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迷信两栖攻台的困难度-转早报网(接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5:55:56
(接上)
作战起始
   登陆作战的开始应该是由大量二炮部队的导弹攻击为主,以C4I设施、重要海空基地为主要攻击目标,少数非常重要的桥梁、隧道之类的目标亦可能遭到攻击。在导弹发射之前几分钟,突击波已出发,因为他们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可能一时还不会被判明是威胁,所以导弹被侦测到升空之时,可能已缩短几分钟可供台方守军反应的时间。最先抵达空军与陆航基地的导弹可能搭载油气弹头,来大面积破坏软目标、杀伤暴露人员并使其他人员短时间内丧失应变力。随后的导弹可能搭载触发式与装有不定时延时信管的跃起式人员杀伤雷与反装甲雷;初波地雷洒布在台湾各空军基地之后,再间歇式发射后续导弹,就有可能持续压制这些基地。人员杀伤雷足以破坏战机使其丧失或者降低战力,而且阻止人员排雷;反装甲雷可阻碍装甲车辆排雷,若是排雷中的装甲车辆在跑道上遭攻击而丧失机动力,更是等于使部分跑道长度无法使用。
   内陆突击与滩头突击
   在最初的导弹射抵台湾西部各空军基地之后约10-20分钟(H时之后20-30分钟),由福建出发的“内陆突击型”载具可能已抵达重要C4I设施(例如暴露在大岗山上的雷达无线,如果它还没被导弹严重损坏的话)、空军与陆航基地周界之内或周围、交通要道附近等等。抵达空军基地周围的敢死队,可能以肩射防空导弹与长程狙击步枪等武器“逼城下寨”就地固守或游动。只要他们手上还有适量导弹,这个基地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战功效。
   在内陆突击队抵达的同时或稍慢3-5分钟,“滩头突击型”可能已登上台湾西岸滩头。紧跟着上滩的就是“特高速车辆载具”运来的轻战车与反战车/防空导弹装甲车。如果上述车辆的数目够多――每个突击营1连轻战车(或者反战车装甲车)与互连防空导弹装甲车,应该能够守住有适当纵深的1.5公里到2.5公里的正面达足够时间,以接受增援。如果条件有利,甚至能够派遣小部队与某些据守要点的内陆突击小队会合。在滩头后方的这些要点主要作用是阻止台方战车进入滩头2500-3000米以内,如此滩头所受的战车炮直接火力威胁即可降低一些。
   在这里我们必须因为技术不确定性而岔开一下。如果能够制造出多地形着陆的ACV-MAT“特高速车辆载具”,那么,在第一时间就可以使轻战车或者中型主力战车着陆在滩头后方。因为不是在滩头水际一线着陆,所以没有“前批离开,后批才能登陆”的问题。此时,若是ACV-MAT数量够多。就能够在更短时间内着陆尽可能多的战力,而且一着陆就形成具有较大纵深的带状防御阵地,而不是挤在滩头浅浅的一线。
   重突击波
   只要“滩头突击型”载来的兵力据守滩头阵地15―30分钟之久,第一波“高速重型突击载具”就可能为每一个突击营运来1连50吨上下的主战车。三波到齐之后,每一突击营防区内至少有2连重型主战车与更多的反战车与防空装甲车。此时之后,守方除非使用至少1个装甲旅,配合空军与陆航兵力进行组织良好的攻击,否则很难迅速解决1.5公里到2.5公里的防御正面。内陆突击敢死队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破坏C4I功能(破坏硬件、杀伤不易取代的专业人员)、拖长时间扼守交通要道等,使守军无法组织良好地对滩头发动攻击。
   高速运输波
