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辽沈战役中的战略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08:15:23
一、我军的目标
上策:野战中歼敌主力,轻松解放东北;中策:国军主力逃跑,我军轻松解放东北;下策:艰难攻克大城市,解放东北。这里要提一下,国军主力逃跑也是可以接受的结果,因为战争中间国军,国军主力有机会跑的,第一退到关内又如何?东北工业基地已经拿下,关内再决战三攻三防都升好了。其次,不可能全身而退,必然留下后卫部队当羔羊。
二、国军选择
1、卫立煌的沈阳龟缩流,其结果不必分析,就是慢慢攻城。
2、蒋的锦州退守流,这是最积极的选择,但是也是最不可行的。如果战前退守,我军周围的部队会立刻围上去,辽沈战役将提前上演。辽沈战役中也靠不住,如果廖兵团离锦州太近,则我军会放弃攻锦,灭廖兵团,再克沈阳,这比实战还要好。
3、廖的营口退守流,先说战前廖就提出这个方案,被卫否了。原因很简单,辽南有我军部队,只要一出沈阳辽北的部队就会围上来,前堵截后有追兵,就算侥幸到了营口,损失也十分大,东北全丢。在攻锦期间廖又提出这个方案,当然这时成功率也是很高的,我军主力在锦州,辽南基本没部队。问题也不是没有,国军的部队除分为能打不能打外,还分成靠得住和靠不住,东北大把的暂编师,没准廖一走,就起义了。卫也勉强同意了,但大权的蒋那。
最后的方案是葫芦岛负责援锦,廖兵团等锦州方面的好消息,从事后国军将领的回忆录看,谁也没料到共军这么强,快速拿下了锦州。最后补一条,国军中没人提援长春,有人说两句也是个气话。无论在哪个阶段都是找死的节奏。
三、我军的选择
1、长春,攻下长春是正招。从国军来看,根本没有增援的计划及可能。也许国军会退守锦州,守锦州意义很大么?我也说不清,也许林的判断错了。
2、九月兵强马壮,南下作战,期待国军增援正好围点打援,事实也正如此。如果敌军不出动呢,真的难办了。一是一部入关,一部继续围沈阳。二是强攻。
四、我的感觉
用杜聿明的话说,东野的战术水平和装备都远胜关内,攻攻不动,守守不住,逃逃不掉,国军的感到的是绝望。好好招兵、练兵、弄装备是王道。一、我军的目标
上策:野战中歼敌主力,轻松解放东北;中策:国军主力逃跑,我军轻松解放东北;下策:艰难攻克大城市,解放东北。这里要提一下,国军主力逃跑也是可以接受的结果,因为战争中间国军,国军主力有机会跑的,第一退到关内又如何?东北工业基地已经拿下,关内再决战三攻三防都升好了。其次,不可能全身而退,必然留下后卫部队当羔羊。
二、国军选择
1、卫立煌的沈阳龟缩流,其结果不必分析,就是慢慢攻城。
2、蒋的锦州退守流,这是最积极的选择,但是也是最不可行的。如果战前退守,我军周围的部队会立刻围上去,辽沈战役将提前上演。辽沈战役中也靠不住,如果廖兵团离锦州太近,则我军会放弃攻锦,灭廖兵团,再克沈阳,这比实战还要好。
3、廖的营口退守流,先说战前廖就提出这个方案,被卫否了。原因很简单,辽南有我军部队,只要一出沈阳辽北的部队就会围上来,前堵截后有追兵,就算侥幸到了营口,损失也十分大,东北全丢。在攻锦期间廖又提出这个方案,当然这时成功率也是很高的,我军主力在锦州,辽南基本没部队。问题也不是没有,国军的部队除分为能打不能打外,还分成靠得住和靠不住,东北大把的暂编师,没准廖一走,就起义了。卫也勉强同意了,但大权的蒋那。
最后的方案是葫芦岛负责援锦,廖兵团等锦州方面的好消息,从事后国军将领的回忆录看,谁也没料到共军这么强,快速拿下了锦州。最后补一条,国军中没人提援长春,有人说两句也是个气话。无论在哪个阶段都是找死的节奏。
三、我军的选择
1、长春,攻下长春是正招。从国军来看,根本没有增援的计划及可能。也许国军会退守锦州,守锦州意义很大么?我也说不清,也许林的判断错了。
2、九月兵强马壮,南下作战,期待国军增援正好围点打援,事实也正如此。如果敌军不出动呢,真的难办了。一是一部入关,一部继续围沈阳。二是强攻。
四、我的感觉
用杜聿明的话说,东野的战术水平和装备都远胜关内,攻攻不动,守守不住,逃逃不掉,国军的感到的是绝望。好好招兵、练兵、弄装备是王道。
下策比中策更好
政治上不能放弃~军事上就完蛋了~蒋介石不敢放弃东北~军事上又不可能取胜~
彼时东野数量质量双重优势,蒋匪军打不过也逃不掉,面前还剩全尸碎尸两个选择。。。。。。
上半年林彪主力在北满,沈阳的主力是完全可能撤退到锦州一线的
楼主并不很了解战场态势,为国军的选择有自我设计之嫌。现在挑几个破绽。

