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一个鹰派落下”--中国“智取”拉姆斯菲尔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15:53:09
《华盛顿观察》周刊李焰

  “在拉姆斯菲尔德的北京之行中,中国对他礼遇有佳。拉氏在会见胡锦涛时并没有起什么争论,台湾问题连提都没提。我甚至有点怀疑中国人对拉氏太过谨慎,以至让会谈气氛过于闲散。或者,这是美方此次的处事之道。”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项目(China Initiative)主任杰夫里·贝德(Jeffrey A. Bader)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但我想,直接对话应该能软化一点中美间的歪曲和负面评价。”
  2005年10月18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抵达北京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他在访华期间与中国国家和军队领导人举行了一系列会谈,还史无前例地走访了中国“二炮”(第二炮兵)的导弹防御指挥中心。具有历史意义的是,这是这位华盛顿数一数二的对华强硬派在他担任国防部长后第一次到访北京。
  “拉氏上台后,对中国军事一向采取‘冷处理’。作为力量对比偏弱的一方,中国最明智的做法是:‘不让一个鹰派落下’(Don’t left one hawk behind),善待拉姆斯菲尔德。中国要慢慢来,在布什政府尚有的两年半时间里尽量松弛双方在政治军事上的紧张局势。”美国魏登堡大学(Wittenberg University)政治学教授于滨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采访时为敏感的中美军事关系支了一招。
  用礼遇软化鹰派
  “这次拉氏能到中国参观二炮总部,并在中央党校讲话,可以说中国给足了他面子。这也是中方致力于化解美国鹰派对华敌意的努力。”于滨分析说,“二炮之行主要的意义是象征性和礼节性的。其最直接的目的是为布什下个月的北京之行创造良好的氛围”。于滨强调,“拉姆斯菲尔德来华,中方还有另外三个目标:首先是通过增加透明度软化‘鹰派’的立场;其次是借此机会重申中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的立场;最后,从我的个人观点看,解放军热衷于发展和美国同行间更紧密、更广泛的军对军关系。”
  于滨不忘指出拉姆斯非尔德对华一向的“鹰派”做法:“拉姆斯菲尔德上任后,对中国的态度消极和反感。美国亚太安全研究中心(Asian 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本来每年都在夏威夷的檀香山举行一次会议,中美很多军方代表借此机会进行交流。克林顿时代,美国国防部副部长还曾经来过。但是拉氏上台后,觉得这个论坛太偏向于中国,要求大陆和台湾的代表轮流来。这在根本上破坏了中国的基本原则,中方一怒之下不来了,两国的军事交流走向谷底。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双方关系更加恶化。从某种层面说,9.11事件‘救’了日益激化的中美矛盾,让美国将注意力转向了中东。”
  “我不认为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对中国持怀疑态度。”美国国防大学(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国家安全政策系主任伯纳德·柯尔(Bernard Cole)却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表达了同于滨相反的观点,“但是他已经重申过,中国的隐蔽(secretiveness)严重妨碍了邻国理解其意图的能力。拉姆斯菲尔德指出,北京方面若能更加公开,将减少(外界)对其意图的怀疑。”
  贝德可算是于滨和柯尔之间的中间派,他认为:“拉姆斯菲尔德和美国国防部整个文官管理层长时期内都十分怀疑与中国建立军事关系的价值,对发展迅速而广泛地双边交流频频阻挠。但此次访华时,拉姆斯菲尔德表示他支持中美两军发展各种形式的友好关系。这应该能为未来的双边互动加一把油,并让拉氏的鹰调多少软化一点,和布什政府中的其它部门在对华政策上保持同调,虽然他有时说话会出格。”
