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青峰”弹道导弹暨台湾地地导弹发展概述(6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07:59:23


      “青峰”地对地弹道导弹是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于1970年代参照美国的“长矛”导弹设计。1979年完成设计,1981年台湾“辛亥双十庆典”活动时首度亮相。

  该弹采用圆锥形弹头,弹尾部一对4片控制面,前缘后掠角度较大,后缘平直。弹体简洁,气动布局常规。采用液体推进技术,维护较复杂。固定阵地发射,两对平板拖车运输,以圆形固定带固定。战时生存能力较低。亚音速飞行,速度慢,易被拦截。

  弹长:6米

  弹径:0.6米

  翼展:1.625米

  弹重:2549千克

  弹头重:450千克

  最大速度:0.9马赫

  最大射程:130千米

  有效射程:60千米

  制导方式:惯性和主动雷达

  命中精度:150~300米

  战斗部:常规高爆弹头

      1976年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设立“青峰计划管制室”,开始研制“青峰”地对地导弹。依据“青峰计划管制室”的规划目标,“青蜂”导弹的射程预计达300公里,当时7次在屏东九鹏基地试射,并完成“全功能导弹”试射命中目标。但在美国的压力下,台湾于1982年终止研究计划。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11/11/c_122263015.htm





      “青峰”地对地弹道导弹是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于1970年代参照美国的“长矛”导弹设计。1979年完成设计,1981年台湾“辛亥双十庆典”活动时首度亮相。

  该弹采用圆锥形弹头,弹尾部一对4片控制面,前缘后掠角度较大,后缘平直。弹体简洁,气动布局常规。采用液体推进技术,维护较复杂。固定阵地发射,两对平板拖车运输,以圆形固定带固定。战时生存能力较低。亚音速飞行,速度慢,易被拦截。

  弹长:6米

  弹径:0.6米

  翼展:1.625米

  弹重:2549千克

  弹头重:450千克

  最大速度:0.9马赫

  最大射程:130千米

  有效射程:60千米

  制导方式:惯性和主动雷达

  命中精度:150~300米

  战斗部:常规高爆弹头

      1976年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设立“青峰计划管制室”,开始研制“青峰”地对地导弹。依据“青峰计划管制室”的规划目标,“青蜂”导弹的射程预计达300公里,当时7次在屏东九鹏基地试射,并完成“全功能导弹”试射命中目标。但在美国的压力下,台湾于1982年终止研究计划。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11/11/c_122263015.htm

青峰-.jpg (8.83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3 09:34 上传



青峰2.jpg (38.31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3-13 09:34 上传

130㎞,不到海峡最窄宽度……
这么大才能打130km?
这精度,WS火箭弹WW要不要来一发
2016-3-13 09:39 上传

台湾地地导弹发展概述

在李登辉上台之前,台湾当局对其导弹发展情况一向是遮遮掩掩,讳莫如深。李登辉上台之后,大肆为台独制造声势,台湾当局也开始公开鼓吹其导弹发展计划,似乎导弹已经成为了台独分子“以武拒统”的一张王牌。

一、台湾地地导弹发展历程

台湾发展地地弹道导弹的计划可谓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在台湾驻军时期引进的导弹武器。

1.依赖美国发展阶段

根据美国最新解密的档案披露,美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在台湾部署过能携带核弹头的地地导弹。1957年5月,第一批“斗牛士”地地战术巡航导弹由美国运抵台湾新竹,同年12月,美军第17战术导弹中队开始驻防台南,装备12枚该型导弹,同时该导弹阵地中还修筑有核弹头储存库。1962年,美国将该批导弹撤出台湾。失去了美国的导弹核武器后,台军急需寻找替代品以增强自身实力,筛选之后,确定了美国援助台湾的M-115型榴弹炮。这种中程火炮射程约17千米,可发射战术核炮弹。事实上,这种榴弹炮并无实际用途,因为美国并不敢真正将核武器交给台湾进行军事冒险,因此台湾最终放弃了这一方案。但该事件使台湾进一步认识到了导弹武器在战略上的重要作用,为以后台湾发展地地导弹打下了基础。

