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风满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8:59:35
在完成歼8综合战术技术论证后,宋文骢被所里抽调出来,继续歼9总体气动研究论证,在他完成“歼9简要战术要求报告”过程中,一场给国家、民族带来巨大灾难的“文化大革命”已经席卷而来。在这场浩浩荡荡的运动中,宋文骢难免遭受冲击。在当时科研工作几乎瘫痪的条件下,宋文骢毅然踏上南下的征途,在川蜀之地重新开始他所挚爱的飞机设计事业。这一呆,就是一辈子。
歼9大队转战成都
歼9和歼8飞机本是一对孪生兄弟。歼8是双发机,歼9是单发机。当年,宋文骢主张先搞歼8,是基于解决现实需求的问题。他心里明白,最终还得向歼9甚至更符合作战环境的战术技术指标挺进。
歼9设计的战术技术指标都超过歼8,拟配备一台推力为12500牛的发动机。飞机初期设计为两侧进气、三角翼、有平尾的正常布局,有良好的雷达火控系统和较强的火力配置,可使用导弹进行拦射攻击,能在复杂气象条件下进行全天候作战的高空高速飞机。
1966年8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批准了飞机研制任务。飞机战术技术指标要求为最大飞行马赫数2.4、静升限20~21千米、最大航程3000千米、作战半径600千米等。
在进行了大量实际调查和设计研究后,歼9飞机前后搞了5个方案,科研人员在设计方案上发生了意见分歧,由于争论没有结果,加之随后席卷而来的“文化大革命”,这些设计方案都被搁置了。为了应付未来的战争,抓好三线建设,1969年,中央航空领导小组决定恢复已经搁置了几年的歼9飞机的研制,并决定由成都132厂负责试制生产该机型。为推进研制工作,601所从事歼9设计的大队将离开沈阳,到西南成都去组建一个新的战斗机研究所——601所成都分所。
1970年5月1日,这一天正是国际劳动节。时值仲春,白杨树已经长出新叶,迎春花已经绽放,这是一个万物复苏、新生命萌动的时节。一列载着300多人的神秘专列,即将离开东北沈阳。这其中,就有宋文骢和他的妻子张懿。其实,这次分迁最初到成都的名单里并没有宋文骢。这些年为了歼9飞机,宋文骢和战友们顶着各种压力,做了一轮又一轮的试验和论证,倾注了他无数智慧和心血,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为了自己这一生的理想和志向,为了割舍不下的歼9飞机,宋文骢思来想去,最后打定主意,和妻子买来木板,自己动手钉包装箱,准备搬迁,离开了战斗20年的地方。
列车进入四川,只见山谷里卧着的嘉陵江弯弯曲曲,山峦上覆盖着的植被郁郁葱葱,颇具诗情画意,有人吟诗一首——
铁蛇腹中过秦岭,
若明若暗山中行。
挥师南下建三线,
献身祖国见真情。
新的所区离火车站不远,是原空军028航校校址,位于蜀相诸葛武侯祠旁边。这里条件虽说依然简陋,但比当年搬进沈阳塔湾时好多了。
来到成都的这支队伍,虽说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但大部分人都参加过摸透歼7的工作以及歼8的设计,在沈阳时已对歼9进行了多年的研究设计,所以这支队伍研制飞机的设计总体水平是比较高的。如今,他们肩负着一个重要使命,要在这里组建我国第二个战斗机设计研究所,还要在不长的时间里设计研制出歼9飞机来。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搞科研,是当时这个所的真实写照。宋文骢早在做完歼8双发方案后,已把主要精力投向了歼9战术技术论证和气动布局研究中。来到成都,他和妻子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刚安顿下来,就一头又扎进他的研究中去了。
回首“文化大革命”那些年所经历的苦难,宋文骢不愿再提。“‘文化大革命’,有谁没受过冲击呀……过去了的事情,老是耿耿于怀,还能干什么事情哪……”他是个乐观大度,凡事向前看的一个人。
一个和宋文骢共事多年的老同志总结道:“宋文骢尽管受到很大的冲击,也吃了不少苦头,但他立志为空军设计先进战斗机的夙愿一直没有改变,为我国研制先进战斗机的学习和思考一直没有停滞;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整个世界飞机研制的态势和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最好的证明,就是后来的歼9乃至歼10的设计,所采用的鸭式气动布局、大口径雷达、中距拦射武器系统等方案,就是他这期间学习和研究的结晶。”
歼9之花的凋谢
就在宋文骢南下之时,空军方面提出要进一步在高空高速上有大的突破,提出升限25千米、马赫数2.5的“双25”指标。同时满足“双25”指标,尤其是升限25千米,当时技术上是非常困难的。
当时,宋文骢从沈阳带来的无尾三角翼方案阻力小,主要作战性能特别是超声速性能都比有尾方案要好,但无尾飞机的起飞着陆性能较差。从操纵性的观点看,无尾飞机有明显的缺点。在研究过程中,宋文骢和性能组的同志们反复多次讨论技术布局,提出“在无尾飞机机翼的前面加一个小翼,以改善飞机的升力特性。”最后,大家认为应该按照“无尾+前翼”布局这个思路往前走,先搞几个方案做一做试验。这就是我国战斗机鸭式布局设计的来历。
当时,苏联、美国先进国家气动布局都是采用两侧进气、三角翼、有平尾的正常布局,这个鸭式布局,不但在我国飞机设计上没有先例,就是在苏联、美国先进飞机研制国家也很新颖。何况当时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我们不可能得到任何资料,完全是自己摸索出来的。
鸭式布局的这个设想,打开了大家思维的窗户。1971年9月,经过一系列的补充完善,在当时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加工生产出了第一套鸭式布局的高速、低速风洞试验模型,立即送到了北京大学和四川安县进行高速、低速风洞试验。经过一系列的试验验证,充分证明了鸭式布局的潜力和优势。
随着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化,鸭式布局被国防科委确定为歼9的基本方案,后又应用了飞机腹部进气形式,风洞试验也取得较好效果。
然而,由于当时的空军司令吴法宪等人信口开河瞎指挥,将歼9的战术技术指标做了5次重大改变,最后竟要求飞机达到马赫数2.6、静升限26千米的“双26”指标,完全脱离了我国航空工业的实际。众所周知,当时不但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完全无法满足要求,就是材料、工艺、试验条件都无法得到保证。
1978年,上级决定对歼7飞机进行大改,歼9这株没来得及绽放的花朵就慢慢枯萎了,并且后来还面临发动机无法落实的窘况,到了1980年,歼9的研制就完全中止了。
从1965年初开始论证,到1980年中止研制,歼9之花历时15年,最终凋谢了。歼9与歼8当年同时开始研制,歼8尽管历经磨难,最后终于定型列装了部队,而歼9最终还是夭折了——令人扼腕仰天长叹!
宋文骢自始至终见证了这两个型号飞机的兴衰成败。 他总结道:“歼9干了十多年,最终没能上天,确实叫人遗憾痛心。但客观地讲,没有歼9作为基石,就不会有歼7C飞机和后来的歼10飞机!”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作为型号研制的歼9是夭折了,但歼9的夭折中孕育着新型战斗机的成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非此之谓欤?”这是原601所所长刘鸿志对这段历史的反思和总结。
这段总结,也恰好印证了宋文骢命运的转折:1978年,他担任了611所总设计师,歼7C飞机研制即将开始——光阴荏苒,这一年,宋文骢已经48岁,头发胡子都有些花白了。


