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机背负火箭式航天系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8 08:16:25
新设想,请大家轻拍
组成部分说明:
脐带机采用可飞行返回式重复利用模式设计
脐带机机翼采用与左右两侧助推体箱一体融合设计,机翼大小可以根据测试研发数据情况调整大小(长短、宽度)、采用可变机翼设计(起飞降落段展开,助推段收拢)
航空发动机:涡轮风扇发动机(数量和挂载位置可调整(建议采用机翼下挂式)),起飞降落段的全部动力来源
航空发动机与助推火箭发动机主燃料共用液体煤油(一体燃料箱:包括助推火箭体和助推火箭连接体大部分);
氧化剂:
航空发动机氧化剂采用大气层空气
助推火箭发动机氧化剂采用液氧

左右助推火箭直接的连接体采用升力机翼设计(后段内带液氧箱,前段为驾驶室(可以设计成无人驾驶)和航天员进入飞船的舱室(脐带巢,辅助为逃逸塔功能))
脐带机着陆系统采用前后左右四组双排着陆轮设计
尾翼包含两组垂直和水平尾翼(后置于助推火箭体尾部)
脐带机同时可以辅助发挥背负火箭的脐带塔功能

背负火箭与脐带机分离高度在25KM以上

背负的火箭可以根据载荷需求调整(燃质、大小、长短、粗细)
火箭采用二级火箭(上面级、下面级)
上面级可以根据需求调整载荷(卫星、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升力体、小型航天飞机等)
下面级采用降落伞返回式重复利用(降落的地面段采用反喷装置)

系统运行流程:
背负火箭的组装测试(载荷安装)
脐带机测试和燃料注入
脐带机和背负火箭组装(采用卧式吊装)————————以上组装全部采用卧式
全系统推送至机场
启动航空发动机,脐带机系统滑跑升空
之后加大推力利用两侧机翼和连接体升力爬升
在12~13KM高空,启动两侧助推器主发动机,机翼收拢,垂直爬升,航空发动机继续保持燃烧推力
之后是在适当的时机启动背负火箭与脐带机的分离
分离之后脐带机飞行返回降落(助推火箭发动机关闭)
背负火箭继续爬升
背负火箭上下级分离
背负火箭降落返回,高空打开降落伞,低空伞箭分离,着陆段反推降落
上级继续爬升入轨
之后星箭分离
入轨完成新设想,请大家轻拍
组成部分说明:
脐带机采用可飞行返回式重复利用模式设计
脐带机机翼采用与左右两侧助推体箱一体融合设计,机翼大小可以根据测试研发数据情况调整大小(长短、宽度)、采用可变机翼设计(起飞降落段展开,助推段收拢)
航空发动机:涡轮风扇发动机(数量和挂载位置可调整(建议采用机翼下挂式)),起飞降落段的全部动力来源
航空发动机与助推火箭发动机主燃料共用液体煤油(一体燃料箱:包括助推火箭体和助推火箭连接体大部分);
氧化剂:
航空发动机氧化剂采用大气层空气
助推火箭发动机氧化剂采用液氧

左右助推火箭直接的连接体采用升力机翼设计(后段内带液氧箱,前段为驾驶室(可以设计成无人驾驶)和航天员进入飞船的舱室(脐带巢,辅助为逃逸塔功能))
脐带机着陆系统采用前后左右四组双排着陆轮设计
尾翼包含两组垂直和水平尾翼(后置于助推火箭体尾部)
脐带机同时可以辅助发挥背负火箭的脐带塔功能

背负火箭与脐带机分离高度在25KM以上

背负的火箭可以根据载荷需求调整(燃质、大小、长短、粗细)
火箭采用二级火箭(上面级、下面级)
上面级可以根据需求调整载荷(卫星、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升力体、小型航天飞机等)
下面级采用降落伞返回式重复利用(降落的地面段采用反喷装置)

系统运行流程:
背负火箭的组装测试(载荷安装)
脐带机测试和燃料注入
脐带机和背负火箭组装(采用卧式吊装)————————以上组装全部采用卧式
全系统推送至机场
启动航空发动机,脐带机系统滑跑升空
之后加大推力利用两侧机翼和连接体升力爬升
在12~13KM高空,启动两侧助推器主发动机,机翼收拢,垂直爬升,航空发动机继续保持燃烧推力
之后是在适当的时机启动背负火箭与脐带机的分离
分离之后脐带机飞行返回降落(助推火箭发动机关闭)
背负火箭继续爬升
背负火箭上下级分离
背负火箭降落返回,高空打开降落伞,低空伞箭分离,着陆段反推降落
上级继续爬升入轨
之后星箭分离
入轨完成
难道这种设计没有合理性吗?
以前平流层空射公司跟SpaceX合作搞这种空射液体火箭方案,找造白骑士载机的Scaled Composites订了一架大鹏号(ROC)载机,世界上最大的飞机。
后来SpaceX弃坑去搞Falcon9了,留下大鹏号造出来之后没人用。维珍银河公司也不愿意用,他们自己的退役747多到用不完。