   重型主战车抵达之后再过10-15分钟,第一波6艘载重500吨的“高速运输载具”就可能抵达滩头,每艘可运抵10辆重型主战车或20余辆20吨级的其它战斗车辆,或1个突击营,或者是其它物资(可能包括直升机)。这些车辆就战斗位置之后,正面可能加宽到3-4公里,纵深也加大;所以防区内现在有2个突击营、至少3连重型主战车、l连轻战车、至少1连反战装甲车、2-3连防空装甲车。假设各波“高速运输载具”的出发地不同,各出发地在大陆沿岸直线平均距离约150公里,在第一波“高速运输载具”抵达台湾西岸之后,大约每1小时抵达新一波6艘;则H时之后大约6小时,30艘“高速运输载具”均已至少抵达滩头一次。如果对台湾空军基地压制有一定程度的成功,传统运输舰与渔船队此时应该开始抵达,开始增建内陆决战所需的战力。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里出现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H时之后l-1.5小时,理论上已登陆的战力大约相当于2个装甲旅与一些炮兵和攻击型直升机;这些部队显得比一般人时常听到的“中共两栖船队一次只能运输2.3万人与300辆轻战车”少得多。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这是最初突击波离开福建海岸后l.5小时之内可能抵达的战力,而不是理论上船团集结在港内就已被轻易侦知之后10小时才抵达的“2.3万人与300辆轻战车”。任何足够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在守军来得及适当反应之前就迅速抵达的小型攻击武力,其效用远大于长时间之后抵达的大规模武力。战术上的要点之一是:“速度”与“数量”都能决定战力发挥的效果,任何武装部队不可能成功抵御比它原来设想快了10倍左右的敌方攻击:把你的电脑兵棋游戏里的敌军行军速度提高10倍试试看,你大概每一次都会战败。
   还有一个问题是,某些“高速运输载具”的出发地,可能在台湾当面的福建海岸以北或以南500公里或者更远之处。有些习惯于台湾狭小地幅的人会觉得这可能太远了。中国历史上汉、唐征匈奴的时候,作过比这还远得多的战略性“远程奔袭”。笔者只是要说明,500公里已超过台湾的全长,但是对于习惯大陆空间尺度的人,那不是什么很长的距离。
   两岸穿梭
   回到我们假想的新型台海岸对岸两栖登陆战。现在大约是H时之后l-1.5小时,返抵福建的“内陆突击载具”、“滩头突击载具”与“特高速车辆载具”重新装载之后,即将第二次抵达台湾西部。它们可以增援同样的滩头,也可能开辟新的滩头,或者在内陆制造更多混乱。但是最可能的任务是:冒较高的风险增援各机场周围尚存的敢死队,或者以新队伍接续已战损殆尽的第一批敢死队。大陆空降部队配备的超轻型航空器也可能伴随最初见波登陆兵力上陆,使他们立刻拥有某种“空中能力”。
   “穿梭式返航波”就是特高速突击载具在台海进行两栖登陆的特征之一。表面上看起来要跨越200公里的海峡,但是航行时间与传统登陆小艇从海岸外几公里的泊地到滩头之间穿梭是一样的(大陆现行标准是单程30-40分钟)。换句话说,只要载具耐波力与续航力不是问题,福建省的陆地就成为停在泊地的运输舰;这是打不沉的,其战术与战略价值不言而喻。美国人不会认真考虑在美国本上与海外大规模两栖登陆地点之间实施穿梭突击登陆,因为那实在是太远了。纵使存在航速100O公里/时的两栖登陆载具,美军也不能在佛罗里达州与巴拿马之间进行穿梭突击登陆。
   登陆滩头如果距离空军基地在10公里之内,登陆的车载防空导弹一上陆就能威胁空军基地,100毫米以上的火炮也够得到这些基地;若滩头在空军基地10公里之外,现遭遇抵抗强弱而定,登陆部队实力足以推进时,即扩大防区将基地纳入射程之内。如果配有超轻型航空器,不论滩头与空军基地是什么距离,一上陆形成战力就立即以大部低空渗透攻击空军基地,另以小部进袭台方陆航基地,或者待机伏击前来攻击滩头的台方陆航兵力。
