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和谭嗣同为何主张割让边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6:21:36
清末民初时期有个奇怪的现象,为了解决内忧外患的困扰,很多人都曾想过放弃边疆来换取列强的援助与支持,进而自强自立。

比如《马关条约》签订后,一贯以主战著称的张之洞就曾建议说:“急与俄国商订密约,如肯助我攻倭胁倭尽废全约,即酌量划分新疆之地,或南路回疆数城,或北路数城以酬之……如英肯助我则酌量划分西藏之后藏一带地让与若干以酬之。”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也曾在《报贝元征书》中说:“今夫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大而寒瘠,毫无利于中国,反岁费数百万金戍守之。地接英、俄,久为二国垂涎,一旦来争,度我之力,终不能守。不如及今分卖于二国,犹可结其欢心,而坐获厚利。二国不烦兵力骤获大土,亦必乐从。计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不下二千万方里,每方里得价五十两,已不下十万万。除偿赔款外,所余尚多,可供变法之用矣。”

其实,这是与古人的观念分不开的。

《尚书·禹贡》: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銍,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从畿服重地到藩属下国逐层管理,兼举文教武卫,声教讫于蛮荒,这体现了华夏王朝历来的治国思想渊源。

这段话的大意是:王四周各五百里的区域,叫做甸服:其中最靠近王城的一百里地区缴纳带藁秸的谷物,其外一百里的区域缴纳禾穗,再往外一百里的区域缴纳去掉藁芒的禾穗,再往外一百里的区域缴纳带壳的谷子,最远的一百里缴纳无壳的米。甸服以外各五百里的区域叫侯服:其中最靠近甸服的一百里是封王朝卿大夫的地方,其次的百里是封男爵的领域。其余三百里是封大国诸侯的领域。侯服以外各五百里的区域是绥服:其中靠近侯服的三百里,斟酌人民的情形来施行文教。其余二百里则振兴武力以显示保卫力量。绥服以外各五百里是要服:其中靠近绥服的三百里是夷人们住的地方,其余二百里是流放罪人的地方。要服以外各五百里是荒服:其中靠近要服的三百里是蛮荒地带,其余二百里也是流放罪人的地方。

研究五服制度,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人的“天下”观念,对于研究秦以后两千多年中原王朝与周边族群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而言之,在古人心中,越靠近首都的地方越重要,边疆地区的重要性小于汉人传统农耕地区。汉人传统农耕地区的安全必须确保,而边疆地区在朝代衰退时可以放弃,就好比唐朝安史之乱后主动放弃安西都护府,明朝宣德时期主动放弃安南布政使司和乌思藏都司一样。

在清末,由于清朝设置了柳条边,汉人传统农耕地区就是长城之内的十八行省,所以当时的知识分子普遍主张确保十八行省的安全,而边疆地区则视为可以交换的筹码。

例如康有为在戊戌年前后,就有将西藏、新疆等地卖给列强的想法。据翰林院编修夏孙桐在《书孙文正公事》中记载,朝廷重臣孙家鼐曾质问康有为的新政构想“万端并起”,经费将如何筹措;康有为的回答是:把西藏卖给英国,“可得善价供新政用”。原文如下:

“戊戌德宗锐意变法,而翁文恭罢,无任事之人,悉由康有为等阴为主持,新进竞起,中外小臣上书言事日数十,上视廷臣无可语,悉下会议。公(孙家鼐)面折有为曰:‘如君策,万端并起,无一不需经费,国家时力只有此数,何以应之?’有为曰:‘无虑,英吉利垂涎西藏而不能遽得,朝廷果肯弃此荒远地,可得善价供新政用,不难也。’公见其言诞妄,知无能为,而众议日益揉杂,遂上疏言变法当筹全局,咸同间冯桂芬著《校邠庐抗议》言有次第,请以其书发部院卿寺。”

夏孙桐所言,应属可信。因康氏在其自编年谱《我史》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意见。康氏自述其新政规模:“今统筹大局,非大筹五六万万之款,以二万万筑全国铁路,限三年成之,练兵百万,购铁舰百艘,遍立各省各府县各等各种学堂,沿海分立船坞,武备水师学堂,开银行,行纸币,如此全力并举,庶几或可补救。”如此庞大的新政规模,其所需之“五六万万”之巨款从何而来?康氏的方案是:“以全国矿作抵,英美必乐任之,其有不能,则鬻边外无用之地,务在筹得此巨款,以立全局”——先把全国的矿产都抵押出去,如还不够,就把“边外无用之地”卖掉。
清末民初时期有个奇怪的现象,为了解决内忧外患的困扰,很多人都曾想过放弃边疆来换取列强的援助与支持,进而自强自立。

