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知乎,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重工业都应该搬到太空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07:07:21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重工业都应该搬到太空去
编者按:人类迈向太空之路始于1957年,苏联人在该年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之后的最大的两个“太空事件”便是“阿波罗计划”和“国际空间站”,前者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脚印;后者运行至今,可以保证6名宇航员在站内长期工作并进行各类太空科研。

每一次人类的太空大事件必然伴随着指责的声音,原因无非就是一个——“太烧钱”并且看起来“没啥用”。所以人类太空活动的峰值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然后这股“活力”就开始逐渐减弱了。然而科研成果,尤其是前沿科学的成果,它们之所以“没啥用”通常只是因为还不知道“怎么用”,一如当年的相对论一般。

在经历了前后几十年的经验积累,人类的太空技术从量变到质变的曙光似乎已经乍现——从去年年底开始,火箭双雄(BlueOrigin和Space X)先后实现了火箭的完美回收;再加上前一阵充气成功并且完成初步测试的BEAM(毕格罗可充气太空舱),人类的“太空活动”成本在这一轮的技术“井喷”中被大幅降低了。

人类的太空梦在不知不觉中从一个热力学问题变成了动力学问题,我们讨论的不再是能不能,而是“什么时候?”


亚马逊创始人:我要在有生之年为后代做好太空基础建设
伊隆马斯克(Elon Musk)在前几天的Code Conference上表达的一系列“科幻”言论已然被媒体传得沸沸扬扬,包括他想“在火星上退休”的愿望以及DT君之前报道的“我们活在真实世界的概率只有十亿分之一”等。

其实同为“火箭双雄”,同时也是亚马逊公司的创始人与CEO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上周在同一会议上,也兴致勃勃地诉说了他自己的太空梦。贝索斯认为虽然去火星定居是很“酷”的事情,但是对他来说有更重要事要做,就是在他的有生之年做好“太空基础建设”,以便将来人类将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转移到太空去,建立一个太空工业园,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并且有效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以下是DT君整理翻译的杰夫贝索斯在Code Conference上的访谈摘要:

对一件事情是不是狂热,不是我自己能选择的,从我五岁开始,我就对火箭和太空充满向往和热情。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面,我发现人类太空工业的“活力”正在减退中,如果和蓬勃发展的软件业相比就更加明显了。人类火箭发射最频繁的时期是上个世纪70年代,但是然后呢?

关于太空的话,我觉得我最应该做的是扎扎实实地搞好基础建设,我会把我的主要资源投放到这一块,这样我们的子孙们就可以用上一套完备强劲的太阳能能量供给系统,这套系统的意义之重大可能不下于我们现在的互联网。我希望成千上万的企业家们都可以跑到太空去开展他们的美妙事业,但在那之前,我们必须大幅降低进入太空的成本。

我们不需要一个备用的“地球计划”,就算有备用计划,也是用来保证“太空计划”能顺利实施的。我可以向大家保证,在也没有比地球更加好的行星了,我们会保护好她,而保护她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工业都搬到太空去。

人类不应该活在一个‘倒退’的世界里,我们不应该依靠节省开销,控制人口总量才能保证自己存在。我们希望人口在这个星球上能够持续增长,我们希望每个人可以消耗更多的能量,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活力”。


贝索斯并非异想天开
把工业搬到太空去,乍一听也许是异想天开的事情,但是实际上太空环境有着许多地球上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就是能源,在没有大气层太空中,太阳能要比地球表面充沛得多,同时24小时不间断,因此仅靠太阳能就维持能量供给。

其次由于太空的微重力环境,在工业生产时可以节省下克服重力而消耗的能量(当然,这个还要扣除把原料送上太空的成本。)

太空里具有某些地球上稀缺的矿物资源,行星开采将会是个极具潜力的新行业。

因此,太空工业这个十年前纯科幻的名词也许离开我们已经不远,我们差的也许只是为数不多的若干技术突破了。

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人类的“太空技术储备”已经做到哪一步了吧。

太空交通与定居
“太空工业园”是一个宏伟的概念,就如当初的国际空间站。从1983年里根总统提出概念,到发射升空,历经15年,耗资近千亿美元,参与项目的国家和地区组织多达16个。但从那以后,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开始放慢了,最近的年平均火箭发射任务仅为40次。

