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越南在變化:中國進入周邊國家外交“熱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22:53:11
  瞭望東方週刊/秋冬之季,乍寒還暖,中國外交由此開始了一個新的“熱季”,這一“熱季”由中國最高領導人對兩個社會主義鄰邦的訪問啟其端。10月31日,胡錦濤在結束了對北韓的三天訪問後,轉赴越南,對越南進行同樣是為期三天的正式友好訪問。這是胡錦濤擔任中國最高領導人之後第一次訪問北韓和越南。<br /> <br />  雲南大學社會科學處瞿健文教授長期關注東南亞政治,胡錦濤出訪兩國的消息引起了他濃厚的觀察興趣。他說,有兩個因素使得這次訪問備受關注:一個是時間因素;另外一個,訪問對象交集著意識形態與地緣政治的雙重因素——北韓和越南與中國擁有共同的意識形態,同時又都是中國的鄰國。<br />  在直觀的意義之外,這次訪問還有更深的內涵,引起了瞿健文的思考:中國與北韓、越南曾經是“同志加兄弟”的關係,在世界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的今天,如何來重新認識中國與兩國的關係,以適應變化了的世界?<br />  2004年4月,金正日訪華期間曾邀請胡錦濤主席在方便的時候訪問北韓,胡錦濤愉快地接受了邀請。之後,胡錦濤何時回訪北韓一直是媒體關注的一個焦點。2005年2月,北韓宣佈擁有核武器,此後朝核局勢一直處於緊張狀態。<br />  朝核局勢到了9月份終於得到緩和。9月19日,第四輪六方會談通過首份共同聲明,北韓承諾,放棄一切核武器及現有核計劃,早日重返《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回到國際原子能機構保障監督下。美方確認,美國在北韓半島沒有核武器,無意以核武器或常規武器攻擊或入侵北韓。共同聲明的發表被普遍認為是解決朝核危機的一個重大進展。<br />  無獨有偶,2005年正逢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55週年。在中聯部宣佈胡錦濤訪朝的四天之後,即10月25日,北韓黨政軍、政府各部門、中國駐北韓大使館在平壤市牡丹峰麓的朝中友誼塔舉行活動,出席活動的包括北韓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副委員長楊亨燮等北韓高層領導。<br />  同一日,北韓勞動黨中央機關報《勞動新聞》在頭版發表社論,盛讚志願軍將士的豐功偉績,高度評價朝中友誼不斷向前發展。張璉瑰認為,六方會談取得重要進展以及北韓方面對志願軍的高度評價,都為胡錦濤訪朝創造了一個良好氣氛。<br />  其實在胡錦濤出訪兩國之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0月底剛剛赴莫斯科出席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總理第四次會議。而在訪問兩國之後,胡錦濤還將於11月8日開始對英國、德國、西班牙、南韓四國進行訪問。此後,溫家寶還會訪問德國、捷克和斯洛伐克。<br />  外界輿論認為,這樣密集的訪問,既有歐洲,也有亞洲;既有東歐,也有西歐;既有大國,也有小國;既有鄰國,也有遠邦,體現了中國的全方位務實外交戰略。種種努力折射出中國高層打造一個有利於中國進一步發展的良好國際環境的強烈訴求。<br />  巧合的是,11月17日,美國總統布希將抵達南韓,參與18、19兩日的釜山APEC峰會,之後於19日訪問中國,與胡錦濤會談。美國媒體認為朝核問題將是兩國元首會談的重要議題之一。<br />  張璉瑰認為,這使得胡錦濤出訪北韓的時機更為引人矚目。“一方面,訪問顯示出社會主義國家的團結友好;另一方面,最近美國高官密集訪問中國,尤其是拉姆斯菲爾德訪華體現出美國對華政策正在醞釀調整,此時中國加強與北韓、越南的關係,在對美外交中也更有利。”<br />  “傳統友誼”一詞牽動著中朝、中越關係中無數尚未遠去的歲月記憶。