  于滨认为:“在美国的政治圈中,拉姆斯菲尔德不算是新保守主义者(新保派多是一些极其注重意识形态的文人),而是一个强硬的保守派。他和副总统切尼一样,极其反华,但也知道要量力而行。看到中国的崛起,明白要务实地处理问题。另外,他这次肯来中国,也有两年来白宫向国防部施加的压力。国务卿赖斯上台后,希望在她任内能维持中美关系的稳定。我想,赖斯向布什吹的风也会多少影响拉氏访华的。”
  “事实上,国防部长在发表讲话时往往会比其它政府官员强硬,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因为从他的视角会看到更多的军事问题。当然,他常常会被其它国家认为是‘煽风点火’的那一位,”贝德从广义的角度解释道。
  即使中国的努力能软化鹰派,但按于滨的说法,中方此次展示的所有诚意不可能彻底融化中美关系中的“坚冰”。
  “拉姆斯菲尔德对中国给予的透明度仍然不是很满意,他想要更多。”他说,“从某一方面说,中方的努力对美国的新保守主义和极端保守主义者而言,不会有什么意味深长的影响,这些人现在正主导着美国的国防政策。而美国鹰派对于解放军意图和能力的深度不信任,不可能通过一次访问被削弱。直到最近,拉姆斯菲尔德还坚持说,所有和解放军之间的互动都必须得到他的批准。”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拉氏能到中国一行,本身就是个好兆头。即使是谨慎的柯尔,也不得不承认,“中美之间的高层互访对中美关系的确是有益的。”
  疲软的中美军事交流
  “军事交流是中美关系中最薄弱的一环。”兼任上海美国研究中心(Shanghai Institute of American Studies)高级研究员及复旦大学客座学者的于滨感慨道,“两国关系好的时候,军事上的互动已是最弱;两国关系不好的时候,军事交流是第一个走下坡路的。”
  更确切地讲,于滨认为:“中美间只有经济社会关系是在向积极方面方展,政治、战略、军事关系都远远落后(从概念上说,这恰恰和中俄关系相反。中俄两国的政治、战略、军事关系远远好于双方的经济社会关系)。今年八月,中美开启了‘高层对话’,被中方描述为战略对话。但美国一方则坚持说,这不是战略性的,因为‘战略’一词仅适用于美国的盟友。”
  其实,美国人在交往中自有他们的顾虑,就像贝德所言:“我并不是说,双边交流的闸门因为此次拉氏的访华会突然打开。我希望互动还是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逐一细察。”
  “拉姆斯菲尔德总觉得和中国军方交流没意思。双方在交往中不平等。美方的军事透明度高,中国代表团来访问时收获往往比较大。相反,美军则因为中国军方的保密而‘吃了亏’。”于滨深入剖析道。
  正因为此,贝德认为:“拉姆斯菲尔德能到二炮指挥部去看看很有用。美国国防部对于中美交流已经非常气馁了。美方总是把门大开,邀请中方前来参观,但是中国从历史上形成了一种习惯,不愿对外公开自己的军事项目。因此,拉氏访华是个很重要的标志,让中国人明白,他们必须要美国人展示诚意,证明中美关系是双边互惠的。”
  然而,于滨从一个“弱国”的立场为中国辩护道:“我的理解是,每个国家都是有保留的。美国愿意让中方参观五角大楼,但是不会带他们去导弹发射井。另外,中国作为弱国,不可能将自己的所有军事能力都公开。另外,美方代表团到了中国,既傲慢又无知,根本对那里的东西不感兴趣,又瞧不起中国同行,往往没有虚心学习。因此,所获不多也有自己的责任。拉氏抱怨双方军事交流不对称,实际上是很多细节问题在作怪。”

  “中美之间的军事关系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惨。”声称不代表供职的美国国防大学或是美国政府中的任何部门观点的柯尔,再次站到了于滨的对立面:“我觉得拉姆斯菲尔德希望通过他的访问让双方的关系公开而常规化。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的长期目标是建立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热线,希望拉姆斯菲尔德的这次访问能帮助实现这一目标。”
  于滨也承认:“中国到目前为止还不愿意建立中美军对军热线,一个理由是,解放军从没有和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有过这样的交流。”
  “其实,真正的问题是,中国一直沿用的是党对军的绝对领导权,让军方进行直接热线对话会让文职官员非常敏感。解放军不愿意跨越文官领导的界线,而后者也不愿看到这一情况发生。于是,在使用这一交流形式时,中方显得十分谨慎。”于滨解释说,“但在实践中,美国早在冷战时期就和前苏联建立了核武器热线。中国和韩国也已经开始尝试军事热线交流了。”