但来自民间的力量正在扭转这一颓势,火箭双雄SpaceX和Blue Origin,正通过自己的努力来降低火箭发射的成本,力求拉低人类进入太空的门槛。SpaceX在火箭发射和回收领域取得的傲人成绩有目共睹,贝索斯的Blue Origin目前也已成功发射四次、回收三次。

此外,刚刚在国际空间站部署成功的BEAM(毕格罗可充气太空舱)为人类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太空定居方式,而且更大型的可充气太空舱B300也正在研发中,目标直指大型空间定居点及地外殖民。


毕格罗航宇公司开发中的大型可充气太空舱B300

正是由于民间力量与国家力量的配合,使得越来越多只有在科幻片里才会存在的场景开始逐步实现。从可回收火箭到可充气太空舱,这一轮的太空技术爆发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论是贝索斯的“把重工业搬到太空去”,还是马斯克的“我要在火星上退休”,听起来都不再是玩笑了。

行星开采,太空工业的雏形?
2015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美国商业太空发射竞争法案》(The U.S. Commercial Space Launch Competitiveness Act),明确表述了允许企业及个人在太空开采资源或矿产,为美国私人企业进一步发展太空工业扫清了法律障碍。目前虽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工业,但如果对太空创业有一定了解的人应该对“小行星开采”这个概念有所耳闻,这很可能是人类太空工业的第一步。

成立于2012年的Planetary Resources(行星资源)公司,前几日刚刚完成了2000多万美元的A轮融资,来自中国的“创新工场”也位列投资者名单中,这是他们在美国投资的第一个太空项目。该公司旨在对太阳系内小行星,尤其是近地小行星进行探索和开采。员工大多来自NASA、MIT、波音、英特尔、JPL(喷气推进实验室)等机构,他们相信,一颗小行星的铂金含量可能完全超过地球的全部储量,而外部小行星上的资源可以每年给地球带来上万亿美元的新增财富。

2015年7月,该公司的第一艘飞行器Arkyd3 Reflight(A3R)成功部署到了太空,并成功完成了一次为期90天的任务,证明了公司关键组件与系统设计的可靠性。

此外,还有像DSI(深空工业)公司,都是太空工业的代表,其设备发射、测试计划也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之中。


太空中的科学实验
从1998年发射至今,国际空间站已绕地球运行了超过10万圈。在太空中的18个年头里,不论何时,空间站都在进行着大量的科学实验,这些实验覆盖各个领域。到目前,总共进行了约2000项科学实验:

生物学与生物技术

在微重力环境下,细胞的方向性和几何结构,以及组织生长都与在地球环境下有很大差别。通过在地球轨道上培养细胞、组织、有机体以加深我们对微重力环境下生物作用的理解。

具体科研类别包括: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细胞生物学、大分子晶体生长、微胶囊化、微生物学、植物学、疫苗开发。

地球与空间科学

空间站所处的低地球轨道位置,为收集地球及太空数据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在平均高度400公里的位置上,国际空间站所观察到的地表特征,如冰川、农田、城市、珊瑚礁等,能很好的与来自轨道卫星的数据做叠加,从而建立完整的综合信息体系。

具体科研类别包括:太空生物学、天体物理学、地球遥感、太阳物理学、近地空间环境。

教育

空间站为教学提供了绝佳的演示场景,能使学生们在数学、科学等方面获得极大的启发。通过让学生们参与到空间站的相关实验项目中,能让他们更又热情去研究空间探索背后的科学与工程学原理。

具体类别包括:国际空间站科研教室、商业路演、文化活动、知识竞赛、教学示范、工程学教育、学生自主研究。


医学研究

空间站被用来测试太空探索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是一个老话题了。通过了解太空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机制,来制定相应的对策。长期生活在微重力环境下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是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其成果将在未来的长时间、远距离空间旅行中发挥重大作用。

