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持续经济驱动力, 海军发展才能长盛不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5:13:01
世界海军强国的发展历史,都证明了要有经济驱动,才有海军发展的道理。

相比陆军,海空军对装备的依赖性相对更强,装备技术跟不上,制空权、制海权就会成为空话。

史滇生于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尔后进入部队,长期在海军院校从事军事史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史滇生开始发表文章,研究中国海军史,探讨抗日战争中中国海军规模最大的水面作战——江阴阻击战,是这场战役比较早的研究者之一。

对于这场被世人普遍遗忘的海战,史滇生在感佩中国海军官兵英勇抗敌之决心时,让他更为在意的是,这场战争背后所透露出的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困境必须得到破解,才能实现“强大海军”之目标。

实事求是地评价江阴阻击战
南方周末:这场战争中给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史滇生:1980年代以前,许多中国民众,包括海军的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海军在江阴曾经进行过这么一场规模巨大的阻击战。198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的时候,党中央指出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之后,我便开始研究中国海军的抗战史,海军江阴阻击战自然成为研究的内容之一。

这场战役最令人感动的,是当时中国军队、中华民族不怕牺牲、顽强战斗的抗日精神。当时中国海军武器装备很落后,舰船的防空火力比较差,一般只有一门高射炮,最多有两三门可以对空射击,炮弹也不多,剩下的就是机枪。中国空军也不能掩护和支援海军作战。在这样的条件下,海军只能依靠自身的火力抗击日军袭击。1937年9月下旬,日军对江阴的轰炸日趋猛烈。最多的一天,9月23日,中国海军舰船曾对付七十几架次日军飞机的轮番轰炸,没有人退缩。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负伤,“宁海”舰舰长也身负重伤,各舰舰员伤亡就更多了。中国海军官兵和舰船虽然受到很大的损失,但也击落击伤日机十多架,击沉击伤日军舰船十余艘。

南方周末:您如何评价海军江阴阻击战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史滇生:江阴阻击战的重要作用,便是在水路上迟滞了日本海军沿长江西上进攻南京的攻势。淞沪抗战以后,日本企图以水陆两路进攻南京,追击国民党的军队。在陆地战场上,国民党有好几道防线,而在水面战场,当时保卫首都南京的最主要防线就是江阴防线。江阴防线承担了在长江水路上“拱卫京畿”的主要任务。

当时,日本海军兵力是中国海军的十多倍,但其在长江流域的作战从未成为其陆军的先导,原本计划由长江水路突破、深入中国腹地的计划也没有实现。江阴失守后,日军雇用了千余名人员打通江阴阻塞线,用了七天七夜的时间才挖通了一条仅能通过一艘小型舰船的航道,日本海军受阻于此,迟滞了日军进攻的速度。

江阴阻击战第二个很重要的功绩,是它掩护了上海、南京、镇江一带,特别是上海的重要工厂、器材、物资、技术人员往大后方撤退。淞沪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中央政府即动员上海等地的工厂内迁。这些工厂和物资内迁的主要通道是由苏州河、黄浦江经内河船只运至镇江,然后再船运至武汉。在这条线路上每天有上千吨物资器材运至镇江装船沿江西上。

从1937年8月13日到11月12日上海沦陷,整整3个月的时间,这条路线之所以能够畅通主要就是依靠了江阴阻塞线和江阴阻击战。其间,从上海迁出了重要工厂146家,技术工人2500多人。这些工厂到了武汉,再到宜昌,最后抵达重庆,成为后来国民政府在大后方抗日的重要经济支柱。

所以,江阴阻击战对上海工厂、南京工厂内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但过去大家对这方面说得不太多。

南方周末:江阴阻击战中很重要的一个举措是沉舰塞江建立阻塞线,但是这对海军来说无异于“自杀”。沉舰是当时唯一的选择吗?

史滇生:当时只能做这种选择,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当时不仅用军舰沉塞,还征用了民船、商船沉塞。这种牺牲不仅是海军的牺牲,也是中国人民的牺牲。依照国民党海军当时的实力,同日本海军相差巨大,并不可能在海上直接与其作战。要抗击日本海军的进攻,拱卫首都南京,只能采取这样的举措。

南方周末:当时观战的德国军事专家称江阴阻击战是一战以来最惨烈的海空战,目前的一些研究也将其称为抗日战争中难得一见的海、陆、空三栖作战。您如何对这场战役进行定义?