  基于此,于滨认为:“虽然有某些顾虑存在,中美双方在一些战术议题,如意外、天灾或是早期预警系统的讨论中采取这一形式,或许是可能的。尤其是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美国希望通过电话交流解决某些技术性问题,制定统一的行动规则以避免未来的海上冲突。然而,中方更看重的是,这样的交流应该和两国战略信任同步增长。目前还不清楚双方高层的动向。这需要一个更融洽的外交氛围和更高层次的信任,问题在于这些条件在中美间并没有成熟。”
  核对峙:中国才是美国的目标
  高度的不信任不但妨碍了中美间坦诚的军事交流,更糟的是骨子里的敌对心态。按于滨的话说:美国的军事专家已有共识求求中国是其军事上的潜在敌人。
  “从结构上讲,美国在太平洋区域增援海军和空军的举动还在继续,进而展开战略平台部署(B-2轰炸机和俄亥俄级核潜艇),其射程都将亚洲大陆囊括在内。”于滨说,“拉姆斯菲尔德从来没有改变过他的想法,设身处地地站在一个中国将军或是领导人的立场考虑,中国正面临着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亚太地区进行越来越强大的军力部署。”
  纵观美国的核战略,他认为,中国有限的核威慑恰恰是美军对准的目标。
  “美国的导弹防御体系漏洞百出。俄罗斯虽然不如从前,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仍然有大量核弹头和精确发射技术,美国在阿拉斯加部署的导弹要对付俄国远远不够。而那些所谓的‘流氓’国家所用有的核武器对于美国的导弹防御体系来说根本就微不足道。朝鲜、伊朗和过去的利比亚虽然有核能力,但运载工具和核弹头并不能结合。以美国先进的技术而言,打击它们绰绰有余。反观中国,其仅有的几十个老式洲际弹道导弹系统ICBMs才是与美军旗鼓相当的假想敌。”于滨说。
  于滨进一步指出,“从所有迹象来看,美国导弹防御体系的部署在加快,无论是在技术还是能力上。而中国有限的核威慑能力则相对在下降。因此,中国正积极发展海基和陆基导弹。如东风41就是潜水艇发射导弹,它使用固体燃料,能加大美国反导系统拦截的难度。往往当美军发现时,导弹已经在路上了,而反导弹系统则错过了起飞时的最佳拦截点。”
  根深蒂固的美日同盟
  早在拉姆斯菲尔德到达北京之前,细心的中文媒体就在猜测,为何号称美国铁杆盟友的日本不在拉氏的亚洲行程之内?表面因由是,由于美日双方在调整美军基地的战略意图问题上出现分歧,美国临时取消了拉氏原定于10月21日的访日安排,但有分析家已在担心,这是美日“蜜月期”结束的一个信号。
  “我不认为美国取消拉姆斯菲尔德的访日行程就是对美日关系的严重损伤,实际上两国关系在今年二月已经有了实质上的提高。我也不认为这次所谓的‘越顶外交’是一项深思熟虑的决定。拉姆斯菲尔德仅仅是没有时间罢了。”精研东北亚关系的于滨给出了不同的解读,“真正的问题在于,东亚问题太复杂了。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参拜靖国社的举动上越来越疯狂。我怀疑他和中国摊牌不会是很久的事情。在这方面,日美已经准备好了,要建立一个军事化的日本。”
  基于此,他说:“美日关系非常深厚。外界报道两国是因为军事基地的战略调整有分歧才取消这次访问。但事实是,双方现在已经谈拢了这个问题。拉氏没去日本,很可能是一种战略模糊做法,在外交上虚晃一枪,其实并没有动到美日关系的根本。”
  贝德含蓄地回应了于滨的观点:“拉姆斯菲尔德的中国之行已经被耽误很久了。他坐镇国防部五年,还是第一次到北京去。同时,他和其它亚洲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当多的联系,因此,我不认为这次在他的行程表中没有某些盟友会有什么特殊的深意。”
  “将中美关系放在亚太大框架下审视,美国手里攥着很多牌,若是把台湾问题的发条拧紧,中国将十分被动。而从亚洲军力对比看,中俄的战略联盟是建立在平等关系之上,而美日联盟则以美国为主导。美日更容易进行有针对性的联合军事行动。因此,中国并没有优势,只能智取,即善待鹰派。”于滨说。
  在拉氏的这次亚洲之行中,柯尔和于滨都都认为:中国是这次拉姆斯菲尔德亚洲之行的重点,其它几个国家不过是一带而过罢了。更深远的含义是,拉氏此行也是在为下个月布什总统访华铺路。
  “布什并不擅长外交,也很少看报了解国际形势。他往往凭着感觉走,在对别国的知晓中,就像一张白纸。”于滨形象地说,“如此来看,这是中国的一次机会。既然胡锦涛访美因为飓风而取消,两国可以通过这个机会来挽救一下。拉姆斯菲尔德走了这一趟,多少能向布什转达一些他在中国的见闻。”
  李焰,《华盛顿观察》周刊《华盛顿观察》周刊李焰