具体科研类别包括:骨骼与肌肉生理学、心血管与呼吸系统、宇航员医疗系统、口腔医学、宜居性研究、人类行为学与身体反应、人体微生物、免疫系统、综合生理学与营养学、神经与前庭系统、辐射对人体的影响、视觉系统。

物理学

空间站是目前人类唯一可以在微重力环境下长期从事物理实验的地方。这一独特的微重力环境能导致独特的物理特性,很多研究结果都对物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具体科研类别包括:生物物理学、燃烧学、复杂流体、流体物理学、基础物理学、材料学。

技术开发与验证

空间站中进行的实验往往也会用来验证未来深空探索相关的技术、系统及材料的可行性。

具体类别包括:空气、水与表面监测、航空电子设备与软件、特种实验设备、商业技术验证、通讯与导航、舱外活动系统、灭火与火灾感应、食物与服装、成像技术、生命维持系统与适居性、航天器微生物种群、微重力环境测量、发电/输电系统、推进系统、辐射测量与防护、修理与加工技术、机器人、小型卫星与控制技术、空间站结构、航天器材料、航天器与轨道环境、热管理系统。

编后语:从发射载具及太空舱,到各领域科学研究,再到初现雏形的太空工业,国家与民间力量的结合,使人们仿佛看到了新一轮太空技术大爆发的曙光。怀揣儿时太空梦想的创业精英们纷纷进入这个领域,将一个个设想变为现实。太空工业的实现技术,也在一步步的完善中。

正如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所说的,人类只有保证其人口规模才能得以存续,在星际移民之前,我们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保护好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

“我是个喜欢质疑一切的人,但我很确定的告诉你们,地球才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我们应该保持人口增长,应该让每个人有更多的能源可用。但地球的能源的确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去太空,因为那里有7X24小时的太阳能。”

——杰夫·贝索斯

“DeepTech深科技”是由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创建的一个新科技内容品牌。更多内容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mit-tr

