围20余人外,余均壮烈牺牲。还有一说,四连副指导员和几名未成年小兵突了出去。可以肯定,四连不止82人,也不是全军覆没,还有幸存者。可能是考虑其它因素,对幸存者没有作宣传。
     上述的这些情况,文史工作者应当为后人们尽量留下最大限度接近真实的战斗的全过程。从敌我双方讲,一个连队死战殉国,都是值得记叙的事。敌军的指挥官、参战兵力番号及构成、火力配置等情况都应搞清楚,是对先烈们最好的纪念。  
       壮士一战敌胆寒,马革裹尸激后人。七十岁月枯荣过,巍巍陵前白花飞。惨烈的战事并不遥远,英雄就在我们的身边,差不多都被遗忘了。只有正视历史、还原历史,认清我们的弱点,知道我们的过去,才能警示我们的现在和将来,做到自强不息、敢于担当、开拓未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民族脊梁不死,家国英雄永生。
我以前的帖子,影片中关于4连还是美化很多的。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1633164&extra=
文章写得好!为啥老有人质疑我门的英雄,我们的胜利?!!!
文章写得好!为啥老有人质疑我门的英雄,我们的胜利?!!!
因为这些货拿着外国人的钱质疑中国现在的政权
真正的历史是用血写成的   
历史是不容篡改的!
那个倭人姜克食不是说,刘老庄烈士就消灭了两个倭兵吗,其中一个是倭寇的连长。
......
估计日军打援不成,
白刃战伤亡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