  “在拉姆斯菲尔德的北京之行中,中国对他礼遇有佳。拉氏在会见胡锦涛时并没有起什么争论,台湾问题连提都没提。我甚至有点怀疑中国人对拉氏太过谨慎,以至让会谈气氛过于闲散。或者,这是美方此次的处事之道。”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项目(China Initiative)主任杰夫里·贝德(Jeffrey A. Bader)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但我想,直接对话应该能软化一点中美间的歪曲和负面评价。”
  2005年10月18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抵达北京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他在访华期间与中国国家和军队领导人举行了一系列会谈,还史无前例地走访了中国“二炮”(第二炮兵)的导弹防御指挥中心。具有历史意义的是,这是这位华盛顿数一数二的对华强硬派在他担任国防部长后第一次到访北京。
  “拉氏上台后,对中国军事一向采取‘冷处理’。作为力量对比偏弱的一方,中国最明智的做法是:‘不让一个鹰派落下’(Don’t left one hawk behind),善待拉姆斯菲尔德。中国要慢慢来,在布什政府尚有的两年半时间里尽量松弛双方在政治军事上的紧张局势。”美国魏登堡大学(Wittenberg University)政治学教授于滨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采访时为敏感的中美军事关系支了一招。
  用礼遇软化鹰派
  “这次拉氏能到中国参观二炮总部,并在中央党校讲话,可以说中国给足了他面子。这也是中方致力于化解美国鹰派对华敌意的努力。”于滨分析说,“二炮之行主要的意义是象征性和礼节性的。其最直接的目的是为布什下个月的北京之行创造良好的氛围”。于滨强调,“拉姆斯菲尔德来华,中方还有另外三个目标:首先是通过增加透明度软化‘鹰派’的立场;其次是借此机会重申中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的立场;最后,从我的个人观点看,解放军热衷于发展和美国同行间更紧密、更广泛的军对军关系。”
  于滨不忘指出拉姆斯非尔德对华一向的“鹰派”做法:“拉姆斯菲尔德上任后,对中国的态度消极和反感。美国亚太安全研究中心(Asian 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本来每年都在夏威夷的檀香山举行一次会议,中美很多军方代表借此机会进行交流。克林顿时代,美国国防部副部长还曾经来过。但是拉氏上台后,觉得这个论坛太偏向于中国,要求大陆和台湾的代表轮流来。这在根本上破坏了中国的基本原则,中方一怒之下不来了,两国的军事交流走向谷底。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双方关系更加恶化。从某种层面说,9.11事件‘救’了日益激化的中美矛盾,让美国将注意力转向了中东。”
  “我不认为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对中国持怀疑态度。”美国国防大学(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国家安全政策系主任伯纳德·柯尔(Bernard Cole)却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表达了同于滨相反的观点,“但是他已经重申过,中国的隐蔽(secretiveness)严重妨碍了邻国理解其意图的能力。拉姆斯菲尔德指出,北京方面若能更加公开,将减少(外界)对其意图的怀疑。”
  贝德可算是于滨和柯尔之间的中间派,他认为:“拉姆斯菲尔德和美国国防部整个文官管理层长时期内都十分怀疑与中国建立军事关系的价值,对发展迅速而广泛地双边交流频频阻挠。但此次访华时,拉姆斯菲尔德表示他支持中美两军发展各种形式的友好关系。这应该能为未来的双边互动加一把油,并让拉氏的鹰调多少软化一点,和布什政府中的其它部门在对华政策上保持同调,虽然他有时说话会出格。”
  于滨认为:“在美国的政治圈中,拉姆斯菲尔德不算是新保守主义者(新保派多是一些极其注重意识形态的文人),而是一个强硬的保守派。他和副总统切尼一样,极其反华,但也知道要量力而行。看到中国的崛起,明白要务实地处理问题。另外,他这次肯来中国,也有两年来白宫向国防部施加的压力。国务卿赖斯上台后,希望在她任内能维持中美关系的稳定。我想,赖斯向布什吹的风也会多少影响拉氏访华的。”