史滇生:说是“海空战”,与今天我们对海空战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其实,“空”主要是日本空军,而中国空军并未参战,作战力量主要是海军。当时中国最缺的是制空权,没有能够实现真正的海空配合。就算做一个假设,当时真在江阴实现了海空配合,就当时中国的国力来看,也很难坚持很长时间。

江阴阻击战是一场内江战斗,与作战范围广阔的海战相比,内江战斗中守军可以利用沿江两岸的炮台,敌方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我们在江阴各个山头的炮台也起到了作用。这是海军与陆军配合的一面,可以说是江阴阻击战中中国的客观优势。但是,想要打赢战争,这些优势是远远不够的。江阴最后丢失,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陆海军配合不好的问题。日军攻不破水路,便从陆上迂回向江阴发起进攻,1937年12月,江阴被日军从陆上攻陷,把江阴的炮台都占领了,江阴阻塞线不得不弃守。

装备技术决定海军能走多远
南方周末:选择沉船阻塞方式的主因是国民党海军实力与日军相距甚远。那么,当时发展海军的阻碍是什么?

史滇生:抗日战争前,陈绍宽等海军将领一直主张要发展海军,计划用15年时间,用60万法币把海军发展到60万吨,达到日本海军总吨位的七成左右,以便与日本海军抗衡。1930年到1931年,蒋介石也曾一度赞同加强海军建设。但是没有过多久,蒋介石的思想变了,政府和海军的意见发生了分歧,统治当局发展海军的积极性大大减退。

为什么呢?第一,受到国家经济实力的影响。海军很花钱,造军舰花的钱比陆军买枪,空军买飞机花的钱要多得多。而且周期还长,见效慢;第二,蒋介石受当时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杜黑空军制胜论的影响,认为空军在夺取制空权后,就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所以,国民党政府把军事发展的重心也放到了空军。当时中国航空委员会的委员长是宋美龄,由第一夫人亲自来抓空军。海军根本没有这样的影响力。根据陈绍宽的回忆,他当海军部长、海军总司令的时候,最头疼的就是向政府要钱,很多事情都要找当时的军政部长何应钦、陈诚要钱。三天两头去吵,要经费,但是拿不到。

南方周末:花费多、见效慢可以说是海军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是国防又离不开海军,怎样解决这种矛盾?

史滇生:发展海军需要国民和政府有很强的海洋意识,要认识海军处在国防的第一线,没有海军就没有国防,就不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就不能保卫国家安全。这种思想在当时海军还是比较明确的,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中,这种思想没有被国民党统治当局接受,成为国家的意志。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影响,缺乏向海军发展,获取海洋经济利益的观念。所以,从清朝到民国,我们国家发展海军的动机都只限于维护国防,一直没有经济动力。由于没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一旦在海上威胁不强的时候,我们对海军的发展就停滞了、放松了。

现在,国家在海外有了很多的经济利益,我们发展海军也有了经济动力。比如海上交通线,就需要海军来维护。我们在海外的投资和企业也需要有强大的海军保护。从而,建设强大海军不仅是保卫国防的需求,还是保卫国家海洋权益的需求,是实现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有着持续的经济驱动力,海军发展才能长盛不衰。世界海军强国的发展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这是海军比较独特的特点。海军要走出国门,走向海洋,是战略性、综合性、国际性的军种。

现在更需要海空配合。别说抗战时期,就是现今,海空配合对中国军队也是很大的挑战。要取得制海权,必须取得制空权。但是,制海权与制空权的取得很大程度上依赖海空军装备发展。制海权、制空权的重要性现在没有人不明白,但要实际取得,不是理论的问题,很大程度要靠发展装备技术。相比陆军,海空军对装备的依赖性相对更强,装备技术跟不上,制空权、制海权就会成为空话。所以,如何去发展装备技术,是海军、空军能够走多远的重要支柱。

江阴阻击战的硝烟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这场激战留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便是要高度认识海军在国家国防建设当中的极端重要地位,应该受到国家、政府和全国人民的重视。为什么抗日战争中国海军不得不付出巨大的牺牲?为什么日本海军可以在中国横冲直撞?中国丧失制海权的原因是海军没有力量。没有办法才退到长江,沉下大批舰船建立阻塞线。这是无奈的选择,也是悲壮的选择。今天,在感叹江阴阻击战显露出来的悲壮之外,对未来的人说,除了不要忘记这场激战,更重要的是,举国上下,同心协力,不断壮大、发展海军力量,把人民海军建设成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军队。世界海军强国的发展历史,都证明了要有经济驱动,才有海军发展的道理。

