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男现象调查:昔日女胎被偷偷流掉扔河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8 13:04:22
“如今的性别失衡是数十年高出生性别比积累的结果。”多位人口专家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20多年的失衡累积埋下了今天剩男危机的祸根。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李树茁团队在其调研报告中推算,1980年到2010年这30年间,中国出生的男性为2.9亿,女性为2.54亿,男性比女性多出大约3600万。这3600万的缺口中,大概有1600万是由于人口生育中生物学因素造成的,但至少有2000万是由于女性缺失。
  天平倾斜了
  1982年公布的人口统计数据引起了学界的注意——出生性别比达到108.47,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的上限。此后随着计生政策实施、B超技术普及以及打非行动开展、关爱行动推行,30多年来,中国出生性别比从快速增长到高位徘徊,再到逐步降低,走出了一条曲折的变化路线。
  其实中国从来就是个男性偏好的国家,在没有B超前,弃女婴现象曾经很严重。根据西安交大姜全保教授等人的研究,1940年前后,“失踪”女婴比例曾达14%。解放以后,妇女地位提高,弃女婴现象减少,1960年至1970年期间,女婴死亡率比较低。上世纪70年代后半期开始,“失踪女性”的比例开始稳步上升,达到2000年的7%左右。
  “80年代以前,人们的男性偏好主要靠‘多生孩子’来解决,80年代政策限制数量后,他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多生’,就只能开始在‘男’字上做文章,选择流产女胎或溺毙女婴等——他们既要减少生育数量以免被罚,又想确保至少生一个男孩。”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姜全保说。
  这一判断得到数据支持,根据“四普”数据分析,农业户口的生育妇女如果第一个存活孩子是女孩,那么二孩性别比高达138,三孩性别比高达188;而对于已有一个男孩的,二孩性别比则为101,三孩为108。两者差异明显。
  在剩男危机爆发的今天,人们会问当时为啥要出台这个计生政策?中国人口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田雪原是1980年中央人口问题座谈会报告的执笔者,他为中国青年报记者介绍了当时的背景。“不是没有预计到副作用,但大家普遍认为,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人民生活处于低水平状态,因此控制人口数量是第一位的,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田雪原说,“总得有个选择,当时选择的原则就是两害相较取其轻,完全无害的东西是没有的。比如,我砸一下桌子我的手还有些疼呢,什么事情都是这样的。”
  刚调到计生委当科员时,湖南省溆浦县民办教师韩生学也颇感自豪,“有种改造国家、造福社会的使命感”。想起自己因为兄弟多而辍学,又目睹身边的亲戚朋友因为子女多,穷得吃不上饭,韩生学坚信:“传统观念害人不浅,计划生育非搞不可。”
  但让韩生学想不明白的是,“这么一个利国利民的政策,老百姓怎么就不能理解”?他发现,在农村基层,节制生育与传统子嗣观念发生了激烈冲突,“老百姓说,子女少了,以后养老怎么办?生不出儿子,不是断了祖宗香火”?
  由于农民抵制,计生政策也越变越硬。安徽省第一批计划生育专职干部华曾接受记者采访说:“当时执行方式确实比较简单,‘通不通三分钟,三分钟过了一阵风’。 他回忆道:“我们先把群众集中起来,然后就是填鸭式的宣传,也不管群众能不能听懂,一讲就是半天。我们很辛苦,群众依然是一脸茫然。宣传之后,就让大队书记、会计挨家统计谁家应该上环、谁家应该结扎。大队书记、会计非常不情愿,被逼无奈,随便写几个人的名字上报了事,至于他们的亲属当然是一个不报。有了名单,突击几次,任务就完成了。”
  农民子嗣需求大路不能走,只得走小路。田雪原说,其实制定政策时就讨论过在性别选择这个问题,也有结论性意见,要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不允许进行非医学的胎儿性别鉴定。“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最终没有防住。”田雪原说。后来看到的结果就是,出生性别比大幅上升,到了2007年,全国出生性别比已升至125.48,农村出生性别比更高达130.18。
  这期间,1980年代中期后,部分地区又实行了“一孩半”政策。因为只有头胎是女孩的才允许生第 2个孩子, 所以生第 2个孩子成为农民生男孩的最后机会,人为干预更为严重,2000年施行一孩半政策的农村地区生性别比高达124.7。考虑到大多农村地区都实行一孩半政策,这一下彻底压歪了出生性别比的天平。

