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侨联委员说“实践证明当年的经济模式是错误的。。。”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17:01:06
我看委员说的非常肯定,就不免起了请教之心,我不是抬杠,就是想讨论一下我看委员说的非常肯定,就不免起了请教之心,我不是抬杠,就是想讨论一下
老百姓过的苦哈哈的,生活在各种惊心动魄的运动中,时时怕犯错误,成了阶级敌人,这样的发展模式能不是错误的?

无影剑 发表于 2016-2-22 23:23
老百姓过的苦哈哈的,生活在各种惊心动魄的运动中,时时怕犯错误,成了阶级敌人,这样的发展模式能不是错误 ...


委员说的是经济模式,社会模式我们可以另外找时间讨论

不过你说的苦哈哈,是不是可以简单理解成人均gdp或人均收入的低下?
无影剑 发表于 2016-2-22 23:23
老百姓过的苦哈哈的,生活在各种惊心动魄的运动中,时时怕犯错误,成了阶级敌人,这样的发展模式能不是错误 ...


委员说的是经济模式,社会模式我们可以另外找时间讨论

不过你说的苦哈哈,是不是可以简单理解成人均gdp或人均收入的低下?
mengyw001 发表于 2016-2-22 23:24
委员说的是经济模式,社会模式我们可以另外找时间讨论

不过你说的苦哈哈,是不是可以简单理解成人均 ...
反正缺吃少穿,还战战兢兢生怕犯错误,这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常态。
而且还没有行动的自由,到别处去都得开介绍信。
土共2代目说了,20年经济原地踏步。
无影剑 发表于 2016-2-22 23:30
反正缺吃少穿,还战战兢兢生怕犯错误,这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常态。
而且还没有行动的自由,到别处去都 ...
缺吃少穿,就是农业生产力不足和服装企业太少,那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发展农业和服装产业呢?
楼主敢说一下自己的年龄吗?建国快30年了,依然是世界最贫穷的国家。
牛比兔 发表于 2016-2-22 23:32
楼主敢说一下自己的年龄吗?建国快30年了,依然是世界最贫穷的国家。
你能提供一下数据吗


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最活生生的证明。对外开放VS闭关自守,对内改革VS教条僵化。承认私有VS一大二公,

粮食生产是国家安全支柱之一。30年农村所有改革实际都是围绕粮食来展开的。也是形形色色的野心家,政客,小人们得以操作的政治杠杆。

1、中国粮食产量的简单历史

中国粮食产量在1978年以前都处于3亿吨以下,1978年以后突破了3亿吨。

1949―1977年28年间,中国粮食产量经历了五次波动,其中有3次波动幅度较大。

1949年中国的粮食产量为1.1320亿吨,1950年粮食增长率16.73%,1952增长14.08%。到1953―1954年两年出现了第一次粮食产量增长率下降。这两年粮食总产量分别比1952年增长1.79%和1.59%,粮食增长率大幅度降低。

1955和1956年这两年,粮食出现了恢复性增产。1957―1961年出现了第二次粮食产量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59年、1960年两年粮食增长率分别比1956年下降19.78和20.37个百分点。1959到1961年是著名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从1962到1966年中国的粮食生产出现了连续五年增产,年均增长率为7.75%。1967―1969年形成了第三次粮食生产波动,年均粮食增长率为-0.44%,比上五年的年均粮食增长率降低8%。

1970―1971年粮食又连续两年增产,年均粮食增长率为9%。接着,1972年出现粮食产量较大幅度减产,粮食增长率为-3.86%。

1973―1975年连续三年粮食增产,年均粮食增长率为5.81%。1976和1977年最后两年出现第五次粮食生产波动,年均粮食产量增长率为-0.31%。

1978年中国提高收购粮食价格,粮食统购价提高20%,超购部分加价50%,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1978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3亿吨,达到3.0477亿吨,增长了7.8%。1979年粮食产量又增长8.9%。1978和1979年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8.38%。而1980和1981年则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粮食减产,年均粮食增长率为-1.05%。

1982到1984年这三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率为7.83%,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历史性得到达了4.0732亿吨。这次粮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农村推行的包产到户,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分离,赋予了农民生产的自主权以及剩余产品的支配权利,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突然出现的粮食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导致粮食供给过剩。

到了1985年,国家取消了部分鼓励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粮食收购实行“倒三七”比例价,实际降价幅度接近10%,资金和物质投入也减少,农资价格涨幅为4.8%,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1985到1988年出现了第二次粮食大幅度减产,1985年粮食产量回落到3.79108亿吨水平,比上年减产6.9%。1985年到1988年四年粮食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为-0.29%。

到1989和1990年粮食生产迅速恢复,连续两年粮食产量增长,年均增长率为6.45%。1991―1994年这四年粮食产量在4.3亿吨到4.4525亿吨之间徘徊,年均粮食增长率为0.04%。

在1990-1992年出现农产品全面“卖难”,生产过剩。因为从八平方后,国民经济连续三年在低谷中运行,城市购买能力的需求下降导致农产品卖难。

1995和1996年粮食生产快速发展。1996年总产达5.0453亿吨,增长率为8.13%,首次跨上5亿吨的大台阶。1997年出现第四次粮食生产波动。1997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减少2.05%。1998年粮食增长率为3.67%。1999年粮食增长率为-0.76%,但仍保持5亿吨水平。此次粮食产量的上升导致粮价下跌,严重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2004年以来的7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6年增产。据统计局数据,中国粮食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6亿亩,2008年中国粮食产量超过5.285亿吨

2009年5.308亿吨 ,2010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6.48亿亩,比上年扩大1329万亩,增长0.8%,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4641亿吨,比上年增加1559万吨,增产2.9%。


搜了一下“历年粮食产量”,得到与上面对应的数据:

年度 粮产量(万吨) 增率 人口(亿) 增率 人均粮(公斤)
1949年: 11318  —    5.4167  —   208.9
1950年: 13213 14.34% 5.5196 1.86%  239.4
1951年: 14369  8.05%   5.6300 1.96%  255.2
1952年: 16392 12.34% 5.7482 2.06%  285.2
1953年: 16683  1.74%   5.8796 2.23%  283.7
1954年: 16952  1.59%   6.0266 2.44%  281.3
1955年: 18394  7.84%   6.1465 1.95%  299.3
1956年: 19275 4.57%   6.2828 2.17%  306.8
1957年: 19505  1.18%   6.4653 2.82%  301.7
1958年: 19765 1.32%   6.5994 2.03%  299.5
1959年: 16968 -16.48%重欠 6.7207 1.80%  252.5
1960年: 14385 -17.96%重欠 6.6207 -1.51%  217.3
1961年: 13650 -5.38%欠  6.5859 -0.53%  207.3
1962年: 15441 11.60%高丰 6.7295 2.13%  229.5
1963年: 17000  9.17%丰  6.9172 2.71%  245.8
1964年: 18750  9.33%丰  7.0499 1.88%  266.0
1965年: 19453  3.61%   7.2538 2.81%  268.2
1966年: 21400  9.10%丰  7.4542 2.69%  287.1
1967年: 21782  1.75%   7.6368 2.39%  285.2
1968年: 20906 -4.19%   7.8534 2.76%  266.2
1969年: 21097  0.91%   8.0671 2.65%  261.5
1970年: 23996 12.08%高丰 8.2992 2.80%  289.1
1971年: 25014  4.07%   8.5229 2.62%  293.5
1972年: 24048 -4.02%   8.7177 2.23%  275.9
1973年: 26494  9.23%丰  8.9211 2.28%  297.0
1974年: 27527  3.75%   9.0859 1.81%  303.0
1975年: 28452  3.25%   9.2420 1.69%  307.9
1976年: 28631  0.63%   9.3717 1.38%  305.5
1977年: 28273 -1.27%   9.4974 1.32%  297.7
1978年: 30477  7.23%丰  9.6259 1.33%  316.6
1979年: 33212  8.23%丰  9.7542 1.32%  340.5
1980年: 32056 -3.61%   9.8705 1.18%  324.8
1981年: 32502  1.37%  10.0072 1.37%  324.8
1982年: 35450  8.32%丰 10.1654 1.56%  348.7
1983年: 38728  8.46%丰 10.3008 1.31%  376.0
1984年: 40731  4.92%  10.4357 1.29%  390.3
1985年: 37911 -7.44%欠 10.5851 1.41%  358.2
1986年: 39151  3.17%  10.7507 1.54%  364.2
1987年: 40473  3.27%  10.9300 1.64%  370.3
1988年: 39404 -2.71%  11.1026 1.55%  354.9
1989年: 40755  3.31%  11.2704 1.49%  361.6
1990年: 44624  8.67%丰 11.4333 1.42%  390.3
1991年: 43529 -2.52%  11.5823 1.29%  375.8
1992年: 44266  1.66%  11.7171 1.15%  377.8
1993年: 45649  3.03%  11.8517 1.14%  385.2
1994年: 44510 -2.56%  11.9850 1.11%  371.4
1995年: 46662  4.61%  12.1121 1.05%  385.3

而包产到户几起几落的时间点是这样的:

合作化运动开展之后,1956年的闹退社中有一次,太祖称之为生产力暴动,零零星星在浙江温州、四川江津、广西环江、广东中山、江苏江阴、湖北宣恩、河南沁阳、安徽阜阳、山西榆次等地出现,其中最有名的是浙江温州,56年底温州地委机关报批判包产到户,没有得到省委的支持,告了御状后一锤定音,包产到户被禁止,57年反右后被彻底批判。

大跃进后的59年出现一次,涉及的地区更少,甘肃、江苏、湖南、贵州零星发生,河南的新乡和洛阳有点影响,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庐山会议后被批判制止。

59-61年天灾人祸后又出现一次,涉及地区更多,时间跨度更长,包产花样多:广东清远61年下半年全县搞了一次“就地分粮”包产到户,增产明显,解决了口粮不足问题,省委原本打算在62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请示后推广至全省,未果;甘肃临夏州62年70%以上的生产队(生产队与面积不能对等,姑且忽略其中的偏差,生产队覆盖=面积覆盖,下同)搞了一次;湖南“单干”“分田到户”61年春耕秋收各搞了一次,62年春耕搞了一次,每次约占全省5.5%的生产队;河南62年“借地”变相包产到户,借出约全省20%的土地;陕西60年包工到户包产到户,约占全省生产队的10%;影响最大的是安徽省(下文专门讲)。各地陆续发生不同形式的单干,约占20%(另一统计是30%)的生产队。63年2月开始社会主义教育运动,5月发展为四清运动,包产到户又一次被打压住。

第四次就是改开。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草案)》松了一下,要求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允许包产到组,但不许包产到户;79年9月四中全会正式通过这个决议,进一步松绑,把不许包产到户改成不要包产到户,结果是79年底全国试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约占9%。80年9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再推了一步,承认包产到户是农民自由选择的权利,“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的,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结果是81年底全国实行包产到户的社、队接近半数,同年年底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作为82年一号文件才正式肯定承包制。

再来看安徽。

1961-1963年,安徽进行了一次长达一年半的责任田实验,覆盖率最高达90.1%,是当时唯一推行包产到户的省份。

网上有篇《一场失败的实验——安徽1962年包产到户的前因后果》文章,列出这一时期全国和安徽粮食产量对比数据,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水利、化肥、良种等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包产到户不能提高粮食产量。言下之意,包产到户对比集体制没有优势,即使80年代承包制后粮食增产,也是生产条件改善的结果。



请特别注意,这组数据列出的仅仅是粮食产量,而不是农产品总产量,完全忽视了当时安徽的种植结构。

三年自然灾害的天灾,加上大跃进中一大二公瞎指挥的人祸,安徽出现严重的大面积饿病逃荒死,时任第一书记曾希圣捂了盖子,想通过包产到户使民众吃饱肚子,先把局面挽救过来再揭盖子。在获得太祖的首肯之后,1961年春安徽开始试行责任田,4月占生产队总数的39.2%,8月增加到74.8%,10月发展到84.4%,62年2月扩大到90.1%。除了种粮交公粮,为了吃饱,主要种的是产量大的红薯,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才是安徽对比全国数量粮食减产的真相,因为红薯不列入粮食统计!