相比陆军,海空军对装备的依赖性相对更强,装备技术跟不上,制空权、制海权就会成为空话。

史滇生于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尔后进入部队,长期在海军院校从事军事史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史滇生开始发表文章,研究中国海军史,探讨抗日战争中中国海军规模最大的水面作战——江阴阻击战,是这场战役比较早的研究者之一。

对于这场被世人普遍遗忘的海战,史滇生在感佩中国海军官兵英勇抗敌之决心时,让他更为在意的是,这场战争背后所透露出的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困境必须得到破解,才能实现“强大海军”之目标。

实事求是地评价江阴阻击战
南方周末:这场战争中给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史滇生:1980年代以前,许多中国民众,包括海军的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海军在江阴曾经进行过这么一场规模巨大的阻击战。198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的时候,党中央指出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之后,我便开始研究中国海军的抗战史,海军江阴阻击战自然成为研究的内容之一。

这场战役最令人感动的,是当时中国军队、中华民族不怕牺牲、顽强战斗的抗日精神。当时中国海军武器装备很落后,舰船的防空火力比较差,一般只有一门高射炮,最多有两三门可以对空射击,炮弹也不多,剩下的就是机枪。中国空军也不能掩护和支援海军作战。在这样的条件下,海军只能依靠自身的火力抗击日军袭击。1937年9月下旬,日军对江阴的轰炸日趋猛烈。最多的一天,9月23日,中国海军舰船曾对付七十几架次日军飞机的轮番轰炸,没有人退缩。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负伤,“宁海”舰舰长也身负重伤,各舰舰员伤亡就更多了。中国海军官兵和舰船虽然受到很大的损失,但也击落击伤日机十多架,击沉击伤日军舰船十余艘。

南方周末:您如何评价海军江阴阻击战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史滇生:江阴阻击战的重要作用,便是在水路上迟滞了日本海军沿长江西上进攻南京的攻势。淞沪抗战以后,日本企图以水陆两路进攻南京,追击国民党的军队。在陆地战场上,国民党有好几道防线,而在水面战场,当时保卫首都南京的最主要防线就是江阴防线。江阴防线承担了在长江水路上“拱卫京畿”的主要任务。

当时,日本海军兵力是中国海军的十多倍,但其在长江流域的作战从未成为其陆军的先导,原本计划由长江水路突破、深入中国腹地的计划也没有实现。江阴失守后,日军雇用了千余名人员打通江阴阻塞线,用了七天七夜的时间才挖通了一条仅能通过一艘小型舰船的航道,日本海军受阻于此,迟滞了日军进攻的速度。

江阴阻击战第二个很重要的功绩,是它掩护了上海、南京、镇江一带,特别是上海的重要工厂、器材、物资、技术人员往大后方撤退。淞沪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中央政府即动员上海等地的工厂内迁。这些工厂和物资内迁的主要通道是由苏州河、黄浦江经内河船只运至镇江,然后再船运至武汉。在这条线路上每天有上千吨物资器材运至镇江装船沿江西上。

从1937年8月13日到11月12日上海沦陷,整整3个月的时间,这条路线之所以能够畅通主要就是依靠了江阴阻塞线和江阴阻击战。其间,从上海迁出了重要工厂146家,技术工人2500多人。这些工厂到了武汉,再到宜昌,最后抵达重庆,成为后来国民政府在大后方抗日的重要经济支柱。

所以,江阴阻击战对上海工厂、南京工厂内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但过去大家对这方面说得不太多。

南方周末:江阴阻击战中很重要的一个举措是沉舰塞江建立阻塞线,但是这对海军来说无异于“自杀”。沉舰是当时唯一的选择吗?

史滇生:当时只能做这种选择,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当时不仅用军舰沉塞,还征用了民船、商船沉塞。这种牺牲不仅是海军的牺牲,也是中国人民的牺牲。依照国民党海军当时的实力,同日本海军相差巨大,并不可能在海上直接与其作战。要抗击日本海军的进攻,拱卫首都南京,只能采取这样的举措。

南方周末:当时观战的德国军事专家称江阴阻击战是一战以来最惨烈的海空战,目前的一些研究也将其称为抗日战争中难得一见的海、陆、空三栖作战。您如何对这场战役进行定义?