http://news.k618.cn/kx/201602/t20160226_6790745.html“如今的性别失衡是数十年高出生性别比积累的结果。”多位人口专家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20多年的失衡累积埋下了今天剩男危机的祸根。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李树茁团队在其调研报告中推算,1980年到2010年这30年间,中国出生的男性为2.9亿,女性为2.54亿,男性比女性多出大约3600万。这3600万的缺口中,大概有1600万是由于人口生育中生物学因素造成的,但至少有2000万是由于女性缺失。
  天平倾斜了
  1982年公布的人口统计数据引起了学界的注意——出生性别比达到108.47,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的上限。此后随着计生政策实施、B超技术普及以及打非行动开展、关爱行动推行,30多年来,中国出生性别比从快速增长到高位徘徊,再到逐步降低,走出了一条曲折的变化路线。
  其实中国从来就是个男性偏好的国家,在没有B超前,弃女婴现象曾经很严重。根据西安交大姜全保教授等人的研究,1940年前后,“失踪”女婴比例曾达14%。解放以后,妇女地位提高,弃女婴现象减少,1960年至1970年期间,女婴死亡率比较低。上世纪70年代后半期开始,“失踪女性”的比例开始稳步上升,达到2000年的7%左右。
  “80年代以前,人们的男性偏好主要靠‘多生孩子’来解决,80年代政策限制数量后,他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多生’,就只能开始在‘男’字上做文章,选择流产女胎或溺毙女婴等——他们既要减少生育数量以免被罚,又想确保至少生一个男孩。”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姜全保说。
  这一判断得到数据支持,根据“四普”数据分析,农业户口的生育妇女如果第一个存活孩子是女孩,那么二孩性别比高达138,三孩性别比高达188;而对于已有一个男孩的,二孩性别比则为101,三孩为108。两者差异明显。
  在剩男危机爆发的今天,人们会问当时为啥要出台这个计生政策?中国人口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田雪原是1980年中央人口问题座谈会报告的执笔者,他为中国青年报记者介绍了当时的背景。“不是没有预计到副作用,但大家普遍认为,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人民生活处于低水平状态,因此控制人口数量是第一位的,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田雪原说,“总得有个选择,当时选择的原则就是两害相较取其轻,完全无害的东西是没有的。比如,我砸一下桌子我的手还有些疼呢,什么事情都是这样的。”
  刚调到计生委当科员时,湖南省溆浦县民办教师韩生学也颇感自豪,“有种改造国家、造福社会的使命感”。想起自己因为兄弟多而辍学,又目睹身边的亲戚朋友因为子女多,穷得吃不上饭,韩生学坚信:“传统观念害人不浅,计划生育非搞不可。”
  但让韩生学想不明白的是,“这么一个利国利民的政策,老百姓怎么就不能理解”?他发现,在农村基层,节制生育与传统子嗣观念发生了激烈冲突,“老百姓说,子女少了,以后养老怎么办?生不出儿子,不是断了祖宗香火”?
  由于农民抵制,计生政策也越变越硬。安徽省第一批计划生育专职干部华曾接受记者采访说:“当时执行方式确实比较简单,‘通不通三分钟,三分钟过了一阵风’。 他回忆道:“我们先把群众集中起来,然后就是填鸭式的宣传,也不管群众能不能听懂,一讲就是半天。我们很辛苦,群众依然是一脸茫然。宣传之后,就让大队书记、会计挨家统计谁家应该上环、谁家应该结扎。大队书记、会计非常不情愿,被逼无奈,随便写几个人的名字上报了事,至于他们的亲属当然是一个不报。有了名单,突击几次,任务就完成了。”
  农民子嗣需求大路不能走,只得走小路。田雪原说,其实制定政策时就讨论过在性别选择这个问题,也有结论性意见,要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不允许进行非医学的胎儿性别鉴定。“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最终没有防住。”田雪原说。后来看到的结果就是,出生性别比大幅上升,到了2007年,全国出生性别比已升至125.48,农村出生性别比更高达130.18。
  这期间,1980年代中期后,部分地区又实行了“一孩半”政策。因为只有头胎是女孩的才允许生第 2个孩子, 所以生第 2个孩子成为农民生男孩的最后机会,人为干预更为严重,2000年施行一孩半政策的农村地区生性别比高达124.7。考虑到大多农村地区都实行一孩半政策,这一下彻底压歪了出生性别比的天平。

http://news.k618.cn/kx/201602/t20160226_6790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