  “事实上,国防部长在发表讲话时往往会比其它政府官员强硬,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因为从他的视角会看到更多的军事问题。当然,他常常会被其它国家认为是‘煽风点火’的那一位,”贝德从广义的角度解释道。
  即使中国的努力能软化鹰派,但按于滨的说法,中方此次展示的所有诚意不可能彻底融化中美关系中的“坚冰”。
  “拉姆斯菲尔德对中国给予的透明度仍然不是很满意,他想要更多。”他说,“从某一方面说,中方的努力对美国的新保守主义和极端保守主义者而言,不会有什么意味深长的影响,这些人现在正主导着美国的国防政策。而美国鹰派对于解放军意图和能力的深度不信任,不可能通过一次访问被削弱。直到最近,拉姆斯菲尔德还坚持说,所有和解放军之间的互动都必须得到他的批准。”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拉氏能到中国一行,本身就是个好兆头。即使是谨慎的柯尔,也不得不承认,“中美之间的高层互访对中美关系的确是有益的。”
  疲软的中美军事交流
  “军事交流是中美关系中最薄弱的一环。”兼任上海美国研究中心(Shanghai Institute of American Studies)高级研究员及复旦大学客座学者的于滨感慨道,“两国关系好的时候,军事上的互动已是最弱;两国关系不好的时候,军事交流是第一个走下坡路的。”
  更确切地讲,于滨认为:“中美间只有经济社会关系是在向积极方面方展,政治、战略、军事关系都远远落后(从概念上说,这恰恰和中俄关系相反。中俄两国的政治、战略、军事关系远远好于双方的经济社会关系)。今年八月,中美开启了‘高层对话’,被中方描述为战略对话。但美国一方则坚持说,这不是战略性的,因为‘战略’一词仅适用于美国的盟友。”
  其实,美国人在交往中自有他们的顾虑,就像贝德所言:“我并不是说,双边交流的闸门因为此次拉氏的访华会突然打开。我希望互动还是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逐一细察。”
  “拉姆斯菲尔德总觉得和中国军方交流没意思。双方在交往中不平等。美方的军事透明度高,中国代表团来访问时收获往往比较大。相反,美军则因为中国军方的保密而‘吃了亏’。”于滨深入剖析道。
  正因为此,贝德认为:“拉姆斯菲尔德能到二炮指挥部去看看很有用。美国国防部对于中美交流已经非常气馁了。美方总是把门大开,邀请中方前来参观,但是中国从历史上形成了一种习惯,不愿对外公开自己的军事项目。因此,拉氏访华是个很重要的标志,让中国人明白,他们必须要美国人展示诚意,证明中美关系是双边互惠的。”
  然而,于滨从一个“弱国”的立场为中国辩护道:“我的理解是,每个国家都是有保留的。美国愿意让中方参观五角大楼,但是不会带他们去导弹发射井。另外,中国作为弱国,不可能将自己的所有军事能力都公开。另外,美方代表团到了中国,既傲慢又无知,根本对那里的东西不感兴趣,又瞧不起中国同行,往往没有虚心学习。因此,所获不多也有自己的责任。拉氏抱怨双方军事交流不对称,实际上是很多细节问题在作怪。”

  “中美之间的军事关系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惨。”声称不代表供职的美国国防大学或是美国政府中的任何部门观点的柯尔,再次站到了于滨的对立面:“我觉得拉姆斯菲尔德希望通过他的访问让双方的关系公开而常规化。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的长期目标是建立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热线,希望拉姆斯菲尔德的这次访问能帮助实现这一目标。”
  于滨也承认:“中国到目前为止还不愿意建立中美军对军热线,一个理由是,解放军从没有和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有过这样的交流。”
  “其实,真正的问题是,中国一直沿用的是党对军的绝对领导权,让军方进行直接热线对话会让文职官员非常敏感。解放军不愿意跨越文官领导的界线,而后者也不愿看到这一情况发生。于是,在使用这一交流形式时,中方显得十分谨慎。”于滨解释说,“但在实践中,美国早在冷战时期就和前苏联建立了核武器热线。中国和韩国也已经开始尝试军事热线交流了。”
  基于此,于滨认为:“虽然有某些顾虑存在,中美双方在一些战术议题,如意外、天灾或是早期预警系统的讨论中采取这一形式,或许是可能的。尤其是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美国希望通过电话交流解决某些技术性问题,制定统一的行动规则以避免未来的海上冲突。然而,中方更看重的是,这样的交流应该和两国战略信任同步增长。目前还不清楚双方高层的动向。这需要一个更融洽的外交氛围和更高层次的信任,问题在于这些条件在中美间并没有成熟。”