创建于 2016-06-08

~~~~~~~~~~~~
90年代互联网科技启动一轮经济繁荣之后,生物科技启动失败,没有新兴行业引领,导致世界范围经济危机越来越严重,大量资金被消耗在金融圈内空转,眼看要倒债。
本来不是很看好马斯克那个火箭,不过毫无疑问他如果能成功,加上亚马逊这类企业投资和造势,能启动一个新的行业,对人类是好事。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重工业都应该搬到太空去
编者按:人类迈向太空之路始于1957年,苏联人在该年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之后的最大的两个“太空事件”便是“阿波罗计划”和“国际空间站”,前者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脚印;后者运行至今,可以保证6名宇航员在站内长期工作并进行各类太空科研。

每一次人类的太空大事件必然伴随着指责的声音,原因无非就是一个——“太烧钱”并且看起来“没啥用”。所以人类太空活动的峰值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然后这股“活力”就开始逐渐减弱了。然而科研成果,尤其是前沿科学的成果,它们之所以“没啥用”通常只是因为还不知道“怎么用”,一如当年的相对论一般。

在经历了前后几十年的经验积累,人类的太空技术从量变到质变的曙光似乎已经乍现——从去年年底开始,火箭双雄(BlueOrigin和Space X)先后实现了火箭的完美回收;再加上前一阵充气成功并且完成初步测试的BEAM(毕格罗可充气太空舱),人类的“太空活动”成本在这一轮的技术“井喷”中被大幅降低了。

人类的太空梦在不知不觉中从一个热力学问题变成了动力学问题,我们讨论的不再是能不能,而是“什么时候?”


亚马逊创始人:我要在有生之年为后代做好太空基础建设
伊隆马斯克(Elon Musk)在前几天的Code Conference上表达的一系列“科幻”言论已然被媒体传得沸沸扬扬,包括他想“在火星上退休”的愿望以及DT君之前报道的“我们活在真实世界的概率只有十亿分之一”等。

其实同为“火箭双雄”,同时也是亚马逊公司的创始人与CEO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上周在同一会议上,也兴致勃勃地诉说了他自己的太空梦。贝索斯认为虽然去火星定居是很“酷”的事情,但是对他来说有更重要事要做,就是在他的有生之年做好“太空基础建设”,以便将来人类将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转移到太空去,建立一个太空工业园,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并且有效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以下是DT君整理翻译的杰夫贝索斯在Code Conference上的访谈摘要:

对一件事情是不是狂热,不是我自己能选择的,从我五岁开始,我就对火箭和太空充满向往和热情。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面,我发现人类太空工业的“活力”正在减退中,如果和蓬勃发展的软件业相比就更加明显了。人类火箭发射最频繁的时期是上个世纪70年代,但是然后呢?

关于太空的话,我觉得我最应该做的是扎扎实实地搞好基础建设,我会把我的主要资源投放到这一块,这样我们的子孙们就可以用上一套完备强劲的太阳能能量供给系统,这套系统的意义之重大可能不下于我们现在的互联网。我希望成千上万的企业家们都可以跑到太空去开展他们的美妙事业,但在那之前,我们必须大幅降低进入太空的成本。

我们不需要一个备用的“地球计划”,就算有备用计划,也是用来保证“太空计划”能顺利实施的。我可以向大家保证,在也没有比地球更加好的行星了,我们会保护好她,而保护她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工业都搬到太空去。

人类不应该活在一个‘倒退’的世界里,我们不应该依靠节省开销,控制人口总量才能保证自己存在。我们希望人口在这个星球上能够持续增长,我们希望每个人可以消耗更多的能量,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活力”。


贝索斯并非异想天开
把工业搬到太空去,乍一听也许是异想天开的事情,但是实际上太空环境有着许多地球上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就是能源,在没有大气层太空中,太阳能要比地球表面充沛得多,同时24小时不间断,因此仅靠太阳能就维持能量供给。

其次由于太空的微重力环境,在工业生产时可以节省下克服重力而消耗的能量(当然,这个还要扣除把原料送上太空的成本。)

太空里具有某些地球上稀缺的矿物资源,行星开采将会是个极具潜力的新行业。

因此,太空工业这个十年前纯科幻的名词也许离开我们已经不远,我们差的也许只是为数不多的若干技术突破了。

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人类的“太空技术储备”已经做到哪一步了吧。

太空交通与定居
“太空工业园”是一个宏伟的概念,就如当初的国际空间站。从1983年里根总统提出概念,到发射升空,历经15年,耗资近千亿美元,参与项目的国家和地区组织多达16个。但从那以后,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开始放慢了,最近的年平均火箭发射任务仅为40次。

但来自民间的力量正在扭转这一颓势,火箭双雄SpaceX和Blue Origin,正通过自己的努力来降低火箭发射的成本,力求拉低人类进入太空的门槛。SpaceX在火箭发射和回收领域取得的傲人成绩有目共睹,贝索斯的Blue Origin目前也已成功发射四次、回收三次。

此外,刚刚在国际空间站部署成功的BEAM(毕格罗可充气太空舱)为人类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太空定居方式,而且更大型的可充气太空舱B300也正在研发中,目标直指大型空间定居点及地外殖民。


毕格罗航宇公司开发中的大型可充气太空舱B300

正是由于民间力量与国家力量的配合,使得越来越多只有在科幻片里才会存在的场景开始逐步实现。从可回收火箭到可充气太空舱,这一轮的太空技术爆发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论是贝索斯的“把重工业搬到太空去”,还是马斯克的“我要在火星上退休”,听起来都不再是玩笑了。