   高技术破除台海天险迷思
   我们考虑一种假想的情况,就可以想见台湾某些空军基地的易毁性。若以30艘各搭载10人的“内陆突击载具”在H时之前数小时出发,起初三三两两小群伪装成渔船靠近或者越过海峡中线,然后加速全速航行,大约可在10分钟内抵达新竹基地;以这种速度猝然抵达,几乎必定能够着陆在空军基地周界内;然后每5人一组,急袭机堡、油库、弹库、飞行员寝室、塔台等目标,新竹基地的59架“幻影”2000-5大概就不能作战了、急袭爆破器材用尽之后,若基地仍可进行战机起降作业,突击队即以一部据守在机堡或建筑物内,以狙击步枪威胁开阔的基地,使之相当长时间不能作业;另一部拉到附近山上去打游击,尽量制造混乱与恐慌。这30艘载具与300人大概幸存机率不大,但是如果想以够多的高性能战机在空战中解决这59架“幻影”2000-5,所需的投资与代价可能高出10倍以上;而且更重要的是,那必须耗用更多时间,要的是“速战速决”。台海上空只要5小时没有可观的台湾空中战力,大陆就算用渔船也能运十几万步兵上岸。
   所以,大陆方面如果借着各种特高速的载具,在半小时之内能够横渡台海,此时因为初波兵力来的太快,几乎可以不遭抵抗或者只遭极轻微抵抗就成功上陆;然后以适当高速的载具送来重武器,使上岸兵力能够守住滩头达10小时,同时全程压制台湾空军基地,使它们无改发挥作用,那么台湾几乎是无可防御的。因为10小时之后渔船队已经到了,还有许多传统式的LST之类的船也到了(其数量会超过我们常听说的数量,因为大陆的造船工业能够迅速建造它们),如果台湾空军基地遭到持续担不完全的压制,仍然能够找到空档使某些战斗机升空,但是无法主动掌握时机以足够兵力升空的战机部队,在空战中是很容易被歼灭的;更别提如果基地附近仍有少数拥有肩射导弹的敢死队存在,飞行员必然无法专心空战,因为他不知道回航降落最脆弱时,会不会被敢死队轻易干掉。
   有多大可能性
   以世界上现存的技术能力,只要突破二战式两栖作战的案日,台海特定地理条件下的岸对岸两栖进攻,很可能不会像许多人想象的那种制空与制海。至少,不必然透过与他们认为相同的方式去达成制空与制海,也不需要他们认为需要的那种程度的武器性能与数量优势。严格地说,还有另一个问题:在大陆空军与海军都占有明显但是不压倒的优势之时,如果前述各型载具性能与数量均达到要求,大陆能不能迅速打赢两栖攻台?笔者显然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否则就不必写上么一大段来谈论一般人对两栖攻台难度认知错误了。
   时速450公里、携行6枚SS-N-22攻舰导弹、能够在水面操作的载具已经存在。不仅如此,这种载具在必要的时候能够爬高到3000米,只是性能不如常规飞机。这些载具要改进成为大载重而且能够抢滩的载具并不是难事,困难的是载重40-50吨而目能够在内陆的平坦表面进行短距离降落的载具;即使发展不出内陆降落的型号,能够抢滩的型号也远胜过时速100公里之谱的美国LCAC。从技术可能性而言,如果大陆能够自造载重30吨的运输机,就能够不太困难地以类似的单位成本造出载重50吨的这种可抢滩载具。这虽然威胁小于能够直接进入内陆的型号,但是半小时之内运送主战车从福建海岸登上台湾西岸的能力,仍足以根本改写台海岸对岸两栖作战。至于能够在内陆起降的50吨级载具,除了两栖攻击之外,还可以在某些内陆地区进行战略机动,以数百公里的时速运输成百的主战车。
   从另一方面看,大陆已经有研究船舶技术的著作指出,相对于上述高速载具,l艘外购造价数亿美元、满载排水量约8000吨的“现代”级驱逐舰,也只有搭载8枚SS-N-22攻船导弹的能力,何况“现代”级的最大时速大约仅在55-60公里之间。