比如《马关条约》签订后,一贯以主战著称的张之洞就曾建议说:“急与俄国商订密约,如肯助我攻倭胁倭尽废全约,即酌量划分新疆之地,或南路回疆数城,或北路数城以酬之……如英肯助我则酌量划分西藏之后藏一带地让与若干以酬之。”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也曾在《报贝元征书》中说:“今夫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大而寒瘠,毫无利于中国,反岁费数百万金戍守之。地接英、俄,久为二国垂涎,一旦来争,度我之力,终不能守。不如及今分卖于二国,犹可结其欢心,而坐获厚利。二国不烦兵力骤获大土,亦必乐从。计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不下二千万方里,每方里得价五十两,已不下十万万。除偿赔款外,所余尚多,可供变法之用矣。”

其实,这是与古人的观念分不开的。

《尚书·禹贡》: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銍,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从畿服重地到藩属下国逐层管理,兼举文教武卫,声教讫于蛮荒,这体现了华夏王朝历来的治国思想渊源。

这段话的大意是:王四周各五百里的区域,叫做甸服:其中最靠近王城的一百里地区缴纳带藁秸的谷物,其外一百里的区域缴纳禾穗,再往外一百里的区域缴纳去掉藁芒的禾穗,再往外一百里的区域缴纳带壳的谷子,最远的一百里缴纳无壳的米。甸服以外各五百里的区域叫侯服:其中最靠近甸服的一百里是封王朝卿大夫的地方,其次的百里是封男爵的领域。其余三百里是封大国诸侯的领域。侯服以外各五百里的区域是绥服:其中靠近侯服的三百里,斟酌人民的情形来施行文教。其余二百里则振兴武力以显示保卫力量。绥服以外各五百里是要服:其中靠近绥服的三百里是夷人们住的地方,其余二百里是流放罪人的地方。要服以外各五百里是荒服:其中靠近要服的三百里是蛮荒地带,其余二百里也是流放罪人的地方。

研究五服制度,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人的“天下”观念,对于研究秦以后两千多年中原王朝与周边族群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而言之,在古人心中,越靠近首都的地方越重要,边疆地区的重要性小于汉人传统农耕地区。汉人传统农耕地区的安全必须确保,而边疆地区在朝代衰退时可以放弃,就好比唐朝安史之乱后主动放弃安西都护府,明朝宣德时期主动放弃安南布政使司和乌思藏都司一样。

在清末,由于清朝设置了柳条边,汉人传统农耕地区就是长城之内的十八行省,所以当时的知识分子普遍主张确保十八行省的安全,而边疆地区则视为可以交换的筹码。

例如康有为在戊戌年前后,就有将西藏、新疆等地卖给列强的想法。据翰林院编修夏孙桐在《书孙文正公事》中记载,朝廷重臣孙家鼐曾质问康有为的新政构想“万端并起”,经费将如何筹措;康有为的回答是:把西藏卖给英国,“可得善价供新政用”。原文如下:

“戊戌德宗锐意变法,而翁文恭罢,无任事之人,悉由康有为等阴为主持,新进竞起,中外小臣上书言事日数十,上视廷臣无可语,悉下会议。公(孙家鼐)面折有为曰:‘如君策,万端并起,无一不需经费,国家时力只有此数,何以应之?’有为曰:‘无虑,英吉利垂涎西藏而不能遽得,朝廷果肯弃此荒远地,可得善价供新政用,不难也。’公见其言诞妄,知无能为,而众议日益揉杂,遂上疏言变法当筹全局,咸同间冯桂芬著《校邠庐抗议》言有次第,请以其书发部院卿寺。”