播种粮食的责任田效果很好,1961年10月抽样调查36个县的36个生产队,粮食平均亩产增产38.9%,交公粮绰绰有余,交了公粮以后还有红薯,基本能吃饱,农民称责任田为救命田。安徽不但自己够吃,还救济了临近的河南,当时不少河南人到安徽淮北捡地里没有挖净的红薯,河南仅到淮北就采购了5亿斤地瓜干。这是在天灾人祸之后土地大量抛荒、农具大量破坏、牲畜大量死亡基础上取得的效果,责任田包产到户在恶劣的生产条件下体现了优越性!

形势好转后,太祖改变了对责任田的态度,62年1月的七千人大会结束后揭了安徽的盖子,曾希圣被换下。3月开始改正责任田,阻力比较大,副总理李富春、农工部长邓子恢主张继续搞责任田,地方基层干部中反对的人更多,有农村三同经历的太湖县宣传部干部钱让能6月上书太祖保荐责任田(保荐书与集体制争锋相对,陈述了责任田的诸多优点,网上有,有兴趣的茶友搜一下),8月的北戴河会议之前,太祖派胡耀邦去安徽调查责任田问题,胡在报告中说:“这是一个确实起积极作用(增产)但又很危险(易滑向单干)的办法”,这个报告一度发给各省委第一书记,但9月八届十中全会祭出阶级斗争大杀器,责任田被作为复辟资本主义受到批判,安徽立即开始大规模改正责任田,但保命第一,农民明改暗不改,到63年7月,仅安庆地区还有4983个生产队坚持责任田。这是包产到户的生命力。

网文《一场失败的实验》对比64年、65年全国和安徽的粮食产量增长率后说,停止责任田实验后,安徽的粮食产量增长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责任田对增产的作用不如集体化。一派胡言!

在机械化普及之前,同等的水、肥、种条件下,粮食增产主要靠人力投入的数量和劳动质量。安徽正是得益于61-63年的责任田增产有饭吃,死亡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64年、65年安徽增产的原因不是集体化,而是发挥了劳动力优势。

61-64年全国和安徽死亡率对比(单位,千分数)
全国 安徽​
1961年 18.13 8.1
1962年 10.08 8.2
1963年 10.1 7.9
1964年 11.56 8.6



安徽的另一次包产到户就是78年底的小岗村之后,其他地方(如肥西)也要求解除包产到户禁令,得到了主政者万里的支持,但进展缓慢,79年底10%左右的生产队包产到户,1980年5月23%(万里3月卸任安徽省委书记,继任者张劲夫一时对包产到户有些犹豫)。一是因为61-63年那次全省上下有几十万人受到牵连批判,二是决策层内部争论激励,当时一位中央老农口与万里有一次火药味十足的对话,可见一斑。

老农口:包干到户,不同于田间管理责任制,没有统一经营,不符合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性质,不宜普遍推广。
万里:包干到户是群众要求,群众不过是为了吃饱肚子,有什么不符合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行?
老农口:它离开了社会主义方向,不是走共同富裕道路。
万里:社会主义和人民群众,你要什么?
老农口:我要社会主义!
万里:我要群众!

黑龙江省委书记杨易辰和贵州省委书记池必卿有一场阳光道与独木桥之争。杨认为集体制时阳光道,不能退出,退出了搞不了机械化,池争锋相对,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事实是,黑龙江的机械化全部靠贷款,如果包产到户,贷款将变成呆账,而贵州需要国家调入粮食救济,交通不便,靠人畜长途背运,路上就吃了一多半,贵州不堪重负。

所以80年代初的承包制没有搞动员式一刀切,更多的是让地方各自为政,按地方的需要和群众选择执行,放弃命令式硬推。边远地区为了甩包袱进展快速,80年底贵州80%的生产队包产到户,内蒙40%,四川、山东等地到81年底才达到同样的覆盖面。


纪念改革三十年,不仅仅是怀旧,更是为了寻找改革的原点,更是为了从原点重新吹响改
革的集结号。

改革三十年是成就卓著的三十年。它不只是让国民告别饥寒交迫,不只是创造足以举办北
京奥运会、足以抗击汶川地震的物质基础,本报发布的年度人物榜单和精神成就榜单,标
明了改革三十年的精神海拔。

而无论物质的海拔还是精神的海拔,原点最终都是一个,那就是人的解放。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些我们今天仍然耳熟能详
的歌调,让我们神往改革之初的流金岁月,而那都是解放的岁月;那些欢快的歌调,流淌
的都是解放的狂喜。

人的解放,正是改革之初的时代主题。单单是1979年1月《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
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就使千千万万普通人结束了“贱民”生涯,重获做人的
尊严,重返社会公共生活。

弱者的权利状况才是丈量人的权利状况的最好尺度。千千万万“贱民”重获解放,这是改
革之初人的权利状况的最好写照,也是中国社会重新走向现代文明的最好写照。

改革能够强势推进,靠的是当时的人,千千万万重获解放的普通人。改革最伟大的功绩,
就是它勇敢地修正了过去时代的错误,那就是人的屈辱,人的锁链。锁链一旦砸破,人一
旦从压抑和屈辱中解放出来,人的创造活力、进取激情就最大限度地爆发出来,什么样的
人间奇迹都不难创造。

所以,那时我们穷,但我们照样创造出农村改革的神话,我们照样让特区崛起,我们穷的
只是物质,在精神上我们是富足的,这给了我们希望、信心和力量。

作为历史主体的国民,到了改革之初,才真正开始回归历史主体的位置;这个生产力中最
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到了改革之初,才真正开始起作用。而这一切莫不得自人的解放,
莫不得自权利结构的调整。这,不只让老干部受益,让知识分子受益,让社会精英受益,
更让普通人尤其是过去时代的“贱民”受益。这才是三十年改革的原点。