   我们假设1艘现代级的自制造价至少也要10亿元人民币,同样的投资或许可以建造15艘时速450公里、携带6枚SS-N-22攻舰导弹的载具,与15艘同级的防空载具。如果采取1艘攻舰/l艘防空混编,组成类似迷你特遣舰队的武力,总共可编成15组,每一组都可能比1艘驱逐舰更好用。“现代”级驱逐舰从湛江走直线赶到南沙大约要30小时,这种载具只有3.5小时。而且,它们可以停泊在有掩体保护的浅水泊点,在必要时期成为暂驻武力。何况水面舰必须考虑反潜问题,航行所需时间必定更超过直线距离计算的理论值;而能够飞离水面的载具基本上不受潜舰的鱼雷威胁,航行时的反潜顾虑小得多。这种载具以450公里时速航行时,只要是位在后半圆弧内,而且距离80公里以上的敌舰、发射的导弹在0.9借音速以下,而且射程小于150公里的攻舰导弹,在还没追上这种载具之前就耗尽导弹燃料了。
   简单地说,它们对于敌舰呈显的不是舰对舰海战问题,而是比较偏向于舰对空作战的问题;然而它们搭载的攻舰导弹数量、射程与威力却大于绝大多数机载攻舰导弹。对于不进行远洋干预的大陆而言,不见得需要在家门口使用能够远航万里、长期盘桓海上的军舰。至少,对于某些冲突,有“军舰”可以2小时赶到距离约1000公里的地方去发射射程数百公里的导弹也就够了。这种“飞行驱逐舰”编组有另一个可能的优点,它们不会像部分人士所说的“台海可在战时阻断大陆海军南、北兵力调动”。它们可以飞越内陆领空进行调动。
   至于大约搭载20人的内陆突击型,技术问题应该不大。以制造搭载20人运输机的成本,可以造出总升力(大约是飞机空重加油料加荷载)接近2倍的特殊载具,既然荷载相同,空重几乎可以加倍,扣除与运输机空量差不多的结构重量之后,剩余部分可以用来装设特殊着陆/起飞装置(例如气垫,减速伞、短场起飞助推火箭等)。上述这些技术应该都在大陆现有能力之内。
   比较不确定要使用哪一类技术的是时速200公里、载重以数百吨计的长距离运输载具。如果时速要求降到100公里,大陆可能处于已经推出或者接近推出实物的阶段;至少,构想的海上高速公路就涉及时速100公里、载重数百吨的载具。既然这一类载具打算大量投入民用,没有人能够保证不会出现军用型。毕竟,如果有时速100公里的滚装船可用,谁还要用时速30公里上下的传统两栖车辆运输舰?事实上,大陆船舶技术的刊物虽然时常提到这些民用的高速船舶研制进展与成果,但是几乎不提它们的军用型研制情形;因此,愈是不提军用型,愈可能是已经在研制,所以有意识地高度保密。二战时代美国与德国互相研判对方在研制原子弹的佐证之一,就是对方的科学刊物突然不再出现有关核分裂的文章。
   展望未来,因为人口的压力与陆上资源限制,大陆必然愈来愈重视开发海洋经济资源,所以高、新技术船舶本来就是要发展的东西。问题只是会发展出哪样的速率、载重、耐波力与续航力搭配的型号。时速450公里、载重50吨的载具即使不供军事用途,在经济上的利用价值也是很高的,例如紧急运补与撤运重病人员等等。这些高、新技术船舶必然会改变台海两栖作战,因为具体的工具本必如笔者想象一般,所以具体的新战法可能与笔者的想象有出入,但是基本原则绝对是一样的:基于“兵贵神速”,借着特高速载具在台方来不及有效反应之前就运送突击部队上摊;以次高速次载重的多种载具增强滩头;以再慢一些的高速载具与传统载具运送决战与固守用的大部队;而且会运用“以地制空”配合空军作战,以降低一般认为主要经由空战以争取制空与制海的成本。即使大陆打算投资几千亿元人民币,建造够多的航舰、潜舰、先进战斗机、驱逐舰等,以美国方式争取制空与制海,可能也不在乎多花一百亿建立1.5小时之内就运几十辆主战车、几十辆装甲车等武力上滩的能力。不论以什么方式争取制空与制海,渡海愈快总是愈好的。所以,不要迷信两栖攻台的困难度。(接上)
作战起始