2.试探发展阶段

为了研制所谓“反攻大陆”的武器,1964年,台湾当局在其军事科研机构中山科学院下增设了核能研究所、导弹研究所和电子研究所。1976年,中山科学院又设立了“青蜂计划管制室”,开始研制代号为“青蜂”(CHING FENG)的短程地地弹道导弹。“青蜂”导弹是台湾自行开发的一种地地战役/战术弹道导弹,为美国“长矛”地地导弹的仿制型,研发过程中曾得到过以色列的帮助。经过数年的研制和多次试验,中山科学院于1980年正式宣布“青蜂”导弹研制成功。1981年10月,“青蜂”导弹公开亮相,并于1983年装备部队。该弹采用老式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最大速度3马赫,主要用于近距离战场支援。“青蜂”导弹的研制成功使得台湾当局的军事野心空前膨胀,继而推出了新的、更庞大的导弹发展计划。

3.全面发展阶段

为了开发更具有战略威慑能力的地地导弹,台湾当局在研制“青蜂”导弹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了“天马(TIANMA)导弹计划”。“天马计划”旨在开发射程能达到1000千米的中程地地弹道导弹。当时的台湾“总统”蒋经国曾拨出专款180亿元台币,作为该计划的研制经费,要求在7年时间内完成包括导弹弹体和地面引导系统的研制工作,并具有自行发射卫星的能力。自1981年起,中山科学院全面展开了“天马”导弹的研制工作,计划中的导弹射程为 300~1000千米,若从台湾本岛发射,可覆盖大陆内陆地区部分省份。但是,1982年6月,在导弹已完成飞行试验,研制计划即将进入功能弹测试阶段的关键时刻,美国出于对抗前苏联的考虑,强烈要求台湾停止中程地地导弹的研制开发工作,否则后果自负。美国的介入,导致了“天马导弹计划”中途夭折,这使得台湾当局的导弹发展计划大大受挫。之后,台湾当局开始采用更加灵活隐蔽的方法发展导弹。

4.秘密发展阶段

“天马导弹计划”的中止,并未打消台湾发展导弹的野心,台军后来成立的“天弓计划管制室”和“天剑计划管制室”都吸收了“青蜂导弹计划”和“天马导弹计划”的科研力量,并最终研制成功了今天装备台军的“天弓 I ”型、“天弓 II ”型防空导弹系统和“天剑”空空导弹系统。

20世纪80年代末期,李登辉上台之后,为了实现其台独野心,台湾当局在军事上的投入迅速增加。在不能公开发展地地导弹的情况下,台湾当局于1991年在中山科学院设立了 “航天与太空工业技术研究中心”,并且每年向该中心拨款20亿元台币作为研究经费。此后,台湾当局以此中心为幌子,继续秘密进行导弹研发。1997年,台湾军方又开始了两项新的导弹研制计划,一是在“天弓 II ”防空导弹的基础上研制“天戟”短程地地导弹,二是在“雄风 II ”反舰导弹的基础上研制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其射程在500千米以上,预计将在2004年完成。2001年1月,台湾岛内媒体还披露,台军已将原“天马计划”改头换面为“逖靖计划”,仍在秘密发展中程地地导弹。

二、台湾地地导弹发展现状

虽然台湾媒体大肆宣扬台军的地地导弹发展计划,但台湾军方却始终保持沉默,甚至对外否认导弹发展传闻。综合相关媒体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出,台湾目前的地地导弹主要有以下几种:

1.“青蜂”

“青蜂”地地导弹弹长6米,最大直径为0.6米,有效载荷400~500千克,弹重1500千克,弹头种类较单一,只有烈性炸药爆破弹。因此,该弹只能杀伤暴露在地面上的目标,而对防护能力较强的装甲目标和地下工事毁伤效果效差。“青蜂”导弹最大射程约为130千米,由于只采用简易的惯性制导方式,该弹命中精度较低,圆概率偏差达150米,几乎称不上是精确制导武器。此外,“青蜂”比较落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发动机较为陈旧。其发动机为可贮式液体火箭发动机,采用的氧化剂为抑制性红色发烟硝酸,重量约500千克,燃烧剂为偏二甲肼,重量约200千克。与同样性能的地地导弹相比,“青蜂”导弹的结构较为复杂,发射重量较大。另外,该弹的连续发射时间间隔过长、无突防措施,飞行速度也比较低,容易被拦截。

“青蜂”导弹由于射程近、型号单一、技术水平较低,只能作为台湾陆军的战场支援力量,主要用于打击机场、指挥所、集结的部队、装甲车辆以及后勤设施等。此外,由于“青蜂”弹道导弹必须提前部署,因此其生存能力受到较大威胁。目前,台军总共有“青蜂”弹道导弹发射架40部,导弹不足100枚,主要部署于金门、马祖地区的陆军部队。由于该弹是台湾目前在技术和训练方面都较为成熟的武器,因此作为应急措施,台湾当局势必会增加“青蜂”导弹的发射架以及导弹数量。估计到2005年,“青蜂”导弹的发射架将会增加到50部,导弹数量将达到100~150枚。