改革的原点,原本是我们民族精神上的高地,它也应该是新一轮改革的起点,“最后三十
年”的起点。

现代文明的演进,似乎以两百年为单位。法国革命播下自由、平等、博爱的种子,经过了
整整两百年,才终于成为公认的价值。而从鸦片战争算起,如史学家唐德刚所说,中国要
完成向现代文明的转型,要通过历史的三峡,到2040年,也正好两百年。

两百年的苦斗能否开花结果,一个古老民族能否浴火重生,就取决于最后三十年。而这最
后三十年,恰恰可能风险最高。全球金融风暴扑面而来,我们民族面临大考。

对任何社会体系的有效检验,都是看它如何渡过险关。改革三十年也需要通过这次大考来
正名。改革三十年固然硕果累累,但权力扭曲改革,令改革蒙羞,令改革成为某种程度的
争议话题,却也是无可讳言的事实。用改革的精神对待改革,就应该正视改革的某种异化
,正视改革中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悲欢、血泪。

改革就是修正错误。新一轮改革必然意味着回到改革原点,回到人本身,重新出发。通过
权利结构的调整,让国民在心中重建国家认同,使我们国家真正成为有道德感召力的国家
。这样做去,就能像抗震救灾那样凝聚全国人心,就能以全民族的力量,共同抗击正在聚
集的台风。我们也就能最终穿越历史三峡,扬帆直下,最终汇入浩瀚的太平洋。


相关新闻

* 【1978】中共元老:独领风骚者,唯一群白发老人
* 【1979】张志新/任仲夷:未竟的平反
* 【1980】袁庚:何止“改革开放马前卒”
* 【1981】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之父
* 【1982】邓丽君: 一代中国人的初恋
* 【1983】吴仁宝:江南士绅再出发
* 【1984】郎平:被时代巨手推向神话
* 【1985】尧茂书:飘逝的生命,漂流的年代
* 【1986】崔健:突然爆发的呐喊
* 【1987】王选: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 【1988】张艺谋《红高粱》走向世界
* 【1989】海子:一个自由而痛苦的声音归于静默
* 【1990】王朔:有比他更流氓的
* 【1991】吴敬琏:“吴市场”从贬词变成美誉
* 【1992】邓小平:我们庆幸他是那个做决定的人
* 【1993】汪道涵:与对岸握手
* 【1994】梁从诫:绿色中国推动者
* 【1995】王海:唤醒中国消费者的权利意识
* 【1996】陈光:国企产权改革先驱
* 【1997】江泽民的春天、夏天和秋天
* 【1998】朱镕基的三张面孔
* 【1999】刘丽英:反腐力量的精神象征

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最活生生的证明。对外开放VS闭关自守,对内改革VS教条僵化。承认私有VS一大二公,

粮食生产是国家安全支柱之一。30年农村所有改革实际都是围绕粮食来展开的。也是形形色色的野心家,政客,小人们得以操作的政治杠杆。

1、中国粮食产量的简单历史

中国粮食产量在1978年以前都处于3亿吨以下,1978年以后突破了3亿吨。

1949―1977年28年间,中国粮食产量经历了五次波动,其中有3次波动幅度较大。

1949年中国的粮食产量为1.1320亿吨,1950年粮食增长率16.73%,1952增长14.08%。到1953―1954年两年出现了第一次粮食产量增长率下降。这两年粮食总产量分别比1952年增长1.79%和1.59%,粮食增长率大幅度降低。

1955和1956年这两年,粮食出现了恢复性增产。1957―1961年出现了第二次粮食产量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59年、1960年两年粮食增长率分别比1956年下降19.78和20.37个百分点。1959到1961年是著名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从1962到1966年中国的粮食生产出现了连续五年增产,年均增长率为7.75%。1967―1969年形成了第三次粮食生产波动,年均粮食增长率为-0.44%,比上五年的年均粮食增长率降低8%。

1970―1971年粮食又连续两年增产,年均粮食增长率为9%。接着,1972年出现粮食产量较大幅度减产,粮食增长率为-3.86%。

1973―1975年连续三年粮食增产,年均粮食增长率为5.81%。1976和1977年最后两年出现第五次粮食生产波动,年均粮食产量增长率为-0.31%。

1978年中国提高收购粮食价格,粮食统购价提高20%,超购部分加价50%,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1978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3亿吨,达到3.0477亿吨,增长了7.8%。1979年粮食产量又增长8.9%。1978和1979年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8.38%。而1980和1981年则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粮食减产,年均粮食增长率为-1.05%。

1982到1984年这三年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率为7.83%,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历史性得到达了4.0732亿吨。这次粮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农村推行的包产到户,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分离,赋予了农民生产的自主权以及剩余产品的支配权利,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突然出现的粮食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导致粮食供给过剩。

到了1985年,国家取消了部分鼓励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粮食收购实行“倒三七”比例价,实际降价幅度接近10%,资金和物质投入也减少,农资价格涨幅为4.8%,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1985到1988年出现了第二次粮食大幅度减产,1985年粮食产量回落到3.79108亿吨水平,比上年减产6.9%。1985年到1988年四年粮食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为-0.29%。

到1989和1990年粮食生产迅速恢复,连续两年粮食产量增长,年均增长率为6.45%。1991―1994年这四年粮食产量在4.3亿吨到4.4525亿吨之间徘徊,年均粮食增长率为0.04%。

在1990-1992年出现农产品全面“卖难”,生产过剩。因为从八平方后,国民经济连续三年在低谷中运行,城市购买能力的需求下降导致农产品卖难。

1995和1996年粮食生产快速发展。1996年总产达5.0453亿吨,增长率为8.13%,首次跨上5亿吨的大台阶。1997年出现第四次粮食生产波动。1997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减少2.05%。1998年粮食增长率为3.67%。1999年粮食增长率为-0.76%,但仍保持5亿吨水平。此次粮食产量的上升导致粮价下跌,严重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2004年以来的7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6年增产。据统计局数据,中国粮食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6亿亩,2008年中国粮食产量超过5.285亿吨