2、蒋的锦州退守流,这是最积极的选择,但是也是最不可行的。如果战前退守,我军周围的部队会立刻围上去,辽沈战役将提前上演——我军哪个周围部队立刻围上去?又不是玩电子游戏手指头一动部队就来了?当时锦州设立了国民党军统帅部成立了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由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为统一指挥第六兵团所属的第54军、第93军、新5军、新8军,共14个师约15万人,防守义县至山海关一线。另外,傅作义的华北“剿总”所属第13军、第62军共6个师部署于承德、唐山至昌黎一线,与范汉杰部相衔接,互为呼应。而东野在这一线只有程子华、黄克诚指挥的第二兵团所属11纵、骑兵师和独立第4、6、8师,兵力远逊于敌人,受锦州、北平两敌夹击,毫无胜算,到哪“会立刻围上去”?主力都在北满,想南下就必须下大决心,定大计划,像后来辽沈战役那样,耗时费力,并不是楼主所设想的“随时”态势。

3、廖的营口退守流,先说战前廖就提出这个方案,被卫否了。原因很简单,辽南有我军部队,只要一出沈阳辽北的部队就会围上来,前堵截后有追兵,就算侥幸到了营口,损失也十分大,东北全丢。——辽南只有一个独立2师,附近只有4、9两个纵队,满打满算6、7万人,还主要部署在沈阳、锦州一间,能不能挡住沈阳国军15万主力的倾力一击都属勉强,还想长途赶到辽南拦路吗?

llbbxx 发表于 2016-4-13 23:06
上半年林彪主力在北满,沈阳的主力是完全可能撤退到锦州一线的
卫立煌可背不起丢失东北的责任。卫立煌明确和顾祝同说了只要老蒋下书面命令,他就带队撤到锦州去。
退营口也是死棋,营口的港口吞吐量以及国民党军的海运能力都很差劲,根本没有能力撤走国民党军的东北主力

在东野攻长春时,沈阳国民党军果断陆路撤锦州,还有一线生机
老蒋彼时已经千疮百孔,天下无人不通共,怎么大都是一个败字
在东北,是五大战区中,优势最明显的一个战区,不全歼敌军而让其跑到华北,东野就算是入关,东野+华野VS卫立煌+傅作义,这可就没那么大的优势了。从这个角度讲,太祖下决心关闭东北大门,是眼光独到的。
卫立煌可背不起丢失东北的责任。卫立煌明确和顾祝同说了只要老蒋下书面命令,他就带队撤到锦州去。
老蒋真是崇祯转世啊。
蒋介石不会玩。失败是必然的。谁让你不搞民主联合政府。要不就是靠美帝空运他的人员,机动包围四野,来个围点打援。可惜美帝不给力,不想管,或者是以为炮党牛,没危险。结果失算了。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6-4-13 23:43
退营口也是死棋,营口的港口吞吐量以及国民党军的海运能力都很差劲,根本没有能力撤走国民党军的东北主力
...
光头不修铁路,不搞交通基础设施,不造大飞机,不进行军事革命,不建立强大军队,不建立一个好政权,失败是必然的。活该。工业化毫无进展三十七年内,反不如大清的近代工业了。
slytdjs 发表于 2016-4-14 10:09
在东北,是五大战区中,优势最明显的一个战区,不全歼敌军而让其跑到华北,东野就算是入关,东野+华野VS卫 ...
解放军死多少人?炮党可是美械化啊。基本现代化了。
东北国军为什么不从辽东半岛撤退,攻下大连旅顺,更好防守!顺便把在大连中共的军火基地给干掉,在退往山东和徐州剿总围歼华东解放军!
东北国军为什么不从辽东半岛撤退,攻下大连旅顺,更好防守!顺便把在大连中共的军火基地给干掉,在退往山东 ...
大连旅顺在毛子手里,死路一条。
大家别忘了通盘考虑,国军退出东北,那不还是增加别的战场上得压力么,东野能和东北硬碰硬,华北那部队装备实在是不大行
解放军死多少人?炮党可是美械化啊。基本现代化了。
美械化,哈哈,也就驻印军为基础编成的几个军实现,然后就是靠接收的日械编成的几十个日械军,加之几年内战一直做运输大队长和不断稀释,到了48年在东北战场无论是人员还是装备解放军都占据了绝对优势,所以中央才把战略决战首先在东北展开的原因
大家别忘了通盘考虑,国军退出东北,那不还是增加别的战场上得压力么,东野能和东北硬碰硬,华北那部队装备 ...
反过来国民党也想,不战放弃东北,让掌握了东北千万人口,大量重工业的林彪百万虎狼之师进入关内,蒋统区任何一个战略集团都无力对抗只有死了路一条。
东北国军为什么不从辽东半岛撤退,攻下大连旅顺,更好防守!顺便把在大连中共的军火基地给干掉,在退往山东 ...

辽东主要港口旅顺大连在毛子手里,部署了十万人,上千坦克(T-34和IS-2,参见毛子撤军时移交给我们的武器),炮党拿命打?
afaafa 发表于 2016-4-20 05:46
东北国军为什么不从辽东半岛撤退,攻下大连旅顺,更好防守!顺便把在大连中共的军火基地给干掉,在退往山东 ...
别忘了苏军可是蒋光头亲自请进东北滴.......
jumin 发表于 2016-4-20 07:53
美械化,哈哈,也就驻印军为基础编成的几个军实现,然后就是靠接收的日械编成的几十个日械军,加之几年内 ...
基础设施和工业能力,机动作战能力,太差了。那种皿国的交通,忒惨点儿。
jumin 发表于 2016-4-20 07:58
反过来国民党也想,不战放弃东北,让掌握了东北千万人口,大量重工业的林彪百万虎狼之师进入关内,蒋统区 ...
时间呢,等把其他战区的我军打败,国民党军聚集成一块对付一个东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