2.“天马”

如上所述,20世纪80年代台湾当局迫于美国压力,曾终止了一项被称为“天马”的中短程地地导弹发展计划,但台湾的地地导弹技术研究始终没有真正停止。台军在“天马”的后续计划“逖靖”中,仍在秘密继续研制“天马”导弹。外界认为,这种导弹的射程约为950千米,属于短程地地导弹,而台湾当局曾宣称该弹最大射程可达1000~1200千米,属于中程导弹。一旦研制成功,该弹可能对我沿海的一些战略目标构成威胁。“天马”导弹的有效载荷为500千克,采用常规弹头、两级固体推进系统和惯性制导方式。因此,这种导弹的实际性能一般,其威慑意义要大于实战意义。虽然台湾一心想进一步发展“天马”导弹,但由于台湾自身科研力量、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国际条约的制约,因此完成这一计划的政治风险和技术难度仍然很大。

3.“天戟”

李登辉当政时期,为了使部队尽快具备导弹攻击能力,台湾军方将“天弓 II”地空导弹改制成为“天戟”对地攻击导弹,亦称“天弓  IIB”型。据称,该型导弹目前已完成了大部分试验工作,很快将会装备部队。

由于是从“天弓II”地空导弹改装而来,“天戟”导弹的外形尺寸与“天弓 II”非常接近。该弹弹长约9.1米,弹径约0.4米,最大速度4.5马赫,有效载荷增加为150千克,最大射程320千米。这种导弹采用固体发动机,因此,反应速度比“青蜂”导弹快一些,但由于是防空型导弹改进而成的地地导弹,因此其气动外形、制导方式和弹头攻击方式都很难适应对地攻击,圆概率误差达1000米,较“青蜂”导弹更差。但由于是由现有武器改装而来,其研制速度较快,目前已有少量部署部队。

三、台湾地地导弹发展前景

台湾之所以不顾国际舆论,甚至其最大盟友美国的反对,不遗余力地发展地地导弹,其根本动因就是为了增强“以武拒统”的实力。

虽然目前台陆军已有“青蜂”、“天戟”地地导弹和在研的“天马”导弹,但这些导弹精度不高,射程有限,性能也不是很先进,再加上目前这些导弹均未形成规模,尚不能对我构成太大威胁。因此,如果台军要执行反制作战,在现阶段还只能依赖空军的空中力量作为远程打击的主力,即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的第三代作战飞机。这些作战飞机具有一定的防区外对地攻击能力,作战半径大,对我濒海要地的军事设施构成一定的威胁。但这些空袭飞机一旦飞越海峡中线,就会在我高性能防空体系的拦截区域内。由此可见,现阶段台湾实施远程打击的武器装备有限,打击能力更有限。

陈水扁上台后不久,提出了“决战境外”的建军备战思想,并被纳入台湾的军事战略中,企图将战场转移到台湾本岛以外的地区,即台湾海峡或大陆沿海地区,具体而言就是要发展能打到大陆沿海乃至内陆地区的远程打击力量。这标志着台湾的战略指导思想正在由守势转为攻势,其武器装备的发展重点也正由防御性武器向进攻性武器转变。远程打击武器是具有“决战境外”能力的进攻性武器,特别是地地导弹,将是未来十年台湾武器装备发展的重点。

2003年9月,台湾成立导弹部队,这是台军编制体制上一次重大的变化,突出了导弹力量在台军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台湾已经掌握了中近程地地导弹的关键技术,2001年台湾就提出要在2003年研制出“天戟”地地导弹,2005年研制出“天马”中程地地导弹,2010年研制出射程2500千米的地地导弹,并希望通过探索发展航天运载火箭,发展远程弹道导弹。在未来10~15年内,台湾很有可能会发展成功射程1000千米的中程地地导弹,并有可能设法掌握中远程地地导弹技术。                 (李文盛、杨卫丽)

http://www.sylu.edu.cn/gwwq/cankao/zb4601.htm
老黄历了。。。。
三个字:然并卵。
随便11.07 发表于 2016-3-13 10:29
三个字:然并卵。
针对误认钞票“东风三”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