2009年5.308亿吨 ,2010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6.48亿亩,比上年扩大1329万亩,增长0.8%,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4641亿吨,比上年增加1559万吨,增产2.9%。


搜了一下“历年粮食产量”,得到与上面对应的数据:

年度 粮产量(万吨) 增率 人口(亿) 增率 人均粮(公斤)
1949年: 11318  —    5.4167  —   208.9
1950年: 13213 14.34% 5.5196 1.86%  239.4
1951年: 14369  8.05%   5.6300 1.96%  255.2
1952年: 16392 12.34% 5.7482 2.06%  285.2
1953年: 16683  1.74%   5.8796 2.23%  283.7
1954年: 16952  1.59%   6.0266 2.44%  281.3
1955年: 18394  7.84%   6.1465 1.95%  299.3
1956年: 19275 4.57%   6.2828 2.17%  306.8
1957年: 19505  1.18%   6.4653 2.82%  301.7
1958年: 19765 1.32%   6.5994 2.03%  299.5
1959年: 16968 -16.48%重欠 6.7207 1.80%  252.5
1960年: 14385 -17.96%重欠 6.6207 -1.51%  217.3
1961年: 13650 -5.38%欠  6.5859 -0.53%  207.3
1962年: 15441 11.60%高丰 6.7295 2.13%  229.5
1963年: 17000  9.17%丰  6.9172 2.71%  245.8
1964年: 18750  9.33%丰  7.0499 1.88%  266.0
1965年: 19453  3.61%   7.2538 2.81%  268.2
1966年: 21400  9.10%丰  7.4542 2.69%  287.1
1967年: 21782  1.75%   7.6368 2.39%  285.2
1968年: 20906 -4.19%   7.8534 2.76%  266.2
1969年: 21097  0.91%   8.0671 2.65%  261.5
1970年: 23996 12.08%高丰 8.2992 2.80%  289.1
1971年: 25014  4.07%   8.5229 2.62%  293.5
1972年: 24048 -4.02%   8.7177 2.23%  275.9
1973年: 26494  9.23%丰  8.9211 2.28%  297.0
1974年: 27527  3.75%   9.0859 1.81%  303.0
1975年: 28452  3.25%   9.2420 1.69%  307.9
1976年: 28631  0.63%   9.3717 1.38%  305.5
1977年: 28273 -1.27%   9.4974 1.32%  297.7
1978年: 30477  7.23%丰  9.6259 1.33%  316.6
1979年: 33212  8.23%丰  9.7542 1.32%  340.5
1980年: 32056 -3.61%   9.8705 1.18%  324.8
1981年: 32502  1.37%  10.0072 1.37%  324.8
1982年: 35450  8.32%丰 10.1654 1.56%  348.7
1983年: 38728  8.46%丰 10.3008 1.31%  376.0
1984年: 40731  4.92%  10.4357 1.29%  390.3
1985年: 37911 -7.44%欠 10.5851 1.41%  358.2
1986年: 39151  3.17%  10.7507 1.54%  364.2
1987年: 40473  3.27%  10.9300 1.64%  370.3
1988年: 39404 -2.71%  11.1026 1.55%  354.9
1989年: 40755  3.31%  11.2704 1.49%  361.6
1990年: 44624  8.67%丰 11.4333 1.42%  390.3
1991年: 43529 -2.52%  11.5823 1.29%  375.8
1992年: 44266  1.66%  11.7171 1.15%  377.8
1993年: 45649  3.03%  11.8517 1.14%  385.2
1994年: 44510 -2.56%  11.9850 1.11%  371.4
1995年: 46662  4.61%  12.1121 1.05%  385.3

而包产到户几起几落的时间点是这样的:

合作化运动开展之后,1956年的闹退社中有一次,太祖称之为生产力暴动,零零星星在浙江温州、四川江津、广西环江、广东中山、江苏江阴、湖北宣恩、河南沁阳、安徽阜阳、山西榆次等地出现,其中最有名的是浙江温州,56年底温州地委机关报批判包产到户,没有得到省委的支持,告了御状后一锤定音,包产到户被禁止,57年反右后被彻底批判。

大跃进后的59年出现一次,涉及的地区更少,甘肃、江苏、湖南、贵州零星发生,河南的新乡和洛阳有点影响,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庐山会议后被批判制止。

59-61年天灾人祸后又出现一次,涉及地区更多,时间跨度更长,包产花样多:广东清远61年下半年全县搞了一次“就地分粮”包产到户,增产明显,解决了口粮不足问题,省委原本打算在62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请示后推广至全省,未果;甘肃临夏州62年70%以上的生产队(生产队与面积不能对等,姑且忽略其中的偏差,生产队覆盖=面积覆盖,下同)搞了一次;湖南“单干”“分田到户”61年春耕秋收各搞了一次,62年春耕搞了一次,每次约占全省5.5%的生产队;河南62年“借地”变相包产到户,借出约全省20%的土地;陕西60年包工到户包产到户,约占全省生产队的10%;影响最大的是安徽省(下文专门讲)。各地陆续发生不同形式的单干,约占20%(另一统计是30%)的生产队。63年2月开始社会主义教育运动,5月发展为四清运动,包产到户又一次被打压住。

第四次就是改开。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草案)》松了一下,要求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允许包产到组,但不许包产到户;79年9月四中全会正式通过这个决议,进一步松绑,把不许包产到户改成不要包产到户,结果是79年底全国试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约占9%。80年9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再推了一步,承认包产到户是农民自由选择的权利,“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的,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结果是81年底全国实行包产到户的社、队接近半数,同年年底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作为82年一号文件才正式肯定承包制。

再来看安徽。

1961-1963年,安徽进行了一次长达一年半的责任田实验,覆盖率最高达90.1%,是当时唯一推行包产到户的省份。

网上有篇《一场失败的实验——安徽1962年包产到户的前因后果》文章,列出这一时期全国和安徽粮食产量对比数据,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水利、化肥、良种等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包产到户不能提高粮食产量。言下之意,包产到户对比集体制没有优势,即使80年代承包制后粮食增产,也是生产条件改善的结果。



请特别注意,这组数据列出的仅仅是粮食产量,而不是农产品总产量,完全忽视了当时安徽的种植结构。

三年自然灾害的天灾,加上大跃进中一大二公瞎指挥的人祸,安徽出现严重的大面积饿病逃荒死,时任第一书记曾希圣捂了盖子,想通过包产到户使民众吃饱肚子,先把局面挽救过来再揭盖子。在获得太祖的首肯之后,1961年春安徽开始试行责任田,4月占生产队总数的39.2%,8月增加到74.8%,10月发展到84.4%,62年2月扩大到90.1%。除了种粮交公粮,为了吃饱,主要种的是产量大的红薯,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才是安徽对比全国数量粮食减产的真相,因为红薯不列入粮食统计!

