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解放军引进的苏联大口径压制火炮系列连载(3)-苏制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5:14:58

sonicbbs.cc/index.php?threads/4240162/

苏制“D-1”152毫米榴弹炮
M1943式152毫米榴弹炮是20世纪40年代苏联研制并且装备的军属牵引野战压制火炮。其主要用来打击有生力量,摧毁防御工事和后方战役枢纽,也能有效攻击混凝土筑垒和装甲车辆。D-1是本炮工厂代号俄文Д-1的英译。苏联将机械制造企业按字母标号,Д字母代表NO.9号工厂-乌拉尔重型机械厂,产品以Д打头顺序编号,比如Д-1-Д-30等。
Д-1榴弹炮在苏军炮兵军械装备序列号为52-Г-536А。

1941年,苏联决定停产M1938式152毫米榴弹炮(M-10)。1941年8-9月间,苏联红军解散步兵军,随之取消军属炮兵。所有152毫米榴弹炮都被排除在师属炮兵编制之外。因此,1942年没有生产152毫米榴弹炮。然而,1942年后期,又恢复步兵军建制,重新建立以前的军属炮兵。由于152毫米榴弹炮停产,军属炮兵缺乏一种比M1937式152毫米重型榴弹炮(ML-20)更具机动性,又比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M-30)威力更大的火炮。

1942年,彼得洛夫设计局开始秘密研发一种新型榴弹炮,试图解决152毫米榴弹炮机动性不足的问题。新方案采用M-30的炮架和M-10的身管,加配一个炮口制退器,以减少后座力对炮架的损伤。新的榴弹炮方案一旦统一,两种库存火炮就可以立即派上用场。鉴于战争状况和火炮短缺问题,这是个权宜的方案。

1943年初,费-费-彼得洛夫私下向军械人民委员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报告自己的研究。4月13日,乌斯季诺夫通知彼得罗夫,国防委员会决定要5门样炮,5月1日前送到试验场。5月5日,2门样炮接受检验。两天之后的5月7日,这种火炮被推荐采纳。1943年8月8日,确定为M1943式152毫米榴弹炮,但人们一直称该炮为“D-1”。一个半月后,第一批“D-1”被交付给红军代表。

“D-1”新炮架比M-10更加轻便,炮口加装一个厚重的2隔室炮口制退器,以便减少后座力冲击。炮架几乎和M-30相同,为防子弹和弹片伤人,火炮安置了防盾。大架最初用铆接制造,后来改用焊接,尾端装置轮子,减少人工移动负重。战斗转换时间约2min,紧急情况下可以不开大架射击,但这时候方向射界只有1.5度。铺设道路最大牵引速度是40公里/小时,鹅卵石或者越野速度是10公里/小时。

“D-1”于1944年装备苏联红军军属炮兵和预备炮兵,每军编制一个炮兵团,每团5个连,装备有各种152毫米榴弹炮20门。此外,预备炮兵榴弹炮团和重炮兵旅,前者装备48门,后者装备32门,编制合并可以组成炮兵师。

从技术和战术角度来看,“D-1”提供给苏联红军军属炮兵的152毫米榴弹炮,较同一时代的典型榴弹炮相比,将机动性和火炮威力性价比做了很好的搭配。“D-1”虽然射程稍短,但重量轻很多。其性价比比德国的150毫米sFH,美国155毫米M1,意大利M37 149毫米榴弹炮为优。与“D-1”性能特征相同的德制150毫米sFH 36 榴弹炮,却没有大规模生产。

“D-1”由四位尔德洛夫斯克的NO.9号工厂制造。整个二战期间,榴弹炮只制造了很少的数量,因为工厂还担负M-30 122毫米榴弹炮的生产任务。这导致了整个战争期间,苏联红军炮兵中非常缺乏152毫米榴弹炮。1943-1949期间,总产量为2827门。

20世纪50年代,中国曾用“D-1”装备了5个榴弹炮团,并在抗美援朝中使用。在中国的齐齐哈尔和平广场,纪念碑的“D-1”榴弹炮被誉为“老兵不死”。
炮管长:24.6倍口径
重量:3.6吨
火炮俯仰角:-3——+63.5度
左右射界:35度
战斗射速:3-4rpm
火炮编制8人
弹丸重量:40千克
弹丸初速:508米/秒
最大射程:12.4千米

