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专家获发明创业奖 多图介绍相关成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12:17:13


日前,中国发明协会第九届“发明创业奖”揭晓,装甲兵工程学院军用车辆工程专家贾小平教授榜上有名,是陆军所属院校中唯一获奖者。全国共有95名科技工作者获此项殊荣。
  据了解,贾小平1982年毕业于装甲兵工程学院并留校任教,一直从事军用车辆工程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主持研制出国内第一辆水陆两栖吉普车、高速水陆两栖车、水陆两栖全地形车、两栖遥控车、铰接式越障车和陆空两用垂直起降车等,完成科研课题共40多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6项,获国际发明博览会银奖2项,北京市发明创新大赛金奖2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5项。


转载自:环球日报 http://mil.huanqiu.com/china/2016-03/8789854.html



35项啊...差距啊...话说以前好像在《兵器知识》上看过这个人的介绍,找了些相关的图片。这是2013年的报道,最近B站上有个视频好像看到那个高速两栖车已经下水了。



日前,中国发明协会第九届“发明创业奖”揭晓,装甲兵工程学院军用车辆工程专家贾小平教授榜上有名,是陆军所属院校中唯一获奖者。全国共有95名科技工作者获此项殊荣。
  据了解,贾小平1982年毕业于装甲兵工程学院并留校任教,一直从事军用车辆工程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主持研制出国内第一辆水陆两栖吉普车、高速水陆两栖车、水陆两栖全地形车、两栖遥控车、铰接式越障车和陆空两用垂直起降车等,完成科研课题共40多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6项,获国际发明博览会银奖2项,北京市发明创新大赛金奖2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5项。


转载自:环球日报 http://mil.huanqiu.com/china/2016-03/8789854.html



35项啊...差距啊...话说以前好像在《兵器知识》上看过这个人的介绍,找了些相关的图片。这是2013年的报道,最近B站上有个视频好像看到那个高速两栖车已经下水了。

哎?我还以为这个人是专门研究传动的……
哎?我还以为这个人是专门研究传动的……
从采访看,这个人应该是做总体的。
贾小平

  1975年插队,1976年入伍,1982年由装甲兵技术学院毕业留校任教,从事军用车辆工程一线教学和科研工作28年,是装甲车辆系统设计与论证方面的学术带头人,在多栖特种车辆研究领域独有建树,主持研制出国内第一辆水陆两栖吉普车、第一辆水陆两栖遥控车和第一辆8轮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先后登陆南极和北极.完成科研课题30多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6项,获北京市发明创新大赛金奖和国际光明博览会银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发表论文80多篇,编写教材、专著等10本。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员、优秀教员标兵、优秀硕士生指导教师和全军育才降银奖。

  记者:贾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您作为全军和全国著名的特种车辆专家,能否谈一下有关特种车辆的准确定义?现在公路上行驶的各种军用、民用车辆许多都冠以特种车辆的名称,让人看起来一头雾水。

  贾:确实如你所言,现在公路上跑的水泥罐车、冷藏车、自卸车和一些军用车辆都被称为特种车,这是不准确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只是在普通汽车的底盘上加了些附属设备而已,它们只能叫改装车。从严格定义上讲,特种车辆以特定的使用目的采用了全新的总体设计,其从底盘、发动机及特种附装设备都是有针对性研发和选配的,是车辆的脱胎换骨,而不是简单改装。
记:请您谈一下您从事特种车辆研制的第一次成功吧

  贾:1993年我们为广西北海凌波公司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辆水陆两栖吉普车。主要用于抗洪抢险、水面巡逻、旅游,也可用于军事侦察等目的。美军和德军在二战中曾制造和使用了许多水陆两栖吉普(如LARC5 4×4水陆两栖汽车等),解放战争后期,我军也缴获了少量的美制援蒋的这类车,但后来都损坏了。“文革”中,林彪的儿子林立果也曾在北戴河试验过他找人改装的水陆两用吉普。“9.13”林彪父子出逃后对他们的批判材料中也都提到过此事,并作为他们的罪状之一。但实际上那次试验根本没成功。为什么呢?那就回到我们开头讲的话题。那次林立果他们搞的只是改装车,是用北京生产的212吉普改的。结果吉普一下水,不大的功夫,水箱就开锅了,几次都这样,最后被迫停止了试验。后来这台车被拉了回来,放到丰台的一个部队仓库里,我们还去看过。他们搞的为什么失败呢?主要原因就是没解决好冷却问题。因为车要在水中行驶,为了防止发动机进水,他们就把发动机严严实实地包了起来,结果车一下水就开锅了。实际上两栖车的冷却系统是个技术难点,我们成功地解决了包括冷却在内的一系列问题,最后成功。该车水上速度每小时12千米,陆上行驶速度每小时100千米,并具有良好的越野性能。这种车早列入国家汽车生产名录,在广州已批量生产,用户反映良好。
记:那这种车在我军入役列装了吗?