播种粮食的责任田效果很好,1961年10月抽样调查36个县的36个生产队,粮食平均亩产增产38.9%,交公粮绰绰有余,交了公粮以后还有红薯,基本能吃饱,农民称责任田为救命田。安徽不但自己够吃,还救济了临近的河南,当时不少河南人到安徽淮北捡地里没有挖净的红薯,河南仅到淮北就采购了5亿斤地瓜干。这是在天灾人祸之后土地大量抛荒、农具大量破坏、牲畜大量死亡基础上取得的效果,责任田包产到户在恶劣的生产条件下体现了优越性!

形势好转后,太祖改变了对责任田的态度,62年1月的七千人大会结束后揭了安徽的盖子,曾希圣被换下。3月开始改正责任田,阻力比较大,副总理李富春、农工部长邓子恢主张继续搞责任田,地方基层干部中反对的人更多,有农村三同经历的太湖县宣传部干部钱让能6月上书太祖保荐责任田(保荐书与集体制争锋相对,陈述了责任田的诸多优点,网上有,有兴趣的茶友搜一下),8月的北戴河会议之前,太祖派胡耀邦去安徽调查责任田问题,胡在报告中说:“这是一个确实起积极作用(增产)但又很危险(易滑向单干)的办法”,这个报告一度发给各省委第一书记,但9月八届十中全会祭出阶级斗争大杀器,责任田被作为复辟资本主义受到批判,安徽立即开始大规模改正责任田,但保命第一,农民明改暗不改,到63年7月,仅安庆地区还有4983个生产队坚持责任田。这是包产到户的生命力。

网文《一场失败的实验》对比64年、65年全国和安徽的粮食产量增长率后说,停止责任田实验后,安徽的粮食产量增长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责任田对增产的作用不如集体化。一派胡言!

在机械化普及之前,同等的水、肥、种条件下,粮食增产主要靠人力投入的数量和劳动质量。安徽正是得益于61-63年的责任田增产有饭吃,死亡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64年、65年安徽增产的原因不是集体化,而是发挥了劳动力优势。

61-64年全国和安徽死亡率对比(单位,千分数)
全国 安徽​
1961年 18.13 8.1
1962年 10.08 8.2
1963年 10.1 7.9
1964年 11.56 8.6



安徽的另一次包产到户就是78年底的小岗村之后,其他地方(如肥西)也要求解除包产到户禁令,得到了主政者万里的支持,但进展缓慢,79年底10%左右的生产队包产到户,1980年5月23%(万里3月卸任安徽省委书记,继任者张劲夫一时对包产到户有些犹豫)。一是因为61-63年那次全省上下有几十万人受到牵连批判,二是决策层内部争论激励,当时一位中央老农口与万里有一次火药味十足的对话,可见一斑。

老农口:包干到户,不同于田间管理责任制,没有统一经营,不符合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性质,不宜普遍推广。
万里:包干到户是群众要求,群众不过是为了吃饱肚子,有什么不符合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行?
老农口:它离开了社会主义方向,不是走共同富裕道路。
万里:社会主义和人民群众,你要什么?
老农口:我要社会主义!
万里:我要群众!

黑龙江省委书记杨易辰和贵州省委书记池必卿有一场阳光道与独木桥之争。杨认为集体制时阳光道,不能退出,退出了搞不了机械化,池争锋相对,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事实是,黑龙江的机械化全部靠贷款,如果包产到户,贷款将变成呆账,而贵州需要国家调入粮食救济,交通不便,靠人畜长途背运,路上就吃了一多半,贵州不堪重负。

所以80年代初的承包制没有搞动员式一刀切,更多的是让地方各自为政,按地方的需要和群众选择执行,放弃命令式硬推。边远地区为了甩包袱进展快速,80年底贵州80%的生产队包产到户,内蒙40%,四川、山东等地到81年底才达到同样的覆盖面。


纪念改革三十年,不仅仅是怀旧,更是为了寻找改革的原点,更是为了从原点重新吹响改
革的集结号。

改革三十年是成就卓著的三十年。它不只是让国民告别饥寒交迫,不只是创造足以举办北
京奥运会、足以抗击汶川地震的物质基础,本报发布的年度人物榜单和精神成就榜单,标
明了改革三十年的精神海拔。

而无论物质的海拔还是精神的海拔,原点最终都是一个,那就是人的解放。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些我们今天仍然耳熟能详
的歌调,让我们神往改革之初的流金岁月,而那都是解放的岁月;那些欢快的歌调,流淌
的都是解放的狂喜。

人的解放,正是改革之初的时代主题。单单是1979年1月《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
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就使千千万万普通人结束了“贱民”生涯,重获做人的
尊严,重返社会公共生活。

弱者的权利状况才是丈量人的权利状况的最好尺度。千千万万“贱民”重获解放,这是改
革之初人的权利状况的最好写照,也是中国社会重新走向现代文明的最好写照。

改革能够强势推进,靠的是当时的人,千千万万重获解放的普通人。改革最伟大的功绩,
就是它勇敢地修正了过去时代的错误,那就是人的屈辱,人的锁链。锁链一旦砸破,人一
旦从压抑和屈辱中解放出来,人的创造活力、进取激情就最大限度地爆发出来,什么样的
人间奇迹都不难创造。