   登陆作战的开始应该是由大量二炮部队的导弹攻击为主,以C4I设施、重要海空基地为主要攻击目标,少数非常重要的桥梁、隧道之类的目标亦可能遭到攻击。在导弹发射之前几分钟,突击波已出发,因为他们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可能一时还不会被判明是威胁,所以导弹被侦测到升空之时,可能已缩短几分钟可供台方守军反应的时间。最先抵达空军与陆航基地的导弹可能搭载油气弹头,来大面积破坏软目标、杀伤暴露人员并使其他人员短时间内丧失应变力。随后的导弹可能搭载触发式与装有不定时延时信管的跃起式人员杀伤雷与反装甲雷;初波地雷洒布在台湾各空军基地之后,再间歇式发射后续导弹,就有可能持续压制这些基地。人员杀伤雷足以破坏战机使其丧失或者降低战力,而且阻止人员排雷;反装甲雷可阻碍装甲车辆排雷,若是排雷中的装甲车辆在跑道上遭攻击而丧失机动力,更是等于使部分跑道长度无法使用。
   内陆突击与滩头突击
   在最初的导弹射抵台湾西部各空军基地之后约10-20分钟(H时之后20-30分钟),由福建出发的“内陆突击型”载具可能已抵达重要C4I设施(例如暴露在大岗山上的雷达无线,如果它还没被导弹严重损坏的话)、空军与陆航基地周界之内或周围、交通要道附近等等。抵达空军基地周围的敢死队,可能以肩射防空导弹与长程狙击步枪等武器“逼城下寨”就地固守或游动。只要他们手上还有适量导弹,这个基地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战功效。
   在内陆突击队抵达的同时或稍慢3-5分钟,“滩头突击型”可能已登上台湾西岸滩头。紧跟着上滩的就是“特高速车辆载具”运来的轻战车与反战车/防空导弹装甲车。如果上述车辆的数目够多――每个突击营1连轻战车(或者反战车装甲车)与互连防空导弹装甲车,应该能够守住有适当纵深的1.5公里到2.5公里的正面达足够时间,以接受增援。如果条件有利,甚至能够派遣小部队与某些据守要点的内陆突击小队会合。在滩头后方的这些要点主要作用是阻止台方战车进入滩头2500-3000米以内,如此滩头所受的战车炮直接火力威胁即可降低一些。
   在这里我们必须因为技术不确定性而岔开一下。如果能够制造出多地形着陆的ACV-MAT“特高速车辆载具”,那么,在第一时间就可以使轻战车或者中型主力战车着陆在滩头后方。因为不是在滩头水际一线着陆,所以没有“前批离开,后批才能登陆”的问题。此时,若是ACV-MAT数量够多。就能够在更短时间内着陆尽可能多的战力,而且一着陆就形成具有较大纵深的带状防御阵地,而不是挤在滩头浅浅的一线。
   重突击波
   只要“滩头突击型”载来的兵力据守滩头阵地15―30分钟之久,第一波“高速重型突击载具”就可能为每一个突击营运来1连50吨上下的主战车。三波到齐之后,每一突击营防区内至少有2连重型主战车与更多的反战车与防空装甲车。此时之后,守方除非使用至少1个装甲旅,配合空军与陆航兵力进行组织良好的攻击,否则很难迅速解决1.5公里到2.5公里的防御正面。内陆突击敢死队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破坏C4I功能(破坏硬件、杀伤不易取代的专业人员)、拖长时间扼守交通要道等,使守军无法组织良好地对滩头发动攻击。
   高速运输波
   重型主战车抵达之后再过10-15分钟,第一波6艘载重500吨的“高速运输载具”就可能抵达滩头,每艘可运抵10辆重型主战车或20余辆20吨级的其它战斗车辆,或1个突击营,或者是其它物资(可能包括直升机)。这些车辆就战斗位置之后,正面可能加宽到3-4公里,纵深也加大;所以防区内现在有2个突击营、至少3连重型主战车、l连轻战车、至少1连反战装甲车、2-3连防空装甲车。假设各波“高速运输载具”的出发地不同,各出发地在大陆沿岸直线平均距离约150公里,在第一波“高速运输载具”抵达台湾西岸之后,大约每1小时抵达新一波6艘;则H时之后大约6小时,30艘“高速运输载具”均已至少抵达滩头一次。