  贾:这种车型也进行过军用目的使用试验,效果良好。但由于我军作战任务的某些变化,所以并未正式入役。

  1997年,台海风云突起,“台独”势力猖狂。但当时我军两栖装备极为匮乏,性能不能满足抢滩登陆需要。为了应对台海局势,上级下达了紧急研制任务。当时我具体负责4种车型的装甲车两栖改进设计任务,时间非常紧,必须在3个月内完成。既要在保持原车型的车内布置、武备不变的情况下,大幅提高水上行驶速度,增加浮力,又要在不改变原有动力传动系统的条件下,可以在三级海况条件下安全使用。经过我们全体同志的日夜努力,在装甲车的前后两处增加了独特的浮箱和舷外机,使原车的浮力增加了60%,水上速度快了一倍。后来我们这个项目申请了国家专利并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部队提供了新型两栖装备。现在虽然有了更好的两栖步兵战车,但这段两栖装甲车辆改装的历史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记:贾教授,随着现代高科技尤其是电子技术的发展,国外在某些特定环境下使用的车辆平台,正在向遥控无人驾驶方面发展,不知道您在这方面有什么新的进展?

  贾:你说的对,目前国外对车辆、舰艇、飞机实现遥控操纵,无人驾驶正成为一个大潮流,各国纷纷推出具有各种用途的无人驾驶飞机就是绝好的证明。做为站在国内特种车辆研制前沿的我们,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一机遇的。其实我们于2008年就开展了国内第一辆远程遥控高速水陆两栖车项目研发,并顺利完成和获奖。这种远程遥控水陆两栖车,主要用于森林、水域、灾情侦察、巡逻,以及在危险地带执行任务,巡逻路线可预先设置,遥控驾驶距离可达15千米。这种两栖遥控机动平台具有无级变速、差速制动转向、车轮和螺旋升降、轮履合一行走方式等结构特点。在陆地行驶可调整底盘距地高度,提高越野性能、加强隐蔽性。该型车可原地转向,水上航行时则可提升车轮至水面以上,有效减小航行阻力,实现高速航行,最高速度可达到30千米/小时。
记:前几年在北京展览馆参观“全国警用装备展览”时,曾经看见过一种名叫“西贝虎”的两栖全地形车,具有相当优秀的品质。那种车是您的团队研制的吗?

  贾:没错,“西贝虎”两栖全地形车也是我们研制的。该车是具有高通过性的两栖越野车辆,并具有轮履合一行走功能,能够在沙漠、沼泽、山地、森林等恶劣地形畅通无阻,可用于森林灭火、抢险、救灾和野外地矿勘探,还可用于沙漠、滩涂地带娱乐,城市胡同消防等。当然,如果加装相应设备和武器,即可执行巡逻、空投等山地突击任务,也可将其底盘改装为无人驾驶机动平台,用于部队反恐和数字化战场。

  该车采用轮履合一两种行走方式,采用8x8全轮驱动,无级变速和差速制动转向技术,操控极为简单,极限爬坡40。,陆上最大行驶速度每小时60千米,水上航速为每小时12千米。接地压力小、通过性强,底盘采用全密改性PE材料,滚塑成型,坚韧防腐。

  该型车融入了多项两栖关键技术,是国内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可以在水中行驶的全地形车,填补了国家空白。该车自2007年研制成功至今,已4次伴随国家科考队登陆南极和北极,执行冰海探路任务,在国际科考用车方面也属佼佼者。该车还参加了森林灭火实战,目前已经成为森林武警部队的得力助手。2008年,该型车参加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抢险救灾行动,完成了多次抢救伤员、运送物资等急难险重任务,被清除堰塞湖指挥部定为应急用车,在关键时候发挥了重要使用。

  这型车研制成功以后,获得国家和地方的多次奖励,其中也包括北京市发明大赛金奖。目前我们正在把这种车改为城市抢险多功能应急救援车辆,并将该车进一步实现产业化,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记:贾教授,全地形车为什么会有如此良好的通过性呢?