所以,那时我们穷,但我们照样创造出农村改革的神话,我们照样让特区崛起,我们穷的
只是物质,在精神上我们是富足的,这给了我们希望、信心和力量。

作为历史主体的国民,到了改革之初,才真正开始回归历史主体的位置;这个生产力中最
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到了改革之初,才真正开始起作用。而这一切莫不得自人的解放,
莫不得自权利结构的调整。这,不只让老干部受益,让知识分子受益,让社会精英受益,
更让普通人尤其是过去时代的“贱民”受益。这才是三十年改革的原点。

改革的原点,原本是我们民族精神上的高地,它也应该是新一轮改革的起点,“最后三十
年”的起点。

现代文明的演进,似乎以两百年为单位。法国革命播下自由、平等、博爱的种子,经过了
整整两百年,才终于成为公认的价值。而从鸦片战争算起,如史学家唐德刚所说,中国要
完成向现代文明的转型,要通过历史的三峡,到2040年,也正好两百年。

两百年的苦斗能否开花结果,一个古老民族能否浴火重生,就取决于最后三十年。而这最
后三十年,恰恰可能风险最高。全球金融风暴扑面而来,我们民族面临大考。

对任何社会体系的有效检验,都是看它如何渡过险关。改革三十年也需要通过这次大考来
正名。改革三十年固然硕果累累,但权力扭曲改革,令改革蒙羞,令改革成为某种程度的
争议话题,却也是无可讳言的事实。用改革的精神对待改革,就应该正视改革的某种异化
,正视改革中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悲欢、血泪。

改革就是修正错误。新一轮改革必然意味着回到改革原点,回到人本身,重新出发。通过
权利结构的调整,让国民在心中重建国家认同,使我们国家真正成为有道德感召力的国家
。这样做去,就能像抗震救灾那样凝聚全国人心,就能以全民族的力量,共同抗击正在聚
集的台风。我们也就能最终穿越历史三峡,扬帆直下,最终汇入浩瀚的太平洋。


相关新闻

* 【1978】中共元老:独领风骚者,唯一群白发老人
* 【1979】张志新/任仲夷:未竟的平反
* 【1980】袁庚:何止“改革开放马前卒”
* 【1981】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之父
* 【1982】邓丽君: 一代中国人的初恋
* 【1983】吴仁宝:江南士绅再出发
* 【1984】郎平:被时代巨手推向神话
* 【1985】尧茂书:飘逝的生命,漂流的年代
* 【1986】崔健:突然爆发的呐喊
* 【1987】王选: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 【1988】张艺谋《红高粱》走向世界
* 【1989】海子:一个自由而痛苦的声音归于静默
* 【1990】王朔:有比他更流氓的
* 【1991】吴敬琏:“吴市场”从贬词变成美誉
* 【1992】邓小平:我们庆幸他是那个做决定的人
* 【1993】汪道涵:与对岸握手
* 【1994】梁从诫:绿色中国推动者
* 【1995】王海:唤醒中国消费者的权利意识
* 【1996】陈光:国企产权改革先驱
* 【1997】江泽民的春天、夏天和秋天
* 【1998】朱镕基的三张面孔
* 【1999】刘丽英:反腐力量的精神象征
反正缺吃少穿,还战战兢兢生怕犯错误,这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常态。
而且还没有行动的自由,到别处去都 ...
哎呦喂  搞得您现在去别的地方不需要办暂住证似的
哦现在叫居住证?和良民证貌似差不多
mengyw001 发表于 2016-2-22 23:31
缺吃少穿,就是农业生产力不足和服装企业太少,那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发展农业和服装产业呢?

不是,以中国人民的勤劳,生产力是没有问题的,是tg在台上搞政治斗争扰乱的生产的正常进行,同时还有tg从老百姓那里拿的太多了,这个拿的太多,一直都是这样,除了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开始时稍有放松外,一直都是如此。
那个“吃不起茶叶蛋”的传说,在改革开放以前是真的。

那时候鸡蛋8角多一斤,很便宜是吧?可是,工人工资一月只有20几块。

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今天工人3000多的工资,鸡蛋要100块一斤。吃得起吗?
土共2代目说了,20年经济原地踏步。
您要这么说,那我是不是可以说  我说了三十年人性堕落
无影剑 发表于 2016-2-22 23:36
不是,以中国人民的勤劳,生产力是没有问题的,是tg在台上搞政治斗争扰乱的生产的正常进行,同时还有tg ...
让我们回到经济模式上,关于政治模式我们有时间再讨论

还是讨论“我们应该怎么发展农业和服装产业”吧,你觉得应该怎么发展?
mengyw001 发表于 2016-2-22 23:34
你能提供一下数据吗
你不会自己去查一下,1982年以前中国人均GDP在世界上的排名?
  以前就是计划经济,国家计委大计划,省市县计委小计划。生产资料无偿划拨,产品包销。农产品统购统销。没有竞争,工厂做出的东西不管是否符合市场要求照样生产。
不是,以中国人民的勤劳,生产力是没有问题的,是tg在台上搞政治斗争扰乱的生产的正常进行,同时还有tg ...
您老人家是说  中国五千年来饿死的都是不偷懒的是吧
那个“吃不起茶叶蛋”的传说,在改革开放以前是真的。

那时候鸡蛋8角多一斤,很便宜是吧?可是,工人工 ...
感情这四十年白混了
无影剑 发表于 2016-2-22 23:30
反正缺吃少穿,还战战兢兢生怕犯错误,这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常态。
而且还没有行动的自由,到别处去都 ...
关于缺吃少穿的问题,我想提供一下关于新中国历年人均粮食产量,你来评价一下好吗?