  核对峙:中国才是美国的目标
  高度的不信任不但妨碍了中美间坦诚的军事交流,更糟的是骨子里的敌对心态。按于滨的话说:美国的军事专家已有共识求求中国是其军事上的潜在敌人。
  “从结构上讲,美国在太平洋区域增援海军和空军的举动还在继续,进而展开战略平台部署(B-2轰炸机和俄亥俄级核潜艇),其射程都将亚洲大陆囊括在内。”于滨说,“拉姆斯菲尔德从来没有改变过他的想法,设身处地地站在一个中国将军或是领导人的立场考虑,中国正面临着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亚太地区进行越来越强大的军力部署。”
  纵观美国的核战略,他认为,中国有限的核威慑恰恰是美军对准的目标。
  “美国的导弹防御体系漏洞百出。俄罗斯虽然不如从前,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仍然有大量核弹头和精确发射技术,美国在阿拉斯加部署的导弹要对付俄国远远不够。而那些所谓的‘流氓’国家所用有的核武器对于美国的导弹防御体系来说根本就微不足道。朝鲜、伊朗和过去的利比亚虽然有核能力,但运载工具和核弹头并不能结合。以美国先进的技术而言,打击它们绰绰有余。反观中国,其仅有的几十个老式洲际弹道导弹系统ICBMs才是与美军旗鼓相当的假想敌。”于滨说。
  于滨进一步指出,“从所有迹象来看,美国导弹防御体系的部署在加快,无论是在技术还是能力上。而中国有限的核威慑能力则相对在下降。因此,中国正积极发展海基和陆基导弹。如东风41就是潜水艇发射导弹,它使用固体燃料,能加大美国反导系统拦截的难度。往往当美军发现时,导弹已经在路上了,而反导弹系统则错过了起飞时的最佳拦截点。”
  根深蒂固的美日同盟
  早在拉姆斯菲尔德到达北京之前,细心的中文媒体就在猜测,为何号称美国铁杆盟友的日本不在拉氏的亚洲行程之内?表面因由是,由于美日双方在调整美军基地的战略意图问题上出现分歧,美国临时取消了拉氏原定于10月21日的访日安排,但有分析家已在担心,这是美日“蜜月期”结束的一个信号。
  “我不认为美国取消拉姆斯菲尔德的访日行程就是对美日关系的严重损伤,实际上两国关系在今年二月已经有了实质上的提高。我也不认为这次所谓的‘越顶外交’是一项深思熟虑的决定。拉姆斯菲尔德仅仅是没有时间罢了。”精研东北亚关系的于滨给出了不同的解读,“真正的问题在于,东亚问题太复杂了。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参拜靖国社的举动上越来越疯狂。我怀疑他和中国摊牌不会是很久的事情。在这方面,日美已经准备好了,要建立一个军事化的日本。”
  基于此,他说:“美日关系非常深厚。外界报道两国是因为军事基地的战略调整有分歧才取消这次访问。但事实是,双方现在已经谈拢了这个问题。拉氏没去日本,很可能是一种战略模糊做法,在外交上虚晃一枪,其实并没有动到美日关系的根本。”
  贝德含蓄地回应了于滨的观点:“拉姆斯菲尔德的中国之行已经被耽误很久了。他坐镇国防部五年,还是第一次到北京去。同时,他和其它亚洲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当多的联系,因此,我不认为这次在他的行程表中没有某些盟友会有什么特殊的深意。”
  “将中美关系放在亚太大框架下审视,美国手里攥着很多牌,若是把台湾问题的发条拧紧,中国将十分被动。而从亚洲军力对比看,中俄的战略联盟是建立在平等关系之上,而美日联盟则以美国为主导。美日更容易进行有针对性的联合军事行动。因此,中国并没有优势,只能智取,即善待鹰派。”于滨说。
  在拉氏的这次亚洲之行中,柯尔和于滨都都认为:中国是这次拉姆斯菲尔德亚洲之行的重点,其它几个国家不过是一带而过罢了。更深远的含义是,拉氏此行也是在为下个月布什总统访华铺路。
  “布什并不擅长外交,也很少看报了解国际形势。他往往凭着感觉走,在对别国的知晓中,就像一张白纸。”于滨形象地说,“如此来看,这是中国的一次机会。既然胡锦涛访美因为飓风而取消,两国可以通过这个机会来挽救一下。拉姆斯菲尔德走了这一趟,多少能向布什转达一些他在中国的见闻。”
  李焰,《华盛顿观察》周刊
布什只是个受人摆布的白痴和傀儡。

我也不认为我们能真正骗倒多少真正对中国怀有敌意的美国人,因为中美之间的矛盾确实是不可调和的。

不过,韬光养晦也好,和平崛起也好,能骗到一个算一个!呵呵
自从拉丹干了他一家伙,中国的好日子就来了
[B]以下是引用[I]虎魄[/I]在2005-10-27 11:07:00的发言:[/B][BR]自从拉丹干了他一家伙,中国的好日子就来了

我对拉登大叔的热爱和对布什大叔的热爱不相上下。[em02][em02][em02]
拉登炸大楼,布什打伊拉克,小犬拜鬼社,乃新世纪三大有利中国的大事!
