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逐渐凋敝的村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07:10:22


        人口的锐减和老弱化
      广东清远一个叫河背村的小村庄,原本23户人家,如今搬迁得只剩下两户村民。
      河北崇礼县狮子沟毛克岭村,全村在册人口458人,实际常住人口216人,村里青壮年均外出打工,60岁以下劳动力屈指可数。如果不算留守儿童,村里常住的人中,最年轻的是一对46岁的夫妇。

      山西临汾市永和县赵家沟村,户籍人口234人,在村常住约130人,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和儿童。
孩子们越来越少

      曾经的乡村小学,简陋破旧,但孩子多多,书声琅琅,充满活力。近几年乡村校舍建设投资较大,校园面貌大为改观,但孩子却越来越少,我一位邻乡老表兄两年前让我将他8岁的孙子转到城里来念书,原因是他们村学里有4个老师,却一共有5名学生,而且据说都在想办法转学。
我的家乡在一个小镇上,并不算偏僻,但据我一位堂叔说,我们上街社40多户人家,近三年在“本土”没有出生过一个小孩。
     某日我从老家乘车回城,见本乡车岔村一位中年妇女抱一个熟睡着的小女孩,说是到城里念一年级,自己“陪读”。我说这么小的孩子到城里念书不太方便,她说也是给逼的——全村报一年级的只有自己的孙子一人,没法念。

             土地大量撂荒
      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当前“三农”问题的突出现象。农村人口自流给经济增长与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务农劳力缺乏的“农民荒”以及相应的连锁反应等一系列问题。

      由于没有充足的劳动力,近年来农村土地撂荒日益严重,影响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据了解,在湖北省滨湖村,由于劳动力短缺、种粮效益较低等原因,农民对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兴趣不大,2008年全村耕地撂荒面积达40%以上,并且还存在“隐性撂荒”现象,本来可以种植双季稻的水田,一半以上都只种了单季稻。
种田成本高收益低

      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赵家沟村村民董维红介绍,他2010年种了24亩玉米,收获玉米约3万斤,销售收入3万元,种子化肥等成本投入1-3万元,如果计算上每天的劳动力成本70元至80元,一年到头净收益几乎没有。

      湖北省滨湖村农民给中央国家机关青年“百村调研”组算了一笔帐:好年景种植1亩双季稻,购买种子、化肥至少需要400元,购买农药需要50元,这还不包括请人帮工等其他支出;而两季稻谷最多收获1500斤,市场价不到1800元,相当于外出务工1个月的收入,一旦遇到干旱、病虫害等情况,算上抽水的电费、油费等开支,种田还要倒赔钱。
老无所依

      王佩《老无所依》载:“我们村的孤寡老人四奶奶,每天下午四点就关门闭户,早早睡下,去年腊月二十九这天也不例外。除夕上午,她两个远方外孙女来送年货,叫门不开,就从不高的院墙翻了进去。虽是白天,女人的尖叫声还是传得很远,街坊四邻都赶了过来,发现四奶奶已经变成一截焦炭。
     “经分析还原现场,四奶奶半夜碰倒了煤炉,棉袄着火……众人一阵唏嘘,都在感叹养儿防老是多么重要。”
     然而养儿一定能防老吗?我一位同学曾经说起,他们邻村一老汉有四个儿子,但他患了重病后四个儿子在外打工,都顾不上回来照顾老人。不多久老人病逝了,四个儿子像商量好了一样,一个也没回来奔丧。庄里人实在等不及,就将老人埋了。

     农村传统文化正在消失

     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华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与农耕文化和生活形态密不可分。然而,在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广大农村和农耕文化正在消失。
     据《中国统计摘要2010》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的村民委员会数目,从2005年至2009年逐年减少,分别为62.9万、62.4万、61.3万、60.4万、60万。平均计算,全国每年减少7000多个村民委员会。这说明,在中国这个曾以农业文明兴盛的广袤大地上,平均每天有20个行政村正在消失。
     在山西赵家沟村,由于人口大量外流,留守的村民除了偶尔看电视和电影下乡外,目前传统文化生活基本处于空白,传统的社戏、戏曲、民俗活动已经基本上“曲终人散”。赵家沟村的古戏台已经破败不堪、长满杂草。按照目前的趋势,再过10到20年,随着老人陆续过世、儿童外出求学,赵家沟村这样典型的黄土高原的生态村落,可能将面临“空巢”的境地。在赵家沟这样的村庄,农村的传统和文化生活形态将只能成为记忆中的往事。这样的情况在南方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同样触目惊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fd41f50101509a.html


        人口的锐减和老弱化
      广东清远一个叫河背村的小村庄,原本23户人家,如今搬迁得只剩下两户村民。
      河北崇礼县狮子沟毛克岭村,全村在册人口458人,实际常住人口216人,村里青壮年均外出打工,60岁以下劳动力屈指可数。如果不算留守儿童,村里常住的人中,最年轻的是一对46岁的夫妇。

      山西临汾市永和县赵家沟村,户籍人口234人,在村常住约130人,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和儿童。
孩子们越来越少