在一個歷史時期,它代表“血濃於水”的共同戰鬥經歷,也代表“同志加兄弟”的情誼。不過,專家們指出,那時的中朝、中越友誼,在某種程度上被打上了東西方兩大陣營對壘的“冷戰色彩”,而當下的中朝、中越友誼是一種既繼承歷史又超越歷史的新型友誼。<br />  北韓和越南,一個在中國東北,一個在中國東南,在傳統上被認為是中國地緣政治的兩大方向。在上世紀50—70年代的特定條件下,中國與北韓、中國與越南更是意識形態及地緣政治的生死盟友。與此巧合的是,上個世紀新中國的兩次出兵境外正好是這兩個方向。<br />  在兩次戰爭中,美國把北韓和越南作為遏制共產主義的地緣橋頭堡,而在“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的背後則是毛澤東“唇亡齒寒”、“戶破堂危”的戰略判斷。但地緣政治理論往往是不可靠的,中蘇關係破裂後,中越這一對曾經的盟友,一度兵戈相向。<br />  張璉瑰說,現在仍然有一種觀點認為北韓、越南是中國的地緣政治屏障,這種觀點是帶有冷戰思維的過時觀念。“在現代化的軍事條件下,如果真的有哪個國家要威脅甚至攻擊中國,根本沒有必要陳兵中國邊境。”<br />  而瞿健文認為,這種觀念不論對北韓還是越南都是不公正的,中朝、中越正在建立的是一種平等、合作、共富的關係。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朱振明則告訴《瞭望東方週刊》:“中越關係正在由過去地緣政治的需要轉變為地緣經濟的需要。”<br />  中國與東盟正致力於在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越南是東盟國家中少數幾個與中國接壤的國家之一,朱振明說,中國要開拓東南亞市場,越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通道,而越南也願意把自己定位為中國通往東盟腹地的通道。<br />  2004年5月,越南總理潘文凱來華訪問,提出中越合作建設“兩廊一圈”的建議,“兩廊一圈”指“昆明—老街—河內—海防—廣寧”、“南寧—諒山—河內—海防—廣寧”兩個經濟走廊和“環北部灣經濟圈”。這一構想恰好能彌補東亞環太平洋經濟帶在中國與東盟交界處斷裂的缺陷,因此受到中國的高度重視。<br />  “中朝、中越關係正在以各自的國家利益為基軸,由特殊的意識形態盟友變為正常的國家關係,由地緣政治盟友變為地緣經濟的需求,這是一個健康的方向。”張璉瑰說。事實上,從冷戰後期開始,中國、越南就開始重新尋求自己的國家利益定位,並影響到它們的外交策略。<br />  2002年,中共十六大確定“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隨後在2003年,中國進一步提出“睦鄰、安鄰、富鄰”的政策。中國斡旋六方會談,力促朝核危機和平解決契合這一路徑,中越關係由不愉快到合作也同樣契合這一路徑。<br />  今年3月14日,中國、越南、菲律賓三國的石油公司簽署《在南中國海協議區三方聯合海洋地震工作協議》,在海洋能源勘探開發問題上邁出了歷史性、實質性的一步。而之前,中越兩國簽署了《陸地邊界條約》、《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劃界協定》及《北部灣漁業合作協定》,以合作化解糾紛。<br />  北韓也開始尋求國家利益的重新定位,2002年1月1日,北韓領導人金正日提出了“強盛國家”的號召,意味著北韓正式走上了經濟改革之路。2005年10月9日,由中國政府援建、由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日親自命名的“大安友誼玻璃廠”竣工。“中國援建玻璃廠反映了中國希望推動北韓改革和融入國際社會的願望。”瞿健文說。<br />  更多的分析人士認為,這三個社會主義國家,經過重重艱難險阻,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佔有了重要的地位。它們根據各自國情,作出了發展道路的選擇,已經展示出了新的奮發向上面貌。