如果对台湾空军基地压制有一定程度的成功,传统运输舰与渔船队此时应该开始抵达,开始增建内陆决战所需的战力。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里出现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H时之后l-1.5小时,理论上已登陆的战力大约相当于2个装甲旅与一些炮兵和攻击型直升机;这些部队显得比一般人时常听到的“中共两栖船队一次只能运输2.3万人与300辆轻战车”少得多。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这是最初突击波离开福建海岸后l.5小时之内可能抵达的战力,而不是理论上船团集结在港内就已被轻易侦知之后10小时才抵达的“2.3万人与300辆轻战车”。任何足够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在守军来得及适当反应之前就迅速抵达的小型攻击武力,其效用远大于长时间之后抵达的大规模武力。战术上的要点之一是:“速度”与“数量”都能决定战力发挥的效果,任何武装部队不可能成功抵御比它原来设想快了10倍左右的敌方攻击:把你的电脑兵棋游戏里的敌军行军速度提高10倍试试看,你大概每一次都会战败。
   还有一个问题是,某些“高速运输载具”的出发地,可能在台湾当面的福建海岸以北或以南500公里或者更远之处。有些习惯于台湾狭小地幅的人会觉得这可能太远了。中国历史上汉、唐征匈奴的时候,作过比这还远得多的战略性“远程奔袭”。笔者只是要说明,500公里已超过台湾的全长,但是对于习惯大陆空间尺度的人,那不是什么很长的距离。
   两岸穿梭
   回到我们假想的新型台海岸对岸两栖登陆战。现在大约是H时之后l-1.5小时,返抵福建的“内陆突击载具”、“滩头突击载具”与“特高速车辆载具”重新装载之后,即将第二次抵达台湾西部。它们可以增援同样的滩头,也可能开辟新的滩头,或者在内陆制造更多混乱。但是最可能的任务是:冒较高的风险增援各机场周围尚存的敢死队,或者以新队伍接续已战损殆尽的第一批敢死队。大陆空降部队配备的超轻型航空器也可能伴随最初见波登陆兵力上陆,使他们立刻拥有某种“空中能力”。
   “穿梭式返航波”就是特高速突击载具在台海进行两栖登陆的特征之一。表面上看起来要跨越200公里的海峡,但是航行时间与传统登陆小艇从海岸外几公里的泊地到滩头之间穿梭是一样的(大陆现行标准是单程30-40分钟)。换句话说,只要载具耐波力与续航力不是问题,福建省的陆地就成为停在泊地的运输舰;这是打不沉的,其战术与战略价值不言而喻。美国人不会认真考虑在美国本上与海外大规模两栖登陆地点之间实施穿梭突击登陆,因为那实在是太远了。纵使存在航速100O公里/时的两栖登陆载具,美军也不能在佛罗里达州与巴拿马之间进行穿梭突击登陆。
   登陆滩头如果距离空军基地在10公里之内,登陆的车载防空导弹一上陆就能威胁空军基地,100毫米以上的火炮也够得到这些基地;若滩头在空军基地10公里之外,现遭遇抵抗强弱而定,登陆部队实力足以推进时,即扩大防区将基地纳入射程之内。如果配有超轻型航空器,不论滩头与空军基地是什么距离,一上陆形成战力就立即以大部低空渗透攻击空军基地,另以小部进袭台方陆航基地,或者待机伏击前来攻击滩头的台方陆航兵力。
   高技术破除台海天险迷思