  贾:全地形车无论在多么恶劣的地形上,都能保证每一个车轮或履带着地,不会产生有的车轮或履带悬空的现象。换句话说,这型车的每一个车轮或履带在任何情况下都在担负着分减车体压力、驱动车体前进的任务,不存在“累得累死,闲得闲死”这种苦乐不匀的情况。

  2009年我们又研制成功8x8全液车。这种车实际上是原来的8x8水陆两栖全地形车辆的升级换代型,车内取消了变速箱,既减少了发生故障的一个根源,又增大了车内空间,转向半径更小,在恶劣地况下通过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该型车的特点是由于采用全液压驱动,所以取消了变速箱和离合器、后桥等装置,结构简单,也大大减小了维修工作量。目前这种车型已在某地批量生产投放市场,效益良好。

  记:贾教授,刚才您开会还没回来的时候,于魁龙副教授带我参观了一下您们的工作室,我对其中一台像越野吉普车模样的模型很感兴趣,于副教授讲那是正在研制的高速水陆两用汽车,您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贾:那种模型正是我们在研且已经胜利在望的“高速水陆两栖汽车”。之所以称为高速汽车,是因为普通的两栖车辆水上速度一般都在每小时十几千米,实在是有点慢。对民用来讲,慢点问题不太大,但对于军用两栖车抢滩登陆作战而言,慢就意味着士兵的生命和战争的成败。速战速决乃是兵家的理想境界,所以目前世界各大军事强国都在努力追求两栖车的高速度。我们研制的这种高速两栖汽车,水上行驶速度每小时可达35-45千米,是普通两栖车的3倍以上。汽车在水上跑得慢,首先是因为水对车轮、车体的强大阻力。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车身入水的深度,入水越深,阻力越大。对症下药,我们在这型车上应用了2004年我完成的高速两栖车辆水上关键技术——使两栖车辆入水后,车轮能快速升起,并将车体设计成流线形船体,这样大大减小了水对车轮和不规则车体的阻力,减小了车身入水深度,大幅度提高了水上航速。还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即我们将两栖车辆传统的螺旋桨推进器去掉,安装了喷水推进装置。这样一改的优越性是很明显的。喷水推进装置深埋在车体下部,从外面只能看见一个喷水口。这样安全,因为螺旋桨在车外容易损坏,对人身有伤害,而且螺旋桨在水中也很容易被水草、鱼网或其它水中杂物缠住。喷水推进则完全没有上述弊病。
 这种车具有的大幅度车轮升降功能可以使车轮提升高度达400毫米,离开车体底部,使流线型船形车体得以“完善”表现。用这种车代替现有的冲锋舟,可以大幅提高效率,保证了未来登陆作战和抢险救援的需要。

  该车陆上行驶有2种驱动方式:2x2和4x4,在水中行驶则有双喷和单喷。

  这款车的研发是我们和协作单位合作进行的。前些日子该型车的比例模型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的试验水池里做了拖模试验(即在试验水池的上方装有可以行走的装置,这个装置和工厂里常见的过梁起重吊车有些相似,在吊车的驾驶间装有全套的检测仪器。试验时,由吊车带动模型在试验水池中运行,而试验水池可以模拟自然界水域的各种情况,如风浪等)。拖模试验是设计制造船舶和两栖平台的必经之路,和设计飞行器必须要吹风洞一样。
记:在您工作间内放着的铝合金支架是干什么用的呢?

  贾:这个支架正是我们和协作单位合作开发的“水陆空三栖车”。这型车通过4个涵道升力风扇,实现垂直起降功能。但它和直升机又有根本不同,螺旋桨小,最大的一个直径才2.8米,而且所有螺旋桨都埋藏于车体之内,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现代直升机螺旋桨经常发生的剐蹭高压线、树梢、地物甚至伤人的情况。它.可以在只要容下它“身子”的特殊地域垂直起降,担负各种特殊任务。该车的特点有三.1.垂直起降不用滑行,占地面积小:2.陆地行驶,采用静液传动,无级变速,机动性和普通汽车相同:3.水中航行,高速时采用气垫动力(如气垫船一样),低速采用螺旋桨方式推进。该型车计划采用直升机的涡轴-8发动机,空中飞行时离地高度为400-2 000米,飞行速度在每小时150千米左右。

  前几年,美国搞了“飞行悍马”,以色列也有这方面的试验,效果一般。今年年末,我们将在湖北某地一幢30米高的厂房里先进行系留升空试验(将三栖车用保险绳系住,以免试验时坠地),看它是否能飞起来,试验成功之后,我们将按顺序试验。如果换装性能更加优良的发动机,其各项性能会有更大的提高。