维珍银河抄的你的。                 

话说回来,我是空射火箭的坚定支持者。

维珍银河抄的你的。                 

话说回来,我是空射火箭的坚定支持者。
提供的速度太小。载荷有限。时间过长增加低温燃料蒸发。当然如果脐带机能在几分钟内达到高超音速那就大有可为了

butongla 发表于 2016-3-6 09:09
维珍银河抄的你的。                 

话说回来,我是空射火箭的坚定支持者。


空射最麻烦的是液体火箭不好处理,低温燃料加注,在一个空中平台上弄,现有技术基本无解,太危险。只能用固体箭,没啥价格优势
butongla 发表于 2016-3-6 09:09
维珍银河抄的你的。                 

话说回来,我是空射火箭的坚定支持者。


空射最麻烦的是液体火箭不好处理,低温燃料加注,在一个空中平台上弄,现有技术基本无解,太危险。只能用固体箭,没啥价格优势
算算投入收益比就发现,还是直接打火箭吧
依天长剑 发表于 2016-3-6 10:56
空射最麻烦的是液体火箭不好处理,低温燃料加注,在一个空中平台上弄,现有技术基本无解,太危险。只能 ...
毛子那一堆液体洲际蛋和潜射蛋的技术山寨一下,加注好以后能免维护一个星期就成,起飞就找个合适地方射了。
butongla 发表于 2016-3-6 11:07
毛子那一堆液体洲际蛋和潜射蛋的技术山寨一下,加注好以后能免维护一个星期就成,起飞就找个合适地方射了 ...
那就只能常温燃料,而且成本高了。军用不在乎这个,民用就搞不到订单了
依天长剑 发表于 2016-3-6 11:09
那就只能常温燃料,而且成本高了。军用不在乎这个,民用就搞不到订单了
哦,有道理。                                                              
我觉得这个和火箭回收技术目的差不多吧...这个等于是火箭的第一级了吧?
方案是设计是需要调整的
这个设计是单纯的从助推,一级火箭,储箱回收的角度去设计的。
可考虑调整从现在各国的一二级火箭分离情况来调整设计(如图中的分离状态)
苏美两国航天飞机分离的方式是不同的:
http://mt.sohu.com/20150806/n418291287.shtml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带着常温燃料大毒箭到处飞,环评能批准才怪
何况维珍银河是私企


调整之后的方案:
整体采用垂直发射,助推火箭、翼盒式储箱一体设计制作成型(翼盒式助推体),
背负火箭发射,升空后主火箭与翼盒助推体分离,翼盒助推体降落采用与航天飞机类似的无动力滑翔降落
背负的主体火箭采用两级设计。

翼盒式助推体缺设计的垂直尾翼。

请各位考虑一下是否调整合理,是否具有可行性,谢谢!

调整之后的方案:
整体采用垂直发射,助推火箭、翼盒式储箱一体设计制作成型(翼盒式助推体),
背负火箭发射,升空后主火箭与翼盒助推体分离,翼盒助推体降落采用与航天飞机类似的无动力滑翔降落
背负的主体火箭采用两级设计。

翼盒式助推体缺设计的垂直尾翼。

请各位考虑一下是否调整合理,是否具有可行性,谢谢!
结构重量浪费太大  这种构思 美苏在六七十年代  试过很多了  不乏 成功的实验 无一例外都通通老老实实的做火箭大火箭  
另外 火箭这玩意  五六十年代很牛叉  但一旦入门 做多几次发射  那就低技术含量  也廉价 如俄国联盟  工业化批量流水线生产  成本很低了
要我顺着楼主思路 我的看法  是   概念类似于

用 大型超音速飞机  如  逆火  逆火的下巴伸出一个长长的龙骨 顶着一个液体火箭   米国腹部也挂着一个好火箭 这样  逆火大仰角爬升  爬升但很高空  用 自带液氧补充 发动机吸气不足问题 继续爬升 爬升到差不多极限了  发动腹部挂载的火箭   这样继续爬升  最极限时  头部顶着的火箭脱离  开动火箭   但这样  最多是四万米高空 两马克初速  对火箭本身  帮助不是特别大   批量化生产的 火箭 去东五 联盟  可靠性 成本 都完爆这个设想的 逆火 顶高式的方案
如果  设想只是替 空间站输送廉价补给 水食  结构件  那才敢用 所重复火箭 而且  即使重复 相信 也是 气动舵面 加  降落伞模式  而且  燃料箱要很大的加强    另外 如果真想重复火箭  那第一级就一定飞的不能太高  吗 导致火箭 会变成四级  如  飞到三四万米  第一级脱落  七八万米 第二级脱落  这样才能稳妥的确保回收的第一级 比较低损坏   但这样显然极大的增加系统复杂性  只不过 现在的火箭分离技术很完善 基本没分离失败的案例   就看各方赌不赌
而且楼主这个设想 远不如苏联能源号设想的好   能源号本身是长期小步改进的  先是作为大火箭来用  有收益后 就开始  给天顶助推火箭 增加机翼  甚至是 伸缩式机翼  这样  回收助推器  燃料箱加强不是大问题   但损失运载力     最后  主火箭无法回收 但 可以把主发动机模块装机翼进行回收  这是能源号的长期计划  先做成常规的  在通过收益  削减运载力回收助推 回收主发动机  这又是相当稳健的主意