行星开采,太空工业的雏形?
2015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美国商业太空发射竞争法案》(The U.S. Commercial Space Launch Competitiveness Act),明确表述了允许企业及个人在太空开采资源或矿产,为美国私人企业进一步发展太空工业扫清了法律障碍。目前虽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工业,但如果对太空创业有一定了解的人应该对“小行星开采”这个概念有所耳闻,这很可能是人类太空工业的第一步。

成立于2012年的Planetary Resources(行星资源)公司,前几日刚刚完成了2000多万美元的A轮融资,来自中国的“创新工场”也位列投资者名单中,这是他们在美国投资的第一个太空项目。该公司旨在对太阳系内小行星,尤其是近地小行星进行探索和开采。员工大多来自NASA、MIT、波音、英特尔、JPL(喷气推进实验室)等机构,他们相信,一颗小行星的铂金含量可能完全超过地球的全部储量,而外部小行星上的资源可以每年给地球带来上万亿美元的新增财富。

2015年7月,该公司的第一艘飞行器Arkyd3 Reflight(A3R)成功部署到了太空,并成功完成了一次为期90天的任务,证明了公司关键组件与系统设计的可靠性。

此外,还有像DSI(深空工业)公司,都是太空工业的代表,其设备发射、测试计划也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之中。


太空中的科学实验
从1998年发射至今,国际空间站已绕地球运行了超过10万圈。在太空中的18个年头里,不论何时,空间站都在进行着大量的科学实验,这些实验覆盖各个领域。到目前,总共进行了约2000项科学实验:

生物学与生物技术

在微重力环境下,细胞的方向性和几何结构,以及组织生长都与在地球环境下有很大差别。通过在地球轨道上培养细胞、组织、有机体以加深我们对微重力环境下生物作用的理解。

具体科研类别包括: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细胞生物学、大分子晶体生长、微胶囊化、微生物学、植物学、疫苗开发。

地球与空间科学

空间站所处的低地球轨道位置,为收集地球及太空数据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在平均高度400公里的位置上,国际空间站所观察到的地表特征,如冰川、农田、城市、珊瑚礁等,能很好的与来自轨道卫星的数据做叠加,从而建立完整的综合信息体系。

具体科研类别包括:太空生物学、天体物理学、地球遥感、太阳物理学、近地空间环境。

教育

空间站为教学提供了绝佳的演示场景,能使学生们在数学、科学等方面获得极大的启发。通过让学生们参与到空间站的相关实验项目中,能让他们更又热情去研究空间探索背后的科学与工程学原理。

具体类别包括:国际空间站科研教室、商业路演、文化活动、知识竞赛、教学示范、工程学教育、学生自主研究。


医学研究

空间站被用来测试太空探索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是一个老话题了。通过了解太空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机制,来制定相应的对策。长期生活在微重力环境下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是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其成果将在未来的长时间、远距离空间旅行中发挥重大作用。

具体科研类别包括:骨骼与肌肉生理学、心血管与呼吸系统、宇航员医疗系统、口腔医学、宜居性研究、人类行为学与身体反应、人体微生物、免疫系统、综合生理学与营养学、神经与前庭系统、辐射对人体的影响、视觉系统。

物理学

空间站是目前人类唯一可以在微重力环境下长期从事物理实验的地方。这一独特的微重力环境能导致独特的物理特性,很多研究结果都对物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具体科研类别包括:生物物理学、燃烧学、复杂流体、流体物理学、基础物理学、材料学。

技术开发与验证

空间站中进行的实验往往也会用来验证未来深空探索相关的技术、系统及材料的可行性。

具体类别包括:空气、水与表面监测、航空电子设备与软件、特种实验设备、商业技术验证、通讯与导航、舱外活动系统、灭火与火灾感应、食物与服装、成像技术、生命维持系统与适居性、航天器微生物种群、微重力环境测量、发电/输电系统、推进系统、辐射测量与防护、修理与加工技术、机器人、小型卫星与控制技术、空间站结构、航天器材料、航天器与轨道环境、热管理系统。

编后语:从发射载具及太空舱,到各领域科学研究,再到初现雏形的太空工业,国家与民间力量的结合,使人们仿佛看到了新一轮太空技术大爆发的曙光。怀揣儿时太空梦想的创业精英们纷纷进入这个领域,将一个个设想变为现实。太空工业的实现技术,也在一步步的完善中。

正如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所说的,人类只有保证其人口规模才能得以存续,在星际移民之前,我们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保护好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

“我是个喜欢质疑一切的人,但我很确定的告诉你们,地球才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我们应该保持人口增长,应该让每个人有更多的能源可用。但地球的能源的确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去太空,因为那里有7X24小时的太阳能。”

——杰夫·贝索斯

“DeepTech深科技”是由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创建的一个新科技内容品牌。更多内容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mit-tr

创建于 2016-06-08