夏孙桐所言,应属可信。因康氏在其自编年谱《我史》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意见。康氏自述其新政规模:“今统筹大局,非大筹五六万万之款,以二万万筑全国铁路,限三年成之,练兵百万,购铁舰百艘,遍立各省各府县各等各种学堂,沿海分立船坞,武备水师学堂,开银行,行纸币,如此全力并举,庶几或可补救。”如此庞大的新政规模,其所需之“五六万万”之巨款从何而来?康氏的方案是:“以全国矿作抵,英美必乐任之,其有不能,则鬻边外无用之地,务在筹得此巨款,以立全局”——先把全国的矿产都抵押出去,如还不够,就把“边外无用之地”卖掉。
毛子也是这么想的。美弟开心了。
保不住啊,当时清廷能保住东部区域已经不错了,西部区域更没精力,左宗棠当年西征还得自筹军费
这有啥奇怪。又不是所有古人都是那种想法。
有张之洞,不也有左公吗?
卖汉人的地  保满人的权     不心疼
夸克鸟kuakeniao 发表于 2016-3-9 18:34
卖汉人的地  保满人的权     不心疼
说反了吧,张是满族的?新疆西藏是汉人的?没文化别BB
lx870321 发表于 2016-3-9 18:31
保不住啊,当时清廷能保住东部区域已经不错了,西部区域更没精力,左宗棠当年西征还得自筹军费
为啥现在都不狠狠的歌颂一下,纪念一下左大人?
那时西藏是喇嘛说了算,新疆就一小块,根本就没实际控制,它们心痛个P
和满清分而治之的国策有关,回疆西藏蒙古和汉地共同臣服于满洲而已,更像是共主联邦,那时候边疆之地和汉族关系不大,汉族实力派在政权里取得支柱地位之后,卖别族的地盘发展汉地,很合算。
Jamukhe 发表于 2016-3-9 18:39
说反了吧,张是满族的?新疆西藏是汉人的?没文化别BB
   你的讲法很狭隘 民族主义只是近代才兴起的产物 当时的中国人脑子里还没这个概念 即使有也不强烈 张之洞是汉人无疑 但他做的是满人政权给的官 再比如著名的历史人物张三丰还以大元遗民自称  再往前数 当初蒙古人灭金的时候还是有很多汉族将领以身殉国 这就是个认同感的问题 那些士大夫都认同自己当初身登仕途 封侯拜相的朝代
人非圣贤,两位的眼光在当时是有时代局限性的,没必要过多指责。
汉地都朝不保夕,你要边疆何用?边疆本来就是为了保卫中国本部的
大约就是基于此逻辑的,边疆比起中原江南还是贫瘠的多,养不活那么人口
这个并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联邦逻辑,而是每个国家都是有核心地区的,俄罗斯的东欧平原就是核心,美国的最早13州也是核心,英国的英格兰也是核心。
为啥现在都不狠狠的歌颂一下,纪念一下左大人?
清末大臣里貌似左宗棠现在是唯一一个纯正面人物了吧
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和经验来评价古人
还好还有左大帅这样的牛人。
浪漫冷月 发表于 2016-3-9 19:00
清末大臣里貌似左宗棠现在是唯一一个纯正面人物了吧
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乱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

俩嘴炮的话,不能当真。这个就是当年的铁血体、
无现代国民之意志
当时是已经保不住了 清政府腐败落后,才会有此下策想法
为啥现在都不狠狠的歌颂一下,纪念一下左大人?
有这部电视剧,电视台不让播出。
你的讲法很狭隘 民族主义只是近代才兴起的产物 当时的中国人脑子里还没这个概念 即使有也不强烈 张之 ...
你这才叫狭隘呢,宋明何时西域是汉土了?明明是汉臣割满人等地不心疼,就算孙大炮都只想着内地十八省,东北要不要都两说呢。
为啥现在都不狠狠的歌颂一下,纪念一下左大人?
因为会得罪白大爷们。左公当年西征杀了不少白帽。
疆防海防之争上,李鸿章也打算卖,慈禧反倒是两面派(其实是没主意)。