它們之間的交流、對話與合作,對於探索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發展的新模式,有著耐人尋味的深意。(chinesenewsnet.com)<br /><br /><br />  今年10月10日是北韓勞動黨成立60週年的日子,從這天起,北韓恢復了糧食完全配給制。為了紀念勞動黨成立60週年,北韓平安北道還給每戶家庭特別發了魚、餅乾、酒和一些生活用品。據悉,這次發的魚是2000年後按照金正日總書記的指示,在全國各地修建的200多個養魚池中生產的第一批“產品”。(chinesenewsnet.com)<br /><br />  自上世紀90年代起,隨著蘇聯和東歐劇變,社會主義供應體系突然瓦解。西方國家加大了對北韓的孤立和封鎖,再加上遭受連年的自然災害,經濟結構相對單一的北韓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在去年年底的時候,北韓政局的穩定性成了西方媒體揣測的焦點。當時有媒體報道說,中朝邊境出現異常軍事調動,中國正準備將一萬人的部隊長期部署在靠近北韓的邊境地區,以防北韓出現政治動亂。(chinesenewsnet.com)<br /><br />  儘管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武大偉在新聞吹風會上指出這是“捕風捉影、無中生有”,但不難看出,北韓在不少西方記者心目中,是以“神秘”形象出現的。到了今年10月9日,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發表了文章稱,“北韓表現出陽光一面”。(chinesenewsnet.com)<br /><br />  報道說,與以往不同的是,在北韓首都平壤今天已經看不到強健的北韓軍人用刺刀猛刺美國軍人的壁畫,也見不到北韓導彈擊中華盛頓國會山的宣傳畫。那些鼓勵北韓人準備“與美帝國主義侵略者戰鬥到底”的口號也消失了。今年,北韓勞動黨建黨60週年慶祝活動對外開放,每天大約接待幾百名主要來自南韓的外國人,外界普遍將此看作是一個不同尋常的開放姿態。<br />瞭望東方週刊/秋冬之季,乍寒還暖,中國外交由此開始了一個新的“熱季”,這一“熱季”由中國最高領導人對兩個社會主義鄰邦的訪問啟其端。10月31日,胡錦濤在結束了對北韓的三天訪問後,轉赴越南,對越南進行同樣是為期三天的正式友好訪問。這是胡錦濤擔任中國最高領導人之後第一次訪問北韓和越南。<br /> <br />  雲南大學社會科學處瞿健文教授長期關注東南亞政治,胡錦濤出訪兩國的消息引起了他濃厚的觀察興趣。他說,有兩個因素使得這次訪問備受關注:一個是時間因素;另外一個,訪問對象交集著意識形態與地緣政治的雙重因素——北韓和越南與中國擁有共同的意識形態,同時又都是中國的鄰國。<br />  在直觀的意義之外,這次訪問還有更深的內涵,引起了瞿健文的思考:中國與北韓、越南曾經是“同志加兄弟”的關係,在世界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的今天,如何來重新認識中國與兩國的關係,以適應變化了的世界?<br />  2004年4月,金正日訪華期間曾邀請胡錦濤主席在方便的時候訪問北韓,胡錦濤愉快地接受了邀請。之後,胡錦濤何時回訪北韓一直是媒體關注的一個焦點。2005年2月,北韓宣佈擁有核武器,此後朝核局勢一直處於緊張狀態。<br />  朝核局勢到了9月份終於得到緩和。9月19日,第四輪六方會談通過首份共同聲明,北韓承諾,放棄一切核武器及現有核計劃,早日重返《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回到國際原子能機構保障監督下。美方確認,美國在北韓半島沒有核武器,無意以核武器或常規武器攻擊或入侵北韓。共同聲明的發表被普遍認為是解決朝核危機的一個重大進展。<br />  無獨有偶,2005年正逢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55週年。