~~~~~~~~~~~~
90年代互联网科技启动一轮经济繁荣之后,生物科技启动失败,没有新兴行业引领,导致世界范围经济危机越来越严重,大量资金被消耗在金融圈内空转,眼看要倒债。
本来不是很看好马斯克那个火箭,不过毫无疑问他如果能成功,加上亚马逊这类企业投资和造势,能启动一个新的行业,对人类是好事。


贝索斯手里的发动机都足够攒个长征5出来了,但是他哪来的钱搞整机?蓝色起源如果不能及时找到资金,非常可能沦落成一个卖发动机的……
另外近地轨道工业化怎么也轮不到这种规模的企业推动,ULA倒是有实力。ULA有个地月空间轨道3000人计划,本质上就是借助新兴企业较低价的近地轨道发射报价为上面级补加燃料。这种思路实际上更有意思,复用上面级,让起飞级复用的运载火箭给自己打工……

贝索斯手里的发动机都足够攒个长征5出来了,但是他哪来的钱搞整机?蓝色起源如果不能及时找到资金,非常可能沦落成一个卖发动机的……
另外近地轨道工业化怎么也轮不到这种规模的企业推动,ULA倒是有实力。ULA有个地月空间轨道3000人计划,本质上就是借助新兴企业较低价的近地轨道发射报价为上面级补加燃料。这种思路实际上更有意思,复用上面级,让起飞级复用的运载火箭给自己打工……
贝索斯手里的发动机都足够攒个长征5出来了,而且他哪来的钱搞整机?蓝色起源如果不能及时找到资金,非常可 ...
在近地轨道做电推的摆渡平台也许是个好生意
想法挺好,但是如果还是靠化学能火箭就别想了,花几千亿上万亿打个工厂上去 能回本么
有道理;

但合适的行星难找;
纯空间站形式就太困难了。
又一个疯子吧?重工业都应该搬到太空去?
钢铁工业算重工业吧,全球一年产钢多少?这来回运输的费用要爆炸啊。铁矿石上去,做成产品下来。一辆汽车就半吨到一吨中,中国一年就要消费多少汽车?这遍地火箭发射场都不够啊。


太空工业最好还是别在LEO大搞,那地方太狭窄,一折腾垃圾多了大家都没法呆了。还是找个 稍大的小行星,略有引力污染不易扩散。至于说运输,那是幻想家的事情。

太空工业最好还是别在LEO大搞,那地方太狭窄,一折腾垃圾多了大家都没法呆了。还是找个 稍大的小行星,略有引力污染不易扩散。至于说运输,那是幻想家的事情。
好啊,我们先把地球大炮造出来吧
人类的悲哀:1、核爆炸有辐射,污染环境;2、核弹仅仅用于战略威慑,却不能用于探索太空,特别适合用于超级推进。

以上是人类最大的悲哀。

曹操的话,那这话就是真的,那就是残酷的——化学能不可能大宇航,大宇航必须要淘汰化学能
人类早有能力把工业送到天上了,只是划不划算的问题。以现在来看化学能可以走进百姓家但是要是大规模远征就不合适了。化学的比冲不行,到火星已经很贵了。除非核能《电能推
阿拉丁阿拉丁 发表于 2016-6-9 12:16
人类早有能力把工业送到天上了,只是划不划算的问题。以现在来看化学能可以走进百姓家但是要是大规模远征就 ...
其实我就觉得SPX的马科斯先生就是一个义士,一个令人敬佩的义士。