20世纪50年代,中国仿制了苏联M1943式“D-1”152毫米榴弹炮

1951年5月,解放军总参谋长徐向前率领中国兵工代表团赴莫斯科。经过艰苦谈判,10月份苏联同意提供152毫米榴弹炮等的技术图纸,交由中国仿制。作为大口径野战牵引身管压制火炮。主要装备军属炮兵或者预备炮兵,为野战部队提供战役火力支援。

1953年底,国营127厂依靠苏联技术、图纸、资料开始试制。1956年仿制成功。1958年定型。称“一九五六年式一五二公厘榴弹炮”,简称“56式152榴弹炮”。

56式152榴弹炮和同时仿制的54式122毫米榴弹炮炮架完全相同,只是将152毫米口径炮身装在54式122毫米榴弹炮架上。这种同一炮架,不同炮身的火炮,被称作“姐妹炮”。

该炮机械化吉尔151卡车牵引运输,火炮编制8人。炮身上铭有“一九五六年式一五二公厘榴弹炮”字样,刻有圆形环绕的17的厂徽(国营127厂)。

56式152毫米榴弹炮曾是解放军制式火炮。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装备步兵军炮兵团重榴弹炮营,每营编制12门。1959年10月1日,北京军区炮兵装备此型火炮组成受阅方队,接受国庆十周年检阅。20世纪70年代逐步被1966年式152毫米加榴炮取代。

56式152榴弹炮是新中国火炮体系中第一代大口径野战压制火炮,奠定了大口径榴弹炮的制式系列





sonicbbs.cc/index.php?threads/4240162/

苏制“D-1”152毫米榴弹炮
M1943式152毫米榴弹炮是20世纪40年代苏联研制并且装备的军属牵引野战压制火炮。其主要用来打击有生力量,摧毁防御工事和后方战役枢纽,也能有效攻击混凝土筑垒和装甲车辆。D-1是本炮工厂代号俄文Д-1的英译。苏联将机械制造企业按字母标号,Д字母代表NO.9号工厂-乌拉尔重型机械厂,产品以Д打头顺序编号,比如Д-1-Д-30等。
Д-1榴弹炮在苏军炮兵军械装备序列号为52-Г-536А。

1941年,苏联决定停产M1938式152毫米榴弹炮(M-10)。1941年8-9月间,苏联红军解散步兵军,随之取消军属炮兵。所有152毫米榴弹炮都被排除在师属炮兵编制之外。因此,1942年没有生产152毫米榴弹炮。然而,1942年后期,又恢复步兵军建制,重新建立以前的军属炮兵。由于152毫米榴弹炮停产,军属炮兵缺乏一种比M1937式152毫米重型榴弹炮(ML-20)更具机动性,又比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M-30)威力更大的火炮。

1942年,彼得洛夫设计局开始秘密研发一种新型榴弹炮,试图解决152毫米榴弹炮机动性不足的问题。新方案采用M-30的炮架和M-10的身管,加配一个炮口制退器,以减少后座力对炮架的损伤。新的榴弹炮方案一旦统一,两种库存火炮就可以立即派上用场。鉴于战争状况和火炮短缺问题,这是个权宜的方案。

1943年初,费-费-彼得洛夫私下向军械人民委员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报告自己的研究。4月13日,乌斯季诺夫通知彼得罗夫,国防委员会决定要5门样炮,5月1日前送到试验场。5月5日,2门样炮接受检验。两天之后的5月7日,这种火炮被推荐采纳。1943年8月8日,确定为M1943式152毫米榴弹炮,但人们一直称该炮为“D-1”。一个半月后,第一批“D-1”被交付给红军代表。