      曾经的乡村小学,简陋破旧,但孩子多多,书声琅琅,充满活力。近几年乡村校舍建设投资较大,校园面貌大为改观,但孩子却越来越少,我一位邻乡老表兄两年前让我将他8岁的孙子转到城里来念书,原因是他们村学里有4个老师,却一共有5名学生,而且据说都在想办法转学。
我的家乡在一个小镇上,并不算偏僻,但据我一位堂叔说,我们上街社40多户人家,近三年在“本土”没有出生过一个小孩。
     某日我从老家乘车回城,见本乡车岔村一位中年妇女抱一个熟睡着的小女孩,说是到城里念一年级,自己“陪读”。我说这么小的孩子到城里念书不太方便,她说也是给逼的——全村报一年级的只有自己的孙子一人,没法念。

             土地大量撂荒
      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当前“三农”问题的突出现象。农村人口自流给经济增长与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务农劳力缺乏的“农民荒”以及相应的连锁反应等一系列问题。

      由于没有充足的劳动力,近年来农村土地撂荒日益严重,影响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据了解,在湖北省滨湖村,由于劳动力短缺、种粮效益较低等原因,农民对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兴趣不大,2008年全村耕地撂荒面积达40%以上,并且还存在“隐性撂荒”现象,本来可以种植双季稻的水田,一半以上都只种了单季稻。
种田成本高收益低

      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赵家沟村村民董维红介绍,他2010年种了24亩玉米,收获玉米约3万斤,销售收入3万元,种子化肥等成本投入1-3万元,如果计算上每天的劳动力成本70元至80元,一年到头净收益几乎没有。

      湖北省滨湖村农民给中央国家机关青年“百村调研”组算了一笔帐:好年景种植1亩双季稻,购买种子、化肥至少需要400元,购买农药需要50元,这还不包括请人帮工等其他支出;而两季稻谷最多收获1500斤,市场价不到1800元,相当于外出务工1个月的收入,一旦遇到干旱、病虫害等情况,算上抽水的电费、油费等开支,种田还要倒赔钱。
老无所依

      王佩《老无所依》载:“我们村的孤寡老人四奶奶,每天下午四点就关门闭户,早早睡下,去年腊月二十九这天也不例外。除夕上午,她两个远方外孙女来送年货,叫门不开,就从不高的院墙翻了进去。虽是白天,女人的尖叫声还是传得很远,街坊四邻都赶了过来,发现四奶奶已经变成一截焦炭。
     “经分析还原现场,四奶奶半夜碰倒了煤炉,棉袄着火……众人一阵唏嘘,都在感叹养儿防老是多么重要。”
     然而养儿一定能防老吗?我一位同学曾经说起,他们邻村一老汉有四个儿子,但他患了重病后四个儿子在外打工,都顾不上回来照顾老人。不多久老人病逝了,四个儿子像商量好了一样,一个也没回来奔丧。庄里人实在等不及,就将老人埋了。

     农村传统文化正在消失

     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华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与农耕文化和生活形态密不可分。然而,在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广大农村和农耕文化正在消失。
     据《中国统计摘要2010》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的村民委员会数目,从2005年至2009年逐年减少,分别为62.9万、62.4万、61.3万、60.4万、60万。平均计算,全国每年减少7000多个村民委员会。这说明,在中国这个曾以农业文明兴盛的广袤大地上,平均每天有20个行政村正在消失。
     在山西赵家沟村,由于人口大量外流,留守的村民除了偶尔看电视和电影下乡外,目前传统文化生活基本处于空白,传统的社戏、戏曲、民俗活动已经基本上“曲终人散”。赵家沟村的古戏台已经破败不堪、长满杂草。按照目前的趋势,再过10到20年,随着老人陆续过世、儿童外出求学,赵家沟村这样典型的黄土高原的生态村落,可能将面临“空巢”的境地。在赵家沟这样的村庄,农村的传统和文化生活形态将只能成为记忆中的往事。这样的情况在南方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同样触目惊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fd41f50101509a.html
城镇化的一个副产品,自然村自然消亡。
把人集中起来,哪些破落的村庄要么还田,要么还给大自然。   自然保护区必须是大块大块才有意义,
wnhb 发表于 2016-3-9 19:27
把人集中起来,哪些破落的村庄要么还田,要么还给大自然。   自然保护区必须是大块大块才有意义,
都上大城市去当房奴吧,农村房价那么低怎么搞房地产建设?
幽燕狐 发表于 2016-3-9 19:30
都上大城市去当房奴吧,农村房价那么低怎么搞房地产建设?
谁说都去大城市? 可以往县城、镇集中.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只有大幅度减少, 现代农业才能出现。
天天见LZ在这里发些无病呻吟的农村要凋敝啥的帖子,就是不见LZ回农村去添砖加瓦,还不如我这个从农村出来了再也不想回去的,起码因为我家老人思乡我最近动了心思在老家农村卖栋屋子,现在都已经进入还价阶段了
这类不到百户的村庄就该迁出,合并。
来自: 手机APP客户端
按照某些人说法,农村必须人丁兴旺还得富裕,至于怎么做到那是政府的事。
写这文章和转发这类文章的人,自己应该身先士卒的去乡下住,然后再呼吁
为什么要拯救?日月流转,沧海桑田,顺其自然。应该让文艺青年上山下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