尽管他喜欢忽悠喜欢吹,但从商业角度而言无可厚非。
导弹武库核潜艇 发表于 2016-6-9 12:19
其实我就觉得SPX的马科斯先生就是一个义士,一个令人敬佩的义士。

尽管他喜欢忽悠喜欢吹,但从商业角 ...
我看过他们公司工程师的一个视频他们反驳记者的观点认为太空时代一定会到来他们只是参与了这一过程,感觉他们就是一群如宗教徒般虐诚的太空技术疯子。太厉害了。另外如果重复火箭技术真的完美那也会为民用降低价格。
运输就靠量子传输了,一瞬间的事。
阿拉丁阿拉丁 发表于 2016-6-9 12:26
我看过他们公司工程师的一个视频他们反驳记者的观点认为太空时代一定会到来他们只是参与了这一过程,感觉 ...
如果复用完美,那么说明那句话就是可以摧毁的董卓。

导弹武库核潜艇 发表于 2016-6-9 12:43
如果复用完美,那么说明那句话就是可以摧毁的董卓。
这东西还得要看以后的成果以及科技的进步。
超级感动123 发表于 2016-6-9 10:09
又一个疯子吧?重工业都应该搬到太空去?
科幻小说可以这么设想,地球田园化嘛

现实中这么想的不是妄想症就是骗子
导弹武库核潜艇 发表于 2016-6-9 12:09
不论是贝索斯,还是SPX的马科斯等等,这些一腔热血的企业家都在硬扛这句几乎是真理的话:“化学能航天必将 ...
哪怕你火箭无损复用一万遍,靠化学燃料也不可能

地面上搞工业还不想在内陆靠陆运呢
阿拉丁阿拉丁 发表于 2016-6-9 12:49
这东西还得要看以后的成果以及科技的进步。
以后的成果和科技的进步,依靠科技的发展我们会知道答案,但现在谁也不知道,那句话到底是真是假。

不骗你是小狗 发表于 2016-6-9 13:01
哪怕你火箭无损复用一万遍,靠化学燃料也不可能

地面上搞工业还不想在内陆靠陆运呢
搞工业更不想使用运费最贵的飞机呢,但这个无损于航空产业化的巨大的成功。
科幻小说可以这么设想,地球田园化嘛

现实中这么想的不是妄想症就是骗子
地球田园化?太空殖民地搞独立运动咋办?
21271173 发表于 2016-6-9 13:15
地球田园化?太空殖民地搞独立运动咋办?
杞人忧天

华盛顿特区没啥工商业,北京也没什么工业了,这么没见其它地方独立?

经济和文化上割裂了,才会产生独立倾向
导弹武库核潜艇 发表于 2016-6-9 13:07
搞工业更不想使用运费最贵的飞机呢,但这个无损于航空产业化的巨大的成功。

谁也没说不可以把一小部分能产生高价值的工业放到太空去

但化学火箭时代,绝大多数的工业仍然只可能在地面上
不骗你是小狗 发表于 2016-6-9 15:27
谁也没说不可以把一小部分能产生高价值的工业放到太空去

但化学火箭时代,绝大多数的工业仍然只可能 ...
原材料不可能从地球运输,只可能由小行星提供。同样产品也很难下送,所以地月轨道工业化的前提就是近地轨道工业化建设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6-6-9 15:39
原材料不可能从地球运输,只可能由小行星提供。同样产品也很难下送,所以地月轨道工业化的前提就是近地轨 ...
太空大规模工业化可以取材于小行星,月球这样的无大气卫星也勉强可以

如果是高级产品大多数也只能用于轨道建筑物,下送太不划算

推送到星球表面的可以是金属锭,把陨石掏空里面灌上金属推下去,烧掉外面的石头下面捡金属就行。撒哈拉就是个不错的回收场
不骗你是小狗 发表于 2016-6-9 16:03
太空大规模工业化可以取材于小行星,月球这样的无大气卫星也勉强可以