   我们考虑一种假想的情况,就可以想见台湾某些空军基地的易毁性。若以30艘各搭载10人的“内陆突击载具”在H时之前数小时出发,起初三三两两小群伪装成渔船靠近或者越过海峡中线,然后加速全速航行,大约可在10分钟内抵达新竹基地;以这种速度猝然抵达,几乎必定能够着陆在空军基地周界内;然后每5人一组,急袭机堡、油库、弹库、飞行员寝室、塔台等目标,新竹基地的59架“幻影”2000-5大概就不能作战了、急袭爆破器材用尽之后,若基地仍可进行战机起降作业,突击队即以一部据守在机堡或建筑物内,以狙击步枪威胁开阔的基地,使之相当长时间不能作业;另一部拉到附近山上去打游击,尽量制造混乱与恐慌。这30艘载具与300人大概幸存机率不大,但是如果想以够多的高性能战机在空战中解决这59架“幻影”2000-5,所需的投资与代价可能高出10倍以上;而且更重要的是,那必须耗用更多时间,要的是“速战速决”。台海上空只要5小时没有可观的台湾空中战力,大陆就算用渔船也能运十几万步兵上岸。
   所以,大陆方面如果借着各种特高速的载具,在半小时之内能够横渡台海,此时因为初波兵力来的太快,几乎可以不遭抵抗或者只遭极轻微抵抗就成功上陆;然后以适当高速的载具送来重武器,使上岸兵力能够守住滩头达10小时,同时全程压制台湾空军基地,使它们无改发挥作用,那么台湾几乎是无可防御的。因为10小时之后渔船队已经到了,还有许多传统式的LST之类的船也到了(其数量会超过我们常听说的数量,因为大陆的造船工业能够迅速建造它们),如果台湾空军基地遭到持续担不完全的压制,仍然能够找到空档使某些战斗机升空,但是无法主动掌握时机以足够兵力升空的战机部队,在空战中是很容易被歼灭的;更别提如果基地附近仍有少数拥有肩射导弹的敢死队存在,飞行员必然无法专心空战,因为他不知道回航降落最脆弱时,会不会被敢死队轻易干掉。
   有多大可能性
   以世界上现存的技术能力,只要突破二战式两栖作战的案日,台海特定地理条件下的岸对岸两栖进攻,很可能不会像许多人想象的那种制空与制海。至少,不必然透过与他们认为相同的方式去达成制空与制海,也不需要他们认为需要的那种程度的武器性能与数量优势。严格地说,还有另一个问题:在大陆空军与海军都占有明显但是不压倒的优势之时,如果前述各型载具性能与数量均达到要求,大陆能不能迅速打赢两栖攻台?笔者显然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否则就不必写上么一大段来谈论一般人对两栖攻台难度认知错误了。
   时速450公里、携行6枚SS-N-22攻舰导弹、能够在水面操作的载具已经存在。不仅如此,这种载具在必要的时候能够爬高到3000米,只是性能不如常规飞机。这些载具要改进成为大载重而且能够抢滩的载具并不是难事,困难的是载重40-50吨而目能够在内陆的平坦表面进行短距离降落的载具;即使发展不出内陆降落的型号,能够抢滩的型号也远胜过时速100公里之谱的美国LCAC。从技术可能性而言,如果大陆能够自造载重30吨的运输机,就能够不太困难地以类似的单位成本造出载重50吨的这种可抢滩载具。这虽然威胁小于能够直接进入内陆的型号,但是半小时之内运送主战车从福建海岸登上台湾西岸的能力,仍足以根本改写台海岸对岸两栖作战。至于能够在内陆起降的50吨级载具,除了两栖攻击之外,还可以在某些内陆地区进行战略机动,以数百公里的时速运输成百的主战车。
   从另一方面看,大陆已经有研究船舶技术的著作指出,相对于上述高速载具,l艘外购造价数亿美元、满载排水量约8000吨的“现代”级驱逐舰,也只有搭载8枚SS-N-22攻船导弹的能力,何况“现代”级的最大时速大约仅在55-60公里之间。
   我们假设1艘现代级的自制造价至少也要10亿元人民币,同样的投资或许可以建造15艘时速450公里、携带6枚SS-N-22攻舰导弹的载具,与15艘同级的防空载具。如果采取1艘攻舰/l艘防空混编,组成类似迷你特遣舰队的武力,总共可编成15组,每一组都可能比1艘驱逐舰更好用。“现代”级驱逐舰从湛江走直线赶到南沙大约要30小时,这种载具只有3.5小时。而且,它们可以停泊在有掩体保护的浅水泊点,在必要时期成为暂驻武力。何况水面舰必须考虑反潜问题,航行所需时间必定更超过直线距离计算的理论值;而能够飞离水面的载具基本上不受潜舰的鱼雷威胁,航行时的反潜顾虑小得多。这种载具以450公里时速航行时,只要是位在后半圆弧内,而且距离80公里以上的敌舰、发射的导弹在0.9借音速以下,而且射程小于150公里的攻舰导弹,在还没追上这种载具之前就耗尽导弹燃料了。