你对拉登大叔的热爱和对布什大叔的热爱不相上下。我对拉登大叔的热爱远远高于对布什大叔的热爱!!!!
[B]以下是引用[I]lumuyu[/I]在2005-10-27 15:33:00的发言:[/B][BR]拉登炸大楼,布什打伊拉克,小犬拜鬼社,乃新世纪三大有利中国的大事!


没错,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哈哈.
拉登炸大楼,布什打伊拉克,小犬拜鬼社,乃新世纪三大有利中国的大事!

无知!911另当别论,布什打伊拉克对中国又有什么好处?美国人只不过付出了2000具尸体便稳稳当当在占据了当中国人无油可用时美国人依旧可以飙车石油。中国在中东最后一个可靠的盟友伊朗在中东芨芨可危,而中国鞭长未及。
    关于"小犬拜鬼社"。请问中国做好了准备吗?国内对日本的强硬表态,一是东海石油事关国运;二是自胡温当政国家对外政策转向实利主义。其实一正是二的具体表现。但是战争不是现今中日两政府所考虑的,当然,最后的底线是战争,现今不打仗,不代表就不打仗,只是因实利主义,战争的目的是赚取尽可能多的利益和筹码。现今国内战争的声音并不够统一,大多数的声音是战争能尽可能的往后延迟。而小犬拜鬼社则是小犬的东海问题的投石问路,如政府的国家意志比较坚决,那么会相当或者比较强硬,但无论如何,小犬拜鬼社再加之东海是让政府相当被动的,这点可以把小犬的行为比之为损人不利已,毕竟,中国的问题从长远趋势看是怎么以更强的实力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一场战争下来,战争的双方都输家。真正小犬拜鬼社的最好时机,个人感觉应该是主动战争方的借口。台弯问题解决了,日本根本不用打,自然而然亲中国势力上台。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解决了台妄,意味着美国人的势力已撤出东亚。
[B]以下是引用[I]lumuyu[/I]在2005-10-27 15:33:00的发言:[/B][BR]拉登炸大楼,布什打伊拉克,小犬拜鬼社,乃新世纪三大有利中国的大事!

有利?就怕是浮云.
毕竟这个世界是谁拳头够硬 才是真正的有利.
而我们目前还是要有安心发展的环境才有利,因为我们的拳头还不够硬.
但是现在的局势看来,别人已经不打算给我们安心发展的时间了.总之可以100%的肯定的 在布施这届美国政府会没完没了的找我们的茬.下届美国政府至少有70%的可能还会继续这样做.
看看RMB这么早就妥协了.朝鲜问题这么快就大局已定了.
接着来的是版权问题了,这可不是个小问题.美国以前放着这张牌不打,这次看样子要来真的了.我建议用盗版WIN的哥们儿乘现在微软还没向大伙儿发难的时候多学学使用LINUX 妥当点.
如果美国在这个问题上真较真,而我们的政府又不能顶住压力的话,那对我国的家电行业和IT行业的打击是空前的(虽然可以激发我们自力更生,但我担心在这些领域我们可能会被隔离).别以为这不会发生,想想RMB不还是升了吗.妥协又怎么样?人家现在还想叫你再升点呢.当初不是铺天盖地的贴说政府不会升吗!我也和很多人一样也坚信政府会顶住,可结果呢?!
乐观点没错,但也不能太无条件的盲目的乐观吧.
你们可以说我是危言耸听,杞人忧天,但我觉得万事先做好最坏的打算准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