左宗棠却是坚定的疆防派,自己克服困难平定了新疆,这一点上来说,左公实在有大功于国家。



零zero 发表于 2016-3-9 20:01
你这才叫狭隘呢,宋明何时西域是汉土了?明明是汉臣割满人等地不心疼,就算孙大炮都只想着内地十八省,东 ...
   唐代呢?
天哭魔主 发表于 2016-3-9 18:50
你的讲法很狭隘 民族主义只是近代才兴起的产物 当时的中国人脑子里还没这个概念 即使有也不强烈 张之 ...
孙大炮是满清的官不?他当初也是认同汉地十八省的。
和满清分而治之的国策有关,回疆西藏蒙古和汉地共同臣服于满洲而已,更像是共主联邦,那时候边疆之地和汉族 ...
汉人自古都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汉人‘心慈懦弱,不忍也不敢对异族赶尽杀绝,对异族多以防范安抚为主,并无实际占有之心,贫瘠边远之地也没有多少汉人愿去,清未汉人逐步当政后,主要是想甩包袱,认为这些土地是大清满人嫁妆,不但没为我汉民创造财富,反而耗财无尽,当时中华民族这个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
还有一点,当时青藏高原人口极少,生产力极低不存在人为破坏环境,现在看来,那个地方是三江之源,我大汉之水塔,如被异族敌国占有或水草资源被破坏受污染,形势将不可收拾,由此可见,有些贫瘠之地也是有价值的
唐代呢?
那你要不要问问波斯今安在?要不要宣布下宗主权啊?再问问是谁为了借兵突厥让洗劫的长安城啊?你活在21世纪请不要用21世纪的思维去看19世纪的问题。你这还不叫狭隘?好像骂两句满清就可以洗刷宋明的愚蠢一般。
其实康圣人的奇芭言论很多,我记得两个,一是移民巴西,建立一个新中国

“中国人满久矣,美及澳洲皆禁吾民往,又乱离迫至,遍考大地,可以殖吾民者,惟巴西经纬度与吾近,地域数千里,亚马孙河贯之,肥饶衍沃,人民八百万,若迁吾民往,可以为新中国。”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

第二个是中日英国合邦

“英国牧师李提摩太,新从上海来京,为吾华遍筹胜算,亦云今日危局,非联合英、美、日本,别无图存之策……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诚天下苍生之福矣。”《山东道监察御史杨深秀折》,《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总认为后世对康圣人的评价拨高,个人认为老康的实际水平还不如他的学生小梁
宣德年间放弃的是奴儿干都司而非乌斯藏都司
唐代呢?
今日西域和东北之所以属于中国,即非源自汉唐,也非因为狗屁的民族融合,盖因先辈的努力和国家的实力能守得住而已,你们要讲民族问题的话,没一个汉族政权有效控制过黑龙江,难道你要他独立不成?什么自古以来都是在实力背后的借口罢了,当真你就输了,今天人管今天事,古人是用来凭吊和超越的,不是让你止步不前等着穿越的。
你这才叫狭隘呢,宋明何时西域是汉土了?明明是汉臣割满人等地不心疼,就算孙大炮都只想着内地十八省,东 ...
笑话,满人割土才不心痛,东北日俄战争,倒是汉人义愤填膺成立义勇军,朝廷呢?
我帅.别勾引我 发表于 2016-3-9 20:04
因为会得罪白大爷们。左公当年西征杀了不少白帽。

分明是同治回乱
要去铲除黄帝陵
要建立伊斯兰国

没有左大人
后果不堪设想
清末大臣里貌似左宗棠现在是唯一一个纯正面人物了吧
曾国藩形象也不差啊
mulinsen444 发表于 2016-3-9 20:50
其实康圣人的奇芭言论很多,我记得两个,一是移民巴西,建立一个新中国

“中国人满久矣,美及澳洲皆禁吾民 ...
移民巴西的想法不算奇葩吧,同时期日本人移民智利什么的多了去了,东亚人口密度过大,到清末不少地方已是很难谋生了,移民是很自然的想法。
康水平到后期是显然不如梁了,梁到日本之后对于共和宪政等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即使到现在都仍有参考价值。
文人的空谈而已,等到身居庙堂,能付诸实施吗?不被言官骂死就算不容易了。
夸克鸟kuakeniao 发表于 2016-3-9 18:34
卖汉人的地  保满人的权     不心疼
不要总是想着挑拨民族纠纷!
JHJL 发表于 2016-3-9 18:52
人非圣贤,两位的眼光在当时是有时代局限性的,没必要过多指责。
没错。有的人用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古人,批评前人,自以为是,其实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天哭魔主 发表于 2016-3-9 20:13
唐代呢?
在历史上,清朝之前,新疆从来不是我国的领土。顶多是臣属于中原政权,就像清朝的缅甸、越南琉球这些藩属国一样,中原政权强大,就从属于中原政权,但是仍然保留自己的政权;中原政权一旦衰落,这些国家就离中原政权而去,甚至会攻打中央政权。只是到了清朝,开始在新疆建省,才确立了新疆与内地同样的地位。但是真正有效的统治,还得说是新中国建立后。
即使是四川云贵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在清朝“改土归流”之后,才消弱了当地土豪的势力,使政权归于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