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7战机弹射救生装置复杂 1.5秒17动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1:05:52
歼7战机弹射救生装置复杂 1.5秒17动作
http://www.CRNTT.com   2016-03-21


歼7战机。(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3月21日电/歼7原型机的弹射救生装置的设计十分复杂,15把锁必须在1.5秒内按程序做完17个动作,稍有差错,弹射的飞行员就会命悬一线。而这种救生系统自苏联引入国内后,5次使用竟无一弹射成功。

  一生只做一件事 三十七载匠心路——记中航工业成飞技术能手张健

  他,一本读不完的成飞“活历史”。

  他,一名有20年党龄的老党员。

  他,是大家眼中朴实敬业老工匠——张健。

  说起张健,想起的是一支铆枪。就像画笔之于达芬奇,钢琴之于贝多芬,能代表张健的,的确就是一支装配用的铆枪。

  匠心筑梦:

  成飞所有的机型都经过我的手

  1979年,19岁的张健带着从上一辈传承下来的航空志向踏入了成飞公司,拾起铆枪一干就是37年,从未离开过前机身的舱位。

  就在这个岗位上,张健经手了歼5甲、歼教5、初教6、歼7系列飞机,还有近年的枭龙、歼10……他见证了一代代机型的进化,见证了成飞的发展和跨越,也见证了自己从一个毛头小子到老师傅的成长。面对年轻人,他常常自豪地说:“成飞所有的机型,全都经过我的手!”

  熟识张健的人知道,他喜欢穿那身深蓝色的工作服,即使上面爬满了黑色的密封胶的胶痕,甚至还有些大大小小的破洞,他还是舍不得脱下来,时常还会爱惜地摸摸那些破洞,仿佛一个破洞就藏着一段故事。

  精益求精:






http://www.crntt.com/doc/1041/6/ ... mp;mdate=0321130749

歼7战机弹射救生装置复杂 1.5秒17动作http://www.CRNTT.com   2016-03-21

歼7战机。(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3月21日电/歼7原型机的弹射救生装置的设计十分复杂,15把锁必须在1.5秒内按程序做完17个动作,稍有差错,弹射的飞行员就会命悬一线。而这种救生系统自苏联引入国内后,5次使用竟无一弹射成功。

  一生只做一件事 三十七载匠心路——记中航工业成飞技术能手张健

  他,一本读不完的成飞“活历史”。

  他,一名有20年党龄的老党员。

  他,是大家眼中朴实敬业老工匠——张健。

  说起张健,想起的是一支铆枪。就像画笔之于达芬奇,钢琴之于贝多芬,能代表张健的,的确就是一支装配用的铆枪。

  匠心筑梦:

  成飞所有的机型都经过我的手

  1979年,19岁的张健带着从上一辈传承下来的航空志向踏入了成飞公司,拾起铆枪一干就是37年,从未离开过前机身的舱位。

  就在这个岗位上,张健经手了歼5甲、歼教5、初教6、歼7系列飞机,还有近年的枭龙、歼10……他见证了一代代机型的进化,见证了成飞的发展和跨越,也见证了自己从一个毛头小子到老师傅的成长。面对年轻人,他常常自豪地说:“成飞所有的机型,全都经过我的手!”

  熟识张健的人知道,他喜欢穿那身深蓝色的工作服,即使上面爬满了黑色的密封胶的胶痕,甚至还有些大大小小的破洞,他还是舍不得脱下来,时常还会爱惜地摸摸那些破洞,仿佛一个破洞就藏着一段故事。

  精益求精:






http://www.crntt.com/doc/1041/6/ ... mp;mdate=0321130749
  前段时间,还有5年退休的张健特别矛盾。那些日子,他渐渐感觉身体有时吃不消了,可又不愿意闲下来,他前思后想,给自己定下了个目标:退休前这5年,必须多带徒弟,把年轻人都带出来。张健说:“回头看看,其实我很普通,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没别的本事,就是千万要认真、严谨、精益求精,最最重要就是用心。我能做到的,现在这些年轻人这么聪明,一定能比我做得更好。”(来源:中国航空报)
毛子又一次被黑出翔了……
是自动化水平低造成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还要那么多人工步凑吗?俄国的k36弹射椅重一点,其它不输美国的弹射椅
是自动化水平低造成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还要那么多人工步凑吗?俄国的k36弹射椅重一点,其它不输美 ...
航展上那个百来米高度,飞机反扣弹射成功就是最好的广告。
红色俱乐部 发表于 2016-3-26 12:43
俄国人手脚长但是坐高低,中国人坐高高。所以按照俄国人标准身高设计的,中国人就会头先撞到座舱。所以J7 ...
你太牛了,个子高的不先撞玻璃,个子矮的先撞玻璃,你搞懂了弹射体制吗?原来的要先抛座舱盖,现在都是破盖式弹射,是不是减少了弹射步凑,节约了宝贵时间。
kanhai1978 发表于 2016-3-26 12:55
你太牛了,个子高的不先撞玻璃,个子矮的先撞玻璃,你搞懂了弹射体制吗?原来的要先抛座舱盖,现在都是破 ...
俄国人个子比我们高,但是俄国人的坐高,也就是躯干高度比我们矮,所以反而是中国人会先撞玻璃。撞不撞玻璃主要决定因素是躯干。
而且你是不清楚原装J7的弹射座椅流程。
那个弹射座椅为了实现超音速弹射,弹射的时候,座舱玻璃是随着弹射扣在飞行员的前面进行弹射的,美其名曰防止超音速气流对飞行员的损坏。
不要把后来出现的什么抛座舱盖和破盖式拿来套用。J7出生的时代,比这两个还要更早。
你太牛了,个子高的不先撞玻璃,个子矮的先撞玻璃,你搞懂了弹射体制吗?原来的要先抛座舱盖,现在都是破 ...
他的意思应该是同样的身度,东亚人种腿短一些,上身长一些,所以坐高要高一些,弹射时会碰头
说半天没一个说到点子上。原版歼七的弹射机构为什么复杂??是因为毛子设计的太周全,采用的是带离弹射。

当开始弹射时座椅的上端先顶住座舱盖的后缘,接着舱盖便绕其前缘转动,在座椅出舱行程完成后,座舱盖前缘和座椅下端联接在一起,舱盖于是自动地扣在弹射座椅之前,而飞行员则位于座椅与座舱盖之间于是就可以避免高速迎面气流的吹袭。于是座舱盖扣合在飞行员和座椅的前面,形成一个小的相对封闭空间,这样舱盖就阻挡了迎面吹来的高速气流压力,对飞行员提供了足够的防护。当座弹射座椅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扣合的座舱盖再次和座椅自动分离,然后飞行员再和座椅分离,打开降落伞完成救生过程。这种舱盖扣在座椅前面的弹射离舱方式尽管对飞行员提供了防护,但为保证座舱盖和座椅之间的扣合和分离,其联接部分的结构就比较复杂,锁的顺序开闭环节较多。

现在都是走另外一条路了。
红色俱乐部 发表于 2016-3-26 13:02
俄国人个子比我们高,但是俄国人的坐高,也就是躯干高度比我们矮,所以反而是中国人会先撞玻璃。撞不撞玻 ...

嗯,好多人都没看到指的是舱盖向飞行员头部倒扣这一步骤,

后来的米格-21 和歼-7 都取消了这种不可靠的方式,改用了风挡固定,舱盖向后抛盖再直接弹射的方式。

不过也怪记者写的模糊并且配图是改进后的舱盖机型,


狂人杀手 发表于 2016-3-26 13:06
说半天没一个说到点子上。原版歼七的弹射机构为什么复杂??是因为毛子设计的太周全,采用的是带离弹射。
...


补下有问题的早期米格-21 / 歼-7 舱盖图

早期米格-21:


可以看到,早期舱盖平时是类似 F-35 那样前端固定,向前掀起:


旧舱盖属于带离式弹射救生系统
歼-7 原型和歼-7I 型飞机采用的是原米格-21Ф-13 型的带离式弹射救生系统,这种弹射救生系统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解决高速飞机在弹射救生时迎面高速气流对飞行员的吹袭伤害问题。在弹射时座舱盖自动扣合在弹射座椅之前,有了座舱盖的阻挡就使飞行员能够避免受到高速迎面气流的吹袭。不过这种弹射救生系统比较复杂,而这种过分复杂的设计反而造成了弹射时的不安全,容易导致救生失败。此外这种弹射方式的低空救生能力也较差,再加上中国飞行员比苏联飞行员的平均坐高要高,座舱盖到飞行员头部之间的距离太近,在弹射时很容易(让倒扣下来的舱盖)撞到头部而导致伤亡。以至于这种带离式弹射救生系统在中国引进米格-21 之后十余年的五次使用过程中无一弹射成功,造成其中四名飞行员死亡、一名飞行员颈椎骨折导致高位截瘫






向阿尔巴尼亚军援的歼-7,初看有些像 F-16 那种整体舱盖的感觉:


早期舱盖的抛盖实验:


还好成飞终于在歼-7II 搞定了新舱盖和火箭弹射座椅救生系统(同时也因为技术进步已经可以解决高速气流吹袭危害),并且增加了座椅椅面到舱盖顶部的高度避免撞头:
成都飞机制造厂于 1975 年 3 月完成了火箭弹射救生装备和新舱盖的研制方案论证,1977 年 5 月方案正式获得批准。新救生方案将原来的带离式弹射救生系统改为敞开式弹射救生系统,即先抛掉座舱盖之后再进行座椅的弹射。为此座舱盖局部(即飞行员头部所在的地方)加高了 50 毫米,此外还压缩了位于飞行员臀部下面的救生伞包的厚度,以适应中国飞行员坐高尺寸的特点。同时将原座舱盖和风挡合为一体的向前开启方式改为风挡和座舱盖单独分开,前风挡固定在机身上而座舱盖向后上方开启的方式。


终于改用新舱盖的歼-7II:

狂人杀手 发表于 2016-3-26 13:06
说半天没一个说到点子上。原版歼七的弹射机构为什么复杂??是因为毛子设计的太周全,采用的是带离弹射。
...


补下有问题的早期米格-21 / 歼-7 舱盖图

早期米格-21:


可以看到,早期舱盖平时是类似 F-35 那样前端固定,向前掀起:


旧舱盖属于带离式弹射救生系统
歼-7 原型和歼-7I 型飞机采用的是原米格-21Ф-13 型的带离式弹射救生系统,这种弹射救生系统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解决高速飞机在弹射救生时迎面高速气流对飞行员的吹袭伤害问题。在弹射时座舱盖自动扣合在弹射座椅之前,有了座舱盖的阻挡就使飞行员能够避免受到高速迎面气流的吹袭。不过这种弹射救生系统比较复杂,而这种过分复杂的设计反而造成了弹射时的不安全,容易导致救生失败。此外这种弹射方式的低空救生能力也较差,再加上中国飞行员比苏联飞行员的平均坐高要高,座舱盖到飞行员头部之间的距离太近,在弹射时很容易(让倒扣下来的舱盖)撞到头部而导致伤亡。以至于这种带离式弹射救生系统在中国引进米格-21 之后十余年的五次使用过程中无一弹射成功,造成其中四名飞行员死亡、一名飞行员颈椎骨折导致高位截瘫






向阿尔巴尼亚军援的歼-7,初看有些像 F-16 那种整体舱盖的感觉:


早期舱盖的抛盖实验:


还好成飞终于在歼-7II 搞定了新舱盖和火箭弹射座椅救生系统(同时也因为技术进步已经可以解决高速气流吹袭危害),并且增加了座椅椅面到舱盖顶部的高度避免撞头:
成都飞机制造厂于 1975 年 3 月完成了火箭弹射救生装备和新舱盖的研制方案论证,1977 年 5 月方案正式获得批准。新救生方案将原来的带离式弹射救生系统改为敞开式弹射救生系统,即先抛掉座舱盖之后再进行座椅的弹射。为此座舱盖局部(即飞行员头部所在的地方)加高了 50 毫米,此外还压缩了位于飞行员臀部下面的救生伞包的厚度,以适应中国飞行员坐高尺寸的特点。同时将原座舱盖和风挡合为一体的向前开启方式改为风挡和座舱盖单独分开,前风挡固定在机身上而座舱盖向后上方开启的方式。


终于改用新舱盖的歼-7II:
超山猫 发表于 2016-4-6 16:02
嗯,好多人都没看到指的是舱盖向飞行员头部倒扣这一步骤,

后来的米格-21 和歼-7 都取消了这种不可 ...
配图跟那个没关系,记者根本不清楚j7的发展过程。
当年米格21搞这个复杂的弹射主要是为了应付超音速下的弹射
此外其实改进之后实际上并没有解决超音速环境下的弹射问题。
只是实际上人们逐渐发现,几乎不太需要超音速下的弹射而已。
红色俱乐部 发表于 2016-4-6 16:42
配图跟那个没关系,记者根本不清楚j7的发展过程。
当年米格21搞这个复杂的弹射主要是为了应付超音速下的 ...
对,记者文字和配图都不行啊

舱盖的改动我在后边一个回复里转载了。
超山猫 发表于 2016-4-6 16:59
对,记者文字和配图都不行啊

舱盖的改动我在后边一个回复里转载了。
虽然记者经常吐槽当时的弹射座椅操作麻烦。但是如果真的知道当时弹射流程就明白,那是必要的麻烦,因为过程实在太多了。
所以弹射座椅最初的问题其实是思想上的。思想上认为需要超音速弹射,但是实际上更需要的是00弹射。
必须在1.5秒内按程序做完17个动作?这八股有点扯吧?1.5秒我数17下都够戗,还做动作。这黑得真够可以的。
apm太低差评!
必须在1.5秒内按程序做完17个动作?这八股有点扯吧?1.5秒我数17下都够戗,还做动作。这黑得真够可以的。
看帖不认真。

是弹射系统要做十七个动作,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