如果是高级产品大多数也只能用于 ...
月球重力太大无法使用电推往返,没有任何可能……
也就是说原材料运输涉及化学能的都没戏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6-6-9 08:38
贝索斯手里的发动机都足够攒个长征5出来了,但是他哪来的钱搞整机?蓝色起源如果不能及时找到资金,非常可 ...
听你这么说完,感觉就算是降低进入太空的成本,还是ULA这种高富帅才能玩得起的……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6-6-9 16:06
月球重力太大无法使用电推往返,没有任何可能……
也就是说原材料运输涉及化学能的都没戏
没有大气,上行可以用电磁弹射啊

大规模精密产品的下行我也认为不可行
在太空制造火车车厢,然后空投下来?
fuzhunan 发表于 2016-6-9 10:52
钢铁工业算重工业吧,全球一年产钢多少?这来回运输的费用要爆炸啊。铁矿石上去,做成产品下来。一辆汽车就 ...
那就把重化工搬上去
我们需要科技教
重工业原料怎么解决?成品怎么送回地球?更别说人类根本还没有失重条件下进行工业生产的经验。
这不是大刘的设想吗?关键不是化学火箭有多贵,而是环保费收得有多高。环保都快把污染企业逼死了,那时候他们就会花大价钱上轨道生产。
宇宙航行目前的理论基础还是 齐奥尔科夫斯基火箭方程。
目前人类掌握的能量密度最高,最有效率的火箭引擎还是 化学能引擎。
早期是 肼,分子式 N2H4
接着是 煤油,分子式 CnHn
接下来是 甲烷,分子式 CH4 + 2*O2 = CO2+ 2*H2O
甲烷就是CnHn类型燃料里最高效的燃料了。而且在外行星广泛存在这种燃料,因此,未来一段时间,主要的地面起飞级必然是 液氧/甲烷引擎。
而行星际转移飞船则采用 电火箭,即 太阳能电推 或者 核裂变空间反应堆电推。

人类最为 碳基生命,准确的说是 碳氢氧基生命 ,航天也不可能离开 碳氢氧循环。
目前人类已知的宇宙元素丰度排名
氢 氦 氧 氖 氮 碳 硅 镁 铁 硫
氢+氧  最高效的引擎
碳氢+氧 最廉价的引擎
氮氢+氧 最简便的引擎
氖   电推的工质
硅   太阳能电池的材料

所以,可以看出来,大自然没有开玩笑,为我们的宇宙航行早就准备好了所有的燃料。无处不在,我们只要想办法利用就是了。
不说反重力装置了,先把太空电梯搞出来再提这个不迟

yangdasu 发表于 2016-6-10 16:38
不说反重力装置了,先把太空电梯搞出来再提这个不迟


再不违反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前提下,太空电梯的经济性比运载火箭还差
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的太空电梯是个硬式的塔,不是小说家想象的绳索(我不只是指阿瑟克拉克)……电梯上的载荷每上升一米都在消耗电梯顶部空间站的势能,而大宗载荷下维持顶部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必须需要化学能火箭发动机,考虑到载荷过慢的速度带来的海量重力损失,即使电梯的货物全部是燃料也不够补偿自身上升过程中带来的势能损失……
yangdasu 发表于 2016-6-10 16:38
不说反重力装置了,先把太空电梯搞出来再提这个不迟


再不违反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前提下,太空电梯的经济性比运载火箭还差
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的太空电梯是个硬式的塔,不是小说家想象的绳索(我不只是指阿瑟克拉克)……电梯上的载荷每上升一米都在消耗电梯顶部空间站的势能,而大宗载荷下维持顶部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必须需要化学能火箭发动机,考虑到载荷过慢的速度带来的海量重力损失,即使电梯的货物全部是燃料也不够补偿自身上升过程中带来的势能损失……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6-6-10 16:56
再不违反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前提下,太空电梯的经济性比运载火箭还差
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的太空电梯是个 ...
好像是这个道理,那就只有等反重力装置了
工业品就不要送下来了, 把罪犯和不怕死的放到太空城里,人为制造太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