http://www.cannews.com.cn/epaper ... /story/877619.shtml在完成歼8综合战术技术论证后,宋文骢被所里抽调出来,继续歼9总体气动研究论证,在他完成“歼9简要战术要求报告”过程中,一场给国家、民族带来巨大灾难的“文化大革命”已经席卷而来。在这场浩浩荡荡的运动中,宋文骢难免遭受冲击。在当时科研工作几乎瘫痪的条件下,宋文骢毅然踏上南下的征途,在川蜀之地重新开始他所挚爱的飞机设计事业。这一呆,就是一辈子。
歼9大队转战成都
歼9和歼8飞机本是一对孪生兄弟。歼8是双发机,歼9是单发机。当年,宋文骢主张先搞歼8,是基于解决现实需求的问题。他心里明白,最终还得向歼9甚至更符合作战环境的战术技术指标挺进。
歼9设计的战术技术指标都超过歼8,拟配备一台推力为12500牛的发动机。飞机初期设计为两侧进气、三角翼、有平尾的正常布局,有良好的雷达火控系统和较强的火力配置,可使用导弹进行拦射攻击,能在复杂气象条件下进行全天候作战的高空高速飞机。
1966年8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批准了飞机研制任务。飞机战术技术指标要求为最大飞行马赫数2.4、静升限20~21千米、最大航程3000千米、作战半径600千米等。
在进行了大量实际调查和设计研究后,歼9飞机前后搞了5个方案,科研人员在设计方案上发生了意见分歧,由于争论没有结果,加之随后席卷而来的“文化大革命”,这些设计方案都被搁置了。为了应付未来的战争,抓好三线建设,1969年,中央航空领导小组决定恢复已经搁置了几年的歼9飞机的研制,并决定由成都132厂负责试制生产该机型。为推进研制工作,601所从事歼9设计的大队将离开沈阳,到西南成都去组建一个新的战斗机研究所——601所成都分所。
1970年5月1日,这一天正是国际劳动节。时值仲春,白杨树已经长出新叶,迎春花已经绽放,这是一个万物复苏、新生命萌动的时节。一列载着300多人的神秘专列,即将离开东北沈阳。这其中,就有宋文骢和他的妻子张懿。其实,这次分迁最初到成都的名单里并没有宋文骢。这些年为了歼9飞机,宋文骢和战友们顶着各种压力,做了一轮又一轮的试验和论证,倾注了他无数智慧和心血,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为了自己这一生的理想和志向,为了割舍不下的歼9飞机,宋文骢思来想去,最后打定主意,和妻子买来木板,自己动手钉包装箱,准备搬迁,离开了战斗20年的地方。
列车进入四川,只见山谷里卧着的嘉陵江弯弯曲曲,山峦上覆盖着的植被郁郁葱葱,颇具诗情画意,有人吟诗一首——
铁蛇腹中过秦岭,
若明若暗山中行。
挥师南下建三线,
献身祖国见真情。
新的所区离火车站不远,是原空军028航校校址,位于蜀相诸葛武侯祠旁边。这里条件虽说依然简陋,但比当年搬进沈阳塔湾时好多了。
来到成都的这支队伍,虽说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但大部分人都参加过摸透歼7的工作以及歼8的设计,在沈阳时已对歼9进行了多年的研究设计,所以这支队伍研制飞机的设计总体水平是比较高的。如今,他们肩负着一个重要使命,要在这里组建我国第二个战斗机设计研究所,还要在不长的时间里设计研制出歼9飞机来。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搞科研,是当时这个所的真实写照。宋文骢早在做完歼8双发方案后,已把主要精力投向了歼9战术技术论证和气动布局研究中。来到成都,他和妻子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刚安顿下来,就一头又扎进他的研究中去了。
回首“文化大革命”那些年所经历的苦难,宋文骢不愿再提。“‘文化大革命’,有谁没受过冲击呀……过去了的事情,老是耿耿于怀,还能干什么事情哪……”他是个乐观大度,凡事向前看的一个人。