1949--1970年,中国粮食总产量由1.13亿吨增长到2.4亿吨,年均增长2.99%,年均人口增速2.06%,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速为0.92%(2.99-2.06=0.93)。

1959-1961年连续三年粮食大幅度减产,61年的人均粮食产量低于1949年。

1971--1980年,中国粮食总产量由2.4亿吨增长到3.21亿吨,年均增长3.38%,年均人口增速1.76%,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速1.61%(3.38-1.76=1.62),1980年人均产量325公斤,同年世界人均产量322公斤。

1981--1990年,中国粮食总产量由3.21亿吨提高到4.46亿吨,年均增长2.8%,年均人口增速1.4%,人均粮食产量年均增速1.4%(2.8-1.4=1.4),1990年人均产量390公斤,同年世界人均产量为330公斤。

1991年到2003年,增产年份只有6个,其余7年减产,这在建国64年里,前所未有,2000年减产4621在共和国史上排名第一,2003年的总产量低于1990,人均产量333公斤,回到80年代初水平。

2004年粮食增产3877万吨,是建国以来总量提高最多的一年,从这年起,粮食总产量“十连增”,2007年粮食总产量突破5亿吨,2013年突破6亿吨。

2004--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速3.4%,人均产量年均增速2.87%,人均产量442公斤
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最活生生的证明。对外开放VS闭关自守,对内改革VS教条僵化。承认私有VS一大二公,

等 ...
你要这么说   那八十年代 一开始性开放
二开始严打随便抓人
三开始官倒
难道很先进?
永不停息 发表于 2016-2-22 23:42
感情这四十年白混了
从人民生活水平的角度说,毛时代是白混了。
永不停息 发表于 2016-2-22 23:41
您老人家是说  中国五千年来饿死的都是不偷懒的是吧
搞不懂你说的是啥意思了。
mengyw001 发表于 2016-2-22 23:39
让我们回到经济模式上,关于政治模式我们有时间再讨论

还是讨论“我们应该怎么发展农业和服装产业”吧 ...
没有想过,不知道。
mengyw001 发表于 2016-2-22 23:44
关于缺吃少穿的问题,我想提供一下关于新中国历年人均粮食产量,你来评价一下好吗?

1949--1970年,中 ...
你有没有查查肉类的产量啊。

粮食产量只是基本温饱。肉类产量才是生活水平。OK
从人民生活水平的角度说,毛时代是白混了。
貌似邓时代是把人从牛变成了狗吧
牛逼的啃骨头 惨的吃屎

mengyw001 发表于 2016-2-22 23:44
关于缺吃少穿的问题,我想提供一下关于新中国历年人均粮食产量,你来评价一下好吗?

1949--1970年,中 ...


你家吃饭只吃主食?肉禽蛋奶蔬菜瓜果糖油豆制品水产品呢?

你到底是来讨论的,还是乌有之乡派过来找茬的?
mengyw001 发表于 2016-2-22 23:44
关于缺吃少穿的问题,我想提供一下关于新中国历年人均粮食产量,你来评价一下好吗?

1949--1970年,中 ...


你家吃饭只吃主食?肉禽蛋奶蔬菜瓜果糖油豆制品水产品呢?

你到底是来讨论的,还是乌有之乡派过来找茬的?
无影剑 发表于 2016-2-22 23:46
没有想过,不知道。
那我们把问题缩小一下,假如你准备创业,但不幸的是你家很穷,你觉得你应该怎么创业比较好呢?
结束毛时代的时候,有一个讲话,我想楼主应该去读一下。
网上有各种两个时代的真实对比,包括在委员回复贴中的大量回忆贴。
不需要和你辩论,实事就是长期的政治斗争和轻民生,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牛比兔 发表于 2016-2-22 23:45
从人民生活水平的角度说,毛时代是白混了。
这样说来,判断一个时代的好坏只能看人民生活水平?
那我们把问题缩小一下,假如你准备创业,但不幸的是你家很穷,你觉得你应该怎么创业比较好呢?
创业30年还不如创业前那就问题大了。
这样说来,判断一个时代的好坏只能看人民生活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都不看,什么叫人民都站起来了
mengyw001 发表于 2016-2-22 23:49
那我们把问题缩小一下,假如你准备创业,但不幸的是你家很穷,你觉得你应该怎么创业比较好呢?

不会创业,我只会去打工,不过我认为如果我好好的干活的话,应该被保证挣到吃饱穿暖和繁衍后代,教育后代的工资,否则这个分配制度就有问题。这里的我不是指我个人,而是广大的劳动者。
永不停息 发表于 2016-2-22 23:48
貌似邓时代是把人从牛变成了狗吧
牛逼的啃骨头 惨的吃屎
在毛时代,人民吃的食物比不上今天的的猫粮,狗粮。

你知道吗?
  那个年代,很多东西都要票,粮票,布票,车票等等
lixiang3248 发表于 2016-2-22 23:49
你家吃饭只吃主食?肉禽蛋奶蔬菜瓜果糖油豆制品水产品呢?

你到底是来讨论的,还是乌有之乡派过来找 ...
我和他在讨论缺吃的问题,不是吃好的问题,而且我没有你说的那些农产品的数据,不知道如何讨论
貌似邓时代是把人从牛变成了狗吧
牛逼的啃骨头 惨的吃屎
什么样的狗可以享受如今的条件?
现在是狗,毛时代的人民岂不是狗屎不如。
mengyw001 发表于 2016-2-22 23:50
这样说来,判断一个时代的好坏只能看人民生活水平?
当然主要是。

ciyufeiyu 发表于 2016-2-22 23:50
创业30年还不如创业前那就问题大了。
我同意你的看法,创业30年不如创业前的确问题大了,不过哪些产业创业30年不如创业前,你能举例说明吗
zmic777 发表于 2016-2-22 23:53
那个年代,很多东西都要票,粮票,布票,车票等等
而且很少很少,靠票只能生活在缺衣少吃的贫苦状态下。

mengyw001 发表于 2016-2-22 23:53
我和他在讨论缺吃的问题,不是吃好的问题,而且我没有你说的那些农产品的数据,不知道如何讨论


光有主食缺少副食不算缺吃的吗?你这全家光吃主食长大的主装起犊子卖起萌来还真是天赋异禀呢
mengyw001 发表于 2016-2-22 23:53
我和他在讨论缺吃的问题,不是吃好的问题,而且我没有你说的那些农产品的数据,不知道如何讨论


光有主食缺少副食不算缺吃的吗?你这全家光吃主食长大的主装起犊子卖起萌来还真是天赋异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