“D-1”新炮架比M-10更加轻便,炮口加装一个厚重的2隔室炮口制退器,以便减少后座力冲击。炮架几乎和M-30相同,为防子弹和弹片伤人,火炮安置了防盾。大架最初用铆接制造,后来改用焊接,尾端装置轮子,减少人工移动负重。战斗转换时间约2min,紧急情况下可以不开大架射击,但这时候方向射界只有1.5度。铺设道路最大牵引速度是40公里/小时,鹅卵石或者越野速度是10公里/小时。

“D-1”于1944年装备苏联红军军属炮兵和预备炮兵,每军编制一个炮兵团,每团5个连,装备有各种152毫米榴弹炮20门。此外,预备炮兵榴弹炮团和重炮兵旅,前者装备48门,后者装备32门,编制合并可以组成炮兵师。

从技术和战术角度来看,“D-1”提供给苏联红军军属炮兵的152毫米榴弹炮,较同一时代的典型榴弹炮相比,将机动性和火炮威力性价比做了很好的搭配。“D-1”虽然射程稍短,但重量轻很多。其性价比比德国的150毫米sFH,美国155毫米M1,意大利M37 149毫米榴弹炮为优。与“D-1”性能特征相同的德制150毫米sFH 36 榴弹炮,却没有大规模生产。

“D-1”由四位尔德洛夫斯克的NO.9号工厂制造。整个二战期间,榴弹炮只制造了很少的数量,因为工厂还担负M-30 122毫米榴弹炮的生产任务。这导致了整个战争期间,苏联红军炮兵中非常缺乏152毫米榴弹炮。1943-1949期间,总产量为2827门。

20世纪50年代,中国曾用“D-1”装备了5个榴弹炮团,并在抗美援朝中使用。在中国的齐齐哈尔和平广场,纪念碑的“D-1”榴弹炮被誉为“老兵不死”。
炮管长:24.6倍口径
重量:3.6吨
火炮俯仰角:-3——+63.5度
左右射界:35度
战斗射速:3-4rpm
火炮编制8人
弹丸重量:40千克
弹丸初速:508米/秒
最大射程:12.4千米

20世纪50年代,中国仿制了苏联M1943式“D-1”152毫米榴弹炮

1951年5月,解放军总参谋长徐向前率领中国兵工代表团赴莫斯科。经过艰苦谈判,10月份苏联同意提供152毫米榴弹炮等的技术图纸,交由中国仿制。作为大口径野战牵引身管压制火炮。主要装备军属炮兵或者预备炮兵,为野战部队提供战役火力支援。

1953年底,国营127厂依靠苏联技术、图纸、资料开始试制。1956年仿制成功。1958年定型。称“一九五六年式一五二公厘榴弹炮”,简称“56式152榴弹炮”。

56式152榴弹炮和同时仿制的54式122毫米榴弹炮炮架完全相同,只是将152毫米口径炮身装在54式122毫米榴弹炮架上。这种同一炮架,不同炮身的火炮,被称作“姐妹炮”。

该炮机械化吉尔151卡车牵引运输,火炮编制8人。炮身上铭有“一九五六年式一五二公厘榴弹炮”字样,刻有圆形环绕的17的厂徽(国营127厂)。

56式152毫米榴弹炮曾是解放军制式火炮。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装备步兵军炮兵团重榴弹炮营,每营编制12门。1959年10月1日,北京军区炮兵装备此型火炮组成受阅方队,接受国庆十周年检阅。20世纪70年代逐步被1966年式152毫米加榴炮取代。

56式152榴弹炮是新中国火炮体系中第一代大口径野战压制火炮,奠定了大口径榴弹炮的制式系列




2016-5-19 19:08 上传

装备不多,而且可能性能有缺陷吧,否则不至于生命力这么……
(1)和(2)呢
122的炮架上装152炮管,性能实在谈不上好!
122的炮架上装152炮管,性能实在谈不上好!
应急之作,复杂地形或是最大角度射击时稳定性有点问题。相对于同级别中超轻的重量来讲,性能算是非常不错的了,尤其难得是比较能适应50~60年代国内的道路和牵引条件。
装备不多,而且可能性能有缺陷吧,否则不至于生命力这么……
装备不少了,光进口的原装货就有大几百门,50~70年代军属炮兵的绝对主力,没记错的话,预备炮兵也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