一个和宋文骢共事多年的老同志总结道:“宋文骢尽管受到很大的冲击,也吃了不少苦头,但他立志为空军设计先进战斗机的夙愿一直没有改变,为我国研制先进战斗机的学习和思考一直没有停滞;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整个世界飞机研制的态势和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最好的证明,就是后来的歼9乃至歼10的设计,所采用的鸭式气动布局、大口径雷达、中距拦射武器系统等方案,就是他这期间学习和研究的结晶。”
歼9之花的凋谢
就在宋文骢南下之时,空军方面提出要进一步在高空高速上有大的突破,提出升限25千米、马赫数2.5的“双25”指标。同时满足“双25”指标,尤其是升限25千米,当时技术上是非常困难的。
当时,宋文骢从沈阳带来的无尾三角翼方案阻力小,主要作战性能特别是超声速性能都比有尾方案要好,但无尾飞机的起飞着陆性能较差。从操纵性的观点看,无尾飞机有明显的缺点。在研究过程中,宋文骢和性能组的同志们反复多次讨论技术布局,提出“在无尾飞机机翼的前面加一个小翼,以改善飞机的升力特性。”最后,大家认为应该按照“无尾+前翼”布局这个思路往前走,先搞几个方案做一做试验。这就是我国战斗机鸭式布局设计的来历。
当时,苏联、美国先进国家气动布局都是采用两侧进气、三角翼、有平尾的正常布局,这个鸭式布局,不但在我国飞机设计上没有先例,就是在苏联、美国先进飞机研制国家也很新颖。何况当时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我们不可能得到任何资料,完全是自己摸索出来的。
鸭式布局的这个设想,打开了大家思维的窗户。1971年9月,经过一系列的补充完善,在当时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加工生产出了第一套鸭式布局的高速、低速风洞试验模型,立即送到了北京大学和四川安县进行高速、低速风洞试验。经过一系列的试验验证,充分证明了鸭式布局的潜力和优势。
随着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化,鸭式布局被国防科委确定为歼9的基本方案,后又应用了飞机腹部进气形式,风洞试验也取得较好效果。
然而,由于当时的空军司令吴法宪等人信口开河瞎指挥,将歼9的战术技术指标做了5次重大改变,最后竟要求飞机达到马赫数2.6、静升限26千米的“双26”指标,完全脱离了我国航空工业的实际。众所周知,当时不但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完全无法满足要求,就是材料、工艺、试验条件都无法得到保证。
1978年,上级决定对歼7飞机进行大改,歼9这株没来得及绽放的花朵就慢慢枯萎了,并且后来还面临发动机无法落实的窘况,到了1980年,歼9的研制就完全中止了。
从1965年初开始论证,到1980年中止研制,歼9之花历时15年,最终凋谢了。歼9与歼8当年同时开始研制,歼8尽管历经磨难,最后终于定型列装了部队,而歼9最终还是夭折了——令人扼腕仰天长叹!
宋文骢自始至终见证了这两个型号飞机的兴衰成败。 他总结道:“歼9干了十多年,最终没能上天,确实叫人遗憾痛心。但客观地讲,没有歼9作为基石,就不会有歼7C飞机和后来的歼10飞机!”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作为型号研制的歼9是夭折了,但歼9的夭折中孕育着新型战斗机的成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非此之谓欤?”这是原601所所长刘鸿志对这段历史的反思和总结。
这段总结,也恰好印证了宋文骢命运的转折:1978年,他担任了611所总设计师,歼7C飞机研制即将开始——光阴荏苒,这一年,宋文骢已经48岁,头发胡子都有些花白了。