史滇生:说是“海空战”,与今天我们对海空战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其实,“空”主要是日本空军,而中国空军并未参战,作战力量主要是海军。当时中国最缺的是制空权,没有能够实现真正的海空配合。就算做一个假设,当时真在江阴实现了海空配合,就当时中国的国力来看,也很难坚持很长时间。

江阴阻击战是一场内江战斗,与作战范围广阔的海战相比,内江战斗中守军可以利用沿江两岸的炮台,敌方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我们在江阴各个山头的炮台也起到了作用。这是海军与陆军配合的一面,可以说是江阴阻击战中中国的客观优势。但是,想要打赢战争,这些优势是远远不够的。江阴最后丢失,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陆海军配合不好的问题。日军攻不破水路,便从陆上迂回向江阴发起进攻,1937年12月,江阴被日军从陆上攻陷,把江阴的炮台都占领了,江阴阻塞线不得不弃守。

装备技术决定海军能走多远
南方周末:选择沉船阻塞方式的主因是国民党海军实力与日军相距甚远。那么,当时发展海军的阻碍是什么?

史滇生:抗日战争前,陈绍宽等海军将领一直主张要发展海军,计划用15年时间,用60万法币把海军发展到60万吨,达到日本海军总吨位的七成左右,以便与日本海军抗衡。1930年到1931年,蒋介石也曾一度赞同加强海军建设。但是没有过多久,蒋介石的思想变了,政府和海军的意见发生了分歧,统治当局发展海军的积极性大大减退。

为什么呢?第一,受到国家经济实力的影响。海军很花钱,造军舰花的钱比陆军买枪,空军买飞机花的钱要多得多。而且周期还长,见效慢;第二,蒋介石受当时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杜黑空军制胜论的影响,认为空军在夺取制空权后,就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所以,国民党政府把军事发展的重心也放到了空军。当时中国航空委员会的委员长是宋美龄,由第一夫人亲自来抓空军。海军根本没有这样的影响力。根据陈绍宽的回忆,他当海军部长、海军总司令的时候,最头疼的就是向政府要钱,很多事情都要找当时的军政部长何应钦、陈诚要钱。三天两头去吵,要经费,但是拿不到。

南方周末:花费多、见效慢可以说是海军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是国防又离不开海军,怎样解决这种矛盾?

史滇生:发展海军需要国民和政府有很强的海洋意识,要认识海军处在国防的第一线,没有海军就没有国防,就不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就不能保卫国家安全。这种思想在当时海军还是比较明确的,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中,这种思想没有被国民党统治当局接受,成为国家的意志。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影响,缺乏向海军发展,获取海洋经济利益的观念。所以,从清朝到民国,我们国家发展海军的动机都只限于维护国防,一直没有经济动力。由于没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一旦在海上威胁不强的时候,我们对海军的发展就停滞了、放松了。

现在,国家在海外有了很多的经济利益,我们发展海军也有了经济动力。比如海上交通线,就需要海军来维护。我们在海外的投资和企业也需要有强大的海军保护。从而,建设强大海军不仅是保卫国防的需求,还是保卫国家海洋权益的需求,是实现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有着持续的经济驱动力,海军发展才能长盛不衰。世界海军强国的发展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这是海军比较独特的特点。海军要走出国门,走向海洋,是战略性、综合性、国际性的军种。

现在更需要海空配合。别说抗战时期,就是现今,海空配合对中国军队也是很大的挑战。要取得制海权,必须取得制空权。但是,制海权与制空权的取得很大程度上依赖海空军装备发展。制海权、制空权的重要性现在没有人不明白,但要实际取得,不是理论的问题,很大程度要靠发展装备技术。相比陆军,海空军对装备的依赖性相对更强,装备技术跟不上,制空权、制海权就会成为空话。所以,如何去发展装备技术,是海军、空军能够走多远的重要支柱。