  近年来我们还进行了潜水车的理论探索。设想中的这种车陆上能跑、水里能潜,当然水里的性能会比真正的潜艇差一些,但潜艇上不了岸。毫无疑问,这种车在军用和民用方面都会有美好的前程。

  我们的本职是搞军用特种车辆的,所以为军队服务是我们的第一要旨。针对未来的作战地域,我们自主开发了地效车,在国内外都属首创的新车型。该车介于飞行器和快艇之间,同时又能陆地行驶,其最突出的功能是可在水面滑行高速行驶,航行速度可达每小时150-200千米,是目前高速快艇的2-3倍。
该车的特点是:利用动力气垫效应,和地效作用,实现水面高速航行,也可陆地越野行驶,在车身后部增加侧翼之后,可实现低空飞行。效率比飞机高,速度比船快。将来这种车的投入使用必将为增强我军的作战能力发挥重大作用。

  记: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科学技术也是相通的,军民技术融会贯通是广泛的共识,不知道您在这方面都做了哪些呢?

  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民两用技术融合确实是大趋势,也是政府鼓励和支持的发展方向。这些年我们从事的许多项目研究都是和地方共同搞的,这些民营企业求知欲强、资金充沛,确实给我们提供了施展技术的舞台。如我们的全地形车、车载式恒速恒拉力多筒液压绞盘、多种特种车辆,都有地方民营经济的参与,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另外,我们和世界著名的铰接车生产厂——瑞典的赫格隆公司也有很好的技术交流协作。我还告诉你,以前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大决战》中的各种国内外装甲车辆,都是我们在1989年改装的,很逼真,绝没有“穿帮”之嫌。

  贾教授讲得很朴实,言语之间充满了一个共和国军队高科技专家报效祖国的自豪。

  我今年50多岁了,但我坚信还能再努力拼搏干几年,研制出性能更为优异的特种车辆,为富国强军之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生长在军人之家,入伍参军就从事T-34坦克的修理。那个工作又脏又累,但我却干得很给力。参加技术大比武时,坦克的各种部件拆开,我戴上黑眼罩,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组装完毕。考入咱们学院以后,毕业留校任教。一位老教授语重心长地对我讲:“无论干什么,一定要有一项专长。古人讲,‘凡事从精于一开始’,就是这个道理。”几十年过去,我就一直埋头于车辆领域的科研和教学,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当然,其中也与我的同事们共同的奋斗是分不开的。如刚才带你参观的于魁龙副教授,就是一个与我共事了20多年的很能干的胶东汉子。
记:贾教授,我想提个您可能不太愿意回答的问题。依您看来,我们国家在您从事的这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什么呢?

  贾:确实如此,对我来讲这是个有些沉重但又必须回答的问题。

  第一,缺乏性能优异的动力装置,甚至30-50千瓦汽油发动机性能也不尽如人意,而这个功率档的柴油机差得更多,没有拿得出手、使得住的拳头产品。发动机是特种车辆的“心脏”,搞不好怎么行?

  第二,在特种车辆中,液压驱动、电驱动部件是关键。而我们的产品性能指标达不到国外同行业水准,偶尔有厂家仿制外国的名牌产品,也是外形很像,但内部很差。如国内的一件摆动油缸只需一万多人民币,但性能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只能高价买国外的。美国的要二万人民币一件,德国的要五万人民币一件。另外,两栖车辆中不可或缺的喷水推进装置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性能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直接影响到水陆两栖车辆的推进效率。我个人认为,造成这一系列产品质量不好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基础工业水平不够高,许多工业生产厂家不重视基础。虽然各种加工设备不比国外差,但工艺标准要求不高。蓝领年轻人不爱学技术,后备力量不足。还有一点也待改进提高,即我们感到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的还不够,致使我们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方面有所顾虑。我们其实还有一些已经完成的特种车辆,但不能马上公开亮相,一亮出去,马上就有“山寨”水货。这些问题就讲这些吧。但我相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只要有不断创新的技术目标和毅力,就没有干不好干不成的事情,我们希望能够在特种车辆领域创造更多的第一。

  听了贾教授发自肺腑的一番言语,记者从内心里真切地感受到了他的真诚磊落,也明白了他和他的团队之所以能获得如此丰硕成果的真谛所在。
(兵器知识,2013年10期)
不脱壳的穿甲弹 发表于 2016-4-1 10:32
贾小平

  1975年插队,1976年入伍,1982年由装甲兵技术学院毕业留校任教,从事军用车辆工程一线教学和科 ...
厉害!单独发一个帖子都没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