http://www.cannews.com.cn/epaper ... /story/877619.shtml
离火车站不远?
歼20简直是歼9的还魂
那歼9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原型机或验证机吗?
火龙勇士 发表于 2016-3-28 15:28
歼20简直是歼9的还魂
跟歼9除了都有一个鸭翼还有什么类似的,歼9是单发
2016-3-28 20:16 上传

火龙勇士 发表于 2016-3-28 20:17
我只能说这是P的吧,我记得少年文艺有一期的封面就是歼9的模型,单发,可以搜下百度百科,不要相信新浪的胡扯
beijingfeiyu 发表于 2016-3-28 20:21
我只能说这是P的吧,我记得少年文艺有一期的封面就是歼9的模型,单发,可以搜下百度百科,不要相信新浪的 ...
J9有多种方案,这个鸭式Mig25也是其中之一

不过和J20还是差太远了
不骗你是小狗 发表于 2016-3-28 20:41
J9有多种方案,这个鸭式Mig25也是其中之一

不过和J20还是差太远了
3种方案都是单发,本身就是替代歼7或者说是歼7的改版
beijingfeiyu 发表于 2016-3-28 20:45
3种方案都是单发,本身就是替代歼7或者说是歼7的改版
我记得是有这个方案的,来源是当年的三角翼的三号任务

不过都是早期方案,J9最后方案是单发鸭翼的
飞机是设计师思想的反映,设计师念念不忘什么,飞机出来就像什么。
最奇怪的不是提出如此高的指标,而是当时存在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取向。歼-9显然不可能是一种廉价的作战飞机,可是同时期的歼-12却走的是“人民战斗机”路线。
中国空军预计未来战争中空军机场是敌方打击摧毁的重要目标,短距起降、维护简单、造价低廉、随时能打随地能战的小型歼击机就像空中的游击队员,可以在敌方预计不到的地方出现,“适应人民战争需要、实现广泛、分散的空中游击战”。为此,中国空军提出研制、装备超轻型前线战斗机,重量在4吨左右,可以装在卡车上机动转场部署;机动性好,主要是加速能力、爬升和盘旋性能突出。(摘自维基百科)

空军预计的未来战争到底是什么样?
很像那个带鸭翼的F-15嘛~连涂装都很像~
beijingfeiyu 发表于 2016-3-28 20:45
3种方案都是单发,本身就是替代歼7或者说是歼7的改版
这个确实是方案之一,养鸡最新一期的铸剑里有图
haoziadad 发表于 2016-3-29 00:05
这个确实是方案之一,养鸡最新一期的铸剑里有图
三號任務是不帶鴨翼吧?
Kin_Fung 发表于 2016-3-29 00:16
三號任務是不帶鴨翼吧?
看彩虹熊的帖子,应该是不带
中国空军预计未来战争中空军机场是敌方打击摧毁的重要目标,短距起降、维护简单、造价低廉、随时能打随地能 ...
那纯粹是扯淡,直升机都不容易何况常规固定翼。
guarddefend 发表于 2016-3-28 22:02
中国空军预计未来战争中空军机场是敌方打击摧毁的重要目标,短距起降、维护简单、造价低廉、随时能打随地能 ...
空军从来都不知道未来空战是怎么样的,需要什么飞机,所以才被宋总'忽悠"得团团转
跟歼9除了都有一个鸭翼还有什么类似的,歼9是单发
no no no
j9有一个双发鸭子方案,简直跟j20一模一样
之前有路线图,我没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