江阴阻击战的硝烟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这场激战留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便是要高度认识海军在国家国防建设当中的极端重要地位,应该受到国家、政府和全国人民的重视。为什么抗日战争中国海军不得不付出巨大的牺牲?为什么日本海军可以在中国横冲直撞?中国丧失制海权的原因是海军没有力量。没有办法才退到长江,沉下大批舰船建立阻塞线。这是无奈的选择,也是悲壮的选择。今天,在感叹江阴阻击战显露出来的悲壮之外,对未来的人说,除了不要忘记这场激战,更重要的是,举国上下,同心协力,不断壮大、发展海军力量,把人民海军建设成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军队。
尹卓:大国责任要求我们建设强大的“蓝水海军”
记者: 联合军演、亚丁湾护航、海外救助……近几年我国海军不断发展壮大。请您谈谈对海军发展方面的看法。

尹卓: 海军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深化改革开放而逐步为国人所认识。海军地位的提高,跟我国海洋利益、海外利益受到的挑战和威胁,是成正比的。我国海洋利益、海外利益迅速扩展,速度远超海洋战略、海军战略研究人员的预测。到2030年,我国可能会成为世界最大的海外投资国。现在我国海外从业人员是200万左右,今后可能超过1000万。对这些投资和人员的安全,我们负有责任。人民军队就是要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证。

从习主席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更多地以“一带一路”的形式鲜明地表达出来。我们的海上通道要通过南海进入印度洋,然后到中东的亚丁湾、红海,再进入欧洲、非洲,“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海军建设息息相关。

我们有权维护自身利益,一是投资安全,再一个是从业人员的安全,同时还要维持良好的国际安全环境。中东、非洲地区恐怖主义盛行,投资活动就无法进行。所以“一带一路”要走出去,海上通道、海外投资的安全必须以海军为主来保护。我们为什么要发展一支蓝水海军、远洋海军?因为国家利益到哪儿,国家安全利益保障就要到哪儿!

同时,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的和平稳定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要承担起世界五分之一的责任,靠什么?所以说,海军的发展是有动因的。因此,我们才在海上展开广泛安全合作。虽然美国跟我国在政治、安全上有矛盾,在台湾、东海、钓鱼岛、南海问题上到处挑战我们,但我们仍然希望合作。我们今年要参加环太演习,马上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科摩多”联合演习,有包括中国、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在内的16个国家参加。虽然和这些国家有矛盾、争端,但是我们仍希望在海上安全上跟它们合作。

这主要是因为科摩多海域海盗活动多发。南海南部,特别是马六甲海峡周边,是世界上海盗活动最猖獗的海域,这几年已超过亚丁湾。不像亚丁湾海盗活动抓了船、人来要挟赎金,此海域海盗活动的特点是杀人越货,杀人后把货卖掉。曾有一个海盗船把我国一艘商船船员全部杀害,又把船重新注册、上漆,近万吨的货两周内全部处理完。后来这艘船到了宁波,被我们发现,海盗组织几个头目都被抓扣。从这个案件可以看出,科摩多海域海盗是非常残忍的。

马六甲海峡与中国息息相关,那里56%的船向中国驶来或从中国驶出。我们在这样一个海上通道搞联合演习,当然有我们的国家利益在内。同时,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我们也负有责任,我们是抱着良好的意愿去参加联合演习的。

我们今后可以从云南通过缅甸进入印度洋,从巴基斯坦、中亚经济走廊也可以到印度洋……在印度洋地区当然也负有责任。在印度洋,我们跟印度可以很好地合作。印度称中国有所谓的“珍珠链战略”,实际那是西方编造出来的,意在挑拨中印关系。印度媒体却信以为真、大肆宣传。我国舰艇进入印度洋是为了维护海上航线安全,这条航线印度使用得非常多,所以中印两国有共同利益,面对恐怖主义等共同的威胁,为什么不合作呢?

总之,建设一支“蓝水海军”是由于国家利益、海洋利益、海外利益的迅速拓展需要我们去维护。维持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中国海外人员的生命安全,这是非常必须的。同时,我们不作为霸权国家走出去,不会到处称霸、打仗侵略,我们始终在维护《联合国宪章》以及国际法和国内法赋予我们合法权益。最重要的,我们是一支防御性的力量。
可以说,越是全球化,越需要海军,海军越强大,全球化搞得越好。

仗剑行商。
大英帝国,美国,都是如此
经济高速发==》军备快速升级==》军力不断增长==》保卫经济利益

最终形成一种“经济越发展,军力越增长”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