在中聯部宣佈胡錦濤訪朝的四天之後,即10月25日,北韓黨政軍、政府各部門、中國駐北韓大使館在平壤市牡丹峰麓的朝中友誼塔舉行活動,出席活動的包括北韓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副委員長楊亨燮等北韓高層領導。<br />  同一日,北韓勞動黨中央機關報《勞動新聞》在頭版發表社論,盛讚志願軍將士的豐功偉績,高度評價朝中友誼不斷向前發展。張璉瑰認為,六方會談取得重要進展以及北韓方面對志願軍的高度評價,都為胡錦濤訪朝創造了一個良好氣氛。<br />  其實在胡錦濤出訪兩國之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0月底剛剛赴莫斯科出席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總理第四次會議。而在訪問兩國之後,胡錦濤還將於11月8日開始對英國、德國、西班牙、南韓四國進行訪問。此後,溫家寶還會訪問德國、捷克和斯洛伐克。<br />  外界輿論認為,這樣密集的訪問,既有歐洲,也有亞洲;既有東歐,也有西歐;既有大國,也有小國;既有鄰國,也有遠邦,體現了中國的全方位務實外交戰略。種種努力折射出中國高層打造一個有利於中國進一步發展的良好國際環境的強烈訴求。<br />  巧合的是,11月17日,美國總統布希將抵達南韓,參與18、19兩日的釜山APEC峰會,之後於19日訪問中國,與胡錦濤會談。美國媒體認為朝核問題將是兩國元首會談的重要議題之一。<br />  張璉瑰認為,這使得胡錦濤出訪北韓的時機更為引人矚目。“一方面,訪問顯示出社會主義國家的團結友好;另一方面,最近美國高官密集訪問中國,尤其是拉姆斯菲爾德訪華體現出美國對華政策正在醞釀調整,此時中國加強與北韓、越南的關係,在對美外交中也更有利。”<br />  “傳統友誼”一詞牽動著中朝、中越關係中無數尚未遠去的歲月記憶。在一個歷史時期,它代表“血濃於水”的共同戰鬥經歷,也代表“同志加兄弟”的情誼。不過,專家們指出,那時的中朝、中越友誼,在某種程度上被打上了東西方兩大陣營對壘的“冷戰色彩”,而當下的中朝、中越友誼是一種既繼承歷史又超越歷史的新型友誼。<br />  北韓和越南,一個在中國東北,一個在中國東南,在傳統上被認為是中國地緣政治的兩大方向。在上世紀50—70年代的特定條件下,中國與北韓、中國與越南更是意識形態及地緣政治的生死盟友。與此巧合的是,上個世紀新中國的兩次出兵境外正好是這兩個方向。<br />  在兩次戰爭中,美國把北韓和越南作為遏制共產主義的地緣橋頭堡,而在“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的背後則是毛澤東“唇亡齒寒”、“戶破堂危”的戰略判斷。但地緣政治理論往往是不可靠的,中蘇關係破裂後,中越這一對曾經的盟友,一度兵戈相向。<br />  張璉瑰說,現在仍然有一種觀點認為北韓、越南是中國的地緣政治屏障,這種觀點是帶有冷戰思維的過時觀念。“在現代化的軍事條件下,如果真的有哪個國家要威脅甚至攻擊中國,根本沒有必要陳兵中國邊境。”<br />  而瞿健文認為,這種觀念不論對北韓還是越南都是不公正的,中朝、中越正在建立的是一種平等、合作、共富的關係。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朱振明則告訴《瞭望東方週刊》:“中越關係正在由過去地緣政治的需要轉變為地緣經濟的需要。”<br />  中國與東盟正致力於在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越南是東盟國家中少數幾個與中國接壤的國家之一,朱振明說,中國要開拓東南亞市場,越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通道,而越南也願意把自己定位為中國通往東盟腹地的通道。<br />  2004年5月,越南總理潘文凱來華訪問,提出中越合作建設“兩廊一圈”的建議,“兩廊一圈”指“昆明—老街—河內—海防—廣寧”、“南寧—諒山—河內—海防—廣寧”兩個經濟走廊和“環北部灣經濟圈”。這一構想恰好能彌補東亞環太平洋經濟帶在中國與東盟交界處斷裂的缺陷,因此受到中國的高度重視。