   简单地说,它们对于敌舰呈显的不是舰对舰海战问题,而是比较偏向于舰对空作战的问题;然而它们搭载的攻舰导弹数量、射程与威力却大于绝大多数机载攻舰导弹。对于不进行远洋干预的大陆而言,不见得需要在家门口使用能够远航万里、长期盘桓海上的军舰。至少,对于某些冲突,有“军舰”可以2小时赶到距离约1000公里的地方去发射射程数百公里的导弹也就够了。这种“飞行驱逐舰”编组有另一个可能的优点,它们不会像部分人士所说的“台海可在战时阻断大陆海军南、北兵力调动”。它们可以飞越内陆领空进行调动。
   至于大约搭载20人的内陆突击型,技术问题应该不大。以制造搭载20人运输机的成本,可以造出总升力(大约是飞机空重加油料加荷载)接近2倍的特殊载具,既然荷载相同,空重几乎可以加倍,扣除与运输机空量差不多的结构重量之后,剩余部分可以用来装设特殊着陆/起飞装置(例如气垫,减速伞、短场起飞助推火箭等)。上述这些技术应该都在大陆现有能力之内。
   比较不确定要使用哪一类技术的是时速200公里、载重以数百吨计的长距离运输载具。如果时速要求降到100公里,大陆可能处于已经推出或者接近推出实物的阶段;至少,构想的海上高速公路就涉及时速100公里、载重数百吨的载具。既然这一类载具打算大量投入民用,没有人能够保证不会出现军用型。毕竟,如果有时速100公里的滚装船可用,谁还要用时速30公里上下的传统两栖车辆运输舰?事实上,大陆船舶技术的刊物虽然时常提到这些民用的高速船舶研制进展与成果,但是几乎不提它们的军用型研制情形;因此,愈是不提军用型,愈可能是已经在研制,所以有意识地高度保密。二战时代美国与德国互相研判对方在研制原子弹的佐证之一,就是对方的科学刊物突然不再出现有关核分裂的文章。
   展望未来,因为人口的压力与陆上资源限制,大陆必然愈来愈重视开发海洋经济资源,所以高、新技术船舶本来就是要发展的东西。问题只是会发展出哪样的速率、载重、耐波力与续航力搭配的型号。时速450公里、载重50吨的载具即使不供军事用途,在经济上的利用价值也是很高的,例如紧急运补与撤运重病人员等等。这些高、新技术船舶必然会改变台海两栖作战,因为具体的工具本必如笔者想象一般,所以具体的新战法可能与笔者的想象有出入,但是基本原则绝对是一样的:基于“兵贵神速”,借着特高速载具在台方来不及有效反应之前就运送突击部队上摊;以次高速次载重的多种载具增强滩头;以再慢一些的高速载具与传统载具运送决战与固守用的大部队;而且会运用“以地制空”配合空军作战,以降低一般认为主要经由空战以争取制空与制海的成本。即使大陆打算投资几千亿元人民币,建造够多的航舰、潜舰、先进战斗机、驱逐舰等,以美国方式争取制空与制海,可能也不在乎多花一百亿建立1.5小时之内就运几十辆主战车、几十辆装甲车等武力上滩的能力。不论以什么方式争取制空与制海,渡海愈快总是愈好的。所以,不要迷信两栖攻台的困难度。
<P>楼主不知道是否知道</P>
<P>如果敌人的纵深防御体系深厚 而互相之间又有支援的话</P>
<P>强行登陆的部队无异于炮灰</P>
<P>而且隐蔽的火力点你根本不可能用空军在第一波打击的时候全部做掉</P>
<P>而如果不能做掉 你如果用强击机掩护地面部队</P>
<P>你当人家手里的小防空是假的?</P>
什么报纸写的啊?什么叫内陆突击型载具和滩头突击载具,这些报纸不是瞎写吗?
<P>咳咳~~~</P>
<P>好在文章没有十章,要不然楼主就是"屠版"</P>
<P>发在一个帖子里如何?</P>
想象一下诺曼底登陆的时候就寒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