<br />  “中朝、中越關係正在以各自的國家利益為基軸,由特殊的意識形態盟友變為正常的國家關係,由地緣政治盟友變為地緣經濟的需求,這是一個健康的方向。”張璉瑰說。事實上,從冷戰後期開始,中國、越南就開始重新尋求自己的國家利益定位,並影響到它們的外交策略。<br />  2002年,中共十六大確定“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隨後在2003年,中國進一步提出“睦鄰、安鄰、富鄰”的政策。中國斡旋六方會談,力促朝核危機和平解決契合這一路徑,中越關係由不愉快到合作也同樣契合這一路徑。<br />  今年3月14日,中國、越南、菲律賓三國的石油公司簽署《在南中國海協議區三方聯合海洋地震工作協議》,在海洋能源勘探開發問題上邁出了歷史性、實質性的一步。而之前,中越兩國簽署了《陸地邊界條約》、《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劃界協定》及《北部灣漁業合作協定》,以合作化解糾紛。<br />  北韓也開始尋求國家利益的重新定位,2002年1月1日,北韓領導人金正日提出了“強盛國家”的號召,意味著北韓正式走上了經濟改革之路。2005年10月9日,由中國政府援建、由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日親自命名的“大安友誼玻璃廠”竣工。“中國援建玻璃廠反映了中國希望推動北韓改革和融入國際社會的願望。”瞿健文說。<br />  更多的分析人士認為,這三個社會主義國家,經過重重艱難險阻,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佔有了重要的地位。它們根據各自國情,作出了發展道路的選擇,已經展示出了新的奮發向上面貌。它們之間的交流、對話與合作,對於探索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發展的新模式,有著耐人尋味的深意。(chinesenewsnet.com)<br /><br /><br />  今年10月10日是北韓勞動黨成立60週年的日子,從這天起,北韓恢復了糧食完全配給制。為了紀念勞動黨成立60週年,北韓平安北道還給每戶家庭特別發了魚、餅乾、酒和一些生活用品。據悉,這次發的魚是2000年後按照金正日總書記的指示,在全國各地修建的200多個養魚池中生產的第一批“產品”。(chinesenewsnet.com)<br /><br />  自上世紀90年代起,隨著蘇聯和東歐劇變,社會主義供應體系突然瓦解。西方國家加大了對北韓的孤立和封鎖,再加上遭受連年的自然災害,經濟結構相對單一的北韓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在去年年底的時候,北韓政局的穩定性成了西方媒體揣測的焦點。當時有媒體報道說,中朝邊境出現異常軍事調動,中國正準備將一萬人的部隊長期部署在靠近北韓的邊境地區,以防北韓出現政治動亂。(chinesenewsnet.com)<br /><br />  儘管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武大偉在新聞吹風會上指出這是“捕風捉影、無中生有”,但不難看出,北韓在不少西方記者心目中,是以“神秘”形象出現的。到了今年10月9日,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發表了文章稱,“北韓表現出陽光一面”。(chinesenewsnet.com)<br /><br />  報道說,與以往不同的是,在北韓首都平壤今天已經看不到強健的北韓軍人用刺刀猛刺美國軍人的壁畫,也見不到北韓導彈擊中華盛頓國會山的宣傳畫。那些鼓勵北韓人準備“與美帝國主義侵略者戰鬥到底”的口號也消失了。今年,北韓勞動黨建黨60週年慶祝活動對外開放,每天大約接待幾百名主要來自南韓的外國人,外界普遍將此看作是一個不同尋常的開放姿態。<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